本来嫌美国流水线电影匠气太重想着换换口味,结果被本片无情打脸。
好莱坞之所以称霸世界真的是有原因的,世界第一的美国就是会吸引世界第一的人才,包括电影相关从业者。
说回本片。
很俗套的找爸爸的故事。
后期的转折确实没想到,但本应以细腻温情为主的片子变质成了用悬念吸引观众,实在有些黔驴技穷之感。
而且为了使谜底出人意料花大力气描绘捞尸体那段,但很多情节都是一次性和无用的。
比如两个哥哥的争吵斗殴,后面再没出现过任何照应,到男主走都没再见过他俩。
为了强行圆满结局把老头的妻子塑造成一个绿帽子扣头几十年还能坚强伟大的恳求一个私生子劝绝症老公治疗的母神形象,令人哂笑的同时瞬间出戏。
看着机场送别时剩下的三人默默举起小手告别我直接笑喷了,那女儿估计还对亲生哥哥充满暧昧的情愫吧。
还有真相揭晓后父子二人的迷之淡定。
我知道导演给了很多眼神戏企图偷懒说明一切,但男主之前挺固执一人,三番五次要给自己俩哥打电话见面,这终于找着亲生父亲反而哑巴了,一溜烟回法国了,也不知道图啥。
爹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终于鼓起勇气联系儿子了,真相大白之后最激烈的行为就是拿着听诊器对儿子按来按去,就没别的了。
总之,本片类型不明(在悬疑和家庭之间摇摆),情节老套而拖沓,人物行为逻辑混乱,女性仍只是男权视角下的工具人。
除了小众标签带来的一些优越感,其他都被英美甩十条街。
不吐不快,欢迎讨论。
孤独含蓄内敛的故事与人一样,更具吸引力。
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皮埃尔假借朋友之名将私生子约见唯一也可能是最后一面的故事。
一天,马蒂厄接到一个自称父亲朋友的人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约他前往加拿大参加葬礼。
三十五岁的马蒂厄从未见过父亲。
接到如此莫名的电话,放下工作、撇下生活,从巴黎赶赴加拿大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皮埃尔将马蒂厄接去酒店的路上,对他说,葬礼下周一才举行。
又说,如果想旅游的话,愿意陪他。
告别前,将一个包裹塞给了马蒂厄,说是他父亲出事前委托他转交的。
马蒂厄回到酒店,打开包裹后发现,这是一张名画。
他马上拨通了皮埃尔的电话,说,刚刚在网上查了这幅画很值钱,他来,并不是为了争遗产,请他将画退还回去。
一副名画想必,皮埃尔听了这话是有些震撼的。
之所以假借他人之名约儿子来但不相认,就是怕惹麻烦。
这是个心思缜密的男人,三十五年,从未找过儿子,得知自己去日无多,才想起了却心愿。
马蒂厄从没想过争抢遗产。
母亲八年前去世,儿子让他与世界有了联系,父亲,证明自己是有出处的。
即使从未见过以后也不会再见,至少他不是无根的飘萍。
所以,他想见见两个兄长。
皮埃尔真能沉得住气,也许他想趁此机会多观察一下儿子与他到底有几分相像。
带着他去见准备寻找父亲遗体的兄弟俩。
果不其然,那兄弟俩为了打不打捞父亲遗体而大打出手。
如此粗鲁的风格怎么会是一家人呢?
一老一少决定离开打捞现场,那是人家的私事,最好少掺和。
马蒂厄决定不参加葬礼,至此他仍以为自己是约翰的儿子,他强调,不要那幅画,将画留给那哥俩,他们至少有东西可争抢。
回来的路上,皮埃尔莫名的说:“其实我很想有个儿子。
”马蒂厄没听懂话外音,说:“是想有个儿子跟你一起钓鱼吗?
”从皮埃尔的眼神中,能看出他真喜欢马蒂厄,也希望他能懂得自己的一片苦心,邀请他到家里住一晚再走。
来到皮埃尔家,两个外孙女正在弹钢琴,弹的不成样子,皮埃尔示范。
那一刻,从马蒂厄的眼神中,流露出歆羡之情,他的表情,给人一种无奈之感,似乎想说,皮埃尔是自己的父亲该多好。
镜头一转,皮埃尔的女儿要去与姐妹约会,约他一起去。
他们一起去一起回到家时,无意间看到马蒂厄的房间有一幅名画,那是她和父亲在一家画廊见过的。
她问:“这是你的吗?
”马蒂厄说:“这是我得到的遗产。
”她说,约翰的财产随随便便买这样一幅画,很轻松。
当时,父亲也看上了,但没买。
言外之意是,对自家而言,这幅画太贵了,但是皮埃尔所称的约翰留给他的遗产,也许……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也许,皮埃尔就是自己的父亲。
镜头再转,早上皮埃尔太太对马蒂厄说,皮埃尔得了前列腺癌,他拒绝化疗。
她求他帮忙劝劝固执的皮埃尔。
大家都是聪明人。
这一刻,皮埃尔太太已经知道了丈夫的秘密,现在看来,与死亡相比,男人年轻时的背叛已毫无意义。
马蒂厄不置可否。
皮埃尔来到餐桌前,看到马蒂厄的鼻子有伤,问他还好吧。
他说不好,有些呼吸不畅。
皮埃尔建议到室内给他检查看看。
舐犊情深皮埃尔趴在马蒂厄的背上为他检查,这分明是舐犊情深啊。
马蒂厄的内心百味杂陈,在他的生命中,父亲缺席了三十五年,母亲从没说过关于父亲的任何话。
马蒂厄直接问:“为什么约我来?
”皮埃尔淡淡的回:“只能说到时间了。
”再多的话,也无法表达歉意和感情。
若说没歉意,为什么巨额购买名画?
分明是在赎罪。
若说有感情,为什么三十五年杳无音信?
再多钱,洒在三十五年的岁月长河里,又有多少呢?
成人的世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行不行,好不好。
他对马蒂厄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
从你母亲看我的眼神,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马蒂厄出生前,母亲曾经给皮埃尔打过一次电话,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对皮埃尔来说,求之不得。
他是个谨慎的男人,不愿成为背叛婚姻的罪人。
明面上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人之将死,尽可能不给自己留遗憾,才有了“赎罪”的这一切。
优雅的法国女人 送马蒂厄去机场的路上,皮埃尔太太看着后视镜中的马蒂厄,眼神很复杂,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皮埃尔。
她知道,最要紧的是让马蒂厄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她再次请求他帮忙劝劝皮埃尔,她说:“你说的他一定听,毕竟他欠你的。
”法国女人的优雅,当之无愧。
看似她求他,实际上,她已经知道了丈夫和马蒂厄之间的关系,并且默许了。
对法国女人的优雅,此处应该有掌声。
许多人误以为,所谓优雅是穿金戴钻、出入豪车、名牌服饰和箱包、鞋子。
其实不然,真正的优雅,不管多大的压力都能够不显山不露水的应对,是真正的云淡风轻。
相隔三十五年的父子,终于在送行时相认。
皮埃尔说,希望自己能去巴黎。
马蒂厄说,真诚欢迎你能来巴黎,但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行,建议他接受化疗。
皮埃尔点头答应。
不可言说的父爱老父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马蒂厄转身微笑。
无法言说的父子情深,在相视中凝聚。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含蓄的叙事风格。
面对内心冲突,没有夸张的表达,让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温和的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涌动与理性的克制。
在艺术表达上,内收比外放的难度更高。
不用说,这部电影情感细腻到让人服气。
所有的情绪都是缓缓的、隐忍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情感极度克制的电影,哭还是笑、喜还是悲,点到为止,其他全部交给观众自己去体会。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这是一个把父亲出轨,还不小心有了私生子的故事,拍得如此清新。
纵使男主的母亲已经去世八年,男主真正的父亲患上了癌症,男主与父亲离别的这30几年,父亲是如何焦虑思念。
都不能减轻父亲妻子最终知道真相后的痛苦。
想想自己几十年的枕边人,突然有一天冒出一个私生子,这个事实相当的残忍。
但是彼此都已经老去,老伴又患上癌症,所有的痛苦最后变成了那句“算了吧,都过去了”。
还是标题那句话,这份对家庭不忠的错误,妻子只能大方买单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
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
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
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
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
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
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
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
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
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
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
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
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
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
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
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
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
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
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
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
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
三十年了。
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
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
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
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
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
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
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
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
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
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
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
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
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
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
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
(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本文有剧透,请在观影后阅读。
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芸芸众生,都有凡人的喜怒和烦恼,所以这种类型的影片直面人生的种种不堪和烦忧,面上平淡如水,内里暗流汹涌。
《约翰之子》中的皮埃尔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出差巴黎时与一位当地女子发生感情,这个法国女人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是皮埃尔无法舍弃自己的家庭;他因此满怀愧疚,在与女儿参观画廊时看到了一副昂贵的油画,这幅画很可能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买下来小心的收藏起来,在约翰去世后,他觉得生命无常,自己去日无多,想把画邮寄给自己的儿子马修,还要借口这个孩子是约翰的非婚生子;当马修出乎意料的来到蒙特利尔的时候,他看起来从容,实际对儿子的种种举动非常紧张,不停的劝告马修“不要搞事”。
基本上,我对皮埃尔的印象就像他对自己前列腺癌的诊疗方式一样,看起来智慧老成,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实则幼稚,有点理想主义。
一个很值得回味的地方是,皮埃尔以为把马修和他母亲的事情瞒得很好,其实他的妻子很快(或者很早)就知道了马修的来历,并且知道马修对皮埃尔的意义。
多么大的讽刺。
卖狗粮的马修是片中最为平和的一个人物。
一开始,他就是想弄清楚“我从哪儿来”这个人生命题,所以想从皮埃尔那里了解父母的过往,以及见见他的哥哥。
饰演马修的德隆尚表现出主人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即便他和一群女孩子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同样,孤独感也是皮埃尔当初遇到他母亲的感受吧。
人海茫茫,异国的两人相遇,情投意合,如果能够早点相遇,或许能够相守终生,可惜只是假设。
很多人拿《约翰之子》与《海边的曼彻斯特》作比较,两部影片确实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李的孤独感更甚,而且从李和前妻两人泪流满面对话这一段可以看出,李的孤独和自我放逐已经到了自我放弃的地步,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堕入更深的灰暗。
好在《约翰之子》比较克制,马修用“看到孙子”来鼓励皮埃尔采用化疗战胜癌症,皮埃尔用看到马修的下一部作品做了回应。
面对孤独,父子俩选择了和解和希望。
根据影片原名,因为Jean更多的翻译成耳熟能详的“让”,因此翻译成《让之子》更合适。
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梗是,马修和皮埃尔的女儿玛蒂娜似乎擦出了火花,两人的紧紧拥抱绝对是影片中的暖色。
不过想象下,两人如果更加热情一点,做了一些难以描述的事情,隔天马修知道两人原来是兄妹,这就太狗血了。
好在玛蒂娜看到了油画,让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如果真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皮埃尔会不会后悔,“早知今日,不如直接告诉你算了”,让理想主义人设彻底崩塌呢。
生命隐秘,我们不要追究。
时光匆匆,唯有或浅或深的爱和陪伴,值得一再珍惜。
其它,我们无需细思。
故事简单,情节平淡。
马蒂厄35岁,没见过生父,直至一个电话打来。
一个名叫皮埃尔的人,声称是马蒂厄父亲的朋友,皮埃尔告诉马蒂厄,他的父亲刚刚过世。
于是马蒂厄从巴黎前往加拿大,参加其父的葬礼,并执意去见见自己未曾谋面两个兄弟。
最终,马蒂厄发现,皮埃尔才是自己的父亲,电话里的说辞,是他为了见儿子一面而编织谎言。
但是我爱这部电影,爱它的浪漫,爱它的细微。
机场送别,爱是转身离开,又回头眺望、望眼欲穿的目光。
呼吸之间,爱是抚摸儿子后背的肌肤,用听诊器聆听他生命的声音。
宁静的湖畔,爱蜷在干燥的木椅上,欲言又止,沉默不语,最终停留在一声短促的叹息里。
《约翰之子》把细节发挥到了极致,它不动声色,无以言表,只是把一个又一个细腻的镜头衔接,让你轻轻推门走进去。
一瞬间,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这是停留在表面的艺术,审慎、犹疑、踮着脚尖。
人生有太多的遗憾和缺失,无法弥补,只是,我们把事儿看透,人,就不要看得那么深。
皮埃尔当年为什么要抛弃马蒂厄的母亲,又为什么三十三年间,始终不去看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眼?
他悔恨吗?
他羞愧吗?
当真相了然于胸,马蒂厄似乎依然平静,他内心深处激动吗?
怨恨吗?
明月下的山与河,洁白、透亮,又黯淡、晦涩。
水光粼粼,生命波澜起伏、暗流涌动。
空山寂寂,原谅,是无言,也是淡去。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马修是个性格非常好的人,似乎老头很欣慰的,在车里说到也想有个儿子,看到老头的眼神是喜欢马修的,也更加想去爱这个儿子的时候,马修却即将离开,原以为情感应该爆发了,但是依然这么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可以看透不说透,这不仅仅是在表达西方家庭观念和我们的不同,更是一种修养,对彼此的尊重和整个家庭的热爱。
内心汹涌的人物情绪并不会影响观众的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反而更加温暖了,即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想象可以看到老头一家真的会去巴黎看看孙子的未来生活,而老头会听马修的话去治疗的,因为老头爱这个儿子, 结尾说希望读到他的新书,这是在那样场合唯一可以表达多么爱儿子的话了,没有拥抱的遗憾,有一些伤感,老头留恋不舍的目送马修,表情充满爱和满足,这就足够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原谅这发生的一切,在平静中开始,也平静的结束,但只有自己知道会多了一个想念的人。
片中使用肖邦圆舞曲第十首b小调,优雅,华丽,含蓄,符合电影的主题风格。
他收到了一个陌生老人的电话,说是父亲去世前交代的一个包裹,他从未见过他的父亲,于是打算从巴黎搭飞机到多伦多,亲自拿包裹以及认识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想了解他的父亲,他的家庭,透过他生时的环境与亲人。
临走前,他去看自己的儿子和分局的妻子,他和妻子的对话没有激情但是温情,他在乎他的儿子,他愿意花时间陪伴儿子。
到了多伦多,陌生人来接机场接他,这是他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年轻到老,一辈子的,老头劝说他不要打扰他的兄弟的生活,他看上去担心什么。
他去了老头的家里,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他的孙女,他们的照片,老头弹钢琴的一幕,他侧脸穿过镜头温情的笑,女儿和妻子,静静地听。
老头钓鱼,喝茶,爱生活。
“你是自由的”这是他对女儿们说的话。
他的弟兄们,为了遗产找寻着父亲的尸体,争吵 打架 钱,这是他厌倦的 也不是老头的价值观。
老头的一家与之价值观 生活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意中,他明白了,这个老头就是他的父亲,就在他拿着听诊器,两人坐在床边,老头没有否认,也没有任何解释,他也没有多余的怪罪。
亲情与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他和她一边收拾 一边对话,在阳台一起分享一根烟,拥抱的收敛却投入。
他和老头的妻子,聊犯罪小说,妻子突然知道了真相,却没捅破,相反对这个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友好亲切,充满母亲的爱与关心。
他和老头,没有多余的话,临走他说“孩子”,他说“他会坚持到他的第二本书出版”,他鼓励他卖了画,写书,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什么,在这一家人中发生了,是爱与真情。
没有太多的情节与跌宕,但是那份真实被真切的表达着,我喜欢这样的节奏。
最后他说,他要回去陪陪他的儿子。
老头一辈子都没放下心里的罪,被折磨了一辈子,可是见到儿子却是那么的克制,给他空间也给他温度。
影片没有去追逐33年前的为什么,也没有父亲与儿子的对峙,甚至没有太多怨恨,也没触碰理解与原谅。
似乎是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接近 体验 了解着彼此,不多问不解释,答案自然流淌出来。
脑海中印象比较深的,关于父子的电影就是《入殓师》,也是从没得到父爱的男主最终选择去见死去的父亲,选择原谅他。
不同的是马蒂厄活在当下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中,没有活在没有父爱的痛苦中,只是某一天突然接到亲生父亲的死讯,自发的想去参加葬礼。
这个所谓父亲的标签其实只是不曾谋面的亲人,他本应占据马蒂厄的生活,然而只有死亡的消息才能成为通行证。
于是他告别妻子儿子,带着前半生的期许来到蒙特利尔。
接他的人是他父亲的好友皮埃尔,皮埃尔叫他守住秘密,不要与别人说,甚至是两个哥哥。
但是皮埃尔抱着一种久违的亲情想见两个哥哥,最后两个哥哥可憎的面孔让他失望至极。
只有皮埃尔一家让他感到温暖,临时决定提前离开,不参加葬礼。
但是和皮埃尔女儿闲谈才意识到,所谓的遗产(一幅画)是皮埃尔买的,真正的父亲皮埃尔难以启齿他的身世,只能通过好友的死来见到马蒂厄。
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父子关系,没有太多时间的沉淀,只是刚认识的父子。
没有任何情绪的爆发然后相拥而泣。
只有朋友间的闲谈和发自内心的闲谈。
知道彼此过的很好是最大的慰藉。
其实皮埃尔妻子知道马蒂厄是丈夫的私生子,最后开车送马蒂厄的时候有一段特写,妻子若有所思,皮埃尔问有事吗?
她说没事,这样的对话又重复了一次,私生子这件事她其实内心波澜不惊,但是作为女人还是会有点敏感,但是看着患癌症的皮埃尔,内心又更多的希望他能接受化疗,所有才会希望马蒂厄帮忙劝说。
机场送别其实蛮感人的,因为太多人会在机场分别,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情。
其次是最平常不过的目送,更为这对刚认识的父子增添一笔浓浓的色彩。
当然电影也有一些狗血的地方,例如山姆是酒鬼而且对皮埃尔的女儿关系混乱,然后对马蒂厄大打出手。
还有皮埃厄妻子隐瞒丈夫患癌症的事,然后告诉马蒂厄,让他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我只能说那只是一点残枝败叶,不影响这是一颗健康粗壮的大树。
影片的艺术特色就是节奏特别平缓,从一开始就娓娓道来,没有任何花哨的技法,就跟是枝裕和一样,把握最微妙的关系放在一个平凡的故事上,简单直白而且有力度。
摄影也很棒,构图和画风都很喜欢。
影片也有翻译《父亲的馈赠》,我觉得这个名字比《约翰之子》要好的多,因为一切都是父亲的安排,关于遗产—那幅画也是至关重要的道具。
其次就是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很贴近当下的时代,当下的价值观。
不是以前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所以看起来没有太多阻碍,所以能更有感触。
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这里只是尝试从他们话语间透露出的点滴,还原一下35年前发生了什么。
第一,男主的生父,皮埃尔,自己对这段感情的定义是,如果我先认识的你母亲,那么故事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可见男主母亲和皮埃尔是相爱的。
间接说明喜欢男主母亲比原配更多。
第二,我开始以为编造男主父亲是jean这个谎言,只是为了骗男主。
实际上,当年皮埃尔接触男主母亲时就是借用的jean的身份。
男主母亲也一直以为孩子的生父是jean。
皮埃尔打电话时,根本不知道男主母亲已经去世,他就是直接找男主母亲的。
所以这个谎言35年前就存在了。
第三,皮埃尔当年虽然爱上了男主母亲,但是他自己完全没有打算过要跟她在一起,毕竟已经结婚有小孩了。
所以他没有用真名而是借用了好兄弟jean的身份。
反正jean的人设就是花心萝卜,就算曝光了,大家也完全觉得ok。
第四,皮埃尔的原配,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是皮埃尔的私生子。
从她恳求男主劝说皮埃尔接受治疗时说的话就能明白。
而且她不仅知道男主的真实身份,她还跟着丈夫一起撒谎,说男主是jean的儿子,说明她对当年皮埃尔和男主母亲的事情也是一清二楚。
第五,皮埃尔的原配和男主可以在一起,平静的家长里短。
作为一个女人,这么大一顶绿帽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
但35年一定够了。
何况她男人还得了绝症。
第六,皮埃尔给男主讲述当年的事情。
在巴黎认识,发生关系。
反复告知男主母亲,自己已经结婚,且有小孩。
但是男主母亲执意要把男主生下来。
然后等孩子生了,再打电话告诉皮埃尔。
接着皮埃尔告诉男主,知道这个消息后,他过了八天买了张机票想飞巴黎。
但是最后放弃直接回家了。
这里我觉得比较奇怪,为什么要过八天才有飞巴黎的打算。
这八天发生了什么?
第七,前面说了皮埃尔的原配是知道35年前的事的,是谁告诉她的呢?
从皮埃尔一开始借用jean的身份接触男主母亲这个举动,说明皮埃尔是没打算让人知道这件事的。
那么告诉她的只能是男主的母亲。
也许她天真的认为,把皮埃尔的婚姻弄坏,他们就能在一起了。
这样,八天就好理解了。
皮埃尔必须在家里安抚暴走的老婆,照顾孩子,折腾了八天,稍微平静了一点,才打算飞巴黎去看看儿子。
当然最后他没去,他知道这一飞过去就万劫不复了。
第八,皮埃尔选择了原配,当然就只能和男主母亲老死不相往来了。
第九,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过得很糟糕。
皮埃尔有两个女儿,另外一个女儿嫁到澳大利亚就再也不回来了。
这个女儿很有可能是年纪较大的一个,目睹了当年的一切。
皮埃尔自己也说过,他那之后过得相当糟糕。
男主的母亲八年前就去世了,仔细算算年龄也不算太大。
男主和继父关系不好。
和老婆又分居了。
所以一听说自己可能还有两个兄弟就马上飞过去想见见他们。
他的孤独可想而知。
影片讲述一位中年男子的千 里寻亲记。听上去有点狗血,但其实 不然,整部片子细腻、平静、欲言又 止...
文艺片还是法国的好。
平静得接近平淡,家庭类治愈片。
喜欢。太细腻,很多眼神交流,有些事大家意会到就好,没必要说破。湖畔陌生人男主真的越看越好看啊,又很会演。这部又有湖,而且这个湖真的好美,和姐姐阳台抽烟戏也美(也是差点骨科了,从眼神看内心是有火花的。 ),摄影漂亮。
一般
暂为今年下半年个人最爱法语片,就是一部平淡美好但充满了细腻情感的古典乐,演员细致的表情以及互相之间的默契配合加上不时的停顿,使最深挚的情感从银幕流淌而出。台词简单却不落俗,镜头与音乐风格完美统一,冒着大雨看了部好片,值!
理想主义的父爱如此平静
真摰細膩的電影,由陌生人走向親人,那種渴求那種希冀,滿動容的,演員非常出色,故事也不見突兀,溫文儒雅親切動人,點到即止但心神意會,淡淡而溫馨,值一看
沉静如湛蓝的湖水,细腻如温柔的湖风。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或是听闻而改编的,很简单,但剧本写的很不错,影片的情感调度也非常棒,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从一开始就会和男主一起寻找各种线索,观察每个角色的眼神和表情,以及他们每一次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与清爽的取景和沉静的配乐结合起来,使得观感非常舒适,且不会觉得漫长无聊。到最后,也不会因为结果而感到波澜起伏的震惊,因为前面一点一点发展的过程已经给男主和观众足够多的线索。一直到结局,整部影片流露出来的也只有温暖和温情,以及全片的基调——沉静与细腻。给迷人的皮埃尔·德隆尚Pierre Deladonchamps多加一星,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和《喜欢,亲吻,快跑》里一样很棒~~~
三星吧 但中和一下评分
充满敌意的暗流涌动,细腻沉稳的追索之旅,看下来舒服有余,野心不足。
另一个译名父亲的馈赠更打动人 但是父亲细想下来狡猾得一言难尽 儿子是很细腻善良的人 理解了接受了回馈了 如果是韩国人来拍会把重心放到骨科上吧 确实是很有回味的一场暧昧
“照我说的做,把画卖了,维持生计,好好写作。”
能遇到这样扎实的剧本,是一位好演员的幸运
寻亲故事套含了法国人对魁北克法国人的复杂感觉。不过大概因为太无聊了,字幕组都摆烂只做了一半字幕。我™。。。
2018048 二星还行
伐木累😅
豆瓣分虚高,拍得挺流畅的,就是有点厌女(出轨男行为浪漫化、"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之类的台词)
挺好看的。前面节奏虽然有点慢了。但是在老头女儿说了画的来源之后,立刻吸引力值+100。最让我佩服的是老太太,年龄这么大了,在老头健康面前一切都释怀了。
有些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