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个性侵受害者挣扎的内心以及她最终选择不再隐藏自己的艰难过程。
影片优秀的方面是,得益于原著小说内容的支撑,影片中有着文学程度很高的大段复杂台词,常常可以如锋利的刀刃一般切开美好生活的表象,露出隐匿在其中的鲜血淋漓的真相。
主角米拉-库尼斯的表现不算惊艳,但可以一定程度的将一个内心崩溃而勉强维持体面的受伤女性表现出来。
这样的表演是合格的,但不优秀。
影片重点聚焦在受害者破碎的心理,但对其受害的深刻原因没有试图挖掘。
在阿尼的整个经历过程中,对其伤害最大的人是她的母亲。
母亲为阿尼选择了“贵族学校”这一道路,为了阿尼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
在阿尼受到伤害时,她不仅没有表示对阿尼的支撑,反而放开紧握她的手,还对阿尼说出来“我觉得你很恶心”这样的话。
母亲的行为使得阿尼受到二次伤害,也是对阿尼更深的伤害,而起初阿尼拒绝说出事实也是惧怕让母亲知道此事,可以看出母亲的看法对阿尼非常重要。
因此,家庭才是阿尼受到伤害最根本的原因。
试想,一个被关爱滋养的孩子,即使同样经历阿尼的伤害,其愈合程度也会比阿尼更好。
抛开影片品质不谈,仅就影片以如此犀利的方式展现女性侵害这一题材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
人类认知进步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曾经,人类恢复了对真理的追求,顺理成章的,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考重见天日;之后,理性思想被普及,其结果是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暴力的减少,甚至于重要的如生产力的解放都只是其副产品。
现在,渐渐地,一个人不再因其性别(或性取向)而被区别对待,其长远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很可能正处于第二个启蒙时代。
再也不敢信美国拍的女性片子了n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简直就是胡编乱造有那个勇气拿刀杀朋友 怎么可能没勇气搞坏人?
既然很聪明 怎么可能还仍然要结婚 还是和强奸犯差不多的一类人 是在暗示写作的女性都很蠢是吗真的再也受不了美式愚蠢且纠结的自由主义了我都怀疑这电影是明摆着是在讽刺女性了
演senior editor的是L字里的Jennifer呀,拍得太不朴实了台词还拉扯Kate Middleton显得女主人设有点神烦。
豪门线很多余,讲清楚打工妹的学生时代故事本來就可以了。
还不够140字。
福克纳和孔子的段落挺好玩的,也是不多能反映女主业务水平的镜头。
整片都太虛了大概是面向teen受众的,拍得比暮光之城还虛。
追求权利,也是要讲究方法的R君说“其实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
特别丧的是,心灵美对于外表美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却不曾给外表丑陋的人雪中送炭。
”(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
每隔几年,美国都会发生一些震惊全国的校园枪击案......如果是普通枪击案,通常也都令人可以理解。
但是有一些枪击案,犯案的却不过是一些学生自己。
他们拿着自动武器,对着自己平时的同学和朋友,冷静点射,甚至处决,这种场面即便联想起来都非常令人震惊,但竟然会不止一次的发生在现实......更有甚者,因为这些枪击案实在太过吸引社会关注,还有人借此机会,编造各种阴谋论,或者借机推行自己的受害者人设,博取同情,并号召大家“加强枪支管制”, 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甚至写书做传,趁机发财.......这一次,甚至还有人把女权主义和枪击案非要拉在一起,拼凑了一部电影。
这,就是最近在美国上映的影片《最幸运的女孩》的故事。
实际上,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2015年的一部同名畅销书《最幸运的女孩》(也有翻译为《你好,法奈利》)。
当年与之齐名的作品包括《控制》和《列车上的女孩》,后者曾经风靡一时,R君在古巴的度假村里还看到很多老外几乎人手一本.......并且,那部作品也曾被改编为电影。
所以,能和这样的作品齐名,可以想象,《最幸运的女孩》也算是多么轰动一时的作品。
R君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原作,但是据说电影改编还是基本依照了原著,讲诉了在纽约时尚和女性杂志正混的风生水起,甚至即将走入另人羡慕的28岁优秀女性编辑蒂凡尼.法奈利痛苦的内心世界......因为一直折磨她的,是14岁时在贵族学校经历的一场校园强奸案和枪击案,而她一直因为害怕而不敢说出真相,或者面对那些引发问题的同学们。
故事以法奈利现状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做穿插,对比,映照,主要突出说明女性受到凌辱和不公待遇时的各种社会压力和心理煎熬,并最终以法奈利勇敢站出来,牺牲了自我的现在社会利益,而揭露了真相,为广大曾经受到类似待遇的女性树立了坚强的榜样........
所以,这当然是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
电影也算拍的非常努力,一边是现代纽约的纸醉金迷和社会利益至上,一边是当年校园强奸案和枪击案的残酷现实,算是基本真实反应了美国的社会情况。
甚至,在豆瓣的很多影迷短评和书籍短评中,都有大量女性观众和读者共鸣支持的留言......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却让R君要叹一口气。
因为,在R君的观感中,站在男性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不仅不能让大家对女权有所感悟,甚至还有些起反面作用.......实际上,女权主义的作品很多,比如R君就写过《前程似锦的女孩》(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婚姻故事》(每一对男女,在走向婚姻前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以及最近的《沼泽深处的女孩》(为什么这一场谋杀,却看起来充满了正义?
),乃至印度的作品《孟买女帝》(这部充满勇气的印度电影,公开挑战了性交易的道德和非法性。
)和《红粉惊魂》(假如“唐山案”的妹子们奋起反抗会怎样?
).......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女权主义作品,为啥这部就不行?
因为合情合理反映女权社会问题的作品,当然是值得支持的。
但过于走极端,甚至不顾逻辑的煽动,就从来不值得推荐了。
错误的方向和引导,其实不仅不能帮到女性,甚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女性们走的道路更曲折。
这偏偏就是这部《最幸运的女孩》最糟糕的地方.......这是女权还是反面案例?
不知道看完电影有多少人会觉得蒂凡尼.法奈利是个相当人格割裂的人物.......28岁的她,语言刻薄犀利,所以才能靠尖刻的文笔和富有争议的视角在纽约的女性杂志里面站住脚,并且得到赏识。
站在这个角度,电影选了米拉.库尼斯做主角还真的没有选错。
她真的就长了一张典型纽约 “Gossip Girl”,非常婊的脸蛋........为了争得出人头地,她在很多地方其实都很“心机”,不仅要一直隐藏自己出身普通的历史,还总是试图在各种地方要突显自己的地位(比如在老板的办公室里假装是自己办公室接待来访的纪录片导演),也追求各种超越自我能力的“时尚”感。
(其实来自于自己未婚夫的财富)其实这很美国,也很大都市,本身就是社会现实造就的,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你很难想象一个已经混到28岁,显然已经彻底拜服于社会金钱价值体系,“婊”出本能和天际的高段位女人居然还能有什么童年的正义感在内心挣扎,甚至会在非常重要的场合失态,或者开罪明显比自己高出几个阶级的未婚夫.......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违和。
从头到尾,法奈利要对抗的,都是自我意识。
比如她因为醉酒趴体被同学侵犯,后来又被指责为枪击案的背后煽动者。
其实多年过去,这些事情早都已经变为陈旧的历史,即便是还有人要去回顾,她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但相反的,她要去翻案,一切都是她的自我陈述,除了破坏曾经强奸她的同学迪恩.巴顿的社会地位和人设外,其他的代价几乎都是影响她自己的:婚约被破坏,经济受影响,受到其他控枪支持者的敌视.......当然,你可以说,法奈利是为了妇女正义和权利而发声,为很多女性做出了榜样。
但,辛辛苦苦混到28岁,正是职场和社会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为了正义牺牲这么多现实利益,绝对不会是一个大都市职业女性做的事情。
(如果是《沼泽地里的女孩》,倒是合情合理。
但你看,凯娅当时面对渣男就脑子清楚的很,她绝对不会拿这种私人的事情去公开处理,反而宁可选择私下复仇解决.....
一个乡下女孩都懂的道理,在纽约混了那么久的职场女性,高段位“婊”会不懂?
何况,电影中也完全没有展示为什么2位曾经支持她的同学突然变成了校园杀手。
如果是因为校园凌霸导致的结果,那么她突然暴起用刀当场杀死了亚瑟就更加奇怪了。
人家根本没有把你当目标,何况,对强奸你的人你都不敢行动,怎么反而把替你一直主持正义的人杀了??
然后忍气吞声了那么多年,又突然在自己人生上升阶段,突然自毁前途,就为了出口气??
这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思维实在太跳跃割裂,完全不符合现实,并且做事相当不智。
且不说母亲努力想让自己靠近更好的阶级,受到更好的教育,嫁到更好的家庭,这本身也没错;她自己在贵族学校中生活不够检点,不懂识人导致被人侵犯;在必要反抗的时候不反抗,在不必要反抗的时候却反抗了.......
整个故事,她在诸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时间点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至于在出租车上发泄,在2个家庭集会上突然失控大放厥词,跟男友之间时不时神经发作的场面.......这哪里像个成熟,性格稳定的女性该做的事情?
难道世界都要围绕她一个人转,才叫公平和正义?
真正的女权和智慧女性,要么在当时就勇于反抗,敢于行动,比如《孟买女帝》、《红粉惊魂》;要么有自己的谋略,懂得选择方式和时机,比如《沼泽深处的女孩》、《前程似锦的女孩》;要么行事果敢决断,绝不拖泥带水,比如《婚约故事》、《女人的碎片》.....如果她这也算女权,那我真的谢谢她,像这样神智昏聩,不分黑白,不懂进退处理事情和人生,真的拜托不要误导诸位女性。
就她这样的人生和经历,不当反面教材就不错了.......要本质,不要口嗨
其实要意识到的是,世界上的丑恶,其实并不常常只针对女性。
比如,最近美国最近刚刚现实宣判了一场校园枪击案的“诽谤罪”:10月12日,美国康涅狄克州的法院陪审团就裁定,知名电视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Alex Jones) 对2012年12月14日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的指责,说这场枪击案完全是为了煽动人们加强对枪支管制而被导演出来的“骗局”,犯了“诽谤罪”,并因此要向15名原告赔偿近9.6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
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美国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罪犯亚当.兰扎不仅预先枪杀了自己的母亲,还闯入桑迪胡克小学教室,一言不发的对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扫射,结果直接打死18位6-7岁的儿童,另外2名伤重不治,还打死了6名教职员工。
但这样的惨案,正如本作电影一样,立刻被知名主持人亚历克斯.琼斯大加利用,说整个惨案都是一场闹剧和谣言,是为了加强人们对武器管控而特意编织出来的事件。
他为何要这样做?
除了他本身反对禁枪之外,当然就是利益驱动了。
因此编造谣言,制造话题,吸引眼球,为此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好处。
(大约应该是来自广告)
《最幸运的女孩》中,谣言当然针对女主角本身。
可是现实中,各种恶意可不仅仅是对于女性,而都各有目标。
所以,很多时候,谈社会伤害,歧视,是包括了所有的弱者。
比如,大家应该都不会忘记,电影史上最著名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也是一位被陷害,误判的人物。
要真正保护弱小,维持社会公正,最需要做的应该像《孟买女帝》甘古拜那样,在获得自我地位和社会认知的前提下,再去努力争取权益和对话机会,从顶层制度和体系上去改变,而不是依然试图用个案和舆论的力量。
实际上,民众永远都是健忘的,并且很多时候,也是难以预测的。
依靠社会舆论和媒体方式,从来就不是最好的道路。
当然,让过去的罪犯得到道德惩戒,可以让故事看得很爽。
但恐怕也就仅此而已了.......社会的进步永远依赖于智者和行动力超强的人,而不会是那些靠口嗨得到高潮的人。
作为电影,《最幸运的女孩》勉强及格;作为女权电影,R君只能给它打个不及格。
R君,2022年10月19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部分社会题材电影影评:-印度人把他们的“唐山案”,拍成了对莫迪政府的讨伐檄文-当韩国电影人又在思考这场病毒危机......-汤唯又扮演了一次韩国的王佳芝,可惜智商还是没有在线-戛纳的影帝,能否为“贩卖婴儿”正名?
-为什么一个教师会挟持16名儿童作为人质?
94届奥斯卡专题影评:-一场不动声色的谋杀,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大的热门-暗黑、诡异、奇幻、欺骗、谋杀......今年奥斯卡偏爱暗黑路线?
-《沙丘》: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它最好的模样!
-迪斯尼又拍了部毒害万千女性的“鸡汤”啊.......-一场彗星撞地球,撞出了最大的人间丑剧-“邦德之死”,一个时代偶像的最好谢幕-英雄的困境,来自过度的政治正确和多管闲事.......-讽刺了,古驰品牌赞助拍了一部古驰家族谋杀案的电影-为啥这部《失控玩家》,会让社畜们看得很扎心?
-史皇这奥斯卡的一巴掌,可能就是入戏太深93届奥斯卡专题影评:-这是独立女性都需要好好看的一部电影-这部暗黑版的《寄生虫》,10年前就已经得了文学大奖-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说尽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这部9分的皮克斯新作,其实是一部“毒鸡汤”-这也许才是《信条》最简单明了的解读.......-汤姆汉克斯的2020新经典,精彩重现了二战的大西洋海战-《少年的你》:9分,毫无疑问的年度国产最佳
故事开始,女主准备结婚了,看这结婚筹备的架势,应该是个“有钱人”,啥事儿都要讲个档次,当真是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啊。
但是,总是感觉一股“上流社会”的婊里婊气弥漫在整个画面。
镜头一转,女主就开始“开车”了,说起来,还真有点猝不及防的意思。
“男人的快感”、“五周训练奥林匹克吹箫运动”、“比前任更持久 更深”,这些虎狼之词怎么感觉让人“眼前一亮”,难不成,这是一部“不正经”的电影?
女主是啥也不管,继续开车。
当你感觉车速太快时,女主忽然刹车了,如果不注意,能从车窗窜出去。
原来,这只不过是女主的工作,话说,女主从业的杂志,向来以“开车”闻名,于是日常车速基本是没有一点障碍的。
但是,这结婚前夕,女主开始因为一些“往事”,开始回忆起当年上学的时候,就透着一点点悬疑了。
原来,女主当年也属于“下等人”,为了跻身上流社会,高中时选择进入了名校,为此,老妈可是节衣缩食。
可惜的是啊,“门不当户不对”,女孩在高中时代,是深深的受到了来自“阶层”的血脉压制,看看人家动不动谈的就是我家祖宗十八代,而女主只能在心里暗骂“祖宗十八代”。
这种矛盾,早晚会出事儿。
至于当时究竟出了什么事儿,导演还没准备说。
只是,事情的余波,波及到了女主的婚姻大事儿。
此时,女主的闺蜜(貌似),说当年的肇事者准备和她谈谈。
谈个鬼啊,女主也是好不容易把当年的“屈辱”淡忘的,如今你想忏悔就忏悔啊,老娘宁愿去取悦***。
只是,如今的出版行业,几乎没什么钱可赚了。
女主即便是取悦***,大概对维持现在的“生计”也是有点困难。
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小套路,女主还是要“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的。
对于这点,女主的老妈是一百万个不同意,自己当年为了让女儿钓到金龟,可是把老命豁出去了。
如今,真的钓到金龟了,女儿想着打回原形,这怎么可以?
如果,女主为了“维持”当下的“上流社会”,那故事也就没什么戏剧性了。
女主始终还是要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做个选择的,这样的套路,才是正能量。
那么,女主在学生时代,究竟是遭遇了什么呢?
校园霸凌吗?
这个用脚趾头也能想象得出来。
关键问题是,霸凌到什么程度。
其实,女主千方百计想让自己“升级”,这个愿望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她大概是低估了“阶层之间”转变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样的代价,有时候不是明码标价的,而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身在其中,才能领略滋味。
故事结尾其实还蛮有意思的,女主头顶“智慧和知识”,做出了“普信”的选择。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女主在其中,虽然是“受害者”,但其实并没有“独善其身”。
或许,这就是“升级”的代价。
这部电影很有争议性。
故事本身是根据小说作者的真实经历改编。
从外人看来,女主人公Ani拥有一个完美人生。
她长得漂亮,穿着时尚,一边在著名杂志工作,一边筹备和豪门帅哥的婚礼。
但她的old money未婚夫、家传古董订婚戒指,还有光鲜亮丽的工作都遮掩不了她外表下的裂痕。
她在高中时有一段噩梦般的经历。
她受过的创伤在情绪表面下潜伏,时不时地像泡沫一样漂浮上来,导致她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她勉强保持表面平衡,直到一支纪录片队伍找上门来,引爆她的定时炸弹。
女主人公的性格不讨喜,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拧巴。
她的经历也让人于心不忍,有时难以看下去。
我觉得Mila Kunis把角色的内心自白解释得非常精彩。
在多次经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巨大创伤后,她把心中的害怕、自我麻痹、疑惑、愤怒、不甘,犹豫、到后面一小步、一小步地自我和解演绎得淋漓尽致。
爽剧里大女主能随时怼人,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
就是作者本人也没得到电影里的复仇情节。
在真实后续中,坏人没有受到惩罚,作者通过写书找到内心的平静。
而其他人在小说出版后才了解事情真相,窥探作者一辈子的挣扎。
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愤怒片,我觉得更应该理解为受害者的自我挽救,是一部充满磕磕碰碰的成长片。
在跌倒的地方学着站起来也是一门需要不停摸索的技能。
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人物成长,把一个不完美的人,在伤痕累累下依然努力向前跑的勇气展现出来。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low Up 札记”。
这部电影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台面上的叙事:即将迈入豪门的女主,因为一套记录片被迫再次面对当年心中的伤疤,当过去授到的羞辱与不甘在胸中翻滚的时候,她要站出来揭露当年的真相。
哪怕放弃未婚夫。
这样做的原因也不是什么为了其他女人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而是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于是故事就来到了暗线的部分,或者电影留白的部分。
也是我觉得最令人深思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桩婚姻对女主角而言代表什么。
他的未婚夫是能够在贝莱德伦敦有自己一个组的人,再看他们假日一家人在遮阳棚下喝酒聊天的情景,还有他们滴水不漏的说话方式。
女主角一开始就说对了,他们不是暴发户,他们是豪门。
女主角呢?
撑死了连个中产都不是。
妈妈靠着赡养费把她拉扯大,努力将她送进去那所本不该是她那个阶层的人进去的学校。
由此可见她妈妈也是个望女成凤的。
而她也争气,距离豪门只有一步之遥。
自己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女人渴望得到的事业与婚姻,她都得到了。
而且老公知道了当年QB的事情,也不介意。
当她说要把真相揭露出来的时候,虽然有过反对,最后还是同意了。
这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世俗的名利唾手可得,代价是失去自我。
你愿意吗?
女主角原本是愿意的,直到心中的不甘将她的妥协燃烧殆尽。
于是她挣扎着参与纪录片录影,还记得女主角看到迪恩后跑出房子,导演追上去说这也是为了其他女性发声这种鬼话吗?
女主角回怼了一句:其他人好着呢。
然后快讲结尾的时候,彭博的女记者走出来讽刺女主角所做的一切不过因为虚荣,为了博取一个为其他女性发声的好名声,抹杀了迪恩这么多年为社会付出的贡献。
言下之意就是哪怕他当年有错,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赎罪了。
而另一边厢的女主角又为社会贡献过什么呢?
瞧,这不刚好应了女主角说的那句话吗?
其他女性好着呢。
而且质疑她的女记者大小也算一个在社会上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了。
但是女主角这番话明白的点出,她决意揭开当年的真相,不是因为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因为她自己。
单纯的为了自己——在迪恩的新书发布会,两人在书架边上的对话。
于是她满怀自信地递给lolo一份手稿,关于这一切的手稿。
精彩的部分来了。
lolo让她对自己坦诚一点,lolo直接点明了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有所顾虑,你的丈夫,你的公婆,或者你的母亲。
女主她自己说过,维持体重就是为了上擂台,如果不上擂台,又何必维持体重呢?
一直记着当年的事,不愿意放过自己,努力让自己体面的活着,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讨回公道吗?
于是就有了婚礼晚宴上的决裂。
未婚夫震惊于文章的巨细无遗,亦震惊于她的先斩后奏。
母亲在码头边对女儿的劝喻是对的:如果把这些的爆出来,她的婚姻就是代价。
而妈妈也不愿她走这条路。
何必呢?
为什么就是过不去,就是不能妥协呢?
可是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要女性妥协呢?
她一直妥协可她活得闷闷不乐,胸中的怒火焚烧着她。
可是理智与社会规则压着她,让她学会审时度势,说出来的话都是别人喜欢的。
直到最后一刻她向最亲密的人坦诚了自己,却换来了一句你以前很有趣的。
我很怀念我们以前的时光。
这就是她最初犹豫的理由。
戴面具的生活虽然不舒适,却给予了她世俗的特权,是她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就像鞋子虽然不合脚,但它漂亮啊,它代表的价值足以盖过那些隐约的不适。
可她最终选择对自己坦诚,脱下了鞋子,用自己的脚去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没有特权的严苛世界。
1、女主为什么下那一刀?
因为他有枪啊 现在是校园枪击案啊 她在保护自己啊2、女主表现很碧池?
这是她的自我救赎人设 经历强奸和枪击案后 根本找不到方向 她甚至不让转校 还要act like normal 然后在纽约见到那个女的 那个strong的人设 她才找到了至少可以act like normal的方法 当然事实证明越压抑越愤怒女主真的很惨 过去总如影随形 连发布一个婚礼post 还会被过去的纠葛留恶评 一个victim却因为“没有死 没有伤”而被一个“受伤”的加害者污蔑 被妈妈羞耻攻击 她为什么不敢报警 因为她妈会骂她妈也好 身边那些同学也好 甚至后来的纪录片记者 她未婚夫 fuck you all
我也遭遇到类似女主一样的创伤。
我很能共情的一点,就是,我那时胆小弱小,不敢,才被欺负。
现在我现在强大了,如果我感受到不舒服,我一定要当场骂回去怼回去,哪怕撕破脸。
女主就是这样,路人一句不经意的蔑视,一笑而过又有什么,她一定要骂回去,才能爽才能有安全感。
我也是这样的。
这种小事爱较真,不能就这么算了,如果不是和女主一样的受害者可能很难理解。
我总想着,我那么大的屈辱都受过了都扛过去了,如果在这点小事被人欺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小到预定的座位被别人坐了,买的咖啡被人错拿走,或者被人不知是否故意泼身上打翻的饮料。
一定要争个输赢,争一口气。
才能证明我强大了,我不是那个胆小会被人欺负的那个我,我是一个谁都不敢欺负的我。
并非是我本人易怒,而是如果我忍着,就会让过往的创伤一遍遍在脑海里回旋。
那种滋味太难受,所以我选择把自己变成一个爱较真爱炸毛易怒的不好惹的人,即使这不是我内心的本意。
挺多元的一部戏,有青春,有uptown world,有女性独立,有反对校园霸凌,有女性自我保护,有反对拜金。
从这个角度来说,算是融合地挺好。
整个节奏不拖沓,非常Netflix的风格,也没有想要拿奖,就是一部网剧,看个高兴,就行了。
但是,你逻辑得通啊??!!
为什么人家帮你,你就反手一刀,毫不犹豫,刺完也不救,来个瑟瑟发抖。
看到一个评论说,枪就隐喻了男生的”枪“,所以看到有人拿枪干,就PTSD发作了。
但,拜托,那个是你朋友啊!
在你硬要融圈失败,在你迷茫时,给你力量的朋友。
你可以因为分不清爱和make爱之间的差别,你可以在朋友开导你的时候,执迷不悟。
但你的朋友为自己,为别人报仇时,你却忽然刚起来,拿刀防身?
然后,朋友替你出气时,你也不先劝劝,就直插要害啦?
莫不是,这里面还有个特工培训的隐藏剧情不成。
这样一个杀人,没有法律惩罚?
她把人杀了,被救的人说,杀了人其实是合伙,警察也信了?
你对被杀的朋友,没有半点抱歉?
还是沉浸在青春期,爱与make爱的剧情里不能自拔?
所以,影片其实的主旨是,不要多管大胸女人的闲事,一身骚不说,弄不好就被反手一刀。
表演好,心理外化也不突兀。
“那个在电话里威胁别人的女人,好像她有天大的事情等着去做,在纽约熙攘的街头开出一条路” “我决定以后也要做那样的女人” 真的很愤怒也很感动,白马王子不存在,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故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生活感,现实得让人心疼。剧情没有一般电影的抓马,也没有高潮迭起和意外转折。有的始终是女主与自我的抗衡。镜头中几次用了镜子来折射女主隐藏的想法甚至人格。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里面几个人物塑造还是很成功的。还是那句话现实不造作。小演员也演得很棒,把迷茫和应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演绎的很不错
四星太多三星太少,处在强烈的不安全和痛苦当中,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承认自己是受害者,要多清醒的认知才能明白自己被伤害了?
说女主捅那一刀令人费解的…不自卫难道还等着被杀吗?被轮奸+原生家庭压抑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难以自愈,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女孩。能做到女主这样最后完全接受自己已经很很很不容易了。
抽丝剥茧,原来校园霸凌和枪控下藏着的是性侵主题。
不理解一个软弱的人为什么果断捅死自己的好朋友?!还有未婚夫招谁惹谁了,非得伤害爱自己的人才能实现自我?
还行。
都2022了 还让一个亚裔演员 说 be nice to your mom认真的吗
在说什么??
比较闷
总觉得有点一开始好像使错了力气,把女主描述的捞女一般,圆滑世故游刃有余?可能因为内心独白乱入,总是觉得她有点莫名其妙,反而不像是刻意回避自己的伤害而变得很攻击,可能攻击性内化了吧,最后她还是很攻击,外化了,这什么成长,又莫名其妙了一次。
好漫长的电影,好像看了5个小时一样…每一个角色都那么让人恶心(除了女主上司闺蜜),故事很棒但拍得真的不太行,还是去看看原著吧。
女生看真是有强烈的共鸣感
一个幸运的女孩,背后是无数个不幸的女孩,欺负女人的男人,是可耻的。
碎片式交叉剪辑有点问题,也不是太有必要,但戏剧性很可以。自我反思一下,对于美国pc主旋律的反感是不是另一种政治正确
同意评论里说男的不要在这里刷差评谢谢,满分电影。
重新面对年少时的强奸和枪击案。
前面很好 后面走向趋平庸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