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个片子《足球流氓1》,我是先看了2再去看1的,看完2,觉得里面都是暴力、血腥,没啥内涵,想想第一部一般比较精华,所以也搞来看看。
看完前80%,感觉又要失望了,而且里面那个以前演指环王里面 弗雷多 的那个傻孩子让我觉得很贱!
妈的不关你鸟事,你凑个屁的热闹。
直到看完,我彻底转变了,觉得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傻孩子。
里面有一句话:Pete‘s life taught me there is time to stand ur ground,his death taught me there’s a time to walk away。
【做人要有立场,但有时也要适时放手】 。
以前看《Goal》的时候很迷恋英格兰是因为那里的足球氛围和十分漂亮迷人令人震撼的城市建设,许多文明让我很受感染,很是向往。
本来看到80%的时候以为算是看到英格兰足球的肮脏面了,但后来,这句话告诉我,真的,英格兰足球确实称得上是文化,这里的球迷才是真正的球迷,人们把他们的信仰坚持到死。
我觉得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真诚】,一种价值观以最裸露的方式表现出来。
Yes , u should take one side,stand on it , till death.所以,看完后,我觉得我更喜欢英格兰了,它的安静,还有它的足球和忠实与真诚。。。。
其实生活中我们都渴望真诚,没有虚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小孩子,因为他们最真;但很抱歉,现实是,你总会遇到虚伪的人,they take every sides!
they make u have the desire to pick up a brick to ham onto this son of a bitch!
但是我并不厌恶政治家,相反我很敬佩。
尽管他们有一部分贪污,谋私,尽管有人说政治家的笑容最假最虚伪,但我依然敬佩。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背后是国家,是政权;所以they are taking a big essential side。
我也不厌恶那些谦虚的人,是那些真正谦虚的人。
他们不是虚伪,他们知道人外有人,他们知道低调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
这是一个睿智的人才懂得的处世哲学。
但我很见不得那些故作谦虚的人,他们表面谦虚,实际上确是在用一种最淫贱的方式在炫耀。
当然英格兰也有那些令人鄙夷的人和事,不过这里有一部分人,是很可爱的。
一开始以为肯定是找了些演员在里面踢踢球,没想到还是在里面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Harewood,Noble,Ettherington,Zamora,居然卡里克也在里面客串,还是身背6号
好吧,我承认,我是江苏人,我喜欢足球,我喜欢英国口音,我喜欢暴力,我喜欢英国摇滚,我喜欢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英国的电影,一部男人的电影,一部足球的电影,一部充满了忠诚、背叛、友谊、爱情、暴力的电影。
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我的一位朋友作为球迷在NEWCASCTLE读书两年,却从来没有去现场看过球,为什么今年中超第一轮我们江苏球迷会在虹口喧闹,为什么中国足球的根基如此薄弱。
原因很简单,因为英国的足球文化,足球已经溶入了每一个人的血液。
那些孩子,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足球的深深扎根;Pete打架凶狠,对待女人和孩子却那么和善,所以说,足球是男人的游戏。
以后常住上海,但是我一定会每年中超,穿上江苏舜天的球衣,去虹口,看江苏VS上海的比赛。
今天的中超,江苏上海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伟大的比赛,遗憾的是江苏还是没有赢球,希望来年中超,江苏在客场战胜申花。
好吧,打架不要,看球可以。
足球氛围满分还原,剧本上还是略显低幼,尤其到结局时姐姐下车的部分显得十分生硬,编剧想让弟弟抵命或者以死揭示暴力的本质都没问题,但完全可以安排的更合理一些,没必要非得拉片中唯一一个女性角色下水。
除此之外,总体来看还不错。
这里想特别说说姐夫斯蒂夫这个人物。
一个西装笔挺的上班族,一出场却是热情狂野的一吻,等看到弟弟和小舅子搞的鼻青脸肿时,瞬间炸毛,操着浓重的爱尔兰口音和弟弟来回推搡,小舅子拉架,居然毫不犹豫将他拽着领子按在墙上,几秒钟后又立刻冷静下来跟老婆说对不起。
看起来这个人物对家庭的维护和这血气方刚的个性似乎有点违和,直到他走近俱乐部,众人高举酒杯呼喊着他的名字,答案才揭晓。
我们见过无数浪子放纵不羁的潇洒故事,却很少得知后来的事。
那个留着长发像疯狗一样在街头和对手撕咬的暴力混混如今去了哪?
这么多年不见,他居然也收起了刀枪,穿着笔挺的西装,围在妻儿的身旁。
我们聊起这个人,会说他长大了,成熟了,收起的锋芒再也看不见了,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骨子里对激情的渴望并未冷却,他也亲口说出:每当我想起过去,都感到热血澎湃,我也想回到这里,但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我不可以。
这份对热血的渴望不是瘾,而是根植在每个雄性生物内心最深处的本能,从上古时期祖先们穿着草裙拿着木制长矛和猛犸象搏斗时起,就已将这尚武好斗的基因一直保存下来,每个雄性,骨子里都渴望暴力。
然而,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区别于动物的,对原始欲望的克制能力。
影片最终也通过整个故事线对暴力重新进行了审视。
我们渴望暴力,热爱搏斗,喜欢胜利,正如足球本身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也深深将我们吸引,可足球有规则,暴力却没有,一旦有人越轨,余下的残局谁也无法承受。
当年斯蒂夫发起的街斗中,敌方头目的儿子死于争斗,如今虽然斯蒂夫已退出江湖,可对方却始终没能走出伤痛,他带人冲进俱乐部,在斯蒂夫近乎恳求般解释未果后,将玻璃瓶插进他的喉咙。
到此时,这个看似幼稚的故事逐渐成熟起来,它不像《热血高校》那般,男人们痛快打一场,打完谁也不要记恨,还能对对手报以尊重。
毕竟这种编剧掌控下的故事发展,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当暴力演变为仇恨,尺度就再也无法掌控了。
后悔吗?
当然。
谁都不想杀死那个男孩,谁也不能把一场打斗控制到刚刚好的程度。
原来我们渴望的暴力,并非你来我往的搏斗,我们都有着惧怕危险的生物本能,我们渴望的,明明是居高临下的胜利,我们都想在愤怒的顶点痛击对手,却没人想挨揍,打赢了固然爽,可打输了呢,你出于对胜利的渴望,不服输再打回去,对手也这么想,最后,总要有一个人先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
最终皮特算是替哥哥还了这个人命债。
当他躺在地上时,周围原本不可开交的人群纷纷冷静下来,他们围在一旁,一脸的茫然失措,原来这些人在动手之前都没有考虑到会有这么个结果,肾上腺素麻痹身体的同时,也让人失去了理智。
根植于我们血骨中好斗好强的基因本没有错,正是有了它才有了人类的进步,可它绝不应该作为纯粹的欲望发泄被行使。
《那些年》里,沈佳宜看到柯景腾在格斗比赛里受伤时问道,你们男生为什么都这么幼稚?
《伴我同行》里, 热衷打闹的泰迪面对同伴指责幼稚时怒吼道, 这正是我这年龄该做的事,我一辈子只年轻一次。
我想电影最终大体上是给出了答案,男人嘛,总要有点血性。
男主经历过这一切,性格也变得坚强许多,勇敢地向当年陷害他的室友举起了拳头。
他也并非在暴力之路上不可回头,而是决定重回哈弗念书。
人啊,脑子里不光要有知识点,还要进过水,冲过血。
男人都是幼稚鬼。
可这不正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嘛。
刚看这部电影的名字,直觉告诉我是一部纯暴力电影。
但当我看完时,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不仅是一部有暴力倾向的电影,也是一部有这深刻内涵的大片。
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用暴力解决问题,更是告诉了我们兄弟情义、家人感情、名声荣誉的“流氓”的做法。
流氓,人们口中的混混,甚至更加令人唾弃,而在当时那个年代,流氓打架斗殴也没什么特别惊讶的。
但就是这些足球流氓,为了荣誉,不畏惧、不害怕,与对方对打的头破血流,也不退缩,这就是无畏亦无惧!
我们不支持暴力解决问题,但我们应有这些足球流氓的骨气、勇气,敢干敢拼。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许多不一样的认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的大片。
“我永远吹着泡泡……”
危险的游戏,总是到失去珍爱才终止。
到最后,一切都与足球无关了,剩下的就只剩仇恨。
英国佬也真是闲得蛋疼,没事以打架斗殴来争取荣誉。
这篇博客想说的是男主人公在片后的领悟。
要学会坚持,也要学会放手。
乍一听,很有道理,就如佛经中的,一而二,二而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但仔细一推,什么时候该坚持?
什么时候该放手?
就难了,最后明白,这句话似乎说了些什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假如,我该坚持的时候放了手,或者,我该放手的时候却坚持了?
然后,结果迥异,成果变后果。
这算谁的?
你这时候,就算剔了度去问老方丈,也就四个字,听天由命。
一切没发生的事,是都没有定数的。
而一切发生了的事,你回头想想都是定数。
为什么?
因为,你不是上帝,因为有个梅森堡测不准原理。
你也就只能是事后,摒出不必要因素,发现必要因素。
哦,一拍脑门,原来如此,我当初怎么没想到呢?!
所以就有了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
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了。
这时候想想,人定胜天,就狗屁不是了。
话说回来。
这该与不该的时机,算不准,那该怎么办?
也就是客观规律无法告诉你几时几点几秒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唯物不行,就唯心喽!
你估摸着差不多就行了。
任何决定,都无法百分百保证你想要的结果。
重点是,这和百分百顺其自然不一样,这里面毕竟人起了应尽的人事。
做了自己能力所及的事。
只是,老天他要掺和一脚,你是没办法的。
也所以,有句话,该放则放,该拿则拿。
由心而定,尽力而为。
在看《足球流氓》前,对这部电影没抱多大的期望。
看了后,表示震撼。
这不是一部流氓电影,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在哈佛大学读书时,马特因软弱和轻信而替人顶包而被退学。
在伦敦,他遇到了皮特,走上了一条血腥的足球流氓之路。
在血腥和暴力中,马特终于成长,他最后说:这段生涯教会了要坚持自己。
演员表演也是亮点,音乐非常捧,最后一场打斗中的插曲,尤其打动我。
真的要懂得足球, 懂得英伦足球的人才能懂得的电影听到了the Stone Roses的声音... 这才是英格兰"I wanna be adored..."
电影反映出了我们的人生。
我一直如此认为。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生活,有的人的心早已经被世间的杂质蒙蔽,看不清自己真正的立场和原则,懦弱并且没有存在感的活着,而有的人则是充满了让人血脉贲张的热情、信仰和坚持,就像pete一样。
反思自己的人生,似乎就如同第一种人一样,认同着大家都认同的东西,如同大家期望的那样,将自己保护的好好的,过着这样贴着正常标签的生活。
久而久之,自己的心也会变得麻木吧?
但是,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甘心这样吧。
也许就是五月天说的那样,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一种渴望吧。
空无一人的马路上轧着一台500cc的小绵羊狂飙而过,感受呼啸的风声从耳边划过。
那种疯狂一把的念头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吧,至少对于我是如此。
不管是尬车还是《Hooligans》里面的干架,在我看来,并不是纯粹的代表“热血”或者是“发泄”这样得字眼,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对于信仰的坚持吧。
剧中的pete,让我印象深刻。
看上去他开口便是fuck,充满暴力倾向,但是我喜欢他散发出来的那种绝对自信、绝对坚持以及绝对信任的感觉。
这样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从心底就可以感受到得力量。
在我看来,他有着很多外表看似文明的人所没有的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和维护,这样信仰是关于足球,也是关于兄弟。
在地铁上,他那么自然地就站了起来,很随意的对那个女人说你坐吧;在足球场上,在那群天真的足球少年面前,他给人的感觉又是那么纯粹,和那群孩子一样,展现出的是对于自己所坚持事物的热情。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所坚持的东西,或者是你喜欢的东西,或者是一种你认为正确的思想。
然而,对于自己所真正信仰的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少呢?
当有外界的事物开始影响到你的这种坚持,你坚守的底线又在哪里?
对于pete,他所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考虑,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说,对于你认为你值得付出信任的人,或者是你认为值得为之坚持的事情,应该把它当成你的信仰去维护。
也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在哪个阶段你要学会适时的放手。
生命短暂。
我相信,有信仰可以坚持的人都是幸福的。
暴力,赌博,酒吧,街头,这些都早已是足球亚文化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恰恰很好的表现出这些要素。
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受到室友的陷害,被开除,不得不到英国去找他的姐姐。
姐夫的弟弟是一个足球流氓,姐姐不希望乖孩子与他有什么瓜葛,可是,这个不听话的弟弟跟他一起去看球赛,也成了足球流氓。
大家都知道,英国球迷的不文明是全球公认的,于是,他们也成为很多电影的素材。
在常人眼中,这无疑是一群地痞流氓:在西汉姆联队的比赛中闹事,打群架,甚至不惜生命。
但是,他们讲义气,重情义,背叛是不可原谅的。
片中,当人们知道他是哈佛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时,都认为他是媒体派来暗访的,来对付他们的。
他最初的领路人却给了他信任,并警告他,不要和媒体发生关系。
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不同的土壤,孕育了不同的全民运动。
当看到小孩子们踢得那么好时,他以为他们是专业球队的,但并不是。
足球,让英国为之疯狂。
在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的姐夫说的:the best reputation you can have is about your family。
爱情,让他远离暴力,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中;家庭,让他学会责任,不再莽撞。
足球,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成为生命的负担。
最后,大规模的冲突,导致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
狂热,要适可而止。
Hunnam
英式古惑仔!
麻了
打架的时候娘们居然出现了 败笔
pussies will be pussies!!!Millwall rocks!!!
海报倒是不错。。
足球暴力上升为流氓文化,很黄很暴力但什么也没说透,流于文化的暴力现象
pointless
For my friends,for our reputation
真跟巴以冲突有一拼。charlie那时候25,怎么看着跟18似的
除了打就是打,其余戏份都没有新意,跟足球的联系也没那么大。
伐挂赢球斯球才要寻宁当啊。。。就西当咯
演Charlie的演员cockney 说的太假了 别扭死了A film of chaves.
电影很好 豆瓣的简介很扯
主角不是魔戒里的弗罗多吗
伦敦古惑仔
足球之于英国人的心底里实在太重要了,重要到当他们狂热得变成激进组织变成足球流氓的时候,已经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思早就不在足球的快乐上了
真的这么暴?
庇护,抑或凌驾?
开始还很不错的剧情后来偏扯淡这部电影就是要搞得你团团转你永远不知道是当流氓好还是不当好最后的结局也比较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