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达》 西班牙语片永远是视觉盛宴。
这自然得自西班牙和拉美大地的色彩,那是怎样强烈明艳的色彩,仿佛上帝遗落在人间的调色板。
我欣赏他们的建筑,充满着蓬勃的想象力,像生长在热带的硕大而多汁的花朵,有太浓烈的生命欲望需要表达。
哪怕是街边的民居,也绝对地拒绝平庸的灰白,而是纵情地刷上宝蓝大红明黄,童话的房子。
(我知《弗里达》与西班牙语电影无关,这样写开头,会引起误读,然后被批评:P在此特别更正说明。
一开始没打算评论这部电影,只是因为有前面那段关于建筑的想法想要表达,所以写了这样的开头。
去掉也可:)下面才是关于电影。
)是在墨西哥城。
最初以为弗里达实在算不上美女,浓黑的眉毛在眉心处连接在一起,过于刚硬,尤其是与她优雅柔和的姐姐对比。
在姐姐的婚礼上照全家福,她穿上男装,英气逼人。
然而,当她迎来自己的婚礼,盛装的弗里达实在是美得惊艳。
白色的婚纱已使她如同皇后,可而当她自作主张换成了绿色的绸裙和大红的披肩走出来时,倾倒众生。
大红大绿可以配得这么华丽高贵,彻底让我接受这样一种浓烈的审美。
当时想到的是,品位苛刻的夏奈儿师太对此当要噤声了。
之后看见她在纽约,在巴黎,依然是那样红花簇拥,环佩叮当,四周的名媛贵妇都要黯淡下来。
也许,女人的美丽,并非在于诠释所谓高雅的品位,而在于强调和展现她的存在。
一份独一无二的存在感,这样就够。
因为女人天生是可以也应该独立于世俗而存在的,永恒的尤物。
她可以没有社会身份地位,不按礼俗潮流来穿戴谈吐,美丽的女人天生会发光。
她第一次让我赞叹,是喝酒跳舞的那一场。
那时她还只是一个第一次被带去参加聚会的小姑娘,她的导师也是后来的丈夫迭戈向女主人介绍她:“这是弗里达.卡萝,她是位优秀的画家”,她眼睛亮亮地含笑更正:“她想成为优秀的画家”。
风情万种的女主人用一瓶酒平息两个男人的争吵,说:“谁能喝得最多,谁就可以和我跳舞”。
弗里达出人意料地拿起酒瓶,豪气地喝下去,然后说:“我和你,可以吗?
”一曲两个女人共舞的拉丁,却绝对地征服了全场,弥漫游荡在空气中的性感,暧昧的气氛,与其说是调情,却不如说是两个同样具有强大磁场的女人之间的征服,情不自禁地欣赏和引诱。
导演的手法让我惊喜,用上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充满想象力和才华,很出色地配合了弗里达的绘画。
好象在西班牙电影里才常会看到这样的手法,大胆可爱。
还有不能不提的是电影的配乐,贯穿始终,如同电影的色彩一样富于存在感,同样给人留下才华横溢的深刻印象。
就如同她在病榻上作画的姿态,弗里达一生都承受着身体的创伤和痛苦,车祸,手术,流产,以及缠绕她一生的后遗症,惟有在她的画中把它们阐述释放出来。
我想,也许是因为她太痛了,所以画画,才会变成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言语方式,就像抓住了和这个世界连通的一条丝带。
同时她并不是一个自怨自怜的女子,无论何时,都保持着自嘲的幽默感,男人般的豪迈果敢,好象一直都习惯疼痛,接受疼痛,并不介怀。
最后她要求把自己火葬,她不要再回来。
她一生都有着燃烧般的巨大生命力,所谓生命力,是在生命的废墟上开出繁花似锦。
很欣赏那样热烈地盛放的女人。
她们很像美丽的蝴蝶,而生命就是一场烈火。
《弗里达》是对如此生命的致礼。
据称艾尔玛海耶克拍此片之前在和adward norton恋爱,她对把这传奇墨西哥女性生平搬上银幕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了Norton,因此Norton为她积极筹集酝酿此片,功不可没。
最终norton在片中饰演了frida&diego夫妇纽约之行遇到的洛克菲勒广场大亨,无甚演技,只是露脸。
在这一电影中,众多配角匆匆过往,几乎都谈不上演技为何,但作为传记型电影,这一点也无可指摘。
映衬之下,海耶克的演技确实尤为突出,一是这一角色本身色彩浓烈谁来演都能是株奇葩,二来作为为数不多墨西哥美国两地均小有名气的演员,深谙好莱坞电影之道,又兼具墨西哥底蕴;三来从海耶克本人的经历来看,亦是敢打敢拼的人,加之她对frida其人的无比喜爱。
演不好,也不大可能。
谈及男主角,觉得soso,或者真人为此?
传记并未读过,但感觉这一令frida一生痴迷的另一传奇人物,并没有让我觉得“女人都爱他”。
此片“大象”不够震撼,“白鸽”足够生动热情。
有不少人评论这部影片功利心昭然,因此使它不足“佳作”之列。
对此,我倒觉得功利心昭然对这个影片未尝不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大家一贯概念中只接受坦然从容却震撼人心之作为经典,似乎拍电影的只有四两拨千斤使才情不自觉涌出,才能成就一篇佳作。
这种大众传统使那些急于表现的、目的性直指得奖、很努力很使劲儿拍电影出来的,天然之间就掉了一个档次。
可能对大部分电影,确实很使劲儿会让成果适得其反,但我认为,对于这部影片,努力并不是件降级的事情,多么努力多么使劲多么昭然,都不算过火。
因为此片要拍的女人-Frida,本人就是这么一种浓烈、努力、使劲儿生活的风格。
快速的节奏、强力的表现、风格的艳丽、手法的花哨、甚至配角的平淡,这一切,因为frida风格如此,也都不再是不足,反而相称。
看影片时数次流泪,但并不是因为这个电影有故意煽情之处,对于讲述故事来说,导演是很成功的了。
打动人,却不用把把五夸张成十的方式,对于传记电影,这点特别值得称赞。
但凡传奇人物,一传十十传百,难免传走了样儿。
导演虽然拍片使劲儿,但是在人物刻画上,却反而十分谨慎,并没有一劲儿的借着“传奇”之风放飞了frida、让她红的更红、绿得更绿,反而,导演尽力展现了一个正常的frida,一个特点鲜明、但不过火的传奇,一个站在地上的女人。
从这一点,奥黛丽塔图主演的那部《香奈儿》要差了很多。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电影对画作的理解和展现,让画作生动起来,好像内心上演的景象和情绪的流动。
我知道对于画作总有不同的见解,但电影中的这种解释方式,生动、顺畅。
至少作为一个不太懂画的人,电影让我理解更多,不是通过这个人的经历,而仅仅是通过这部电影解读画作的手法。
关于frida这部电影,豆瓣电影中已经有许多写的非常好的评论,有对人物的分析,有对画作的阐述。
我认同每个作品并不一定同画家的苦难联系慎密,不一定都需要去回溯画家的历史、与时代相结合。
我也相信当了解一位画家的苦难之后再看画作,难免都要去揉进大量的过往去品读画作。
但正如好的画作没有国界,即便不知画家是谁,一件艺术品本身也有东西可以打动人心,这打动人心之处正是它最大的闪光处。
我还记得在我还不知frida其人其事时,看到她的画作,我感到其中蕴含着一种戏剧化的且玩笑态度的讽刺、作者丰富的个性、颜色的饱满不一定是多么乐观的态度但充满生的力量。
这正如我所看到的这部电影一样,不管是否有那些accidents,frida都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而她的传奇正如她自身所说:我爱过的人和过去构成了我。
正是她的经历,使她成为一代传奇。
人生会经历什么,每个人都不能控制,而强者会永不倒下,在命运的迷宫下坚持走下去,最终并不期然的成就了传奇。
对于电影的结尾尤为喜欢,片尾曲也非常合适。
只是最初时车祸前的隐喻我并不认同,似乎frida选择了那场车祸,而非车祸选择了她。
我猜,她不是在宿命中追求苦难的人,而更是一个在苦难之中不愿沉迷的人。
关于feminism,我们这片土地对何为feminism普遍有着不小的曲解。
feminism并不是女人要强于男人,并不是抛弃女人自身细腻、内省、情绪、柔美而成为一个非男非女,也不是拒绝男性的呵护甚至心怀不满。
frida是feminism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有这些持有偏见的特征,都不能从她身上得到印证。
因为feminism本就不是如此,很多feminist并不是“怪物”。
而是:我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女人。
那些独立、坚强、拼搏、野心、执着、追求甚至对生活的所有态度,并不是性别特征,而是一个优秀的人的特征。
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努力希望优秀的人,并不因为他/她具有或者追求这些强者的特征,而模糊了性别的属性。
也不屑于为此,受到性别上的争议。
“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如何,一个女人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分类和语气,才是feminism所不屑的。
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层面上,没有性别区分。
Frida是一个强者,同时她是个女人。
萨尔玛把弗里达演活了。
真是一部很精彩的片子。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纪类,但是又很类似。
弗里达年轻时经历的那场几乎灭顶的灾难。
以致后来的大半生被疼痛折磨。
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她对绘画的坚持。
于是说是绘画不如说是拿画笔表达内心和社会的真实和痛苦。
表达很多人的想法和思想,以那么独特的方式,不是指绘画,而是那种绘画的风格。
“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
一次是被车撞了,另一次是遇见你”。
——————这是她遭受到迭戈和姐姐背叛时对迭戈说的话。
她和迭戈的爱情。
真正的爱的死去活来。
互相的背叛。
但是彼此的深爱。
无法自拔。
离开弗里达的迭戈才知道自己是有多么的爱她到无法自拔不愿离开。
才有后来的复合。
直到相伴终身。
弗里达被病痛折磨离世。
“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她的画我也确实很喜欢。
别样的凛冽和犀利。
看过画册。
大多是她自己的自画像。
“论你把她视作罕见的奇才还是卑微的可怜虫,她都以一种卓尔不群的姿态遗世独立; 她做过31次手术,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但依旧成绩斐然,其作品价格居全球女画家之首; 她信仰共产主义,同时又吸毒、酗酒、双性恋,有着众多的男女情人和风流韵事; 她深爱她的丈夫,却彼此不忠,各自过着互相伤害的生活; 她渴望重生又迷恋死亡,永远用挑衅的表情,掩盖着孤独而沉重的灵魂; 她的一生,都在破碎的绚烂和混乱的挣扎中来回游荡。
”————————以上这段出自弗里达百度百科。
因为当下另一部国产优秀电影片段,小叶cos弗里达,于是便好奇看了这部电影,感叹原来人生还能过成这个样子。
我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犹如设计好了程序的年代,按部就班的上学、考试、毕业、工作,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突然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且是传记类电影,不由得感叹:我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勤勤恳恳、恐慌焦虑,却不敢迈开一步,是多么的脆弱!
无论是自己的事业还是爱情,我其实挺佩服这样一个女子,果敢、真诚、坚强,犹如南美洲荒漠里开出的血红色的巨大花朵,散发着异香,张扬的在黄色岩石之上,伸展着自己鹰爪般的根枝,扬起花瓣,在烈日下歌唱。
电影另一种魅力就是造梦。
这部电影将绘画与光影艺术十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绚丽的色彩在渐变中变成现实中的人与物,似脱胎换骨,又似反祖归宗,很喜欢这种浓郁的电影呈现味道。
弗里达,我对她不了解,看了电影或许有着一知半解,但这样一个不受拘束、不在任何一段感情中失去自我的女人,往往是最充满魅力的,她犹如幽深的峡谷,怪石嶙峋,扔下一块小石子,便会出现层层叠叠、从远到近的回声,让你忍不住去探索。
反观自己,或许缺失了她的这种自我主体性,以镜观己,也是自己需要去认真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无关男女,专注自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
我不相信婚姻I don't believe in marriage.不相信我真的不信No, I really don't.让我说的清楚一些Let me be clear about that.我认为最坏的情况 婚姻是一种敌对的政治表现I think at worst it's a hostile political act,是那些短视的男人不恰当地a way for small-minded men to keep women in the house把自己的老婆锁在家里。
and out of the way,柬缚在传统Iwtapped up in the guise of tradition?和保守的宗教下面and conservative religious nonsense.好的方面婚姻是两个彼此深爱的人!At best, it's a happy delusion...对婚姻的美丽幻想these two people who truly love each other却根本没意识到and have no idea他们就要开始那种互相折磨的苦目亲how truly miserable they're about to make each other.但是But当两个人都知道这个when two people know that,他们还会睁大双眼and they decide with eyes wide open正视彼此还是义无返顾地结婚to face each other and get married anyway,那我不认为那是保守的或是自欺欺人的then I don't think it's conservative or delusional.我觉得是勇敢的激进的I think it's radical and courageous和无比的浪漫and very romantic.
弗里达 (2002)8.72002 / 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朱丽·泰莫 / 萨尔玛·海耶克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上图的这个女人,一生经历过1次车祸 让她差点儿死亡,30多次手术 让她痛不欲生,无数次亲眼看见 丈夫婚内出轨,和男人、女人无数次 婚外情。
她把她经历的这些,都 画 了出来。
1939年,她手挽着毕加索,出席了杜尚的聚会。
毕加索曾在宴请她之后,写信给她的老公——著名的壁画家迭戈,说:“不管是我还是你,都画不出她这么好的自画像。
”今天肉垫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一字眉、大眼睛、迷倒了众位画家的女人。
2002年,朱丽·泰莫导演执导了一部电影,以这个女人的名字命名:《弗里达》。
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剧情和画面表达都不俗套。
(电影《弗里达》剧照)当然,传记电影剧情不俗套的前提是:传记主人公的生活就不俗套。
“我没病,我只是坏掉了。
但只要我能画,我就是快乐的。
” 从小,弗里达就跟别人不太一样。
拉着自己的小男友和小伙伴,到教堂里偷看画家和裸模激吻。
家里拍合影照,弗里达穿着一身挺拔的男士西装走出来,摘了一朵玫瑰花,装在胸前的口袋里。
也太帅了吧!
(肉垫的鼻血都要流出来了)
随着家庭合照定格,画面过渡到了一幅壁画,弗里达站在这壁画前看得出神。
这是迭戈的画,她这时候还不知道这个男人将伴随她的一生,海(yin)枯(hun)石(bu)烂(san)。
看画看的入迷,快错过公交了,弗里达的小男友拉着她飞奔在马路上,这个奔跑着的长镜头很有意思,这是弗里达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这样快速地奔跑。
弗里达所在的公交车突然不受控制,她惊恐地望向对面的墙角。
随着一声巨响,公交车撞向了墙面。
这时,画面的节奏由快转慢,车上的人慢慢倒下,画匠赠与弗里达的金粉从她的手里慢慢撒出。
一切快速的跌落都在做减速运动,一切的真实都变成了不真实的样子。
正如画面表达的,肉垫觉得,车祸对于弗里达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
脊柱、锁骨、2根肋骨断裂,骨盆有3处断裂,金属棒进入了身体右侧,从阴道出来,右脚11处骨折。
车祸后的弗里达整日躺在病床上与画为伴,她在裹着自己身体的石膏上作画,石膏上的蝴蝶越来越绚丽,她的画越来越有热情和活力,这很不可思议。
可能是太痛苦了,才更需要在画上来寻找生活的力量吧。
“迭戈,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大事故,车祸和你,你是最糟的那个”
能开始下床行走的她,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于是她去请求画家迭戈·里维拉来指导自己的画。
这是弗里达和迭戈第一次正式见面。
两人互相欣赏彼此的画作和性格,他们成为了师生、朋友,并且结为夫妻。
当时,迭戈42岁,体重136公斤,结过两次婚,经历过数不清的风流韵事,而弗里达则年仅22岁,体态娇小且身体虚弱,因此弗里达的母亲很不赞同他们的婚姻。
但这些,弗里达都不在乎,她清楚的知道迭戈最真实的样子,但仍然决定嫁给他。
(弗里达:《弗里达与里维拉》)这个镜头演绎的这幅画,是弗里达的作品,叫做《弗里达与里维拉》,这是他们婚姻最初的样子,幸福而且美好。
虽然迭戈承诺弗里达,要一生都对她忠诚,但婚后,他还是食言了。
风流成性的迭戈不断和模特、影星、他的学生谈情说爱并发生关系,这让弗里达备受痛苦。
尽管如此,弗里达仍深爱着迭戈,没有与他分开,并且,她想为他生一个孩子。
弗里达渴望做母亲,然而仿佛是命运捉弄,她越是渴望就越得不到,一再流产的她变得很憔悴。
(弗里达:《亨利·福特医院》)这幅画是弗里达流产后的作品,很多人说它是超现实主义的,但弗里达却觉得她画的就是现实。
的确,婴儿、枯萎的花、开刀、器官的分离,就是她真真切切的生活。
弗里达与迭戈这样继续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弗里达亲眼见证了她的老公迭戈和她挚爱的妹妹发生了关系,她当场暴怒。
随后,她整日饮酒,并且剪掉了自己的一头长发。
(弗里达:《妹妹》)之所以老公和妹妹的性关系会成为弗里达暴怒的导火索,是因为她真的很爱她的妹妹,在家中的花园里,她曾为妹妹画了一幅肖像画。
那时候,这张画充满了爱和纯真。
(弗里达:《少少戳个几小下》)这件事发生之后,弗里达又画了另一幅画,有些人看了会说“这什么玩意儿?
”,也有些人看了会觉得她有点儿暴力。
当朋友问起这画画的是什么,弗里达只是淡淡地说:
不哭不闹,好像一切都过去了,这种貌似淡然才是最让肉垫觉得心酸的地方。
“我画自画像,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因为我是自己最了解的人。
”
在与里维拉充满痛苦的感情中,弗里达开始疯狂。
她仿佛是报复似的,与各种他看上的男性、女性调情。
她搬出了他们的住所,过起了分居的生活。
1939年,两人离婚了。
婚后,弗里达十分想念迭戈,想念背后还有隐隐的痛和恨。
(弗里达:《两个弗里达》)她画下了这幅画:《两个弗里达》,一个是深爱迭戈的弗里达,一个是痛恨迭戈的弗里达。
肉垫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这是电影对这幅画的演绎,弗里达自己说:这画的是童年时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
后来,弗里达的身体每况愈下,画下这幅画的时候,她已经经历了几十次手术。
(弗里达:《自画像》)肉垫最开始看这幅画的时候,觉得这个画家好奇怪,怎么把自画像画成这样。
现在看,有点儿想哭了,每一根铁钉都扎进身体里的痛楚,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一年后,迭戈找到了弗里达,他们又复合了。
这里,电影的台词很感人,“弗里达,我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在肉垫看来,这对夫妻的关系,更多的是灵魂上的相互吸引,他们对彼此是上瘾的,像是毒品。
“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
1953年,弗里达在墨西哥举办了她的人生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画展。
这个女人躺在病床上不能走动,硬是让人抬着她去了画展现场。
1954年,弗里达去世了。
临走前,她在日记里写下:“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弗里达的一生,是痛苦的是折磨的,也是快乐的是过瘾的。
肉垫不想用“励志”、“乐观”这些词来形容弗里达,这些词太俗了,配不上她。
弗里达的画和她的人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是特别的。
她把自己的痛和爱都拨开来,真真实实的,血淋淋的,给你看,好像给你看了,她就会好受一些。
在电影方面我不是专家,我不会从电影拍摄等专业方面去分析,但是我喜欢从个人感受去评论我所看到的电影。
这是一部在家里存放了3年的电影,在今夜我才认真的看了第一遍。
其实我对电影了解并不多,但是我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感受。
它是去我看过的最有生活气息的电影,过去我曾经热爱一部名叫《清水湾的孩子》的电影,同样的生活味十足,没有那些虚伪的,刻意的痕迹,但是《清水湾的孩子》更加理想化,而《弗里达》更加生活,更加现实,更加激情。
这个从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挥洒激情》就能够略知一二。
整部片子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奋斗,充满了现实,充满了爱,它更能让我体会到活着的感觉。
毕加索说,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
说这话时他正看着弗里达自画像的眼睛。
这让弗里达的丈夫、墨西哥立体派画家迭戈热泪盈眶。
时年1939,格尔尼卡完成后的第二年,毕加索五十八岁,名震天下,一画万金。
这一年,弗里达仍旧画弗里达,两个弗里达,心脏裸呈可见。
蓝衣弗里达的心脏完好,手持迭戈画像;白衣弗里达心脏破碎,手中剪刀剪断血管,血在白裙上怒放。
这一年,她征服了巴黎,挎着毕加索,出席杜尚的聚会。
回到墨西哥城时,她和迭戈离婚了。
1940年,他们复了婚。
于是,她画被藤蔓围绕的弗里达,扎根大地的弗里达,盛装的弗里达,背景是温柔的绿叶,和长着蜻蜓与蝴蝶翅膀的花朵。
其中一幅,迭戈的脸出现在她额头正中,那幅画叫with Diego on my mind.弗里达的一生都在画弗里达。
流泪的弗里达,流血的弗里达,以残裂的大理石柱为脊椎的弗里达 -- 少女时那场车祸还弄碎了她的骨盆,于是她画流产的弗里达,血污的床单,破损的花,婴儿升上天空。
她画男装的弗里达,弄粗自己的眉毛,加重唇上的胡须;她画长发的弗里达,色彩浓丽,发簪鲜花。
她画自己的婚礼,在高大的迭戈身边,像个小姑娘一样歪着头。
她画被大地母亲和宇宙洪荒拥抱的弗里达,自己怀中的巨婴长着迭戈的脸。
她画化身为鹿的弗里达,身上插满箭簇。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卧床不起,于是她画与骷髅一起漂浮的,荆棘纠结的床,画床上面色平静的弗里达。
她的一生都在流血,小儿麻痹,车祸,手术,流产,暴风雨之爱,背叛。
于是画中的弗里达也一直流血。
迭戈说她的画冷硬如钢铁,精巧如蝶翼,酸苦如生活。
她是那些替全世界喊痛的人里面一个。
是的,血淋淋的,痛给你看。
渴时就喝水,困时就睡觉,痛苦时就画画。
毕加索无法画出这样的自画像。
你必须对自己非常诚实,这对男人来说太难了。
只有一个人的自画像同样不加掩饰。
他的名字叫文森特凡高,住了一年疯人院,然后向自己开了一枪。
这张碟放了很久,一直不敢看,因为知道肯定不轻松。
看了,果然是哭得唏里哗啦的。
第一次看到弗丽达的画时我也在病床上。
那张“鹿女人”和两个“弗丽达”印象最深。
当时与其说是她的画——原来可以这么画——抓住我的注意力,不如说是她的经历。
我正在担心自己会不会也被铆上很多钢钉固定在一个什么支架上,在床上度过余生。
我记得那间病房有三个人。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一个几乎从不出声的老太太和很少开口的我。
一场车祸把这个女人送到了这里,高位截瘫。
浑身上下都是钢铁支架,用吸管喝水和吃捣烂的桔子罐头。
这个女人是开餐厅的,餐厅的名字好像叫做红玫瑰,是当年数得着的餐厅之一。
开车的是她丈夫。
她丈夫除了长得英俊,一无是处,每天开着帅气的银色摩托四处拉风。
他经常来看她,每次来都要向她钱。
有时候看他们也很亲热,更多的时候是看她恨恨地哭、诅咒,抱怨自己怎么嫁了这样的男人。
有时候还有一个更年轻的姑娘来看她,是她的好朋友。
有一次过什么节,那个女孩来看她,用保温饭盒装了满满一盒饺子,牛肉馅的——或许是因为之前很少吃饺子,那是我记忆里难得的好吃的饺子。
那以后女人越来越悲伤,我从妈妈那里隐约知道她的好朋友和她丈夫有染。
渐渐地,病房里越来越安静,有天夜里那个沉默的老太太被抬走。
再后来我也出院了。
但这部电影让我又想起了那个红玫瑰的女人。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一直以为弗丽达的一生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我不曾知道,她曾创造过、享受过这样绚烂的一生,她甚至还能跳舞!
出生于1907年的她自小就特立独行。
为了同墨西哥革命同生共死,她声称自己出生于1910年。
混乱的政局,革命的激情,苦难的人生共同催生出弗丽达的艺术之花。
对于肉体上的苦难,影片着墨不多。
与其赚取廉价的同情眼泪,莫若让石膏上的彩色蝴蝶放飞她心里的梦想。
相对于肉体上的痛苦而言,心灵和情感上的折磨才让人欲说还休。
同其它有相同遭遇的人比较,弗丽达幸运的是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画画。
也因为画画,她注定要与迪亚哥遭遇。
在少女时代的弗丽达看来,迪亚哥跟模特在自己眼前做爱是新奇、是好玩,只是那时的她怎么会知道自己会爱上这样的男人,而且这样的场景还将一次又一次出现在她的眼前。
尽管知道迪亚哥风流成性,1929年弗丽达还是欣然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
这段感情注定从一开始就满目疮痍。
从迪亚哥的风流韵事发展到两个人都不甘寂寞,无数次的分分合合,其中包括1939年的一次离婚和1940年的复婚。
据说有医生给迪亚哥做出这样的诊断证明:不适合一夫一妻制。
迪亚哥万分欣喜地接受了这一诊断,这让他在滥情纵欲的时候更加理直气壮,更加肆无忌惮,“我在生理上无法对一个女人忠诚”。
迪亚哥说性交就如撒尿,无关感情。
“我握手时付出的感情都要更多。
” 影片中,少女时候的弗丽达就曾经这样问父亲:婚姻中什么最重要?
她的父亲说:坏记性。
可是再坏的记性也架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提醒。
只有你深爱的人才能够伤你最深,何况他还要永远在你伤口还没愈合时就补上一刀,还要撒上盐用力揉搓?
绝望的弗丽达也在给自己的感情寻找出口,但是无论是同其他男人做爱,还是同其他女人做爱,她仍然无可救药的爱着那样放荡的迪亚哥。
对于弗丽达而言,迪亚哥是革命道路上的同志,是同行,是好友,但从来就不曾是一个真正的丈夫。
在眼睁睁的看见迪亚哥和自己的妹妹交媾时,愤怒到达了顶点,然后是伤心的平静。
迪亚哥在门外企求弗丽达的宽恕,她起身淡淡说了句:我一生有两次事故,车祸和你。
而你更加糟糕。
迪亚哥是她永远长不大的任性孩子,他用她的爱来做要挟,赤裸裸的要挟。
最后,当彼此都已经互相伤害得体无完肤,当彼此都没有力气来愤怒、欣喜或伤心绝望时,迪亚哥回到了弗丽达的身边。
一定要这样——把最好的时光都蹉跎了,把最珍贵的激情都挥霍了——你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弗丽达说:“最终你会发现,你能承受的痛苦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当毕加索对弗丽达的作品做出嘉赏时,迪亚哥泪流满面。
在一次弗丽达的画展上,迪亚哥说:"在这里,我不是作为一个丈夫在推荐她,而是作为她作品的一个仰慕者在介绍她,她的作品,心酸而又温柔,坚硬如钢铁,纤美如蝶翼,如同动人的笑容般可爱美丽,又如同苦涩的生活般深沉残酷。
"弗丽达的作品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仿佛这两者生而合一,从未分离。
她的作品中三分之一都是自画像。
弗丽达不介意外界对自己的界定,"这些是关于我自己最坦诚的表白," 弗丽达曾经这样写道:“我的主题从来都是我的感触,我的心境,我对于外界的反应,我不过是用‘我’来再现这一切,这是我自己由里及外最真实的表达。
弗丽达曾经对一个情人说: "你应该拥有最好的,因为你是这个浮华世界里为数不多能对自己诚实的人之一,而这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重要的。
" 除了故事本身,Elliot Goldenthal的音乐非常动人,特别是小酒馆老妇人的那段吟唱。
这部电影居然还众星云集,除了艾什莉-贾德(Ashley Judd)比较抢戏以外,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爱德华-诺顿的出现都有些昙花一现,莫名其妙。
片中艾什莉-贾德扮演的Tina Modotti在弗丽达与迪亚哥的婚礼上如此致词:“我不相信婚姻。
从最坏的角度看,它是一出充满敌意的政治把戏,心胸狭隘的男人打着传统或宗教的幌子把女人禁锢起来;从最好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欢乐的幻象—— 两个相爱的人注定要把对方折磨得痛苦不堪,可悲的是他们在结婚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
但是,但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知道命该如此,却欣然前往,那么我要说婚姻既不是保守的把戏,也不是欢乐的幻象。
我要说这样的结合是激进的,是勇敢的,而且非常浪漫。
”过量的毒品和酒精最终在弗丽达47岁时结束了她的生命。
她说:但愿离去是幸,但愿永不回来。
她的确有资格说出这样绝决的话。
爱情和婚姻是每个女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命题。
回头,我似乎仍然能看见当年那个病榻上苍白的小姑娘,坚定不移的相信王子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虽然知道是童话,可仍然心存幻想。
然后,妥协到以为,一段对的感情,如果不能让把你变得更好的话,至少也应该展现出你比较好的那一面。
可是当这样一段感情——它不由分说的暴露出你的丑陋——猜疑、妒忌、欺骗——来临的时候,我开始相信,所有的爱情都是在寻找另外一个自己。
正如红玫瑰的女人,她不用抱怨为何自己命运不济,会嫁给那样的男人,正因为她是那样的她,所以她才会爱上那样的他。
爱情的意义不在于把你变得更好,它在且仅在于让你更加完整。
就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正面印着弗丽达,背面印着迪亚哥,只有合而为一,它才是一个完整的硬币。
它可能见证繁华富贵,也可能滚向阴沟,永世不见天日,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硬币,正面和背面永远在一起。
甘露——《弗里达》观影记BY 饭小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非在于你看得多了就能学得来,因此你羡慕别人没有用,或许到了别人的份上,以你的平平资质,依旧怨天尤人。
达不到就是达不到,顿足扼腕也没有用。
于是因爱生恨。
妒忌大多是这样来的。
写下以上这句话的时候,我刚刚擦干眼泪,咬牙切齿地在爱恨一个早已逝去的墨西哥女画家。
嗯,如果你稍微爱点艺术,稍微读点书,稍微看点电影,你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
我想我还是对的。
从最后一篇如同嚼蜡的个人影评交稿开始,如同进入了一个休眠期一样,我开始混沌而刻意地只看不写。
我企图重生,如蜕皮化蝶一般让自己不再停留于表面。
这样的过程不知酝酿了多久,隐隐地从远处传来一声惊雷:也许我让你平庸了。
——平庸?!
好可怕的词。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世间谁是天才谁又是庸才?
我不知道休眠和惊蛰究竟有什么区别,是因为一个太冷而另外一个太热吗?
我也一直试图拽出自己的灵魂来对话,是否我真的下坠了。
或许我该问问真理女神,爱情是否真的能让一个正常女人变成一个蠢钝女人?
又或者,爱情是否能让一个蠢钝的女人变成一个敏锐的女人?
是不是又能够那么明确地归咎于一个爱一个恨?
我把自己投入了睡眠,看似毫无尽头的黑暗。
而这其中,有过使劲挣扎着睁眼起身,但一切都是梦境,我依旧躺着,像某部电影的一个定格一样,我微笑着看着自己如尸体一样躺在床上,然后大声呼喊要烧毁自己。
“Burn it!
”没错,我因为从屏幕看到了弗里达而差点失心、疯死。
哭泣的源头掺杂了太多个人因素,有相见恨晚,有同情忧怜,有欣赏敬佩,有“恨有涯而爱无涯”,有自我怜悯,有“苦苦思量无觅处”的痛苦回忆,而还有对婚姻……之前是如林徽因说:“是爱/是吻/是希望”,之后是:“是孽/是痛/是累赘”。
这些对叠的描述因为只是一个描述而变得毫无感情。
就如一个拼图,只是拼一个结果;就如弗里达本人自车祸后的拼接人生,但造就了一代艺术家决定性的爱恨旅程,个中滋味,只有其能体会。
只是,有一个道理真理女神在我混沌时就告诉我:一切感动,皆因涉及自我。
荧幕上的爱恨情仇惊涛骇浪,皆是外界众生像,哪怕异想天开,也只不过是别人的展览。
只有当其触动到了你神经末梢关于过去关于自我的某个点,才会大笑落泪癫狂。
我们并不是那么急于想成为谁谁谁,做什么什么,成就如何如何,我们忠于自我,我们时刻孤独,而且永远无法被救赎。
——这是我在弗里达没有说出来的眼神里读到的。
于是我哭了。
这让我想起04年11月的某一天,我刚刚在美术馆买好弗里达的画册兼传记,第二天就躺到了医院,半个月后,也成为了一个关于未来遥不可知的破碎的人。
这长达半个月的白色生活,就着病房白色的背景,吃力地靠在床头,一页一页读这个像拼图一样的残疾女人的不平凡人生。
漫长得如同一生。
她说,每天都在痛。
她说,哪一天不痛了一定会感到不习惯。
但是好奇怪,看文字看图片,最应该流泪的彼时彼景却硬是在某个深夜无法自己起来上厕所而叫了几次护工都没用反应掉了几滴无用泪后再也挤不出半滴泪。
而如今,在找了将近一年终于如愿以偿看到电影后,却时时因为弗里达应情应景的大定格画面的几副画而泪流满面。
后来我问真理女神,是不是回忆总能带上忧伤的色彩,真理女神说,那不过是自我哄骗。
其实从来没有真实的过去,只有转瞬即逝的现在。
电影的魅力也于此吧。
是以46岁的弗里达穿着那标志性的红色墨西哥盛装被连人带床抬着去参加一生第一次也是她参加的唯一一次画展开始,用倒叙的手法从被刻意画了一字眉的萨尔玛·海耶克隐忍的脸,切换至了短发萨尔玛·海耶克18岁弗里达的脸上。
前者苦难重重而坚强,后者充满野性而欢快;前者是光辉顶点只是为时已晚,后者才是生命苦痛起点却亦是艺术生命将露端倪。
不能说是18岁的这场车祸成就了弗里达,只能说命运委以重任,如同一场痛苦而漫长的妊娠反应,最后的阵痛没有生出一个孩子,却诞生了一个传奇。
18岁的弗里达还是完整的弗里达,沉浸在初恋的激情中,几乎没有过多想以后,甚至于同彼时画坛领军人物的亦是她后来生命之光的迪戈·里维拉第一次的正面接触,也是通过恶作剧般的结尾收场。
只是注定的就是注定的,老天安排还不够大吗?
墨西哥人辣椒吃得太多,硬生生的一场车祸,毫无理由的,公车撞到墙上被拦腰截断,弗里达如受难耶稣一样,被一个扶手钉在了车底。
而这根如刺一样的扶手整个刺穿了她整个阴道,刺穿了她的贞洁。
也导致了她的不育。
隐喻抑或讽刺,破碎的脊椎连带着这样的那样的断裂,当她从手术台上醒过来的时候,弗里达成了一个拼图,也成了一座绑着石膏的佛。
中国人说,佛者以自我苦难赎世间罪恶,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苦难不过意味着重生,从而生生不息。
到了西方,就是上帝关掉了这扇门又给你打开了那扇窗。
如再生草一般的弗里达此刻在石膏上发现了绘画的另一片天空。
只是无论是开始的画身体的某个部分,到后来的家人,她画的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世界。
她就这样在站起来后,带着微妙的自我世界去找迪戈。
就如在弗里达第一次画展上的发言词一样,也已经老了的迪戈说,弗里达要她下去看画,他便下去了,从此就看了她一生。
关于这个被传闻双性恋,吸毒,酗酒,抽烟,粗鲁的女人,却依旧没有人能够抵挡她的魅力,关于她后来的诸多议论,也不是激赏就是明显带着妒忌的指责却毫无挖苦。
搬到了荧幕上,少了混乱,而加重了和迪戈爱情成分的描写。
甚至在其自身艺术成就的努力和攀登上,也刻画甚少,好似只不过是一个经历丰富的平凡女人的心路历程罢了。
大概刚好是这点,使得这部片子同其他艺术家片区分开来,显得不那么高高在上,而几乎是以一种谦卑的方式在诉说,以求安息。
弗里达和迪戈的爱情主要侧重在三个段落。
每一段的画面表达手法都让人心碎。
第一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迪戈和弗里达一样,同样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墨西哥一代壁画家,才华横溢,彼时也是墨西哥共产党员,却奢侈而自以为是,且笨重肥胖,如同出自拉伯雷的作品。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象男人,简直如同具有魔力一样,如弗里达所说“只要长得不至于太吓人,也不胖的女人,都能被其俘获,与之发生关系”。
电影中从迪戈第二任妻子之口讲出的答案,是迪戈丰富的人格魅力在于能够“把一个女人的瑕疵也赞美成艺术品”,且发自内心般的真诚,而这刚好是所有女人最大的弱点。
那么弗里达在让迪戈下楼梯看画开始后,也是在劫难逃了。
只是这次对于迪戈的艳遇不同于以往,他遇到的是一个一开始就感到震撼并且欣赏的女人,而这个对比小得像鸽子一样的女人血液里流淌的,也是迪戈无法企及的疯狂。
野性和分分秒秒伴随弗里达的苦痛交织起来的矛盾犹如墨西哥郊外广阔的沙漠一样,充满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
这一段的高潮在迪戈向弗里达求婚的时候。
迪戈说我们应该结婚,但是除了忠诚他做不到专一。
迪戈说,他同其他女人做爱如同生理需要一样,和刷牙没有什么区别。
这和改编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布拉格之恋》有所区别,虽然丹尼尔·戴·路易斯演的托马斯也有类似的行为也说过类似的话:同其他女人睡觉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没什么特别含义。
但是他们在本质的出发点上还是不同的,相比而言,迪戈更加原始,他本身性格就是骄奢纵欲,带着墨西哥人血液里的热情奔放,像一首拉丁舞曲;而托马斯都带着捷克甚至欧洲的重大使命感,骨子里流淌的是对于生命思考过多的忧伤的血液,从而显得更加低迷,这种出轨行为也就更加来得像是派遣抑郁而已,如同欧洲一首寓意丰富的交响乐。
弗里达还是心甘情愿并且欣喜地嫁给了迪戈。
或许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或许就是这意义深远的结合碰撞出了两个人的艺术成就,而也或许就此碰撞出了弗里达一生的混乱。
第二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自泰戈尔写下《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后,个中美妙词句后来被齐豫唱“鱼和飞鸟”,被张小娴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生死相隔,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也被《情癫大圣》化做收尾符:“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到了弗里达和迪戈的爱情世界里,却显然又回到了泰戈尔的原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丝毫不在意,没把你放在心里。
” 经过几多波折,弗里达在看到自己的亲姐姐和迪戈搞到一起的赤裸裸场面后,毅然锁掉了那两幢天桥相连的红蓝小楼的任何一个入口。
她像给自己关禁闭一样,在房间里把自己的头发一刀一刀剪断,企图要剪断任何和迪戈的情丝一样。
以后,这个场景化做了哀伤的画,穿着西装的弗里达如同一个男人一样,衬托着满地的碎发。
伤口在此时开裂。
其实伤害是一直在的,如迪戈自己后来自己在自传里写的,“如果我爱一个女人,我越是爱她就越想伤害她。
弗里达是这种恶劣品行的唯一的最显然的受害者。
”因此,当弗里达在美国期间意外怀孕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她的孩子后,所有一切开始像重创一样,对她而言变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从当初弗里达成为迪戈的第三任妻子开始,她就明白,迪戈不属于任何人,只是作为这样的女人,她又怎能满足于此?
加上身体的创痛,她无一不刻不在煎熬之中。
意外的怀孕成了她突然出现的精神希望,彼时她像任何一个渴望做母亲的女人一样,充满了憧憬和寄托。
当一切破灭的时候,她像一棵逐渐失去营养的植物,开始破败、衰退和萎缩。
此时,我的心也随之破碎。
所谓的爱情就是绵延不绝的爱和绵延不绝的恨,而当迪戈站在弗里达粉红色小房子的玻璃门外敲打着玻璃说我是畜生的时候,弗里达平静地脸后是骇痛的灵魂,她一字一句地告诉迪戈,“我一生中有两次重大事故,一次是车祸,一次是你”。
从此,弗里达搬出了那两幢相依为命的屋子,带着她的猴子。
或者说她是不愿意再成为丈夫的附属品,或者说她是被强迫或是假装反正是真正的独立也好,也或者说她是试图远离那些伤痛也好,她和迪戈之间开始了“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丝毫不在意,没把你放在心里”的冷战期。
期间,她混乱而埋藏痛苦般宣泄的混乱生活也到达顶峰。
第三段:救赎当迪戈再回来的时候,弗里达的身体状况在烟酒和纵欲的无节制生活下已经每况愈下了,她的脚也开始坏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甚至被锯掉了一个脚的脚趾。
甚至,弗里达要开始重新绑上石膏。
迪戈老了,在革命浪潮的不断变化中,他也逐渐失去了激情。
迪戈走到弗里达的面前,说我来向你求婚。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情节。
当时的弗里达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肝脏,失去了半只脚,重新绑着石膏,时刻需要杜冷丁止痛,于是她看着迪戈的眼睛用她那幅“受伤小鹿”中小鹿般的苦楚说,我不需要被救赎。
但是迪戈却笑了,他温柔地看着弗里达,无比坚定,他说,“我需要”。
尽管救赎这个词过于宗教色彩也过于庞大而显得不真实,但是弗里达重新绑上了石膏,又成了佛。
这次,无论她发怒摔盆子还是哭泣,旁边都有迪戈耐心相伴。
所以最后的最后,两个人还是相依为命。
或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精神之爱。
肉体的快感终会饱和,只有着源源不断的精神依靠,地老天荒,永不言败。
萨尔玛·海耶克的墨西哥装扮和弗里达本人还是颇为相似的,至于是否神似,可以看得出演惯了花瓶角色的这个墨西哥一线火辣美女这次是做足了功课,算得上是对弗里达的致敬,也更加想通过此民族女英雄般的人物的光辉将自己带至实力派的阵营。
甚至连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这样的好莱坞一线明星也甘愿跑龙套,更加不要提爱德华·诺顿也只是小到不能再小的配角一个,弗里达的魅力从来没有因为时间和国界受到过任何影响,人人都在向她致敬。
2002年的片子,即使放到今天看来也不会觉得时间流逝,魅力流失。
虽然不断被人说这部人物传记片如何野心勃勃,但是我想,拍这部片子的导演茱莉·泰摩尔,也是早就因为这个如拼图一样的残疾女人疯狂致死了吧。
电影技法上是超现实与蒙太齐、绘画与现实相结合,完美得令人赞叹。
动手术时的后现代骷髅大会,访美时的剪纸拼贴艺术、在美时的“金刚迪戈”大闹帝国大厦和迪戈在美壁画失败被砸后“金刚迪戈”从帝国大厦衰落的超现实主义,无一不体现了导演对弗里达的热爱和因此迸发的激情和灵感。
至于绘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则要来得相对唯美诗意许多:一场惨烈的慢镜头车祸、一个从画面上走下来婚礼、在纽约飘雪的窗口,窗口上飘着弗里达的长裙。
心碎时剪掉头发,镜中人画中人。
她在死去时的烈焰中如长了翅膀,终于丢掉了破碎的身躯,猎猎起飞……但是很可惜,似乎这种艺术手法不能被欧洲电影人所欣赏,因此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此部电影基本空手而归。
只是艺术的魅力不是几个奖就能证明,不管是因为这个传奇女人的魅力还是电影的绚丽,总之一代又一代的观影者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谁也不能隐藏对这部电影这个女人的热爱。
弗里达如一个受难英雄灵魂的载体,通过对自我世界的令人不安的绘画表现手法,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奇异而最真实的人们的内心世界。
她的画闪耀着迷一样的魔幻光芒,如同她本人一样,一生始终拒绝流行服饰而永远身着墨西哥盛装。
她就像是一个墨西哥的彩饰瓷器,有着漂亮得热闹的装饰,有着缤纷炫目的色彩,却注定要粉碎,只是碎裂时流出来的,却是甘露。
上海2006年1月18
犹太人/康谬分子/双性烂鞋/陀螺司机的姘头/审美怪诞的“艺术家”,颓唐的一生在轻挑的惹是生非中度过,基本可以看成墨西哥这个失败国家的缩影叻
小资消遣之作
摄影和音乐好,特效不错,其余稀松。
浅薄,缺少内核,大部分都是美国人对墨西哥stereotype的色彩拼贴
这女人为了爱而努力活着,强烈喜欢燃烧怒放的人。
2000s 中规中矩纪录片,动画部分做的很有风格,连心眉女神真有力量。
I smoke, I drink, I curse. Power?Energy! Sadness?
弗里达·卡洛的创作以自画像为主,表达女性自身深层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历练,而她的伴侣迭戈·里维拉则是墨西哥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尤擅长尺幅巨大的壁画形式,喜好和政治运动、社会革命、时代风云相关的主题,在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如同她在病榻上作画的姿态,弗里达一生都承受着身体的创伤和痛苦,车祸,手术,流产,以及缠绕她一生的后遗症,这些作品“坚硬如钢铁,脆弱如蝶翼,欢欣如醇酒,悲伤如人生中的苦难。”
拍得像弗里达没男人不能活一样。根本没有专注于弗里达这个个体,而是专注于她和各种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愁。女主很美,本身气质坚韧而强大,摄影和服装不错,剧情和节奏却一塌糊涂。
整部电影导演都像是磕了药,一直在高潮,仿佛不懂得什么叫张弛有度,导致很累,处处是高潮,使得本片显得平庸,反而没有亮点可言!艺术家应该是孤独的,把大量时间放在艺术创作中。
一位女导演把一位女画家的传记片拍成这样不觉得可耻么?有多少篇幅在演“管不住下半身还理直气壮的男人以及气急败坏受伤发疯的女人”,既然frida结婚前就接受了loyalty而非fidelity那她是不是该反应淡定点才合理。对frida的政治抱负、情感探索反而没有展开。我还以为是哪个老白男导演的意淫呢。女主的表演、鲜艳的色彩、室内设计、配乐和画本身都很不错~ wa
女人何以疯狂 因为她有个同样疯狂的男人
她的作品讽刺而柔和,像钢铁一样的坚硬,像蝴蝶翅膀那样的自由,像微笑那样的动人,残酷得如同生活的苦难……
一部女性的传记作品,却大篇幅的描写她和一名男性的自我牺牲式爱情,没意思…电影名怎么不叫迭戈😊
acid and tender, hard as steel, and fine as the butterfly's wing, lovable as a smile, cruel as the bitterness of life. 色彩美艳动人
谁在乎她的亲亲老蚣和那些男的啊……能不能多花笔墨在女主本身啊……她不沾男人生好三倍。还有吊子革了什么命?革了女人的命?
她终其一生在极深的痛苦中煎熬,身体的精神的,并用画笔述说,伤透人心的画作,描绘绝望,极端,却惊人坚韧的女性,遍体鳞伤,鲜血淋漓,骨头对抗着植入体内的无情钢铁。
艺术性偏高欣赏不进去 更没有一刻觉得她惨 作品归作品 但真的不敢直视她的眉毛真的是会有生理反应 恶心、脏、想吐!
她的人生一点都不惨好吗,别把她写的那么惨,她爽的不要不要的!和灵魂伴侣结婚,从内到外搞所有迷人的女人,连他妈出个轨都和享誉世界的革命家出,痛和爽都是渗入骨髓的,谁不爱她!她简直是幸福死的!
车祸、疾病、爱人出轨,任何打击都没有摧毁这个永远热爱自由与充满活力的灵魂。她美得浓烈张扬,如同最艳烈的画作一样。她对世界报之以歌,但世界还给她以无穷尽的痛苦。也许这个冷酷的世界于她,真的,离去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