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的创作者之一勋伯格曾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一个越南妇人,手拉着一个混血儿不肯放手,远处一架直升飞机正在等待这个混血儿上机,载着他去美国万里寻父。
”正是在这张照片的震撼之下,他萌生了创作的灵感——他想到了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故事,决定以越南战争为背景写一部音乐剧。
由此可见,无论是剧外的创作背景,还是剧中由混血儿泰的身世引发的一系列剧情走向,都绕不开越南战争结束后美亚裔的安置这一现实历史问题。
越南战争期间,有不少美国士兵与越南妇女进行结合。
如果二人属于合法结合,战争结束后美国父亲可能会带着妻儿一同回到美国。
但多数美国士兵与越南妇女属于短暂的结合,在此情况下怀孕的越南母亲,出于宗教信仰与文化压力,最终还是会让孩子出生。
这些孩子拥有越南国籍,但其明显的美国特性以及父亲的美国身份使他们在越南社会中备受排斥,在越南人眼中,这些混血儿的存在是越南妇女“背叛”祖国的证据。
《西贡小姐》中金的表兄岁正是因此想要杀死谭。
当时美亚裔在越南社会中生存艰难,他们大多处于贫困当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促使有些美亚裔开始对他们的父亲所在的国家抱有期待,希望能到美国去寻求接纳和身份认同,也希望可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而在美国方面,政府和社会对美亚裔的态度在最初并不友好。
直到越南战争失败,为了挽救形象,确保美国在与苏联共产主义的对抗中占据优势,里根政府才改变外交政策,企图将战争的失败淡化,突出美国在战后集中力量对共产主义的受害者——战俘、难民和美亚裔进行拯救的行为,使自己变成越南的“仁慈救星”。
同时在全球冷战的背景下,鼓励收养美亚裔可以有助于缓和美国和亚洲之间的紧张关系,防止亚洲国家进一步倒向共产主义。
这类鼓励政策在《西贡小姐》中也有所体现,战争结束后克里斯的昔日战友约翰正在为一家帮助美亚裔寻找美国父亲的机构工作。
约翰在大会上发表演说,与其他的退役士兵一起呼吁那些作父亲的人负起责任来,帮助他们的孩子。
约翰通过自己工作的渠道得知金还活着的消息并告知了克里斯。
而谭的存在却让克里斯纠结万分——这会让他的生活陷入麻烦,因为他的妻子艾伦还不知道金的事情。
最终他们来到曼谷寻找金,艾伦率先见到金并说明他们只打算以寄钱的方式救济她和谭,金在被背叛的无助和对未来的绝望中开枪自尽。
音乐剧的最后,金奄奄一息地倒在克里斯的怀中,而艾伦则向谭张开了怀抱。
金的悲剧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法律相关内容的缺陷之处。
当时美国法律规定,父亲属于美国公民而母亲是外籍的孩子,只有在其父亲承认的情况下才能够成为美国公民。
因此,如果美亚裔的父亲没有认领他们,他们就无法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被迫害,许多母亲销毁了可以证明他们美亚裔身份的出生证,或是可以证明其美国父亲曾经存在过的照片和文件,以此来消除曾与美国人交往的事实。
然而这样对美亚裔出生证据的破坏,实际上抹去了任何可以证明其拥有一个美国父亲的合法性的书面材料,混血儿母亲的“冲动行为”也为其之后移民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由此可见,若要解决美亚裔儿童的安置问题,美国的相关法律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而这个过程是较为缓慢的:1979年美国推进“有序离境计划”,允许来自越南的移民和难民出于家庭团聚和人道主义原因离开越南,其中就包括了美亚裔及其直系亲属。
然而美国当局并没有将美亚裔儿童列为美国儿童,而是将他们当作普通难民来对待;1982年里根总统签署了《美亚裔移民法》,如果美亚裔年龄在十八岁以下,则应事先与其母亲做好协商,使其母亲同意让美亚裔独自进入美国,而这条法律又将美亚裔的直系亲属排除在外;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亚裔归国法》,允许美亚裔申请移民签证,且可与其配偶、子女、母亲,或近亲一同进入美国。
这一政策使美亚裔成为了“宝贵的商品”,很多“假家庭”纷纷出现,他们假扮成美亚裔的家庭成员,以替美亚裔支付移民所需的高昂费用来换取移民美国的机会。
《西贡小姐》中的夜总会老板传一直有移民美国的梦想,他在得知了泰的身份后便将其看作是自己前往美国的敲门砖。
不过音乐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1978年,与实际情况有所冲突。
而八十年代美国拍摄了大量美亚裔归国的纪录片以彰显人道主义精神,挽回美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结合身为法国人的勋伯格因一张照片萌生了创作灵感的经历,或许也不难推断美国的美亚裔安置政策与宣传手段确实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难以忽视的影响。
美国政府和社会对美亚裔儿童安置问题的解决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果说战争期间起主要作用的媒体是纪实性较强的电视新闻、报纸报道和照片,那么战后媒体的种类则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私人信件、回忆录、小说、戏剧、电影等纷纷加入有关越战的叙事。
诸如安置美亚裔这类对战后创伤的“抚平”行为也饱受各界关注。
而这段历史又反哺至文化艺术领域,催生了《西贡小姐》的诞生,《西贡小姐》强烈的历史感也就呼之欲出了。
它涉及了越南战争的诸多方面,从美国大兵与越南妓女的爱情,到将移民美国作为自己终身目标的夜总会老板,再到战后生活在夹缝之中的美亚裔儿童……由两名法国人创作的《西贡小姐》,或许也反映了身为旁观者的他们对越南战争的记忆和思考。
而在故事之外,移民成功的美亚裔也面临着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种族歧视、就业困难、难以融入美国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亚裔的身份认同和归属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这些东西是我的课程论文节选⬇️这是我真正想说的 战争本身带给人的更多的是直观的震撼与悲哀,而战争的遗留问题往往能引发人们最深刻的思考。
《西贡小姐》最让我感到愤怒的点是我没看见创作者的思考到底在哪里。
勋伯格自己说由一张关于美亚裔儿童的纪实照片生出了创作灵感,在《西贡小姐》里却还是将其压缩在了一个自以为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视角仍然来自于自以为仁慈悲悯的“高贵”西方人。
照这个脑子就算你和鲍勃利是法国人有爱国情怀加成,创作的《悲惨世界》要不是有雨果在八成也会是一坨💩。
看了《西贡小姐》,故事很好,音乐很美,演员很棒,曲折婉转,荡气回肠,但也充斥着美国自以为是的白人至上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Kim的表兄Thuy以我们的眼光来看,不过是那个年代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并最终在革命队伍中获得了一定地位的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在美国人的舞台上却成为了邪恶、残暴、无情的化身。
也许很多感情是比较复杂的,而Chris和Kim的感情也未必就如剧里所宣扬的那样纯粹,初次相识的时候,Chris是一个被战争折磨的筋疲力尽的美国大兵,他在Kim这里更多的是为了寻找精神和身体上的慰藉;而Kim作为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的小姑娘,从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希望Chris能够保护她,能够带她去美国过不一样的生活。
战争结束,美国人撤离之后,如果Kim没有生下Chris的孩子,不是为了孩子,那么她还会拒绝Thuy的爱吗?
恐怕未必。
从这个角度讲,剧中大反派Thuy其实对Kim的爱更加真挚。
作为战争的胜利者,Thuy完全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他却依然只渴望得到Kim的爱,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令人动容吗?
相比于悲惨世界的剧情音乐看一遍以后就能牢牢印在脑海,这部戏的音乐看第一遍以后我一首都记不住,没什么特点,但是多刷几遍以后才慢慢品味出音乐的魅力,开始朗朗上口,欲罢不能。
而剧情方面 却是没的挑剔,格外地动人。
我一个大男人看到Bui Doi那里就泪奔了,最后结局沉重得让我很想抽烟。
标题是西贡小姐,故事内容其实是那个年代下南越人和美国大兵的普遍故事。
Kim的爱情,是当时战争大背景下的缩影。
这部戏不是爱情剧,不是爱情剧,不是爱情剧!
男主Chris对于Kim来说不光是对有正义感,懂得尊重与呵护的白马王子的爱情,更是自己和儿子的希望!
而纯洁,受过苦的Kim对于Chris来说,是能激发出作为美国大兵的自己,心中那被现实麻木,埋没,却没有泯灭的淳朴与善良,以及正义感和责任感 (至少他是真的想做好事的)的救赎对象,让他终于觉得来越南是能做一点有意义正能量的事;在我看来,本剧是类似渴望那样的社会伦理剧,主题描述的是战争下的小人物,描述的是战争对小人物的影响,以及战争的代价,主题是也是反战。
剧里面每个人物都做了当时他们立场上能做的最好的或者他们觉得最合理选择。
因此每个角色的言语和行为,都能被理解。
也正是因为所有人都做了对的事,最后的悲剧结局才冤孽,才那么无解,才让人叹息。
看完剧以后我对美军vs越共的越南战争又有了新的感触。
想想看,中共对国民党,不也是北越对南越的关系?
在一边看来共产党代表的是进步,是解放,是让人民站起来的光明力量,另一边看来却是共产,是是压迫,是掠夺,是未知的恐惧。
难怪对岸的民众会对大陆政权如此的戒备和抵触。
但是真实的共产党到底是善还是恶?
大陆在红色旗帜下到底是崛起了,越南在越共体制下也过得不差,但不可否认百姓都在建国初期付出了惨重代价。
而当年逃到海外的难民,现在看来生活得也就那样。
台湾更是现在成笑话了。
我在澳大利亚,当年越南来的难民当时在社会底层,现在还是在底层;英语差,穷人多,窝在越南社区出不去,然后这里成长的越南少年很多人产生身份认同迷失,成为社会问题。
所以在战争里,到底哪方是善,哪方是恶?
哪方是对,哪方是错?
真的不是脸谱化非黑即白能说清楚的。
我问我自己。
如果我在当时的南越,或者解放(沦陷)前的南京,我是逃还是不逃?
我逃了以后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不逃的话又会怎么样?
我说不上来,我不会知道怎么抉择。
从剧中我只看到了战争的悲哀。
愿世上不再有战争,不再有让人无力的悲剧。
2021年8月16日更新:昨天是阿富汗喀布尔沦陷/和平解放日,今天的新闻是在阿富汗有民众轻吻塔利班,而美国大使馆 又 开枪打死了5名想挤进撤离飞机的阿富汗人…我又刷了2遍西贡小姐,又看哭了。
但愿阿富汗没有Bui Doi,没有阿富汗小姐。
但愿美军及其联盟退伍老兵能少一点PTSD,但愿美国政府能吸取教训;但愿阿富汗人民继往开来,创造和平幸福稳定繁荣的生活。
但愿祖国和平统一。
无疑这是一出惊人的戏剧。
比起悲惨世界,西贡小姐更能让亚洲人民共鸣吧,我猜。
战争被蹂躏中的亚洲国家就像剧中的女性。
无论是本土的反抗力量还是外来力量,所谓的守护和拯救,对这样一个国家都是摧残。
就像剧中无论是本国男人还是外国男人,都给剧中女性以损害。
没有人能拯救金,工程师给了金“工作”,约翰给了金“机会”,克里斯给了金爱情和希望,表哥给了金婚约承诺,谁都没有给她梦想,梦想是她一出场就唱出来的。
梦想,被琪琪也在其主题里唱出,“脑海中的电影”。
琪琪主题的唱词可以看作是的对这场男性的虚伪的讽刺,真“男人至死是孩童”。
西贡在克里斯的唱词中是一个如果没有追求没有下限就可以过上国王生活废墟。
而位于西贡的叫做梦想之地的妓院,是一个不断用现实践踏姑娘们梦想的地方。
当故土被战争烧灭,她们都希望离开妓院,离开越南,希望以姓换取去美国的机会。
但是美国梦,在工程师的唱段中被呈现为一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
当人民在苦难中,更苦的一定是女人。
男人不顺心可以去妓院消遣,然后带着破碎的心去寻找新的安慰,而心灵破碎的女人却不得不坚强,独立面对生活,因为她有了他的孩子,母性的本能啊。
为了保护孩子,一个年轻的母亲可以对得胜后的委员开枪,可以乘船通过满是鲨鱼的河流偷渡,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表哥的戏份简直会让这哈男性带入吧,对自己国家的女性思想上有超出常识的占有欲,认为跟外国人交好的女孩就是被外国人玷污了。
可能会有不少人认为执着婚约的表哥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可是,这种“责任感”把金当人看了么?
而那要清理美奸,杀掉向美国人出卖身体的女人的戏码,在(),在比利时,在英国,在许许多多的国家不是都发生过么?
关于克里斯到底是不是渣男可能是一个很多人会争论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这个角色眼熟,突然想到了,他就像许仙吧,看啊,这样的形象,没有国家的限制呢。
可是,那时刻的爱,却是真的吧,他们不停的拥抱接吻互诉衷肠,就像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爱情会是的样子,他愿意给承诺,她愿意轻信。
可是兵荒马乱之后,他只身回到了美国,他生活里有了无尽的噩梦,她过上了无尽噩梦的生活。
她因为有了儿子,有了寻找克里斯的信念,最后为了实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选择了死亡,却虽死犹生。
而他拒绝了她进入他的生活,躲进了他安适充裕的美国梦里,此生噩梦恐怕不会停止。
西贡小姐和西贡,从来没有人可以真正拯救,她活,她死,都作为自己。
她是个女人,她没有权势,她没有金钱,越南甚至都支离破碎百废待兴,她却能信守给儿子的承诺,把他送进一开始她就拥有的梦里,而一个被伟大的国家庇佑的克里斯,一个成年男人,却没有做到他说出的话。
拥有那么多的男性,始终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女性多么可怜又多么强大。
难以想象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什么?
妻离子散、国破家亡、“施暴者”终日活在阴影之下,但依旧会想起牢笼外情人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与无助。
当权者是否可以考虑下带来的伤害,对一个原本平静的地方。
他或许是幸福的吧。
两人都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在思索是否自己该退出,成全他,她们深爱的男子。
开始自己还在想要给小金一个说法,但最后变了,他不能在伤害一个女人一个爱她的女人,应该拿出自己的态度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坚定好吗?
这是你的责任,当初你许下的诺言。
Kim等了那么久,她心中心爱的那个他,无论一路多么艰苦一人带孩子。
她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带给他,若最后小金说,那一夜我们离的是多么近,在抱我一次好吗。
Kim只有他,他所有的爱所有的寄托在最后,用他的枪(用来保护她的枪)来结束一切,她深爱着他不会让他为难,小金知道还有孩子,还有那个女人会陪他一起走下去。
一个平庸的西贡女子,对时代的荒唐的控诉。
亏待了那一代人,永远无法弥补。
或许就只能有时间了。
一.先是碎碎念●我不了解越战的历史。
但是从开头始就强烈觉得这是个男权社会下男性视角的故事。
(因此没看完就查了下影评,看到果然有人骂直男癌,我也就心平了些)但是我最近正好在看讲述旧时代的书,所以没有生气,继续看下去了。
●我只想说,女的是真他妈的惨。
战争年代下尤惨。
(f**k)●女主说她看到家人的惨死与逃亡时。
我有些奇怪她的心理:亲眼所见敌人带来的伤害,然后还能直接跟敌方一个大兵一见钟情……???
这心理也是挺奇特的😳。
●看到中间,我屡次对女主的os:“what's wrong with you……”。
看到结尾女主站在高处,男主和妻子商量着两人的未来。
女主再次唱起她对他的爱意,我的os:“what is fucking wrong with you?
”😂●看到回忆里男主在人群中逃亡时对女主的追寻时,还是有些动容的。
(这个剧情和画面比较有感)最起码知道他还努力过。
(在此之前我一直用嘲讽的笑容看着他🙂)●看到男主的妻子的哭着的独唱,我无奈的os:“it's just a man.”╮( ̄ー ̄)╭(一个男人而已,不至于吧)●女主的言行和思想有些像“智障”(不是在骂人,是表达贬义。
不针对演员),不知道她有没有受过教育读没读过书。
●女主最后的自杀老早就预见到了。
她这种心性的人,(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死路一条。
●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
感觉还挺像真事改编的。
带着现实主义的角度去看,还挺有现实意义。
所以抛开所谓三观,是个挺好的剧。
●最后总结:感觉像看了部电视剧。
服化道舞台种种各方面都很用心了。
官摄和剪辑也直接剪成电影的感觉。
二.其实这剧现实意义挺强的。
以下是对其现实意义的阐释:●男主。
男主在战争的混沌中突然有了一丝清醒,造成了他更加的痛苦。
于是肮脏与痛苦中,他看到了纯洁的女主。
于是他被她吸引了,在一起了。
但是这不是爱(这也是看到后面才发现的),这是他抓住的能拯救自己的稻草,能让他在乱世之中唯一感到的一点星光,这是能缓解他战争创伤中的一点吗啡。
这是在那个疯狂的、已经失去文明的恶心乱世中的一点慰藉。
所以他抓住了它,只为减轻自己的痛苦。
这不叫爱。
这是狂乱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而人类也很傻逼,总是喜欢给这样的东西冠名为“爱”。
那时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
他跟回美国后的妻子才是爱。
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互相了解的,交心的,爱。
那是他在肮脏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回到洁净的文明世界后,重新恢复人类意识:遇到的感情、产生的爱。
那才是他真正自主意识下选择的爱。
所以别给人类挑战,它真的经不起。
●女主。
那个时代的越南应该挺落后的吧,印象中现在的越南也挺落后,就不用说那会儿了。
女主是典型旧时代下的女性——有奴性的女性(剧中基本出场的女性都有奴性,这也是让人看的不爽的原因)。
一个连独立的自我都没有的人,能说她遇到的是爱吗?
换句话说,她真的懂爱吗?
顺带一提,其实人类好像狗啊。
要说奴性的话,其实大部分人类都有奴性,低层对高层,底层对权威……卑躬屈膝恬不知耻的谄媚之态应有尽有。
剧中女主对男主,皮条客男人对金钱和美国……(但是以上这两者奴性不一样,不能同一而论。
旧时代女性是被男权欺压导致,和人类自己卑躬屈膝地谄媚上层的性质远不一样。
换句话说,那些狗腿的人是自愿的、是他本来就那德行,骨子里就那样。
而旧时女性却是硬生生被凄惨打压下来的。
我也尤为不能容忍女性被男权的打压和因此的自我矮化。
)●皮条客坏人。
其实在最后有揭露他的一些生活深层原因和他变成现在这幅模样的原因。
他在剧中,不管给他的配乐和场景怎样带感,我都不会对他有好感。
因为他是个不尊重女性,不把人当人的人。
他的道德感极致缺失,并且没有怜悯和同情,更指不上同理心。
而最后他两三句回忆就道出了一些黑深残的背后原因:他成长成现在这幅龌龊黑心的样子,是因为他的家庭。
他的父亲的恶心,他父亲恶心导致的对母亲的残忍与迫害,最后幼小的他亲自参与了对他母亲的迫害与更深一步堕落——最后成长为了一个没有心的人。
这是直接从上一代亲身教育中流下来的。
这还只是一个小家庭。
放大了整个社会不知道是怎样。
这整个社会,都很恶心啊。
●皮条客坏人最后唱的美国梦。
他唱的越高兴,歌词越高扬,舞台越奢华美丽,越是纸醉金迷……就反之让人心里越不舒服。
这里是对当时那个年代美国的反讽。
(他想当然的唱着对美国梦的期待时,我想着他有没有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
(当然,他肯定没看过,我这里只是吐槽)●最后的悲剧。
女主的性格和个人经历,必定是死。
这整个所有人搅在一起的悲剧的直接原因,其实是战争。
所以这是一整个的,大的悲剧。
——嗯,时隔一年多后,知晓了一点关于当时的历史。
这他大爷的!
还敢拍出来……美国人好有脸啊!
还敢这么yy?
这就相当于……日本拍了部剧,剧里演:侵华日军在中国遇到了一个刚被日军杀了全家的女孩,然后这个被日本人杀了全家的女孩喜欢上了来打他们的侵华日本人……米国人是真的有脸,嗯。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西贡小姐》,爱情其实不是本剧的中心思想,它是那个时代下人性的缩影。
我们看到有由于原生家庭给他灌输必须压榨女性的利益才能生存的工程师,所以他不觉得这是一个不道德的行为,贩卖欲望的确很诱人,但同时能力和野心不对等,这点在他到了曼谷之后,干的工作比之前更低级里面影射出来,所以即使他在美国也不可能实现美国梦,说到底还是普信。
因为太年轻实在非常缺乏人生经验,又生在战乱时代的KIM,遇到Chris她认为会是她的“救赎”,不少人说这是对东方女性的刻板印象,但确实,这是年代,阶层,以及和她受到的教育使然,所以Chris 的再婚,无疑对执念少女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他当年走了之后,Kim全靠这份盟誓寄托存活,再加上为子杀人的内心谴责,生活太苦,至郁性太高把她逼上了绝路。
Chris其实是一个年轻,迷茫的青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年龄里面应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就被推去需要实行责任过于重大的任务上,这跟现在很多迷茫的年轻人『被安排』一样。
他对Kim更多的会是怜惜和同情,因为『被需要』所以他的自我价值在当下就被认同了,即使他们后面真的走到一起,也很难有happy ending, 同情也并不是爱情,他对kim的内疚是源自于他其实也很懦弱。
至于Chris 的妻子Ellen,独立,有同理心,但同时也卑微和自私,Chris选择她,是因为她是最愿意包容他,并且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和爱他的人,他们还有共同的人性特质就是伪善,相似的人相遇,才会走的更远。
每个角色的故事,单独拿出来看都是很好的剧本,碰到一起的人生轨迹擦出的火花也造就了这个故事。
全剧每一个细节都在阴阳当今的美国社会,无论什么时候拿出来看,都在反复横跳凌迟,绝!
意识形态或者说政治相关的内容比重过高,导致观众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是批判某个政府还是为两个主角的爱情揪心?
艾伦的戏份也过少,在她出场时在观众心里她就变成了一个小三的地位,后面又直接和金起正面冲突,少了让观众在双方间犹豫不决的空间。
花了大量时间给工程师独白,讲述他的野心与美国梦,却没给时间对接下来的男女主角的情感冲突做铺垫,导致最后的冲突爆发时显得非常突兀。
确实制作和表演都非常好,就是有点可惜了。
是的,西贡小姐的剧情会被冠上“直男癌剧”“白人至上”等一些标签来诟病,于是我一般用以“人家只是想讲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故事嘛”这种角度来为之说话,但在第N刷之后,我也感觉到西贡小姐的人设逻辑不乏问题(比如以kim的出身和她对爹妈相框的呵护,她毫不在乎爹妈的娃娃亲誓言和对白人嫖客灵魂层面的一见钟情显得不真实)所谓现实主义戏剧的真实性也不能为之建立了。
疯狂批判、而又批判的浅薄,卖力嘲讽、却又像哗众取宠,好吧,恐怕得承认,在模仿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的剧情中,miss saigon做的远称不上完美。
对于这部音乐剧的思想高度,自然也不能太细挖深究了。
但时常思考miss saigon的负面评价,丝毫没有影响它是我心中最爱的一部音乐剧(可能情感永远都无法太理性了哼)其重要原因就是这二十五周年表演真是太太太太太完美了。
东西方元素的音乐完美的切换,弦乐,鼓点,甚至意义物件的声音(直升机的螺旋桨扇起西贡的尘土)都无比和谐的共融在一起,当序曲一响起,马上就把你带到那个战乱下的东南亚土地。
舞台和灯光方面,把chris家的床架在kim的茅屋上面的时候,也让我第一次感到戏剧独具的魅力,那种冲突和矛盾排山倒海的淹没了观众,两个女人都在I still believe,但你知道,注定有一人要触摸起对岸那虚无的绿灯了。
演员方面,可能也因为镜头捕捉和后期剪辑的功劳,表情细节极其细腻,kim抱起孩子脸上的坚毅和柔弱无助起起伏伏,分分钟让你叹服,表演基本功的扎实连我这样的门外汉都看的明显。
当音乐、舞台、表演都能让你感觉登峰造极的话,那么能组合在一起的音乐剧自然也就带给你最大化的耳目享受了。
于我而言,悲惨世界是带我入坑的音乐剧,我自然也是非常喜欢,但与西贡相比,有点过于“光伟正”,歌剧魅影的音乐比起西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经典曲目和经典曲目之间的桥梁显得无趣,故事性和西贡一样都很二流,但人家西贡至少二流的很充实嘛,而德奥剧和法剧在我看来,曲子与曲子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像西贡那样有一而惯之感,而像一些演唱会。
可能这么纯粹的主观表达会让人不适甚至讨厌,但如蒙田和梭罗等所为主观表达所辩护的观念,他们都希望人的自知之明一定要胜过他的“知人群之深”。
而艺术的魅力也只是体现在一双又一双独立具体且不同的眼睛里嘛
they both believe
短评超字数了。
看到好多人喷剧情,其实音乐剧/歌剧这个题材就是把几个音乐场景串联起来,剧情有跳跃和突兀是很常见的,音乐剧有更多对白,起承转合会更加自然,但是也难免发生为了拼凑某情景导致剧情不合理的情况。
比如我现在写完了一段热烈的爱情诗篇,作为对比我要再写一段凄美的心灰意冷撒手人寰,这个时候很可能就要设置一些渣男情节来快速转折,因为我没法像电视剧一样慢慢描写感情的变化、人生的际遇。
这一部的剧情连贯故事完整已经不错了,毕竟不是每部作品都能达到《指环》的故事水平。
当然作为《蝴蝶夫人》(1904年)的现代改编版(1989年),大量包含对亚洲人的贬低描述,而且也没有设置与这些描述形成对比的亚洲角色,还是有些过分了。
另外很多的夜总会场景、踢腿舞段落根本不是剧情需要,完全是迎合通俗趣味。
音乐方面,大量重复的旋律,重复的情景,创造性不足,略显单调(其实适当的重复是悦耳的,关键是重复太多和多样性太少),最后自杀的场景没有独白也没有唱段(?!
),音乐性其实一般,可能也是为了剧情合理牺牲了音乐性。
越共胜利那段群舞,全景和特写的切换太频繁了,根本看不清舞蹈动作,而且看得头晕眼花。
但整体而言,制作还是精良的,剧情紧凑,故事完整,情感合理,录音清晰丰满,布景摄影剪辑不功不过,有对美国(和美国梦)的反思和自黑。
虽然黑了越南,但是估计看完以后大部分美国人会有一种对越南的愧疚感吧。
能够大获成功,可能一方面是包含了很多通俗元素,另一方面结局也迎合了人类共同的梦,别人的自我牺牲换来自己的宁静,多么梦幻而又充满感动。
当然在回味这个结局的时候我把自己带入了美国大兵的角色,毕竟女主已经死了,带入妻子、孩子、工程师的另类选择这里就不讨论了。
P.S. 梦这个词在对白里真的贯穿全剧。
Kim作为true beliver也是很有教育意义。
The Engineer ROCKKKK
在抒情、叙事、冲突等场景上错落有致。但其内涵却是白人浓浓的种族优越感和隐藏在其背后深深地固化的“东方主义”观念。问题是有些人看见西方的觉得就是好的,还跪舔得不行不行。
世上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拍的还行
看完上半p还跟朋友吐槽不明白为什么西贡小姐是四大音乐剧,看完好像又有点get它能受欢迎的原因白人的战后反思和自我感动对以往过错的弥补变成了一件崇高的事情,伪善地让人反胃战争是罪魁祸首,但不是推脱一切的借口故事本身有很多槽点,但是舞台效果和engineer的表演还是值得五星,把直升机开进剧院是什么犯规操作,撤离越南和American Dream那段舞台效果把我看呆女主演技令人动容,但是在engineer面前都黯然失色,全剧最佳工程师,American Dream值得起立鼓掌
一颗给演越南军官的韩国演员 一颗给lea 一颗给新老engineer 还有一颗给喜欢的几首歌 剧情真的无力吐槽了
舞台上的人唱歌还是比电影里的人好很多 音乐方面紧张激动太集中就有点吵了 看着还是很伤感的 就像《蝴蝶君》里讲的东方被看成阴性的被蹂躏的形象 所以还是我的老观点:不管一个人多讨厌自己的祖国 只有国家政权够流氓 别人才尊重这个族群坚决反对美帝对世界人民洗脑 美国才不会拯救世界
喜欢I Still Believe和The Confrontation的三人合唱、Kim的I’d Give My Life For You和engineer的The American Dream(这首真的很绝!)。不说各种象征与纠葛,既有舞台也有镜头的这一版呈现真是集大成造梦,让观众相信那一夜和那一死。This Is The Hour表哥的死、The Fall Of Saigon直升机和嘶喊、和表哥还魂技术和感情上都很绝。这部剧的配角比主角招人喜欢太多啦,喜欢表哥和工程师!
没有特别震撼到我的唱段不像法扎德扎巴黎圣母院那样让我全程鸡皮疙瘩不知道是不是语种的问题竟然第一次觉得英语不好听了全程看女主像鳄鱼一样张嘴并且这个剧情怎么就那么奇怪呢看的浑身不舒服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我就是带入不了无法产生共鸣啊全剧仅让我有印象的两个唱段是美国妻子艾伦的独白和工程师的美国梦
男主的迪斯尼童嗓~不觉得什么意淫,但女主太软弱……一场悲剧
从开头满怀期待到一脸卧槽的看完结尾……果然女主自杀了,用的估计还是男主给她的那把枪。沙文的非常清新脱俗。想到80年代的美国依然能有如此强大的歧视且完全不自知,简直不可思议。全剧只有America的创伤算创伤,America的人命算人命,我可去你大爷的。两星给布景。
作为音乐剧,看完后脑海中没有一段回响的旋律,失败。主题设定看似深刻,到头来还是用隐忍东方女性的自我牺牲来烘托美国梦的伟大???从酒吧到使馆,全局一片混乱,抒情都显得用力过度。印象最深的是皮条客的自述:为什么这个国度只顾着栽培水稻而轻蔑勤劳致富的商人?
白人自我想象成上帝
就算无视白左普信之类的诟病,这剧本身也不算好看啊
在西区刷了两遍,虽然意识形态真的不喜欢,但就是忍不住被这个故事虐的碎成渣渣。lea是无与伦比了,但eva的kim也很喜欢,那段与thuy的对峙每次都看的起鸟肌!
西方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异域想象,和《蝴蝶夫人》一样一样
这结尾让我一辈子也不会喜欢的
大型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现场,顶级意识形态PUA巨作。
剧情太他妈辣鸡了女主讲我要反抗父母命不要表哥转头爱上大兵?杀了表哥以后还是去做鸡 为了一个美国式爱情故事牺牲可真大男主讲我爱你一听要结婚就变脸?也不和女主讲我要走了转头去美国就结婚了?一开始讲我腻了是玩腻了?从三年后还在找女主来讲表哥很好了 恨极让别人去批斗她那里很有年代感了从头到尾只有陈工一个人是真诚的可能也是在解构美国梦吧 在美国梦下所有人都是虚伪的ps表哥唱得非常好
拍得实在太好了,用了适当适量电影剪辑手法,又不破坏舞台表演的氛围、特点和完整性。相对于现场观看,虽氛围融入性减弱,但细节的丰富程度是超过看现场的。因此在很多听原声或者看录像片段时没有太多感觉的段落都止不住眼泪,看完后简直不想看新海诚了。DVD好像出了,没机会在大银幕上看的就去看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