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长途汽车站和ZJ传短信,他向我推荐一部电影,是张一白的作品《夜,上海》。
ZJ说,是一部很美很寂寞的电影:《夜,上海》里的直树,忘记hotel的地址,一个人流浪在陌生上海的雨后街道上,没有证件,没有金钱,亦没有历史和过往。
事业有成但面容长期僵硬的他,在这样的时候,会和小朋友一起踢球逃跑,会配合扭秧歌的婆婆,会为街头拉二胡的伯伯鼓掌,会穿着西服在喧闹街头跳舞,会在赵薇将他丢在派出所的时候难过、撒娇、耍性子,更会陪着赵薇在马路,汽车玻璃还有路边的建筑上用口红写满“我爱你!
”“你爱我吗?
”。
如此的真实,没有隐藏,因而不会疲惫。
那个寂静的上海夜晚也为他不再有感动的爱情找到了答案。
是流浪带来的解脱。
看完电影的凌晨1点钟,我独自轻轻微笑起来。
直树是日本著名化妆师,与女朋友8年的恋情步入“分界点”,事业有成,生活平顺,因此疲惫和麻木,对未来的人生走向需要认真的思索;赵薇扮演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林夕,典型的市井小人物,艰难而用力地生活,暗恋修车工东东,每次撞坏了车都兴高采烈,也会在寻常工作的夜晚孤单疲惫地流下泪来。
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有着同样的孤独。
在上海,度过一个梦境般的夜晚。
两人同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逃离和放逐,用对方听不懂的语言,道出心曲。
而看似对白,其实是在说给自己听的秘密。
最喜欢的剧情,就是直树和林夕在大雨中,在车窗,马路和周围的建筑上,用口红写满”我爱你,你爱我吗?
”.他们分别用日语和中文,鲜红的,在被雨冲刷后的街道上,有血流成河的错觉。
在霓虹闪耀的繁华都市,在人们光鲜的外表背后,孤独,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
爱,只是孤独的表面现象。
我想张一白导演想要呈现的,是一个有关人本质孤独的命题。
两人的交集,也许只止于这一偶然邂逅的离奇夜晚。
彼此的倾诉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遁和思考。
爱情只是一个符号,即使电影的最后,盛装的林夕在镜子前喃喃自语:你爱我吗?
一旁的直树没有表情,或者是导演不让我们看到他的表情,电影就这样结束。
孤独永远在,爱情无法带来拯救。
人生如梦,一场华丽的邂逅之后,更是漫漫长路,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一切都没有改变。
夜,上海。
迷失与找寻。
爱,孤独与宿命。
观众十八岁是可以的,但导演十八岁,那就有点为赋新词的意味了。
我一直以为,好的电影是不分区域性的,但《夜。
上海》却令我这个北方人如坐针毡,近两个小时的故事,我感觉整整一个下午被蹉跎了,但影片中我却看不到上海这个极具文本化的城市,这似乎与地域无关,那么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
迷失,是许多电影人或者文艺工作者都乐于表现的主题,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这种主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建构方式就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与人的情感被蒙上了一层不负责任的暧昧关系,内心有痛苦,有忧伤,有彷徨还有许多其它的,总之,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这个城市,更不了解这个城市中传递出来的变化与不变。
爱情往往也是迷失中最容易被作者们拿出来显摆的一种情感,仿佛都市中的爱情都是快餐的,都是迷茫的。
如果影片以城市为场景,以爱情为主线,再佐以一些迷离的灯光与符号,那么这种所谓的迷失电影便已经成功大部分了。
由此看来,城市迷失的电影并不是很难控制的,尤其对于一个MV出身的导演而言,但很可惜,这种水平只能是迷失的初级阶段,因为,城市依旧是城市,灯光依旧是灯光,人依旧是人,三者的关系只局限于画面,没有任何地相融,没有任何地思索,只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留个构图的念相,流于表面,流于形式。
作为迷失影片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那就是所谓的浪漫,的确,由于流动的光影,由于快餐式的不合协,由于陌路人的邂逅,于是,浪漫便可以解释这一切了,幻想来自于一种形式,这是十八岁少年对影像的痴迷,同时也是由于影像替代了深度思考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此片在宣传时的定位了,用“浪漫”这种充满幻想的词来掩盖此片中的学生意气,来掩盖那种对迷失的浅显理解。
所以,此片注定是一个学生幻想之作,注定是没有刻骨铭心的情节的强愁之作。
故事其实简单地要命,一个失去自我的高级化妆师在上海邂逅了正处于失恋当中的平民女司机,看着女司机的生活,他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这种故事最强调的是每一个桥段细节的精细以及每一个人物性格的特殊之处,这两点做好了,再加上一些故事中的城市印迹才能真正成为一部较好的都市迷失电影。
但很可惜,三者都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精彩桥段本人几乎无法记述,所有的细节都好似小女生的意想天开,看着自己暗恋的人与他人试着婚纱,在大街上写满了“爱你”的字样,或者用外语来个真情独白,这所有的一切都只能见于一些学生作业之中,而且是高中生的水平,让我们只能觉得做作甚至是矫情,没有一处令人心有戚戚的感觉。
赵薇的表演还是和小燕子一样,热情有余,真情不足。
虽然表现出一个平民阶层的情感,但事实上是颇具漫画式的,与影片中人物的内心却是不相融的,偶尔显露出的真情也无法表述人物的真实内在,过于形式化了,显然就是剧本中的人物,而不是电影中的人物,两者的区别就是演员问题了。
而扮演水岛的本木雅弘同样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他虽然以迷路而表现了自我的迷失,但那种回归或寻求答案的心情却荡然无存,甚至是抛开一切的放纵也没有,规规矩矩地只有迷路,而没有迷失,挺可悲的一件事。
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只是搭档,没有交流,至于其它的人物,几乎是导演故意摆出来的副线,真是可有可无的,浪费时间而已。
《夜。
上海》这个片名中用了句号,时间与空间的隔断感应该很强烈的,影片也的确如此,夜是观众看得见的,但上海却看不见。
看得见的夜是因为这夜晚太长,长得令观众昏昏欲睡,而且光影的效果无法与人物内心发生任何联系,过于突兀。
上海不仅仅是小吃馄饨,也不仅仅是外滩,这些符号都只存在于演员的嘴上,而与两位主人公缺少交流,于是,上海那种都市感与平民感的交措无法对主人公的行为产生任何辅助作用。
上海被完全忽略了。
这是一部想当然的影片,从人物,故事情节到周边环境都是很随意的,所以说其象一部学生作业应该是较有中肯的评价,当然,节奏上虽然缓慢,但全片较为流畅,这恐怕是导演超越十八岁的功力所在,在此也不必夸奖了。
韩兮2007-6-12于通州TOM影评组出品,请勿转载!
我應該是夠資格評論張一白導演電影的好與坏。
耿樂和徐靜蕾的七年之癢《開往春天的地鐵》、胡軍和劉嘉玲的驚慄之作《好奇害死貓》和剛看完的由日本友人本木雅弘和趙薇出演的《夜。
上海》這三部電影都一一看過了。
看這部《夜。
上海》和上次看《明明》一樣一個人下班后跑到電影院去看的。
其中還出現一些小風波,還剩下五分鐘開場的時候,準備買票入場的我卻發現錢包只剩下港幣,結果我只能用我手上的港幣作抵押,完場后用人民幣換回。
國產電影只要不是太爛,一般我都掏錢上電影院去看的。
不僅僅是爲了支持國產電影來抵抗外國大片,還是衝著某些中國導演的出色和敬業而來的。
在張一白之前兩部電影都沒有令我失望的前提下,我還是相信《夜。
上海》還能帶給我驚喜。
張導演是一個善於拍攝都市片的導演,並且描寫都市中的愛情特別有一手。
《開往春天的地鐵》中的耿樂和徐靜蕾,愛情的積累到凋謝,僅僅用了所謂的七年,其實他們還是很愛對方,只是因爲都市上的物質要求令他們無法承受自己的超脫物質的精神壓力,中間出現愛情常有的窒息。
驚慄之作《好奇害死貓》中的胡軍和劉嘉玲,同樣地來自于物質社會的壓力,愛情受制于物質橫流。
宋佳的出現只是讓劇情來得更突出地反映愛情物質性的殘酷。
從保護愛情的角度來説,只有確確實實的真愛,才能逃推這種讓觀衆帶來驚慄效果的劇情。
《夜。
上海》裏面本木雅弘和趙薇從開始的偶遇到最後彼此相知卻還沒有走在一起,就像是説明愛情本來就是可遇不可以求的。
都市裏的愛情就像一株溫室裏的幼苗,需要我們用心去栽培。
在這部電影裏,我依稀看到都市男女的孤獨 - 本木雅弘語言不通迷失上海造成孤獨,即使身邊已經有一位女朋友,心裏卻依然孤獨;趙薇的工作開出租車本來就是一件孤獨的苦差事,雖然因爲喜歡修車的東東,每次都想撞上車來看看東東,但是唯一與她走得很近的人卻要結婚從此遠離本來就孤獨的她。
上海的夜是可以是糜爛得讓一些人賣醉,也可以是繁華得讓一些人覺得討厭。
不可置疑,張導演把上海的夜拍得非常迷人,加上downtempo得很的爵士樂,讓觀衆不知不覺地沉醉于其中,無法自拔。
在上海美麗的夜裏,有數不清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在發生,有數不清的失戀失眠的都市人闖進燈紅酒綠的酒吧,有多少寂寞孤獨的都市人在找他們的另一半。
最後,電影配樂非常棒,彌補了一些電影中缺少的浪漫情節。
讓人足以回味上海的夜有多迷人。
我爱你 你爱我吗舍弃了问号.这样的话,只是表达,不需要回答.喜欢的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之前种种的小伎俩小心思瞬间变成嘲笑的凭证.还是会有不甘心.于是开了车到了婚纱店外面,里面的幸福的洁白刺到双眼灼痛,只能转身.于是在他家楼下打电话想要再见一面,说是祝福他,为纪念最后一个单身夜晚出来喝酒庆祝.最后还是放弃.因为窗口边那个男人的身影温暖,与我无关.于是冲进街边廉价的小店,买25元一管的口红,大红,朱红,紫红,一堆一堆,填满所有的口袋.于是和陌生的日本人学说:我爱你,你爱我吗一遍一遍,模仿完全陌生的语言腔调.于是拿了口红,用各色的红,在车窗,在宽阔的马路地面练习刚才的话,他用日文,我用中文.我们各怀心思却是默契无比.可惜,他不是他.没有一点关系.于是最后一次故技重施,猛烈的撞上电线杆后,打电话给他说,我撞车了,你可以来看看吗?他骑着车来了.熟练的修好破损的地方.我定定的看他,有风从破损的心脏穿过,那么疼痛,那样哀伤.他收起工具箱,跨上摩托.我冲口而出练习百遍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他楞了楞.我又重复.他眼神幽黯.我知道他懂了意义.他眼神清明,我知道我们唯一的结局.还是讨了最后的拥抱.我眼眶潮湿.我知道.以后,我们真的只能是,普通朋友了.再没有以后.我去了他的婚礼.那个陌生的日本人原来是顶级化妆师.那天,他把我变成了最好看的观礼客人.我是一个出租司机.他是修理工人.开飞机的一定是会爱上修飞机的.而开车的我错过修车的他.如果一开始就是好的,那么结局就是好的.反之亦然.PS:1 以上,看了《夜·上海》后的记录.老套的故事看到眼睛潮湿.2 心理活动纯属虚构.
第二次看《夜。
上海》,还是在相同的情节落了眼泪。
英文是《The Longest Night in Shanghai》。
很贴切内容的名字。
迷失自己的化妆师水岛直树,迷失在上海的华丽霓虹中。
遇见悲伤的出租司机林夕,语言无法沟通却也不难理解。
其中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其它人的一夜上海。
发现彼此有相同的喜好。
遇见喜欢的人。
一杯彼此安慰的洋酒。
终于能够说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积郁。
片中最动人的情节是水岛和林夕用口红写字。
大大小小的“你爱我吗”“我爱你”。
中文的,日文的,交错的,看不清楚的。
醒目的红色表达着爱情最炙热最美丽的一面。
如果喜欢,就应该要及时地表达出来。
私のことが好きですか.(你爱我吗?
)爱してる.(我爱你。
)
满心期待的去看《夜`上海》,回来却是十足的失望。
中间有几次真的忍不住要退场了,可又试着劝服了自己:或许精彩在后面。
这种幻想导致的后果就是使我再一次懊恼我犹豫不决的性格。
我应该出去透透气,也不该打着哈欠在黑暗的放映厅消磨激情。
我个人觉得在相对短暂集中的时间里把故事讲精彩了很难,《夜`上海》从始至终都没有让我有一丝波动,看完之后更是没有一点回味。
对我这种“不挑食”的人来说还是头一回。
只是一个夜晚而已。
城市里每一天都注定会有一个。
因为是在上海,也许格外惹人遐思,但也只是一个夜晚。
两个人相遇。
还有什么呢。
其实没什么。
这是爱情故事?
我宁肯不信。
我愿意相信的是,只是一场相遇。
就像每一天我们会和很多人擦肩,没有故事,没有开始,而他们停住了。
但那是一个很迷人的相遇。
我不敢说自己这一辈子会遇到。
完全不指望它是爱情。
但要这个相遇。
这个相遇是这样的,我们素昧平生,萍水相逢,我们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甚至可能国度文化都不同,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相遇了,这不出奇,但是阴差阳错,突然有了合适的心情,合适的场景,我们需要释放的心情,我们需要对着讲话的那个树洞,我们以为是对方,然后真的,我们就倾诉了,还哭了,还笑了,把从来没跟别人分享过的感动,都跟对方分享了,而对方接纳这一切,一起哭,一起笑。
然后呢,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
这才是完美的结局。
于千万人里面,只你们有这样一个深入彼此心里的瞬间,还要什么更多呢,没什么比这更完美,所以,别要什么结果,结果是琐碎残忍的,而那个瞬间太过于精粹。
那不是广岛之恋,“给我渴望的故事,留下丢不掉的名字”。
不修边幅的女司机和一流化妆师的故事,讲的是我们在人生路上的扶持。
一个眼看着暗恋的男生结婚的女司机,一定是不善于表达的,也是过于羞怯的。
在失恋的夜晚,夜晚又是那么容易让人多愁善感,你可知她有多难过。
以前在夜晚,撞坏了车,也要开心,因为要去给他修,现在呢,以后呢,同样的夜晚,不会再一样的心情,当然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这时候有一个肩膀,这个人他和你语言不通,他完全陌生,他是个最好的树洞,天亮了你们各奔东西,他收纳了这个夜晚的难过,而不需要你再去面对。
因为,再去面对,对于羞怯的女司机,是多么的不堪。
对,她很需要他。
失恋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当然你要哭出来。
像女司机那样,哭得乱七八糟,根本不担心这个人会嫌弃你哭得好难看,因为你完全没有杂念,所以你最真实,哭过后就觉得好轻松。
说声谢谢,然后拜拜,夫复何求。
我没打算把这个电影当爱情故事看,但是很温暖。
人生旅途上,陌路的人可以给你肩膀,给你信赖,给你医治心里的伤,是多么可遇不可求,每个羞怯的人都想有。
一直想看的电影,因为名字吧。
刚才发现原来是好奇害死猫的导演。
电影演到某一段时,突然出现了黑屏,然后屏幕最下有两个字“鸣谢”,我们还以为这样没有结局的就结束了呢。
等了片刻,又继续。
之前一直以为是个爱情故事,林夕和直树相遇,然后很合拍继而相爱的故事,后来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
又以为大概是个如何寻回渐行远去的恋人的故事,可是直树跟美帆说分开时我意识到自己又想错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教人热爱生活的电影。
男主角非常有趣,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冷清,内心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也有爱。
每次他拦林夕的车时都非常可爱啊。
穿着林家宝的粉色大T时也是。
相较之,赵薇就显得很沉闷了。
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日本演员都挺讨喜的。
那个拿着伞调戏小女警的大叔,总是迷恋的模仿李小龙;那个可爱的日本小女孩和她的普通话说得都不好的中国翻译;那个酒吧里耍着帅装着酷寻着邂逅的戴眼镜的男孩;美帆似乎因为工作而被磨灭了什么;而我最无感的是苦苦追求她的不正常男孩,他是唯一不怎么喜欢的人。
我还喜欢那个酒吧唱歌的女人,他们的英文对话发音很好听。
对白也很漂泊。
而这女人很有风情。
这样一个上海一夜的故事中穿插了几段短短的爱情或者暧昧故事。
时不时要怀疑一下,上海真的有那么小么,每一个人都可以走到同一个地方。
这样的夜却正是我所喜爱的,无所顾虑的可以一直走一直走。
很少人,很少车,很多灯光,像一个舞台,像一场独角戏。
走着走着,喜欢了,就在路灯下转个圈圈,跳一段华尔兹,踩一段探戈。
曾经想过夜探紫禁城,寂静的夜,熟睡的城,就这么沿着街道向一个未知的方向走,走累了就坐在路沿石上歇着,歇好了就继续这段旅程,如果有警察叔叔来问,我们就回答说我们正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座城市,我们在城市的梦里梦游。
然后这个想法不曾实现过。
那个有可能陪伴你完成这样的旅程的人已经远在利物浦。
那个剧里的主角也早已不在了。
而张一白的电影,却在不经意间让我在上海的梦里来了一次美妙的梦游。
繁华夜景,安静的弄堂,无人打扰的街道。
都是上海惹人喜爱的小景致。
以前看电影时看故事,现在看电影好像是在看心情。
想很多。
东东有没有理解林夕的那句表白呢。
似乎不重要了。
一直觉得如果有个人没能跟你在一起,一定是因为你们本不该在一起,因为那个注定的人不是那个没能相守的人,因为还是有个人痴痴傻傻的等着你的爱,等着给你爱。
电影的结局是个留白。
只有那句已经出口的“你爱我吗”,没有回答。
也不该有。
每每如此,我就觉得这是导演为了有个续集而留下一个线索。
可这电影,结局就到此为止就很好。
他们是两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人,本就不该有太多的人生交集,朋友就已经是很好的状态。
实在难以想象如果这两人之间真的有一段爱情故事,那该是多么凄凉婉转的结局。
就好像很精彩的那段,两个人操着不同的语言,抱怨着不同的事情。
电影结束,沉沉睡去,梦里是那个出现过两三次的桥段。
一个莫名其妙的爱情故事。
男主角那么深沉的爱,女主角却总是逃离。
梦醒时分,开始怅然。
P.S:多加了一分,给这些可爱的演员。
那天无意在电视机里扫到了这个电影就停下来看。
我从小生长在这座城市里,一步步看着它的变迁和洗礼。
从几户人家挤着住在一起的亭子间,到里弄式的曲折,再到公房大家都成为了关门不相识的邻居。
我也认识林夕式的女孩子,直率又有些小心思,在看上去粗糙的外表之下有着不易察觉的敏感。
而正是因为时时刻刻都在经历这座城市,呼吸着这座城市,就显得更加在意。
曾经有人拿输入法开了玩笑,上海,是一座叫做伤害的城市。
那个下午我看着这部影片就有着强烈的感觉,在我也嬉闹跑跳走过的那些街道发生了多少青春的爱情故事,发生了多少的悲欢离合。
每个人都在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偌大的城市里想着一切可能的发生又在面对时选择了逃避。
往往人就是这么矛盾。
在大雨突然降临的午夜,在潮湿暧昧的车体,在含混不清的酒吧,在梦醒时分的早晨,我们畏惧的也只是伤害,畏惧自己带给自己的伤害。
而我们在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的时候,会否也给自己的感情贴上一类标签。
它会是什么名字呢?
我喜欢夜下的上海,仿佛所有事情都变得朦胧不可辨识。
你可以忘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学业,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责任,甚至忘记了自己都无所谓。
把白日里的紧张和束缚感都驱除得一干二净,想起自己真正爱的人,即便面对面也说不出口那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而感情甚至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就已经形成了你不易察觉的伤害。
夜,有着无限的可能。
有一种感情叫上海,伤害。
另:真的很适合作为上海的宣传片,我以为。
纯粹想看看能把上海拍成何种感觉才看的这部片子。
真是相当垃圾。
且不说故作文艺却完全空洞,拍来拍去都没有用一点心思,背景除了金贸,滨江大道,外滩,还有高架,以及老上海的洋房,怎么就一点新意都没有。
那个导演自以为很有创意的用口红涂满了大街的场景看了让人想呕吐。
失望。
没有法国人的浪漫就变装模作样了。
还有赵薇真是让人失望,为了钱又完全回到了刚出道那个傻样。
英文名字不错
挺好的
不够火候啊 原本以为会玩儿浪漫 失望- -
我之记得本木雅弘的那句蹩脚的中文“:你很漂亮”。
20070810 22:05金逸 10元的便宜票价,事实上根本不用在电影院看的搞笑片
灵歌Breathe
赵薇也成长了。
好无聊的一部片子,搞笑不足,装逼有余
不错
日本人的参与终于稍稍缓和了这部电影中国产电影一贯的矫情。
狗血~~
就口红那段有点意思~!
这节奏是舒适的
烂么? 烂!
一般般,看过就忘了
本木雅弘
难得内地可以拍出这种小情调的东西~特别是赵薇和本木雅宏实在是我太喜欢的
我爱你,你爱我吗?这个城市熟悉的街道,我们迷失在丛林中。
后来本木雅弘的入殓师感动的我泪流满面,但是夜上海的时候我还完全不认识他,没关系,依然很喜欢他的演出。当然,赵薇的表演更为出色。爱情电影,拍成这样,属于上品了,特别是在中国范围里来看。
尽管取了一个牛逼的名字 拍得却不甚牛逼毫无贡献 无论是在中日关系还是内地都市电影系列上智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内地电影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