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戏剧冲突,情节跌宕,触动人心,电视剧写得比较夸张,确实来源于生活,能从中找到很多现实生活的影子。
典型三户人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社会中存在的养老问题。
余淼田咪,这一对小夫妻太气人了,恶心的啃老族。
田咪想着想着快速发大财过好日子,做了一堆脑子发热的失败事情。
开服装店卖旧衣服,以被工商查封罚款告终。
被同学利用去买保健品,以诈骗犯的罪名进局子了。
在超市做防损员,“钓鱼”手段引诱顾客。
她一次次推卸责任,抱怨他人。
像这种思想的人怎么做好事情呢?
有一好婆婆,竟不知好歹的不知足。
先是想法儿逼老太太拿出全部积蓄,房子过户,最后把婆婆赶出来了。
着她嚣张样儿,真造孽。
像这种不孝的人怎么过好日子?
余淼就一软骨头,不像男人,被他媳妇儿弄得团团转,也渐渐成不孝子,一次次深深伤害母亲的心。
还有木兰的叔叔婶婶家,拿了老人的钱,却不管老人。
的确存在这样一群因为生活艰难,背叛亲情,自私自利的人。
因一时贪图,一辈子良心遭谴责,可悲可怜的人。
穷是借口,本质是没担当的懦夫。
方老太一家比较富裕。
儿女忙于工作,方奶奶孤身在家。
方奶奶害怕孤单,精神空虚,总是拿“作”来引起儿女的注意。
儿女不理解“作”的深层含义,觉得妈妈无理取闹,帮倒忙,苦不堪言,烦恼无比。
木兰一家,充满温情整能量的。
父亲一心一意的伺候爷爷,为了不拖累女儿,把老房子抵押去买老年公寓,却不料被骗,被迫买房还银行欠款。
后来木兰把爸爸爷爷接到北京养老,虽然经历一些波折,也有困难,但都坚强扛过来了。
最终在福寿养老院,方奶奶思想转变,和儿女和解,不在“作”。
亚芝不在溺爱余淼,去追寻晚年幸福。
木兰爸爸和爷爷获得自在快乐的生活。
有如此好的养老院,老人们也能安享晚年。
一句话,孝敬爱护父母,只关乎爱,与钱无关。
现实生活远比他们惨,至少他们经济上没有大问题,有病看得起,想回老家就回老家。
最悲惨的养老问题是父母有病但实在没钱医治,或者病没治好,全家就已经弹尽粮绝了。
老家太远,回一次1、2千,不是说回说能回得起的。
剧里很多问题都是两口子不会处理问题,越搞越乱,这个木兰什么事都得按她自己的想法处理,完全为了满足她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根本不考虑老人的感受。
你说在小城市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老了以后拉到北京生活,那生活压力大啊,不适应啊,身边一个熟人也没有,想说说话都没有人说,这些她不考虑的吗?
她爸在北京也算了,想着一家人有个照应,可是她爸在她们家住得不自在啊,天天给女婿陪笑脸,她看不到吗?
她爸提出租房住,她又死活不答应,怕别人说她不孝顺,租房怎么了,人家北京本地人还有租房的呢。
她家又小,还死要面子活受罪。
总之老做些力不能及的事,肯定老碰壁。
上周,《老有所依》播出了大结局,这是赵宝刚导演继“青春三部曲”之后,又一部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作品。
如果说《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讲的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这部《老有所依》则难得的将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年人们常在说的,都是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但父母自己的选择,却少有人提及和重视。
现代中国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老人们成为被奉养和照顾的群体,子女们尽孝的同时,是否会理解和尊重:在人生的终点站,父母也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呢?
我想讲讲身边的故事。
我的二爷(爷爷的弟弟),曾经是整个家族最优秀和最成功的人,他从小精通日语,自学考上了医科大学,一生悬壶济世,医治过的病人无数,六十岁退休时,学生已是当地人民医院的院长。
去年冬天,八十岁的二爷去世了,葬礼风光隆重。
但其实,在此之前二爷已经中风瘫痪一年多了。
去世前一个月,父亲带我去看他,在家中卧床的二爷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整个人瘦了好几圈,没有意识,无法言语,只能靠吸管进食,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他的病来得凶猛,虽抢救过来但只能这样“活着”。
因为家庭条件不错,一直用最好的药物和医疗器械,在维持着二爷的生命,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挺不过去了。
又因为子女后来信仰了佛教,所以在他的耳边放了一个录音机,循环播放着佛经和佛乐,请了专职的保姆照料.....这样的景象,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人,是我认识的、曾经精神矍铄的老人吗?
那个一生自主优秀、鼓励我勇敢追求梦想的长者,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
如果能表达自己的愿望,他想说些什么呢?
我望着他浑浊的眼睛,灰黄色的眼球仿佛已经失焦,而在耳边不断重复的佛经,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或许,他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吧,他的思想和感受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躺在床上受苦的,只是他的肉身。
起码我希望如此,因为,那样的场景,对于一个一生爽利的人来讲,实在太残酷。
在《老有所依》这部中,瘫痪的老人给子女留下了一封信,表示这辈子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痛快得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忍受常年卧床的病痛折磨。
她说:“年轻的时候,我身体很好,从来都是过得利索,活得痛快。
我最怕的,就是不自在。
我觉得怎样活着比活着更重要。
如果我的身体不好了,就更加没有生活质量了。
请儿女们一定要尊重我个人的意愿,让我利索得走。
对我来说,痛快得离开,和痛快得活着一样重要。
我希望能有这样的选择权!
” 相信这段话,很多老人都想跟自己的儿女说,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或者还没来得及,就因病无法表达了,也就此失去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选择的机会。
得知二爷过世的消息,我虽然悲痛,但心里有一种感觉,他或许早就等着这一天,终于可以解脱。
每个人都会老,都有老的一天,这是时间的法则、自然的规律,任再优秀的个体、再精彩的生命,也无法抗拒。
为什么前几年的一部文艺片《桃姐》,让那么多人走进电影院,是因为大家忽然意识到,“老去”和“晚年”这件早晚要来的事吗?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喜欢关注家庭,经典之作《东京物语》早在1953年,就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台湾电影《诡丝》中有位母亲患病多年一心求死,但因张震扮演的儿子无法接受,而一直忍受着身上的烂疮折磨。
她不和儿子说话,眼神里充满了痛苦和怨恨。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但真的是最无私的吗?
影视作品中,韩国的老人还会去写《诗》,美国的时尚老爷爷会一个个实现自己的《遗愿清单》。
打开中国电视机,看到的却都是为儿女操碎了心的婆婆妈妈。
艺术形象虽然夸张,但确实也是大部分中国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子女的学业、工作、婚姻、夫妻关系、下一代,都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为家庭奔波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等到退休有时间了,不是更应该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吗?
他们自己可能并不这样想,督促儿女早日成家,再帮着带孙子孙女,才是老年生活的重心......在最后的人生里,他们还是在为子女而活,因为大多数老人都是这样,子女们也就视其为理所应当了。
去年经过南方乡下,看到了很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纷纷出外打工。
很多老人八十多岁了,背已经弯了,还可以生火做饭,在家里独自一人生活。
时代运转到了这个阶段,年轻人为了生活发展,选择了走出去,而老人们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子女少靠的晚年,颇为无奈。
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不等人,不要让“尽孝要趁早”,成为一句空话!
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不要到最后,才发现最应该珍惜的,是给予了你生命、抚养你长大的父母。
他养你一小,你养他一老,不离不弃,不留遗憾。
而尊重和善待一样重要,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老去和离开的方式,那也是一种自由和权利!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网)
一开始,看这部剧,只是把它当成吃饭时的娱乐消遣。
还在读书的自己,似乎还不用面对像剧中江木兰那般现实的养老问题,而离自己老去,还有几十年的光阴。
就这样,不痛不痒地看着,而当看到吕希的母亲因全身瘫痪,选择自己痛快地离去,木兰的父亲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女儿去买公寓被骗身无分文不得已卖房的时候,内心有了触动。
我们这一代,多是独生子女,我们都必须独自肩负起照顾老人的重担,而在21世纪的今天,工作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我们无法时时刻刻抛下工作呆在父母身边,有人会说有钱就行,请保姆看护就很简单,可老人有的时候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很多感情无法用金钱交换。
二十一二岁的我,还很年轻,还在受着母亲的照顾,有的时候自己还会闹脾气,还会很挑剔,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的爱与关怀。
有一天,当我看见厨房里母亲的背影,已不复年轻时的挺拔时,动作也不似从前那般利索时,我明白,母亲老了,她需要我了,我该长大了,像她从前对我那样为她遮风避雨。
时光真是最残忍的,但它也可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信仰和爱,我们终有一天也会老去的,老去的我们也会希望自己可以安度晚年,所以勿等老人不在而空后悔,这世界上,什么失去了都可以重新获得,唯独亲人没了就真的没了。
故事主要描述了三个家庭的老年人养老问题。
一个是日常老百姓,也就是刘涛饰演的木兰一家。
一个是中产阶级家庭,方老太太那家。
还有一个略贫困,就是那个一愿打,一个愿意挨的最气人的家庭。
三家里的老年人都是丧偶。
这使得很多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先说余淼那一家。
因为穷,围绕的主要问题就是钱钱钱。
把老太太的存款压榨光再盯着养老金。
最后老太太车祸去世,连追悼会都不愿意开。
这样的人很夸张吧?
但是世界上真的是有这样的人的。
没有钱,又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
钱的确可以衡量人心,但是钱买不来幸福,爱才能啊。
咪子这个角色吧,肯定年少的时候就不懂爱,看着她妈那样就知道。
长大后是变本加厉。
她也很可怜。
雅芝老太太就是太惯着儿子儿媳,太软弱。
再说木兰那一家。
四代一起的,迄今为止我的圈子里只见过一家。
眷顾的太多,责任就成为负担,最后只好一步步卸下自己的所拥有的。
有的时候,你的亲人能对你不好,你也能那样对你亲人吗。
何况是养育之恩。
有的时候去承担无法承担的东西,找不到理由放下啊。
到底是在大城市承受压力拼命赚钱一年见父母几次,还是留在小城守着父母没有什么奋斗的空间好呢?
这里面,还牵扯到孩子的教育资源的问题,如果孩子长大后知道了会不会怪自己呢?
人生到底怎么去选择,也只有去选择了才会知道。
最后说方老太太那家。
其实老太太就是一个字 作。
她想引起关注,想去为女儿发现根本不存在的问题,以显示自己还能对孩子好的意义。
这样的老人,物质上是不空缺的,才可以撒娇——跟儿子要钱买药。
物质饱满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最想要的,还只是有人陪自己说说话。
所以她能原谅骗自己钱的人,她觉得跟咪子在陪她说话。
赚够了钱,有了别墅和名车,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不过是懂自己,能陪自己说话的人。
——这样比那种一开始没钱的或许更可悲。
这又不光光是老年人的问题。
多陪父母爷爷奶奶他们说说话吧,至少我们还能陪在身边儿。
再插一点关于吕希出轨的事儿。
那个时候,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大,父亲意外去世,母亲瘫痪在床,公务员丢了,喝酒了,曾经多次帮助过他的女医生投怀送抱了。
如果我是男人,我也必定无法抗拒的。
因为人有的时候,想为自己的不安、难受等等负面情绪找出口。
这种出口往往很多时候不能通过平时做的事来找到。
况且,又有很多时候,各种原因,即使是朋友跟家人也无法倾诉。
又况且,即使是做坏事,成本也很低很低。
ps2关于吕希的妈妈,有尊严的死跟赖活着,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如果有爱人陪在身边,我愿意赖活着,如果,如果只是个拖累,也许死了更好吧。
看完这剧真的很想跟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我不知道该为你们做些什么,也不能常常守在身边儿。
我只能自己也开心点儿,让你们不要担心我。
电视剧的大主题在国产剧里还是好的,去一星是因为植入广告太多了。
虽然是综合了很多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还有老人常见病症,但是全部集中集合在一家人身上就感觉有点惨了。
老年痴呆,中风,偏瘫,白内障,意外事故全出现一家人身上,看着就有点受不了。
还好最后的大结局是圆满的,大家看着还是挺欢乐的。
挺喜欢剧中关于生和死,对于死的解释:回去了,就是回去了。
生来就是走向死亡的,尝遍酸甜苦辣,生死别离,爱恨情仇,求不得,放不下。
最后一切都释怀,回到最初来的世界里去。
家乡的乡愁年轻人是感受不到了,只是上年纪的人能明确感受到乡愁,不过一直觉得, 哪里有亲人,哪里就是家乡,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家,而不是守着一个空荡荡的房屋。
人生不过三万天,当家人在的时候还是多多陪伴,多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在家带孩子带的晕头转向,给孩子换尿布的空当暼到婆婆正在追的老有所依,本来是毫无兴趣,但是看到赵宝刚执导的字幕,莫名的坐下看了起来。
从中间开始看起的,但是很快掌握了局面,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并且加以戏剧化。
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进行简单的概述。
好家长A、B;坏家长C、D;好孩子E、F、G;坏孩子H。
好的,我们开始排列:A+E,B+H,C+F,D+G。
由此组成的四个家庭,然后各自说了其家庭的特点和其老人的赡养问题。
我不知道我这种表述说清楚没有。
我来把字母换成人名再来说一遍。
好家长小江头配上孝顺大闺女木兰,好家长亚芝配上混账儿子儿媳余淼和田咪,坏家长方老太配无奈女儿华姐华妹,坏家长江家老二媳妇配上好孩子志新夫妇。
(以上轻微剧透)这么说就简单明了了,四个家庭,不同的组合,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殊途同归:全部滚进养老院。
赵导年纪大了,拍不动小年轻们的打打闹闹,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不知道赵导他自己是怎样的模式,是好家长配好孩子,还是……其实整个片子最有意思的就是好家长配好孩子的模式。
“别人家的孩子”和老实善良的家长,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是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但是是在养老院里欢声笑语。
明明这种家庭的软件都已经是顶配了,怎么最还是没办法住到一起。
在轰轰烈烈的独生子女政策下,每一对年轻夫妻都要赡养两对老人,同时加一个孩子。
如果老人和孩子都健康,可自立,那么这对夫妻就烧了高香了,因为这样生活和精力勉强可以平衡。
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也就是五分之一发生状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落到了自己头上,压垮了脆弱的婚姻和家庭。
很多家庭的解体并非偶然,而是很多作用力的结果。
人性毫无疑问是自私与无私的自我矛盾,宽容与刻薄的辗转纠结。
但是一部电视剧只能尽可能的高大全,把能展现的矛盾都剥离出生活,让人们一看便知“这老太太真像你妈”,“这老头子跟我爸似的”。
这四个家庭的问题都太突出太具有代表性,而平常人家只是有一个元素就已经鸡飞狗跳了。
那么好吧,让我们面对现实,在没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养老院,在没有那么一个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养老院院长,在没有那么一个审时度势为国为民的zf的现在,就是现在,我们的父母的养老问题到底怎么办?
养老院?
在家里照顾?
请保姆?
一个普通人,普通小老百姓,普通的家庭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送去养老院?
且不说养老院的管理设施人员素质收费高低,单单中国人固有的孝道思维就是一个巨大阻碍。
宁可老而孤独的困在家里与保姆斗,也不愿去养老院,怕揽上子女不孝,老儿无靠的丑名。
可能这种想法,子女更甚。
在家里照顾?
要是老伴健在也到好,毕竟能有人说话,要是只剩下了自己,女儿上班,女婿工作,孙子上学,连狗都没有一只,就这样孤零零的守在屋子里等待。
等待什么呢?
请保姆?
真的比公司招保洁员还要难上十倍。
人类的信任感已经直逼底线。
那么到底如何?
赵导的意思是找个天上人间般的养老院大家一起乐开怀。
社会化养老确实是大势所趋,虽然作为井底之娃,头上的这片圆形的天空下社会化养老还路漫漫其修远,但是这个电视剧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共产之路,跟美国的科幻大片似的,如果邪恶的机器人开始攻击我们,那么我们会在潘多拉星球建一个庇护站,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笔钱是zf出的。
《老有所依》将视角聚焦“暮年”,讲述了面对父母的老去,三个最具社会代表性家庭的生活百态,剧中三个家庭都因父母年岁的增长而不得不面对“养老”这一问题。
虽然他们生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下,面临着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选择消极的面对,反而以积极的心态梳理生活的羁绊、用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的困境、亲情的温暖和用爱与坚强去面对。
不得不说的是,木兰的孝顺有些愚孝,一个家庭不止有老人,还有丈夫和女儿,说句难听话老人的人生已经接近尾声,每个做父母的最大的心愿不过是自己的孩子好,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着想,当然每个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身边陪着自己,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过的幸福,不愿意成为孩子的累醉,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要陪在老人身边,父母并非会感到幸福。
如果每个人在做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换位思考,生活会更幸福。
哭着笑着,就老了。
小姐妹前几天发了个朋友圈,说上一个本命年还是清纯大学生,这一个本命年已经不知不觉成了中年人。
我本来想回一个再过倆本命年就成了老年人,队友提醒我慎言,不要这么残忍。
可是人生,它就是这么残忍呐!
父母是你小时候的天,是遮风挡雨的屋,是彷徨无依的靠,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是温暖依托的精神归宿,是永远的港湾,是永恒的眷恋,是内心最深处的温柔。
但他们也会老去,也会患病,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要离去,不再成为挡在我们和死亡中间的那堵高墙。
我们终将直面死亡。
可是,老天并没有那么温柔善良,不是麽?
在垂垂老朽的暮年,可能会一身病痛,可能会孤苦伶仃,可能会丧失记忆,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们还在青壮年的时候,并来不及思考自己老年将会怎样,父母斑白的鬓发,佝偻的身躯,日渐增添的皱纹,日趋消亡的记忆,已经再不断提醒我们,他们老了!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做人儿女的,该如何安排家庭生活,像父母年轻时不辞辛劳把我们带大一样,如何为他们养老?
我觉得应该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安排生活,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保障他们尽可能的自尊,自爱,自理。
网上有计算在各个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我隐约记得的深圳好像是三五百万。
我倒是不屑于计算给老人养老的成本的,因为我知道,我将倾其所有的,对他好!
在这个孤苦伶仃的世界上,唯一最亲最爱的人,不就是赐予我生命,又扶养我成长的父母了嘛!
人生百年老最难尽孝应当在生年
比较有意义的一部剧,确实给社会很多反思。。对"父母是子女的定海神针"那段话颇为感触。。。
陪老爸看竟然看完了!
演員演技可以但是這劇情實在有點太扯了,,哪這麼多事兒😅一開始我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覺得就是太倒霉了,看到後面發現簡直就是扯,心情是懶得噴
孝 呵呵了
比孝子差远了
还真有生活感
不喜欢这样的家庭剧
广告看的我都恶心了!
你相信吗?我在丽江的客栈里看的这部剧。。。
我妈看完后开始学会和我作一作了:)
挺喜欢的!
刘涛这群主演演技都挺好的,我奶奶挺爱看
很现实生活了
看的吐血三升,三观大大的不合呕。
不错的片子,女主漂亮,怎么对她的剧没印象
好一个乌托邦。
有些情节过于夸张,不够真实,但却反映了社会上很现实的问题,值得四星好评
无语。。。。。。。。被气死是我的错???
虽然很虐人,但是真的很真实……不过,说到底养老问题还是得靠养老院么……
比较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