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肯定也是千禧年怀旧,我感觉如果换个档期或者时间,应该能创造出像《从21世纪完全撤离》那么好的票房来,毕竟都是同一个类型的电影,只不过一个是面向未来怀旧,一个是面向过去怀旧。
基本剧情很简单,就是黄遇奇自己穿自己,18岁和43岁的自己交换身体,然后通过QQ这一古老又新潮的社交媒体作为中介进行交流。
看完之后确实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流星雨?
手机?
时空交错?
像,太像了,仿佛一位故人呀。
但是!
我要说但是!
就是这个设定像《你的名字。
》整个内容确实是完全本土化存在,这里没有两位相恋的人跨越时空的恋爱,有的只是一个刚刚青年和迈入中年的自己在不同时期的重生。
、当然,这个电影还有很多故人的感觉。
比如电影开头一大段旁白,一方面是黄遇奇的生活窘境,是中年危机下与老婆孩子相处的逐渐麻木,另一方面则是任日天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一段为自己的假药做宣传的话,虽然难免让我想到徐峥《逆行人生》的前半段,但这中间依然形成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讽刺。
如果只是18岁的黄遇奇想的是,自己要是几十年之后能给有钱没人管就好了;43岁的黄遇奇想的是,自己要是回到几十年前身体那么好就很好了——那这电影就有隐隐往烂片的方向发展。
但整个观影过程大家都真的各种笑得不行,这不只是因为高级喜剧本身就是误认和错位所带来的反差感。
电影《戏台》也是这么玩的,大嗓门和金啸天角色的互换,大嗓门不认识洪大帅带来的身份误认,让电影前半截充满着荒诞感。
这部《奇遇》也是这么玩的,虽说是自己和自己魂穿,但少年时和中年时对周遭的相处方式就是不一样。
大家期待00后整顿职场,其实是期待学生气整顿职场,这不18岁的黄遇奇就来了嘛。
这几年看了太多牛马类型电影,像是《年会不能停!
》《诡才之道》《胜券在握》《编号17》《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戏台》等,加笑点大多都是呈现职场人有好苦,反过来呼应年轻观众的心。
但这个《奇遇》不一样,这个萝卜蹲作为某种职场文化代表,很快就被18岁的黄遇奇给打破了。
甚至准点下班也是一个超好的风气,人家没有真的整顿,就是换了一种会更加活泼的风格。
反过来看老大哥回到过去,带回去的是什么呢?
是几十年的人生经验。
但是屁用没有,彩票、炒股、炒楼,你要啥啥不行呀。
真正笑点密集的,其实是家长会那一段,就王皓真能演,给演出了一个中年人的魂,不管是伸手就来的抽烟,喝茶吐唾沫星子,太像了。
说起来王皓和贾冰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上次也是时空穿越,是女性题材(有点像《你好,李焕英》)电影《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贾冰和王皓应该算是岳父和女婿的关系?
这当然也不是马多第一次和贾冰合作了,之前《末路狂花钱》他是编剧。
我想大概齐应该票房是希望对标《末路狂花钱》吧。
但我在想,这个《奇遇》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有1.5亿哦,按照现在这个票房,不知道能不能收得回来,希望后面口碑会好一些吧。
扯远了,这部电影虽然在贾冰喜剧(尤其是他的沈阳齐德隆冬强影视公司出品)下有一种批量生产的美感,除了我前面提到的《我才不要和你作朋友》《末路狂花钱》以外,还有今年的《假爸爸》都是他旗下的,都是贾冰主演的电影,都有各种误认喜剧梗,不是身份错位就是信息错位,又或者是时空穿越之类的内容。
但《奇遇》呈现出一种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文化美感,而且这对贾冰类型电影来说一个全新的喜剧源。
为什么呢?
我想关键就是千禧年所夹带的各种文化符号。
时间就这么卡在1999年,千禧年到来之前,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尤其是千禧年作为“节点”的跨越,把中间的25年正好一跃而过,成全了一种本来就是人类对不同时间的自己的跳跃想象。
电影刚开始就已经在营造一种千禧年感,那就是win98电脑打开的模样。
这真的就是很巧思了,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又来一出,就给人一种在映后字幕还能整活的风格。
win98打开的就是QQ消息,这是作为用来提前告诉观众出品方主演美术等系列人员名单的画面,我是没有想到后面竟然也会通过QQ自带的功能来完成不同时空自我的灵魂对话,给人一种这是不是就腾讯投钱专门搞的一个宣传片儿的感觉?
但是有一说一,这个元素确实非常复古,非常怀旧——我的天呐,那么多像素级的QQ头像,然后真的让人想起来非常尴尬的一件事情,那就是QQ空间的日志,QQ相册是有一个时光机功能:就是提醒你过去几年你说的那些社死行为还会再一次涌向你的眼前。
这其实已经足够让台下看电影的观众脚趾扣出三室一厅的魔仙堡了,而且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幽默怀旧的点,这种强烈的怀旧气氛在电影中含有各种呈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头型,杀马特、洗剪吹、大刘海,还有那种五颜六色穿在身上的衣服,王皓可以穿,厚街男孩三人组可以穿说起来他们片尾唱的那首歌,我真服了,越南语版的《错错错》呀,这个好像是零几年的回望复古感,但是李治良也确实是有那味儿了。
你说这种歌让b站的田一名去唱不是更好吗?
我是没有想到贾冰居然可以驾驭这种风格,牛!
当然千禧年文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当年流行的东西和之前其实在其他地方已经流行过,但是慢慢传唱到内地的文化,它是一种交融风格。
就像电影里有两首老歌,一首是有时间传唱度的《光辉岁月》,还有一首就是朴树为了迎来千禧年唱的《New Boy》。
光辉岁月九几年就流行的歌,而NewBoy是99年左右写的歌。
这种交融风格实际上也体现在除了两段既定的相互交流的历史之外,还有2条被改变的历史线。
我们能注意到黄遇奇在交换了身份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在不同的人生中经历这些事情,好像是在想着改变自己当时的既定人生。
但是消失的冠军奖杯其实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因为两个处在不同时空的人的经历。
一个是创造了未来的历史,因为变动了历史线,另外一个则是脑海中获得了新的记忆。
这点其实还蛮重要的,18岁灵魂的黄遇奇到43岁的身体之后,乍一看好像是没有继承之前的那些记忆,毕竟一个人的意识是不会孤立产生的,他一定是在无数个其他意识中交织而成的。
但实际上由于过去的那个自己不断的变动时间线所产生的一些未来的变化,就会不断涌入新的黄遇奇脑海之中,然后他会重新去回想这段过去。
这就是为什么他其实本来是说不出那种特别中年丧气的话,最后在和儿子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脱口而出了。
当然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游戏化电影。
虽然整个电影刺激游戏要素的部分非常少,甚至没有《灵笼2》的多,但他依然是身处游戏世界中,可以不断读档存档,做最好自己的游戏化电影。
按照施畅在自己的论文中对“游戏化电影”的解读,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三种基本形态,时空设定游戏化,情节结构游戏化和视觉呈现游戏化,每一个其实都是符合这部电影的。
在电影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画面告诉我们它就是游戏化的电影。
一个是那个代餐粉还有多少天上线及预售金额的大文字块,另一个就是任日天强迫症不断重新摆好共享单车,不管是背景音还是画面都是超级马里奥。
只是我没有太明白那么有趣的宣传点,那么有意思的千禧年怀旧文化,为什么我在抖音小红书上没有看到他们在这方面去下功夫呢?
要我说还是营销宣发做的不对呀。
如果能够穿越回过去,要去炒房嘛?
炒股嘛?
要去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嘛?
黄遇奇说,“想啥呢,死都不能碰!
”同样是穿越回过去《奇遇》没有《夏洛特烦恼》那样的开挂人生,他似乎没有办成任何一件大事,他只是做回了那个充满干劲儿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善良的自己。
电影里黄遇奇的父亲喜欢他的儿子,喜欢这个跑得快心地好长得高的大儿子,喜欢这个完完全全的人。
他的父亲哪怕累得写不动字了也要笑着和他挥手。
四十四岁的黄遇奇读懂了父亲的爱,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做回自己,不负青春地拼一把。
或许,拼过了历史也不会被大范围改写;或许新的生活比原有的更惨,或许无论如何小人物都是翻不起筋斗云的……或许我们可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无论它在旁人眼里是好、是坏、是成功、是失败……无论如何,这都是独属于我们的奇遇。
当60岁的黄遇奇拍了拍四十岁的肩膀,告诉他未来很好时,那种跨越时代的安慰,足以击碎所有不安、迷茫、慌乱、无助。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是我,如果我有了重返青春的能力,那我一定要去好好学习,考国内顶尖的医学院,当一名医生。
但是,如果没能成功改写命运,那延续现在这条路也不错。
三十岁的我依然可以用自己37℃的血液帮助很多很多很多人活下去,通过无偿献血支撑到病患们重获健康的那一天。
六十岁的我回望现在,或许会笑自己是傻瓜,但更多的,我想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会拍拍肩膀告诉我,丫头,你很棒,我在未来向你问好!
流星+魂穿。
贾冰带你梦回《你的名字》。
虽然有点致敬日漫的痕迹,但是改编还是很成功的。
贾冰终于不拍烂片啦!
好评!
值得一看。
一场流星雨,让25年后的自己有了18岁的灵魂。
而当初18岁的自己有了43岁的阅历。
这样的改变能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是否能够对弥补自己的遗憾呢?
用聊天软件来给25年时差的自己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设定。
不过与某日漫更接近了。
看《奇遇》之前,我对着购票软件上的“双穿喜剧”标签愣了愣神。
这年头,穿越梗早就被翻拍烂了——不是回到过去买彩票,就是魂穿未来当大佬,近十年来穿越元素早就不那么新鲜,套路熟到能背出下一句台词。
但散场时摸着笑疼的肚子,看着片尾滚动的字幕,突然想起那年在QQ空间爆红的签名:“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原来有些道理,真要等活到故事里的年纪,才懂它藏着多少叹息。
先问个暴露年龄的问题:你还记得自己18岁时最想拥有的东西吗?
《奇遇》里的黄遇奇,18岁时的愿望写满了千禧年的莽撞——想染一头红到晃眼的头发,想在网吧包夜打通关游戏,想让严厉的老爸看看“厚街男孩”也能闯出天地。
而43岁的他,愿望却缩成了生活的褶皱:房贷能少还点,老板别总加班,儿子别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叛逆。
一场流星雨,让这两个黄遇奇撞进了彼此的人生。
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或“跳到未来”,而是18岁的灵魂住进43岁的躯壳,43岁的心事塞进18岁的皮囊。
这种“灵魂×时空”的双向穿越,成年脑的算计对上青春壳的鲜活,每个错位的棱角都擦出既好笑又扎心的火花。
穿越剧总爱给主角开“上帝视角”开大重启爽文人生,但《奇遇》偏不,偏偏要撕碎这种幻想。
43岁的黄遇奇回到1999年,本想靠着“先知”搞点快钱,结果对着彩票站的号码墙发懵——谁能记清二十多年前的中奖数字?
想劝当年的自己“别跟那黑心老板”,却被18岁的热血怼回来:“你懂个屁的梦想!
”后来他学着用成年人的手腕做生意,搞“饥饿营销”、蹭免费宣传,钱没赚多少,倒把当年一起翻墙逃课的兄弟推得越来越远。
原来所谓的“时代红利”,从来填不满人心的窟窿。
而18岁的黄遇奇闯进2024年,活脱脱一部“人类早期驯服现代科技珍贵影像”。
对着手机支付一脸警惕:“这钱看不见摸不着,丢了咋办?
”在会议室里把“内卷”听成“烤肉”,对着老板喊“你这方案还不如我游戏策划”。
最戳人的是他发现43岁的自己居然有房有车时,先是狂喜拍桌,翻到房贷账单后又瞬间蔫了——当年以为“30岁前赚够一百万”是底线,没想到成年人的世界里,一百万只够填生活的坑。
这两个黄遇奇,像在演我们每个人的两面,我对这俩人彻底改观。
贾冰把43岁的隐忍演得入木三分:被老板训话时攥紧又松开的拳头,给父亲交住院费时手抖的细节,还有看到儿子疏远自己时,喉结滚动却没说出的话。
可当他身体里住进18岁的灵魂,突然就敢染着红头发跟领导拍桌子:“下班时间到了,我要去看晚霞!
”那种反差,像看到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自己,突然翻了个身。
王皓的表演更让人惊喜。
他演的18岁少年,在43岁的身体里蹦跶时,连走路都带着没被生活锤过的轻快;可当他开始替“自己”给父亲擦身、给儿子开家长会,眼神里的茫然慢慢变成沉重——原来当年总说“我没事”的老爸,抽屉里藏着一沓病历;原来自己当年讨厌的“唠叨”,如今成了想对儿子说却没机会的话。
电影拍到后半段,笑声渐渐轻了。
43岁的黄遇奇在1999年的教室里,看着当年的自己和兄弟勾肩搭背说“永远不分开”,突然想起现在连对方结婚都没去;18岁的黄遇奇在2024年的医院走廊,数着父亲每年七万的住院费,才懂当年老爸为啥总说“省着点花”。
那些以为“只要重来就能改写”的遗憾,其实不过是每个年纪都躲不开的功课:18岁要学的是“热血不能当饭吃”,43岁要补的是“别让生活磨掉热气”。
结局没有逆袭爽文的套路。
两个黄遇奇回到各自的时空,日子还是老样子——43岁的他依然要加班,但会在周末陪儿子去操场跑步,像18岁时那样追着风笑;18岁的他依然会碰壁,但给家里打电话时,会多说一句“爸,你别太累”。
没有暴富,没有开挂,只是心里某个褶皱被悄悄抚平了。
走出影院时,晚风里飘着隔壁奶茶店的音乐,突然想起18岁写在QQ空间的那句话。
其实哪有什么“归来仍是少年”,成长本来就是把18岁的莽撞,酿成43岁的从容;把43岁的沧桑,调成18岁的热辣。
就像电影里说的:“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
” 所以啊,别怕生活给你出难题。
18岁的你看不懂43岁的难,43岁的你忘不掉18岁的勇,这场双向奔赴的“奇遇”,不过是让我们开始懂了:所谓人生,快乐是选择
在这个暑期让我们一起跟随《奇遇》的脚步,回顾青春岁月,用一颗充满希望与热情的心,去释放心灵的压力,穿透生活的阴霾,迎接一场流星雨后,重新找回的人生热情。
在电影中,主角黄遇奇(贾冰饰)作为一个中年社畜,面临着职场的困境和家庭的矛盾。
他的生活仿佛被各种琐事和责任所束缚,成为了一座无形的围城。
然而,通过一场意外的灵魂互换,黄遇奇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试图走出这座围城。
贾冰和王皓分别饰演了中年和少年时期的黄遇奇,两人通过精湛的演技,将不同年龄段的黄遇奇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年黄遇奇的疲惫与无奈,少年黄遇奇的朝气与活力,在两人的演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奇迹再现”作为电影的核心精神,强调了信念与行动的重要性。
主角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标。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让主角在故事中不断创造奇迹,也激励着观众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夺回属于自己的美好。
通过黄遇奇的故事,我隐约中能到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
同时也有了对于自身生活的反思和思考:我们是否也被生活、身份和关系所束缚?
我们是否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往往充满了各种规则和束缚,这些规则和束缚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
然而,电影中的黄遇奇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身处中年,也可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拒绝成为被生活磨平棱角、失去激情的无聊大人,而是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未知。
电影中黄遇奇与父亲之间的亲情线被细腻地描绘出来。
无论是中年黄遇奇对父亲的愧疚和思念,还是青年黄遇奇对父亲的叛逆和误解,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使得电影能够触动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奇遇》中的贾冰表现十分出色,展现出了生动自然的演技和切换自如的角色塑造能力。
他通过精准地把握角色性格和情感,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的角色形象,并带来了高级的喜剧效果。
老黄(杨皓宇 饰)这一角色,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展现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以及面对困难时坚韧和乐观的父亲形象。
杨皓宇表演细腻、风格真实自然,没有刻意追求夸张或做作的效果,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
为全片带来了深刻的情感高潮,同时也塑造了今年银幕上几乎最好的华语片父亲形象之一。
《奇遇》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观众的青春记忆,无论是非主流的潮流符号,还是杀马特的精神内核,都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共同的语言和记忆。
尽管时代在变,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不屈,始终是青春不变的底色。
奔着轻松搞笑和贾冰的演技保证去的,没想到笑着笑着就哭了。
当43岁和18岁的灵魂互换,意气风发的少年黄遇奇以为自己中年职场得意生活幸福;中年社畜黄遇奇想改写历史,成为富二代;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就发生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18岁老黄没有那些职场法则的束缚,和曾经的老同学现在的老领导称兄道弟,使用老总专属健身房,准点下班不内卷,这种爽剧剧情像是中年牛马被生活压垮前的最终幻想,好笑却心酸。
掌握先机的43岁小黄以为能靠预知未来将饭馆做大做强,发家致富,终究玩不过资本,重金租的大饭馆入不敷出,还是回到了小饭馆。
索性18岁的老黄没有压制孩子的跑步天赋,鼓励孩子追求梦想,父子情得以修复。
最终还将坏蛋绳之以法。
43岁的小黄被友情亲情唤醒,燃起斗志,和反派抗争,弥补了少年没得到跑步冠军的遗憾。
他们互相照镜子,完成了自我救赎,生活终究是不一样了。
影片结尾,老年黄遇奇对中年黄遇奇说:“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我们都可以过得很好。
”是啊,即使现在的你没有变成曾经期待的更好的你,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明天的自己过得比今天好。
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人生的一场修行吧。
(特别夸一夸:没有金手指,没有乱煽情,没有恶俗梗,19.9的票价真是性价比相当高了)
看完电影《奇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断想起张爱玲说过的这句话:“人生的另一半如果选错了,那么往后余生,每一步都是错,你会尝尽人间苦楚。
”电影讲述了人到中年的黄遇奇因为一次意外与18岁的自己互换躯体的故事。
一次突如其来的灵魂互换,让他们有了截然不同的体验。
中年社畜黄遇奇重返十八岁,生活的压力让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命运,重新活一次,在经历一次次挫折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也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不容易;而18岁的高中生黄遇奇来到43岁后,初来乍到的新奇感渐渐的被现实磨平了,他体会到了成年人的压力与无奈,也懂得了珍惜身边的朋友与家人。
因为两个人其实是不同时期的自己,无论怎么灵魂互穿,都是在改变黄遇奇自己,所以他的成长变得更有分量。
影片里有一段戏很戳人,杨皓宇演的老黄,在面对18岁的儿子说自己也有个淘气的儿子,且很佩服父亲能把他带大时,我以为他会生气。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面带微笑,几次欲言又止,他知道儿子虽然淘气但是心地善良,所以他把独自带儿子的辛苦都藏在了酒里。
这段戏里他的情感表达虽然复杂,但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爱意,很能让人共情。
黄遇奇与杏梓的感情问题,用张爱玲的另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在婚姻中,如果选错了态度,选错了相处方式,即便伴侣是对的人,也可能让生活充满痛苦。
”他在18岁与43岁时,对妻子的态度是不同的,当初的校园暗恋现在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平淡的生活和琐碎的日常。
在这一次的奇妙经历中,他体会到妻子为家庭默默付出、操持一切的不易,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
灵魂互换这样的设定,可以很容易的引发关于自我的反思。
当不同年龄的灵魂进入不同年龄的身体,被迫去体验不同时期的生活,这种自己“换位思考”自己的反差感本身就具有戏剧性。
这个电影并不是简单地让人一笑而过,而是能引发对于人生选择与情感成长的思考。
其实电影主要想告诉大家的,应该是关于‘当下’的道理,每个年龄都有它该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躲不掉,也没有所谓的成功秘籍,要像黄遇奇一样接受自己18岁的莽撞,43岁的压力山大,因为这些都是构成他人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没有模板,要在活在当下的过程中,认真应对、主动选择当下的问题。
谁规定穿越就得是“拿着攻略闯古代”“揣着彩票号码回十年前”?
《奇遇》偏不按剧本走。
这哪是穿越,分明是给两个错位的灵魂扔了个“生活盲盒”,拆开一看,全是始料未及的哭笑不得。
老黄以中年人的心态和阅历,住进了18岁青春洋溢的身体里,面对校园生活,那副笨拙又努力适应的模样,就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小黄带着少年的热血与莽撞,附身到43岁疲惫的中年身体上,在成人世界里横冲直撞,每一个举动都充满了荒诞与诙谐。
从时代差异的错位来说,千禧年与当下的碰撞,智能手机、二维码与老旧自行车、网吧的对比,让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
然而我们记忆中的穿越电影似乎总离不开“开挂”的诱惑,主角穿越后轻松获得巨额财富、无上权力,走向人生巅峰。
可《奇遇》却摒弃了这种虚假的爽感叙事。
老黄重回18岁,满心以为能靠预知未来改写人生,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他终于明白,即便有了穿越这个“作弊”机会,没有资本和能力的普通人,依然难以轻易改变命运。
小黄穿越到43岁,起初被现代科技和所谓的“自由”迷花了眼,但很快就被父亲高昂的住院费、公司的麻烦事以及职场的尔虞我诈拉回现实。
他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自由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代价。
电影没有用虚幻的逆袭来满足观众的一时之快,而是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去走。
就像电影里说的“没什么大不了的,都能过去”,带着这份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奇遇” 。
奇遇 (2025)7.42025 / 中国大陆 / 喜剧 / 马多 / 贾冰 王皓
真实,十八岁意气风发的黄遇奇穿越到未来还是把梦想放在第一位,40多岁的中年大叔穿越回以前更倾向于给自己带来物质层面的充盈。
看前半部分,我本以为会钱财体魄两全,毕竟是喜剧,圆满的才让人可喜可贺。
十八岁的黄遇奇在未来选择跑步,四十岁的黄遇奇在十八岁选择创业,我以为,他会把命运改写成一个身体健壮的富二代,可是没有。
看后半部分,他不仅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父亲,并不是原来有的会一直有,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深刻影响着未来,而未来也时刻反映着过去。
于是他醒悟,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
年轻的时候总是有一股子劲儿,天不怕地不怕,总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总以为做成任何事都不难,再加上他有这个天赋,就该趁着这个劲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年轻的黄遇奇把跑步作为自己的第一人生目标,到了中年却被社会驯化,妥协,任命。
苦口婆心要让儿子把学业放在第一位。
讲什么好好读书未来才能有出息,实际上人活一辈子都是奔着死去的,决定不了起点,但终点就摆在那儿,活得尽兴就够了。
看电影不带期望度去看的话,反而容易获得惊喜。
《奇遇》就是这样一个不太让人能产生很高期望,但看完竟然感觉还行的片子。
主线故事挺完整的,有头有尾。
十八岁和四十岁两条线也能互相呼应,前后对照,挺清楚地告诉了观众,以前那个仗义、热情、聪明、勇敢的18岁男生,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窝囊、麻木、厚脸皮的大肚子中年男人的。
*杨皓宇饰演的父亲,有一句话说的挺好的。
就是,他是真的喜欢自己的儿子,哪怕不是父子,也觉得自己儿子很优秀。
不知道多少父母能这样喜欢自己的孩子。
不用说父母,我们这些成年人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会看18岁的自己,会有多少人真的会喜欢18岁的自己,会共情18岁的自己呢?
我们自己真的会喜欢并不优秀的自己嘛?
或者足够优秀到让自己能喜欢嘛?
父母对于孩子是有一种“权力”的,我们很多人事实上都不会使用“权力”这个东西。
不管是生活里面对孩子和亲人,还是工作里面对同事。
所以,会有人一旦拥有了一点点权力就忘乎所以。
搞砸亲情,搞砸同事关系。
当然,《奇遇》在主线剧情上还是有些瑕疵的,比如那三个说方言的老外假装的科学家,还有那个测脑电波确认年龄段的设备,根本不是喜剧元素,是荒诞剧元素。
不过,如果只是想在暑期档看一个能哈哈笑的喜剧片,这个电影还是值得推荐的。
最值得夸奖的就是,这个电影里没有低俗段子。
国产喜剧还是很明显的在进步。
*最后夸夸《奇遇》的演员。
贾冰最近两年小成本喜剧的成绩都不错。
他也是熬出头了。
*李乃文演这种阴险大坏蛋,快成专业户了。
很贴角色。
*让费启鸣和于洋演一个角色,谁想出来的好主意啊。
这算是性格走向决定面向改变嘛?
演员都不错。
导演没浪费演员。
影片没给人生标准答案,却告诉我们:真诚活着就不算辜负无论18岁还是43岁,认真对待当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电影不光好笑,还很走心。它让我重新想了想自己和青春、和家人的关系。穿越设定的背后,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生活中那些平淡但重要的时刻。笑点是吸引你看的理由,但留下来的,是这些关于亲情、友情、梦想的瞬间。能把喜剧拍到这种程度,真的是很用心的创作,值得夸一夸。
喜人奇妙夜年中展演呐
这次的开头和结尾过制作团队很有趣,唯一一次我很认真的看完了,用了以前98系统和老qq界面来分组展示人名。整体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也没啥大bug,穿越借鉴《你的名字》的设定,都是靠流星雨来穿越,开头十来分钟比较无聊,到穿越后开始慢慢变得有趣。前一半还有银河印象点宿命论的味道,就算再来一次,无论你怎么选,结局都是一样的。后面就有点包饺子,虽然没逆天改命,但遵循内心的选择,不后悔,也可能过得很好。但作为一部喜剧笑点有点太少了,我可能全片就笑了两三次,差点以为自己看的是现实题材,又被教育了一次。
狠狠get到了青年版黄遇奇的可可爱爱,一改班味儿主打一个让全公司团建玩游戏,简直就是躺平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题材自带天然的错位张力,也混杂些陈年网络段子,作为喜剧勉强及格。编剧试图在身份互换的壳里塞入太多内核:身份互换后不同心态对环境的改变、年轻灵魂被现实同化、与过去自我及后代的双重和解,可惜皆浅尝辄止。发散过多导致最终只能强行自我和解收束命题。跑步的意义,这条贯穿3人的主题也未能在最后集结不甘、认同与和解,将情绪推向高潮。
看电影的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角色青年和中年同一个人演有些不同 女主两个演员差两岁换人演的理由是什么
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但是你只染了个头
那种年代感特别真,不是为了怀旧而怀旧,而是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十八岁。笑着笑着就被情怀击中了,太妙了。暑假档能看到这么用心的喜剧片,真的幸福。
5/10这样,平庸俗套老桥段,无论是外壳还是内在,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挺喜欢贾冰的所以多给半颗星鼓励一下
片头怀旧感拉满,千禧年的戏份有一种“经济上行的美”——贷款开店、遍地机会。而现代戏就只剩中年社畜与无良公司斗智斗勇了,这或许就是大家喜欢穿越的原因吧。
花里胡哨的
性转版 你好,李焕英
我喜欢抓娃娃的朋友说推荐我来院线看的时候我就不应该上当……大好下午时光……
跨时空的联结像场慢炖,把18岁的热和43岁的温慢慢熬,最后成了一碗暖心的汤喝下去,浑身都舒服
“他们叫员工,不是人”
虽然情节很俗套,但炎炎夏日还是很需要这种无脑爽剧的
这部电影它在情绪表达上,能给每个人带来特别好的安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部电影有第一层含义,表面上看是穿越时空的设定,40多岁的自己遇见了 18岁的自己。但其实它还有第二层深意,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的自我治愈过程,这一点可能很多观众看完都没能察觉到。简单来说,这部电影特别适合那些仍在挣扎、觉得自己还没达到理想状态的观众。看完既能开怀一笑,笑过之后能得到治愈,治愈之后还能收获希望。我想这就是在暑期档看这样一部给成年人的童话 最大的乐趣吧。
一帮喜人奇妙夜的种子选手,被春晚选手带到了及格线以下!
那句“他们是员工,不是人”真给我看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