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开封府》,得先忘了陆毅和金超群,不然肯定开骂,说这届包拯怎么傻了吧唧的。
没人会骂阿甘傻了吧唧,因为他本来就傻。
这届包拯也傻,傻到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傻到不撞南墙不回头,傻到逼皇上跟老百姓赔礼道歉,傻到除了会破案啥都不顾,为了公平这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杀死侄子,还搭上了媳妇的性命。
所以,创作之初,就跟导演商量,得给这种大傻缺找个缘由,找来找去,干脆,就让他真傻吧!
光一个傻子斗一帮坏人,这事儿还是忒套路,坏人总得还手吧?
坏人也得内斗吧?
想想《冰与火之歌》,一帮疯子为了点权力互杀了七季,谁都疯的倍儿有立场。
索性,我们也玩个疯傻群斗,于是,《开封府》被定义为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群像戏。
尽管时至今日,多数看官仍在用包公探案的大男主模式去审视和评价这部剧,但《开封府》其实讲的是仁宗年间的一朝群像。
本子写的差不多了,筹备期找来黄维德老师,问他想咋演?
德哥说:想演个不一样的包拯。
太好了,问他想咋不一样?
德哥想了想:神探夏洛克。
不对啊,那不就跟卷福一样了吗?
德哥觉得也是。
导演话赶话问:阿甘+夏洛克怎么样?
德哥觉得妥,这事儿就这么一拍即合了!
其实拍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质疑,这么演行吗?
又是傻子又是群戏,老百姓爱看吗?
可回过头一想,外国人这么拍老百姓都服,中国人这么拍估计也成!
不然不成崇洋媚外了吗?
于是,就孤注一掷吧!
剧开播以后,不出意外的,确实不少人骂,上来就在豆瓣上打了个一星,有骂编剧的,有骂导演的,最多的还是骂德哥。
这里得说句公道话,这锅不能德哥一个人背,大家一块扛才算厚道。
播着播着,也有不少看官给平反,打了个五星拉分,说这是部难得的好剧。
还有不少打一星的觉得过意不去,又给改成四星了。
当然,也有执意一星的,挺好,这也是一种态度。
我觉得,这是个刻板印象问题,一方面陆毅和金超群演出彩儿了,让人先入为主了。
另一方面包拯这个人物被文学作品和评书给吹神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们看待欧美剧与看待国产剧的姿态不同,找个外国媳妇不讲三从四德那叫奔放,娶个中国媳妇不讲三从四德那就不妥了。
平心而论,这部剧我给打7.8分。
不是因为我参与了,我参与的戏我也未必护犊子,比如吧:《唐朝好男人》我打5.8,因为剧作和制作都差着意思,豆瓣给6.6算是抬爱了。
《铁血兄弟》我打8.0,豆瓣多给了0.3,但打分人数太少,不值得参考。
这戏剧作拍摄在当年都算中上,朱亚文和齐奎演的也不错,毁在题材和播出平台了,好戏生生给埋没了。
《谁还没点事》我打4.5,剧作大差不差,可王宁他们的演法和剧作满拧,这是导演的锅。
《河神》我打7.8,拍的演的都没问题,实际上剧作差了点意思。
多亏老百姓看在制作的面子上高抬贵手,给打了个8.2,替编剧抹过去了,谢不杀之恩。
《开封府》在我心里没上8.0,大多扣在拍摄。
不是导演不好,百度一下“导演郑桦”,这些年市面上不少国产大片的摄影都是他,圈儿里人都知道,导演技术和审美都没问题,毁就毁在两点:一,剧组穷!
这一点,在最后假的不能再假的兵变特效上愈发暴露无遗。
给角色多置办几身衣服吧,不行,没钱,黄维德和张檬也不行。
拍点《座头市》和《师父》那样的武戏吧,不行,武指耗不起。
写了场在疾驶的马车里审讯,拍出来成了在小屋里逼问。
写了场在纱幔后柔情,拍完直接删了。
根本没闲钱置办纱幔,场面不堪入目,简直像老香港三级片。
演皇上姐姐小时候的小女孩同时饰演着秦香莲的女儿,因为没钱再去找个会演戏的女儿童。
劣迹比比皆是,不逐一列举了。
第二点,毁在仓促!
这一点,在最后兵变段落牵强的戏剧逻辑也愈发暴露无遗。
演员的档期和横店的场景都已大限将至,可剧本却还没有完成,只能昼夜赶稿,左右逢源。
拍到后期,我甚至抱着打印机奔赴现场现写现拍,演员拿到的都是热乎乎的剧本。
是真的热乎乎,因为全是刚从打印机里打出来的,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现学现卖的好本事!
好在,杀青前剧本写完了。
若问我为什么剧本没写完就急着开机?
我答:谁他妈知道啊!
三回九转,七波八折,总算结果还说得过去。
《开封府》在仓促开机、没有大咖、穷得连宣传都没一毛钱的前提下,依旧在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收视最高纪录2.75)!
这是奇迹!
但这不是偶然!
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把暑假看完后写的感想贴过来。
电视剧开封府 不舍地完结撒花了。
近些年我真正能每一集都津津有味看完的国产剧不多,之前的琅琊榜、新射雕,以及现在刚看完的这个开封府。
本来在期待央8的天下长安,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剧,虽然槽点不少,但是看下来发现剧情很吸引人,每一个案子都环环相扣,人物群像塑造有血有肉,而且各种猝不及防的冷幽默一大堆,不知不觉就配着弹幕看完了。
包拯扮演者黄维德我向来是相信他的演技的,虽然刚开播他真的被疯狂吐槽。
女主在群像戏中存在感不是特别强,不过整·容后的颜值我也依旧get到了。
全剧的女性角色在高智商男性角色的衬托下都成了拖后腿的,除了刘娥,真·颜值担当+智商担当。
此外的周儿青女等人真是爱不起。。。
男性角色真是一水地有爱,不论是自负的国舅爷刘复、正义果敢又傻气的最可爱小爷张子雍、忠心耿耿又搞笑的王朝马汉、日常被儿女气死的橘猫张德林、张德林的好基友王延龄老头、日常为老头擦屁股的展无为小哥哥、展无为最爱的师弟南侠展昭,以及第五集就下线了但是被我怀念了54集赚我眼泪的周怀仁周侍卫。。。。。
看的同时有时候在感慨,要在这奇谲黑暗、官官相护、利益交织的朝堂做一个茕茕孑立、两袖清风的好官,真是太难了,所以,一个面黑心不黑的包拯的存在,真是太难得了。
你家的规矩治你爹吗?
这可能就是封建律法的实质——维护不平等的特权。
完美的台词!
剧情紧凑,故事层层铺叠,不错,就是一只不明白为什么子荣送进皇宫就一定跟皇帝的命拴在一起了?
(陈林一遍一遍跟小子荣说,真的像催眠暗示一样)(故事后来张子荣确实别有用心)不是我说这剧至少不该5分吧,那我的前半生凭啥6分?
包拯还只是瞪眼呢,前半生的逻辑是个啥?
学过历史的知道,宋朝有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冗与贪,这部剧的这356集也在探讨如何除冗惩贪,在我看来很荒唐可笑的竟然是用了陈世美的法子,以贪养贪。
这么说来古代凡是要削弱权、贵,像削藩,似乎都呈现出一种畏手畏脚、从长计议、徐徐图之的样子,究其原因,简单的说,无外乎不敢真正团结百姓,对皇上、朝廷的拥护来自百官、宗族而非百姓,所仰仗的、依托的乃至惧怕的本身就是特权与贵族,触碰贵族、官僚利益就是在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古代宫廷谋权电视剧永远脱离不了这个狭隘立场,斗来斗去重点在权而非为民。
突然想起本科课堂上老师曾经提过的一个问题,面对现在国内严重的贪腐行为,有人提出可以十八大为界,从十八大起,只要官员洗心革面,十八大以前的贪腐行为可以从轻,十八大以后再犯从必惩,你们觉得这种办法可行吗?
现今看来这种想法和陈世美法子、宋仁宗的妥协乃至史上的庆历新制、嘉佑新制、熙宁荫补新制改革,他们在逻辑上何其相似——为了稳固未达根本而在妥协中前进。
还是太祖有智慧,敢于团结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样看来是不是感觉到新中国勇气满满,大刀阔斧,手起刀落,贪腐之下零容忍,老虎苍蝇一把抓,至少法律已经敢这么明文规了。
前天开了几集正阳门下,发现780年代里面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送礼得来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许不求特权,不享特权,不屑特权,便是国民意识的觉醒的开始,或许也是国民幸福的开始。
以此为愿,未来可期。
(emmmm,另外,神烦张子荣爱上周儿,展昭爱上夏利青,除了包拯以外的感情戏都神烦,搞谋权的好好搞谋权不好吗,大侠爱江湖不好吗?
这算什么戏剧冲突···············好吧,虽然确实推动了剧情,但真是尽撒狗血)
刚看到第四集,成年包拯跟女主的戏基本跳过,只看偷运皇子出宫,看小包黑子的童年,看小皇子跟周怀仁在乡下一家四口的生活看的津津有味,真是意趣盎然。
回宫后的生活就不可爱了。
最难忘的是那位了却君王托付事,功成身死的周侍卫,在看到他引颈就戮时我的泪腺全面决堤了。
忠诚,伟岸,君子,还有那份温情,不多的戏份却闪烁出不少的光彩。
至于那个瞪眼包黑子,借王祖蓝的声音讲一句“我真系接受吾到啰”。
评分标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以后没法以豆瓣评分看电视电影,懒不得懒不得。
说实话,同期5.0扶摇,我看不下去。
但是开封府看了第一集我就觉得可以往下看。
前两天追到十集左右的时候看长大的演职员表看到豆瓣的评分,3点几。
我心想我tm品味已经不入流了么,和逐梦演艺圈一个水平的我这么喜欢……我得承认大部分差评是因为包拯的瞪眼演技,我觉得也是蒙,包括少年包拯确实长得有点吓人。
官方解释是表现成自闭的……我是被包拯哥哥送去刑场那段吸引的。
短短几分钟,哥哥被陷害;师爷县令简单几句话说明为什么。
后面就直接去刑场了,年少的包拯对世界第一次沉重的认识是他抱着公鸡追上哥哥时看见哥哥被砍下的头。
小半集说了官场常态,包拯求功名原因,包拯以后性格成型原因,还有点电影的味道,没多解释也没多废话。
后面就没有包拯主要心理的转变了(追至21集,后面应该有转变,特别是情感),从他对嫂嫂说出,我要考功名开始,这个瞪眼的人设就开始了,当然瞪眼不是重点。
我想说的是,虽然简单,包拯这个人是立住了。
后面被吸引的就主要是故事和台词了,看的时候觉得台词挺好的,简单不拖沓,偶尔能细想,戏剧不假不傻。
看了介绍真的只是《三侠五义》。
其实这个台词应该是标准线,小时候看的很多剧是这样的。
故事设定了,慢慢铺故事,主要人物立住,然后就自然到要的情节了。
姑娘们好看,年轻一辈的也是整容脸啊,年老的反而各有特色的好看……演员演技基本满足要求,没有普遍特别的好也没有特别的拖后腿。
传奇类故事,有意思,有看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脑子和存在意义。
想想喜欢看这部剧,可他确实也只是及格线以上不多,原因怕是大环境吧。
我也是不怕喷,点了扶摇……故事人物多讲的急,特别是小皇帝小时候,各处人物众多,要铺的太多,很多小孩子的性格都要点一遍,说的太长进主要剧情就慢了。
点一个细节, 张德林 带两个儿子看打仗。
荣儿不敢看,雍儿和他爹谈得开心;打了一半大优势, 张德林不推塔要撤,雍儿问为什么, 张德林说我们的敌人从来不在战场。
这里也是几分钟,镜头从后宫太后需要张大人回宫救皇帝那里引出来的。
一是铺了荣雍二人从小的性格(后面荣儿进宫后也有讲他的变化,陈琳的告诫,他对皇帝婚事的思虑,对弟弟的爱护,看得出他的未来注定走得远而难、夹在皇帝和家庭之间难受死哦),二是又点了张德林的为官之道和朝廷的形势。
再说赵文瑄演的真宗讲的很有意思。
表现真诚其实狡猾多疑,性格不强势实际心狠。
这是很多角色给我的感觉,比如前任府尹的明哲保身,王延龄的不动声色。
大家都挺坦然,唯有真宗有点遮掩。
在什么位置,最终是什么性格与处事方式。
说到底也没有谁天然奸猾,为的是在这里活着。
不知道说啥了,没什么理东西的条理,先这样吧。
本来想给了5分中和一下差评,想起药神8.9有点想抠鼻,改在4分了。
今天看评分到4分了,也可能是时间太早了。
有句话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事实上,还是谈论今人事比较多。
影视戏剧大多夹带私货,因为观众是看戏的,编者是写戏的。
编剧不是搞还原历史的,要还原历史,要知道真实的历史,当然不如读历史书和一些学术教科书。
所以很多时候,在细节方面,编剧和导演们,一点也不考究,一点也不讲究。
服化道啊,细节称呼啊,布景啊,那都是可以忽略的,毕竟戏剧嘛,就是胡编乱造,搞出精彩的故事,然后夹带私货。
看清了这一点,对戏剧应该明白也就那么回事。
当然,不可否认,还是有历史正剧努力还原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努力还原细节布景,这是值得夸赞的,而本剧,我愿称它为历史同人剧。
不过说到细节,这剧有时候又很会做细节,比如科举考试,从考试到阅卷那几个镜头配上背景音乐,可以说非常有心了。
这剧一开篇介绍包拯的出生,包拯被遗弃,包大哥的抚养,包拯从小被叫“黑妖怪”,包大哥被贪官害死,小包拯抱着鸡目睹大哥的死亡,然后对着那墓碑说“我要读书,我要考功名”等等等,一连串下来的情节把包拯这个人物给立住了,尤其是那句“我要读书”说出来,竟然让我落泪,很明显一旦入戏,这个节奏太好了。
所以一直被诟病的瞪眼包拯,我倒是没觉得有哪里不好,因为一入戏,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很明显关于瞪眼包拯,是导演和编剧还有演员一起在做的大胆尝试,有赌的成分,输赢在观众之间。
虽然豆瓣评分低,但b站评论还是很高的,而且据说收视率也很好,那么至少,还算是小赢一把了。
全剧第二次落泪是铡美案,从包大嫂叙述包拯小时候开始,弹幕有一条说编剧开始收线了。
确实,很早开始就放长线,到这一刻把人物都收住,立住了,把剧情和人物结合,渲染到了极致,整个铡美案非常催泪,升华了整部剧。
铡美案在我看来是全剧最无奈却富有艺术力的一个案子,各方势力角逐到最后陈世美的死,竟然只是因为他已经没用,不能用了,而不是因为公正。
为了杀一个陈世美,包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最后也不过是因为他被放弃,而不是公正……所以包拯很委屈很绝望,他要带包勉走的时候,没有人站在他那边,孤直,固执,他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臣子。
一直看着这剧在6.5和6.6撕扯,从没上过6.7,很忧桑。
这真的是一部好剧,包拯出现幻觉那里演技超好的啊,看哭了。
这剧里的包拯比宋慈更惨,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最后还是没有追求到自己的正义,所以甚至想上吊自杀。
这个包拯比其他包拯和清官更动人,想辞官的,变黑化的都很常见,但想自杀的很难得,这个点很打动我,他也不是那么坚强,像普通人一样。
很多人说铡美案里的人智商下滑,但我觉得还算是合情合理的,其实所有人都很冠冕堂皇,没有“错”。
陈世美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杀妻杀子;秦香莲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狠下心告状,包勉打死灾民又能怎么办,那个时候他又没有展昭;端午从小受到包家人的照顾,心地善良以为其他人也一样……所有人都合情合理没有错,恰恰造成这样悲剧的局面,这才是了不起的作品。
关于最后一个案子,其实也还可以,没有那么不堪,只是太仓促了,其实之前每一个案子都像大结局,都像全剧终,而真正全剧终的时候反倒有些意犹未尽,还挺有意思。
关于皇帝的演技,我看有人说的好,“也别吐槽皇帝的演技了,他小时候实在太压抑了,长大了还没实权。
荣儿又劝他在张王刘面前不要流露感情,这样不会被他们轻易看出来心思,才能和他们博弈。
所以在张王刘面前一直一个表情我认为也是比较合理,甚至荣儿也是张家人也适用。
这表情就像是一张面具让人无法揣测心理。
陈公公死的时候就一定要声情并茂让张王刘看穿自己的心思吗。
他这两年好不容易得到了张王都想要的笔(陈世美)去夺回皇权的,结果被包拯举报了......” 其实真的,他没有表情的时候,弹幕都在吐槽他面瘫,他有表情的时候,弹幕就吐槽他什么都写在脸上。
其实赵受益这个人物也有很值得探讨的地方,最后张子荣和周儿被放过,成为男耕女织的普通夫妇,很难说不是因为小皇帝的私心。
这个剧里的小皇帝,从小就在乡野长大,最适合他,他最想过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
所以很大程度来说,他让张子荣去过他最想要的生活,算是一种对张子荣的补偿吧,而他自己,将成为赵祯,再也没有“益儿”了。
关于这剧的其他评价,“这就是部权力的游戏,顺带描述生活百态,人性复杂。
看到一半多觉得没什么好看,越看你越发觉个人的渺小罢了。
无论你是走正道邪路,站黑白两派,坚守公正还是走私枉法,这部剧告诉你,你选什么都是无谓的,世上没有好坏无需信仰。
然后你活着多半被有权有势的人决定着命运。
丧剧。
写实但丧。
丧剧没什么好看的,多余,丧本来就体现在日常生活,渲染个人无法改变的丧,就是部看见人家跳楼在底下喊快跳快跳的剧。
”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不认为这样,现实应该让人看到,可是现实难道只有悲催吗?
现实里有陈世美,就会有包拯,有黑暗的地方,一定是因为有光明,有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黑暗。
这部剧倒也没有如此不堪。
人心都是偏的,都喜欢按着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来。
评分这种事情,或者说评论一个剧,基本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准,除非是写论文研究,不然怎么可能做到公正客观看待一个剧,理解全部角色和情节,然后给它中肯的评价评分,还不是你这个合我心意我就给你一个好,一个高分;你那个不合我意我就给你一个差,一个低分。
谁也别说谁,大家都一样,都是各为其好。
所以正如同有人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不喜欢这剧,我们这些打高分的,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喜欢,萝卜白菜,其实都是一样的。
你要你的权力争斗,我守我的公平正义,我们其实都是以自己心中的认知来做事,本质都是一回事,却永远也不是同一种人,这就是群像,也是一副众生相。
顺便讨论区有人说张子雍把陈世美绑来后包拯又不杀了,有一个回答说得好“包拯是人,是人就会说气话,是人就会说话冲动,是人就会在最后时刻犹豫或者害怕,是人就免不了考虑现实”。
一样的,是人,就免不了偏好。
包拯拍过五六个版本,不是像唱戏就是像偶像剧,本以为终于正正经经拍个包拯的正剧,制作精良,配角选的都还不错,没找到毁掉了包拯上,不知导演咋想的,愣把包拯拍成了机器人,太可惜这群配角了,本来挺喜欢主演的,他演的周瑜挺好的,他的瞪大双眼的小碎步自己不觉得别扭吗?
就感觉所有演员在拍史诗正剧就主演在演荒诞喜剧,可惜了,可惜了!
中国的电视剧近几年太需要拍几部历史正剧了,歪曲和胡编乱造的历史剧颠覆着中国的历史和名著,不能再让这种剧毁了下一代了,像高希希拍的三国,吴秀波的司马懿,真的还不错,至少老少皆宜,制作精良吧,真希望这种好句越来越多吧!
一看场一个弱智吓到我了,现在的电视为了刻画人物,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玩意,一个患了面瘫还是渐冻症的傻子和一群胡乱编故事的人刷新了我对电视剧的认知,故事情节简直就是摇骰子,我从头到尾不知道演的什么玩意,情节就像明明一加一等于二,人家都能编出来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六七八九,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这个编剧的权谋结构写的挺好的。
掌握政权的宰相,掌握兵权的枢密使,垂帘听政的太后三足鼎立。
还有一个夹缝求生的小皇帝。
中间有尔虞我诈,但总是保持着一个动态平衡。
随着小皇帝慢慢长大,这个动态平衡必然保持不住。
果然小皇帝在一把火中重塑了新的平衡。
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坏人,而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
后面的铡美案,是嵌入权谋框架的。
这是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
基于我对于铡美案的朴素了解,陈世美欺君罔上,杀妻弃子,心狠手辣。
所以他该杀。
但是在剧里秦香莲是被保守派引来开封的,而陈世美作为户部尚书主持改革。
皇上说了几句话,大概是陈世美不能杀,改革派需要用,杀了他就是在给保守派的人作改革的刽子手。
格外地突出了包拯在追求法律正义程序正义的过程的艰难,因为背后丛生的枝节太多了,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这部剧差得地方也很多,它的感情线就巨烂,根本不晓得在写什么,反正就爱上了,感情戏里最离谱的是皇帝守男德,给心上人守节,不宠幸皇后。
而且有的时候感情戏占篇幅又特别长,给我一种编辑又菜又爱写的感觉。
另外皇帝演技特别差。。。
总体来说6.5是有点低我觉得7.2/7.3左右差不多。
所以我打8分平衡一下。
你们都不知道,这个剧其实它是一个科幻+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剧的名字叫《超级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博包拯与他的小伙伴们》,故事讲了一个从未来穿越回宋代的黑脸机器人和他古代的小伙伴一起拯救大宋的故事,这里要说演技最棒的那一定要数机器人包拯了,身为一个ai机器人却一直在努力的模仿人类,这个演员把机器人刻画的简直就是深入骨髓!
施瓦辛格来个也得叫一声表演大师!
真想提主要大呼一声:终结者最终篇 俺老包也行!
所有年轻角色都出奇的令人讨厌,我通敌叛国轻轻放下,我起兵谋反没啥大不了。你们可是影响了我的爱情啊!
琅琊榜时期的黄维德去哪里了。。。。
台词值得细品!!官场大戏!看似风平浪静的官场充斥着尔虞我诈!你说王延龄阻止变革甚可恶,王宰相固然有私心,可他说得对,水至清则无鱼,变革必然失败。果不其然,朝局动荡,范仲淹再次被流放。张德林、张子雍、张子荣人物形象丰满!让人恨不起来!!也好喜欢展无为!!王朝马汉也好可爱!府衙清正形象,这俩货逗比贪财爱斗嘴😂雨柔也好可爱一小姑娘,行侠仗义,不做作!主要出场人物性格鲜明!很值得一看!(值得四星,不过瑕不掩瑜,多加一颗,不想此剧被恶意一星拖后腿)
老爸爱看的,跟着听一听笑一笑
编剧给力,剧情很稳,故事吸引人,偶有反转,愚笨的角色也有脑子,懦弱的角色也有勇敢的时候,旧瓶装新酒翻出新意了,但结局也太坑了。有时候搞笑得跟喜剧似的,但也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前朝后宫斗争的残酷,几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说下线就下线,有点王倦编剧那味。导演剪辑有问题,不同故事线的切换太生硬了,服装造型大都差强人意,配乐不如没有,战斗戏不行,配音突兀。几个对剧情发展有重要作用戏份或多或少的演员都不错,比如大哥大嫂周侍卫奶娘八王爷幼时小皇帝陈林太监刘复张德林王鹤龄尹大人庄公子展昭展无为西夏女子雍张东;但男主前期用瞪眼及奇怪的走路姿势让人不适,女主长相人设均不讨喜,感情线不如没有;小演员长大后姜潮戏里表现与戏外新闻太让人出戏,子荣人设好但演员太过阴柔,周儿还拿起玛丽苏白莲花狗血戏码了。
前面还行,越看越磨叽,弃了
剧里对于道理和人性的争论,值得五星
还我包大人一世英名,从未看过斗鸡眼加智障一样的包大人,眼睛无神甚至有点吓人,还特意刻画肤色之黑,见到的人都被吓到。毁经典,不是包拯,另还是去看周杰的少年包青天。再见!
男主的眼睛睁得像铜铃,好呆啊。救命。 演员都不太行,剧情还是能看下去的
这部开封府,每个案件其实都牵涉到朝廷上的权力斗争,包拯在各派势力的夹缝中坚持自己的原则,追求公正,尽管他也知道自己往往成为权力斗争的棋子,但是他还是尽量做到最好。他追求公正,但是对于皇权却也不得不屈服,他反对江湖侠客的替天行道,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仅凭官员,哪怕是像他这样的官员,也不可能实现彻底的正义。这是一个单纯的,有理想的,并且逐渐在现实中学会权变而又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包拯,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人物。可惜导演给包拯设计的眼病,实在是教人受不了。
台词太恶俗了,你再让太监说什么皇上在里面今夜春色满园之类的破台词试试呢?男主演技比较害人,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瞪眼。后三分之一比前半强点,但是主角老婆顶着十月怀胎的肚子到反派那边求他放了自己做错事的侄子也是很吓人,朋友这不就强行下线
许多给一星的确实给的不实,所以我多给一星,补偿补偿该剧,内容和演员都基本在线,除了给包拯的正面镜头没法看。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论情节还是不错的,就是男主女主都不太喜欢
陈世美案之前的部分还可以的,后半段就拖了。戏是群戏,看名字也知道主要写的不是包拯,不如说是一部古装政治剧,不要当作单纯的探案剧看就好
当年八组还在的时候,有看过安利帖子。最近太闲去看了,真的还不错😭哭了好几次了😭(又看了,铡美案绝了,孤臣,所有的都是上头人的角力,孤臣势单力薄能做何,只有悲剧悲剧,家人的悲剧。46集绝了,哭了……包拯怎么会没有演技呢?从第一集就没觉得瞪眼别扭。绝了真好啊
一直扑克脸,瞎子眼,就铁面无私可???!!!最差电视剧,我妈还看的一包带劲的,必须来给个差评
跟着对象的妈看了一些。我就是不明白,自己睡过的女人还敢献给皇上是什么心态。。。
陪爸媽在戲曲頻道每晚連播三集看到次日零點十五分 開心吐槽。開始不習慣包拯的睜眼瞎➕機器人模式 後來越來越自然其實也是習慣了。注意劇情的話也能忽略。年輕演員們的各種整容臉有點兒出戲 好在劇情不狗血 順著看下去還挺想知道下一集的內容。
我觉得还是有看点的毕竟我妈昨晚看到凌晨四点,今早上八点又起来看,主题曲真的挺好听的我妈看了那么多国产神剧,但真的,审美绝对在饭圈女孩之上😪
看了十分钟,已经被台词和演技雷到了。随机抽样,可以打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