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人》这部电视剧,以南浔街134号楼每家住户的日常生活为视角,描绘了来自全国各地外乡人在上海打拼的日子。
从吃喝拉撒、打架斗嘴,到婚丧娶嫁、生老病死,它繁杂琐碎,详尽地呈现着每家每户最日常的生活,它细致入微,生动地描绘着每个人的小算盘、小自私、小想法甚至小毛病。
它真实地像一部纪录片,更亲切地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邻里日常。
故事发展合情合理,各条线路自然融合,自然到感觉就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真实发生的事情,社会的险恶复杂,人物性格的多面,家事国事的交融,生活是最好的剧本,佩服编剧!
看这部剧,仿佛跟大院的人们一起经历了1991~2008这十多年,看社会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沉浮,真的会让人懂得好多生活的道理,下面就随性地说一下对一些主要人物的感触吧。
徐大姐,不复杂,就是热心肠,爱憎分明,直来直去,拥有这种性格的她经历了丈夫病故,亲戚追债以及饺子店被偷等一系列变故,最终还是凭自己努力活得越来越好。
谢广发,包工头,当过村长,典型的人精,但也具有农村人的朴实,底层人格不坏,一切算计不过是为了生存,阅人无数的他却难逃王娟半老徐娘美色诱惑和为其包扎手指感动,被骗几十万回到解放前,这更像是城市蜂窝煤骗子对农村糠萝卜人精的降维打击,个人觉得中间差的就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底线。
顺便提一句,与广东女婿的飙戏真是笑死人不偿命。。。
叶子,农村靓女来到城市,单纯直爽泼辣,不管是在发廊、按摩店还是地产公司,势单力薄的她屡次差点失身,最终也错过了与成功男人的感情,和轮子走在一起。
轮子,帅男孤儿,正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招制服小毛头,阳刚之气使得其身边不缺女人,叶子,白富美丹妮,最终凭着开车的手艺和爱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千里寻母,到头来却发现热脸贴了冷臀部,我们有很多事情不也是这样的吗?
王冬至,满腹经纶,固执,本性不坏,对女儿的态度却造成了和妻子离婚,生活失意,又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被这个骗被那个骗。
最终的结局虽然不错,但是很假,诺诺如果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呢,望女成凤的他会怎么做?
杜琳琅,戏子,什么场面没见过,会对他动真情吗?
别抬杠,我说的是正常社会中的大概率情况。
事实证明,学问是得有,为人处世的社会经验更要有。
陆文昌,说话尖酸,但也会拿钱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在发现买房被骗之后火速找到下家,我们可以指责他,但自己遇到了这些事,有多少人会像他一样做?
实际我觉得上这个人不应该存在,我始终不相信他会在大义面前正义凛然。
即使真的存在,他也是双重人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极少。
这个人给我看得纠结。。。
从他可以看出,家庭关系的失败,是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败。
李宝根,小领导,为人不错,却也玩弄小权术,吃房租回扣,盖阁楼坑拆迁款,但上海本地人,咋的说都过得不会差,这就是城市发展的红利,城市户口的优势。
金花和梅子两个上海妇女,反面教材,让观众始终看不惯,爱炫耀,爱说风凉话,见不得别人好,只允许自己比别人过得好。
好了,人物就说这么多吧,故事发展结合了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台独陈水扁上台,国足冲出亚洲,南海撞机,非典,雪灾,08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时事,结合得也很好,人们对这些事情的反应,这些事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等,还有街边那些有年代感的流行歌曲,都体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
感谢这部剧,通过浏览别人十多年的人生经历,给自己了很多有益的启发,上面说的很随性,还有很多没来得及说,但还是那句话,生活就是最好的剧本,这就是生活。
除了夸,这部剧也有缺点,上面提到了一点,此外就是人们真的会那么互相帮助吗?
这是这部剧的叙事基石,同时也是最大的疑问。
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基本没见过这样的,但你没见过的东西就不应该相信吗?
时间过的飞快,天气变得好坏;气温下降迅速;出门记得衣服;多吃素食蔬菜;夜晚记得多盖;健康时时补钙;快乐保持心态;朋友常常关爱;倍感舒心愉快; 早上常常关怀;人生充满真爱;这条祝福不赖。
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早安。
每个人都要学会长大,都要学会独立坚强的生活。
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离开学校离开家乡,步入社会,开始一个人征程的时候,人会不自觉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孤独感。
这是一种没有归属的感觉,外乡人的感觉。
这也是看了管虎新作《外乡人》后的感觉。
真的很佩服导演的叙事能力、导演的社会洞察力。
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生活状态的外乡人被描述得真实感人,每个外乡人身上倔强的神经直抵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感动之余,不由地回头长吁一声, 这说得难道不正是自己吗?
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北京谋生。
找了份工作,却不能称心如意。
但为了生活,也只能尽心尽力的全心投入。
总是学着坚强,忘我的投入生活。
虽然在北京本地人外乡人的概念并不明显,一个人时却总也免不了身在异乡的感觉。
当我看到剧中年轻女孩叶子奋斗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坚强善良的叶子,一个人艰难地在上海打拼。
做各种底层的工作来谋生,虽然生活艰难,卑微,但总是倔强有尊严的活着。
她忠于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真爱。
即使在金钱面前,也能保持独立的自我,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回了自己。
Be yourself,这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真谛吗?
看了外乡人,生存之民工,真的觉得以前的国产电视剧很不错,拍的很真实,在这个虚浮的年代,几乎没有这种反应基层百姓的片子了,现在的影视剧各种高大尚,只看电视剧的话,还以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几十年了呢,其实呢,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吧,前年才通火车,高铁没见过,我们村的路好多还是泥巴路,这样的情况再我们西部地区很常见,现在的影视剧只拍好的,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天天吹嘘优点,谁都会
看外乡人很容易一会笑一会哭,魔怔一样的每一集都很投入。
我特别喜欢轮子,长得帅呀身材好。
有时候他红着眼睛咬着牙狠狠地闷一口酒,有时候跟叶子聊天大笑,他不像别人一样揪起脸皮呵呵傻笑,他笑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微微仰头,有一点骄傲和爽朗的样子。
特别像在去大理的火车上遇到的那个男生,帮我拉帘子遮光,大方的笑,还带着些异族少年的认真劲儿。
看见他们笑,就觉得天气晴。
自己也会开心起来,跟着一起只是咧嘴笑也不会觉得尴尬。
但哭的两次却全是为了黄渤演的蛐蛐儿。
其实我从蛐蛐出来就讨厌他。
有门做饭的手艺,不老老实实地以此安身立命,也不认清自己就想拿兴趣当事业,非要跟人家学选秀唱歌。
不本分不踏实的人,我真的不喜欢。
他不管人家小满愿不愿意整天就在后面烦来烦去的跟着,一直说什么咱俩在村里都定下的。
我拜托!
什么年代了就因为村里订了亲就要对女孩死缠烂打吗?
直到小满戒毒的时候,我才突然的发现蛐蛐的价值。
就是那一幕里,小满害怕去戒毒所,他就把她藏起来不去。
在那个垃圾场的屋子里,小满缩成一团在墙角发抖,蛐蛐拼命拼命逗她笑。
他趴在上铺,拿两个娃娃手垂下来给她演木偶剧。
说的陕西方言,演他们从小到大。
小满穿蓬蓬裙的时候他就在后面烦,一直到成年,他还是跟在她后面。
小时候他就说了追着她的理由:“因为你长得好看”。
我看着他给两个小人配音,在寝室嚎得哭天抢地。
寝室长还问我没事吧?
我真没事,就是感动的。
直脑子死心眼做的事都是很容易令人感动的,因为稀缺的东西都珍贵。
哪怕被对方说了一千次的“滚别跟着我”也一直坚持着要保护她照顾她,从“一直被忽视”的地位上升到“终于可以照顾她了”的地位就满足了。
被虐的太多习惯了吗?
蠢才!
到最后把命都赔给她就安心了是吗!
很多人写了《外乡人》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但是我的眼光看不了那么长远,我能看到的就是一群像蛐蛐这样的小人物的真情实意,奋斗和坚持。
和《生存之民工》同一导演,同一编剧。
可以号称是中国底层电视剧的巅峰了。
什么《请回答1988》,在它面前就是个弟弟,看完瞬间文化自信了。
什么《爱情神话》,不过就是孤芳自赏,装腔作势了。
更别提《欢乐颂》和《都挺好》,这些剧里女猪脚要么漂亮,要么事业成功,否则只能演婆婆了。
更别提早已活在统计数据里年收入不足三万的低收入群体了,现在哪个电视剧电影导演还能扛着摄像机去筒子楼工人棚里蹲点采风了?
都是细皮嫩肉的演员脸上抹一点锅灰就上场了,那灯光给的是真亮,生怕大家看不到穷人就是脏的,穿的就是破破烂烂的?
可是不知道穷人最在乎的就是一个脸面,不仅是衣服,还有人格。
最近这几年的电影电视剧拿的全是爽文剧本,看得我快怀疑我们活着是不是就是为了图个爽。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赶紧换台。
这部电视剧就是告诉你生活有多不爽,怕被吓哭的小朋友们真的可以换喜羊羊与灰太狼了。
如果看到这里还想去看,那就去看他们是怎么挣扎的吧,也许生命中最难的不是在于承受结果,而是在于做出选择。
这几年迷上了黄渤,前一阵子把黄渤的电影电视剧看了好几遍,发现了这部电视剧。
看完之后发现,黄渤的戏份并不多,比生存之民工里的戏份更少,,但依然给我很大的震撼。
说说导演,管虎是新一代导演中的奇葩,电影也拍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叫好不叫座的片子,《杀生》这样晦涩的片子看完给人一种十分难受的感觉,却让人深思连连。
今年的《厨戏痞》票房可能要高点,却似乎少了些东西,少了些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吧。
也难怪,导演都是要吃饭的,也不能老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
我没记错的话,豆瓣上排名最高的10部电视剧里管虎的就有两部,所以他的作品还是有质量保证的。
黄渤演技真心牛,演小人物入木三分,好像剧中人就是真实他。
总感觉蛐蛐这个角色就是为他设计的。
我喜欢听他说青岛方言,特别有喜感。
让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应该是22集,小美为了抗婚自杀之后,一群人在天台上唱着那首《明天我要嫁给你》。
王冬至听着歌有一种难堪的表情,琳琅却和着歌声,一种幸福安宁的表情,恰恰反映了2人对待这份感情的态度,一个是逃避一个是努力追求幸福。
叶子和轮子这对冤家是一副想爱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的表情。
小水和小美却在那天晚上分道扬镳。。。。。。
一首歌却道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
这里面的演员演技真的厉害,用别人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在管虎的调教下没有一个差演员。
看完这部电视剧心里的失落久久不能散去,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难过,开心。
为蛐蛐的那份爱情难过,为老陆难过,为最后终成眷属的小水小美高兴。
太多太多。。。。。。
不光是爱情,剧里面对外乡人的生存、奋斗以及上海人对外乡人的鄙视都有比较深刻的描述。
我不敢说《外乡人》是一部神剧,但却是国产电视剧少有的几部佳剧吧。
最后希望黄渤事业继续飞黄腾达。
管虎,还是多拍一些《外乡人》、《生存之民工》这样的电视剧吧,至于像《火线三兄弟》这种没滋味的电视剧还是少拍吧。
外乡人;一个涵盖面很广泛的词组,在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流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国家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发展市场经济,造就了无数经济神话的同时,也造就了千千万万远赴他乡谋发展的外乡人,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这三件人生大事全部完成在家乡之外的两座城市,家乡父老经常埋怨,父母健在子不远行,我和弟弟离家之后,表姐弟们担负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娶妻之后,家乡的生活和亲渐觉陌生,不是因为自己出了点小名,赚了点小钱就与家乡的亲朋格格不入了,原因在于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外乡人”,就北京而言,我是一个在北京赚钱讨生活的外乡人,就家乡而言,口音和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的我,已经不属于那个我十几岁之前一直相处融洽的家族了。
有时候儿子问我,我们究竟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妻是上海人,典型的南方女人,生活习惯与我的家乡完全不同,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的时候,就从里面找到许多妻的原型,宝根媳妇、小美、这些剧本里的人物身上,有着妻和娘家人身上的林林总总的特质。
第一次跟妻回上海,公交车上司售人员听到我北方口音时那声怪异的“咦”…从恋爱开始到结婚以后,我们的第一次争吵就发生在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结婚多年后,我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拒绝岳父母回上海过节的善意,几乎拒绝了所有去上海公出的机会,甚至于上海捎来的小食品都会引来我的敌意…第一次看到外乡人剧本抬头上的题目,心里就泛出了这些年来婚姻生活中因为地域差异而发生的所有的不愉快,抱着猎奇的心态,我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剧本和成片。
久居北京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改变了自己的口音,张嘴闭嘴间的一口道地的北京南城口音,终于印证了自己的户籍和生活已经完全成为了千万北京人中的一员,就像外乡人中的 xxxxxx一样,努力擦拭着自己身上的外乡痕迹,努力的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上海人一样,努力的擦拭着自己身上永远都擦拭不掉的家乡的痕迹, 努力的改变自己“外乡人”的真实身份。
这种努力往往只能成功于表面,自己内心深处永远都跳动着一颗“外乡人”的心,哪怕自己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家族成员,哪怕岳父母小心翼翼的在我面前努力的说着那口不太标准的北方普通话,哪怕这座城市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哪怕在上海的窗口单位再也听不到那声“咦”…问题出在哪里?
岳母岳父一直在思考,他们年纪大了,希望女儿女婿能多回上海住住、看看、希望百年后那套价值百万的大房子可以作为心意留给女儿女婿,岳母经常说:我们不在了以后,你们每年都回“家”住住,这份好心我是从心里感激的,但是那座城市的天气、饮食、民俗却使得我每次走进那座洋房式公寓都有到前台登记身份资料的冲动。
这座城市的陌生感和我初到北京时完全一样,没有熟悉的人情、面对着经常给自己带来陌生感的人性,还有那一颗颗自己时时刻刻要猜测的人心,看完外乡人之后,我才明白,这份疑惑也存在于本地人心里,就像我和妻家里人之间的隔阂一样,这是一个移民社会初期社会必须和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冲突感十分强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外乡人和本地人都要经历人情、人性、人心相互磨合的过程,外乡人这部戏之所以吸引我,就在于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看似陌生,实则份外的熟悉,这个过程其实我们这一代外乡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经历过、实践过,或者说正在经历着实践着…初到大都市,白天车水马龙,夜里灯火阑珊,这一切都是外乡人久居他乡的物质因由,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融入大都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外乡人久居都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对外乡有着那么多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外乡人却依旧努力的把自己包装成都市一族,努力的让自己成为这个都市的主人翁,努力的让自己不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看客,不只是车水马龙和灯火阑珊的旁观者,希望有一天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华也能属于自己,哪怕只有一小朵一小片…影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艺术的还原生活,让普通人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生活的侧面,外乡人这部戏的魅力更在于此,多年前的“外来妹”着力的描写了农村青年男女在城市里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很多人初听“外乡人”的剧名,或多或少的都会把这两部戏等齐评判,初始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错判,待到看完全剧,一种泪水夺眶而出的冲动缠绕了自己很久,这种冲动不是伤心、不是心酸、不是感动、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新一代都市外乡人与都市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的认同,妻看完这部戏之后,思考了良久…当晚没有再坚持用上海带来的小碗盛饭,而是按照我家乡的习惯,拿海碗盛了满满一碗汤锅面…一部影视剧的能量也许就在如此,外乡人是一部好戏,我说的这个好,不是说演员阵容有多么奢华,也不是说拍摄手法有多么高新,更不是说演员的表演有多么出色,这些惯常的宣传手法是我不愿意用到这部戏里的,我说的好,是选材好、立意好、角度好、是一部重点描写了人性、人情和人心的戏,一部用百姓家常事打底,社会发展史做架,描写了社会的进步和百姓文明发展的好戏。
丁嘉丽扮演的大徐,延续了丁嘉丽一贯的表演风格,东北女性身上的直爽、大气、无谓、勤苦、所有的特质都集中在这位从东北来上海打工赚钱的农村妇女。
中国底层百姓的欢喜悲哀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徐的丈夫病故,她带着傻弟弟以捡破烂为生,攒钱还债。
中国有句俗话死了死了,大徐还的是在社会俗理里可以一死百了的良心债,这个人物的设置在这一笔上市成功的,尤其在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成长成熟的这十年里,社会转型期中各种失信失义的行为和人物成为了见怪不怪以后,大徐的这种品质尤其突出,不但可以感动观众,在戏里更直接的感动和影响了身边人,这些人里有弄堂里的小市民和暂住此处谋生的他乡外乡人。
,大徐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肯干,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拥有了一家餐馆。
她的乐观豁达重情重义,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也俘获了丧妻后的谢长发与老裁缝陆文昌的倾慕,两人为大徐暗中较上了劲…小包工头谢长发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很多底层人物心中都能够引起共鸣,这个人物的原型在我租住大杂院时,在妻没有离开上海求学时的居住的弄堂里,在我成为了城市的主人翁之后租住小区附近的一片平房区里经常在菜市场碰见的那些民工兄弟身边发生过或者经历过。
谢长发为了给妻子治病来到上海,一边狼狈的忙碌于工地医院,一边还要绞尽脑汁的向甲方讨要工钱,直到后来妻子去世…谢长发妻子去世后,自己留在上海打工。
脾气粗暴急躁爱算计,但是为人仗义,一口标准的河南口音,展示了中原农民身上那股子对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财心切被人蒙骗,使用了劣质建筑材料,造成施工人员受伤而锒铛入狱。
出狱后的他,身心疲惫的选择了回乡继续务农,却也找到了生活的一个全新的支点。
这段戏的设置是相似题材里比较新颖的一个亮点,外乡人回乡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有勇气的选择。
李宝根管理着大院的房屋出租,是个地道的上海人。
他懦弱自私,圆滑,喜欢占小便宜,还有一点点没有胆量支撑的色心,他的妻子金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市民。
宝根夫妻俩的设置生活气息很浓,在岳父母原来居住的弄堂里似乎总能遇到宝根夫妻俩这种爱也不得恨也不得的本地人,说他么爱也不得是他们刁钻的嘴巴里时不时的总能丢出一个:“咦”尾声拖的很长,被“咦”人脸上的那种尴尬和宝根夫妻俩那种小小市民脸上刹那间的满足构成了这种小市民不可爱的一面。
说他们恨也不得,是因为这声拖着长长尾音的“咦”之后藏着一颗市侩却善良的心,造物主给了我们相似的五官,却将我们的性格塑造成百色斑斓状,也许就是为了构成一个社会的多级吧。
咋一看去,黄渤饰演的蛐蛐是一个可爱却又爱不起来的角色,农村孩子出身、没文化没关系没前途没机会,而且有些一根筋的农村小伙子,他认定梦娜是自己的媳妇儿,追婚到了上海。
为了赢得梦娜的芳心,他使出浑身解数,参加唱歌大赛,学习厨艺……然而梦娜的心就像一块冰冷的石头一样坚硬。
受尽冷落的蛐蛐终于意识到,追求梦娜未必就是追求幸福,当蛐蛐打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梦娜染上了毒瘾……按照惯常的写法,蛐蛐解救了梦娜需要救赎的心灵罪,获得了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生活有时候比电视剧还要曲折…所有的这些人物,似曾相识却又陌生,这种陌生在于这部戏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离南浔街越来越远,而那份似曾相识却又是今天的我已经不想提及的一段往事,当然,这段往事里除了心酸之外,感动和怀念兼而有之。
影视艺术的魅力在于还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结尾的一场由宝根和大徐为众多外乡人举办的集体婚礼是一笔看似无意却有意而为之的创作。
和谐社会这个词汇有时候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而提出的一个设想,然而看完外乡人这部剧之后,我却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一天外乡人聚居的街道上都能够有宝根夫妻和大徐这样的邻里组合,都能够为这些历经磨难终于聚首的外乡有情人设计一场简单而幸福的集体婚礼,也许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稳定更加的美满。
今年春节陪妻回上海过年,下飞机之后在出租车上同司机侃了一路大山,从外滩改造到世博会的筹备再到上海的房价物价、百姓生活,聊的很开心。
外出吃饭和购物的时候几乎没有再听到那医生拖着长长尾音的“咦”,看到的更多是一张张准备迎接各方宾客海纳百川的笑脸,听到的更多是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感觉到的更多是上海的外乡人每年都在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想想十年前在公交车上为了一声“咦”而与妻争吵,上海变了,上海人变了,外乡人也变了,我…也变了。
外乡人是一部写人情的戏,看完后顿觉暖了人心,描写了人性,城市的变迁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外乡人,有感于每年春节期间,外乡人返乡过节的时候在北京吃顿早点都很困难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都市的繁华里绝对不能忽视外乡人那一抹艳丽。
而千千万万的外乡人也应该明白,这座城市的少数人的冷眼背后,像宝根夫妻一样的众多本地人对外乡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牺牲精神是心存感激的,这份感激在很多时候是藏在心里的,直到一对对外乡男女的爱情将要开花结果之际,直到谢长发的人生际遇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之际,直到家国大事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叶子与家人失去联系之际,这份感激适时的迸发,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贵,才能让我们所有人意识到,这个社会大家庭里,人性、人情、人心是那么的真是,那么的可贵,看似离自己很远,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无时不刻无微不至。
外乡人是一种索图式的叙事架构,没有核心的故事事件,没有核心的人物关系,在电视剧创作领域里,是一种鲜见的创作手法,而正是这种散文式的故事设置,多元化的人物关系,附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和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这十余年的成长轨迹里,才越发显得真实越发看着熟悉越发感觉到亲切。
总而言之,外乡人是一部好剧,一部歌颂了人性、赞美了人情、温暖了人心的好剧,作为一名编剧,站在同行的角度上说一声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该剧以九几年至零几年的历史大事,作为串联,以上海南浔街的市民生活作为素材,映射了中国近20年的巨大变化。
其中,不少感人细节和触动环节,体现的人情社会、人生哲学、人情人性等,无不让人深思。
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几次摩擦大事件,非典,零八年奥运会,汶川地震…几代人的记忆,也是中国的历史印记。
小市民生活痕迹,仅属于那个年代。
现在的大环境很好,人情社会很复杂,唯独少了剧中所述的人情人气。
许多中国人都是这样,斗不完的嘴, 说不完的酸话。
但是大事大非面前,人情味很浓。
大喜大悲上,人气高,处置好。
很喜欢这类型的剧集,希望以小见大的历史记述型剧集可以多一些。
有时候感觉管管虎导演早些年的作品,就像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可以细细品味,深度感悟。
人生百态,一幕幕呈现,虽然有些剧情不太对,但瑕不掩瑜,真实的底层人的日子
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朴实自然。
当代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百科全书
2集弃
生活在上海的外乡人非常艰难,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演绎
我一开始觉得 我的团长我的团,算国内最尖儿的电视剧,但是他其实还是在专心的抄袭美国内点儿个人英雄主义,而且在我心目中,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某些角色也是我热衷最求的生活态度。忽然间,有这么一部我才看了5集就已经服了的电视剧 外乡人。从名字上来看没一点儿的遮拦,多了一点儿诗意。如果是
太现实的题材看不进去啊
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灵魂,他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来到这座城市寻找自己的梦和那些关于生活的答案
本来是晚饭前给等着吃饭的我妈找的电视剧,吃饭陪着看了半集,然后就被吸引住了,连肝10集,半夜3点,真的困了。这个剧就是那种刚确定“看吧,这就是人性,有时候不用外国人添乱,窝里斗就够精彩了”一会又让你留着泪改变想法“唉,中国的人情社会就是这么别扭又治愈,你们怎么又和好了,你们的人设有点混乱啊喂!”
10分,老陆老谢演活了
每一个人物好像都是活的,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欢乐和疼痛。每一个故事都合理的无法反驳,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好像都有了生活的质量,而不再是毫无意义。演我老乡的那位,居然也演过孙中山,演的太好了,像我的那些父辈们啊
挺接地气的,但剧情亮点不多。大徐、谢长发、陆文昌较出彩。小美有点像陈好,琳琅挺有气质的,小诺诺好可爱,大头太损了!
管虎这片好~
土著永远只是衬托包衣粪斗的炮灰
管虎拍过2部外乡人题材的电视剧,上海的外地人都是好人,北京的外地人好几个是坏人,专坑老实的北京人
挺喜欢管虎的电视剧,这个没有生存之民工好
不是我喜欢的leix
纪录片式的镜头,浓郁的生活气息,非典、型秀、超女这些时间的标签一闪而过,平凡生活的众生态则不间断地在一个小小里弄的空间里缓缓展开。很有意思也很精致的一部剧,虽不完美,给五星了。
我就好奇一件事,镜头不断拉远拉近然后抖抖抖,大家看的不眼晕么???
有点像伪纪录片,没有绝对主角的群像图,喜欢马少骅影帝级别的表演。几位主角最终都被骗了钱,在上海奋斗几年一地鸡毛,白白耗费了生命,骗人的成本真的很低,来钱快还不会被抓住,怪不得现在各种诈骗这么猖狂。此剧放到现在,最后一集一定会有几行字“XXX等涉嫌被依法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