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家里领导看了北影节的《故乡异客》……插句,抢票真的太惨烈了,想看的哈利波特、教父、攻壳机动队、宇宙探索编辑部都没抢到……全靠微博大V安利,认识了一些非主流影片,幸哉。
回到这部电影,领导的观后感很直白,搞不懂,差评!
我看完的第一反应也的确是有点看不明白。
影片的男女主分别从事编剧、表演,情节也可基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段是以女主为视角,讲她为了寻找男主,在男主贵州老家的所见所闻;中段是男女主北漂的生活,主要讲了他们之间因为事业不顺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进而导致分手,最后男主离开回家;后段以男主为视角,在老家的所见所闻(与前段女主看到听到的相反),并等到寻他的女主,二者和好如初。
但影片最后却是在开满花的山坡上,画面从男主抱着女主,渐变成男主独自拿着写剧本的平板,而他最亲的婆婆,也在午睡以后,并未像前后段中叙述一样,听到鸡鸣按时起床。
影片结束以后,我自己对叙事结构,先后有两个看法,后来看了一些影评和对导演的采访,初步,形成了应该说得过去的第三个看法。
第一次,简单认为,影片分为两个阶段,前中段是现实,后段是男主一直编写的剧本,幻想中的生活;第二次,结合影片最后婆婆去世的画面,初以为男主与女主分手之后,不辞而别就是为了回家处理婆婆的丧事,而在前段和后段中与婆婆相处的画面其实都是虚幻,想到人生如梦,那时我眼角可是一顿湿润;第三次,晚上跑步时突然想到导演兼编剧创作的初衷是为了纪念他的婆婆,所以第二次理解可能最后的画面与前面三段剧情的结合过于紧密,正确的理解是,女主从未到贵州寻男主,前段是男主在北京时创作的剧情,中段是现实,衔接前后的过渡,后段是男主回到老家之后,重新意识到之前对家乡的理解有偏差,进而重新创作的故事,里面与前段情节一致,却出现了相反的表述并新增了一个剧本的美好结局。
我不知道,电影后段是不是因为男主重新认识了家乡之后,对自己之前在北京的种种,以及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如电影最后的画面揭示的那样,我们当中大多数可能其实都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摇摆一生。
第一次看电影路演,成都映后分享阵容也超强不过可能期望太大,电影有点让人失望剧情不够清楚,以及台词有点突兀,有时候对话单纯为推动剧情而出现,使得原本方言台词带来的亲切感变弱与现场其他女性观众的感受不同,我反倒认为这是一部男性视角下的很好的女性作品剧里除男主外,所有重要角色都是女性。
与她们相比,男主的塑造反倒较为片面单一。
女友、母亲、外婆,都让我深深共情外婆真的让我无数次想到逝去的外婆西南地区的婆婆好像有着共同的特质勤劳能干,世故通透,强硬又温和,就如同深埋地里的土豆一样,她就在那里而妈妈这个角色正如每一个人的妈妈,充满包容和生命力,孩子需要她,她就拿着行李箱千里迢迢奔赴,像野草一样在北京扎根。
剧中有一个片段特别戳我,男主生病失禁的时候,妈妈很自然地走进厕所帮忙女友感觉选角有点出戏,超喜欢慈婉彤!
但是很难相信她会这样去爱一个男人并且全身心地照顾他,慈婉彤姐姐感觉是会一巴掌扇几个渣男的程度,很喜欢她身上的那股劲儿!
或许可以dream一下她演一个能发挥她气质的角色!
本片在first 影展放映结束时,导演自己因抑制不住情绪而泪崩。
而在整个现场放映过程和映后交流,观众对电影也有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评价与反馈。
诚然,一个作品呈现出来,就已经不再独属于作者了。
每个观众都会因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结合观影当下的心绪产生不同的感受。
看电影就像照镜子,你曾经被渣男伤害过,那么你可能憎恶男主; 你自己就曾经渣过,那么你可能会自责、悔恨,甚至羞愧难当;你成长于相似的原生家庭或者你也曾身患重病,那么可能你对男主更多的是同情;你有一样可爱的外婆,那么你可能被阵阵暖意抚摸。
你也是贵州人,那么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水风情可能会慰藉你;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可能理解片中长辈,但更理解片里的两个孩子。
片中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导演的亲人本色出演。
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写实的部分集中在北漂患病和外婆在乡下的日常。
前者是导演的自我曝露,他很细致记叙病中燥郁的自己,苦痛与挣扎。
母亲、女友不厌其烦地忍耐他的乖张、暴戾,直至他痊愈。
将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如实呈现,这需要有超然的自我觉醒和直面真相的勇气。
虽无法做到完全坦诚,但至少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
在《忏悔录》中,卢梭诚实叙述他一生中的懦弱、贪婪、自私……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
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地突破对人性阴暗的本能保护,才能走上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导演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在这些情境中,母亲、外婆、女友虽然也会抱怨甚至愤懑,但她们依然坚忍承受,直至一切归于平淡。
这种对女性形象救世主般的理想化塑造,或许是因为导演对她们的感激和愧疚,所做出的补偿意义的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男主的转变突然了一些。
这可能因片长而导致剪辑制约的原因,也可能是导演对自我转变的感性期待。
他期待自己能像在电影中一样蜕变、解脱。
映后,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达成了和解,他回答“应该是的”。
但我想和解是一生的,即便某一刻释然了,那些藩篱也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这是我自己最悲观的表达。
所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或许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和解之路。
如若信仰神明,那么便有幸获得一条捷径——向神明忏悔祈祷。
如若没有信仰,那么便只能寻求超脱于自己,向自己忏悔,以获得安慰。
这也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难的一条。
有很多人说导演自我沉迷,可是谁又能免俗呢?
谁又不是从探索自我开始探索世界的。
一个作品首先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这是一篇不怎么坚定的说教,早已脱离了电影的评论。
满篇“或许”、“可能”……这样。
最后按惯例应该冠冕堂皇装逼一下,追求真理的过程,始于勇气,止于对真相的捍卫。
(想看导演剪辑版)
我很少怀疑自己的共情能力,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短暂的迟疑了一小下。
一开始导演用大远景,景深镜头,用固定机位,用客观镜头,这就意味着对构图和故事本身要求就会变高,(我想导演大概没怎么画分镜稿,镜头总是有一点随意,个人不喜欢这种感觉)没有力量感的故事很容易就消解在这样的表达里了,这导致影片叙事难度很大。
故事本身,优点大于缺点吧。
很喜欢这种记忆错位的概念,我常常也有这种感觉,导演用两次重复,很好的表达了这个点,喜恶就在一念间,人的感受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往往一种情感总是有很多很多的面,记忆会说谎,时间会说谎。
最后中午鸡打鸣,而奶奶却醒不来了,这种变迁,也很动人。
比较有争议的是中间北京的那段故事,我觉得不算好,无论是台词还是逻辑都得更加仔细得考量,不能太文本化了,没有语言的感觉。
在观后导演说这确实是一个被迫安插在贵州身上的故事,这很中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虽然没拍成风景宣传片,但是这个故事,按在随便哪个省其实都差不多,浪费了贵州这个土壤,确实很可惜。
故事其实是好故事,想法也是好想法,如果能更加用心的反复的打磨,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够更加好。
感谢放映后导演的细心解答,某种意义上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了整部电影,电影确实也是值得一看的。
希望导演和各位演职人员越来越好吧!
光从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做得挺不错的,情节,流畅度,画面,演员,情感等等,其实都处在一个让人很舒适的观感层面上。
虽然影片情节很平铺直叙,情绪也没有大的起伏,但这种平直的记录中流露出的生命色彩才最让人动容。
这部电影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外婆,导演请自己的外婆本体出演,演得真的很好,用最朴实的演技讲最生动的故事,情感流露十分自然,真实得像一部纪录片。
整个片子里最让我舒适的情节和氛围也多围绕外婆而展开,有外婆的片段才能感受到生命力、快活和一点点小任性。
喜欢外婆,外婆真是特别可爱的一个小老太太。
也很喜欢很多记录山区自然环境的画面和环境音效,质感做得很到位,能让人心绪平静。
而对环境中渺小的人和他们的动线的展现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了生命虽为沧海一粟,但却幸运得获得山川河流宽广的胸怀给予的包容,而不是压迫。
这种融洽的画面带来了安抚的力量。
但扣分就扣在听了一场映后谈。
导演在面对观众时的态度和飘忽的语言组织能力处处透露出不耐烦,而解释的内容让很多看似充满戏剧性的设计的背后逻辑直接变得肤浅了起来。
这种肤浅让人大失所望。
涉及剧透就不过多展开,我对此的观感是我对影片的理解是有点抬举导演的思想内涵了。
多亏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让价值观和思想表达得比较隐晦飘渺,给了观众很大的解读和发散思考的空间,但是是观众的解读让电影看起来深刻,而不是导演本身深刻。
这是听完映后谈的想法,个人觉得还不如不谈。
电影不一定是生命的全部,但生命里有电影,多么有幸。
采访:胡轩铭编辑:安琪;晓宇拍摄:李沂珈
采访现场第十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有个单元叫【惊人首作】,其中有一部叫《故乡异客》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导演李崧鸣在2017年的时候因病住院,命悬一线,在住院期间有感而发创作了《故乡异客》的剧本,要拍电影的强烈信念在不断支撑着他,13个月后他奇迹般的康复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导演处女作。
《故乡异客》是导演献给外婆的一部作品,全片情感冷静克制,将观众一步步带入贵州小城,主角从故乡身上反思自我,学会接纳,而与此同时,外婆也在逐渐老去。
在《故乡异客》首映结束后,『一元放映』就在西宁和导演聊起了《故乡异客》的幕后故事,也谈到了什么是“作者电影”。
FIRST青年电影展虽然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关于《故乡异客》的故事还在继续……
剧照导演您是怎么想到拍摄《故乡异客》这样的一部影片呢?
李崧鸣:简单来说,《故乡异客》是一个带有我强烈自传色彩的这么一部电影。
在2017年2月9号,我从无锡那边拍戏回到贵州之后大病了一场,得了脑膜炎,昏迷了九天。
醒来之后,就在医院住了13个月。
那年我30岁,一下子陷入到了精神上、身体上、物质上的这三种的最低谷。
我在住院期间,就迷迷糊糊的那个阶段,就在念叨着拍戏,外婆呀,神仙洞啊,老鼠啊,这些电影里发生的一些小细节,但我那几天我是没有意识的,是我的家人拿手机录了下来,在我醒之后给我看的。
那刻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我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东西?
首先肯定是原生家庭里的亲密关系,这些亲密关系所代表的就是那些生活的细碎的东西,它不是拯救世界,也不是去批判现实,它是一个个体的记忆。
所以《故乡异客》,它其实不是一个广泛的,能产生广泛共鸣的嫁接集体记忆的一个作品,它就是一个私人的,甚至带有偏见的一个作品。
同时,我的外婆,就是《故乡异客》里的外婆扮演者,她也生病了,她心脏病然后去做心脏手术之后,进了ICU,她那会儿都80多岁了,每天都病危通知书。
我们当时都明白外婆这么大年纪很可能说没就没了,我就和外婆说,“外婆快好起来,我拍电影,我需要一个老太太,你能不能帮我?
”,我外婆一听可以拍电影,她就:“嗯,好!
”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外婆一周之后出院了。
当然,这个来自于全家人的关爱,以及我的这种,就好像她觉得她还有使命,庄稼还没收,他的孙子还没有高中毕业,我电影还没拍,这就是爱的连接啊。
剧照那剧本的创作阶段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李崧鸣:在医院的时候,大纲就已经有了,真正开始落笔是大概始于2018年的3月份。
我既然说了拍外婆,后来我就在外婆的村子,跟了她三个月。
我的习惯是先采风,就有了空间,有了人物之后,故事就会慢慢长起来。
然后我就和外婆聊起往事,我就发现,关于神仙洞是毒死老鼠,还是要放生老鼠;是想念外公还是讨厌外公……她后来的回答,跟我曾经的记忆不一样,曾经我问她想不想外公,我记忆里是她很想,但外婆后来电话里告诉我,她想他干嘛,死老头天天跟她吵架,死了她可开心了。
那一瞬间我很崩溃,我觉得,哇,不可能啊!
我最爱的外公外婆,他们是这样的吗?
我就对过去的记忆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和怀疑,我就把这些反差都写进了剧本。
这部电影之前的英文名叫:她曾经是个孩子,女字旁的那个她。
这个电影的语言其实是三个女人,我的女朋友,我的妈妈,我的外婆。
片中的男主角在这种爱的哺育之下,开始长大,从影响力一个结果来看,我是在向生命当中特别重要的三位女性致敬。
在我和外婆同时住院的期间,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拍一部以她们为主角的电影,我通过电影的方式回馈他们,天天跟她们在一起,让她们的形象在这个电影里留存下来。
剧照外婆和妈妈都是现实中的您的外婆和妈妈,那在电影拍摄时,您是如何指导她们的表演呢?
李崧鸣:我没有教她们表演,我是引导她们去完成。
我在跟外婆的时候,每天摄像机对着她,慢慢她就习惯了,就会忽略摄像机的存在。
我每年只是假期回去,外婆是个特别固执的人,就是她的孩子们都到市里工作了,她也坚决不离开这片土地。
离开了,她就没有归属感,她到城市里就慌张。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选择一定在她的村子里去拍,我要给她一个充分的自信。
外婆有时候还会改我的词,比如说广播里面我说手头没工作的来帮帮忙。
她说,我们哪有“工作”这种叫法?
我们这里都是说“活路”,你可以说,“手头不得活路的都来帮哈忙”。
影片的映后交流中,您说您的这部电影是“作者电影”,但在我看来《故乡异客》其实并不私有化,并不作者。
反而是我很共情,很感动,我觉得有感情共鸣,这就是拍的一个大家都能懂的电影。
李崧鸣:这个首先我觉得就是,你是观众,你认为它是作者电影,它就是;你认为它不是,它就不是,最终的解释话语权在你这,我的答案就是接纳,我必须接纳我自己对作者电影的定义,我也得接纳你对作者电影的不认同,我们两个不同的人就应该看法不一样,我们俩没有必要找到共同的答案,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就OK了。
那作者电影最早是法国新浪潮他们在玩的一个东西,这东西就是强烈的个体的生命体验,因为他们那会儿的作者电影是对于那种常规的商业片、类型片的反抗,就是大家太过于去关注集体的东西,而忽略了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就个体的生命体验同样的重要,它不应该被时代的洪流冲掉,对吧?
那《故乡异客》它就是极度私人的,就是我的生命体验里长出来的果子,那这样的,我就把它称为作者电影。
你的感动只是说我的这个影像像个投影一样,你看到了你自己的意识,你自己的回忆,你被自己打动了,你并非被我的电影打动,我并没有想打动任何人,完全没有。
剧照《故乡异客》中除了您自己本身对于那个故乡是“异客”,其他也是“异客”吗?
李崧鸣:是啊。
像里面的男女主都是异客,就是无论是片中的人,还是现实中的演员。
导演您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方式有受到其他导演的影响吗?
李崧鸣:你觉得你在电影中看到了哪个大师?
伯格曼,费里尼。
李崧鸣:这是元素,但是我的电影和他们没有关系。
我以前是做编剧、做类型片和广告出身的人,是特别接大众的人,但是在2017年我整个人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生命的这个转变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次进化,我既不感恩那段痛苦的经历,我也不恨它,就是接纳。
我在那会儿回头再看这些经典电影的时候,越个人越不取悦我,越作者,越能感受到那个人的“偏见”的时候,就喜欢。
这种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是最有价值的,在我的电影里,我就要去着力于挖掘这个东西。
电影最后,男女主角是否真的和解了呢?
李崧鸣:我觉得人只能接纳,人是不会变的,但是接纳并不代表和解。
和解就是咱俩打了一架,和好了,就是和解;但如果我不原谅你,我允许自己有不原谅的这个心态和状态,就是接纳。
接纳是接受和容纳,就是允许它存在,我跟那些爱与恨,生与死,痛苦与欢乐……我和它们和平的在一起,我看到它们,感受它们,当我开始接纳它们,它们就不会刺伤我。
导演李崧鸣
《故乡异客》*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
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
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
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
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
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
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
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
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
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
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
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
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
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
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
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
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
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
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
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
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
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
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
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
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
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本文有剧透)230514《故乡异客》北京首映,特意从广州飞回北京看的电影,看完本来想给三星,但听完映后导演的采访,感觉得扣两颗星。
先说值得打三颗星的部分,首先片子的结构有点意思,虽然不是什么很厉害的创意,但至少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提升一些观影体验,真真假假的男女主视角,北京贵州两地的故事。
外婆的演技非常好(或者说不是演技,完全是真情自然流露),导演镜头下的贵州山水非常非常美,叶麒圣的脸在大荧幕上真好看……男主简直是当下社会男性巨婴的缩影,在家靠外婆北漂靠女友,自私自恋又自大,有些男的真的很喜欢把找个班上说成闯荡社会搞事业……更遑论男主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一边写着虚无缥缈不知何时被录用的剧本一边心安理得被女友养,即使这样还能精神出轨一下子。
真的得是叶麒圣的脸(和身材),才可以逻辑自洽。
导演把这些拍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电影塑造人物并不一定要伟光正或是一定要讨人喜欢,构建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带来一些警示教育意义也是极好的(比如就警示了我不能因为男主是叶麒圣就大费周章特意改签机票来看)。
接着说为什么听完映后导演的采访我觉得得扣两颗星。
导演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半自传体(尽管宣传有提到),但导演回答观众提问时类似什么这部片子是文艺片所以不需要迎合商业市场你们观众可能更喜欢商业片自己只想把这部片子献给外婆至于市场爱买账不买账大不了回去拍广告赚钱的说法,属实是惊到我了……怎么着不想拍百亿票房的商业电影是您不想呗?
这也很好解释了导演为什么会塑造出这样令人厌恶的男主,以及为什么觉得男主因为失去爱而成长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太油腻自恋了,真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的成长是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付出,而不是因为吃了个之前不吃的鱼头就要给你贴一朵小红花夸夸你长大了?
写到这里觉得还是打三星吧,毕竟观众没有导演那么幼稚……叶麒圣和外婆的精彩表演以及美丽的贵州各值得一颗星。
“生命在于劳动”,也希望导演能够多多从外婆身上学一些质朴的道理,而不是带着傲慢来审视观众。
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就算是叶哥的脸,我也完全无法接受兴贵这个人物。
“你乖一点行不行”我直接就是要骂街了,你TM干啥了人在你生病的时候一边照顾你一边还上着班赚着钱,你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横了?!
职业相关,有两点非常生气。
一点是tmd你只是下肢瘫痪,上肢又没残废,洗澡还要你妈帮你洗头你女朋友帮你搓背,已经在火冒三丈了;另一点是,叶哥你是真的一点也不像一个瘫痪的人,前期小区里的戏,感觉下一秒就能拎着助行器走起来了,两条腿真是好得很!
罚你去医院住两个月!
(别杠,干这行的,看得出来没演到位)这个剧组在这方面的不专业度真是叹为观止,唯一像模像样的是女主给男主做的下肢牵伸。
以及,细思极恐的性别不平等思想在整部戏里蔓延……外婆是童养媳,外公一家对她并不好,但她只和男主说,对女主描绘的都是丈夫对自己多好多好/自己多想念丈夫的画面,怎么,这儿还在给女生画饼,girl cheat girl是吧?!
无论是外婆还是母亲,总在男主面前博同情,而在女主面前展现“被爱”与“潇洒”,仿佛自己从未陷入泥潭……忏悔,导演提及这部戏是一部属于自己的忏悔录。
至于导演有没有忏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兴贵的忏悔没花什么力气反正:抱紧她,嘴上说说支持她(心里仍希望她赚钱),让她生娃,娶她,连吃个鱼头都是忏悔。
真是翻开忏悔录,仔细观瞧,上面尽写着“吃人”二字……反观女主,她为了谱写你的忏悔录,要继续在那个恶心的公司上班,而且是怀着孕上班,要和你时不时地住在乡下潮湿的老房子里(因为你到女主说出她怀孕了的那一刻依旧没有钱买房子,是的,最终也没有说明这个剧本卖出去多少,而且你还执意要在乡下写剧本)。
怎么说呢,蛮可笑的。
难听的话不多说了,反正是,忏悔了,但没看到多少诚意。
当然,抛开时代背景空谈思想意识是毫无意义的,但标榜“忏悔”,仿佛是往脸上贴金结果被人发现是黄铜片那般滑稽。
真挺难看的!
就算是叶哥演,也真挺难看的!
(恨不得冲进去踹几脚叶哥的程度)至于说有种说法是“一部电影能引发愤怒也是一种意义”,我想说,这部带给我的愤怒程度,不及看到叶哥露半个屁股还要打码这件事的滑稽程度的千分之一,叶哥打太极、叶哥被外婆追着打屁股,乐子人来看个乐子,真蛮好笑的!
(歪楼,叶兴贵真有点像叶Richard)总而言之,全是恶评!
没事别看(双重意义)!
剧本和影像设计上有巧妙的地方,回环往复,剧中有剧。不过相比还是有生涩的体现。西南叙事果然是内地影人的表达主流。
映后QA的时候,有位观众大发感慨终于有人玩时空了,看了几天终于有“镜头”了。😓这番话的装逼程度真的有引起我生理不适。
FIRST15th第十五场。奥斯卡影城。戏中戏的结构确实还不错,但是男主在前后两部分的性格转变实在太剧烈,缺乏铺垫,有些突兀。
两星给外婆和食物。只看片子,双时空结构刻意,台词生硬。晚上一家人出门出的莫名其妙,回来莫名其妙男主腿就好了;巨婴一秒转变成懂事孩子。映后更是对导演拍摄动机一头雾水,本以为是导演自己的故事,某种回忆和“救赎”。结果是别人的故事,放在自己老家的设定下,正好让自己母亲姥姥出演。姥姥演完后去世,片尾打出“献给姥姥”,可明明拍摄初衷是要讲男女主。情感很不真诚,手法做作,看完膈应好久。
片名温柔地剧透了一切。在相同的场景中,导演通过精巧的剧作完成了私人却又动人的影像。赌一手最佳文本。
花钱坐牢。见面会比电影还精彩。但所有演员演技确实都是在的。 外婆🥹🥹🥹
#BJIFF12# 好的,我知道导演最后和自己和解了,那就没啥好说的了www 很喜欢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贵州的段落,像雾一样迷迷茫茫,像是现实和虚拟交织融合。北漂部分确实因为男主很渣(后来才了解到是因为生病的原因)所以没啥好感233 同一件事会因为不同的叙述人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很喜欢这点~外婆真的很可爱~最后一幕竟然有一点点泪目TTUTT
5.7深圳映后场,忘标现补。非常诚恳的一个电影,导演为人也很真诚,青年导演中难得的朴实人;导演讲话语速不快,但是讲得很有画面感,电影最出色的也是画面。剧情上虚实相生,不好在留白太空,留空间是好事,有些太多。
导演一再强调这部片子是自己大病一场后对人生的感悟,但这种十足自恋的拍法我着实扛不住。一点都不高级的故弄玄虚大可不必。况且男主角的性格真的太讨厌了,导演为什么有勇气把傻逼的自己拍进电影?难道是因为鬼门关走一遭所以更豁得出去?全片最可爱是姥姥,给这片子疯狂加分。三星都送给姥姥吧。想我们可爱的老太太。【0728西宁FIRST
萝卜是为了毒老鼠,神仙洞没有水,老人回家是葬礼,午睡公鸡没有叫醒外婆。
全片 固定镜头
15届First/有些过于沉醉入剧本的结构编排和互文的关照,时空转换长镜头运用更将这种形式感叠加,掩盖了真情的触发。若是理解为个人情感寄托下对记忆相异的捕捉,整体氛围使人感到脱离初衷。
用doi制造化解矛盾的手法非常露怯 导演调度功力非常差 流动的情感被阻碍的痕迹非常明显以至于难以代入 令人惊喜的部分反而是表演吧
补
拍摄手法有点意思
First21/大量的互文勾联展现一个家庭的轮回,老去的人在坟里,新鲜的生命正在孕育,一切都是结束,一切又都是开始。最后的字幕和音乐一出来没忍住哽咽了。人生太神奇了。
外婆最佳,不接受反驳!
我们三个一起看的
#北影节单薄,自恋,普通
城乡二元、新旧代际更替、有意味的剧作结构、大量的单镜头内部调度,影片中最动人的是女性角色们。故乡是神话、是梦境、是爱恨交织的那一片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