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
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
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
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
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
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
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
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
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
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
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
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
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最初看到剧照,惊讶于林心如的古装扮相竟如此清纯动人,差点没认出来,与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于是一开始便对这部片子有了相当的兴趣。
看完整部剧才发现,这部片子中可圈可点的人物竟是那么多,除了林心如扮演的秀云,还有奶奶、致卿、致成、致相、秀才公、甚至吱溜,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那么让人难忘。
而整个谢氏家族的凝聚力,更是让人感动、震撼。
尽管如此,在看到最后几集之前,我却一直没有在这部剧中找到真正让我喜欢的人物。
或许秀云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女人。
她美丽贤淑,隐忍坚强,为了整个家族默默奉献。
她爱的人是致成,可是父亲把她许配给了致卿。
她没有反抗,平静的接受了。
我相信,婚后的她也爱着致卿。
致卿生病时,她耐心照顾;致卿不在家时,她数着日子期盼;致卿纳了小妾,她伤心失望;致卿死后,她绝望晕倒。
这一切,都足以让人相信,她对致卿的爱也是真诚的。
可是,在她的心底,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
到老时,她终于承认,“年轻时,我心里想过别的男人”。
轻轻一句话,却让人心里堵得难受。
可是又能怎样呢?
要不留遗憾,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玉芬就走了与秀云截然相反的道路,她反抗了父亲定下的婚姻,和心爱的人私奔了,可是为此她付出了太多,而最后,她又真的幸福了吗?
我不能说我不喜欢秀云,这是一个让人敬重的女人,可是想起她来,却让人觉得沉重。
或许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男人。
他成熟内敛,正直稳重,心胸宽广。
他爱秀云,但同样的,他也接受了长辈为他安排的婚姻,只是默默关心帮助着秀云。
可是当妻子去世后,一直没有续娶的他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是秀云。
之前,有传宗接代的重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接受了他根本不认识的女人;之后有了儿子,他不需要也不愿意再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了。
不能说婚后他不爱妻子,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远不能跟对秀云的爱相比,但无论如何,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我们似乎不能从他身上找到什么过错。
可是,和致成比起来,我却更喜欢致卿——虽然致卿明显多了很多缺点,他易冲动,常得罪人,会嫉妒,有时小心眼,可是他豪爽直率,对朋友忠诚,冒死保护东林党的遗孤让人钦佩;他对秀云的爱一点都不比致成少,临终托付妻儿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他流露出来的是真性情。
而想起致成,却始终让我感到压抑。
直到看完最后几集,确切的说,是演到清朝初建,新的徽州知府来到谢镇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全剧中我真正喜欢的人物——谢致相。
这个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贯穿始末却上镜不多的人物,随着在剧中的“死而复生”,让我回想起之前的诸多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竟是那样的璀璨——而在主人公自尽的那一刹那,它们又化作了晶莹的泪珠,看似形毁,却已一滴一滴滴入心底。
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让还是孩子的他代替受伤的哥哥与嫂子拜了天地。
洞房花烛夜,尽管奶奶一再嘱咐“新娘的盖头只能让你哥哥亲自来揭”,调皮的他还是趁没人的时候偷偷遛进屋里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嫂子真漂亮!
”那一刻,已注定了她是他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女人。
俗话说长嫂如母——母亲早逝的他每天吵着要嫂子哄他才能睡觉,全然不顾新婚的哥哥。
嫂子也正如母亲一样关心着他,爱护着他,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缝衣做鞋,陪他玩耍嬉戏。
他喜欢嫂子,也许正如喜欢母亲一样理所当然。
只是,当有人开玩笑的说等他长大要给他娶媳妇时,只有八岁的他会说:“致相不要长大,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当然,那时没人会把这话当真。
哥哥因为久病不愈影响了情绪,拿嫂嫂出气。
小小的他已会保护嫂嫂,只身挡在嫂嫂面前大声斥责哥哥:“不许打嫂嫂。
”几年后,嫂子怀孕了,可是族人们却置疑嫂嫂的清白。
哥哥在外经商尚未回家,已是少年的他又挺身而出:“如果有谁怀疑嫂嫂,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子,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嫂嫂,保护着嫂嫂。
嫂嫂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嫂嫂的心愿,他全力完成。
“我听嫂嫂的话”,成了他终身的誓言。
嫂嫂让他好好读书,参加科举,以后做个好官,光宗耀祖。
已中了举人的他,欣然许诺:“嫂嫂希望我考,我一定考个状元回来给你。
”几年过后,带着殿试第一,钦点状元的荣耀,他衣锦还乡。
此时的他,已到了成家的年龄。
当父亲提出让他赶在回京之前在家乡完婚,他忽然语惊四座——“孩儿在京城已经完婚了……是袁大人亲自做的媒,没来得及禀明父亲。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父亲的失望还是写在脸上。
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在家乡完婚,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理由吧——孩童时的话隐约在耳边回响:“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回到京城,他记着嫂子的嘱咐,要做个好官。
无奈大明朝气数已尽,走到了穷途末路。
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文武百官明哲保身之时,勇敢地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血洒疆场。
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也许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妻子自尽随他去了,嫂子也因他的死讯悲痛万分。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在我心里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影子,有一丝感慨,有一丝遗憾。
可是几年过后,他又回来了,回到了家乡谢镇。
亲人们惊喜万分,再次见到嫂子的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掩藏着的是怎样的感情呢?
“我不再是以前的谢致相了,以前的谢致相已经死了。
”他这样对嫂子说。
是的,和当年意气风发的状元郎相比,他的容貌已经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多了几分沧桑,也多了几份沉重。
但很快的,人们弄清了这话的真正含义:此时的他,已是新上任的徽州知府——他做了清朝的官员!
父亲愤怒了,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到死都没有原谅他。
嫂子也不理解他,要他永远离开谢镇,就当没有过这个家。
于是他离开了——“嫂子说什么,致相都照办。
”“我听嫂嫂的话”,依然是他不变的誓言。
他为嫂嫂请了皇上的旌表——在他眼里,嫂嫂是值得旌表的,虽然他早已料到,嫂嫂不会接受这个旌表。
果然,嫂嫂得知是徽州知府为她请的旌表,亲自来到徽州府当面请辞谢罪。
嫂嫂到来的那一天,他一路叫着嫂嫂迎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恰逢端午,嫂嫂请他吃饭。
他凝视着座在对面的嫂嫂傻笑。
嫂嫂问他笑什么,他说,“嫂嫂还记得吗,我八岁那年,嫂嫂嫁到我们家,还是我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呢。
”嫂嫂问他为何妻子去世多年仍不续娶。
他笑道:“北方的女人我看不上,这里的女人看不上我。
” 是啊,在他的心里,永远记得的是第一个跟他拜堂的女人吧,虽然那时他只是他哥哥的替身。
席间,嫂嫂向他敬酒——喝酒前,他终于说出了久藏于心里的话:“功名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其实人生若是能娶到嫂嫂这样的女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那才是真正的福气呀。
”“致相请旌表的确是为了见到嫂嫂,希望嫂嫂来这和致相一起生活。
”从小就聪慧过人的他,又怎能没看出这是毒酒呢——嫂嫂想要跟背叛祖宗的他同归于尽。
“我听嫂嫂的话”,是他一生的誓言。
这一次,嫂嫂要他死。
酒,两个人都喝了。
我以为故事就要这么结束了。
但是,我再一次低估了他。
“致相是该死,但嫂嫂决不能死。
”他换了酒,酒里放的,仅仅是蒙汗药。
他让人把昏迷的嫂嫂送回了家。
他在留给嫂嫂的信中写道:“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
从明朝的状元,到大清的知府,尽管在君子的眼中,致相是以变节小人的结局走完这人生旅程;但致相不以为耻,更不后悔,只因致相相信,自己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
”是的,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否生活得好。
作为明朝的状元,他为朝廷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他看到了清朝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归顺清朝,他问心无愧。
历史会告诉世人,他的一生,是如此荡气回肠。
送走嫂嫂,他执行了“听嫂嫂的话”的誓言。
嫂嫂要他死,他选择了自尽。
此时,已经天下安定,他走得很安详——“上天待我不薄,居然给我个机会让我在临死前见嫂嫂一面。
”也许他唯一的遗憾,是最终没能永远跟嫂嫂在一起吧。
信的末尾,他写到:“致相临别,别无所求,只求嫂嫂好好活着,不要顾忌世间凡俗礼节,嫂嫂若能和钟爱一生的致成哥结成连理,获得幸福,致相会在阴间含笑祝福。
”看到这里,泪,无声地落下。
《大祠堂》
我个人非常非常爱这部戏,先不说我是不是老赵的影迷,我爱徽派建筑爱到痴狂。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徽商大家族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所有的戏份都是在宏村拍摄的。
这部戏所有的演员都是戏骨级别的,绝对是到任何一部戏里面都挑得了大梁。
而且情节有趣并且有意义。
这其实很难得,因为很多时候一部剧最怕的就是无意义的情节推进,为了有进展而加戏。
这部戏最开始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每一个人物都让我觉得过于得意或者过于软弱。
但是越看越能看透这些人的命数与人生。
先说主线,男主和女主分别娶了别人嫁了别人,女主嫁给了男主的弟弟,男主甚至都不敢多说什么。
最开始我真的是非常愤怒的,这男人也太没出息了吧。
后来我才明白,他哪是没出息,他得为大局考虑啊,他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家族未来的希望。
他后来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让人无奈心酸,但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开始的时候最窜我火的男女主,却成了走到最后的人。
虽然两个人这辈子遗憾太多了,但是也恰恰是这种温润如玉的力量让两个人得以坚持下去,重振家业。
每一个演员都是演技在线,所有的剧情都合情合理。
主要是摄影角度我爱到不行,把徽派建筑拍的像是水墨画里面透出来的景色。
附一张电视剧截图
大祠堂以前看过,是部有历史厚重感,展现中国祠堂文化的好剧。
对央视买了该剧首播权却压着不播似乎有了一些见解。
但我想先说说里面的人物。
秀云是本剧绝对主角,善良,勤劳,坚韧,大肚几乎完美,像个菩萨,事实上剧中也几次点出了她和大奶奶一样是菩萨,可这人物我再看后却不喜欢了在那个时代也许是完美的,以现在来看无疑她是有迂腐的东西,特别是最后想和致相同归于尽,而致相也真的自尽了,我甚至认为是秀云逼死了致相,因为致相听嫂嫂的话,嫂嫂让他死,他会照办的。
大奶奶具有菩萨心肠,神一般的智慧,每次对家人说的话就像人生导师,对我们观众也很有益,对老儿子格文的爱是整剧我认为最温馨,最醇厚的情感,母子俩老演员出色演技是本剧表演的最亮点,林心如和他们对戏很多,相信受益匪浅,事实上林在后期表现出人物的坚韧一面做的很好,比前面表演出色。
致成的人物性格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完美的。
诚信,善良,有气节,有担当,特别是有大智慧(知道官场黑暗弃仕入商,清带领族人剃发归清是顺应大势,审时度势)。
对深爱秀云却选择隐忍很多人会觉得压抑,不敢爱,我想说这是真爱,是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是个以大局为重点好男人。
致卿放纵任性一开始有病如此我倒不觉得讨厌,可是看到因致成不愿失气节去巴结格非时和致成分道扬镳时觉得这人就是糊涂蛋,和前面救离娘母子人物性格不符,这应该是编剧的疏忽。
玉芬的形象如果是作为一个敢爱敢恨的反封建女性无疑是不成功的,这是一个要批判的人物,这人物我更多看到是任性,自私很盲目,是敢爱,可是跟庆春这样无能又没担当的人私奔放在现代也不可取,她和庆春是我最讨厌的人物。
致相是个让很多人痛惜喜爱的人物,我也喜欢这人物,聪明,果敢,忍辱负重,对嫂嫂的不伦之爱其实并不值得肯定,但就是让人同情,是个让人通惜的人物。
说说男主秀才公(我是按戏份来看),从人物生动性和角色塑造上看我最喜爱的人物。
偏执,懦弱,善良,清高,有点无能,有点老小孩太丰富了,演员赵亮是幸运的,这人物可发挥空间大,演员也出色完成了任务,整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戏有三场,赵亮有两场,一是格文参加科考不中后问苍天,二是格文准备自尽前夜向秀云下跪,三是致成责问格非送格非卑鄙无耻四字时。
我又看大祠堂后觉得该剧想要表达东西很多。
做人要善良,诚信,有担当,有气节。
对国家也要有个人,家族的担当。
可是看到最后我却有点模糊了,特别是清兵入关后,致相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整个谢族在致城带领下剃发归清是背祖变节吗?
都留给我们自己了。
而剧中最后似乎是告诉我们老百姓只要有好日子过,不论当朝者是谁,可是忠君爱国有这怎么说。
大祠堂中很多封建礼仪,习俗比较忠于事实用现代观点看是落后的。
清兵强推剃头令对汉人的屠杀也许给人看了会激起一些民族矛盾,据中最后透露的只要老百姓日子好,谢族人也就归顺新朝当政者似乎与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点出入,所以央视买了首播却不播。
只是我想当时央视如果播放了,像王雨,赵鸿飞,赵亮等演员一定会比现在知名度更高,可惜了。
大祠堂是部文化底蕴深厚的好戏,但适合观看的人群一定要有一些阅历,文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林心如的角色没有嫁给自己最爱的人,但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这种感情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感谢这部剧让我认识了徽州历史,林心如在里面真是太漂亮了。
有两个爱她的男人守护她这样就值得了。
赵鸿飞和王雨演的也非常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懂得顾大局的大哥和虽然霸道却也懂事的弟弟。
该去再回顾一遍这个剧了。
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
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
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
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
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电视剧像是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幅画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老实本分的致城,也有任性的致卿,有堪为古代贤惠妇人的秀云……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讲述着他们的命运,在各种小的细节中,让我们感受着徽州悠远的历史与文化。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里面的建筑,好有特色啊。
还有他们的祠堂,以及他们对宗堂的深入骨髓的信仰,虽然其中不乏腐朽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留在后辈的中国人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忠诚的,憨厚的,本分的,隐忍的,有担当的,认命的中国人的缩影。
好久没有追大陆的电视剧了,很有文化底蕴的一部电视剧子,像着了迷一样,想读懂剧中人物的命运,都演得很好,跟导演采访时说的一样,这是一部对得起一个导演良心的佳作。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下面正文里的剧评是我只看了前38集写的,至于最后39-43集,当时还只是每集几秒钟简略看了大概,作为一个汉服同袍,明清易代的悲壮历史我太熟悉了,因此我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时隔约一周,我才含泪补完最后几集。
谢致相是谢家最大的异数。
他选择以身入局,至于身败名裂,九死而不悔。
如果能用他自己一个人做贰臣的代价换来谢家子孙兴旺、生生不息,谢镇不至于上演第二个扬州十日的悲剧:“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那么他即便被族谱除名,成为断了香火的孤魂野鬼,其犹未悔。
汉族人不肯剃发易服,因为他们从小读的圣贤书教育他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根据《孝经》的记载,在此之上,孔子还讲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谢致相在做到了前面所有“孝”的境界后,最终以“无我”之境超越了家族的所有人。
可,进入了满清时代的谢家人,最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命运呢?
《论语·雍也篇》记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谢致相在很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圣贤境界,然而他终归不是一个神仙,无法预知未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八年也没能使他认清满清的真实面目。
活到满清的谢家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某个血气方刚的后生,无意中写出一句暗讽满清的诗,便被恼羞成怒的满清皇帝诛灭九族、满门抄斩。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文字之狱,华夏泱泱五千年,未有甚于此也。
剃发令削去了汉人的骨气,让活下的人永生永世活在“不直”的阴霾中。
谢致相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以下为仅看了前38集时写下的剧评:习惯了2020年代以来古装剧厚重的美颜滤镜、满屏小鲜肉、大美女,和一尘不染的古装布景间,刚打开这部已经上映十余年的正剧,会觉得不适应——男的没有长得帅的,女演员里高颜值美女也只有主演林心如一个。
再加上正剧特色情节拖沓反复、让人着急上火,作为男女主甚至迟迟都不能洞房,要不是提前知道这部剧的好口碑,真的会在前几集就弃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颜值在这部剧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因为这部剧里出场的每一位谢家人,都有着鲜活灵动的灵魂、熠熠生辉的人格。
电视剧情节的推动需要很多冲突,而产生冲突矛盾的本质是一件事情在形而下的层面往往有诸多道理,这些道理在人世间自然无法万全,分歧丛生。
谢家这些性格各异的子孙们恰恰就是这些复杂事理在个体身上的显化,但他们终归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阐释着作为徽州谢氏这样一个荣耀的世卿大族应有的骨气和尊严。
理一分殊,月映万川;人有千面,大节无亏。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词条上的简介最后两段对这部剧是这样概括的:“个人、家庭、宗族和国家,欲望、道义、荣辱、情仇和生死。
《大祠堂》昭示了中华民族的连绵不绝、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大祠堂》代表了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的超越永恒。
《大祠堂》涉及复杂多样的人际伦理:恋人、叔嫂、夫妻、父子、妻妾、主仆、朋友和兄弟,在朴素平实和流畅自然之中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华夏文明在近世三百余年间遭受太多劫难。
走进明清易代这第一重门,天崩地解、认贼作父;走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第二重门,物竞天择、西方为强;走进十年浩劫的第三重门,红潮滔天、文脉尽绝。
《孟子·万章下》有云:“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这部剧的代入感很强,每个角色都有着生动立体的人物性格,从立身、齐家、治国,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故事在剧情中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仿佛让人觉得自己也是谢家的一个成员、是在看自己家的故事,仿佛自己的生命能与谢家这样的勇气和尊严接续在一起,“光宗耀祖”一词,确实是我这样的凡人能在世间争得的无上荣耀。
从这部电视剧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钱穆先生讲的用“温情和敬意看待本民族的历史”。
当满清的屠刀砍向一个个不肯剃发易服的忠臣烈士,明朝人,是站着死的。
对此结局不够满意,致卿,她的丫鬟,致相都明确表示希望秀云和致成喜结连理(编剧却要体现徽州女人的贞洁),结局致相也不应该自杀(从长远来看致相并不是变节小人,所以这部剧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人和他们的观点)……而且致成也是想和秀云再续前缘的。
感觉这部剧好多“历史的痕迹”,“贞节”二字其实也是一个枷锁,所谓的贞节牌坊是压在女性身上的重担,让她们不得不遵守那么多迂腐封建的规则,这部剧被压了6年才播出,历史正剧的拍摄要吸取教训了
大祠堂 (2012)8.1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古装 / 阎建钢 聂造 / 林心如 赵鸿飞很好的历史正剧,被誉为心如的转型之作,因被压,可惜了
男主的扮演者赵鸿飞演技挺好的,可惜没能大红大紫。
这部剧真心的被埋没了,不管是剧本,还是制作都是非常的好。制作精良,演员演技都在线,可惜没有热度!
看了几集,我很好奇为什么分数这么高?就很烂的一部剧啊,男主是神经病吗?女主无条件服从是傀儡吗?诶,无语……
十几年前看的,主题曲的旋律至今记忆犹新。历史剧就应该有这样的厚重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赵鸿飞是童年男神啊,退出影视圈太可惜了。
这么好看剧居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林心如演技赞!
封建宗祠文化背景下,人物所谓的气节忠贞变成了愚忠愚孝
除了林心如的演技可能跟不上其他人,其他真的很绝啊,赵鸿飞演的这个角色,无论从扮相还是内涵都是妥妥的古人,儒雅君子形象味太足了。讲一个家族的兴衰,横跨明清两代,紧紧围绕祠堂展开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一直有一股浓浓的悲伤,看的我真的有点压抑。
怎么和另一怎么和另一部苏东坡那么像?
看了一点
玉芬太烦人了
明代衣冠比清代僵尸服好看太多
跨脸
很多传统文化,总体却是恶臭文化昭彰,这个宗族文化就是人类毒瘤,现代文明应该将其冲击至湮灭殆尽
这种男宝妈驴⭕玩意儿应该早进故纸堆
剧是好剧,要是没有王茂蕾就好了,看到他就觉得恶心,连同最后鼓吹满清鞑子扣一星,活该过不了审。
封建糟粕
虽然是老片子了,剧情还是可以看的下去的,支持一下。
林心如好美赵鸿飞演技很好,只是整部剧看完心里有点压抑,不过剧还是不错的
整部剧看的让人觉得很难受,总觉得有股气憋在心里却又发作不出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做法或许无可厚非,但在今天看来,真想跳进去打醒他们。虽然大道理讲着,但其实大部分人还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虑事情,为此惹出许多祸事,不能轻易说错却也没法说对。最喜欢的还是致相,嫂子凭啥让他死
剧情冲突感强,不无聊,但忽视了人物塑造,人设转变过于突然,感觉除了男女主其他人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工具人,好好的人说好就好说坏就坏。前一段谢致成跟巧珍还蜜里调油,后一段巧珍就开始怀疑、猜忌。致胜也是,明明在婚礼上情绪稳定,后面开始讳疾忌医、暴躁发疯。不是说人不会变成这样,但因为故事情节和情绪没铺垫到位,就觉得转变很突然。本来还以为三爷是非常聪明、隐忍的人,但他的举动让我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聪明人。说实话演员演得一般,但置景很好,很有沉浸感。潘虹老师总让我跳戏到七仙女,部分表演查重率90%。林心如的老态只靠妆容,但脸和眼睛状态没有老态,很漂亮但演得一般。很喜欢致相和秀云的线,本人很俗的喜欢养成,而且致相最后几集确实有点疯,更喜欢了。看完最大的感想是:三爷少点私心,秀云和致成在一起就没有那么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