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是死亡的前奏;JD和Victoria都死在自己的选择上。
但是面对死亡时,又有多少人可以冷静思考呢?
对生的渴求是人的本能,就连自杀也是需要队友的帮助。
冷酷是专业的外衣,当需要牺牲到自己身上时,这依然是个问题。
坠在绳子最后的我,当需要挥刀断生时我会不会发疯,现在的我,无解。
PS. 很不错的洞穴片,很不错的视觉效果
2011年,剧情冒险电影《 夺命深渊 Sanctum》本片根据Andrew Wight在西澳大利亚探洞时的真实经历改编,采用《阿凡达》的3D摄像机拍摄。
这个电影总体感觉上平平的说,也许2011年的时候趁着《阿凡达》的3D特效还有卖点,现在看起来就比较一般了,电影嘛,技术永远会被超越,故事才是灵魂的说。
父子情,刚柔并进,职业与人生意义穿插其中,也许是我比较麻木,表达出来的触动并不是很明显,还有那首诗。
我倒是更注重感觉,那种幽闭恐惧症的感觉,还有缺少氧气的惊慌感,电影的最后倒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灯光消失的刹那,那种恐惧感悠然而至。
完美诠释了,希望之光。
我是深渊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现在看来就是老套路,老技术了。。
惊悚冒险动作片,詹姆斯·卡梅隆监制,讲述一对父子和队员们深入地下洞穴探险,却被暴风雨引起的大洪水封闭出路,只能潜入洞底的水下迷宫寻找出路的惊险故事。
没有大怪兽,单纯的探险片,倒给人更真实的恐惧感。
总体还是不错的!
幽闭的环境下,一条结构复杂的地洞,一群探险家,狂风暴雨席卷这座城市,雨水倒灌,洞口被堵,人员消亡,在氧气与食物缺乏的情况下,一群人经历生死,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都是对努力活下去的人最大打击,留下来的或许也是最痛苦的?
电影画面真实到让人压抑,身临其境处我跟着主人公屏住呼吸,也会让人在压抑里重获新生,跟着他深深呼吸,仿佛我就是镜头里的他!
一度怀疑这部电影是否真实存在~
我的业余爱好是潜水,目前也持有洞穴潜水初级证书。
看完这部片子,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潜水是有一定风险的运动,而洞穴潜水那就更是险上加险的运动了。
在进行洞穴潜水活动时,一定得万分小心,一个小错误都可能让人葬身水底。
片子一开始,就来了个关于潜水事故的大特写。
主角Frank的女伴,真的是太倒霉了,好端端的氧气管竟然破裂...导致惊慌失措的拼命挣扎说到这里,Frank 真是值得敬佩,他取下了他自己的氧气面罩给了她。
轮流呼吸十几秒,坚持这样下去,应该完全可以逃出去的。
可是她却不能坚持下去,恐慌占据了上风,这是潜水员的一大禁忌。
任何情况下都得尽力的保持冷静,一旦恐慌,什么解决办法,学过的知识,都会忘记,危险接踵而来。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来2009年我在Malaysia sipadan的龟洞里,那惊险的一幕,如果当时不是我自己极力控制恐慌,冷静了下来,恐怕现在我也没法在这看电影,写影评了。
当时,我,我男友,以及教练,共3人。
从洞口进入到洞内分支,也就是另一个小洞里。
教练停下来,打手势给我们,示意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训练在洞内缺氧情况下的反应。
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潜水器材:二级头(就是潜水时含在嘴里的呼吸器)一共是有2个,一个是含在嘴里呼吸,另一个就是:备用二级头了。
备用二级头一般就是用夹子夹在浮力背心上(就是气瓶挂在上面的背心要穿身上的,我们叫BCD)但是!
在洞穴内,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洞穴内常常会有时不时突出来的石块啊,石笋啊之类的东西,很容易勾住管子。
所以在洞穴潜水时备用二级头会卷好并塞在浮力背心的口袋里,于是,也就不像平常那样挂起来比较好找,好拿了。
这是一点,另一点:当我们在开放水域潜水时,如果你没有氧气了,你所要做的是,立即游到离你最近的同伴那,把手伸到脖子处来回划动,示意氧气已断,然后直接从你同伴的浮力背心上把他的二级备用头拿下,放进自己嘴里呼吸即可,然后2人慢慢上升水面。
可是,在洞穴潜水中,这又不一样了,因为环境黑暗,情况紧急,你要做的,是直接游到最近的同伴那,不打招呼直接从同伴嘴里拿过二级头,放到自己嘴里呼吸。
这是我当时的教练所说的(现在已经证实,教练错了,洞穴潜水教程里没有这一条)更倒霉的是,我根本就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不需要做手势,打招呼,直接从同伴口中拿二级头。
可怜的我,还以为是拿同伴的备用二级头呢。
于是,杯具的一幕发生了。
当轮到男友演示氧气不足的情况时,我还如无其事的等他来找我要备用二级头,可是不曾想到的是,男友在我呼出一口气,正准备吸气的那一刹那,从我口中拿走了二级头!!!
那一瞬间,我完全没有任何反应,就是傻了,呆了,而且吸不上气,肺部又是空的,那种感觉我觉得是没有言语来形容!!!
(大家可以试一下,呼出一口气,在要吸气时,屏住呼吸,就是那感觉)就这样,我大脑大概空白了几秒钟,什么从自己浮力背心口袋里找自己的备用二级头,什么打手势告诉他们2个,我不行了,这些在正常思维下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我一个也想不到,我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我要氧气,我要呼吸!!!
于是我手开始乱挥舞,嘴巴里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头拼命的左右摆动。
教练明白了过来,马上拿起他的二级头塞到了我的嘴里,终于,我呼吸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口气。
要知道当时,我们已经深入洞穴将近100米,如果我一时惊恐吸了海水进了肺部,恐怕来10个氧气罐也救不了我。
游出洞穴没有20分钟是不可能的。
回到岸上时,我哭了整整半小时。
我以为男友要谋杀我。
这都是后话了,现在我了解到,当时的教练可能出了错。
好了,回忆了这么多,再说说电影其他方面吧。
后来他们在逃生时,Frank要求victoria穿上死去女伴身上的潜水衣,竟然被她拒绝了。
这可以是一个致命错误。
首先victoria 她不是潜水员,她甚至从来都没有潜水过,第一次就上洞穴潜水这么危险运动,也真是服了她。
她是不了解,潜水衣有多么的重要,在水下失温会导致腿脚痉挛啊,无法呼吸等一系列的后果。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探险,最好还是听从领队的,尤其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
最后一点,在Frank的儿子逃出来的最后那几分钟。
他就带着一小瓶气罐,面镜也不戴,(面镜不戴,其实在水下是什么都看不清的)挺厉害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最后,气罐的气也没了,Josh就靠呼吸洞穴顶部的气体坚持了最后几分钟。
其实也就是自己呼出的气,因为出不去,堆积在洞穴顶部而已,里面都是二氧化碳的,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反正我没试过。
我也不想试,呵呵呵另外,我也是因为卡梅隆是监制才来看这部电影的,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潜水老手哦!
有童鞋想看看我2009年在马来西亚,斯巴丹 龟洞潜水的录像,可以来这个地址看看。
是我自己拍的哦。
呵呵 :)也就是发生上述事故的洞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MDIxNjg0.html最新视频2012 帕劳 游记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5MzkwMjQ0.html潜水也不都只是危险与恐惧啦,美丽的海底世界,可爱的鱼儿们才是重点,童鞋们也可以来看看我最新拍的,2011年泰国 similan潜水行地址是: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jrIsxQJAB8/最新的 2011年五月 菲律宾科隆 沉船潜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xNDg0ODcy.html以及潜水博客http://scyes.blog.163.com/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judycan希望更多朋友加入我们潜水行列中来!
2020年2月22日的深夜更新当年的男朋友现在已成为是我2个孩子的爹目前已经不再玩潜水最后一次潜水是2016年在泰国。
现在喜欢的运动是单板滑雪🏂定居在瑞典🇸🇪欢迎豆油们➕wx :judycan
这个周末在豆瓣又重新整理了下看过电影的分类和评星,发现自己看过的、又有记录下来的电影已经快到1200部了。
有些电影看完后很想写些观后感,可惜这种兴致是需要趁热打铁的,时间一长,不仅情节记忆模糊甚至遗忘,连情感都会随之消散。
我从小就偏爱动作冒险、科幻类的电影,而对大多爱情类电影无感。
也许是自小就被教育要循规蹈矩的我,对火爆刺激的情节(尤指特工、杀手、偷盗)或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本就带有一种钦羡之情。
剧情、人文类的电影,除非剧情引人入胜,或叙事节奏紧凑,或气氛的渲染足够到位才能促使我看下去,不然我会觉得相当沉闷。
所以一系列诸如“反映了当下社会。。
”、“表达了导演对。。
的强烈不满”这种调调的电影,还得是在我内心不浮躁的情况下,才有耐心好好观赏下去。
其实电影节奏可以慢,但娓娓道来的不能是空洞无力的剧情,就如某些二战题材类或灾难型的电影就很有感染力,情节扣人心弦,情感震慑内心。
至于喜剧片和悬疑片,我是年龄越大,要求越高,也许现在的我更讲究逻辑,小时候看周星驰的经典系列,每一部都会看得我开怀大笑、直呼过瘾,但如今再无这样的酣畅淋漓之感。
最后,关于恐怖惊悚类的电影,我觉得大都故弄玄虚、为制造恐怖气氛而采用极端的拍摄手法,最后10分钟揭晓谜底时,根本没有逻辑可言。
昨晚看了一部极限冒险类的电影《夺命深渊》,乍一看标题,还以为是像异形这一类的科幻制作,其实讲述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主角一行人如何在灭顶之灾即将来临之际逃离危难重重的洞穴。
这部2011年就已上映的电影不知为何一直被我忽略,直到前两天才偶然看到介绍,闲来之时就下载了。
这类冒险型的电影,如经典的《夺宝奇兵》、《盗墓迷城》系列、还有《垂直极限》等等,都有着别开生面的风光场景、扣人心弦的剧情架构和华丽生动的特技效果,再来一点亲情、友情或爱情做主线,就是活生生的一部好莱坞大制作了,《夺命深渊》各方面来讲都不失为一部看点多的精彩好戏。
我是防剧透分割线~~~~~~~~~~~~~~~~~~~~~~~~~~我是防剧透分割线~~~~~~~~~~~~~~~~~~~~~~~~~~我是防剧透分割线~~~~~~~~~~~~~~~~~~~~~~~~~~全剧从灾难降临开始,一共讲述了六名探洞人员先后遇难,最终只有乔什一人逃出生天。
乔什的幸存,不仅依靠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优秀的攀爬、洞潜技术;还依靠了父亲从一开始就做出的正确判断,以及对儿子不顾一切的爱。
他从抱怨父亲严厉,认为父亲对自己和下属有着“过分的要求”,对茱德和卢可的死表示对父亲的不理解,直到维多利亚的死亡和卡尔自私的背叛才震慑到内心,认同父亲,在危难当头时要保持镇定、才能迅速做出理智的判断,以减免损失。
这种父子间的心结,放在平常一帆风顺的生活当中也许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开,可在生死攸关的洞穴逃生中,种种所见所闻都给乔什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父子俩好不容易有了较融洽的相处,此时却偏偏遇上失去理智的卡尔,将父亲送上了绝路!
乔什承受着失去父亲的伤痛,独自一人继续前行,终于在绝境中逢生。
第一个死亡的是茱德。
在金主卡尔的重重施压下,力争无果的弗兰克只好做出了在恶劣的风暴来临前立即展开探索的决定。
茱德不顾自己已经连续地下工作17天的疲劳而坚持下水,因为“No one dives alone”。
这里我们看到了她和弗兰克这个同伴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她对弗兰克工作的支持,胜于对自己身体的考虑,有人说她是爱弗兰克的,不然不会为他不惜犯险。
作为一个专业的潜水员,茱德却触犯了疲劳工作和不带后备装备这两大忌,在通过魔鬼之限这个窄口时表现得尤为紧张惶恐,以致于擦破氧气管,为后来的遇难埋下伏笔。
潜水不比地面勘探,设备是维生的必要因素,从茱德设备出事这一刻起,她的生命就注定了灭亡,尽管经验老道的弗兰克提出共用氧气面罩,可惊慌失措的茱德已无法自控,在有序地交替使用了两次面罩后企图强占面罩,不愿交出来与弗兰克共享。
在这决定生死的千钧一发之际,弗兰克毅然重夺面罩,放弃了茱德。
对于茱德的死,乔什埋怨父亲无情(却一笔勾销自己没送后备装备的过失?
);JD指责弗兰克不该不带急难装备;乔治和卡尔站在了弗兰克这边,认为共享面罩是自己所见过最英勇的行为,连维多利亚都指出无急难装备就下水这是茱德自己的选择。
在我看来,疲劳工作、无后备装备、恐慌失控是茱德致死的三大因素,弗兰克共享出面罩这一举动是有团队精神的表现,同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情况失控后重夺面罩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一定要说他有过失,那就是没有坚持不同意茱德下水。
第二个出事的人是卢可,他是一位淳朴、善良的土著,有着憨厚老实的眼神,关心主角父子间的紧张关系。
虽然剧本对他的刻画不多,但他在巨石摇动的那一刻,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挡,这是多么可爱可敬的一个角色啊。
我认为这一事故,维多利亚要负主要责任,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就对她带有反感的情绪了。
注意在卢可用身体阻挡巨石时,乔什大喊“stop”、“go back down”,但这个女人爆出一句“fuck that”,坚持往上爬,最终导致卢可承受不住重量,被砸下的巨石推出洞口,四处撞壁,摔得脸部稀巴烂、全身没有一处完好的骨头。
一行人被迫撤回基地,发现了随水流飘来的奄奄一息的卢可,弗兰克决定结束卢可的生命,让其免受断骨之痛。
我发现欧美戏此时总会有一两个装逼的人跑出来说“你怎么能这样”、“你无权利这么做”。。。
弗兰克怒吼了一句,大意是你们这些娇生惯养(原文为裹羊毛毯子)的人根本就不懂!
卢可眼神示意赞成弗兰克的想法,当看到弗兰克将卢可的身体没入水中的这一幕我是很难过的,弗兰克悲痛不忍的神情,还有卢可临死前极具表现力的本能挣扎的手,都弥漫着种种窒息般的凝重气息。
亲历了这一幕,乔什和小两口才意识到目前所处的是事关生死的当口,危机意识才真正地建立起来。
第三个离去的是乔治,他是弗兰克最得力的助手,始终无条件地信任他支持他。
我很遗憾剧本给他设定了患有潜水夫病,这直接导致他无法活着逃离。
他极负责任,提醒弗兰克劝说茱德应该休息;在潜水夫病发作时并没有首先吸氧而是帮助维多利亚暖身。
他有正义感,在乔什因茱德的死而埋怨弗兰克时,他挺身而出化解父子仇恨。
他还相当幽默,调侃窄口“比修女的小穴还紧(汗!
)”;当卡尔问他是否在墨西哥患上了潜水夫病,他若无其事般地纠正那是在马来西亚,因为在墨西哥他得的其实是淋病(再次汗!
)。
最后,面对自己大限将至的现实,他大义凛然地选择默默离队、独自面对死亡,为的是不给团队造成思想上和实际上的负担,主动为队员解脱。
他死前还不忘和乔什讲了个故事,希望乔什不要对父亲心存怨恨。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当父子俩沿途搜救乔治时,他蜷缩在一个小洞里,捂住嘴,努力不咳出声响,看得我心酸的同时又觉得他相当可敬。
乔治用生命去热爱潜水和探索,也终结于潜水,但人生得一知己(弗兰克),又有如此不平凡的经历(勘探世界上最大的洞穴),相信已无遗憾。
第四个就是维多利亚了,我可以说终于轮到她了吗!
这个女人在自己闯祸,间接害死了卢可后,还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声称自己绝不穿唯一的那套潜水衣(从茱蒂尸体扒下的)。
她原话是“宁可冻着活,也不愿暖着死。
”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认定穿上死人衣服就会不吉利到代表自己会死。
她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攀岩者,却在下洞前就曾问乔什为何要去送后备装备,并表示好奇下洞潜水能出什么意外?
她的过于自信和轻狂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就连她自己也在失温后一边直哆嗦一边感慨早知道就穿死人衣了。
在通过魔鬼之限前,弗兰克做出决定,让无经验的维多利亚最后一个通过,因为一旦她紧张出错被卡在窄口,后面的队员就会被堵死了。
这是一个顾全大局的决定,而绝不是自私的体现,它传达了在团队合作中不能因为一人之失而让整队人冒险的精神。
如果缺乏经验的是弗兰克的儿子,他也会做同样决定的。
尽管维多利亚在通过窄口时表现得相当出色,展现出自己勇敢冷静的一面;但在后来渡过绳索时,没有潜水衣的她,体温过低使得她手脚麻木,无法顺利割断头发,反而割断了绳索,将队伍里仅有的两套潜水和攀登设备都弄丢了。
虽然我不喜欢她,可眼见她仅靠一把头发悬在绳索上,连头皮都被拉扯得血肉模糊时,触目惊心之余我还是希望她能尽快脱险。
不过显然编剧也不太待见这个角色,甚至在她死后还安排了一个的惊悚的残缺不全的尸体特写。
维多利亚死后,弗兰克安慰儿子无需自责并指出维多利亚所犯的三个过失,还主张立即前进。
惊魂未定的乔什和卡尔都认为弗兰克太冷血,信心崩溃的儿子还失声质问父亲为何选择来探洞。
弗兰克对儿子说,我没有车子和钞票,终日在地底工作,愧对妻儿,也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地面上我一无是处,但在洞穴里,我能活得有意义。
他安慰儿子,同时鼓励儿子在任何绝境中都不能放弃求生,在拥抱之中,父子间的心结终于得以化解。
此时队伍里仅剩三个技术最好的潜水者,真心不愿意看到弗兰克的离去,因为这是一起人为事件,矛盾激化将剧情推向高潮,加剧了乔什及观众对卡尔的愤慨。
弗兰克无疑是剧中求生技能最强的人,也是心理素质最好的人,正是仰仗于他丰富的探洞经验,队伍才能走到这一步。
他多次果断作出判断,带领队伍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茱蒂遇难,他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与她共用面罩;卢可弥留之际,他亲自结束了他的痛苦,成为千夫所指的那个“刽子手”;他对乔治不抛弃不放弃,尽管乔治决心了结自我;对维多利亚,他多次在紧张时刻安抚她的情绪并且鼓励她;甚至在卡尔背叛之后,也仍对他伸出援手,与他分享仅有的食物,打算带上他一起逃离洞穴。
他对洞穴有满腔的热情,不愧是最优秀的洞潜探险家,也是最适合的团队领导者。
他对儿子有难以开口的爱,当他在卡尔带走所有的生存设备时,还能乐观地笑着说儿子越来越像自己,那一刻,他真的是由衷地感到欣慰的。
在被卡尔袭击导致肺部重伤后,深知无法再前行的弗兰克毅然对儿子说出了“can you help me?
”就像当初送走卢可一样,父亲在儿子的怀中安然离去了。
至于卡尔,这个不惜为兴趣一掷千金的富豪,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勇于冒险、乐观、自私、自责等等的矛盾结合。
他信任弗兰克,为整个勘探计划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他天性乐观,在险境中也不忘拍照留念;他是深明大义的,在茱德之死后表达了对弗兰克勇敢的赞扬,并在得知乔治离去,又与弗兰克发生争执后主动向弗兰克道歉;他爱维多利亚,在她遇难时悲痛欲绝,也就是这种悲痛欲绝,使他冲昏头脑,选择了独占潜水设备离去;他也是自私且凶残的,为了抓住最后的活命机会,他用石头重重袭击了弗兰克,上演了整部电影最邪恶的一幕。
在弗兰克倒下时,他还高声控诉弗兰克对乔治对维多利亚的所作所为,然而在乔什强调正是由于父亲的决定才使大家活到现在后,卡尔开始反思了,想必他是非常自责,才仅带着一根荧光棒,绝望地跳向深渊的吧。。
不过我觉得此处过渡得太快,卡尔短短几秒内由邪恶转自责再转(等同于)自杀。
最后当乔什经过卡尔的尸体时,卡尔的脸部定格着一副阴森的神情。
不过我并不同情他,因为他本可以有机会一起逃出生天的,可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没资格。
靠着仅有的一个后备氧气筒,以及胸前父亲的遗物,乔什带着父亲的期许,在氧气和光源都耗尽的万般绝望的情况下,仿佛听到了父亲临终前对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呼唤,最终找到了出口。
片尾乔什的独白说“就像乔治所言,我并不了解我父亲,但在这个洞穴里我认识了他,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影片中相继有六人遇难,但结局却给了观众们一个希望,一个继续生存的希望,一个满怀亲情暖意的希望。
p.s. 我好久都没有写大段的文字了,这篇影评一口气写完,竟然也用了我几个小时!!
去word里面测测,竟然快5000啦,瞬间觉得自己也是个文艺小青年哇有木有。。
国外都放了N久的电影,到国内还是个新片。
导演还是是比阿凡达更适合3D的电影。
我看还是一般,浪费大价钱看3D。
我喜欢那句小诗,直到看完电影到现在也是回味无穷。
“忽必烈汗驾临上都, 修起富丽的逍遥宫, 那儿有神河阿尔浮 流经深不可测的岩洞, 注入不见太阳的海中。
”整部电影以侧面的形式直击人性的自私,生存,内心活动种种。
以平和的内心,细细体味,你会发现真的是小中见大。
因为要去印度尼西亚潜水了,朋友借我们这个片子先领略一下海下风光,所以我抱着风光片的心理,想看James Cameron再一次展现Avator一样的奇景幻象,结果——发现又是一部讨论人性的灾难片⋯⋯尽管有舍己救人的角色和情节,最震慑人心和占据剧情的还是死亡将至与绝望边缘的时刻人们本能的恐慌和自私。
作为观众,我们的视角更倾向于跟随男主人公Josh,从风平浪静到灾难降临后直至脱险逃生,将起初对冷血残酷的父亲Frank憎恨逐渐转变成了对他的理解甚至敬佩,而与出手阔绰的Carl的关系则从玩友变成了死敌。
只不过,或许在片中的情景条件下,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出好人或坏人,顾全大局专业勇猛的Frank在一开始也鉴于考察洞穴的压力间接害死了同伴Judes,钱臭熏天背信弃义的Carl也在尚入绝境的时候对女友关怀备至。
在没有生命和安全威胁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是美好温柔和平善良的,就像我们平平常常的每一天,无所事事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肆无忌惮地晒着上天赐予的阳光,丝毫感觉不到自己地幸运和奢侈。
但是,在氧气突然被剥夺、光随时可能会一去不复返的时刻,我们是否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自己???
我们是否会因为极度的慌乱断了自己的生路,是否会出于下意识抢夺同伴的最后一份资源,是否会像Carl一样以女友的尸体充饥?
我憎恨这样的情境,因为我们失去了控制,失去了选择,我们发现了自己原来如此不堪,可是求生的欲望胜过了一切基本的道德界限:是作为人一样死去,还是像怪物一样活着?
在这个不见天日的洞穴里,Frank说,上帝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他们承受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窒息。
Frank把这样的地方称为他的教堂,是否因为这里才是他灵魂的终极考验?
片名Sanctum本来就是圣殿之意,没有人曾经来过,因为它不是属于人的地方。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领悟了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挑战人类的极限,是否违背了人的本真?
这些所谓的先驱为了完成伟大的探险,冒着生命的危险突破未知,却也把自己推入非人的境地,这难道是遵循人性的选择么???
西方的价值观鼓吹的是极致,而东方的哲学将平衡和中庸作为终极的目标,孰是孰非?
美国人大嚷着Just do it,中国就在宣传着和谐为贵。
尽管超越自我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人仍然应当有自知之明——毕竟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呼吸空气,需要阳光,需要温暖,需要爱,我们会有自己的缺陷、阴暗面、恐惧,我们的天性就是善与恶、强与弱、阴与阳共存,如果我们渴求的是幸福,就应该在不违背和挑衅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避害趋利。
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推向不属于人的空间,我们也就不能在以人的形式存在了。
人性如此脆弱,我们难道不该极力去保护它?
我不敢将自己置于极端的境地,因为我知道人性可以有多么惊人的可怕。
当探险变成了冒险,人也就走向了死胡同。
遵守自然的规律,也许听起来像是懦弱的姿态,却是至福的归宿——如果自然就是我们所谓的上帝,我们便会留守在上帝的祝福下。
本片最大的卖点并不是演员或者导演,而是幕后的制作人詹姆斯·卡梅隆,因为号称是詹姆斯·卡梅隆给予其最大的技术支持,可惜空有技术层面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是不够的,这部电影故事不算精彩,节奏也略显缓慢,戏剧冲突都有设计,可惜铺垫不足,而且人物塑造和台词都显得单调乏味,是以完全无法给观众代入感,后来逃生中发生的种种桥段,都可以在同类影片中找到模板,而且本次未玩出任何新意来,不算是一部吸引人的作品。。。
影片导演阿里斯特·格里尔森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有如此好的背景支持,而且剧本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编剧安德鲁·韦特本身就是一个纪录片好手,自然会更注意剧本的吸引力方面,可这部题材不错的电影作品,却被阿里斯特·格里尔森浪费了,整成了一部平淡无味的普通电影,难怪他之前只是拍了一部平庸之作(《大战科科达》)的不入流导演了。。。
看这部电影再次对3D技术表示叹为观止。
但另一方面在自己被那些惨烈又有些许惊悚的死状吓得扑进男朋友怀里的同时又感慨人性果然是奇妙又复杂的……所谓的人性是什么?
人类的本性?
求生的欲望,害怕孤寂想融入人群……在特殊环境下表现出的种种天性?
乔什从看着深水之下父亲貌似杀死自己同伴从而不解、震怒、愤恨,到后来一起脱险的一步步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这是他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人生中的洗礼。
他从一个感性又爱激动的少年,慢慢走向理智,但他依旧善良:去而复返只为救援即将丧命的队友、将所剩不多的食物分给为了自己逃生抛下他与父亲的卡尔;求生的过程中他坚韧、理智、沉着……最后逃出生天。
乔什父子的人性表现了美好的一面,当然一开始弗兰克“杀死”同伴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开始要求别人跟自己用一个呼吸机后来又独活呢?
再到后来杀死另一个奄奄一息的同伴,不知是不是我冷酷,我觉得这就像安乐死,当然也是为了大家不会都为了就一个人而死掉,他理智、冷酷、机智、淡然……我崇拜这样的男子,他不会表达爱吗?
不他的爱依旧浓烈而美丽,当他叫儿子念自己妻子喜爱的诗歌时是否注定了他即将完结的生命?
他和他的同伴生命美丽的画上了句号,他们的人生是完美的,绚烂的。
而另外两个人呢?
不是反派,只是他们在那种条件下所表现的人性是另一种而已——自私、盲目。
我承认如果是我并不会比他们做得好,也许会更加不冷静、更加急躁。
不过我想我比起维多利亚我知道在那种情况下生比死更重要。
她拒绝穿死人身上的潜水服,哪怕那是唯一的,结果被冻的半死,也差点过不了狭窄的通道;她拒绝听弗兰克的提示用刀子去割头发,结果割断绳索掉下深渊丧命。
她的爱人卡尔呢?
自私自利,到了最后想到的不是活命而是将女友的死归罪于弗兰克,妄图将其杀死(其实等同于是他杀的,虽然最后是乔什送了父亲最后一程)。
人啊,在命悬生死一线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还真是千差万别,不过这也就很难凸显英雄这样的人物了对不?
不过这部电影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由于人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对待生死的态度而已,活下来的人就如浴火的凤凰,翩然重生。
最后还是很喜欢那首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的诗《忽必烈汗》:忽必烈汗驾临上都,修起富丽的逍遥宫,那儿有神河阿尔浮,流经深不可测的岩洞,注入不见太阳的海中……美好、雄壮而又伤感的诗歌……正对应了那条迷人的深不可测的夺去多少人生命的深渊。
这部电影在IMDB和豆瓣的评分都很低,一来大概是因为情节太俗,基本上每一个转折都可以预料,人物也面具化,主题不脱陈腐的要有爱,要有勇气。
另一个主要原因,却是很多人没有看懂,尤其是某些牵涉到技术细节的地方。
他们不停地问,A为什么要这样,B为什么要那样,其实片子里前因后果都交代得很清楚,如果理解了每一个细节,也就能理解每一个人。
主角Frank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洞穴潜水探险家。
他的儿子Josh虽然暑假会在父亲要求下来参与活动,却从来不认可他的追求。
被困在溶洞里的某一个时刻,Josh问父亲为什么要选择探洞,Frank回答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在地面上,我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到,你妈妈想要的一切,房子,汽车,安全感,我都不能给她,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够做到我想做的事情,我才能找到我自己。
这是多么陈腐的一个回答,然而它就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因为它是如此的真实,我们许多人选择潜水,不过是为了逃避。
所以Frank能那样镇定地面对死亡,他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可以放弃一切。
可是其他的人就没有那样幸运,大多数人如Josh所说,是被一步步推到这里,或者如Frank所说,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选择所意味的风险。
第一个死去的是Frank的女伴Judes。
在她死后,Frank对Josh说,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探洞的风险,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其实他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的确,她选择在无比疲倦,又没有后备系统的情况下陪Frank下水,她选择和Frank一起穿过“魔鬼之限”(Devil's restriction,那条狭窄的水下通道),结果气管在通道中被挂破漏气后炸断,而又没有后备气瓶,如George所说,在那一刻,她已经死了。
然而,这之前她已经连续34天不见天日,连续17天下水,每天睡得很少,George也看出了她的疲惫,并且要求Frank去和她谈一谈,希望她能够放弃。
Frank是怎么谈的呢?
他对她说,你不要下水了,我一个人去。
就像Judes所说的,潜水不能独自行动(no one dives alone),尤其是在未知的洞穴里,没有潜伴是大忌。
为了Frank,她却触犯了疲劳潜水和不带后备系统下水的两大忌。
洞穴不比普通的海面,在发生危急情况时无法浮出水面,必须要在当地解决问题,然后原路返回,因此洞潜的第一条要求就是redundancy(冗余,携带足够后备系统)。
如果不是Frank坚持要下水,这一切根本就不会发生;如果不是疲倦导致被卡住时的焦虑和判断失误,她的气管也许不会破;如果不是Josh没有送来后备系统,如果不是Frank把自己的后备系统留在了魔鬼之限的另一面,她就不会死。
所以,的确可以说,是Frank和Josh害死她的。
他们使用的是rebreather(循环呼吸机?
翻译不是很清楚哈)系统,呼吸用氧气面罩,而不是普通的二级头。
Judes的气管爆裂后,Frank提出共享氧气面罩,岸上观看的人们都觉得他疯了。
的确,这与共享二级头呼吸不一样,二级头递过来你吸一口,递过去我吸一口,交换很快,同时双方还都有面镜,能够清楚地看到水下的情形。
而氧气面罩先要排出面罩里的水,然后套上呼吸,再取下,递给对方。
在一个人使用时,另一个人既无面镜,也无氧气来源,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并且这个危险状态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他们才说,he's insane to even try that。
认识到这样的危险,才能知道Frank为什么要从已经惊慌失措的Judes手里抢回面罩,因为Judes把有面罩时间太长不肯放手,很快会超出他的承受极限。
实际上,他们几乎不可能通过共享氧气面罩重新穿过“魔鬼之限”,找到后备系统,所以这条生路已经没有了。
Judes在气管破裂之后,提出过浮上当地水面的要求,Frank拒绝了,因为水很深,压力很大,如果上升太快会导致肺和血管破裂(潜水病),必须要在水下呆够一两个小时的减压时间(之前他们下水时路过减压舱,有个女孩在里面,就是因为减压时间不够回去治疗的)。
如果Judes不惊慌失措,气瓶里又有足够的气支撑他们度过这么长的减压时间,也许他们可以安全浮上水面。
Judes作为一个资深潜水员,本来是不应该这么容易惊慌失措的。
造成她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两点:1,她的疲劳。
2,她失去氧气供应,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晕眩。
两者叠加,导致她恐慌而无法正确地处理当时的情况。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在Judes的气管爆开后,她开始下沉,是Frank拉住了她,可见失去全部空气后,她是负浮力的。
可是她死后的那个镜头却是中性浮力的。
——更新泡面在回帖里的指正:关于Judes的气管爆开后,下沉的bug。
水管爆裂后,空气向上喷,人肯定急速向下,这点没有错。
judes死后是否变为完全的中性浮力就不知道了,没学过洞潜,不知道配重是否有别的要求。
)Frank坚持要下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舍得放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了来自金主Carl的压力。
他们已经在那里耗费了许多金钱和时间,热带旋风就要来临,第二天就必须要撤退,可仍然没有探通道路,所以Carl和Frank在视频里大吵了一架。
Judes是被逼上绝路的,而Carl和他的女友Victoria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选择这条路带来的风险,对他们来说,深入地下2千米的洞穴只是一次刺激的度假冒险;而探索世界上最危险最神秘的洞穴,也只是花钱雇人办事。
的确,还有很多人选择潜水,不过是为了烧钱去寻求刺激而已。
当死亡切近地来到他们面前,他们不可能像Frank, Luko,以及独自躲在洞穴里死去不拖累同伴的George那样淡定。
Victoria的死其实没有Judes说得通。
她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在Frank为了解除Luko的痛苦溺死他的时候(这里有个细节,Luko全身的骨头都已经因为和山岩的撞击而破碎,连嘴都无法动弹,Frank让Luko对他眨眨眼,Luko微微地眨了一下眼睛,表示他是赞同Frank帮助他求死的。
Frank把他按在水里,他的手因为被溺死的生理反应而挣扎,是无可避免的,最后Josh帮助Frank溺死的时候,情形也类似),Carl问Vicotria,如果你们登山时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她回答说,的确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继续前进。
因此,她接下来拒绝穿死去的Judes身上脱下来的潜水服实在有些牵强,而这件事导致了她后来的身体失温,手指麻木一直没有恢复,并间接造成了她最后失足时手不能抓到绳索,才拿刀割头发并错误地割断了绳索(尽管Frank一再提醒她不要用刀,会割断绳索,但极度的疼痛让她失去了判断力),坠下身亡。
不过也许理论终究只是理论,人在面临生死的时候,理智会变得遥不可及。
Victoria割断绳索坠下身亡,也带走了他们的攀岩工具(所以之后在坦克那里,Josh和Frank没有办法攀出生天)和挂在绳索上的几套潜水用品,这时的三个男人只剩下了一套潜水用品。
Carl一方面受到了女友死亡的打击,一方面认为Frank说的三人公用一套潜水用品出去是不可能的,于是抢走了那套rebreather下水。
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出路,又没有吃的,这时Victoria的尸体漂了过来,Frank和Josh碰到他时,他满脸血渣,而尸体的右肢已经不见,显然是被他吃掉了。
在发现这个事实之后,Frank和Josh表示放弃Carl继续前行,虽然Frank其实还是想回头再来救他,但Carl已经绝望了。
于是打斗中Frank的肺被刺穿,无法再活着出去,只能要求Josh帮助他溺死;而Carl打不过Josh,不能抢到他手中最后一个备用小气瓶,于是独自跳下水寻找出路,终于溺毙。
Josh的小气瓶用完之后,他趴在岩洞顶部吸取空气,这些空气有几个可能的来源,一是这个地方在海边,随潮涨落,洞顶有可能露出水面,当水面再上升时,可能会有一些气泡被关在上面。
还有Josh自己呼出的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虽然比较高,但仍然有氧气,可以再次呼吸。
电影结束的时候,Josh终于逃出生天,可我只觉得全身发冷。
我一直以为自己不怕死,现在却前所未有地恐惧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恐惧死亡的那个过程,那种绝望和痛苦。
即使不在那种危险的情形下,死亡也很少是温和美好的,可这个过程又终将来临,无可逃避。
我想要在这一瞬间死去,于是不必再恐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对我影响至深。
也许,我只能引用Joseph Heller在接受某杂志(不好意思,杂志名肯定会被豆瓣过滤)采访时所说的:I’ve come to look upon death the same way I look upon root-canal work. Everyone else seems to get through it all right, so it couldn’t be too difficult for me.-一些花絮:本片是根据Andrew Wight在西澳大利亚探洞时的真实经历改写,但在那次事件中,Andrew Wight在四个小时之内就脱险了,两天之后救出了全部的人,据说无人受伤。
该洞穴(Pannikin Plain Cave )现已关闭。
片中为两位女性角色充当水下替身的女潜水员,不久前在澳大利亚探洞时事故身亡。
本片一定要进电影院看啊,最好还能看3D。
虽然不是啥风光片,水下洞穴的场景还是很惊人的。
天坑地穴有风险,入洞需谨慎。
三星半,总体还是不错的!这部电影的精髓在于,“不能灭灯”!
两颗星不是电影的错……是我看的时候三心二意了……但是这类型的片似乎不是我的菜……我也不愿意再去看第二遍。
意义。
看的BD版本,让我想起了《黑暗侵袭》,岩洞里求生,我还等着出各种怪物呢,无奈最终是水下版《死神来了》,比《黑暗侵袭》差好多。爸爸俨然咆哮马教主附身,每个人都不得好死,目的依然揭露人性的丑恶。单就剧情和人物而言,实在不值得进影院看3D版本。这年头,只有靠特效来赚钱了。
3D效果真是好,故事真是没啥意思。弱光条件控制的很不错,关键这个题目真没啥可讲,勉强写了个父子故事已经很难为编剧了。另外跟卡神比起来,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形象真是反动啊,一个祭品,一个死于自己的愚蠢的花瓶。
给钱的都不是好东西~
看这片才知道什么叫感同身受,里面的人窒息,我跟着也呼吸困难。洞穴里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的潜水。遗憾不是在电影院看3D。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潜水,当然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在電影院就是容易入戲~這片子我竟然看哭了~....鬱悶
电影的各个环节都没有短板,加上强大的3D视觉效果,对于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此片值得推荐。结局稍弱,减一星。
不灭定律:谁最帅谁活~
没有报太大希望,反而有了惊喜。剧情紧凑刺激,值得一看。
3D
百丽宫国贸店空调爆冷,令我如坠深渊!!!
国家地理貌似更有可看性。
肤浅的探险电影。只有3d是货真价实点,不是后期转的
在探险活动中:1时刻保持冷静2不要自以为是3如果不能自救就不要拖累别人4不要选择猪一样的队友
aa都拍成这样了怎么评分还这么高!可怕的台词无聊的角色可怕的演员---还有男主最后10分钟一副巾帼英雄感觉
极限环境下的生存让人震撼。
对人性赤裸裸地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