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这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看,从电影开头,故事的发生,就已经奠定了谷溪兄妹相依为命的感情,电影描写的还是比较细腻的,在那个年代,那个东北小镇,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用梦境和现实交替展示了人物的心路以及故事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会成长,这是必然,同时我们的选择也会让我们不断的失去和获得。
#江湖观影团##日光之下[电影]#智齿的出现代表青春期的麻烦困苦随之而来。
之至谷溪智齿的消失,她失去了所有,亦是成长的代价。
结局中谷溪自己狠心的拔出那颗一直在折磨自己的智齿,鲜血充满口腔里,正如导演所说或许她想用身体的疼痛去代替心里的痛吧!
期待二刷这部电影,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可能影片是想传递深度的生命、成长的意义给观众,这也是促使我看到评论就毅然决然地买票的原因,但是进去影院看完整场以后,真的感觉就四个字“莫名其妙”,剧中的场景也不和平常影片一样,充满着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一下子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但是就在我期待着故事的高潮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高潮出现了,却是以一个少女的嫉妒感爆发,这个点也不是不好,只是我觉得前后脉络没接好,导致观众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且比较容易反感。
而且电影中很多剧情交代也不清楚,有的没了下文,有的不知道为什么发生,总之,所有的东西,就四个字——莫名其妙。
对于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我还是蛮期待的,期待导演下一部电影,希望这么微妙、引入深思的主题能加入更加细腻,深入的电影构架,给观众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最近看了梁铭导演的《日光之下》,整部片看完后,我不知道怎么动笔写出感受。
在自己冷静多天后,才开始写这一篇关于自己对导演处女作的想法。
该电影故事是发生在朝鲜族区域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只有兄妹二人,靠水产售卖为生,一次意外一个女人庆长闯进了这个家庭中。
当水产售卖因石油污染而停止,兄妹二人靠自己的方式维持生活,哥哥因庆长的帮忙在其父亲的码头干活,妹妹则在庆长父亲的对头开的酒店做服务生。
一盒磁带,一具尸体让这群人联系起来,故事也因此展开。
整部电影看完后,首先感受到的导演的叙事节奏,很缓慢的在推进。
开篇交代兄妹二人的出身,死去的父亲,遗弃两人的妈妈。
这点从当时的年代,我自己推测可能会如《黄海》中的朝鲜族一样,女方会去韩国打工,男方留在县城务工打鱼照顾孩子。
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这点疑惑伏笔深究其实也挺有意思,能让我们了解到底这二人是否是血缘关系上的兄妹。
之后根据镜头的缓慢推进,可以看到妹妹谷溪对哥哥谷亮的情感寄托,二人之间如父如母,像恋人又不像,这时候血缘关系就会在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疑问了。
在这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下,随着剧情的推进,演员的情绪一步步在拔高,但一直到最后,我们都没有看到迸发,古溪的情绪一直都是极高的收着,除了拔牙这一小段。
让一直期待可以出大爆发的我的期望值降低了很多,没有很好的给与观众一个着陆点,就像憋在胸口地点一口气没法吐出来。
而情绪的收放,从谷溪三个梦境的表达就可以看出来。
哥哥与庆长结婚,哥哥与庆长去国外,谷溪寻找磁带。
这些梦让我看到了导演对于谷溪内心纠结的描写,把对于哥哥的眷恋与舍不得,以及占有欲表达出来了,是很小女生的那种自私的完全占有。
但这种梦的表达就如谷溪的牙痛一样,只是长大节点中的一个蜕变而已。
但这个蜕变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
以少女的成长作为电影的主题核心,这在当下的电影片中往往不多见,国外倒是偶尔可见身影。
就像特别喜欢拍少女题材的岩井俊二导演,如《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等。
讲述少女的情感成长,与爱情有关,与家庭有关,与梦有关。
但梁铭导演的《日光之下》的少女古溪,不是那么美好,但却很实在,就像我老家的某个女孩一样,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其实在看《日光之下》看了一半之后,特别是三人在床上望着窗外,直到有人睡着时,闪现在我脑海的画面是《燃烧》。
《燃烧》里三人在屋前,也是望着天,而且是两男一女。
这短暂的画面一直挥之不去,有时候我也在想导演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但或许只是无意之作。
《日光之下》是导演的处女作。
在电影结构上我觉得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在表达上,导演可能更需要下功夫,情绪的收和放不管考验导演的执导水平,也考验演员的演技水平。
虽略有瑕疵,无疑不是一部在家可以慢慢观看的佳作。
鼓励!
影片简单来看就是以古溪的视角为立足点,讲述其某一阶段成长历程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
在影片中展现的这段时光里,有悸动、有冲动、有感动、有短暂的喜与长久的痛。
犯罪也好三角恋也罢,其实对于世界来说都不是新鲜事,就像一次又一次的石油泄漏一样,曾经有,之后也会有。
只是对于古溪而言,是第一次经历的,推动她成长与蜕变的事。
以谷溪为中心,从她的视角去体会这部电影,观影感受会好很多。
镜头的轻微抖动和谷溪内心的悸动不谋而合,时不时引入的宗教元素也为“成长”的命题增添几分缥缈与虚妄,背景音乐虽遭人诟病,但代入一下谷溪的心境与整部电影昏暗的基调,梦呓般的吟咏还是很具有感染力的。
很喜欢最后几个镜头,谷溪拔掉智齿,含着血咬下苹果,以及她倒退着在寒风中跑步,最后画面定格在她脸上,意味深长。
虽然“苹果”最初在基督教里不涉及罪恶的含义,但是随着拉丁文版《圣经》的传播以及西方诸多宗教画家的创作,苹果代表罪恶、欲望,象征原罪的意义已经是广为人知了,双手捧着苹果在基督教里有“赎罪”的含义。
谷溪在失去后最终完成了她的阶段性成长,同时她在回顾这段经历时也在反思自我,这通过她的拔牙、赎罪表达出来。
而她倒退着奔跑,仿佛是想回到曾经改变过往,然而成长只能向前,没有回到过去的可能,一切都已成定数。
总之,影片带来的思考还是很多的。
如果在艺术片里过分的追求叙事性那就有点太没意思了,欣赏中二次创作的过程也正是观影的乐趣所在。
如果你问她,后悔吗?
你猜她怎么说?
——背对着夕阳,“我……不知道”,然后倒着跑向后方不尽的白雪。
片中有两次梦境,一次从容,一次局促。
一种真实,一种虚假。
镜头从钢琴开始摇,没有想到是她先入画,而不是他,似乎她和她的联系又建立了起来,不再需要经过他。
接着是一个景深镜头,三人分别占据了画面的三部分,而三人的空间距离,在这个镜头中不再呈现,反之是三者构成了一个类平面的紧密空间(这种取消空间距离的镜头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纵向的,关键是撤掉距离的标识,例如常见的桌子)。
背景的肖邦,中景的“烟火”,前景活泼的红色袜子,在旋律中摇晃,摇晃。
梦境,没有切,镜头在移动,从她和他,到他和她,再到她的消失不见,透明,最终化为一滴晶莹的泪珠。
——和解,短暂的和解。
梦境结束。
消失的居然是她们,冰冷的黑暗,摸索,战栗的摸索(捉奸),性爱,胜利者狡黠的炫耀,继续隐身的火,燃烧,野兽。
一段手持的跟拍,剧烈的摇晃,摔倒。
没必要显象的火车,轰鸣声足矣,它来,镜头却向下摇去,只有故孤零零的她和白雪。
决断时刻,就是飞奔的火车。
起身,洞,也是门,不明朗的远方还在聚集,固定镜头。
一个大远景,她和教堂都得以向我们呈现,快切的两座仰拍塑像。
“都怪你”,失去父亲的躯壳,再也立不住的哥哥。
都是一张张纸片,甚至没要一丝厚度。
那一声枪响真是一种解脱,于她他她,于演员,于导演,于观众,都是一种解脱。
这梦是上帝的惩罚?
是上帝的拯救!
声音在这里成为了脱离梦境地通道。
这个梦,似乎是因为她的不安才呈现的如此奇怪。
不安的结束,就是成长的开始,带血的苹果。
两次梦境是全片的缩影,也是这个意义世界的缩影,浪漫现实,白净肮脏,哪一个都不能少。
为什么会有另一条线索存在?
它是事情发生,意义显现的不明处。
如同黑夜笼罩下,不明所以的篝火夜,篝火是被看到的她们的故事,更大的黑夜,拥抱篝火的,则是她们的臂膀,是她们故事得以发生更为神秘的原因。
基督徒,黑伞,显灵,乐园,辩护,避孕套,情杀。
这些符号用的似乎比桥下的浮冰,冻僵的孤鸟显得更自然一些,因为它们的意义不是我们找到的,更不需要借助自由联想,它们是找上门来的。
这样另一条线索就变成了主线索的一种隐喻,一种作为象征的真实发生。
冰下的黑水,雪下的黑土。
再将目光投向她们的故事。
她以为他是爱她的,当然,他是爱她的,不过爱只停留在了被教训的男人哪里。
如此这般,开篇首先并没有被交代清楚的窥视就有了更多解读的可能性,一种隐喻,关于无能男性,自我阉割的另一种叙事。
是谁胜利了?
暗室中性爱被她理解为一种胜利的宣告,而在她这里却是一场悲伤的告别仪式。
来到舞厅前的楼梯处,她率先被置于楼梯的高处,仰视与俯视一目了然。
她向下走去,她向上走去,“其实我很羡慕你”,于她被理解为一种炫耀,于她却是一种苦楚。
位置终于发生了改变,被俯视地换成了她——无意的胜利者!
舞厅内,摇摆中的她,不但在他的目光中,也在闪耀的玻璃中,成为焦点,而她始终处于虚焦。
他让我们看清了无意的胜利者。
“她是女人,我也是女人”(没有太弄清楚这个),为什么她可以和你一起在床上燃烧,而我只能与你在床上无限遥远,遥远到只有一层布?
我们,她,他都清楚,他爱她呀!
不仅仅只是那种爱,是男女之爱。
他不但自我阉割,居然还重新振作,或许我们在这里发觉了复杂的男性。
复杂的男性从来没有被认真的提出,就如同复杂的女性从来没有被认真对待过一般。
再向前回望,回到决断处,作为未来的报复,总被理解为当下,她处在了放纵的报复中,不安的报复中,成长的报复中。
这种作为当下的未来,总发端于过去。
过去不单只作为路标指引未来,同样也总是在未来中现身,作为不现身者。
将来中不断现身的过去,过去怀抱中紧紧的将来,终于让当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们就是放纵,不安,成长这种不是东西的东西。
决断处如同水闸。
不显的成长,命运的河流在这里由细流转向奔涌。
无论是观景台中,镜头从他摇向她,还是从他摇向她,还是放纵夜后的四人互切——细流的命运。
命运在决断处从冰下涌起,化成裂冰,一裂到地。
终究还是成长!
两个未脱稚气的角色在倒退,磁带要被倒装(多么可靠的磁带,于她,还是于命运)。
无谓的倒退,倒向我们,更倒向前方;倒装的磁带只是运送着回不来的成长,越用力,就越远。
想完这些,你回过神来,追向她,并又一次问道,你后悔吗?
她只是转过身,带着笑脸, 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还带着血迹的智齿,炫耀的向你挥着,并大声喊道,“快回去吧,外面冷。
”
“日光之下”这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看,从电影开头,故事的发生,就已经奠定了谷溪兄妹相依为命的感情,电影描写的还是比较细腻的,在那个年代,那个东北小镇,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用梦境和现实交替展示了人物的心路以及故事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会成长,这是必然,同时我们的选择也会让我们不断的失去和获得。
之前看到导演有李少红 (很讨厌),但是海报设计非常韩国电影化又让我对该片提起些许兴趣。
当电影开头部分男女主的出场以及故事线开始衍生吸引住了我,直到小女主嫉妒的流下了眼泪💧部分我都还觉得乏善可陈关于磁带的反复伏笔,我以为后面的杀人偿命会如此的轰轰烈烈,可是我期待的男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一点没体现出来,女主冗长的矫揉造作,真的让人不断快进⏩,难怪毕竟李少红嘛,。
整个片子镜头感我承认很好,也表达出书法了一些感情传递给到观众,可这对整部影片来说也只是灵光一现,不值回味,骤然而止的结局,一度让我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梦境,其实想想前面表达韩国人喝酒🍺做作的桥段已经让我尴尬的想用脚趾扣地了。
中途对与渔船杀人案 拍摄的镜头用了很严重的黑色场景 基本我都看不见镜头在放什么?
什么狗屁电影 垃圾 浪费时间
【咪咕视频】 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片名中带“日”字的国产电影(《烈日灼心》《白日焰火》)都与犯罪有关,本应让罪恶无处遁形的阳光却总与罪恶如影随形,很有意思。
巧的是,本片和《白日焰火》的故事发生地都在东北,可能那片苍茫的白山黑水真的是全中国最适合拍犯罪电影的地方了。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犯罪只是一条支线,电影的主线是妹妹对哥哥的暧昧情愫。
这种对少数人群中个体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在国内大银幕上是少见的,也因此更显本片的难能可贵。
个人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影片以罪案来推动情节展开,虽然增添了些许悬疑效果,也能体会到导演反映社会现实的意图,但杂糅的题材却削弱了影片主线的力度。
私以为如果题材更纯粹一些,就着力于妹妹、哥哥、女朋友间的关系,对人物心理有更深入的挖掘,对人物关系有更丰富细腻的展现,那么影片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可能还会更加酣畅淋漓些。
当然,目前的状态可能也是在不逾越审核边界的前提下,一个心系社会现实却又无法充分表达的导演的无奈之举——只能在一部讲述心理的影片中若隐若现地涂抹几笔石油泄漏、渔业垄断、宗教、非婚生子女(或者计划生育黑户、朝鲜偷渡者子女?
)的背景。
即使是兄妹禁忌感情的主线,影片的叙事手法也是非常克制的,主要就是通过妹妹视角从单方面表现其对哥哥心理上精神上的依恋,最显白的表露也不过是哥哥饭局上那段小说文字的朗读。
哥哥对待妹妹纯粹就是爱护和照顾,虽然生活上可能不像一般人家那么男女有别,但精神和心理上不存在丝毫的越界——至少影片表面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至于哥哥女朋友,也是对妹妹心无芥蒂,频频送给她自己的衣物、首饰,几乎把她当成亲妹妹一样,甚至在妹妹已经明确流露对哥哥的心态而被哥哥打耳光时还挺身而出加以阻止。
而在遇到富家女朋友前,这对没有户口、经常面临失业风险、相依为命的兄妹对生活也没有丝毫抱怨,在透风的简陋小屋中过着清贫快乐的日子,哥哥的生活目标就是“饿不死”。
如此乐观单纯的人物性格以及和谐的人物关系,在片中萧瑟的社会环境和黑暗的渔民被害案的衬托下,到底是导演悲天悯人的善意美化,还是对审核和市场的妥协,也是不得而知了。
正所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国人的克制,从古至今一以贯之。
当然,克制的叙事与温柔的笔调也为影片带来了含蓄婉约的艺术美感,加上蜻蜓点水般的人设交代,让人在看的时候隐隐有种梦幻般的感觉,看完后内心充盈着情绪又觉得怅然若失。
电影通过梦境来反映妹妹对哥哥的依恋以及害怕失去哥哥的恐惧,两处梦境事实上也推动了妹妹的后续行为(揭发哥哥女朋友父亲)。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梦境与现实的切换:从现实到梦境的过渡天衣无缝到让人误以为是现实;而当人物矛盾升级观众的心越揪越紧时又猝不及防被拉回现实,让人不禁长抒一口气的同时又对未来情节的走向更加好奇。
这种把控有度的节奏感让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起伏,使人在稍显沉闷的文艺片中竟然隐隐有几分类型片的观影体验。
看完后不禁想起《金色豪门》中那个在自己弟弟家当管家的独身姐姐,因为和弟弟妻子“闺蜜”般的亲密关系引起占有欲强烈的弟弟不满而被赶出家门(弟弟承诺会继续供养她)。
还有《猩红山峰》中合谋杀害新娘的姐弟之间不可告人有违伦理的畸形关系。
西人信奉爱情至上,二人世界,夫妻也好,姐弟也罢,容不得他人插足。
《日光之下》中很喜欢女朋友并且深受女朋友资助的哥哥面对因嫉妒而行为怪异几近露骨的妹妹时,虽然一个大嘴巴抽过去,最终却还是割舍不了兄妹之情,对女朋友说出“兴许你走一切就会好了。
”手足与爱人孰轻孰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自然是见仁见智。
不身处其间的人说得再多也是隔靴搔痒。
但是,细细想来,如果不是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不是因为夫妻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模式被视作某种天经地义,兴许也就会少了很多非此即彼的痛苦选择了。
电影中有一幕是哥哥、妹妹、女朋友三人一起登上塔台。
远处是无垠的莽莽林海和皑皑白雪。
栏杆前,妹妹靠近哥哥,哥哥疼爱地搂住她,同时又不忘伸出手臂揽住另一边的女朋友。
三个人仿佛各有心事,却因为还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显得温情脉脉。
那一幕有种莫名的浪漫和动人。
要是故事就停止在那一刻该有多好啊!
作为东北人,对以这片土地为背景的电影会天然的带着批判的角度去看。
一上来男女主操着一口普通话配角们却是东北话,我直接生气,并且给它扣上了只是以这片土地为舞台而人物和地点没有任何连结的帽子,加之前半段台词,和妹妹那种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的表演带来的割裂感,让我很是难受。
但是,但是中段剧情张力的发力,和白天的满月和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和冻死的鸟这些意象作为的剧情结构标志物让我瞬间感受到导演在东北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场景都是我自己都经历过的构成我东北认知的东西),而且这种经验很好的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也让我重新和故事和人物建立了深层次的联系。
妹妹哥哥和庆长共处一室那场戏确实精彩,妹妹女儿情人,哥哥父亲,朋友母亲身份的耦合达到了情感表现的小高峰和圆满,也让后面在舞厅那场戏which也同样精彩带来的人物关系与现实和理想的决裂更为强烈。
而在最后,其实观众都可以想到的剧情发展很容易让结尾变得虚弱,但是导演加入的妹妹的梦和她的挣扎与解脱着实有惊艳到,以一种完全痛苦没有和解的厚重的残酷的方式结尾。
全片的节奏和结尾这种处理的成熟度很难相信这会是导演的处女长片,虽然妹妹的表演还可以更好,但是说实话我已经满足了,我甚至原谅了她前半段表演的瑕疵并且解释为这个人物就本应该是这种成熟与内心实则是个孩子的形象。
导演用他的影像让我相信这个故事这段关系只能发生在东北,只能发生在荒芜的大雪与破败的狂欢之中,我被说服了。
如果你看到这篇影评的时候电影还在上映,请务必支持。
ps:傻亮子和妹妹那两次倒着走路瞬间让我觉得这他妈是信条么,对不起我疯狂出戏
有几个很妙的段落,暧昧而又危险的感情潜伏在影像里,但最终影像还是脱离了导演的掌控…
远超预期。游离在两条线之间的故事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因为种种不确定性而获得了更微妙的氛围。
漂亮的摄影让片子有了出色的质感和气质,后半部分的崩坏,在于将一一铺排的时代突变下众生群像草草收尾,却落脚于小姑娘的幻想与畸恋;就像那颗硬拔掉的牙齿,可惜了。@曹杨影城
辽东石油泄漏事故,黄海内海渔业受创。“你厉害,人生目标就是饿不死”。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愚蠢的人类认不得神的样子,只在自己需要时急迫地呼唤他。”谷亮谷溪兄妹俩捕鱼相依为命(不知道啥家庭 谷溪没户口),石油事故另谋生路,亮子遇到潇洒姐庆长(韩国留学回国),妹子嫉妒哥哥爱上庆长(撞见papa),把意外录下的某犯醉证据录音带丢进警车。饭店姜老板背锅,后来莫名其妙被保安给砍了(疑似保安女友爱上姜老板?)。亮子东子吃牢饭了……女主狠角色,想着长大了跟哥结婚,自己动手拔掉智齿,满嘴的血吃苹果……
两星电影,加一星是导演视听语言能力,但剧本真的不行。前面悬疑,气氛,环境都做好了,到后面一直下线崩塌。对象的矛盾点一直不清晰,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其实影迷是知道)。只是到了将近最后四十分,还是在纠纷这点狗屁男女小女孩的事情,顺理成章塑造了一个大家都厌恶的女生角色。那边在酒店看到各种疑点,在庆长家听到的录音一点都没有展开,搞了半天节奏还在自怨自艾,到后面看起来更迷糊了。还有一点是美术完全看起来没有上个世纪的年代感。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影展的人?这个女性角色太特么恶心了。
张显宗,我牙疼➕何以笙箫默➕野蛮女友➕新闻联播➕小时代(尤其是夜总会那段 我脑子里已经开始过那句著名的“别吵了别吵了”台词了)我以为是来看艺术片 没想到还是看了个每个人都不好好说话的言情片 一切剧情推进全靠梦或者巧合 甚至基督教的掺和完全就只是为了看似合理地在广播里引用“日光之下无新事”和教堂门口纸飞机上的那段话吧(什么来着,好像是灾厄临头了才来找神无用啥的),甚至觉得(梦里)最后警察的一枪毙命他哥不错,想把这个当正式结局日光之下nono, 无新事yes yes,所有进展都毫无惊喜,而且我还都预料对了,(甚至是那个旁逸斜出的副线绿cp),就真的没意思。以及,女性之间不会在明明有敌意的情况下还摸胸,哥哥妹妹之间也不会没有性别和避嫌意识,用一句电影里的话来说“她不是小女孩了”,擦背太过了。
东北娄烨拍的东北《燃烧》,片名应该改成《智齿燃烧在冬风沉醉的夜晚》。本以为会是拿腔作调的伤痛文学,没想到前大半完成的都挺好,后半部有点草率收尾,而且鬼掐喉咙的配乐差点没吓死我。
女大父都得避,你这直接哥给搓澡
你会发现导演采访时说的越多,实际拍出来的东西其实越少
很多地方都拍的挺好,生活状态,小质感都不错,可是最后还是差一口气的感觉。虽然把动机落在个人情感层面是可以完全合理的,但又是很单薄的,关于韩国,朝鲜族,打渔的竞争,阶层差异不能够再多讲明白一点吗?就会好很多。可惜了。
发现一个宝藏演员 叫吴晓亮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曹破延
配乐有点作妖。太阳底下无新事,太多同款欧洲文艺电影了。有张艺谋、李少红和王红卫加持。边城小镇青年的心生理成长史,不变的“阶级仇恨”,血色的丧失记忆,还有敏感的原油泄漏和以马内利。
三星半。导演或许再等十年再拍,会不得了,不过,或许等十年,电影也等没了,题材太大,驾驭有限,有意无意地的,质感的确太像《燃烧》,像也是好事,每一张脸看着都舒服。如果说电影会让我记得什么,就是涌动的浑浊的海水了。
这片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反映出当下大陆剧情片创作最核心的困境。剧作上呈现出一种在三幕剧和非三幕剧结构之间尴尬的摇摆。第一幕占去50%,但几乎没有第二幕,最后硬拗出一个第三幕结束全片。这种残缺不全的三幕剧观感非常糟糕,感觉是一直在试图吊观众胃口,但并未奉献出任何真正能够吊起人胃口的东西。还不如直接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讲述线索。(最开头貌似是有一点这种意思的,但是立刻被打断了)。可惜这几个人物本身也实在是缺乏趣味,也没有神秘感。又或者说本可以极度写实,用自然主义的质感打动人。但写实这方面的失败相信也不用我多说。人物关系的探索上也完全不如模仿对象《燃烧》。第一幕过去了50分钟,除了在男女主之外引入男二女二算是提供了新的剧作信息之外,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完全凝滞,没有任何发展变化,或者新的维度上的展现。非常无聊
北方雪乡小县城,男人女人凶杀案,这文艺片给你懂完了
这类片子看得越多,越觉得毕赣和胡波是天才。梁鸣丝毫没有构建美学体系的意识,手持和浅焦只是跟娄烨学了个皮毛。《燃烧》里面Jongsu寻找Haemi的过程虽也迷离,但至少目的性是有的——终结梦魇,驱散恐惧;而在本片的后半段,谷溪更像是一只无头苍蝇,涣散无力。
除去女主角外的所有人都单薄的可怜,这样一个本可以张力十足的三人关系,最终呈现效果居然是一人变化,其他人机械的对这种变化做出回应。不够暧昧,也不够凶狠,想凸显原生态气质,却还是忍不住强塞了一堆不伦不类的符号进去,结尾那纸飞机点题是在干嘛啊。
行活儿
性转版“燃冬”,东北雪景三人行。问题在于,我现在很不喜欢这种叙事和符号。结尾一定是少女成长造成更大的危机,与犯罪有关。然后各种可以被解读引申的意义和符号。巨套路。
#PYIFF#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