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愤怒

Indignation,青春躁郁

主演:莎拉·加顿,罗根·勒曼,崔西·莱茨,琳达·伊蒙,本·罗森菲尔德,蒂胡纳·里克斯,诺亚·罗宾斯,皮可·亚历山大,乔安娜·巴隆,丹尼·伯斯坦,菲利普·埃丁格,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16

《愤怒》剧照

《愤怒》剧情介绍

愤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库斯·梅斯纳是一名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新生,他为终于能摆脱因为担心他安全而唠叨不断的父母感到轻松。马库斯在图书馆学习时邂逅了美丽的女学生奥利维亚·赫顿,两人很快便陷入爱河。因与室友发生口角,马库斯搬到学校另外一间宿舍,但却因此被校长训导了一番。校长认为马库斯存在社交问题,并试图就学校中的很多问题说服他屈从,但马库斯坚持己见,与校长据理力争,突发阑尾炎住进医院。入院后的马库斯因为奥利维亚的频频探望感到十分快乐幸福,并畅想着与她未来的生活。听闻他生病的消息,马库斯的母亲匆匆赶来,在发现奥利维亚手腕上因自杀导致的伤痕后要求二人分手。奥利维亚消失了,马库斯找到校长才得知有精神病史的奥利维亚再次精神崩溃被送去医院治疗。面对父母神经质般的过度担忧、学校教条的教育方式、爱人的离开,年轻的马库斯内心压抑的情绪爆发,他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影片改编自菲利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帕丁顿熊3:秘鲁大冒险帝一之国性爱,婚姻和背叛热浪球爱战晨时空虚的我黑帮之地无名卫士音乐,战争与爱警探奈特3:独立简单爱想要成为影之实力者!再生门疯狂丑小鸭2靠谱英雄和歌子酒第八季被夺走的我们夜孔雀荒岛余生侵入者花暖帘燃烧女子的肖像换屋惊魂恶人之国特警使命之狙击风暴溺水小刀大内密探欧比旺犬饲先生养狗记荣耀之谁与争锋教祖之女超异能特攻

《愤怒》长篇影评

 1 ) 没有看懂

从头到尾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男主和女主的爱情也进行的莫名其妙 电影的主旨想表达的是男主对当时现状的突破 原本总是在看电影时 用主人公的三观是不是比较像心中认为“正确”来评判电影的好坏 后来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但就算这样 我依旧对这部电影爱不起来 电影到最后仍已一种无解的态度结束 作为一个讨论当时青年渴望改变 结束迷茫的电视 说教 来自不同方面大量的说教 却远远大于真正去寻求解决的部分 所以 你告诉我这电影我看得啥?

最让我记忆如新的只有是男主和校长的那段辩驳 伶牙俐齿 让我当辩论教材看了好几遍 整部电影最清醒的值得学习的大概就是男主的亲戚桑尼吧 他在医院里看似无心之谈的一句话 和处事态度 也许不对 但或许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某种层面来说 都是学霸 男主却是相当低能的 他活的相当被动却毫无解决方法(我认为 跑到战场上 一遍遍的想着爱过就好 然后被捅死 无补于事)云云 也许导演只是客观细致的描写一个这样的青年人的现实与内心斗争但综上愤怒大概是清晰流畅的讲了一个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并不值得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只能把这个电影归结为无意义或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个敏感的男生 和一个精神不稳定的女生 这是个很好的也老生常谈的命题 但似乎总没有人能很好的说透它ps百度发现这竟然是一部中美合拍电影...额...一言难尽的怪异感觉

 2 ) 初次约会就给我吹箫的好女孩,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之为依存的规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全球最电影 如果你是李安电影的忠实粉丝,那就不要轻易错过他的御用编剧James Schamus所导演的这部处女座,《断背山》、《卧虎藏龙》和《色戒》等都出自他手。

英文片名为 indignation,改编自Philip Roth 的同名小说,据原作者说,小说命名的灵感来自我国国歌,这样一来,indignation 也非“愤怒”和“青春燥郁”那般单纯了,而是应该带着怒火背后即将揭竿而起的革命感,壮烈而旺盛。

只可惜,大陆版删掉了播放国歌的情节,可能是因为结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义勇军进行曲》所揭开的命运主人公,竟是时代的悲剧。

March on and on!

来自著名编剧之手的电影,其亮点并不在镜头切换和剪接之间(甚至剪接在前半部分的闪回让人有些混乱,but 大陆版本不存在该问题),而在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台词语言的轮番轰炸。

这也是该片虽情节简单明了,但是意涵深远的原因所在。

民主的定义,民主的家庭回到故事本身。

故事围绕一个犹太裔男孩独自前往异乡上大学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主人公Marcus 在父母的”绑架“、校长的“压迫”和爱情的“挣扎”中,逐渐走向崩溃的故事。

大时代的波涌反映在小人物内心的纠结之中,五十年代的美国,朝鲜战争、种族标签、保守的道德氛围让那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紧张和压抑。

当校长的双手按压在年轻人颤抖的双肩,母亲温热的脸贴在儿子欲哭无泪的脸上索要承诺时,你立刻就会意识到这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个自由之邦。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逻辑 Marcus 的父亲对他的“保护”过度……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远走上大学了;进入大学,每周一次训话礼拜让他窒息……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有爱情了;第一次约会,女孩竟然给自己吹箫……不过没关系,他仍然是全A+的好学生……

BLOW JOB. 因为“吹箫女”跟舍友吵翻……不过没关系,他可以换宿舍;因为换宿舍的事情被校长谈话还气出阑尾炎,母亲即将和父亲离婚……不过没关系,他还有女朋友;母亲拿不离婚当条件要求他离开女朋友……不过没关系,至少父母没离婚;女友突然消失……不过没关系,至少找到了不去训话礼拜的方法;礼拜冒充的人被抓包,即将退学……不过没关系,就快演完了,就快演完了……

OUT不断逃跑,不断逃跑失败,最后连混成那些大人一样的机会都彻底消除。

这个故事严肃残忍却引人入胜,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过程中,主人公历经浮沉,囹圄套囹圄,终于精疲力尽。

这种叙事手段让观者伴随着主角一步步深入困局,如同紧握脖子的手渐渐加重,直到青筋勃起,奄奄一息。

“游走在监视者之间” Philip Roth 曾经形容 Marcus“游走在监视者之间”。

Marcus 是一位孝顺善良,敏感聪慧的男孩,他爱父母,对于父亲的强制要求向来顺从,即便是要被班里最美丽的女孩眼看着自己清理肮脏的垃圾桶;他遵从校规,对于不合理的硬性礼拜敢怒不敢言。

一直以来,他隐忍着,正所谓他们那一辈被后人称作的“沉默的一代”。

虽然故事发生在处在特殊时期的美国,但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每一代人都有在成长中愤怒无言的较量。

这种较量不仅限于自己与他人之间,还有自我内在的较量。

要知道,让Marcus死去的不是校长,而是作家和卖电影的人。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谁放入主角的位置让读者和观众买账,谁就是主角。

Marcus 是一个看起来很“无辜”的男孩,只有他死去,才会调动人们对他的死因,以及他死因背后的人产生激烈的情感和思考。

我还是要为Marcus 背后的人们说两句:父亲发现身边的年轻小辈纷纷跑去战场送死,怎么能不恐慌?

母亲只是想让儿子拥有幸福的家庭,即使自己的婚姻再糟糕也可以为了儿子牺牲;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帮助Marcus的初衷在他看来温暖仁慈;室友没有真正打开那封情书,之后还在礼拜堂充满悔意地回望Marcus;Olivia 对Marcus的爱意充满了神经质和伤痛感,但却也是真情流露。

但是 Marcus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相信这个“放飞自我”去爱他的姑娘;长期在家中“听话”的习惯让他下意识选择按捺对室友的不满以至“厚积薄发”,但是被挨了一拳之后就再没有了还手之力;他仍然像父母要求他一样,要求母亲不要离开父亲……从故乡逃离为了找回自由,却发现最终需要逃离的地方竟然是他自身,多么绝望。

“他”是“他们”的病灶综合体,“他们”令“他”发作。

“他”死了,“他们”中仍会生出下一个“他”……老实说,Marcus并非是“做错事”的青年,相反故事中只有他一直在做某种理论上的“正确”,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力量之间的权衡,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

不过,在电影里,成长的步履只有蹒跚沉重才是最正确的,因为这是观众想看到的。

只有在残忍中长大,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通行的共鸣。

“伪善”与“实用主义”你是否留意过这段意涵深刻的对话:

犀利的提问,宿命的因果 Marcus 在历史课上这一番问答一语成谶,暗示了他的结局: 他最终还是混迹于犹太兄弟之间,与有神经病史的女友分开踏实学习,找人代做礼拜……正如他对于清教徒的讽刺一样,他终究走向了理想初衷的背面,那个被称为“实用主义”的“伪善”。

Marcus或许一直都没有看透过他所信奉的真实世界,那些有神的信仰也不过是利用了谎言的实用性,只是他把游戏当了人生,而人间的大多数不过是把人生当作了游戏。

如果Marcus没死,照此趋势必然会是一个被规训之后,放弃愤怒的成年人。

然而作者把他写死了,他的死,大概是对一个愤怒灵魂的祭奠。

我想到《十三邀》中李诞提到的他个人的经历。

原本他也是南方报业的一员,对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的构思,但是看到自己排长队才抢到的火车票在同事那里可以轻易托人买到,他说那一瞬间他才惊醒——算了,世界总有他自己的逻辑。

从此以后,他决定跳入社会的这个巨型机械内,那些用来自我感动的内在秩序,一夜之间化为青春的炮灰。

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此为依存的规则。

我们这一代越来越佛系了,并不是因为选择不愤怒,而是愤怒不起。

我们当下的时代,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各自面临着无法轻易动摇的社会分层和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连反抗的过程都来不及有就已经成长为社会人。

当蚂蚁遭遇大象,能做的只有混迹于无数个他者,用日常琐碎的小确幸消解着不安,或者说丧丧的段子笑一笑便“恐惧解除”。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当然,这种不幸很公平,很孤独也不是一个人在孤独。

青春里的人大多是困惑无解的,但是青春片大多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已经看懂了青春的人,却仍有被解释的需要。

那些年,沉默的背后是无数颗欲言又止的心脏,如今心率不似从前愤怒时那般澎湃,幸好曾经的艰辛和壮烈还可以通过电影复习一遍。

愤怒的青春已死,我们悼念他的灵魂,悲悯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也别无所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番慰藉与感动来自于戏剧,而旁观主角命途给我们的乐趣,到底敌不敌得过我们自己的人生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你选择哪个了。

 3 ) 出离的愤怒

这部电影是在美国二战后,而反主流文化尚未崛起的夹缝中的一代青春骊歌,在新世界打开的大门面前,遭遇旧势力的埋伏。

不懂美国那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很难看懂这样一部影片,里面没有正义与否,只有男主人公的对抗,即使是对抗也是很曲折的从校长办公室的一次谈话,而谈话本身,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除了让人惊叹男主的演技以及清晰的逻辑,敏感的智性之外,关于这篇电影主题揭示实在太隐晦了。

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这部影片有相当难度。

需要明白校长嘴里的“洁食屠夫”的意义,也要明白男主父亲的紧张,更需要明白历经二战首迫害最严重的犹太民族如何处理安放个人与时代的方式,还有美国二战后保守派与新生派之间的暗暗对抗。

整场电影最精彩之处无疑是男主在院长办公室和院长针锋相对的十几分钟。

男主从紧张,不停地拿出手绢擦拭额头渗出的细密的汗,到后来实在无法忍受院长对其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的质疑时,其激动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盯着院长说:“我不赞同在毕业之前要参加40次礼拜才能拿到学位,这是谁允诺给学校的权利,强迫我去听任何信仰的神职人员的布道......因为我是个无神论者 ,这些有组织的宗教行为严重冒犯了我,我完全能够在无信仰的状态下,维持自己的道德存在......”"先生,您是否了解罗素的这篇文章?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对这篇文章非常熟悉,先生。

因为我在高中担任辩论队队长时,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我现在建议你能够读一读,而且不带任何偏见。

你会发现,罗素提出了以下逻辑:第一因论证、自然论证、设计论证、神的道德论证、伸张正义的论证,我学习了这些论证,并且想按照这些论证来过自己的生活。

我确定,先生,我有权利这么做。

"看到这里,瞬间被洗脑,成为罗根.勒曼帅铁粉。

这是一个在智力上早熟,而且深具思考能力的年轻人。

但最终的命运是,年轻人两条路,要么战争,要么上大学。

在大学里以抗争者姿态斗争的男主,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这是年轻人对旧时代的愤怒,带来的惨重代价,也是时代对群体的裹挟下,人人道貌岸然生活的悲哀,更是一种更为辽阔的愤怒。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场校长和男主的聊天,这种看似对等的交谈,真是堪称我国学校的典范了。

一是,院长从学业、关系相处、宗教谈到家庭关系、情感问题,而这种事在我国,院长一般都太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与学生做心智开导的。

二是,尽管院长在自我框架下的追问,push 的男主勇敢、直率的对抗,听起来就是一场颇为精彩的成人礼自主选择的辩论。

这种对抗并没有遭致院长的当面斥责,最起码是一种鼓励:彼此观点的碰撞,尽管双方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太不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中国自古鼓励的是和为贵,不鼓励冲突与对抗,认为冲突和对抗本身没有意义,而是现寻求调和与折中,实在达不成共识,再想办法。

 4 ) 高压环境下人的崩溃

影片氛围很压抑。

基督教校长强制学生参加宣讲会、对男主过于咄咄逼人,父亲陷在儿子随时要去参军的恐惧中从而用高压控制整个家庭,母亲为了儿子容忍糟糕的婚姻,奥利维亚因为行为大胆(亲吻男生表达爱意)被送进精神病院还割腕自杀,男主背负学业的压力和父亲的管制、社交的困境(最后仍然和犹太教报团),处处透露压抑、保守、紧绷的氛围。

大三犹太教舍友拒绝犹太学生教会,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看似挣脱了大环境,但舍友们不停讲婊子、弄脏了我的车又是一种倒退。

舍友之一在男主因嘲讽女主搬出宿舍后怀有羞愧,在宣讲会上转头望男主似乎寻求谅解,这应该是影片中难得的反思与进步,但在男主冷冰冰的眼神中失败了。

男女主的情感线是很鲜活的,不同于整体的压抑氛围,还好贯穿始终,鼓励我们看一去。

男主三次和校长的交锋也很有意思。

第一次用了很大篇幅,校长确实很敏锐,意识到了男主的社交和家庭困境,讲话很有水平,例如搬出宿舍就是很大的问题你应该学着和舍友商量解决而不是选择逃离,谁知道男主越来越激动阑尾炎都犯了,可见他妥帖完美的外表下有一个不健全的人格。

第二次男主主动向校长诉说心事,可校长直言男主女干了龌龊的事,有理有据的外表下是一颗咄咄逼人保守激进的心。

第三次男主让人替看宣讲会被抓住,只有一个他从校长办公室出来的镜头,背景是目送他的校长,很显然,这又是一次争吵。

标题愤怒应该指的是男主,对父亲,对舍友,对校长,对女主,对母亲,对女性的愤怒比较内敛,用沉默和忍耐妥协盖过了。

在此环境下,男女主崩溃了,女主进精神病院,男主社交失败学业(应该)也失败,以参兵被打死告终,男主父亲精神有问题。

这些只是比较明显的崩溃,我认为藏在冰山下的崩溃是庞大恐怖的,它处处都在。

 5 ) 压抑

这就像是在绵绵雪地里喷涌而出的岩浆。

“我在你楼下就是想确保你没事”。

压抑敏感到绝望,Marcus只想要Olivia知道,他爱过她。

非常文学性的电影。

剧情若有若无,两场高潮戏的台词非常扎实,表演层次感丰富,一场是Logan与院长的谈话辩论,一场母亲以不离婚要求儿子与女孩分手。

最感到震动的是,如果没有与外界的互动,没有良性的人际关系,我们其实无法获得对他人的认知,无法接近人、了解人,更无法爱人。

这场毁灭之路太痛了。

不瘟不火又压抑的片子。

看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年轻时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你的一生,也许是短暂的一生,而我们却无法避免。

是命运的无力感,是懦弱卑微的宿命论。

病态的压抑 压抑的病态

 6 ) 关于无神论观点的阐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昨天晚上一点多,忍着巨大的睡意,强睁双眼,看完了《愤怒》(又名《青春躁郁》)这部电影。

里面的台词是真的很棒,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关于无神论观点的阐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主人公对于宗教与信仰的论述、对于自我内心的剖析,犹如教科书般的严丝合缝,充满着思想的高度以及心灵的涤荡,却又毫不矫揉造作。

通过表情与语言,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我想这就是演技吧。

那些看了《摆渡人》,被其中空洞苍白言之无物的台词所伤害的朋友们,建议看此片洗刷一遍自己。

[呲牙][呲牙]

 7 ) 愤怒 对所有看不惯的一切

剧中主要人物都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有家庭的矛盾 住宿舍的苦恼 跟你三观不同的人讲道理 父母不允许跟对象往来等 这些要压抑不住的怒气都很真实 像是我真实看过或经历过 台词真的很棒 特别跟校长掰扯那两段 精彩极了 互相不退让可我又觉得结尾仓促了 我还沉浸在他思考人生过往情绪里 镜头一转成战场上死前追忆了 可能这就是跟开场呼应上了 最后 人在死前才有的感悟 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没事的毕竟跟死亡比起来 都洒洒水啦

 8 ) 有意思的是:别人都是对的

▁▁▁▁▁▁▁▁▁▁▁▁▁▁▁主角父亲说:一件小事都可能造成悲剧。

和情节映衬,对。

主角反感这总是小心的态度。

▁▁▁▁▁▁▁▁▁▁▁▁▁▁▁校长说:学会容忍别人。

对。

主角的情绪总是由此引发。

▁▁▁▁▁▁▁▁▁▁▁▁▁▁▁主角妈妈说:自残的孩子有家庭问题。

对。

这是奥维利亚的痛苦来源。

▁▁▁▁▁▁▁▁▁▁▁▁▁▁▁ 校长对罗素的评价,一定错了吗?

没那么简单,如果主角看的是尼采呢?

▁▁▁▁▁▁▁▁▁▁▁▁▁▁▁同学找人签到,他采纳了,并因此被退学。

同学错了吗?

不,这事放他同学身上,会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盯上的。

▁▁▁▁▁▁▁▁▁▁▁▁▁▁▁最终,两个叛逆的孩子,走向人生的悲剧。

赞同我的,这电影不是给你看的。

不喜欢我这评论的,这电影是给你看的,我知道你不会喜欢我说的。

更贴切的片名,我觉着是:无能狂怒。

 9 ) 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影片压抑,叙述简单,不喜欢这个风格。

女主莎拉·加顿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清新美人,气质干净可人,金发飘垂。

她在电影《大都会》中因为自己优雅老成的韵致异常出挑。

美貌与实力并具的她,必将成为好莱坞备受瞩目的明星。

2012年,在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电影《大都会》中,获得和罗伯特·帕丁森、萨曼莎·莫顿合作的机会。

她本人也因为此片获得了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加拿大电影最佳女配角奖[3] 。

这一年还在迷你剧《圣殿春秋》的续篇《无尽世界》中饰演了一位有魅力又聪明的女孩Philippa[15] 。

2013年,她和杰克·吉伦哈尔、梅拉尼·罗兰一起主演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宿敌》[8] 。

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吉尼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10 ) 被压抑无法被理解的两个人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在宗教道德的环境下,男主是个无神论者并且坚持自己的主见没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像台词里写的我喜欢你的真实性,女主是偏向极端的情感唯心的感觉,很美很纯粹。

两个人在那个时代不被包容但是上天让他们相遇并相爱,真的很让人感动他们遇见了彼此。

最后的男主依旧为了自己的信仰得罪了院长被派送战场,也许在战场上死亡,思念奥利维亚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最后在精神病院老去的女主,看到这里这样的结局让我很难过,他们两个人注定会成为悲剧,很庆幸他们拥有彼此。

《愤怒》短评

刚从青春片里出来的男主才22岁,不过表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和校长的两场辩论戏真的很出色。可怜男主才华横溢,但是太过敏感细腻和耿直了,只恨自己出生在了错误的年代,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混乱年代的洪流淹没。

5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无聊

8分钟前
  • Ayana
  • 很差

细腻的夏慕斯

9分钟前
  • 里皮
  • 推荐

14分钟前
  • 还行

讲故事的人太贪心

18分钟前
  • KAKAPO
  • 较差

克制的剧情,是犹太正太的迷姨

21分钟前
  • 摩尼迪伦
  • 力荐

一般

26分钟前
  • 林豆豆就是我
  • 较差

编剧有野心却没能力驾驭一个难得的好故事。若是着力讲述一段美好的爱情,或者着力表现一个荒谬的时代,或者着力塑造一个悲剧的人物,效果都可能更好。Linda Emond和Danny Burstein表演值得尊敬。

31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还行

4.5

34分钟前
  • Julianhooker
  • 力荐

为什么会不理解你的做法呢 ,因为无法从你的角度思考,没有办法从你的角度思考,因为对我来说,不存在这种角度 。

35分钟前
  • 伊丽莎白使用
  • 很差

表达的内容是有的,只是校长和母亲、父亲等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迫和伤害着男主的情节让人真的觉得很压抑。另,男主的强硬不妥协,也很现实地体现出从古至今的难题,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无法做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才确实都变成了不想变成的样子。

40分钟前
  • 米米米米小米粒
  • 还行

看起来竟然很有趣 愤怒和压抑什么的

44分钟前
  • みこ_Yukina
  • 还行

从Olivia身上看到自己迷茫时候的影子,幸运自己生活的年代

48分钟前
  • 纯粹梦游
  • 还行

平平。

53分钟前
  • Cappuccino
  • 还行

感觉《挪威的森林》,中间有一段剪辑有些小错乱,还以为片源有问题,男主角那个演员是gay吧?

54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每个个体和时代背景又是不同的。五零年代,犹太人在美国的尴尬处境。压抑到极致只有爆发了,物极必反。作为处女作品,略平淡了点,但细节处理很不错,对峙愤怒的一段戏很燃。

58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80%“一切都会没事的……”整个后半部分将影片升华到一个境界,愤怒,对所有的不公平的偏见感到愤怒。整部影片定格在那一屋子的玫瑰花中,但私以为还可以做的更好……

1小时前
  • 无意义用户
  • 推荐

台词出色,本以为李安御用编剧挺牛的,没想到编剧还有菲利普罗斯!!还是他小说改编,如果是舞台剧会很棒,电影就一般般!

1小时前
  • 押沙龙
  • 推荐

James Schamus当导演还是差点,不过罗根勒曼和莎拉加顿这对真美好啊真美好。

1小时前
  • 唐小万
  • 还行

如果是舞台剧会更棒

1小时前
  • 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