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7月番完结过后了一段后才来写这段文字,主要是前些日子在A站文章区看到某篇文章对老虚的评说。
我一向不喜欢太针对人,所以文章本身我就不想说什么了,结合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些事,只是想谈谈关于动漫的一些事。
本文全文主观倾向浓重,如有不适感请及早右上角。
随着近几年动漫产生的急遽发展,尤其是在天朝年轻人中人气的飙升,一方面促进了动画本身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动画受众由原先极小众(注:本处所说的受众,指的是将动漫作为首要爱好或者至少是主要爱好的群体)发展为死宅遍地走安能辨我是基佬的繁荣景象。
体现在动漫论坛中,不仅产生了弹幕网站等“分支”论坛,也造就了S1这类综合性的大论坛。
林大鸟儿杂放在哪里都是不变的真理,所以前些日子某个弹幕网站发生的某些事也是难免的。
后来我在98的讨论楼里回了句:一个论坛,没有圈子容易散,圈子多了容易乱,只有一个圈子新人进不来。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在哪里也都是不变的真理,所以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人为了某部动画争得面红耳赤,“XX是神作”之类的言论也经常能从评论中看到,虽然我本身也不太喜欢这种过于轻率的评价,但是评论者喜欢这部作品(当然有时也不排除黑的可能性)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
相反的,一部热的作品也决不会缺少黑的人,有的人能够黑得有理有据,有的人就黑得不敢恭维了,这种人就常被嘲为低级黑。
慢慢地低级黑的范围从作品扩大了监督等人物,老虚、西尾等人躺枪的时代也就来临了,甚至他们的作品中一些并非他们过错的地方也被他们揽了下来。
而看那些低级黑的理由,大抵不过“故弄玄虚”“生搬硬套”几个字。
先不说这些模糊的概念若是要套给上世纪那些经典动漫是不是也能套得上,就算老虚等人的动画真的有这些毛病,也真得用得着如此大动肝火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么?
我无意专门为老虚洗白,但老虚真的是跌在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铁则里了。
刚好夹在小圆和FZ之间的石头门如果真要说逻辑漏洞的话不知甩老虚作品几条街,但是万年老二的招牌却挡下了不少箭。
可见一部内涵向的作品若想少招点非议,排在第二其实是一个好方法(凶真:这一定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这点用在7月完结内涵番上,便是冰果与人衰。
98的7月完结番评选,冰果第一,人衰第二。
A站关于冰果也有一个专题,翻了下相关评论果然又是厨黑大战。
我本身也挺喜欢冰果,不过相比起来更中意人衰一些。
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对于动画的评价。
虽然不同类型的动画说“可比性”本身就是可笑的,喜欢肉片还是热血向的、喜欢黑暗还是治愈系的,在我看来只要看得开心就是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动漫存在本身的目的——抛弃目的只谈结论的功利主义,在三次元我已经看太多了,我不希望也不会再用在二次元上。
不过,由于每个人本身的性格阅历等不同,对动漫的评价有一套自己的“优先”体系,我觉得这也是完全无可厚非的事情。
以此寻找同好,以及发现自己喜欢的片,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说回冰果与人衰,我之所以更喜欢人衰,是因为我觉得人衰给我的“启示”以及留下的“联想”会更多。
虽然冰果本身是推理系的,但是因为我本身不太适应快速反应,所以在20几分钟的片子里快速地从现象不断推理出结论的冰果,有时会给我一种“还没理清楚就结束了”的感觉。
【谜之音:这不就是你说的启发和联想吗?
】“理清楚”跟我所说的启发和联想不太一样,前者指的是动画本身已经交代了事情的全部,但是我还没有梳理清楚从原因到结论之间的“发展”;后者虽然看似动画业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却在故事之外,也就是需要我去“联想”。
另外,前者是事实性的,只有一种“发展”(当然,从冰果这片也可以联想到年轻、梦想等,但是相对来说故事的开展是主要的);后者却是开放性的,每个愿意联想的人都可以从人衰中联想出许多,这些联想也没有什么正确与否之分,全凭联想者自己沿着自己所想,去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简单地说,便是天朝高中教育跟西方大学教育的区别。
田中罗密欧的这种习惯在他架设Rewrite的世界观中也得以体现,看似日常的世界中,实际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与“异常”,若只玩共通线,与一部普通的GAL毫无两样,然而进入人物线后世界却陡然转捩。
虽然也有人批判这种展开过于极端,不过仔细想来这种异常在人衰中同样也存在,只不过被隐蔽地更好——事实上连我都惊讶,人衰明明是假设在了一个完全异样的世界,而且是“人类衰退”这种看似非常反人类的设定,田中在叙事中却能避开不谈,以看似轻松的基调和卖萌的妖精来展开,通篇说“异常”而不见“异常”,这点上空境过于艰深,吊带袜天使又过于露骨,不得不说人衰拿捏得很得当,这也是我给人衰的一个简评:有时候比起知道应该写什么,更可贵的是知道应该怎么写
12345678910111111101111111011111110111111
你很难界定这到底严不严肃。
人衰如果刷多周目,会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但故事却不围绕某一个母题进行。
它制订了一个极其发达的科技人种:妖精的存在;和已衰退的种族,人类的存在。
并以二者的存在互动为主线进行故事。
本来在所有人目光中必然对人类造成威胁的存在:机器人被抹去了。
甚至说,妖精的巅峰可能是在机器人的巅峰以后(机器人在本番中也有着远超现实水平的科技)。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到高度发达的机器人文明必然存在过,但并没有造成人类衰退这一结论。
故事大量运用了neta和荒诞,现实逻辑在某些时刻清晰,又刻意在某些时刻模糊。
这造就了这部番奇特的观感:它不拘泥于去虚构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或世界。
而是在童话人设,油画背景画风,但不简单的思考范围下。
构筑一个不以读者存在,但旨意让读者困惑乃至思考的混沌世界。
反讽的意义不在于构筑的世界如何进行,因为它们只是真实的素材。
是让读者从读者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读者的过程。
反讽的悲剧在于作者要意识到本身是无力的才会去反讽。
但在这个番里面几乎没找到这样的思维倾向。
可以说创作者把自己藏的还是非常好了。
看完这部动画后和朋友推荐,朋友要我说对这部动画的感觉,我说:“就是一块奶油蛋糕咬下去发现里面居然是蓝纹奶酪……”他满脸皱纹和额头的黑线证明他很明白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人类衰退,城市的遗迹,“复古”的人类村庄,粮食短缺,这些让人感觉消极和颓废的意向,在动画里却用鲜艳的颜色和轻描淡的剧情写来表达,说起类似的话题,主人公不知道是无奈还是接受地一笑,“人类今天仍然在绝赞的衰退中。
”而人类衰退的原因也没有提到,只是一个被所有人默然接受的事实。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设定下,人们还是像“童话”里一样生活着。
这种后文明设定让这部片子与其他动画相比,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
(给我同样感觉的还有《天元突破》的前半段)动画讲了好几个故事,顺序上的混乱并没有让这部动画的逻辑混乱。
其中的暗喻也不需要我自以为是地在这里说了。
我想说里面的几个细节让我感觉很特别。
在《精灵的返乡》中,村庄通电,晚上的灯管和霓虹灯吸引了人们聚在一起跳舞。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情节,毫不华丽的灯光在这刻却让人觉得格外的温暖和祥和,不是灯泡放出来的废热,而是人的温度。
也只有衰退,才能让人们重新觉得这种可贵。
(我只是单纯说我对这个情节的感觉而已,和动画谈到电磁波让精灵都逃跑这种批评性质的观点无关)在《精灵的时间活用法》中,最后出现了很多狗,时间悖论狗,即时间穿越后产生的所有矛盾集合起来变成狗。
我自己是理科生,我当时觉得特别好笑,可笑的不是动画,可笑的是科学家、哲学家、小说家,时间穿越的矛盾如何如何,一只狗不就可以解释了吗?
这种浪漫主义的诗意“谬论”在这里却让人“轻易地接受”了。
主角吐槽“这让在工作室里研究科学的科学家听到绝对会气到七孔流血”。
科学什么的,最后也是绝赞地衰退了。
而助手寻找自我认知,正是我高三英语学习的主题“Identity and belonging”,同时是2011年VCE的ESL高考的题目,自我的认知来自于他人。
这让我看完非常有感触,静静的思考,一个没有名字,没有个性,没有特征的人的确无法被人识别被人记住,变成看得见的“隐形人”。
正是因为茶会上的八卦流言,主角对年轻爷爷的“错误理解”才塑造出了“助手”这么一个人出来。
(我在想啊,我考试前看了这部动画该多好啊啊啊啊 啊)又想起《精灵的地球》中主角问起精灵们有没有名字,精灵表示他们完全没有名字这个概念,识别彼此都是靠“感觉”。
主角自己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全动画,大部分人物都是没有名字的(Y作为代号也算个名字)。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区别彼此的呢?
感觉。
感觉具体的内容是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和个性,既然有了这些就可以区分彼此,那还要名字干什么?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名字?
因为这些关系在今天都被淡化了,亲人,朋友的关系淡化,渺小的个人在社会中微不足道被人忽视,所以才需要名字这种符号来区分。
但在人类衰退之后,这些曾被轻视的东西重新被重视(不如说是不自觉的珍惜仅存同类吧),反而名字就毫不重要了。
最后再赞下op和ed,无话可说。
1.日本是一个社会分工极其精细的国家,家庭一般不处理活的鸡或章鱼(和《入殓师》一样选择了放生)。
然而这是人类衰退之后,社会分工退化粗糙,人们如果不杀生,就只能饿肚子,回到了原始社会。
2.人类小姐本应为放跑了鸡负责任,然而她选择向放弃了平常工作的男人们追究责任。
在人类衰退之后,男性不再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社会地位也降低了。
3.妖精是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的现人类。
智商似乎比人类高,但需要投喂、生活需要依附人类。
联想到发达社会的精英阶层。
4.人类进入了物资匮乏,妖精:“物质文明的悲惨结局吗?
”关于物质文明的定义可见这篇链接:http://www.360doc.cn/article/44203_2970483.html 暗示着作者认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必将走向毁灭。
人类小姐:“我们人类在遥远的过去就已经进入悲惨结局之中了,再过不久就要灭绝了。
”毁灭的征兆很早就到来了,而结果不仅是饥荒。
到处弥漫着凉薄社会的悲观主义色彩。
5.妖精在一起会擅自增殖。
开银趴是吧。
6.人类饥荒时,妖精送来了来路不明的物资,上等阶级对底层阶级的援助。
人类和妖精是两种物种,也是两种阶级,两种体制社会。
7.物资变多了,以物换物的行为流行起来。
原始市场的出现。
8.“现在已经消亡的完全消费型文明的富裕。
”消费主义文化。
(定义: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二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一种把消费当作唯一目的,为消费而消费,背离了消费是满足人需要、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但也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
)8.品尝罐头食品,“感觉像是在吃鱼形状的什么东西”,工业加工食品的味道好不到哪里去。
9.找鸡的会议开展了六小时,在看不见的地方消耗了大量成本,即未得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只剩下“无法修复的人际关系上的鸿沟”,即有着不同政治立场或出于不同经济利益,人们开始站队,互相猜测以至于最根本的实施方案被忽略。
祖父的“感觉不到任何利害关系的轻松发言即刻被采用”,尽管内容和刚开始提出的并无二致。
人类小姐叹息,也许是对人类这种分派别却降低效率的行为感到无奈,她得出的结果是“无需进行会议,结论在讨论之前早已决定好了。
”人类都是虚伪的。
10.找鸡这个行为是徒劳的。
但是为什么要找呢?
人类小姐说“虽然行为本身并无意义,但是需要曾尽力了这个事实。
”人类的很多动作,都是出于社会目的做给别人看的,“找”本身比结果更重要。
我们的许多行为,是否都能这么解释呢?
11.丛林里出现一只没有头没有毛的加工过了的能在餐桌上看到的光溜溜的鸡!
因为无法抓住它,作为调停官的人类小姐对其他大小姐们进行了言论控制。
隐瞒事实,印象操作,强迫性诱导,而却装作都是为了群众好的样子用政客的标志性话术和姿态让人们点头。
12.作为诱饵的中田先生很喜欢金币。
人性是逐利的,因此无权无势、盲目服从的普通人很容易被当做诱饵白白牺牲。
13.妖精社的建筑风格非常前卫,像集装箱。
14.妖精社的接待员就是日本社畜小领导的形象,嘴里没有一点有用信息,牛头马嘴,干笑捧场。
另外,他三天前才被安排到这里工作,对此没有情感和了解,只要有衣服和食物就能干(就业困难的社会现状)。
15.现人类所处的时代是人口开始减少,但是总的来说还过得去的时代(日本经历了很多次经济衰退)。
16.工厂全自动化,所以味道很普通(同第八点)17.助手先生(小孩)接受的是以称赞来鼓励发展的方针,因此这种教育方法影响了他的思维模式,使他对事物的评价体系都是优良可。
而很难否认的是,即使进行积极教育,人依然木讷呆板,毕竟根本逻辑没有得到改革。
18.面包可以由任何东西做成。
最后都会变成不知道原料是什么的合成食品。
然后解说面包机器人撕开自己血流不止。
(同第八点和第十六点,讽刺的都是现代食品工业的过度精加工)19.好久没看了,重新听ed的时候真的感触很多。
它真的会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番,带着人类历史独特的悲怆,投以调侃、鄙夷和悲叹的目光。
人类衰退了。
衰退了什么?
“不是我想要的自由。
”现今的社会,一个到处都可以听到的呼喊或心声。
在我们这个幸与不幸的时代,自由,指的是什么?
意志的自由(实质自由)和行为的自由(形式自由)。
这是过去就有的虽不新鲜却广为人知并传承已久的观点。
幸运的是,我们(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自由并对此形成了某种共识(自由的普适价值),且努力使这种自由成为可能;不幸的是,看上去,我们越是努力,距离这种自由就越远。
为什么?
“不是我想要的自由。
”“垮掉的一代。
”就在并不很久的以前,一个忧心忡忡的忠告。
然而,站在今天回顾,每一代人在他们上一代人眼里都像是垮掉的一代(beatnik):“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所以,我们所担心的“人类的衰退”,又是不是人类认识和发展史上的一个规律性结果呢?
人不到了一无所有的地步是不会后悔的。
追求自由的一个结果,就是“垮掉的一代”的诞生,尽管那种自由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认同的自由,更未必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衰退。
只是表现出了某种苗头而已——颓废。
“这是颓废的一个征兆:我们现代的‘自由’概念,更多的是本能退化的一个证据。
”我们对于当今社会最常使用的抨击性字眼,归结起来可以称为:“溢满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式欲望的社会”和“过度的欲望在肆虐着这个星球的同时,终有一日会报复人类自身”。
于是问题大致有二。
其一:人人都说我们自身大约出了某种问题••••••谁来改正?
其二:人人都说我们欲望过于炽烈••••••我们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人类的衰退,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于自身的衰退视若无睹、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这种衰退乃是一种“进步”(如果不是进步的话,人类的处境可就麻烦大了)。
这也就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得认为自己没有出现一种根本的、方向性的错误。
虽然在某些“局部性”问题上、某些问题的某种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意义的“错误”,但人类社会就其整体而言无疑是进步了的。
嗯,必须是进步了的。
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渴望自由。
人类天生就是希求自由的生物。
自由,是人类本能的追求。
说明了什么?
自由乃是一种欲望。
自由乃是一种本能。
自由乃是出于一种“自由本能”。
“不是我想要的自由。
”真正的不幸,不是我们失去自由(就好像我们真的得到过似的),而是停止希望。
于是麻烦在于,我们对于自由的希望越来越趋于平淡,越来越流于可有可无——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
本能的衰退。
人类衰退的是本能,而非任何一种“自由概念”。
这不是所谓“进步的代价”或者“变革的牺牲”。
是衰退。
是我们隐约已经有所觉察却又拼命拒绝承认、已经有所畏惧却又迟迟不愿着手解决的衰退。
于是我们说:“不是我想要的自由。
”可是我们又为自己的自由做了什么?
我们为了自己的自由,付出了何等义无反顾的努力,还是做出了何等长歌当哭的牺牲?
恐怕,什么也没有。
“人类历史上做得最出色的一件事情,就是推卸责任。
”不合时宜的思想体系是难于在现实世界立足的。
不,“思想体系”这种东西本身就已然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了。
本能也好,自由也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去谈论,好像变得十分奢侈。
作为一个结果,我们似乎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对于这个隐藏着重重危险的世界熟视无睹,并抱有相当程度的心安理得,除了独舞,还有别的出路吗?
——培养欲望。
培养你自身的欲望!
我们的问题,不是欲望的过剩,而是真正的、出于本能的欲望的不足!
正因为缺乏这种真正的、出于本能的欲望,所以我们才甘愿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把这种欲望称作“理想”,那么你就明白至死不渝贯彻地自己思想体系的理想主义者们常处的困境了;如果你愿意,这就是自由,这才是自由——通过真正的你的欲望的实现,去塑造你自己!
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不要心甘情愿地对这个世界俯首称臣,不要愚蠢至极得成为他人欲望的奴隶!
成为你自己的主人!
如果你,如果我们,如果人类缺乏这种成为主人的欲望、激情和力量,那么,毫无疑问地,人类衰退了!
本能意味着什么、真正的欲望意味着什么?
想象力、行动力、破坏力、创造力,力量的激情!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什么?
距离!
与这个衰退的世界保持距离!
与那些时代的、他人的、自我的愚蠢的欲望保持距离!
审视自我与生命的距离,控制本能与欲望的距离,支配自由和力量的距离,然后才会有,距离的激情!
由此,本作最为发人深省的一点,在我看来,就是通篇说“衰退”而又不大费周章地评论“衰退”,用一种置身局外的淡然眼光缓缓描述整个故事,用平和安稳的吐槽揭示荒诞的核心——与生命真实的距离感: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什么也没做。
那么我们做了什么?
——今日、人类也在绝赞衰退中!
这是来自一个不合时宜者关于自由的无关紧要的议论和关于人类衰退的不痛不痒的杞人忧天。
初中时期看过,如今已然大一入学近两个月,二刷带给我对这部作品的一个全新的印象。
初中时期我很喜欢看冷门作品,总是找那些在各大正规视频平台“查无此番”的作品看,自以为品味与众不同,甚至由此产生一种十分可笑的高人一等的自满感。
——现在的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看冷门番剧的幼稚理由。
不过,《人类衰退之后》对于那时的同好们来说,并不能称为冷门吧?
这部作品的话题度其实意外地很高。
被贴上“社会残酷本质”、“黑暗童话”、“揭露现实”等等标签。
并不是说这样的标签夸大了什么。
其实当时看番的直接感受的确和那些标签说的相吻合。
一个啥也不懂并且整天在互联网上寻找不健全资源来作为施法素材的初中生,第一感受确实是——“啊!
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我现在把一切都弄懂了!
”仅仅通过看一部童话画风的番剧就以为自己见识了残酷现实的初中生写照,在如今的我看来显得那么鲜活而羞耻。
但是这不是自我批判,也不是说那时的我产生的想法是错误的。
只是如今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再来看这部番,我出奇的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发生了大逆转。
在所谓“揭露黑暗”的标签之下,是另一副深刻而不深沉的面孔。
这是一部以倒叙手法讲述的单元剧故事,剧中女孩面对人类衰退之后的世界以犀利的吐槽,再借助“新人类”妖精桑们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和身边人那异变的日常生活。
女孩与银发腐女同伴复兴宅腐文化。
见证两个外星机器寻回自由意志的旅途。
在吃着更新迭代的不同版本的香蕉,踩到香蕉皮摔倒,并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沉默不语的助手男孩在谣言的框架下构筑出自我认同与价值体系。
在早期的学院生活中见证不同人类背后的阴暗面,与喜欢看那种讲述少年们过激的友情的故事的银发少女结为友人。
每天回寝室时帮助老旧的机器人从不停撞墙的轮回中解脱。
寻找到真正的朋友——一直躲藏在机器人体内陪伴着女孩的妖精桑。
这是一个讲述少女成长的实实在在的有趣故事。
甩开标签后,我看到的是有趣的叙事手法,卡尔维诺式的预言,不失深度的台词对话,以及始终令我震撼且回味无穷的,助手篇。
无限重复的腕表失窃与寻回,更新迭代的香蕉,盛产闲言碎语的茶话会,那个很适合夏威夷衫开朗活泼却好色的13岁少年。
以及那个用大家的谣言来构筑真实自我的沉默寡言的助手男孩。
满满的预言感。
这或许才是,剥离那些标签后,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类衰退之后的故事。
的的确确,再度引我深思。
无厘头的讽刺+表面废萌的剧情,营造了梦一般的黑童话氛围。
画风废萌可爱。
作画普通。
演出普通。
设定非常奇妙,人类因为某些不知名原因互相勾心斗角衰退了。
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能却单纯像小宝宝一样的妖精,他们无所不能却又崇拜旧人类,能发明时间机器却又是及时享乐的快乐生物。
这种设定极度有趣,情感像小宝宝这点让我想起《美丽新世界》,无所不能却又像是《自新世界》,这种设定看起来非常随意却又好像蕴含着什么道理。
人物塑造很棒,随心所欲的小妖精,和无牵无挂不加掩饰的吐槽向女主。
剧情主线就是无厘头的剧情展开,配上冷不丁出现的讽刺,出戏又好笑。
剧情深度并没有多少,讽刺也只是一笔带过。
作品像是欢快童话版本的卡夫卡,无意识地唱着梦的呓语。
什么人看到它,它就是什么样子。
第二话阅毕重新打星!
一话弃的人哈哈哈!
这番结合的点太多了1.自带吐槽 2.吐槽人性(雾!
)社会风气之类这个不评 3.各种梗!
第二话里看到《无人生还》和爱伦·坡一篇小说应该不是我误解吧( ̄▽ ̄")4.各种神展开!
荒诞什么的好喜欢(≧∇≦)ノ 5.妖精桑萌!
6.ED略奇诡的感觉好棒!
7.哦配乐也好棒各种恰到好处哈哈哈想说的有点多短评不爽但是看到第一篇评论如此文艺又专业的样纸还是吓到了啰嗦完毕!
这动画的改编完全粉碎了原作的意境,变成彻彻底底的废萌了好不好?
觉得好看的都是冲喜闻乐见去的吧?
原作恬静笔触下描写的末世风景,对话间的精妙,改编删删减减已经剩不下多少了,反而是大量反复的来写原作里几乎能说是一笔带过的黑化、猎奇、喜闻乐见……这是对商业的妥协么?!
若真是这样的话还不如不改编。
最后的结局,人类桑和机器人的对话,为什么删?
为什么删?!
全集甚至可以说全书点出立意的部分就这么被你扔了?
我不信给这玩意打高分的你们能坦然的说你们觉得这动画很流畅,若不是事先看过书了我连一集可能都撑不下去!
最精髓的部分全没做出来,剩下的只有废萌、黑化、猎奇、喜闻乐见……再加上低预算,劣质作画,乱插的BGM……这动画我不能说它很烂,但绝称不上好!
岸诚二那种热热闹闹的搞笑风格本就不适合田中,他做正经戏的水平参看AB,加上坑爹的系构,原作里能把人看到双眼湿润的部分这片子里只会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
明年的魔龙院可能也就这个意思了,烂片预定,坐等怎么毁鸟肌的最后一战!
与其这样不如一直毒药下去,至少不会让有些鉴赏能力的人在只看了动画的情况下觉得原作,觉得田中也不过如此。
?
冷烂欠的吐槽神作啊~~~
果然田中罗密欧的原作有保障啊,处处体现出对现实的隐喻。
我实在、看不出啥来= =
可可爱爱的画风背后,却有稍微有点隐晦的黑暗,这隐晦的黑暗又稍微影响了一点故事的观感。PS:这么可爱的小妖精在哪里可以领养呀
这种强行隐喻真的挺没劲的,制作组还非得改故事顺序,不能理解。
两集弃,很萌,但就是无爱啊~~~
挺神奇的
人设很萌 色彩很萌 除了这些 故事好无趣 除了最后一话看到了每个人隐藏的层面
顺序有点复杂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 有点晕(;¬_¬)
超省钱的妖精喂= =有点莫名其妙,一集弃
08 看不下去了。只有前几集勉强还可以。啊啊啊。三星半啊= =
满满诚意的社会派吐槽番,披着超萌童话外皮的重口味人类学演绎,滋养丰富,风味绝佳。纯2D的视觉表现,温馨甜美风的配色和人设,麻衣酱恶意卖棒读的犀利吐槽,精彩的OPED,谜样的蛋蛋感动,整体看几乎没有什么弱项。今后也请绝赞衰退中!
垃圾的不行
最催眠的新番,没有之一
第一集莫名其妙的吐槽,待展开
浪费时间,无新意
特别喜欢次文化那两集XD
是妙的厉害的
看起来想以“表面废萌实则黑深残”的装逼模式表达一些东西,但真的很无聊很枯燥……而且以单元剧形式分集表达的那些内容也是很俗套被说了很多次的那种话,什么过度发展自我毁灭啊,什么校园欺凌啊,什么漫画业界乙烷啊……也就时间线循环那两集还凑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