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八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失眠的你一睡不起。
零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奧斯卡公佈入圍名單,內裡有項提名閃著微光,都是我們的意料中事。
一零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天氣那麼陰、那麼冷。
下著清明雨。
就像零八年一月的倫敦。
你最後的電影在城裡上場了。
於是我穿著一身的黑衣,別著紫色的花,去找你。
我沒有太多黑衣裙。
穿那麼薄。
冷得像身處停屍間。
但一切那麼好。
我其實只欠一雙口袋。
把雙手,藏好。
對了,還記得你去威尼斯影展時戴的黑帽子嗎?
那年你的衣著品味給評得一文不值。
那年,你那麼年輕,但卻那麼的不快樂,而你已時日無多。
當時你剛離開了生命裡重要的人。
在場的人回憶:「他根本不想待在那個地方。
」你還在記者面前述說自己的計劃和遠景。
但你明明是個只為一個星期設想的人。
對呢,那時你已學會不要和記者對著幹。
因為,你太需要安靜。
我也需要安靜。
而且是很靜很靜。
所以我買了戴和你那頂帽很像的黑帽子。
把悲傷,統統藏起。
零八年一月二十二日。
一切還在迷霧中,含糊不清。
你在《帕納索斯博士的奇幻秀》的片場內拍的照片,只有廖廖數張。
但都給公諸於世。
其中一張,令人無法直視。
那是張你閉著眼睛上吊的照片。
即使明知是假的。
但那照片仍然令無數的人心如刀割。
我其實無法對這電影作出所謂正確的判斷。
你在戲裡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吊在橋下,不醒人事。
仍是那麼高大,穿著白色的西裝。
頭髮的長度,和演小丑時,仍然一樣。
正正時兩年前公開的那張劇照。
不知怎的,我見著你,便哭到停不下來。
這就是你最後的日子。
仍然那麼年輕,但那麼不快樂,而且不健康,而且時日無多。
那時,你沒有一夜睡得了。
你靠安眠藥進睡。
倫敦的天氣令你傷風感冒不止。
你穿著條紋襪子、毛線帽子和手套,在地上病懨懨的讀劇本。
你頭痛欲裂。
你說你那時,頭腦裡,有道無法停止的,力量。
橫衝直撞。
你整個腦袋都是噪音。
你在銀幕裡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辦法看字幕,沒有辦法看你身邊的人。
你的小動作你全都戒不掉。
揚手。
繞圍。
掌摑別人時像個吻。
只戚半道眉。
提建議的時候閉著嘴笑,酒窩長長三道像疤痕一樣。
你為小丑而學習的腹語,仍在句尾不時壓不住的跑出來。
導演說,對白裡一半的話都是你自己即興瞎說的。
我覺得那些胡話多麼像能惦在手裡的珍珠。
有一幕Andrew Garfield和你坐在河邊,夜了,遠方的霓虹染了你半張臉。
他侃侃而談的時候,我看到你的楬色眼珠,游離,無法集中,走神。
你曾經說,難過的時候,便到火星坐一坐,看著地球,其實看不到痛楚,看不到這一切沉重難忍,一切其實那麼渺小。
我看著《帕》內的你,多想把你立即拉到外太空。
那或者我們便不會再看到你內裡的戰爭。
但我怎麼能夠。
我沒有那種能耐。
更何況,你在夜色裡,那麼美麗,不可方物。
曾經我們叫你陽光。
曾經你是屬於白天的。
究竟是甚麼時候開始的?
你在夜裡看去那麼美、那麼恰當。
黑夜成了你的國度。
一秒一秒過去,我不知道,你的戲份還剩多少。
Johnny Depp、Colin Farrell和Jude Law會去演鏡中的你,這是我兩年前便知道的事。
每一秒我都在害怕你又要跑進鏡子裡,一去不返。
我不再哭。
我需要澄明的眼睛去把這一切記住。
他們三個都努力的模仿你。
他們已做得很好。
加上化妝、動作和特效的混亂,霎眼間可魚目混珠。
但是Jude Law的眼珠子委實太藍。
Colin Farrell的臉型又不能矯。
有時我真願我眼睛沒看那麼清楚。
演得最好的是Depp。
可惜偏偏是戲份最少的。
Johnny Depp上場的時候,劇本刻意加入了華倫天奴、戴安娜、占士甸的小墓碑,浮在黑河上。
都是年輕的逝者。
Johnny Depp的對白是給你的悼詞。
「對,他們死了,但他們永垂不朽。
」「他們不會病弱或年老,永遠年輕美麗。
」「無事永久,死亡也不例外。
」說那些對白的時候,他的眼,有那麼一點濕漉的光。
他回憶接拍這電影時,你仍舊不斷啟發他們改寫故事,他們說:「Heath仍在場。
」電影結尾時,說,這是「A Film by Heath Ledger and His Friends」。
還出現一張紀念你的劇照。
嗚謝處,向你的家人致謝。
直至只剩黑暗,你電影裡的手機鈴聲響起了。
那是《We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World》的電話鈴聲。
不斷的響著,在不同的角落響起。
彷彿,你人就躲在電影院的某處。
彷彿,你已不再能,拿起聽筒。
彷彿,你只是頑劣的不願接聽電話。
Terry Gilliam回憶,你在片場最後說的一句話是:"Don't shoot the messenger."我爬上沒有倒後鏡的巴士,顛簸回家,對,Don't shoot the messenger。
我在心裡,無止無盡的,默誦這句話。
就像一句咒語。
但這咒語並不保守、祝願、詛咒或祈求甚麼,它甚至不是甚麼寶石或珍珠。
它僅僅是,Don't shoot the messenger。
(寫於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二日)
这个电影确实有点weird的感觉,因为你若把它当成一部娱乐片,会觉得它其实有些值得回想的地方,但如果你对它期待着一种更复杂的东西,则可能看完之后觉得它什么也没说。
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好比《爱丽丝梦游仙境》,它的价值在于讲述的过程本身,你的反应,比如感到有些无聊,开始有所惊喜,稍微有点紧张,对美好的结局心满意足,这些也都属于故事被讲述的过程。
就跟演Valentina的演员Lily Cole一样。
她的长相不能算很好看,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她就是在那样不成体统的世界里那样确实地存在着,有时你可以察觉到,她的情绪可以从虚构的情境中透出点现实的味道来,也可以说是给了这个天花乱坠的故事一点“意义”。
循着这种感觉,我觉得她其实还是很漂亮的。
反“传统”的长相,让我想到中世纪叙事诗中的少女形象,在这种时空界限模糊的故事里,倒真的很有那么些迷人的味道出来。
我想,不是所有电影都带有讲述一个什么道理的使命,也并非所有导演都想让你带着心满意足的姿态退场。
也许有些电影只是想演示一下,世界究竟可以怎样不同,想象究竟可以怎样自由。
你的选择,可以不总是去感知一个意义,也可以是去创造一个意义,donner du sens。
豆瓣上对于这部片子的整体评价不高,大多数赞扬者也是抱着对那个四位一体男主角的强烈情感。
对此我持不同观点,我觉得影片有明确的主旨,讲故事的方式虽然花哨但是仍然很清晰,而且足以引起深思和共鸣。
信仰,源于畏惧,让人单纯。
几世纪前的帕纳索斯博士和他的僧侣们虔诚得说着故事,胸无杂念,因为他们想象中的后果强大到足以他们坚守。
几乎所有的宗教依赖的都是人对未知的畏惧感:人在做,天在看,前世今生,等等等等。
突然,畏惧被打破了:停下信仰,世界依然在转,连报应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人,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的,是可以有欲望的,从此,魔鬼入侵。
只要有欲望,就有交易。
凡人都渴望永恒,魔鬼让你几乎没有花任何代价就得到了。
你得意了,觉得许对了愿,此生何求?
你错了,你只是一步步踏进了魔鬼的陷阱。
得到了永生,品味长长久久的孤寂;渴望短暂的爱情,却要以永远失去的亲情为代价;为挽留那押在赌桌上的赌注,不惜成为魔鬼的传教士,打破人类的畏惧,激发欲望,骗取灵魂!
以上,就是帕纳索斯博士奇幻魔法秀。
东尼的奇幻魔法秀更绮丽一点,那和他的个人欲望更丰富相关,如果说帕纳索斯博士永生,爱情,亲情的是人之常情,那东尼不仅贪图金钱,美色,还有荣耀这些真正令人腐朽的东西。
在骗取灵魂方面,博士完全不是东尼的对手:摩登的亮相,煽情的诱惑力,慈善的外衣。
一位位贵妇在极具魅力的东尼(Johnny Depp饰演)的引导下进入了幻境,达到了欲望的巅峰。
有些观众对那些女人出来后如痴如醉的样子感到好奇,其实是导演埋下的伏笔。
看一下之后东尼(Jude Law)进入奇幻秀的经历就知道了,他爬着梯子青云直上,空气中飞翔着以他为封面的商业杂志,(也就是在那次奇幻探险中东尼的记忆被唤醒了,与其犯罪记忆一起复苏的还有向往高高在上的那种虚荣欲)。
这种奇幻还不够美好?
那东尼(柯林.法瑞尔饰)之后诱拐瓦伦蒂娜进入奇幻则是达到了欲望的巅峰,先是和梦中情人翻云覆雨,接着立即成为了慈善界的巨星。
故事的高潮也就在这里,幻境的脆弱一触即塌:瓦伦蒂娜她把自己献给了心爱的男人,伴随他步入成功的殿堂,在坍塌的谎言下释放着自己的欲念跌入地狱。
她是第五个被骗取的灵魂,但是博士并没有赢,因为这第五个灵魂就是赌注本身。
然而魔鬼愿意再与博士进行一场交易,如果博士能将东尼的灵魂交给他,他就把瓦伦蒂娜还给他。
从故事的大结局中,我们看到,魔鬼实现了诺言,博士走出幻境,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故事结束了,那它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实不难看出,魔鬼并不是一个绝对邪恶的角色,他所谓的“骗取灵魂”,其实只是向人们展示欲念这件东西,无论是欲念纯真的如帕纳索斯博士,瓦伦蒂娜还是失控的东尼,都要承受欲望的因果报应。
只有当人受到欲念操纵的时候,地狱就多了许多收取罪恶灵魂的机会。
我有一定理由怀疑,导演参考过20世纪90年代,日本著名动画导演“今敏”的“盗梦侦探”(又名红辣椒)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对比参看。
由于我对于那部作品的喜爱,才有了评论“奇幻魔法秀”的思路和勇气。
昨日惊闻“帕索娜斯博士奇幻秀”上映,吃惊之余又吃了一惊,再接下来就是无比的吃惊。
GD就像吉列姆老爷子大脑里一粒反常态的脑细胞,大部分时刻很平静,某日突发奇想:诶!
咱排期上映奇幻秀吧!
然后唰唰几剪刀,刹那惊艳了我+其他具有类似想法的影迷盆友。
在我看来,这片在中国不应该排上档期的原因如下:1、这部片不算非主流,但也绝非主流,以我肤浅的眼光来看,能在中国上映的外国影片通常是主流的大片和不那么主流的“大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就是爆炸,爆炸,爆炸,大胸,大胸,大胸(视语境而言后三词儿的中文对译分别是:scissorhands,scissorhands以及scissorhands, 潜台词是fu*k, oh no, 尼玛!!
】以及主流的剪剪还能适合儿童观看的文艺片儿。
奇幻秀显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2、这可是吉列姆老爷子的片儿啊,集幻想、疯狂、邪恶于一体,有碍树立三观。
3、我还在想,应该还有。
其实老早前就看过了这部片子,这次想要进电影院重温的原因如下:1、这可是吉列姆老爷子的片儿啊!!
虽然我再勉强也称不上老爷子的粉儿,但我仍会热泪盈眶地感叹一句:果然是老爷子的风格!
特别是那张承载着小Val幸福生活的照片——PS上去的科林法瑞尔以及说不上哪儿有些微妙变形的朱莉——赤裸裸的恶搞!
况且他还是我偶像的偶像。
2、如上所述,这片在中国上映太难得了,我今晚就获得了和以往大不同的观影感受。
3、对一切含有“doctor”的名字深具好感。
4、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小加菲猫参演的片儿,着实惊艳到了,再后来的社交网络就仿佛失去了那般灵气。
5、就当去影院温习一出经典剧场,这样的经历我从来没有。
6、我还在想,可能没了。
最后说说今天发生的别的事儿。
买饮料的时候看见一对小男生,穿着同样的羽绒服,走在前面的男孩向后伸出手,说:来吧。
后面的男孩快步跟上,娇羞地拉住了他的手。
世界很美好,只是变化太快,在我们还未察觉的时候。
然后就是进影厅前站在过道里幻想,这里有一天会不会上映一场观众互动的洛基恐怖秀?
电影播到结尾,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旁边的阿姨对叔叔说:这到底讲的个啥?
走出影院,奇异之感仍未消退,总觉着眼前会冒出个奇幻秀或是恐怖秀什么的,直到融入都市的黑夜,才逐渐明白,这些个都只是寻常灯火。
我们暂且认为God does work in a mysterious way.希斯莱杰在黑暗骑士当中的表演很出彩,小丑这个角色本身也很出彩,当然,看他不是我的目的。
一切应该源于一张法国版本的海报,Lily Cole看起来像个洋娃娃。
群众说得好,管他俄语意大利语还是英语,反正都听不懂。
不过我还是忠于原声。
场景乱乱的,不过作为一个低廉的流动剧场,这些乱也是应该的。
也许我们认为的好的那边的神们都隐身去玩了,所以魔鬼很无聊,他不畏艰险,攀越寒冷的高山,找到了帕纳索斯大师,一个认为关于永恒的故事需要被讲述才能使得世界存在的僧侣。
接下来的流程就是,打赌,大师赢得了永生。
美女来了,大师用永生和自己孩子换青春。
如果永远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止是一辈子那么长呢?
他最后奔溃在选择面前,这一点很奇怪啊,前文并没有叙述关于选择的种种,那些欲望有关的赌局也就是赌局而已。
大师的修行时间不够长,或者说,在那些修行的日子里,他并没有经历过欲望的拷问,或者说他的清修让他脱离世界。
对于环境的几个干扰他都显得很拙劣,一次是一个奇怪的热气球,看起来就像是个怪物,小男孩必须打掉他。
另一个就是一群丝袜男的大腿舞,这真的能有用么?
希斯莱杰这个角色在里面,本来应该算是一个败局中的契机,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就弱掉了。
Lily Cole成了花瓶,她的角色没有什么出彩或者感染人的地方。
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期望着这个乱乱的移动剧场能够上演某个精彩的故事,但是最后,它逐渐的逐渐的,又回到了那个移动剧场里,散乱的,虚弱的。
最后,魔鬼释放了大师的女儿,她回到人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我看到这里,总感觉这结局,像是被拼凑上去的。
不是意犹未尽,而像是一种要求退票的心情。
你可以把这些都归为由于死亡变故而拼接的原因,事实上它可能就是。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Heath Ledger的遗作,而且比起09年那部《我不在那儿》更令人顿生凄凉之感。
由Depp Jude Colin三人来饰演Heath在镜中的影像。
如我所料,身价和名气都最大牌的Depp果然是戏份最少的,而戏份最多的Colin果然也是三人中最没有“万人迷”姿态的。
尽管由这三人来代替Heath是吉列姆的权宜之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片增添了更多的噱头。
而且,在我看来,三人的表演也很符合影片情节。
诸如在贵妇人的想象中,Tony就应该是Depp那种风情万种的样子,而在Tony自己的想象世界里,他自己应该是成功的Jude Law那样子。
(不过Jude Law在影片里真是窘态尽显,不说比不上《蓝莓之夜》吧,连《福尔摩斯》里暴躁的华生都比较好)但有一点我没有看懂,第三次的想象到底是帕那索斯博士女儿的想象还是Tony的想象呢?
如果是女儿的想象,那么Tony确实可以是Colin这个痞子样,但为什么在想象的中途变成了Tony的故事。
如果变成了Tony的想象,那么Tony就应该是Jude Law的样子才对。
可是这样的话......算了,还是不要去想了。
其实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二部吉列姆的片子了,看第一部《格林兄弟》时还不认识这个导演。
尽管《格林兄弟》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印象,可那瑰丽的想象确实让我记住了这个导演。
后来才知道,原来《格林兄弟》算是吉列姆水准之下的作品了。
恰逢Heath逝世,于是我无比期待这部有着古怪名字,古怪海报的电影。
英国娃娃脸超模Lily Cole的身材确实没话说,但怎么看怎么觉得她的脸很奇怪,似圆非圆,似瓜子非瓜子型的脸实在很有点“畸形”。
而且本片大部分时间她只充当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相当于《七龙珠》里的龙珠或者《海贼王》里的One Piece,十足花瓶一个。
海报上占据了五分之四的她的胴体周围,探出了几个人得头和身体。
黑白相间的镜子折射出人的想象,帕那索斯与魔鬼的赌博虽然老套,但魔鬼的行头始终如一,即“腔调”很足。
最后给了修女一个艳红的苹果或许有寓意,但我真的不懂。
在看到自己女儿过上了曾经的理想生活后,帕那索斯博士仿佛不再对自己与魔鬼纠缠千年的恩怨感到哀愁了,挺乐呵地重新开启了奇幻秀。
这些没有头绪的想法虽然反映了我对电影的理解不够,但转念一想,吉列姆的片子干嘛要读得和莎士比亚一样?
放开你的心,好好感受所谓的人类的想象力不是更畅快的做法么?
至少,在帕那索斯博士和魔鬼几千年的赌博中,曾经有一个叫Tony的人用自己贪婪的灵魂帮助博士赢了一回。
说到底,人类的想象力毕竟还是能够胜过魔鬼的诱惑啊。
尽管有些遗憾,但帕那索斯的奇幻秀能够让我在Heath离开两年后看到这么活力四射的他,就像影片里华伦天奴和James Dean一样,不朽了。
看完这部片子,第一感觉是被影片的片名欺骗了。
这部影片是从根本上在讨论自我的影片,内心中不同而矛盾的自我之间的斗争,事实上势均力敌,但遵守道德的自我一直认同输给了它的反面自我,而一直忽视了事实的真相。
不能不说导演很成功,能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述说这么抽象的事情,很有趣!
场景的变化也正符合我们自我意识的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还有被我们忽视的真相,而选择看到我们自认为的真相。
留给我们很多需要思考的影片。
我们所看见的是事实真相其是是我们自已选择的所谓的真相,却把真正意义的真相扼杀了,影片的结尾非常的有喻意。
这部奇幻电影非常有想象力。
想象力首先当然是表现在视觉上。
帕那索斯博士的魔法就是让人进入自己梦想的幻境—小孩梦想无限的电子游戏世界、女人梦想无限的巨大的鞋子和珠宝、俄国黑帮梦想的乡下的妈妈、恶棍梦想的升入天堂…… 这一场场天马行空的奇幻秀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以及品质的基础。
想象力不仅仅在视觉上。
我在看电影之前就对演员阵容深感好奇,这么多大牌一线男星怎么安插啊?
原来主演希斯·莱杰在刚拍完了在现实世界的戏份时就身亡了,导演于是改了剧本,把他的这个角色加了进入异域会变脸的设定,剩下的戏份分给了强尼·戴普、裘德·洛、科林·法瑞尔三个人来演。
也造就了近来罕见的有这么多一线男星出演的电影。
这三个人在三场不同的幻境里基本是本色出演—我看到了《加勒比海盗》的杰克船长在泡老女人(那个老女人长的好像默克尔-,-)、《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华生医生想爬上天堂、《杀手没有假期》的Ray荣耀加身并歇斯底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角色形象的分裂,反而让希斯·莱杰本身有点黯然失色,但也恰好反映了这个角色的疯狂。
演员阵容还不止这些:帕纳索斯博士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当年《音乐之声》的男主角),好莱坞最著名的侏儒威勒·特耶(《王牌大贱谍》)。
更大的亮点是帅哥安德鲁·加菲尔德和半熟少女莉莉·科尔。
安德鲁·加菲尔德真是近来罕见的帅哥,而他也牺牲形象负责了本片的大部分搞笑桥段:满脸涂金的小丑、腰大十围的肥婆、戴着帽子的正太……而莉莉·科尔大概是全片奇幻气质最强的一位,因此当仁不让的上了本片海报。
这位1988年生的精灵般的小美女,导演自然不会仅仅露一下她的脸啦 用片中安德鲁·加菲尔德的一个词来形容她最合适不过:scrumptious。
是否感觉有点乱?
是的,这是一部英国奇幻片,所以这些有点冷笑话的特色也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本片的叙事也比较乱,除了各色的奇幻秀和搞笑桥段,本片还想讲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
帕那索斯博士和魔鬼的交易得到了永生,却要奉上女儿的灵魂,随后魔鬼一次次的诱惑他进行新的交易,他每一次都面临选择,而一错再错最后永远的摧毁了他—他不能一死了断,他被赋予了永生。
同样的,其他的每个角色都面临着梦想中的幻境、魔鬼的交易等等羁绊,中间还穿插着关于塔罗牌文化的暗喻,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就乱了。
但是我们起码还能看到一场场奇幻秀和一个个大牌。
差点忘了说,本片最近在国内上映,被剪掉了足足20分钟,而且大多不是色情暴力政治片段,似乎纯属为了缩短影院放映时间而偷工减料,unbelievable。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俄国高僧和欧洲魔鬼打赌赢得人心,结果女儿.仆人和其他人都选择了魔鬼,最后由于魔鬼的仁慈才保住了命,从此给仆人打工了结余生。
分明是说冷战(就是那个赌啊!
要不美国人的片偏偏设定个俄国的环境干啥?
),女儿仆人和小伙子还有骗子男都是被老头保护但是受不了幻境的引诱耐不住清苦的生活和老头的脾气最后又都不同程度的背叛老头(不就是苏联时期的那群共和国吗)?
女儿投向了魔鬼却又没有被控制,最后也不和老头相认,不就说的是俄罗斯背弃了共产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却又和西方叫板吗?
失败了的老头最后只得依靠侏儒仆人过生活了结残生,讲的就是苏联解体后的惨状啊(只能靠卖天然气过日子)。
至于魔鬼赢了却没有取老头性命,魔鬼的意思是说苏联解体这事我们干成了,没有武力介入是我们仁慈而不是不能,我们只是让你一无所有痛苦地活着来标榜我的胜利,不必从肉体上完全消灭你。
先说这些,类似的东西里面好多的,自己找
本片是我看到的吉列姆平衡最为得当的电影之一。
他的早期几部电影现在看起来,那些笑话确实有些冷,那些画面确实有些找不到落脚处,不过这一部大量运用CG视觉效果的现代产物却把握得很得当。
吉列姆在本片中仍旧坚持着老一辈艺术家对正义与邪恶,对爱情与永生,对诚实与欺骗,对生命与死亡的探讨,仍旧以实际行动来揭示艺术是具有重量的。
他对于老式的大篷车式的表演的迷恋或许同对流动马戏团以及戏班的迷恋一样,包含了对演出家当的珍惜,对演出形式没落的哀伤,以及这些人在台前幕后的悲喜人生。
是的,人生就是一出戏,当我们陶醉在银幕中的幻想世界里,看着一个个多姿多彩的鲜活角色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扮演这其中的一个呢?
儿时的幻想世界被现实社会无情的剥夺,我们被无奈的定格成一个所谓的角色,穿着华丽的演出服,涂抹着夺目的化妆品,穿梭于各种约定俗成的场合,说出一连串的标准语言,追求着别人的追求,满足着别人的满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钻进帕那索斯博士身后的镜子,找寻那个被深深埋藏甚至被遗忘的真我世界,但太多的绳索将我们捆绑,太多的束缚者劝我们不要乱动,因为只有我们原地不动,他们才能相应的自我存在,因为我们的表现正常,他们才不会认为自己疯了。
人的幻想是充满力量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其根本原因就是想象力的枯竭,他的想象力最初给了他勇往直前的血性,当想象即将实现他便开始害怕失去,于是幻想之花在美丽的绽放过后开始枯萎。
一个人如何能够永远的释放他的能量畅游在无尽的幻想之中呢?
要么他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幻想直到死去;要么就是改变他原有的幻想,让这幻想更加的不切实际。
我不认为不切实际是贬义词,那只是幻想枯萎者自欺欺人的一种说辞。
当死亡可以因打赌而改变,当死亡被认定是暂时的,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犹豫呢!
赶快丢去捆绑你的绳索,欢欣鼓舞的冲进那道幻想之门吧!
好久没看到这么恶心的删减了!Gilliam这个故事太道德化了吧
套用Depp的对白,他们死了,但他们永垂不朽。
很囧~
华丽 奇幻 赌局
纪念Heath Ledger,影片不予置评。
终于找到了比《爱丽丝梦游仙境》还烂的同类型影片了!!整个戏都像各种大叔调戏16岁童颜巨乳小萝莉!有名的都是酱油男!整个电影看起来很破(看过就知道为什么)!!
9.1;人老了爱回忆,将忧伤涂成甜蜜
lily cole 好美啊。。
画面、音乐很赞。A Film From Heath Ledger's Friends.
Tony--Heath Ledger;Imaginarium Tony1--Johnny Depp;Imaginarium Tony2--Jude Law;Imaginarium Tony3--Colin Farrell
希斯莱杰、德普、发线君、科林法瑞尔……Lily C,你你你你圆满了!不过这电影跟《格林兄弟》一个毛病,故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直接导致所有角色集体花瓶了,实在是浪费了这个史上最豪华逆天的cast啊!
有JD&HL,有这么美的幻境,有些许禅意和戏谑,还有什么理由可以不给五星。
要不是最后C.F.出来破坏了整体感觉,我还真没看出来前三个TONY是不同人演的,一直以为是J.D.一个人演的,囧,还在演员表里找H.L.希斯莱杰、强尼德普和裘德洛长的真像,不过大腕云集也挽救不了烂片的本质
穿过帕那索斯的魔镜见了Heath Ledger最后一面。
0..0
HEATH LEDGER的遗作~~生活就是不停的选择!选择和魔鬼打赌是刺激的!是诱惑的!但也是残酷的!
全片少許有些零散。也許是因為男主角的突然離世。場景很是華麗,各種風格,細膩唯美。關於選擇的主宗旨。
这种萝莉==+没觉得loli
冲着西斯莱杰看这片,结果……科林法瑞尔毁掉了整部戏。偶尔的荒诞片段还是挺美的。
我希望奇幻类电影向人们展示的道理不要那么无聊…演员造型道具虽然很重要但是仅靠这些无法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