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错的,展示了男主角的家庭,从提早发Bonus自白犯罪难掩的事实,到入狱,他的怂货儿子们从小到大一直受老爷子的庇佑衣食无忧却一点不感恩。
看他们组织老爷子提早发奖金我就很生气,自己吃香喝辣的,奴隶们早点拿奖金怎么了,非要拖到不能拖了再给,或者辛辛苦苦一年没有奖金吗?
看那俩儿子急的然后就是告发自己爸爸,何必这样呢?
是出于正义吗?
告发的太快给予自己父亲任何安置的时间。
我看就是害怕牵连自己然后需要签字假释就拒绝。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样的心理,当爸爸是华尔街英雄,纳斯达克主席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断绝往来?
连妈妈也一起管不顾。
还有一处小孙女一副自作聪明的样子质问老爷子,居然当爸爸的在旁边也不说话,最后还数落老头,这个在中国应该是不会的,至少大家都会尊敬一家之主。
长幼有序。
说了那么多就是觉得俩儿子白生了,没有担当,没有血性,没有任何袒护自己爸爸最后一个生癌一个自杀,真是报应,也是老头骗了太多钱的报应只是我觉得,这个老爷子真的有本事,650亿庞氏骗局,你们觉得一般人能搞?
你让我骗65元,我也想不出办法,拉不下脸那一段,夜宴上老爷子假装回绝入伙人的段落,配上击鼓,实在太精彩了其实就缺钱,还在那里端着,从1亿加到4亿。
其实这些场景都是相似的,比如推销健身卡的,比如卖房子的销售,都是这样的,假装有个便宜给你占,一般人还不给,呵呵都是套路
关于金融骗局什么的没看懂,但看出了人性的恶……两个儿子完全没有主见,自私自利,一个8岁的女孩在爷爷艰难的时候问那样的问题难道不是嘲笑?
正常的父亲都会有工作艰难的时候的发泄一下。
而整个家族都在他的庇佑下想反抗都不敢反抗,待他落败了,原形毕露。
大儿子自杀,活该,人家不理你没人联系你就自杀?
你确定不是自己心理太脆弱?
唯一让我看到人性的美好的就是麻麻的妹妹在被他们家骗了倾家荡产之后仍然愿意收留她。
而麻麻却为了能跟儿子们联系放弃了养她五十年的老公,不管不顾,我相信她不是觉得她老公有罪,恨他到不去联系,只是为了让自己余下的生活更美好。
至于主角,我完全不懂金融,我只看到了所有人因为金钱而露出的丑恶嘴脸。
距离2008年经济危机过去十年了,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在这次危机中是我听说的唯一一个被抓到的并且受到了惩罚的案例。
如果不是经济大潮退下去,他这块礁石什么时候能够浮出来还是个未知数。
麦道夫诚然是个骗子,他承认了所有对他的有罪指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似乎又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同样是投资人,那些大投行的倒台并没有影响那些经纪人的收入,难道这不是一种诈骗行为吗?
电影并没有描写麦道夫风生水起的时候,没有描写他欺诈的手段,而是从经济危机开始写起,重点是他和他的客户,他的投资者,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他的关注。
电影前一段,当经济出现问题时,他的客户,他的交易员不断的提示着情况正在恶化,但他也毫无办法,毕竟他做出的是虚假承诺,但他并没有惊慌,他的表现甚至还吸引了他老婆介绍自己姐姐向他这里投资。
当他坚定的回答 没有问题 时,他的家人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家挺正面临崩溃。
正如他在后来的辩护中所说,他极力把家人隔离在交易之外,他知道这些是非法的。
当他终于崩溃东窗事发时,麦道夫承受了巨大压力,他接受了法庭的指控,无数受害者在法庭上对他进行控诉,使得他的罪孽极其深重,可谓罪大恶极。
最终他被判150年监禁,并拍卖了他名下的所有的财产。
这一切他都承受了,面无表情的接受了一切。
随着他进监狱,另一段故事便展开了。
因为他认罪,那些受骗的人就要向他讨债,而他进了监狱,于是舆论的矛头便指向了他想保护的家人。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自己的家庭远离了他们,甚至他妻子的电话都不接。
电影中,老太太在电话里诉说着自己对孩子孙子孙女的思念,这些人围坐在电话机旁,听着老太太的诉说,但没有谁去拿起电话。
这种亲人的离别是痛苦的,近在咫尺,却各在天涯。
明明是至亲,却形同陌路。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他们依然在舆论的漩涡里挣扎,结果闹的大儿子夫妻分居,最终他承受不住舆论压力,在家中自杀,留下了不到两岁的儿子,麦道夫妻子在接受了永远不和麦道夫来往的条件之后,能够和已经痪了淋巴癌的二儿子交流沟通的权利。
不久之后,二儿子也因为淋巴癌去世。
因此,老太太也不再原谅麦道夫,虽然二儿子已经不在了,但她依然不接麦道夫从监狱里打来的电话。
舆论是残忍的。
他在监狱中,得到了大儿子的死讯,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发泄着对麦道夫的痛恨。
他儿子的岳父在电视节目中,诅咒麦道夫在吃饭的时候看到他儿子悬挂在空中的晃来晃去的袜子。
世间的恨也许没有能够超过的了。
这在电视节目中的愤怒,也许会让麦道夫的受害者感到欣慰,虽然他们因此破产,在大街的垃圾桶里翻找着食物。
麦道夫经历了辉煌,达到了顶峰,但很快经历了众叛亲离,妻离子别的痛苦,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最终失去妻子的爱,将孤独的在监狱中的警卫的严密保护下渡过余生。
人生福祸转换,实在只是在一念之间。
但那些真正造成经济危机的金融骗子们又怎么样了呢?
他们什么事情也没有!
甚至还拿到了自己全额的佣金,利用法律,全身而退。
无数人因此失业破产,陷入贫困,这对这些职业经理人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吗?
什么也不会有!
他们会在合适的机会回来,寻找着下一批牺牲者。
整个电影两小时四十多分钟,德尼罗表演的主角沉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正是他擅长的角色。
他的两个儿子演得也是中规中矩,大儿子的善良,软弱,小儿子的愤怒,都演得比较到位。
豆瓣低分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不够刺激。
不过,连丧两子,又被爱妻抛弃,自己独自面对一百四十年的监禁,还不够刺激,那些破产的的投资者不得不去翻垃圾度日,还不够刺激吗?
也许电影里表现的对骗子有些宽容,似乎有很多同情的成分,但这不是人性吗?
兔死狐悲的人性啊。
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事物,然而最终却被事物操控。
每个人打从生下来就是贪婪的,那这种贪婪又如何能消除呢。
打着消除贪婪的旗号去骗取钱财难道就义正言辞了?
麦道夫又何尝不也是贪婪的?
为什么麦道夫可以一手设计出涉及600多亿美元的庞氏骗局?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大家都极度信任他甚至将95%的身家全部投进去?
又为什么没有人监管?
这除了人性的毁灭,是不是还有社会的纵容?
从二十年前的犯罪,到最后150年的监禁,麦道夫一直在美名其曰保护着家人,可结果呢,给妻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为什么犯罪之前没有想到会伤害他们呢?
为什么觉得隐瞒就不是伤害了呢?
有时候自己感觉的无私在别人来看就是一种自私。
金融,富裕社会的产物。
有了它生活是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社会进化过度导致的生活复杂,从而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和痛苦?
所以我们啊,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了什么事业,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还是不能忘了自我。
目前世界上所有法币都是部分准备金体系。
部分准备金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用简单例子就能说明白:法律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小明存100元进银行A,银行A只需保留20%,即20元,可放贷金额80元。
银行A将80元贷款给银行B,银行B只需保留80元的20%即16元,剩余64元贷款给银行C如此往复,在20%准备金率下,100元实际资产可最多对应500元债务。
某日小明家里有事急用钱,到银行A要求取回100元。
可银行A账上只有20元,只能违约。
有人要问:不对啊,现实生活中去银行取钱只要不是大额,都可以马上取出的。
没错。
但那是因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现金类资产平日都趟在银行账户上,叫作沉淀资金。
顺着上面例子来说,就是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五个人都分别在银行A存了100元,银行A贷出其中400元,保留100元。
当小明取100元的时候,银行A就够钱还了。
假如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同时来取钱呢?
显然,银行A必然违约。
实际上,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只要你去银行取出所有资金,银行必然要挪用别人的钱来还你的钱,就像这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
“拆东墙补西墙”不是用来描述庞氏骗局的吗?
部分准备金体系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会要求全部变现的庞氏骗局。
有人会质疑,所有人同时取现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纯属杞人忧天。
的确,跟电影中的庞氏骗局一样,只要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要求全部变现,骗局就不会破产。
只不过,骗局破产的概率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高。
有个专门的名词描述这种现象,叫做bank run。
Wiki上有个条目叫List of bank runs。
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妨读读这篇文章。
然而,部分准备金的问题远不止于庞氏骗局。
第一,部分准备金体系违背了财产权自然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无二主。
简单说,一个东西不能既是你的,同时也是我的。
继续说例子。
银行A未经小明同意,擅自把100元借给了银行B,银行B就获得了这100元的使用权。
与此同时,小明也认为自己拥有这100元的使用权。
毕竟在小明看来,钱当然还是自己的钱,只是放在银行而已,取出和转账应该都不受限制才对。
于是,奇怪的情况出现了:小明和银行B对这100元同时拥有使用权。
关键解读:小明认为银行A只是代管,但从法律上说这是借贷。
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通过模糊处理借贷关系和代管关系,出借权得以进行链式传导,导致多方对同一笔资金同时拥有使用权。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请问,这100元的所有权还属于小明吗?
既是,也不是。
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产权不清会带来什么问题,不展开讨论。
第二,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债务扩张不可避免,最后导致整个经济都建立在债务扩张的基础之上。
经济周期和债务周期高度重叠,并且债务周期会极大的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
放眼望去,这就是全球各国经济的历史和现实。
以熨平经济周期的巨大波动为借口,政府和央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控制权。
然而就像电影里一样,一旦出现挤兑,所有人全都要完蛋。
作为HBO在5月20日首映的电影来说,我已经算是幸运的尝鲜者。
尽管因为片源问题,不得不每三分钟重新点开一次。
没错,两天时间,点开、暂停、退出、再点开,180次点击遥控器后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及至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此频繁复杂的操作手段并未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尽管手指有些疲劳。
《欺诈圣手》(The Wizard of Lies)——影片讲述了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纵着,骗取投资者650亿美元,后被判处150年监禁,长子自杀,次子死于癌症,与妻子断绝联络。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某个领域的缔造者和绝对权威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且他还是与你一起生活几十年的至亲家人,而你当下所有的一切皆来自于他。
毫无疑问,这并不能仅仅只用震惊来形容,几乎是一步踏入了无尽的黑暗。
茫然,只是最浅显的状态。
于是,妻子露西在厨房毫无头绪的四处寻找火柴。
因为五十年来丈夫是她唯一的依靠和保护伞,从相互扶持到养尊处优。
对于这个年近70的女人来说,接下来的人生就像那盒怎么也找不到的火柴,就在那里,可到底在哪里?
相对于妻子的茫然失措,两个儿子的行为反而更好理解一些。
伯尼向家人坦白了一切,在得到律师的建议后,小儿子安迪出面主动检举了父亲的欺诈行为。
在震惊和茫然之后,安迪理智的选择了当下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一切确实与他们毫不相干。
十六年中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
即使兄弟俩多次向父亲提及希望成为合伙人涉足公司整体业务时,得到的答案总是拒绝。
我相信这就是伯尼的防火墙,不惜与之反目阻断家人与业务的联系,以此来保护他们在最后的审判日得到善终。
法庭外是围追堵截的新闻媒体,法庭上是倾家荡产的受害者。
一声声的控诉,一条条的罪状都在宣告这个历史上最大的骗子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伯尼一连九声“有罪”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他回转身面对受害者的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真诚的,至少在如此境地下不用再玩文字游戏,给自己争取哪怕一丝的回旋余地。
及至此时,我一直在想,伯尼最终决定坦白原因,到底是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还是内心煎熬无以复加?
毫无悬念,伯尼被判有罪并处以150年的监禁。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伯尼并非坏事。
因为身陷囹圄的他已无须再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围追堵截。
但这一切并未结束,只是矛头转向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家庭。
大儿子分居,小儿子受到公司前雇员的攻击。
甚至8岁的孙女也收到了追款的起诉。
只因为是伯尼的家人,就得承受全部的压力,即使他们对伯尼的行为一无所知。
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艰难境地,同为受害者的家人并未相互扶持,反而各自断绝联系以求自保。
以至于案发两年后大儿子马克终于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在儿子隔壁的门廊上自缢身亡。
小儿子安迪也在五年后死于癌症。
伯尼在狱中一次又一次拨通妻子露西的电话,结果从语音信箱直到停机。
伯尼最终认罪了吗?
电影看完,片中没有答案的那个问题我依然不甚确定。
从法律上而言,他毫无疑问是有罪的,也当庭承认并接受了几乎终身监禁的刑罚。
但内心深处他真的承认并愿意忏悔吗?
我看不见得。
在伯尼与记者多次会面交谈中,他拒绝接受公众将他与臭名昭著的杀人犯泰德•邦迪相提并论。
并且他还询问记者自己是反社会人格吗?
与其说伯尼在询问记者的意见,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个设问。
在他的内心深处,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十恶不赦的,即使有,也只是在法庭上面对那些倾家荡产个体受害者的一瞬间。
可是,伯尼的客户中绝大多数是华尔街的金融寡头,摩根、花旗、汇丰、瑞银和那些超级富豪们。
他多次提及自己曾提醒客户不要将超过一半的财富放在他的基金中。
可当市场危机来临时,他又一次次以莫须有的利好忽悠来更多的资金填补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650亿美元,最终拍卖资产追回的欠款仅仅只有15亿美元。
巨大的赤字都是伯尼挥霍掉的吗?
当然不可能。
伯尼的基金三十年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强劲上涨,哪怕是87年股市大动荡的时候。
嗜血的华尔街资金以逐利为目的,基本面如此良好的基金自然不会放过。
监管者也打开绿灯,即使有一时的调查,也是走走过场完成流程。
于是十几年来,伯尼这个用谎言和虚假数字构建起来的大厦不仅没有坍塌,还将他抬升到无可比拟的地位。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没有05年资金链的断裂,这场骗局远不会被发现,甚至及至现在,还有更多的受害者会用一生的积蓄来填补寡头机构高额的金融收益。
作为这场世纪大骗局的肇事者,伯纳德•麦道夫毫无疑问是功成名就的。
而扮演他的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好莱坞功勋卓著的老戏骨。
他的表演历来是内敛而汹涌澎湃,无论是年轻时候的《教父2》和《美国往事》还是近年来的《别惹我》。
老戏骨自由游走在黑白之地,徜徉于分身之间。
我不知道老罗伯特最终有没有在伯尼身上看到他最后的善良,但伯尼执念于对家人的保护,一再回避记者提出他意外故去的假设。
即使真的发生了,似乎也是命中注定,与他早已不再相干。
小儿子安迪受邀在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交流时,有学生提问:“你为什么不跟媒体解释你的苦衷?
”安迪回答:“我的哥哥为此事自杀,我的母亲被至亲所骗,我们整个家庭为此负担,但这只是我们三个人,而这一骗局的受害者有成千上万,与他们比起来,我们并不是指的同情的角色,毕竟,我们享受着财富,去世界各地旅游,有这个俄中特权。
”伯尼的保护其实并没有用,受害者依然是受害者,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家人。
喜欢这部电影的编排结构和剧情设计。
同样的大事件,如果换一个拍摄者,恐怕切入点会上升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国际金融大波动的层面。
整个案件前后延续两年,侦破及审查关押等各环节涉及的机构并未过多宣扬。
就算有,也是一次次反复拷问监管的缺失,同业的盲从。
好莱坞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无论什么样的主题都能从人性出发,无论是否良善。
而人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正好弥补了主题和类型的单一,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并触动观众的内心。
庞氏骗局存在快100年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庞氏骗局成为融资的三种方式之一,各种包装庞氏骗局的技巧也应运而生,传销,FF造车,蛋壳都是典型的故事。
庞氏骗局的受害者也包含了普通民众和资本机构,无论是谁,其初衷都是贪心和逐利。
伯尼的骗局有很多的高明之处,比如他履历的背书,不夸张的回报率等,而在影片中只从他被儿子揭发后开始叙述,描写了他本人,家人面对的生活变化,而没有讲述他炮制骗局的经过,我认为是影片不够吸引人的原因。
在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不断追问下,伯纳德·麦道夫带着一点怒气反问她:“你觉得我是反社会的吗”?!
最后,影片《欺诈圣手》镜头停留在麦道夫的面部,在长达5秒的特写后突然结束。
《欺诈圣手》是由HBO播出的电视电影。
改编自《纽约时报》记者戴安·亨里克斯的同名小说。
故事围绕迄今为止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盘者伯纳德·麦道夫展开。
伯纳德·麦道夫是华尔街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他是美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建立者,是华尔街的巨人,神话传奇,无数人的偶像。
这个足以在他死后名垂青史的完美形象,在一夜之间的分崩离析。
他用长达8年的时间制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高回报基金,最后套住了65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泡沫破灭,次贷危机爆发,出现挤兑,一时间他无法筹到70多亿美元给客户赎回,最后,他不得不向自己的两个儿子承认这个一直都不存在的基金。
他的两个儿子,一直视他为偶像的最亲密的门徒在第二天告发了他。
整个“局”瞬间垮塌。
一年后,麦道夫被法院判决入狱150年。
一年后,通过变卖麦道夫的财产,甚至包括其妻子的内衣,追讨回了仅仅15亿美元。
从商业大佬,到一般中产,无数人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
这桩号称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金融诈骗案宣告落幕,无数人对此心有余悸,但他们只能把怨气,把罪恶,把口水洒向麦道夫一个人。
他们无力,也不愿反思。
《欺诈圣手》由奥斯卡奖常客,雨人的导演巴瑞·莱文森掌镜,面对小说和现实,他选择了提炼故事,从他拿手的人物刻画上,人物关系上制造情绪浓度和戏剧张力。
影片从记者在监狱中对麦道夫的采访展开,记者想知道几个关键事件。
这场诈骗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这场诈骗能够成功。
这场诈骗对于麦道夫的影响。
还有麦道夫自己对于这场诈骗的看法。
巴瑞·莱文森需要在两个小时的影片中解答这场史上最巧妙的金字塔骗局,在时间上的确捉襟见肘。
于是他采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加上纪律片式的再现方式,以家庭入手,以麦道夫为人物中心,围绕他的家庭成员,两个儿子和妻子,从侧面不断丰富麦道夫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同时借用他的家人之口,给我们呈现一个他人眼中的麦道夫。
影片一开始,麦道夫就被自己的儿子们从神坛拉下。
他的儿子,马克和安德鲁,在听完他的“告解”后,直接选择了第二天告发他。
一家人直接被抛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社会无法原谅麦道夫,同时也不愿意原谅他的家人。
他们认为只要和麦道夫有关的人,肯定参与其中。
麦道夫的两个,在公司任要职的儿子首当其冲。
他们被媒体骚扰,有的记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住小儿子马克和他正抱着孩子的妻子。
诈骗案爆发后,这个家马上解体,为了保全自己,在律师的安排下,两个儿子首先选择了冷落自己的母亲。
马克内心比较敏感,他无法容忍社会把他和其父亲拉到一起,无法容忍有人说他是这起案子的参与者。
这时,影片用几个桥段构建了麦道夫本人和马克的父子关系。
马克非常希望接管公司,几次和父亲摊牌,但麦道夫一次次拒绝,他甚至直接告诉马克原因,他的能力不够,她的哥哥安德鲁更具有实力。
这让脆弱的马克颇受打击。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麦道夫的专断和暴躁。
马克是事件中,最悲剧的人物。
他把父亲麦道夫视若神明,偶像,精神寄托,榜样,但顷刻间,榜样变成了罪人,变成了小人。
同时,家庭无法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社会舆论不会放过他,他孤立无援,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麦道夫的另一个儿子安德鲁,影片中同样用笔颇深,他有能力,有野心,他希望建立自己的公司,他希望摆脱父亲的控制和光芒。
他和父亲摊牌,希望离开公司,但麦道夫直接骂他自私,横加决绝。
安德鲁同样遭受了来自社会的“连坐”式惩罚。
有客户和员工直接在路上向他发泄不满。
安德鲁比马克坚强,经受住了社会的压力,但他却被疾病困扰。
最后,他死于癌症。
死前有人问他对麦道夫的看法,和他为何不去监狱看望自己的父亲,安德鲁冷静的说,“在我心中,他已经死了。
”与麦道夫相伴50年的妻子露丝同样被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露丝去了15年的理发店都拒绝为她理发。
两个儿子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她不要愿意抛弃麦道夫。
可最后,在马克死后,这份埋怨彻底爆发。
她最终选择了与麦道夫不再联系。
通过三位最亲密的人,影片从侧面给我们呈现了麦道夫的形象,这个父权的专断之人,在爱的名义下,完成了这桩“骗局”。
麦道夫不断声明,他这样做是为了家人。
被揭露后,他依然不断强调会妥善安排家人和忠心耿耿的员工。
可结局是,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家产全部被收押,妻子只能去和姐姐一同居住。
很多员工上了黑名单,许多投行证券公司不愿意要和麦道夫合作过的人。
他们最后甚至没有拿到承诺过的奖金。
他企图以爱巩固的家,最后却瞬间瓦解,他也落得孤寡在监狱终老、死亡。
麦道夫其实一点也不在意150年的牢狱生涯,他心痛的是儿子,和妻子先后与他断绝关系,是孤独和放弃最后击垮了他。
影片对于为什么麦道夫能够通过8年时间,不断拿到许多富人,许多华尔街的精英们一生的积蓄,用了几场非常精彩的戏剧性场景进行了解读。
在次贷危机爆发时,人心不稳,人人都想保护自己的资产,甚至说希望在乱世中获取暴利。
在一个酒会上,麦道夫正苦于寻找资金填补挤兑出现的资金漏洞。
奇妙的一刻发生了,许多人居然主动找上麦道夫,希望把他的钱投入到他旗下。
一个陌生男人,一开始希望投入1亿美元到麦道夫的基金。
麦道夫并没有在意,但随便几句试探,最后,这个男人居然愿意拿出4亿美元。
麦道夫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
两人的交谈在现场乐队的互文下逐渐升级,鼓手敲打的节奏提速,人内心的欲望在膨胀。
其实那群华尔街的精英难道真的不知道麦道夫的基金有问题吗!
他们只是不愿意过多的过问这个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真实内幕而已。
他们在贪婪的欲望控制下,只是希望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自己不是最后一个人而已。
麦道夫直言,华尔街动荡,这时需要一个替罪羊,需要一个背锅者,他不过运气不好,在挤兑中没有挺过去,所以最后所有脏水都破向了他。
如果他筹集到足够的钱,或者说挤兑的现金没有那么多,他挺过了寒冬,说不定现在他还是那个华尔街的英雄。
这场人类原罪的集中体现事件中,监管者同样漏洞百出,证券检查机构不止一次提出要审查麦道夫的基金。
影片最讽刺的一幕是,麦道夫直接告诉了监察员他们的账户,只要他们打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基金根本里面就没有钱。
可几年下来,没有人真的去打了这个电话。
他们选择性遗忘,选择性信任,其实终究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的贪婪!
影片的最后,麦道夫问的那个问题其实值得玩味,“你认为我是反社会的吗”?
其实恰好相反,麦道夫就是社会的,他玩懂了社会的运行规则,玩懂了当今小社会下的人性特征。
他用最社会的方式,控制住了这群生活在社会之下的人。
同时,麦道夫也被社会吞噬,他,包括他的家人,一直挥霍着别人的钱,这个不争的事实也让他无法推卸自己的罪恶。
其实,金字塔旁氏骗局无处不在,一旦挤兑超过其承受的能力,这个看上去坚固的宝塔就会瞬间垮塌。
但我们不要忘记,参与进去的人都有为这个金字塔添砖加瓦。
曾经以为HBO是水准保证直到我看了这部片,故事情节基本不存在,人物单薄,情感空洞,节奏混乱,对白乏味弱智。
浪费这么好的题材,完全没有挖掘出应有的深度,把这么惊心动魄的案件拍得索然无味无足轻重,脸谱化的苦大仇深群众、贪婪资本家显得十分肤浅幼稚。
浪费这么好的演员,没有给罗伯特德尼罗一点展现睿智风采的机会,从头到尾都只是个脾气差的糟老头,就这样无条件信任他的人难道都是傻逼;大儿子自杀的时候米歇尔脸都不给就给一声镜头外的嚎,又不是小花小鲜肉脸僵哭不出来不敢拍;俩儿子的角色也完全没有发展空间,与父母决裂内心痛苦直到无法承受之重都展现得非常牵强,完全无法代入人物情感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
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
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可真是拍得太没劲了。这题材还是拍纪录片吧。
几百亿,庞氏,这片子除了噱头啥都没了。
以为要讲帝国的构建,没想到只看见帝国的崩塌……玩反思?那何必浪费这么好的卡司!!
因为Barry Levinson和德尼罗才这么期待,没想到如此无趣。
麦道夫认罪都不认错
全局有几个极其精彩的片段,尤其是酒会上古典配合的那一段交易,以及最后问出的Do you think I am a sociopath? 真的是显示的淋漓尽致,其实他才是最社会的,玩懂了社会的套路,所谓的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别忘了受害者也是添砖加瓦的人啊,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型似做得极佳,商业艺术手法... 极其专业细致的。具体关注的是Madoff家庭内部的各种纠葛。4星推荐
重点在曝光前后各方人马的反应。然而,更期待对整个骗局的展现,毕竟20年650亿,很惊人了。
剧情强行苦情,拖沓。中规中矩的电影,米歇尔挺好看。
史上最大庞氏骗局。前纳斯达克主席。华尔街藏污纳垢,不断满足人们对金融犯罪极致的想象。
因为之前风评较差,我一直没看。 这次看后,感觉意外的好!我不关心庞氏骗局怎么骗的,这是个很简单的把戏,我更关心这个骗局的操纵者的心理,出事之前出事之后的心理压力如何抗衡。尤其是面对家人的压力,面对媒体的压力,他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在这个角度上看,这个片子做到了,极为不易。这部电影,平直,简单,轻松地描述了世人的无知、贪婪、简单、不负责任,不懂感恩。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拍到这样,令我赞叹。那些寻求简单诈骗故事的人,我想不是这个电影的目标观众,所以这个电影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去做了这个角度,我觉得实在难得。不过说实话,至今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这个事情在中国并没火爆,当初08年要是好好宣传过这个故事。后面p2p还会走得那么远吗?
看完《别惹我》之后再来看的这部,但没看懂……
确实很无聊,完全看不进去的那种。
所以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反社会的变态
这么多年是咋睡得着的。。。——20170924
也算是个神话了,人性是贪婪的,你能说投资麦道夫的人不是共犯么
好电影值得分享!
还可以。
我觉得很好看!
拍的相当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