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初春全无春寒的绵绵阴气,夜间反而湿热至人难以入眠,昨夜本欲早些入梦,迎接丁酉首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日,不料湿热的天气让勾来了失眠,百无聊赖中便翻开前些日囤的电影,在角落中发现了一部叫《成长边缘》的电影,英文名很有趣,叫做The Edge of Seventeen,直译过来是17岁的边缘,17岁既是青葱的大好时光,也是半生不熟的尴尬年龄,渴望成人世界的认可,但心智却往往停留在少男少女的阶段,做出来的事回想起来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不过谁17岁的时候没有傻逼过呢?
印象里美国的校园青春电影往往口味比较重,像《超级坏》、《美国派》大多和性、胡闹挂钩,当然也有《歌舞青春》等等纯情的片子,但是无论如何这类电影的节奏大多数是轻松而舒缓的,不像大多数国产青春电影,常常和莫名的狗血、淡淡的忧伤挂钩,不出个车祸也至少会打个胎,矫情做作的不得了。
总体来说我对《成长边缘》并没有太大期待,但是一般会接受这种轻松舒缓的节奏,可没想到从看到第十分钟起,《成长边缘》便给了我不小的惊喜。
电影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十七岁高三女孩的成长困惑,这是一个努力寻找存在感和独特感的女孩,她喜欢老电影、老音乐、老人,觉得自己的灵魂苍老与众不同,所以难以融入“肤浅”的高中社交世界。
在她的幽怨的眼中,她的日常生活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全线沦丧。
在亲情上,在高大、帅气、完美哥哥面前,她就像一个丑小鸭,在她眼中母亲所有的期望和关注都倾斜在了“完美”哥哥的身上,所以在日常中她和哥哥是一种“互相伤害”的宿敌状态,而唯一和自己有所共同语言的父亲却不小心在几年前突发疾病去世;在友情上,由于自己的“独特”,她很难融入高中的社交世界,唯一的好朋友竟然却“背叛”自己,晴天霹雳般的与自己的宿敌哥哥滚了床单;在爱情上,喜欢自己的人自己却不喜欢,自己喜欢的人却连她的名字都记不住。
而她唯一可以倾述的对象就是个似乎对谁都爱理不理的“烂”老师。
这个“孤独且独特”的17岁姑娘像堂吉诃德一样和世界拧巴着,虽也不断尝试过融入周围的世界,但是在社交和爱情上都一团糟。
社交场上,在哥哥的校园红人耀眼光环之下,姑娘像个小丑。
爱情上面对亚裔男生的笨拙的追求一脸无奈,而喜欢的忧郁小生到头来只是个约炮的机器。
母亲仍然像对小孩一样钳制着自己,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她讨厌自己的外貌,讨厌自己的声音,讨厌自己的一切。
这种混合着自卑和自以为是的跃跃欲试让青葱变得如此纠结和敏感,当然这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但成长边缘最后的收场往往不是和世界达成和解,而是和自己达成和解。
闹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日常琐碎事件之后,姑娘终于迎来了一个成长的刹那,她还是那么独特,但是她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与细腻,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没有轰轰烈烈、恩恩怨怨的青春,我们有的只是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琐碎苦恼和只言片语的悸动,《成长边缘》抓住的便是这些真实而平凡的瞬间,这是我们熟悉且难以忘怀的平凡瞬间,这是我们真实且动人的青春。
平静又带丝丝欣喜的看完此片之后,按老习惯翻看了一下制作人员,发现竟然是一部处女作,有点惊喜,剧本简单清爽,台词有趣精到,96年生的女主角Hailee Steinfeld的表演则天衣无缝,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青春题材电影,近几年少见,真诚的推荐给有心看到这儿的夜猫子们,颁奖季的电影太野心勃勃啦,不妨来碗清爽的粤式云吞面。
反正,我17岁的时候应该是傻逼中的战斗机吧。
嗯,是这样的。
我讨厌这个电影就如同我讨厌《伯德小姐》,还没有《伯德小姐》的摄影那么漂亮,三星太低四星太高所以给三星。
女主太讨人厌了,一个从不考虑别人的自私鬼,或者说是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电影最开始是女主自己的旁白,于是从女主的视角观众看到的哥哥和妈妈都是故事中的“反派”,实际上电影逐渐从客观的角度深挖下去,观众逐渐发现了哥哥就是很好的人,只是好到让人嫉妒,而妈妈也只是一个遇到更年期瓶颈的普通母亲。
这电影所有的破事全是主角自己一手作的,到最后一个“对不起”就解决了,又家庭和睦幸福开心,怎么可能呢?
人不能做出一堆糟糕的选择然后管这叫生活,生活付不起这个责任。
伍迪·哈里森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演员,他独有的风格使得无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给人新奇的感觉。
再就是亚裔男配的角色真的挺好,暖心有才富二代,就是长得差了那么一点点。
海莉·斯坦菲尔德逐渐好像接受了自己的定位,从这往后的角色几乎都是这一类青春少女,还没有之前《Begin Again》和《完美音调》里的角色有突破。
这故事就和《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一样:结尾烂透了,而且总有人一枝独秀地喜欢在剧中表现为完全不值得爱的女主。
当然,肯定有人会讲爱不是算计你这是在异化人的感情巴拉巴拉,但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呢,就像购物狂最终嫁给了富豪公子,娜丁的追求者,富二代亚裔小哥有钱有颜有才华,唯一的damaged设定就是是个亚裔——我猜编剧一定是觉得这样的设定很巧妙吧,既让人觉得女主是对生活妥协认怂和解——不然怎么找了nerd亚裔男朋友呢——又让人觉得女主得到了happyending——有了男朋友,男朋友还有钱,男朋友还爱她。
所以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们你们现在feelshit天天被人欺负孤立没有朋友所有人都觉得你weird&pathetic但你之后肯定会融入小圈子变得和其他人一样love small talks&social activities?
连女主娜丁的理想都是典型的美国socialkind,想像哥哥一样受欢迎,想被注意到,不喜欢剪的男孩发型,想看起来美丽漂亮巴拉巴拉拜托,我还以为自由民主的美国应该是那种认同所有人生活方式的地方,结果青春片里还是一股资本主义铜臭味儿现实生活中娜丁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过得这么好。
从小经受校园暴力,小孩子向她辱骂各种词汇,无聊的时候也没人来找她,只能拿东西打网球架子消磨时间,那个时候她内心就积攒了足够的愤怒和迷茫。
母亲自私自我拒绝理解拒绝共情,脆弱的心理年龄比娜丁的实际年龄还小。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娜丁上了车,母亲问她,派对怎么样,娜丁说,糟透了。
她刚准备吐槽,母亲就打断了她,喋喋不休她今晚date的牙医居然有老婆。
当时很注意看了娜丁的神情,她闭了闭眼睛,看向窗外,很熟练地问出了那句话——“what happened”。
一个本应该扮演陪伴者和心理疏导者的母亲,自己居然拒绝承担责任,满脑子都是自己怎样怎样——焦虑症典型。
娜丁小时候受校园暴力,没有跟她说过吗?
看爸爸教她往那些小孩子书包里放屁就能看出来,她肯定说过。
但与父亲相比,这位母亲做了什么呢?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打一顿就好了。
孩子不下车怎么办,揪下去就好了。
孩子发疯崩溃怎么办?
比她先崩溃,指责她“drive you crazy”就好了。
娜丁妈妈根本不知道怎么体贴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有人说她重男轻女——我看未必,哥哥达里安和妹妹娜丁如果对调,妹妹变成人见人爱的万人迷,哥哥成为所有人都讨厌的怪胎,那母亲对待他们的态度肯定一百八十度天地转,因为她喜欢达里安只是因为他省心而且给她争面子。
还记得娜丁后来把她妈撤开走她妈说什么吗,她发了一堆短信语音,指责娜丁让她在所有同事面前丢脸。
这些人,这种人,这种家长,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件事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只要它解决就行了——一切暴力方式,解决它。
孩子咬手指是因为缺少父母陪伴而焦虑——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只知道给孩子的手指里图上丹宁,孩子咬了觉得苦就不咬了,他们根本不想去缓解孩子的焦虑。
孩子听话,那再好不过了。
那就是哥哥达里安。
可是世界上有多少这样幸运的孩子呢?
从出生就完美无缺,一直受万人喜爱——而即使是这样的哥哥,最后还是因为这样的母亲被迫只能在离家近的地方读书,忍受自己必须要过早担负起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虽然值得尊敬,但,怎么能用他来当例子,苛求娜丁要处理好自己的生活?
娜丁经历的是什么?
从小无处安放的焦虑,被同龄人通过各种校园暴力根植在她脑海中的自己不受欢迎的心理暗示。
唯一的好朋友被她当作是人间天使,脑子坏了太圣母了才会喜欢她,娜丁自己潜意识中就像自己酒醉后吐出的言论一样——她觉得自己如此的可悲如此的令人作呕,她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存在没有意义——母亲不喜欢自己,唯一疼爱自己的父亲早早去世——甚至是在带着自己兜风为了让自己心情好起来的时候去世的,自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重要,但她又想让自己得到爱,得到欣赏。
她是自己在跟自己作斗争 一方面觉得自己糟透了,一方面又渴望具有意义,才会愤怒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嫉妒哥哥,追求damaged的交管所少年,不停的到老师那里寻找存在感,最后因为唯一的好友和自己讨厌的人走的近而被压垮。
我只能说,心疼娜丁一样的人,因为他们肯定没有娜丁一样的结局——突然一夜之间顿悟吗?
不可能的。
这种别扭的人最终会自己折磨死自己,因为他们绝对不会屈服——他们不剩多点自尊心了,他们会誓死要保护它。
而他们不停地拿自己身上的刺扎周围的人,只能得到一个结果——在永久的严寒中被冻死。
没有人会接近它们,它们又没法一夜顿悟变成温柔和善的“成熟”的人,除了这个还有什么结局呢。
人之老去,是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海莉演绎的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孩,更多的是一个面临孤独、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物。
都说女孩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当“情人”离开了这个家庭后,那份需要的归宿是妈妈?
哥哥?
闺蜜?
还是自己心中的男神?
对于这份渴求影片还是给予了一个完美之神的结局。
而回到现实世界,那是多少青春少年岁月中留下的遗憾。
海莉处在成年前少女阶段很多年了,倒也适合,就像长年演长辈的肖恩·康纳利与本山·走X。
影片一般,准成人的例行躁动,拍过好多次。
值得注意的,亚裔角色的刻板印象不但作为边缘配角易产生效果,成为本片中这种大配角时又有进一步的叠加,当然这个效果会涉嫌歧视。
躁动不安的青春,海里斯坦菲尔德自大地惊雷出道以来又一部水准之作,大导演的眼光果然独到,与伍迪哈里森的对手戏均有上佳的演技发挥,对角色的情感有着细腻的把握与掌控。
我们大多数人眼中青春期的自己都会像言情小说的女主那般清纯可爱甜美动人,但事实是我们更像片中的女主娜丁,心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思想,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屑于他人交友,假装不在乎他人,内心里却极度渴望与他人的交集,这货中能够憧憬而却步,渴望而疏离的状态大概就是青春的普遍模样,也是最美好的样子。
这一类的有趣的青春电影近几年越来越流行,表现手法也更加新颖。
看过那些教科书式的表演,这样的演绎反倒更加清新动人。
最近特迷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让我感觉青春是糟糕的,混乱的。
我或许在寻找它的定义,想去读懂现在的我,不是没用,反而真的发现很多跟我的相似之处。
我觉得我跟女主的相似之处是都觉得自己特成熟,像爱情来临的时候有些话,有些事你不得不做,可是做的时候感觉自己特傻x,特幼稚。
有些事情自己心里觉得幼稚的很,但是有些时候你还是要做,要装出一副我和大家都一样的感觉。
女主的不善交往,活在自己的世界都和我很像,但是我不会自以为是,不会很装,在我看来女主有些地方还是很幼稚的,但是我喜欢她厌恶所有事物的感觉。
但是我没有像女主那样敢说,也许是都在心里自己说了,我特别羡慕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的人,特别直率,甚至单纯。
背景音乐特别棒,感觉把人的情绪渲染的特别到位,开头从下车,行走的过程,到教室坐下之后的谈话,觉得特别酷,音乐感觉好像要干一件大事,感觉自己碉堡了。
影片最后女主还是改变了,可以说是成长了,懂得去考虑别人了。
很多青春片都是感觉压抑了就离开,觉得改变环境可以变得更好,然后在过程中去成长。
本片女主没有离开,还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她不断的想让自己融入,但是她方法不对,因为要先融入自己。
本片是强调个人成长的,没有太着重去用青春期的角度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本片跟女主设定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所以不会出现大问题,最后感觉会有强奸威胁,但是也没有,所以主要去表现家庭之间,友情之间的矛盾。
看了成长的烦恼,让我有些顿悟,女孩看起来负能量爆棚,咒骂整个世界,与身边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有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有个冷酷而自私的妈妈,为了控制小孩,让小孩听话,不惜以任何手段咒骂,打压小孩。
不管小孩怎么反抗,甚至以自己的性命作为代价,都不能引起她妈妈的一丝恻隐之心,其实她妈妈的心里最底层与小孩是抵抗的,从没有从心底真正能够学会去学会热爱她的小孩,想到的只是如何来控制她,让她听话,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站在对立面,自己都没有成熟,对自己的小孩无奈加恐惧占大部分。
但是实际上这个小孩只是比较有活力,不喜欢被管教,天性使然,本身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过错。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女孩要么kill herself,变的抑郁,也打压自己的一部分天性,要么疯狂来释放和反抗压迫。
But this child looks energetic,actually it’s weak.疯狂到极致就是崩溃的边缘。
安抚她很容易,安静的听她说完,然后给她块饼干就好了。
但常常是疯狂和抑郁并存的,变的在外人看来神经质。
在成人世界里她就疯狂喜欢那些看起来很闪耀,但实际离她很远的幻想,所以很容易受伤.最让人可恶的是,当她妈妈也看出来女儿很伤心也需要安慰的时候,告诉她这种自己安静的呆着,一动不动,认为其他人的快乐都是假装的,这不就是告诉女儿这个世界is darkness,并不值得留恋吗?
so 经常最终的结果是妈妈和女儿很像,都神经质,有控制欲,变的自私和冷漠,缺爱。
电影讲了个美好的结局,感觉这样从小就没学会怎么样爱的女孩,在爱情的道路上注定坎坷。
Maybe one rule is good,simle at who smile at you.
关于电影《成长边缘》 片子很好看,丧逼少女的成长小调子!
是那种可以吃着零食边看边笑边吐槽且偶尔鼻酸的配置,有几个点共鸣到想穿过屏幕去拥抱女主!
其实成长的过程嘛,就是对自己所做过的不可理喻的傻逼行为的一种合理认知过程,发现自己的幼稚和轻狂,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自我和自私,学会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放下不满治愈焦虑,去体谅关心爱自己的家人和挚友!
当然,青春期真的不要太懂事!
我觉得这个年龄段的释放会对将来有好处,这是一个良性的成长过程,千万不要去剥夺掉这个阶段,成年后容易偏激…… 女主的人设很真实嘛,一如既往的作到触碰底线…倒是周围配角的人设有点儿白甜了,但也不讨厌,比如超级完美的亚裔boy!
帅气牙白加八块腹肌,有才有趣有钱还很羞涩!
(这么厉害的设定和华谊有关系吗!?
)游泳池那段真的是好感加倍!
妈妈和哥哥包括闺蜜都太暖了,其实挺像我妈的,发短信那段我妈和我如实描述过简直一摸一样,因为不想让我觉得她啰嗦…时不时再告诉你几个人生的糙理,骂你一顿再趁你睡着了吻你一下,担心的要死但嘴里还会骂你是个死孩子!
暖心的爸爸我有,就我理解父亲只要酷酷的不说话就会很讨子女喜欢,什么路数!?
而且相比于操心的妈妈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哈!
嗯,闺蜜这个角色嘛,存在感不高,剧情的催化剂一只,导致女主开始崩溃的前戏制造者,一直挂着傻白甜的微笑,让我不忍心黑她!
woody老师太神叼了,现实中很罕见,我应该是一个… 顺势回忆一下自己的十七岁诶!
好像并没有那么丧那么内心造作…拥有独生子女的孤单和敏感,沉迷恐怖电影和猎奇漫画,喜爱巫术和神隐事件,嫌弃爱情小说和酸臭艺术,极度喜爱网络社交网瘾严重,现实中朋友遍地开花,除了遇到暗恋的男孩子偶尔装下高冷,大部分时候没心没肺的笑点奇低,和父母长辈关系和谐,常幻想地球毁灭,可惜没碰到特别崇拜的长辈,精神支柱和灵魂领袖是库布里克和北野武,每天诅咒随地吐痰的人早死投胎…… 人嘛,该有的放肆焦躁一定要有!
该有的柔情小粉红也不能缺席,五味俱在才是有趣的人生体验!
电影其实一般,尤其结尾,皆大欢喜的话,总让人少了些思考。
我只是觉得在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隐藏的比较好。
而这个时候,表现出自己真实情绪的人就显的很像个异类。
就像很多评论说的,女主没长大、幼稚、以自己为中心…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成长在边缘的人那么多呢,他们单单是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吧?
回头看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大概是看起来正常,其实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不否认,因为至今我的底线也还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可以说是在尽力和别人不一样,这没什么不好的,这种较真我还乐在其中。
我们为什么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样子呢,为什么“不一样”就要接受改造、接受救赎?
好吧,不否认自己对于救赎类的故事情有独钟,但这不意味着我相信。
关于生活态度,引用下我波的话:“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按他的意思,这种逻辑是黑色幽默,而他觉得黑色幽默是自己的气质,是天生的。
你说酷不酷?
两年前,国内本科毕业、刚来到美国留学半年的少不更事、稚气未脱的我,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深感共鸣,深以为Nadine就是性转版的自己,因此写了这篇名为《17岁的你以为全世界都与你为敌,实际上全世界don't even give you a shit》的影评。
两年后,在美国经历了各种挫折与不顺,最终设法度过低谷并艰难在美国立足之后,再次回看这部电影,突然发现,两年前自己所共鸣的那些点,如今完全无法共鸣了。
甚至每一处Nadine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不是像原来一般感叹并表达对当时境况的无奈,而是深深认为,每一次冲突,都完完全全是由Nadine的任性与所谓的棱角分明导致。
越看到后面,甚至越会感叹,怎么会有这么任性自私、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幼稚孩子啊。
和很多人相比,Nadine的生活真的可以用还不错来描述了。
一家人住在带泳池的大house里,这在美国已经可以算是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不是所有家庭的院子里都有泳池的)。
即使在Nadine那么孤僻、任性的性格下,她依然有很多爱她、支持她的人。
或许她自己只认为爸爸是世界上唯一爱她的人,可妈妈也一样无时不刻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帮助Nadine走出阴霾;闺蜜Krista在Nadine各种发癫、情绪失控的时候,依然愿意陪伴在Nadine身边,希望帮助Nadine调节情绪;看似光彩照人的哥哥Darian,无论自己多忙,都会回到家帮妈妈处理Nadine留下的烂摊子;无时不刻不在毒舌的老师Bruner,每次拿Nadine打趣的时候,实际上也都是别出心裁地在引导Nadine进行自我调整。
当然,Nadine确实也是在童年时期受到了霸凌,但无论中美,童年时期受到霸凌的人数不胜数,也包括我,所以可能唯一最大的不顺,就是最爱自己的爸爸英年早逝。
在这样已经算是还不错的条件下,她没有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自怨自艾,不积极进行自我调成,反而任由自己的任性、小脾气野蛮生长,放任自己的锋芒去伤害别人,尤其是关心自己的最亲近的那些人。
就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真的值得甚至配被爱吗?
可是,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突然又回看我两年前写的影评,我突然意识到,我上面的所有想法与分析,每一条都是基于一个已经步入社会、被磨平棱角的成年人的经历与见识得出的。
每一条都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尤其还是我们这种国内高中培养出来的只会念书、心理晚熟的小孩子,能思考出来的。
所以,当我能认为Nadine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无病呻吟、是自作自受的时候,是不是就说明,我的心境早已没有当初那么年轻,我和当时的自己,已经有了代沟了呢?
我是否也变成了小时候讨厌的那个圆滑世故的成年人了呢?
也许,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长大;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便只会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变老。
我将越来越难以与这部片子产生共鸣,我也永远无法再次回到那个能与这部片子共鸣的时候,还有我的生命中直接与这部片子对应的那段日子。
嘴拙少女成长日记,不会说话不合群放在以前太难了,但手机时代拯救了这种状态?青春的困惑和挣扎还可以再多来一点,结局竟然有稍许被感动,接踵而来的凶险如浪潮翻滚,一夜长大的少女却学会了用微笑面对。无论怎样,谁人的青春不愚蠢,谁人的青春又不骄傲。
3.7星。清新有趣无负担
Haley 烂到爆
sucks why boys always pretend to be so mature? And why girls always get on well with their mild dads and mom always love their cute boys. So stereotypical!
挺真实也很套路
很容易被忽视的低成本电影,剧本很好,有内容的青春校园故事。海莉表现的很好,亚裔小哥长得像张译。原来也是一部处女作,编导皆可圈可点。[B]
华谊兄弟居然有投资……
很普通的青春片,一点也看不出哪里值得如此高分,近几年的青春片里好像只有《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还不错。本以为只有那些又丧又作又odd的外国孩子才会打高分,没想到国内也是如此,看来我才是old了。
可以说是很不错了 缩写了青少年的叛逆 女主演技不错 对一个新人来说是很棒了 不给四星是因为不想面对自己拥有的错误 现在还是 太傻了哈哈啊哈 第一眼看伍迪还以为是斯坦
问题少女养成记
喷了,女主这么作,穿得跟村镇网吧girl一样还能指望别人都来爱她
3.5 有点小污的青春片,闺蜜一段想起了自己的高中岁月,就因为那么重视才会那么难过最后才能明白这个世界没人真正在乎自己,无敌老师当海狸的班主任起先觉得有点怪怪的哈哈不过分一半曲奇的安慰被感动到了,金句真多“这一代人人没有表情包就不知道怎么聊天”“每个人都一样抑郁只是他们伪装的好”
跑去电影院,得知是试映不用买票哈哈哈 一部好的青春片就是把无理取闹搞事情拍得reasonable 看完觉得很舒服
三星半,个人认为比《朱诺》好,不如《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非常生活化的美式校园青春片,女主角是个有些令人讨厌而且心理有问题的叛逆女孩,男主角是个性格内向又边缘化的亚裔移民,两个人都很闷骚,而且相处的时候各种尴尬。最后女主角的转变实在是太突兀了,对影片质量的影响很大。
6.8
中二少女的烦恼
我就说好莱坞怎么转性了,居然设计出这么可爱的亚裔男性角色,一翻出品公司——华谊兄弟...并不肤浅的校园青春电影,女主角有着一颗老灵魂,到哪儿都无法融入,直到她剥开自己那层厚厚的壳。笑点和尬点都不错,说到底谁的17岁不是大傻逼呢?
女主找高中老师吐槽:我跟你说,吃了个蛋挞有必要发fb嘛,谁没吃过似的,换个裙子有必要嘚瑟吗,巴拉巴拉巴拉巴拉,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持和这个世界的不同,孤独啊。老师:娜丁,你知道吗,可能是大家都不喜欢你。女主:你...个老鸡巴!
觉得自己的生活过的最操蛋,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还是喜欢老歌老电影过去的事情,这些点都很戳我。人总是很容易就自怨自艾,给自己设定悲惨的情景让别人看折磨自己,又是何必呢。
女主太婊,一边追求金发碧眼帅哥校草,一边稍被冷落就找不离不弃默默付出的富二代亚裔接盘,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一个婊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