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赛车:极速狂飙》。
5分。
尼尔·布洛姆坎普导演,阿奇·马德基、大卫·哈伯、奥兰多·布鲁姆主演作品。
其实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故事的原型主人公非常励志。
毕竟赛车确实是富人的游戏,而主人公的父亲只是个不怎么入流的足球俱乐部成员。
他靠着玩游戏的机遇侧面杀入真实赛车,并且一步步拿到国际赛车执照,获得相当高的成绩。
但好莱坞所谓大片的毛病在于过度套路化,过度追求炫酷的外表,全片轰隆的发动车声、翻转的镜头、炫酷的特技,让这部本来励志的赛车片变成了烂俗的爆米花片。
它的套路是:反抗安排、发现兴趣、遇到机会、侥幸进入、遭遇挫折、幸运突破、崭露头角、势如破竹、重大转折、灵魂觉醒、夺得桂冠、收获爱情、名利双收。
爽文、爽片。
它如果写实一点,故事写实一点,镜头写实一点,可能真是部相当不错的传记赛车片。
流水线式的俗套剧情,没必要加入的爱情线,无脑吹GT赛车的拟真度,迷惑的驾驶操作。
都知道GT赛车只是半拟真半娱乐游戏,根本不可能靠GT游戏的经验去开现实赛车,但电影里主角多次用几千小时游戏经验来反驳教练,并且还成功了。
就算真实的GT学院里,学员门从模拟器过度到真车用的也不是《GT赛车》。
另外GT赛车里根本没有刹车热衰减的设定。
主角开车真的迷惑,超车全靠一脚地板油。
然而现实里要超车要么是自己赛车性能更好,要么是靠弯道过得更好;金队兰博基尼出弯一脚油不仅超过主角还追尾前车导致红旗的大事故,请问你这兰博真是同组别的车吗;从车里爬出来心情不好推搡马修,迷惑;主角进AI单人局练习迷惑的蛇形超车;金队鱼雷主角不处罚;金队的不高兴和彩虹队的没头脑是如何跟着主角一起晋级到勒芒的,不知道;勒芒24小时进站换胎根本不需要像F1那样争分夺秒着急忙慌的,因为进站后进度最慢的一项工作是加油,换完胎还得在等几十秒才能加满油,而且换胎的人员是固定不能变的,电影里教练去轮胎是明显的犯规。
况且并不会因多十几秒的换胎时间就丢好几个位置,最后几小时前后差距可能几十秒几分钟甚至几圈。
最近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勒芒,法拉利两次因意外在维修区浪费了很多时间但依然获得第一。
除非前车故障或事故,很难出现全速快同级车6秒的情况;最后全片没有违规处罚这个概念,金队鱼雷主角不罚、把主角蹭上墙不罚、追尾造成事故不罚、随意调换人员换胎不罚。
一部以真实为卖点的电影,处处都表现出不专业不、不真实,真的离谱。
另外在你知道jann的赛车生涯以及日产的赛车历程后,只会觉得这部影片很尴尬。
现实中日产实现了Jann的梦想,但可能也是日产断了Jann向更高级别晋升的希望。
电影最后的勒芒24小时是jann以及日产进军勒芒最高组别的第一年,那一年开的还是底一个级别LMP2组别赛车,确实拿到了第三名。
第二年LMP2第五名。
到第三年日产正式拿出GTR LM Nismo赛车参与LMP1最高组别的竞争。
然而这台原型车的性能却是极为拉胯。
当年派出了三台GTR LM Nismo参赛。
排位赛成绩最好的一台是LMP1组别最后一名,其他两台的成绩甚至不如LMP2头排车。
正赛更是以两台故障退赛,另一虽完赛但最终里程不及冠军车里程的70%而被取消成绩,全军覆没。
这一次惨败直接导致日产全面退出欧洲赛事。
Nissan GT-R LM Nismo “大前超”,前置前驱原型车你敢信?
受影响最大的当然就是Jann,如果日产能有台稳定的车,再坚持几年,Jann靠着勒芒最高组的经验和成绩加上日产的大力资助肯定能比现在混得更好。
然而日产在大前超失败后削减了赛事经费,退出了欧洲的赛事。
之后Jann一同回到日产大本营日本,参加各种级别赛事成绩还不错。
却因为没有资本而被更高级别的赛事拒之门外。
赛车是一项极为烧钱的运动,赛事级别越高花的钱越多,能在赛道中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晋升的人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自身商业价值极高有众多公司能赞助自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勒芒24小时的发车仪式还原的相当好。
2023年勒芒24小时发车仪式,从直升机绳降下来的法军伞兵护旗手
2023年勒芒24小时法军虎式直升机与NH90运输直升机飞跃赛场比较有意思的是主角母亲的饰演者Geri Halliwell,曾经是英国辣妹组合的成员,现在是红牛F1车队经理霍纳的妻子
走进影院之前以为只是一部爽片,没想到故事有原型,算是一部人物传记了。
城市里的飙车场景和《速度与激情》比还是差一些,但赛道里的飙车和引擎的轰鸣声很热血!
主角光环可以说非常重了,虽然讲的是叛逆少年成功逆袭的故事,但前半段基本上顺风顺水,除了父母反对好像没遇上什么大的坎坷?
后面好像也只有塞到上出车祸一次比较大的困难。
相比主人公的这条主线,我觉得教练的过去如果也作为一条主线可能会更吸引人。
而且在影片中教练的角色塑造算是最丰满、最完整的。
最后,这算是尼桑的广告片嘛?
GT赛车:极速狂飙 (2023)7.12023 / 美国 日本 / 剧情 动作 冒险 运动 / 尼尔·布洛姆坎普 / 大卫·哈伯 奥兰多·布鲁姆
好看,我认可无论是游戏创作者,还是汽车工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对于自己工作达到极致的那种不懈追求。
所以,电影在立意上已经赢了,再加上追逐梦想这个主题,有出色的拍摄团队,那么,这个电影就一定会成功。
而且,类似普通人创造历史的这种故事,草根情怀,更容易打动人心。
更何况,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名销售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没成想得到了集团总部的认可,谁说梦想不能够实现呢?
对谁都一样,只要你敢想,并且执着的去做,总有实现的可能,最难的是真正的着手去做,执行层面儿。
主人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这不仅指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指他具有实现梦想的很多先决条件。
一切的起点,来自一张五岁时和红色跑车的合影。
那一刻,有些东西被写进了他的心里。
他有一个坚毅的父亲,Tough guy,有一个温柔的母亲,无条件支持他的所有梦想。
父亲负责他的性格塑造,母亲负责他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哥哥还能作为伙伴陪伴他成长。
而能成为赛车手,更得益于父母出色的身体条件的遗传,这一点从他哥哥能做足球运动员就能看出来。
有身体天赋,有健康幸福的家庭关系,有朋友的支持,有心心相印的爱人,他还遇到了像人生导师一样的伟大的教练,这就是一种幸运。
回过头来,我们看那些落选的人,或许游戏玩儿的好但是身体条件不行,游戏玩儿的好身体条件也可以但是性格不够坚强,足以说明主人公是万里挑一的天选之子。
他接受了命运的垂青,同样也非常努力,像他的父亲一样,没有在挫折面前轻言放弃,这个是电影要激励我们普通人去追逐梦想所要表达的东西。
GT赛车:极速狂飙 (2023)7.12023 / 美国 日本 / 剧情 动作 冒险 运动 / 尼尔·布洛姆坎普 / 大卫·哈伯 奥兰多·布鲁姆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里接触到“勒芒”——“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由3位车手为一组驾驶一辆赛车完成连续24小时的竞赛。
它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并称为世界最著名和最艰苦的三大汽车赛事。
上一部接触到“勒芒”的电影是《极速车王》,它是由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和谍影重重的马特达蒙主演的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说的是福特公司为了超越法拉利,特意打造了一台福特车去勒芒打比赛的故事。
而本片也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
本片片名《GT赛车:极速狂飙》,《GT赛车》其实是游戏名,《极速狂飙》才是电影名,本片说的是《GT赛车》的游戏公司想把在游戏里的玩家在现实中打造成真正的赛车手,并能拿到现实中比赛的名次,以获得人们对游戏的认可!
最终挑选的游戏玩家也不负众望,经过层层挑选和严格训练,最终拿到了世界顶级汽车赛事“勒芒”的第三名的故事!
本片作为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整体剧情故事都是引人入胜的,以赛车这一条主线,穿插了父子情、师徒情当然也有爱情,再加上赛车的速度与激情,还穿插了游戏的体验,整体感觉很好!
作为一部剧情片,赛车电影,虽然不至于全程无尿点,但是基本上也是一气呵成!
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个人觉得赛车的场面还是偏少了点,看得不够过瘾!
片中男主不认识,青涩里带着点坚毅,演的不错,和片中人物形象很贴切!
最让我吃惊的是,那个卖力推广促成这件事的演员很眼熟,结果查了一下,竟然是《指环王》的精灵王子!
唉,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
当年如此完美无瑕的青春美少年一晃眼也变成大叔了,虽然依然挺帅,但是青春不在!
好吧,推荐爱好赛车和游戏赛车的都去看看,挺过瘾的!
推荐指数⭐️⭐️⭐️⭐️
2023美国动作片《GT赛车:极速狂飙》,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17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2,时光网评分7.5,IMDb评分7.4,于2023年9月1日引进国内上映。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虽然本片不是一部纯粹的粉丝电影,但是游戏粉丝一定会非常喜欢,影片里有很多只有游戏粉丝才能体会到的彩蛋。
我玩过同名游戏,不过并不熟悉,所以只能看个热闹。
影片的题材很独特,不是像《极品飞车》那样根据游戏硬编出来故事,而是将《GT赛车》游戏史上的一段真人真事搬上大银幕,不是《极品飞车》那样的游戏改编电影,而是游戏题材电影。
《极品飞车》游戏走的本就是故事路线,而《GT赛车》游戏是竞技路线,没有故事,因此很难改编为电影。
真人真事本身充满传奇色彩,非常不可思议,从游戏到真实,从梦想到现实,完全的两个世界,竟然连接到了一起,并且在现实中还能有所成就,非常不可思议,其实游戏者在现实中能够参加正式比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在世界大赛中获奖,更加不可思议,堪称“传奇”。
本片可能是我第一次看拉力赛电影,赛车电影很多,不过拉力赛题材好像是第一次看,脑海中没想到之前看过同题材电影。
由于取材于真人真事,很涨知识,长见识,了解到很多赛车、赛事、赛制、赛道的知识。
影片作为动作片,赛车戏份很大,很重,很足,娱乐性很强,无论是游戏粉丝还是电影观众,全片看下来都很解渴,很过瘾。
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棒,有世界各国的风景,有世界各国的赛道,有世界各国的赛车,游戏粉丝的情怀一定爆棚。
影片有很多镜头运用在模仿游戏运镜,我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置身于游戏之中。
影片堪称是赛车运动宣传片、《GT赛车》游戏宣传片,虽然活动由日产汽车发起,不过影片没有过度地为日产汽车做宣传,着眼点更多放在赛车运动本身。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
影片除了矢志不渝这条热血励志的主线以外,父子线架设得很成功,最后父子融合非常感人,父亲的哭戏演得很好,此刻爆发强大泪点。
男主在玩游戏时,通过CG变化仿佛置身于赛车之中。
后来在比赛中运用游戏技巧,影片再次通过CG变化让男主回到游戏机前,这一前后呼应的手法非常有趣。
作为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片尾展示了故事原型人物,演员与真人的合影,给这个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片尾不是电影花絮,而是游戏花絮,这是对游戏的致敬,没想到制作《GT赛车》需要这么大的阵仗。
英文片名就是游戏原名,没有副标题,中国引进画蛇添足多了副标题,多此一举,生怕《GT赛车》无人知晓。
而且,“极速狂飙”很俗气,像网大。
这种片商类似这样自作聪明加副标题的片名多如牛毛。
本以为豆瓣影评会有很多玩模拟器的玩家来凑热闹,结果基本没有。
作为模拟器4年玩家。
本着遵从事实的原则来说说本剧中一些模拟赛车的问题,首先主角的基座是fanetec DD PRO,是fanetec基础入门级直驱基座。
踏板是fanetec v3。
这些设备在模拟圈是基础入门级别的产品。
不过主角原型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个款产品。
fanetec的优势是支持PS。
而GT赛车这个游戏是索尼PS独占。
本人只有pc平台设备所以我至今没有体验过这个游戏。
拟真程度无法凭空捏造。
但是圈内知名人士的说法是半拟真偏向娱乐。
但是GT赛车这个游戏的影响力和游戏性在索尼PS平台是绝对的第一(仅限赛车类游戏)。
说完设备来说说影片中的驾驶错误。
首先是影片19分钟时,男主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线,在弯道内测超越了一台日产GTR。
这个就是犯规行为。
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主角开的车性能都比同场竞技的车要快了不是一个级别。
直道全油超超超,入弯点刹车超超超。
而且这个流氓鱼雷行和为几乎贯穿了整个影片的。
可以说是主角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男主的驾驶视角居然用的是保险杠视角。
如果他是娱乐玩家就算了。
可他不是呀。
主角每次换挡都踩离合:这个就没有必要了。
拨片序列当的车。
只有起步才需要踩离合。
其他档位加减档均不需要离合。
而且主角每次都是出弯之后才降档,这个实际是你档位选择错误才需要降档的。
降档的目的就是让发动机保持最佳转速区间以备随时加速。
油门操作全片也是不着调,不是松油门就是全油门。
大马力后驱车对油门精细操作非常讲究。
出弯就全油。
直接就打转冲出赛道了。
capa车队居然是开碰碰车的。
第一次恶意追尾开看得我一愣一愣。
以为我自己对赛车规则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可以说前篇对驾驶技术和赛车规则的描写都是错误的最后回答很多人的疑问,模拟器真的能练车技吗?
答案是肯定的。
拟真游戏确实可以让你提高对车辆的控制。
让你在现实中对一辆车快速上手。
特别是练习跟趾,漂移。
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最近两年国内模拟圈发展还是挺快的。
这个离不开厂家和广大的UP主不遗余力的宣传。
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
就像其他圈子一样。
有了设备党和鄙视链。
真正静下心来玩的人并不是大多数。
入坑之间一定要想好是不是自己真的喜欢驾驶。
因为一套设备也是不便宜的,重复练习也是挺枯燥的。
最后奉上我已经放到发霉的设备图。
发霉之前
用VR之后发霉
故事大概可以说是PSP的宣传片,看得人赶紧想拥有一个。
这画质,能打的Xbox貌似早就不想和PSP“一般见识”。
然而,除了游戏的卖点之外,故事却实在太拉胯。
千篇一律的套路,看不到丝毫的惊喜。
这种“成功”的方式,也没有可以复制的可能,类似的偶然事件,实在是只能在故事里头看看,就像是“守株待兔”一般。
可能会偶尔有一只正好撞树上了。
可是,当下却成为了一种“励志”,鼓励大众为了这只兔子,做那个可笑的农夫。
大部分时候,那些怀揣“梦想”的人,大都成了“卖内裤”的蝇营狗苟。
故事说起来,只是一个颇具野心的推销员的梦想。
这充其量就是一个营销方案,至于能不能成功,不是他需要考虑的。
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方案推销出去,自己该拿的,就已经拿到了。
这一点,他从来不讳言。
当事情发生意外时,他才不会在乎,当事人是谁,而只是在乎这事儿能不能继续下去,甲方爸爸还会不会投钱。
所以,这场“励志”的故事,让人看得相当膈应。
大概,也是类似的故事看得太多,它告诉我们要怀揣梦想,要为了梦想坚持,但没有告诉我们,有多少人因为被这样打了鸡血,在现实里摔得头破血流。
故事里头的教练,是人间清醒的。
游戏和真实赛车完全不同,在游戏里头,可以横冲直撞,大不了重新开始。
然而,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
故事里头的主角也遭遇了这样的意外。
所有人都安慰他,这只不过是一场“意外”。
然而,那个赛道,当时风速多少,车速最高能达到多少,难道没有精确的计算吗,一个简单的“意外”,把所有问题都抹在了华丽背后。
这一切,大概都是那个“该死的”,为什么要站在那“该死的位置”。
赛事组织难道也不知道这个是“事故易发地段”吗。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人间清醒”的教练,也是选择了向现实低头。
这算得上是社畜的“最后一击”吧,在车队实在无法忍受,选择了跳槽。
这场大秀,说起来,也是教练的走投无路,而已。
所以,这“励志”的故事,从头到尾只是一场“贩卖”而已。
男主捡到了那只兔子,实现了“不可能的梦想”。
这是以8000万人的失败为代价的。
然而,这些,无论是车队,还是推销员,还是教练,还是游戏开发者,都不会提这些。
因为,这场大秀的资金来源,是来源于这8000万人的“供养”,当然,还有潜在的客户群。
所以,故事里头穿擦的关于男主那“蜻蜓点水”般的爱情,也是一样的疯狂输出鸡汤。
整个故事里,大概“父亲”这个角色,才值得真正的共情(大概小编也是身为人父之后才有的共情)。
这该死的“游戏”,永远是家庭战争的“导火索”。
即便是当主角梦想成真,作为父亲,永远担心的只是孩子的安全。
哎,身为人父的悲哀,莫过于此。
故事最后,原型本尊出场。
对于本尊而言,这是个“励志”的故事,然而,这只能是一个传奇,而且,相信本尊的成功,大概也不是故事讲述的这么戏剧性(没有做过考据)。
这样的鸡血,往往会忽悠得本身热血的青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故事里头的特效确实有内味了。
看得人还是禁不住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PSP。
其实,GT赛车开始流行时,基本不完游戏了。
曾经玩过极品飞车,那只有大老师的《倍儿爽》可以形容。
后来,游戏是做得越来越仿真了,对“驾车”的要求是越来越专业,那该死的“漂移”啊,十有八九解锁不能。
渐渐就放弃了,主要问题,还是这频繁的换电脑,是真的“卖三个月的内裤”也攒不出来啊。
非游戏改编,而是真人真事但非“传记”类改编电影。
2008年Nissan日产➕SONY➕GT赛车游戏推出GT Academy(GT学院),从全球挑选顶尖的游戏玩家进入赛车训练营,最终获胜者签约日产车队参加FIA赛事,包括顶级24小时耐力赛。
“GT学院”同时也是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珍贵历史影像,秒杀国内真人秀。
电影原型就是这个系列中最成功的车手之一Jann Mardenborough.
2013年的GT6观影角度,路人视角,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式商业爽片,穿插一点网瘾少年父子关系的和解(你牛逼你都对),和一点点懵懂小爱情。
路人看赛车可能主要就是看撞车,电影中第一个转折就是著名的纽博格林飞机场路赛车起飞事故(真人真事),看电影时前排一直刷手机的小朋友,立刻放下手机认真观影,这里不过多剧透。
喜欢的一句台词也来自这里,大致是:The crash does not define who you are. How to react after the crash will define who you are. 作为一个在第一场国家级赛事就crash的rookiee 和一个在冲击年度冠军第二场比赛又crash的@#*%,我也在定义Who am I[奸笑]。
以一个GT游戏老粉和严肃模拟赛车玩家角度来说,这电影不够硬核,整个片子有浓厚的甲方味道(Sony日产Puma,居然还有国内能买到但不能上路的保时捷992 GT3RS)。
赛道超车嘛,一升档,一脚油门,火花塞一点火,活塞一推动就完事。
至于线路,不走寻常路就可以了。
千方百计拉低观影门槛。
确实赛车在普通人眼里,特别是场地赛车就是在已知路线里画圈圈,真没有什么意思(难度)。
毕竟,游走在极限边缘的快乐,在最短的线路和最高的速度之间的选择,轮胎纵向抓地力(加减速)和横向抓地力(转向)极限在同一时间的分配,99%的人类驾驶员,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体会过自己爱车的任何一个极限。
但人类对于肾上腺素这种神经递质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迅速提升的摄氧量和心跳,放大的瞳孔,你可以选择无法控制也稍纵即逝的过山车,但和赛车以及其他可自我控制的极限快乐相比,只有尝试过的人才知道。
十年前的模拟器 罗技G27套装最后,如果大家对汽车运动,对模拟赛车到真实赛车感兴趣,PS的《GT赛车》并不是一款严肃的赛车模拟器,但却是娱乐向和真实模拟完美结合的赛车爱好者养成器,可以在一个入门门槛和现实挫败感低几个数量级的环境下,让汽车爱好者变成汽车运动爱好者。
2013年我在GT6赛车游戏的驾驶学院内学习到的驾驶基础,最基本的路线选择和油门控制,比我在线下赛车执照培训所学都要全面。
2013年GT6所附赠的Beyond the Apex小册册,里面有你在国内大学汽车系都学不到的理论基础。
拥有这一切,不过一两条轮胎钱。
但游戏和现实的边界是清晰的,GT6的轮胎物理可以踩死刹车直冲弯心,而真实取向的模拟游戏Assetto Corsa系列却并不能,现实世界里哪怕有着abs和esp的运动轿车也不能,这么做只会让你有更慢的圈速,和更快的失控。
要冲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吉利汽车运动部和Hipole合作的线上超吉联赛了解一下?
目前的pc vr模拟器Fnatic DD
游戏改编电影的成功率不高,除了《仙剑奇侠传》《生化危机》《最后生还者》这样本身有着原作故事情感支撑的改编,其他均无一例外地拉垮。
从FC经典的《马里奥》到风靡一时的《魔兽世界》,基本都是以口碑崩塌告终。
这部《GT赛车:极速狂飙》自然也难逃厄运。
其实每位游戏改编电影的导演都该好好想想,观众不是宅家里直接玩游戏,不去看比赛的现场或是实况录像,而是要买票在影院里耗上两个小时,他们究竟是图个啥?
就为了重温游戏画面,听听马达轰鸣?
可能吗?
《GT赛车》,也是《第九区》《极乐空间》《亚当》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显然并没想清楚这个问题。
01. 人物扁平,缺乏关注价值先帮导演回答刚才那个问题,游戏改编,除非本身已经有非常精彩饱满的故事,直接移入电影,否则,还是先思考主要人物的定位吧。
《八角笼中》讲几位大凉山少年的逆袭,促使他们走上搏击道路的,是贫困闭塞,是孤苦无依,是绝处逢生,让我们相信除了学习搏击别无他途,人物由此真实饱满,故事也因此生动可信。
而《GT赛车》中这位少年呢?
是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不运动不爱学习,就是沉迷于玩游戏,还有一对平和的父母与刻薄的哥哥。
过着普通市民生活,半夜跟着哥哥翻窗偷开车出门喝酒泡妞。
他如果不选择打游戏,不选择赛车,也可以读个社区大学,过着英国人的普通生活,也是凉山少年眼中的富足生活。
对这么一位生活愉悦的少年,平淡无奇的赛车梦,我为什么要去关注他?
除了这位少年,他的父亲是个曾经有足球梦想,现在也稳定工作着的男人,与我何干?
他的教练和引路人,都可以算作是游戏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梦想是将这个“无限逼近真实”的赛车游戏引擎推广出去,推广的办法就是找一些拔尖的游戏玩家,培养成真正的赛车手。
这么一段赤果果的广告视频,瞄准的收割对象正是我儿子这个年龄段孩童的时间和梦想,我会心平气和地接受,甚至当它们的吹鼓手?
想都别想,门都没有!
是个人都知道,从玩耍赛车游戏到真实赛车手,不仅是体能、意志的全面挑战,更是家庭财富、比赛资源、商务能力的全面竞争。
看完电影,儿子问我,我们家现在把房子卖了,能买得起电影里面那台金光闪闪的兰博基尼吗?
我无言以对,一股无名火瞬间升腾而起。
02. 故事单一,毫无动人波折好吧,人物身份平凡,却能走上赛车领奖台,起码故事经历也该起伏跌宕,热烈饱满。
让观众沉入其中也行。
就像《摔跤吧爸爸》,不被看好的印度少女,承受了各种各样的欺凌与歧视,在爸爸的鼓励下全力奋起,最终攻坚克难,夺得世界冠军。
然而也没有,这位赛车少年的一切挑战都是在赛车现场,从被选入赛车训练队伍开始,几乎再难看到其他戏份,全都是比赛、训练,撞车、痛苦、继续训练,直到取得胜利。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在轰鸣声中睡着了几分钟,醒来后还在轰鸣,剧情没有一丝进展。
没有家庭的牵绊,没有对手的轻视,没有无法逾越的难关。
最大的一次波折,就是主角在比赛事故中车毁人伤,同时撞死了一位路人。
为此他非常痛苦,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见父母,不见女票,甚至放弃赛车事业。
然后教练前来一番说教,然后他就自觉自愿地重回赛场。
就这么一点波折,然后其他就是不停地飙车、操控、转弯、超车,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没错,这就是一部游戏公司充值的宣传汇报片,既然是游戏公司充值,那显然不能出现因为玩游戏浪费时间,消磨意志,成绩下滑,更不能将游戏同不良现象联系起来。
而要将游戏同励志热血、砥砺奋进、成功追梦联系起来,这样才算充值成功。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滴。
03. 情感薄弱,无法建立共情没人物,没故事,自然就没有了共情。
游戏公司的训练活动,顶多是全球玩家的亿万分之一,并无参考价值。
普通家庭要选择赛车,不仅是财力比拼,更是赌上一生的前程,韩寒、林志颖、郭富城,那都是功成名就之后才参与这高端游戏。
你我身负车贷房贷的成年观众,绝无可能被电影里的夺冠情节煽动起来。
那位如胶似漆最后贡献亲密镜头的女朋友,就是翻窗出门喝酒当晚认识的女孩,有多么深厚的情谊,反正观众难以感受到。
哥哥这个角色也很奇特,刻薄冷漠,除了利用弟弟,看不出有什么真挚的兄弟情谊。
一对父母本应该成为最重要的情感支点,特别是父亲的足球梦想还作为关键要素多次出现。
可是,在主角发生车祸,汽车撞成碎片,儿子躺在医院生死未卜的关键时刻,
他俩搀扶着站在电视机的面前,一边看直播,一边默默流泪。
而不是想着赶快打电话、问情况、订机票,第一时间去关怀和陪伴儿子。
而是要等到儿子决定再上战场,父亲才跑到候车室同儿子深情对谈。
你俩确定是亲生的?
明明队友撞车燃烧,主角心烦意乱之际,教练一边呼喊着“专注”,一边用对讲机给主角播放凯瑞金和恩雅?
彻底把主角惹毛后,教练微笑点头,这就对了,比赛就需要这种斗志。
这是什么鬼逻辑?
天哪!
高潮时刻,主角回到了他在家里打游戏的时刻,他给父亲说,其他人都顺着赛道走,而他要选择弯道超车。
这是他永恒不变的初心。
可是少年呐,弯道超车是想一想,说几句就能成功的吗?
到了顶级赛场,天赋、专注、操控技巧、赛车品质、动力、重量,所有的都是在最尖端的对决,你说你要弯道超车,对手就把弯道留给你?
快醒醒吧,这样的心灵鸡汤迷惑的就是涉世未深的孩童。
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持之以恒,没有不撞南墙不回头,没有苦守寒窑的漫长练习,没有从个人到团队的紧密协作,就不可能有赛车竞技的登峰造极,不可能随随便便站在奖台上戴奖牌喷香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的想有所成就,现在就放下游戏,开始准备吧!
3.5。1.陈腐、老套,剧作各种精准算计。2.期待导演《第十区》。
ppt广告片 夸自己还不忘拉踩
我差点以为 准备用主角跑完lemans 24
现在游戏改编,还是要小黑下东家才合适啦,但当然,《芭比》才是巅峰。好像比起那些没太大特色的赛车,同样没太大特色的一小截东京旅程,反而更撩得动我。小男主很像李淳和甄子丹融合、黑化与回春,压着沉沉的嗓音,渐渐耐看。
开车的时候挺好看的。家里关系和恋爱关系很凑数,就跳了。
很好看的鸡血励志片
《第九区》的导演,本片视听的处理的确别具一格,但剧作部分实在乏善可陈,好在本片的原型足够传奇。
标准的人物传记片。我算是赛车片迷,希望越来越多赛车电影出现,赛车很多时候都和燃,结合在一起。也希望拍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故事本身有些特别。玩赛车游戏的人,去开真正的赛车。
从5分钟开始,无限想立刻关了去看极速车王
能把赛车如此激情的题材拍的如此平淡也是一种能力,两个小时太漫长了…
标准流水线作品,平庸无奇的能看,挖掘一个现实题材然后把它好莱坞化这种事情实在让人无感,除了一些游戏化的赛车拍摄角度让人偶尔的肾上素波动下,剩下的传统套路看厌了。
《第九区》导演,赛车题材,拍这么难看也是奇迹。
除了男主没什么演技,精灵王子太老,其它都不错的。可是,游戏又为什么非要照进现实呢,车况与道路可以无限逼真,人就没必要了,本来就是个人化的逃避空间
疯了
中规中矩的《Gran Turismo》游戏宣传片;但对于常看 F1 偶看 GT NASCAR 的半赛车粉来说,片中主角超车全靠不走引导线、大力踩油门等镜头实在显得不专业;更是把没能拍出真实世界中 Jann 的努力和其真实的赛车生涯,甚至把其父亲塑造成不同意儿子追求梦想的反派,着实画蛇添足 5/10
跑车浪漫旅大型广告片,不如极速车王一根毛,男主演技还不如戏份很少的他爹
3.5。同样是游戏玩家转职业车手,比《极速甩尾》用心、专业多了~
故事还是太平了,在家看紧张感很少。
在电影院看赛车电影真的很爽!当然任何根据真实人物和故事改编的电影,肯定都要魔改……真实故事和电影的差别相当之大,而且最后真实原型人物的故事没有电影里这么爽……电影都是截取人生高光时刻,然后再浓缩到 2 小时里,自然会让观众感觉快意人生。但真实的生活永远都比电影沉重。
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