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真爱收信中(台),纳粹铁蹄下的密函情书(港),根基岛的文学和土豆派协会,Guernsey

主演:莉莉·詹姆斯,米希尔·赫伊斯曼,格伦·鲍威尔,马修·古迪,杰西卡·布朗·芬德利,汤姆·康特奈,佩内洛普·威尔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剧照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2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4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5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6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3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4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5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6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7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8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19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剧照 NO.20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长篇影评

 1 ) 在孤独的巨浪把我吞没之前

主演三个都来自唐顿庄园,熟人见面,分外眼红。

三小姐总是扮演圣女一般的角色,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她的有个性,只不过对生活的反抗,不一定是要正面刚,有时候是否也可以宛转迂回的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就像年轻时我们可以为了理想而死,年纪大了,我们可以为了理想而苟活。

小男孩给小女孩那个勋章的那一秒,最后女主向男主表白那一秒,虽然知道太过美好,不像现实,但我也好想和女主一样,在孤独的巨浪把我吞没之前,尽快找到专属我自己的家人,就算以前素未谋面,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准备再去看看原著。

ps.说起来,我和剧中女主一样可是用过打字机的人呢,大一暑假我在省经贸厅实习,做国际贸易相关工作,打字机对我来讲真的是好难用哦,而且打起来声音真的是好大。

由于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我第一天就给安排我来这里实习的爸爸打电话:我想走了,不想实习了。

爸爸说:乖,咱们再试一周,如果还是不喜欢,我亲自去省会接你回来。

后来,我适应了,就再也没提要回来的事情了。

老爸果然不愧是搞了一辈子人事工作,知道如何对付我,如果他强烈反对,我的逆反心理肯定让我当天直接回家,所以我一直没什么叛逆期,因为老爸太会顺着毛安抚我了。

老爸一直很开明,临终前还告诫我:一定不要因为我要去世了为了给我个交代就随便找个人嫁了,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不能将就。

他走后,更没有结婚的时间节点了,因为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已经走了,单恢复就需要好久好久。

以为已经遗忘的往事会通过各种方式席卷而来,在电影里,我永远看到的是自己的人生。

Btw,电影伊始的那片星空,美到窒息,食物极度匮乏时期的那只金黄色造型极其诱人的烤乳猪,让我目不转睛,口水直流,好想念广州和泸沽湖的烤乳猪,真的是外焦里嫩,回味无穷。

剧中角色说的对,我们不是只渴望猪肉,也更渴望通过分享食物产生的人的链接。

今年又是一个人在成都过年,要如何不孤独而又充实的度过呢?

 2 ) 我以为这样的影片在豆瓣至少会过九分

这不就是豆瓣人都爱的调调吗?

美如画的场景,温馨动人的故事,加上鲜活在线的演技,这部片子是实实在在的英伦片。

我很爱英伦片,那种似曾相识的色调,那种硬板板的性格里流淌着的人性,那种你会为之情不自禁同喜悲的剧情,而如果在剧情中再加入和书有关的元素,无疑在影片的深处种下了最画龙点睛的文艺风采。

英国人酷爱读书,至少从电影中我们能窥见一二。

比如前段时间看过的《书店》,再比如《成为简奥斯汀》,当你看到剧中角色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页纸张或者认认真真抚去书封的灰尘时,你会觉得你找到了那股爱书的共鸣。

虽然本片主线是爱情故事,但一切也是因书结缘,而一切的一切也是最触人心扉的情节!

英国片是温暖的,看到最后你会感到真挚的快乐,它不会靠颜值或者干瘪的台词,它靠的是满腔的热爱和由冰冷到炽热的那种人情味迸发的过程。

 3 ) 读书会和自家酿的杜松子酒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最初是这个文艺又拗口的名字吸引了我点进来,影片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虽然以爱情为主题,却也绝不局限于因书结缘的爱情,故事性不强,但对于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温暖真挚的电影。

故事主要发生在根西岛,一个风景美丽的岛屿,它名义上是英国的属地,但并不直接作为英国的国土,而是一个属地。

根西岛并不在英国,而是在一个更加接近法国的岛屿上,由于太接近法国,二战时期被德军迅速侵占,德国人基本完全封锁了这个岛。

德国人收走了所有的猪,岛上的居民只能以土豆为食,过着食不果腹的艰困生活。

Juliet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十分的自信,她把自己的作品用Lzzy的名字发表,写根西岛的故事时也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写好,她一直在找寻自己想要的一切。

在对Juliet过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Juliet对失去家人的痛心,抚摸破碎的镜框,拼命抓住父亲留下的水晶球。

也正是因为这样,让她在根西岛上更加理解Amelia的痛苦,才得以让根西岛这“一家人”接纳她,成为这个温暖家庭中的一员。

Mark对于Juliet的爱情是财富、“给予”和束缚,送给Juliet的玫瑰花可以堆满一屋,对于一个卧室来说已经超过了花本身赋予的美感,显得有一丝压迫。

但房间处处都放满了花,唯独她的写字台上没有。

直到收到了Dawsey的来信,配乐也从嘈杂变成了安静,心灵相惜的感觉慢慢走入她的内心。

关于Mark送给她的戒指。

Juliet每次望向它的时候少了些对爱情的喜悦,甚至有一丝怀疑,是一个“王冠般”的存在。

在飞机上拨动戒指时,戒指显得有些松垮不合适,Juliet也在思考这样的生活和Mark给她的未来到底合不合适呢?

在初到达根西岛的时候,岛上的居民都在忙着重建战后的家园,她注意到了这里人们的贫困,于是取下了这颗硕大闪耀的钻戒,想要融入他们,也在不自觉地追求自由。

在根西岛,Juliet遇到了Dawsey,Dawsey虽然只是一个“养猪的农民”,但给她的一切都不是束缚性的,可以在沙滩上脱了鞋散步,衣着素雅抱着小猪,送的花是路边采的小野花,无需多言也可以懂得彼此,就算吃着奇怪的土豆皮馅饼和自己酿的杜松子酒也是快乐的,两人最后戴的戒指也是简单不加繁饰的。

Mark给她的花束是捆绑包扎好的,飞机上的座位也是绑紧安全带的,想把Juliet一直留在身边,不让她离开他的视线,甚至在她坐船离开的前一秒把戒指戴在Juliet的手上。

战争不单是对物质、身体的打击,更是给人们的精神上留下印记。

战争表面上结束了,但战争给人们精神上的创伤却依然在继续,他们拒绝讲述Elizabeth的故事,也拒绝将俱乐部的故事写在泰晤士报上。

俱乐部中是一群和她志同道合的人,起初是一个意外的借口创建的俱乐部,最后却因为书籍的共鸣与精神上的交流让这个俱乐部延续了下来,继续着热烈的讨论,像一个温暖的家一样,互相取暖。

他们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陪伴,是友谊。

在这里的Juliet是自由的,她拥有这样一个温暖且懂彼此的家庭,有Isola这样一个可以谈论小女孩话题的闺蜜,让她在这里能够寻找到一直找寻的自己。

Juliet写给俱乐部,不知不觉中我觉得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熟悉的老面孔,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会觉得你们就是熟悉的老面孔。

但是我知道。

你们会觉得,在我们遇到某人之前,我们已经属于他们了吗?

如果是这样,我属于你们,或者你们属于我,或者说我被根西岛上的你们身上的精神所折服。

这是我对于家庭很好的定义。

这是一个写作者聆听内心声音的故事。

If ever there was someone who earned a happy ending. It was me.如果曾经有人赢得了一个美好的结局,那个人就是我。

 4 ) 一部对爱情和自我、人性探讨的好影片

初次看到这部影片,是被它的台版名字所吸引——真爱收信中。

但其实原版的名字是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正如影片之中最后写作时所说,直译出来显得拗口。

影片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是不仅限于爱情,更多地是对人性的一种探讨和对真我的追求,虽然有些地方感觉来得有些唐突,但是总体上我觉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背景为二战时期的英国和一座被德军占领过的小岛,围绕英国女作家Juliet和岛上的居民展开,而故事又刚好发生在小岛刚开始重建的那段时间,在表面的平和下,每个人的内心多少都会有一些创伤,而正是这种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感把Juliet和这些居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因此我想把我的感受给简单续写下。

主角Juliet,一个性格单纯、有原则、酷爱写作的女士,但是由于在二战期间失去了双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是别人所难以理解的,我想着也许是她和Mark最终没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而她最终能够跟Dawsey在一起的原因,也许是他们两人都经历了失去挚爱之人的痛苦。

正如Juliet对Dawsey所说,我与你好像是一个久未蒙面的老朋友,我们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解释。

(也许这才是真爱的本质,无需多言,你懂我我懂你)主角Dawsey,一个性格坚强、沉默、深情的养殖户,领养着从前自己深爱的女人的孩子,即使明知道那个女人不爱自己,他也一直责怪自己那天晚上没能阻拦住Elizabeth出去救那个小男孩,这也许是他这辈子的心结,但是对于心结的解开和他与Juliet相爱的过程我觉得太过于迅速,有所铺垫,但是仍让我感觉稍有欠缺。

至于其他人我不一一详说了,Amelia是一个悲惨的女性,在战争中她承受了太多的伤害,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也失去了自己视为女儿的Elizabeth,她这么大的年纪,却仍说I still understand nothing,战争实在太过于残酷而无情;Isola勤劳诚恳,性格有些胆小,但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我还记得她在跟Juliet谈论起爱情的时候,瞬间热泪盈眶;……整体来讲,这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片,对人性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探讨,从头到尾是由读书这条线贯穿的,逐步深入。

这也让我不由得反思,外国人在那种环境下,几乎每个人对对读书保持着浓浓的热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真正自我的追求,都没有停止脚步,相比较之下,我们是不是有些太急功近利了。

花了一个小时写下来了自己的感受,也把电影给重新过了一遍,第一次写,有什么不妥的或者不同的想法欢迎交流

 5 ) 名字代表不了什么,也代表了很多

确实差点被名字导致我错失一部好电影了,幸好因为对Goode的热爱以及lily James魅力的好奇,还是打开了看且完全没快进地看完了。

不敢说什么影评,只能是阐述下自己看完电影的感受,因为好久没有什么电影让我看完有冲动想要把感受记录下来了,也可能只是自己懒而已。

但这电影能让我把懒都放弃掉的,证明我真的有好多感受想写下来。

好喜欢这种电影的风格,慢慢的从每个人的嘴里回忆着那个热情、开朗、机智、勇敢、正义的伊丽莎白,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人,正因为她是这样的人,所以才回爱上那个德国士兵,也因此会留住他们俩的孩子,且在遇到有困难的人或事的时候,再次“见义勇为”地为他人付出,哪怕可能永远都见不到自己唯一的女儿。

这可能就是大爱吧。

也可能因为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连自身安全以及生活保障都没有的年代吧。

我很喜欢伊丽莎白,尽管现在来看,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来看,觉得难以理解她的行为,但其实也很好理解,她不畏强权,打抱不平。

有这样的朋友其实很幸福。

电影里的另一个女性角色艾米莉亚,我也很喜欢她,她很真实,尽管一开始觉得她似乎对于女主的不礼貌,或者说带着警惕的态度,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女主写他们的故事的人,可却在最后女主要离开根西岛的时候哭得伤心的人。

她经历的丈夫因战争离世,她女儿她外孙都因战争离开她,那一段镜头她看着自己女儿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那种欲哭无泪,整个人灵魂都没了的表现,特别打动人,看那一段的时候我哭了好久,可能因为我也是个妈妈,我也有个女儿,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是她的话,我还能坚强的活下来。

所以她对于德国纳粹不是一般的恨,我真的很明白。

因为她的家因为德国纳粹什么都没了,唯一的伊丽莎白还爱上了德国士兵,她接受不了。

但到了伊丽莎白被抓了,且遣送走了,她内心又承受着巨大的愧疚悲痛,她认为自己害了伊丽莎白以及她女儿,因为她的不理解不帮助导致这个结果的发生。

女主的到来似乎为了弥补伊丽莎白的位置吧。

看到中间的时候其实心里一直不希望女主爱上男主,且希望结局还是留点遗憾吧,女主回去跟她男朋友一起,别就这样为了男女主就在一起吧,感觉有点落入俗套。

可慢慢看下去,又改变自己想法了,人生不就是这样落入俗套吗,自己希望选择一个生活无忧的人结婚生子,哪怕没这么爱的,因为感情都是可以培养。

可其实最终选择还是那个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共同奋斗目标的,哪怕他可能现在并没有这么富有,但只要在一起,就相信总有富有的那一天,或者只要在一起,生活艰苦点都快乐。

而且电影里的他们其实算不上特别艰苦,生活的那个地方还挺世外桃源的。

男主的善良可能激发了女主自身对生活态度的向往,还是说渴望呢,至少她终于知道原来想要的是什么了。

(当然我个人觉得男女主都好看的,所以才能一见钟情吧,哈哈)还想写点什么,关于kit的,关于另一个女性角色的,关于那个邮局的爷爷的....但觉得有些东西真的得自己看了电影才能有感受,自己表述得不够好,可能理解得也不够恰当。

但我很喜欢这个电影,让我哭了好几遍。

 6 ) 土豆皮馅饼什么味儿?松子酒告诉你!

一个奇特的片名,有时会成为众人追捧的爆款,有时只会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人隐秘片单。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似乎属于第二种情况。

奇怪的片名,美丽的岛屿风光,漂亮的女作家,朴实勇敢的村民,战争记忆,书信往来,读书交流会。

这些都是吸引我的元素。

在战乱时代,根西岛的五六居民意外地组成了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他们在每周五晚上进行朗读和辩论。

俱乐部成员中的道西 亚当斯先生找到了一本原属于女作家朱丽叶 阿什顿的书,于是他开始给女作家写信,写他们的生活日常。

女作家被俱乐部的故事吸引,因此来到了根西岛,在与成员们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关于俱乐部,关于自己的更多的秘密。

以读书作为庇护的俱乐部成员,用书信和女作家交流的道西 亚当斯先生,以及卖书的女作家。

书在他们生活中承载的意义非凡,由书衍生的情谊同样让人感叹不已!

热爱朗读《简爱》,并深受书中女主人公鼓舞的女孩,在等着自己的的希斯克利夫;订婚了的女作家,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精神伴侣,勇敢地去追求,甚至向对方求婚;穷苦小子也爱恋上了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女作家,他穿戴整齐,去迎接自己的爱情。

经典台词:-但我不需要告诉你,你已经知道书籍的力量了-书也是我的避难所“一个私人的自由空间,去感受你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暗,但只需要一只蜡烛就可以看到新世界。

”“满足匮乏的现状,渴望美好的梦想”-朱丽叶,我-你愿意娶我吗?

书的故事总会有人愿意倾听,而它的故事也总在流传。

 7 ) 不尊重原著

改编的非常不好。

6分已经勉强。

时间线不对,不仅是女主和根西岛的各位相遇相知的时间线,还有和马克之间的情感处理。

首先是作品方面,原著在长期与岛民之间书信交流后,获得了所有人的欢迎邀请,而电影改编的像莽撞冒犯进别人的读书会,而作品最开始是否同意书写也和原著不同。

情感上原著马克是商人,求婚未果,电影上来在登船前求婚,然后追人上岛发现未婚妻和别人牵手,带来伊丽莎白的消息回伦敦被悔婚,女主又和道西在轮船前求婚接吻还要特写素圈戒指?

同一个地点,按照电影来说前未婚夫没有惹任何人,拍成这样呼应有些刻意恶心人了。

原著朱丽叶在感情的选择上没有愧对任何人,但电影拍的朱丽叶情感动机完全站不住脚。

就算马克职业改变,伦敦期间情感交集+小岛书信往来后,接受邀请进入图书会融入生活,在深入了解岛上战争往事以及在感情迷茫中发觉道西真爱也比这好多了。

原著能感知战争对当地人和入侵军队都是痛苦的,而电影反战刻画太少,整体突兀,实在是浪费了对原著进行拍摄的机会。

 8 ) 是什么吸引俺看这部电影?

说实在的,并非是什么明星、故事等等吸引我看这部电影,吸引我的说来可能是很多人并没有关注的东西。

其实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一直没有很想看,就放在那里,至少超过一个月。

当初好奇的是这部电影的片名,挺长,有些怪,还很文艺。

但也许是太文艺,就懒得着急看,感觉它可能跟《偷书贼》、《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等影片差不多吧!

终于有一天点开看了,吸引我的居然是片中提到的查尔斯-兰姆写的那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它忽然激起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因为,这是我小时候经常读的一本书。

查尔斯-兰姆原著中文版 在我知道莎士比亚、看过莎士比亚戏剧之前,我读的就是翻译兰姆的那本莎翁故事集,其中的每个故事都很吸引人,像《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等等。

那本书怎么来的,我已经忘了,记得它有些破旧,版本应该比较早,印象中应该还是繁体字,书中的插图都是黑白的,有木刻风格,非常好看。

在电影中,这本书挺厚实,但我看的中译本大概也就一副扑克牌厚薄,甚至再厚一点。

《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亚 那本书我小时候不知翻看过多少遍,如今也许它还栖身在父亲的书架上,也许早已没了踪影。

我也久久忘记了有过这么一本书,直到看这部电影,才忽地想起来,我看过它,兰姆这本“莎翁戏剧故事集”。

我想看看,这本故事集在电影中会有哪些故事。

确实,它是个引子,显然英国人也很爱读它,应该是一本长销书,岛上的农夫想要这本书,估计并非自己看,而是要给女儿看,因为这本书适合孩子们阅读。

电影往后,再让我觉得颇感兴趣的一幕是,俱乐部的成员们坐在一起聊起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其中一位念白了下面这段:“ 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

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对,就是这句,让我想起了李梓的配音,电影《简爱》中那最经典的一段对白。

简爱与罗切斯特 文学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作者用这段话,其实就是在暗示女主的气质和爱好吧?

当然,女作家并不穷,也并非不好看,但她的感情跟简爱一样,是会很坚持自我、摆脱世俗偏见,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

电影《简爱》剧照

 9 ) 爱自己是个浪漫的开始

对爱人的保护欲绝不是男孩的专利,女孩同样乐于带给爱人归属感。

心思细腻的她,总是能很敏感地嗅到爱情的气息。

喝惯了一杯千金的红酒,偶尔抿上几口乡村小酒馆自家酿的啤酒也别有风味。

最好的生活不在“别处”,最好的爱情不是“别人”。

习惯了和门当户对的男友盛装出入舞会盛宴,脱下晚礼服躲进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反倒自在又不拘束。

一半自然,一半尘世;一半风景,一半繁华。

和心爱的白月光在向往的桃花源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简直美好的像个童话。

激情与宁静,什么样的爱情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要因寂寞而忘记爱。

有爱真好。

享受孤独,还是品尝甜蜜。

 10 ) 札记

首先是这么雅俗一体的片名引起了注意,然后是被这海报的妹纸深深吸引住了。

很不错的电影,有着我热爱的几个因素:50年代的英伦范,美丽的根西岛风景,热烈的读书会,以及德军占领区下的悲欢。

一明一暗的双位女主大概就是志玲姐姐说的爱和勇气的表现吧[奸笑]但真正吸引到我的反是那几个读书会成员,平常的就是些平凡人,背着各自的痛苦和坚持,平淡的活着,然后因为这虚构出来的读书会而真正爱上了读书会,那几幕热烈的讨论,抑扬顿挫的朗读,真让人心生向往。

P.S.话说最初是被这女主海报吸引了,但全片下来,反倒是觉得这妹纸真不适合这角色,海报上这种古典美的气质镜头下荡然无存,且代表的爱情观忍不住想吐槽,这算是为了灵魂伴侣抛弃了钻石王老五的未婚夫吧,问题是就几次没深度的通信,两次气氛下的对视就能认定?

还是说只是残缺的人生为另一份相似的缺憾所吸引?

亦或者养猪男主真的是好帅啊[奸笑]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短评

我偏心的给这部电影四颗星 最早预告片出来的时候才知道是改编自文学作品 买来书看非常喜欢 电影到二十分钟便开始泪目 毛姆说 书是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我想 这大概就是根西岛故事的内核所在吧 如果电影没有那些爱情部分或许会更好

5分钟前
  • Citrus
  • 推荐

晚上睡不着查在映电影信息,完全是被这个过长的片名吸引。在坡岛没字幕地看完了全程。很浪漫很左派。太久不看爱情电影,居然最后都看哭了。

8分钟前
  • Coast
  • 推荐

女主的愛情故事太突兀了… 如果結局是女主去了美國,島民們收到手稿后出版了書,大概就給五星。德國軍官跟男主路遇Elizabeth時候兩人的笑容真甜啊!(Isola一說話我差不多就在等Roy和Moss了-.-

9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刚补完唐家屯看这个片出戏到死...多讲一点读书会的东西就好了。

13分钟前
  • 托卡苏
  • 还行

前半小时以为是一部无聊的硬要用喜剧展现残酷战争中乐观精神的励志片,直到俱乐部成员不愿意登上《泰晤士报》,故事才有趣起来。虽然女主感情线如此狗血,而寻找Elizabeth的故事处理手法如此老套,但耐不住打磨足够细腻。尤其是女主和三个男人的戏:Dawsey摘下她头上的花束,克制地背过身;Mark在离开后折返亲吻她的头说“Goodbye, Juliet.”;Sidney说相信有一天会牵着她的手走红毯。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人与国家的伤痛史?当我们离开那片浸满鲜血的土地,身后只会扬起漫天的尘土。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只需保持永远的真诚与谦恭。Tend to little, wish to more. 容易满足,却不知足。如果你不写下来,就永远不会释怀。她的人生以我不会发现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书籍真的有凝聚人心的力量,我希望这一本也能施展它的魔法。

14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三星半#欧盟电影展1.英国乡村爱情故事?风景和女主角的衣服和字幕蓝色男主眼睛的蓝色都太美了!2.很难说是女主角人设不行还是Lily James的作贼心虚式演技不行,全程尴尬,连Isola都比她可爱。3.男二号太可怜了吧,明明有权有钱还绅士温柔,为了衬托男女主角莫名其妙的感情线颜值明显差一截还惨遭抛弃…可见英国人对美国人的恶意,信不信找个大帅比来观众分分钟都叛变!4.重心放在英国少女x纳cui军医的故事上明显会更好吧,文青x农夫完全无感…随随便便就爱上随随便便就反悔真的好吗???5.请给我一个马修古迪这样的gay蜜!

16分钟前
  • Daffodil
  • 推荐

缺失1分钟

21分钟前
  • 淡定
  • 力荐

不要因仇恨而忘记爱

25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我果然猜到了结局……超级喜欢这风光……一本书引发的爱情故事,夹杂着战争德伤与痛

30分钟前
  • 浮生鱼记
  • 推荐

嘤嘤嘤。每看一部电影就爱上三个男人可怎么得了呀。

34分钟前
  • 百无一用发小春
  • 推荐

还不知道心上人死了没有,男主就着急的和女主擦出火花了?我尼玛,这不就是个渣男吗。没这段爱情戏的话单纯从二战的角度看这片子还可以,这段爱情戏真的恶心。

3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5/10。这是在讽刺女权吗?文学作品影视化,主角还是作家,但没有任何文学性?一脸懵逼中。

38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应该看原著更动人,不过还是比较喜欢的。另外也踩中了二战左右背景的英国电影的特点:时代风景和服装,开始提防后敞开心扉的老太太,讽刺美国人,同性暧昧。

43分钟前
  • Walker
  • 推荐

节奏感太差。情节实在无法让人有兴趣看下去。

45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英国版的情深深雨濛濛?尤其最后在海港附近两人奔跑重逢的场景,算是似曾相识。如果,两人别在一起,女主还是嫁给了军官。最后就留下一本书的话不是更好么!

49分钟前
  • SpriiWang
  • 还行

女作家最后嫁给农夫的情节完全可以删掉,太突兀了。

52分钟前
  • 暗夜萤火虫
  • 还行

玛丽苏 杰克苏

53分钟前
  • sandww
  • 较差

如果故事中不穿插女主和男主之间的恋爱会更好,其实一个可信的吸引人的故事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尾,或者爱情的因素。亦或者,我现在也不太相信这种跨越很多gap的恋爱了。非虚构部分对于英国被占领时期的描绘以及读书社人之间的温情与人性才是真真正正的闪光点啊!

57分钟前
  • 王小猫可爱多
  • 还行

(前·农民暖男)马修古迪做你gay蜜!还有什么要求!对这种电影还有什么要求!!!

58分钟前
  • Mina
  • 力荐

书信体小说不好改,为了增强故事连贯性让女主在与根西岛各位建立足够的信任之前就上岛虽有损人物但也可以理解,感情线略牵强。总体还是蛮打动人的。

1小时前
  • 杨子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