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冈拉梅朵》发现情节和《海角七号》很相似,都是爱情调味下的风光片,再在其中套了一个更为凄美的故事。
拉姆等了60年,同样,友子也等了60年。
寻找与错失,同样的爱情上演,只不过,一段海誓,一段山盟。
很显然,《海角七号》应该更受到文艺小青年们的欢迎。
来自文艺片集散地台湾就是一个很加分的点,而且当红歌手、日本关系、阳光明媚的海滩、个性十足的几位配角,还搭上战争离别这么煽情的线索,这些称的上时尚的元素也是很讨巧的。
尽管《冈拉梅朵》中也有调音师、雪山、西藏、唐卡等算是文艺青年们喜欢的东西,但或许是过于厚重与沉重,冷色调的《冈拉梅朵》与《海角七号》那些暖色调而轻松的元素相比,《冈拉梅朵》显然是文而不艺。
同样,唇红齿白的偶像歌手和粗旷豪放脸上两片高原红的藏族鼓手来讲,前者要更对文艺小青年们的胃口吧。
说到底,电影这玩意,就是一让观众放松一回的东西。
《冈拉梅朵》中还有一让人觉得不文艺的地方就是女主角那旁白,太过粘稠,太过沧桑,感觉就像小时候看的电影里女主角一副苦大仇深或者劳苦大众翻身后向小辈们回忆当年苦日子的口吻。
看片中间,我觉得我也应该随着剧情那么忧伤一下,可是一不小心,情绪就扭头朝着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感觉走,完全将这部影片营造的文艺气氛搅的不伦不类。
另一个硬伤就是,电影中阿扎说关于他爷爷的故事他只讲给了他的冈拉梅朵听,那么晓涛在那封信里提到了这个故事又是怎么知道呢。
个人觉得,像这样的爱情片,你可以将的很线性很简单,却不能出现这样的前后矛盾。
这样的后果,就是讲爱情故事的电影本身,都不那么让人相信,那我们拼什么去相信这个爱情故事,凭什么让我们去跟着他纯情路线。
讲了这么多《冈拉梅朵》的不好,其实个人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台湾在这样方面类型的电影上,操作上已经颇为成熟。
对于内地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那么一些小状况还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现在内地的电影,都是一水的汉族视角,其实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不是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吗?
看完全剧,一个感觉,空洞。
再美的景致和音乐也抵不住做为影片内容的贫乏,整个就是MV的拍法。
跟很多人的意见一致,很不理解为嘛非要找个韩国mm出演,不是呆笑就是嗔怒,一贯的韩剧风格。
看过weini的影评,觉得很中肯;做为旅游宣传片够用了,但未免有些低估驴友的水平。
拍得很辛苦,大家都很不容易,很敬业.不过片子本身让人有点失望。
故事比较苍白,很多地方不合逻辑.影片想表达一些很美的东西,但剧本写得没有说服力,缺乏感人的力量。
整个片子都在用音乐和场面支撑。
看的是首映。
编剧和导演都来了。
可笑的是,细节上的漏洞连导演和编剧也没法自圆其说。
最重要的剧本非常薄弱,影响了这部电影的文学性。
看来拍片子,还是先要有一个好故事才行。
搞笑的是,首映时,连编剧老师扎西达娃自己都没底气。
电影放完以后,他上了台,呆在一旁都不敢说话,知道自己辜负了大家的希望,眼神怯生生的,看得下面的观众都很同情他,也不好意思多说剧情上的漏洞和苍白了。
了解电影的人,都知道评论界对导演的作用过于夸大了。
一个戏好不好,最基本的是编剧,但编剧的地位一直没有提升。
陈凯歌再厉害,拍一个《无极》的烂本子也会砸招牌;冯小刚早期的作品的背后是王朔、刘震云这些真正的大师(当然这些2位大师现在都不太拿得出东西了)。
几年前美国编剧罢工也是因为影视界对他们重视不够,什么都是某导演的作品。
重导演,轻编剧,这是个全世界的问题。
凭什么说大话西游是周星驰作品。
刘震伟的编剧、创意,根周星驰有什么关系?
冈拉美朵拍的不好,显然主要是编剧的原因。
一个一流的好本子,遇到一个二流的导演,拍出来也不会太差;一个二流的本子,即使一个超一流的导演也无法挽救。
这个戏当然是导演和编剧共同负担责任,因为戴导和扎西达娃老师一开始就不断地聊剧情什么的,但他们俩谁都没太想清楚究竟要表现什么,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梦,但故事始终没有成形,结果没想好就拍,弄得剧情不尴不尬的,后半段本来是最打动观众的部分,结果弄得越来越搞笑。
扎西达娃老师在首映上说:写了这么多年东西,现在写的也不是太好。
扎西达瓦是个挺了不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可以上当代文学史的。
当时观众们都以为老师在谦虚。
不料一看完电影发现,本子果然写的乱七八糟。
对于国内西藏题材的电影从来就没有看好过。
说实话,在我看来,都是一堆不懂西藏的人天马行空的臆想!
《冈拉梅朵》叫得很响,出来也很久,一直没看。
昨晚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出于好奇翻出来坚持看完了!
一句话:幸亏有一个叫姜世贞的韩国美女出演女主角,不然就惨透了!
(也是这部片子唯一的亮点,长得有点像我很喜欢的一位韩国女演员——河智苑!
很美!
) 有些地方简直一无是处:导演可能出于画面的需要,在视觉上太过于想在一部爱情片中装满所有西藏的经典元素,结果却适得其反。
对西藏毫无认识的人看了可能还可以接受,但是我却很抓狂——太天马行空了!
有些地方在时间和空间上简直有点太错乱,这里提出些致命的硬伤: 1、空间上而言,片中说阿扎的父亲是个康巴人,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可是画面却给的是古格王朝遗址,天哪!
那可是阿里!
2、时间上而言,阿扎的父亲和拉姆的爱情在片中交代是发生在六十年代,安羽的旁白说其圆了一个等待了六十年的爱情之梦,也就是说片中安羽和阿扎的故事至少发生在2020年以后。
不是吧!
3、拉姆最终因为父母家庭所逼不得不嫁给了一个贵族。
对西藏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
试问在六十年代的西藏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真不可思议!
) 4、甚至缺乏对一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最基本的调查研究和了解:在我的记忆里,藏传佛教信仰的启蒙就是转经筒,儿时每每虔心转动,慈父总是谆谆教导:万不可拍打转经筒使之转动,里面装的可是神圣的经文,那样是对佛祖的亵渎(西藏所有寺庙的转经筒底下都安装有十字木条用以拨动)!
片中阿扎竟然拍打转经筒以发挥其手鼓技能并打动女主角,太离谱了!
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了。
仅仅以此简评祝愿今后西藏题材的电影能越来越好。
关于约定,你会坚持多久拉姆用60年的岁月确认了一份爱情60年,你愿意做谁的『冈拉梅朵』——题记冈拉梅朵。
冈拉梅朵。。
冈拉梅朵。。。
你知不知道,在拉萨有一间酒吧叫『冈拉梅朵』?
你是否还知道,在北京有一家餐厅叫『冈拉梅朵』?
有一首歌的名字也叫做『冈拉梅朵』。
冈拉梅朵。
她在藏语里意为『雪莲花』。
还有,也许你不知道。
有一部电影叫『冈拉梅朵』。
从05年的10月开拍,到今年3月首映,一部我期待已久的电影。
因为种种原因,直到今年的10月我才看到这部电影。
我以为我会很感动,直到泪流满面。
但我没有。
平静地看完这部电影,我内心丝毫没有波澜。
但我深深地记住了这部电影。
在拉萨明媚的太阳底下,在平静而神圣的纳木措岸边,在八角街幽静的巷子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我牵挂了一年的地方。
每一寸土地都有温柔的呼唤,每一米阳光都有温暖的包裹。
我突然很想念,想念久别的圣地。
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一首歌。
一幅画。
一种召唤。
一份执着。
动听的歌声。
无声的少女。
守候的老人。
美丽的回忆。
苦苦的等待。
冥冥中找寻而来的失声歌手。
七乐神保佑的藏族鼓手。
陪伴与离开。
执着与失去。
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冈拉梅朵』。
在这里,『冈拉梅朵』代表了心爱的人。
拉姆走了,她用一生的等待坚持了彼此的执着。
人生总是得到一些,便会失去另一些。
如安羽所说:得到了『冈拉梅朵』这首歌,她却失去了声音;找回了声音,却又失去了爱情。
拉姆,得到了真爱却要用一世的执着等待换回这份迟到的坚持,用尽一生去等待一个结局,离开时心里盛满了幸福和满足。
其实,信仰比拥有更真实。
相信爱,并坚持,尽头的幸福平静却更深刻。
那么,你是谁的『冈拉梅朵』?
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当暖暖的阳光透过身后的窗落在我的背上时,真是舒服极了,这让我想起拉萨的阳光。
从西藏回来快两周了,人还恍惚在高原的空气里,郁结在心里的情绪,浓得涂抹不开,应该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它四处蔓延,然后晕染周围的生活,让它们纯净、浓烈、燃烧。
就在我于高原与都市生活中纠结时,朋友发来一组片子,其中有个名叫《冈拉梅朵》。
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从头看到尾。
一个美丽的故事,两代人的不同命运。
安羽,一个现代都市里唱歌的女子,在唱了一曲《冈拉梅朵》后失声,梦境引领她来到雪域神湖,寻找拉姆,寻找她失去的声音。
途中,她遇到了鼓手阿扎,冈拉梅朵的美丽传说,把两个人的命运连结在一起,分分合合,上演着千古不变的爱情故事。
拉姆,一个久远年代里唱歌的女子,与来自康区的流浪画家相爱,却被农奴主抢婚。
画家在追寻的途中坠崖,错过了美丽的拉姆,拉姆逃出后,就一直守侯在神湖边,等待心爱的人出现,一等就是一生。
片中的故事简单至极,反复述说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男女情爱。
而久久回荡在我心里的是片中的音乐、画面,和片中所有的声音。
那是高原的声音,是只有西藏才有的声音,它来自大自然,来自那些纯朴的西藏人。
阳光照射在大地的声音,白云走过蓝天的声音,轻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河水淌过雪山的声音,经幡舞动山岗的声音,长号震撼庙宇的声音,香火袅袅千年的声音,转经筒噜噜轮回的声音……朝圣者的脚步踩过积雪,口中的经文喏喏,清澈的双眸回转……鼓声,如命运的节奏,脉动的合声,神灵的召唤,在那片古老的高地上回荡……所有的,一切的声音,都美伦美奂,哪怕是一片树叶落在地上的声响,都像是灵魂绽放的音符。
影片结束了,我却不愿把自己的情感抽离。
能够陷入其中,是一种幸福。
音乐与景致不冗述" 找到的與此失去的 當你耗盡一生的力氣.去找尋你所追尋的東西 安羽說:其實命運早就注定我與“岡拉梅朵”的緣分 她讓我得到這首歌.卻失去了聲音 聲音回來了.卻又錯過了愛情 知道了一個關於等待的故事 又開始了令一場無邊的等待 “岡拉梅朵”的故事 這份堅持了60年的等待 雖然遺憾.但是它是永恆的"当我看完片子的时候,心里 好凉 好凉片中一直很喜欢阿扎,可他最后为了那个形式固化的冈拉梅朵,而离开了他的冈拉梅朵,甚至把唐卡落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冈拉梅朵?也许是编导为了把故事衔接上的安排,可看得心里好凉
参加了首映式,97分钟的片子看下来,只记得西藏的风景,看得出孟导在镜头前是很用心的,但是整个故事情节明显有问题,剧情过散,结尾没有把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很好的传达给观众,不过姜世贞小姐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
安羽是绝对幸运的女子,亲历世上那么多的美好,用最行云流水的声音,演绎她所知道的《冈梅拉朵》。
干净的妆容,搭配恰倒好处的围巾,倔强的举着录音机。
这就是可爱的安羽,一个有着美好幻想,并且肯付出行动去揭开谜底的安羽。
冈拉梅朵。
雪莲花,纯净,无暇,纯粹,圣洁,安静,回归。
寻找,某种等待。
而等待,本就让我动容,何况是一个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爱?
我的眼泪如期而至,纳闷骨子里怎么有那么多崇尚少数民族的因子。
在拉姆抱着唐卡,哭着跪倒在她等了一生的冰湖边时,突然,觉得那个男人在那一刻突然苍白,印象模糊,有的,仅仅是拉姆一生情感的自给自足。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有比雪花还洁白的恬静。
如果,如果真的有什么值得付出一生去等待,同权利,欲望,金钱,地位相比,我真的真的希望那是爱情。
拉姆,安羽,那个为了信仰用四年时间步行去西藏朝圣的男孩,总有一天,我要追随你们的脚步,去西藏!
还是那句老话远行的时候,心底坦荡,有情有意。
回头的时候,心有留恋,可以取暖
《冈拉梅朵》:寻找雪域中那个等待已久的魂灵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引言是一个故事,一个未经证实却让笔者深信不疑的故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两个年轻人结伴去了西藏,感受到了来自于藏传佛教的神秘,也登上了一座不大不小的雪山,苍鹰在飞,天蓝如水晶,仿佛身处于一片纯白的世界里。
回到北京,其中一个人背起了行囊来到了山海关,他用他的血肉之躯阻挡着现代文明,而另一个人则闭门于家中,创造了一首经典的摇滚歌曲。
回归自然以鉴证自然,还是将自然收纳于磊落大气的心胸之中,这是一个选择,一个灵魂被洗涤后的选择!
但更多的却是疑问!
―――韩兮历时四年,女导演戴玮将一部关于西藏的音乐电影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对于一个曾拍摄过大量MV作品的导演来说,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西藏广阔无边的美丽将毫无保留地被纪录下来,而那充满了神秘与异域风格的音乐更能够令观众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名女导演的作品,这里强调性别的原因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味,恰恰相反,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的女性身份是表露无遗的,故事是关于爱情的,风景是绝美的,音乐更如天籁一般,这几大元素表明了影片的整体基调,那就是感性。
影片是感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这种感性是超越了许多现实问题的,这样才使得影片与“敏感”两字划清了界线,从而可以义无反顾地扑向生命中最主要的两个命题,爱情与死亡(天堂)。
一、故事“天堂般的爱情,地狱般的等待”是影片的一句台词,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影片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两段爱情故事,交措在一起,一段是现在时的,安羽与阿扎之间充满了现代感的爱情,而另一段则是阿扎的爷爷与拉姆六十年前的爱情悲剧。
影片中安羽在寻找着“冈拉梅朵”这首歌的原声,而阿扎试图在完成着爷爷的遗愿,两个人在寻找的过程中完成了爱情的演绎,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安羽与阿扎其实寻找的是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六十年前那段爱情真相。
从这点来说,现代时的爱情其实是为古老爱情服务的,而真正能够体显影片精神实质的爱情片断其实是那六十年前的爱情,是拉姆的爱情,是爷爷的爱情,是一场悲剧的爱情。
在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也是讲述了两段爱情,用现实的爱情还演绎着作品中的爱情,导演最后将作品升华,而将现实的冷酷抛给了观众。
这是一个对比式的爱情手法,两段爱情具有同等的份量。
但《冈拉梅朵》一片却不一样,虽然这种对比隐约中可以看到,但当真相被慢慢揭示出来的时候,那古老的爱情显然更具有悲情的意味,更令人感到心的动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难看到,导演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即那古老的爱情几乎是完全缺失的,当美丽的化身,年轻时的拉姆仅仅在影片中出现了五次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不会受到巨大的感染的,那地狱般的等待失去了它应有的悲剧性,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天堂般的纯净性。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只好跟随着导演的镜头去捕捉安羽与阿扎之间的爱情。
这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爱情故事,里面隐藏着诸多的现代元素。
毫无疑问,安羽走上雪域高原是一种外来身份的介入,是对那古老神秘文化的崇敬,于是她对拉姆的寻找无疑是对藏文化的一种礼拜与探索,而阿扎在努力地完成着爷爷的心愿,这显得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思维碰撞到了一起产生了爱情的力量,于是,这样的结合具有相当的时尚感。
可以看出,导演的眼光是独到并且敏锐的,当拉萨市里那些古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我们不但看到了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的一个都市(具有纪录性本质的镜头),更为阿扎与安羽的爱情铺垫了极其合理的因素,情感之外还有一种接纳。
但当阿扎与安羽踏上寻找神湖之路的时候,现代与古老的结合点只存在于两个人身上,而爱情成为最重要的主题,随着场景的变化,所有观众开始感叹于西藏的美景,开始追寻那场古老的惊心动魄的爱恋。
从这个角度来说,拉萨城中的戏份便显得有些冗长了,这种城市的现代感展示更如一个风光片一样,与故事本身有一定的脱离感。
毫无疑问,影片的重点应该放在阿扎与安羽的旅途之中,由于本人对西藏地理知识的匮乏,所以无法述清那所谓的神湖(纳木错),还有阿里的扎达土林以及闻名的古格王朝在藏文化中所处的地位,无法找到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风景对人物关系以及寻找的过程是否具有一种辅助性的作用。
但正如影片中所铺垫的,所谓的神湖更是一种意象,表明了人物内心的追求,无论它是冰封时的肃穆还是波涛翻滚时的壮阔,所以它作为影片的结点是理所当然的。
回到过程中,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景色与人物的隔裂感,虽然旅程的背景令观众们目眩神迷,神秘而富有一种原始的冲动美,但这些景色与人物却是断裂的,它们只存在于画面的背后,与前景中的人物并没有产生强烈的联连感。
于是,爱情在上演着,风光在展现着,我们看到的旅程只是在路上而已,没有一种强烈的寻找感,与强烈的认同感。
但瑕不掩玉,此片的故事本身是美好的,成熟的,虽然有些淡淡的悲情意味,却与整个影片的风格是相契合的,作为一部文艺影片,这样的故事虽然有些陈旧,但配以美丽的风景却也达到了挖掘人物内心的作用,并且形象地展现出一种心灵的超越。
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作为MV导演,在讲述故事时的编排比重上,以及细节(情节)的处理上还稍欠火候,简而言之,故事没有丝毫问题,有问题的是讲述故事的方法。
二、音乐与镜头雪顿节的展佛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感谢导演将这个一个极具藏域文化的活动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这不但是影片的开言,而是影片文化基调的确立。
西藏,在许多人心中是美丽的,神圣的。
于是,我们可以跟随着导演的镜头以一种猎奇者的心理去了解西藏,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
许多人看过此片都会产生一种去趟西藏的冲动,毫无疑问,这是对导演最大的肯定,作为一名拍MV出身的导演来说,画面感以及冲击力是不难体现的,再加之天然的美景以及独具异域风格的细节,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令人感到有某种来自于内心的吸引力在牵引着自己。
可以说,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没有任何失误之处。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这所有的镜头与故事本身其实是有种断裂感的,这与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当我们赞叹于影片中的画面时,那种精神上的内涵显然因此而丧失了,我们无法从画面中找寻到阿扎与安羽的追求,简而言之,我们看不到阿扎眼中的西藏,而安羽眼中的西藏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当然,在那个梦境中,那个神秘的心灵之湖中,安羽得到了生命或者说是爱情的真谛,但这只是一个结果,缺失了过程的铺设。
几乎是同样的原因,我们听到的音乐动人,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音乐电影这个词汇可以深入人心,这是不用质疑的。
但除了从头到尾的主题音乐冈拉梅朵以外,我们无法找到音乐与人物命运的辅助关系,音乐也略显得孤立,是跳跃出来的。
尤其是那场婚礼的音乐,虽然欢快美丽,震动人心,但毫无疑问,它对人物的关系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它的出现过早,并且加长了拉萨城市中的戏份。
可以肯定地说,这段音乐成为影片的一个败笔,它的张扬恰恰无法与整部影片的风格相吻合。
音乐与影像是影片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者的强势造成了影片内核的弱势,人对自我心灵上的追寻被这种强势所冲淡了。
三、风格不知为什么,看完《冈拉梅朵》想起了《云上的日子》,轻轻淡淡的,人物内心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冈拉梅朵》是否被标记为音乐电影,它与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红磨坊》却是截然不同的,它更是一部较为纯粹的文艺片。
由女性导演戴玮拍摄的这部文艺片更具有感性的思索,片中的主人公是对美好的追求,事实的真相以及细节的展现更应该如梦幻般的美丽。
无法给文艺片下更好的定义,也许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有一点也许是相通的,那就是对人心的展现,心灵的流浪与心灵的归宿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冈拉梅朵》中的爱情是虚渺的,是具有完全的象征意义,只代表那种内心与自然与神秘与怀念等美丽事物的沟通。
所以笔者更希望将此片看作一部寻找的影片,不是藏文化的根,而是心灵的释放。
这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诠释,也符合剧中每一个人的内心动因。
在这种文艺(笔者不愿称其为艺术)气息下,故事其实并不是十分地重要,人物间的冲突也会显得不伦不类,所以,当失声的安羽以美丽的笑容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这个画面与影片的精神内核是完全一致的,而张扬的阿扎却显得跳出了这种文艺的气息,多少淡化或说影响了影片的整体风格。
也许导演与笔者的想法并不一致,除了内心的寻找以外,导演试图展现着现代西藏在古老与现代文明共同左右下的面貌,但这样却使得影片变得并不纯粹,而大部分在路上的情节似乎也变得有些失去了固有的魅力。
安羽无疑是导演的精神所在,她的失声的背后意味着眼睛将成为她的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同时,眼睛是心灵之窗,安羽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将变成心灵上的寄托,映射在拉萨现代感与古老宗教的结合中,映射在藏域旅途中的美丽与纯朴,最终更要映射在心灵寄居的神湖之上。
导演在方面肯定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在笔者看来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多是借用摄像机的镜头来观看此片,而不是安羽的眼睛。
所以,影片便显得并不纯粹,在文艺的形式下加杂了某些不应该出现的细节与场景,包括对白,包括男女主人公那些并不动人的爱情冲突。
四、结言从影片的制作角度来说,《冈拉梅朵》并不完美,也并不纯粹,但作为戴玮的第一部影片,它无疑是成功的,并且极具感染力,天籁般的音乐以及优美的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影片的精神内核虽然表现得还有欠缺,但并没有散落,这是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寻找的过程是每一个人内心的追求,借用西藏这个令人向望的地方,借用爱情的形式来表现这种追寻之旅的创作动机同样也是成功的,没有任何滞涩与牵强的感觉。
这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电影。
中国不缺乏商业影片,也不缺乏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但这种极具风格的文艺电影却少之又少,可以说《冈拉梅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虽然有些另类的感觉,虽然在制作方面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但这种尝试的意义远大于影片本身。
毫无疑问,笔者并不希望这种小众的心灵之旅的文艺影片来占据中国电影市场,那是对电影产业的伤害,但作为一种风格,这种影片却是不能或缺的,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云上的日子》等影片的时候,我们当然也希望中国式的文艺(散文)片能够更好地发展起来。
也希望戴玮导演能够走得更远,更纯粹!
韩兮2008-3-26于通州
每一个等待的的故事,又开始了另一端无尽的等待
西藏爱情故事,最后一分钟讲完
剧中的神湖是在说拉姆纳错吗?
再神圣再美的地方用钱堆起来看都显得那么虚假
风景拍的不错 忽略那个故事吧
看过的第一部关于西藏的电影,喜欢上了那片湖,那高远的蓝天
整个观影过程中笑声不断神啊,浪费我的时间!!!
造作,矫情。
西藏风光拍的不错,故事很烂
情结牵强,除了西藏的美景和女主角长的不错外没有可看之处
虽然评论都说故事很烂,但是我还是看了,因为西藏的原因。写实还是写艺?
这片简直就是个mv吗。第一句台词雷死我了。。我看不下去了。。15分钟后就关掉了。
我感到自己对西藏没有抵抗能力,希望老死在其中某一座神湖边的一座房子里。沿着半生而少人的路走着,对着游人绕道而行。
唯一的一颗星给西藏风景,与电影无关。
看了它的首映式,看后有点失望,它的故事太过复杂了,总让人觉得有漏洞...现在几乎已经忘了它讲了什么,只记得悲催的一首映就闹起了藏独,于是几乎没有见到过它上映……心里久久环绕着它的主题音乐,听到它就仿佛回到了那段每天能和你在一起的日子……
刻意、矫情
不是因為片子好 只是因為我很懷念
看摄影
對「拉薩朝聖路」影片已有抗體,難以感動。
风景太棒,大美,不能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