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危险方法

A Dangerous Method,危险疗程(台),危险疗情(港),谈心疗法,谈疗法,话疗(豆友译名),The Talking Cure

主演:凯拉·奈特莉,维果·莫腾森,迈克尔·法斯宾德,文森特·卡塞尔,莎拉·加顿,安德烈·赫尼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士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1

《危险方法》剧照

危险方法 剧照 NO.1危险方法 剧照 NO.2危险方法 剧照 NO.3危险方法 剧照 NO.4危险方法 剧照 NO.5危险方法 剧照 NO.6危险方法 剧照 NO.13危险方法 剧照 NO.14危险方法 剧照 NO.15危险方法 剧照 NO.16危险方法 剧照 NO.17危险方法 剧照 NO.18危险方法 剧照 NO.19危险方法 剧照 NO.20

《危险方法》剧情介绍

危险方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萨宾娜·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1904年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歇斯底里症,成为了精神病医生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荣格发现她有受虐倾向,是一个性瘾患者,同时又有深深地自责心。而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之间发生了秘密的、不论之爱。但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萨宾娜是一名臆想狂。而这种欺骗的行为也让荣格在理念上与恩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饰)分道扬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罪恶终结者盗狗小队无医可靠侠僧探案传奇之王陵之谜大变局之梦回甲午开原小财神妆红人生黑子的篮球第三季我不在那儿刺客的子弹愤怒小队第零章鬼灭之刃锻刀村篇地狱魔婴伏妖白鱼镇2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七季我还好吗?平行母亲死尸死时四十四日出英烈祠逆光之恋增田康介剧场搞笑漫画日和GO西地突围超能泰坦光与铁天下第一刀超高速!参勤交代归来惊声尖笑4无声婚礼TheEmpire:法之帝国gdgd男

《危险方法》长篇影评

 1 ) A Dangerous Method

影片《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原名《谈疗法》(The Talking Cure),根据英国编剧Christopher Hampton(《赎罪》)的同名舞台剧本改编。

萨宾娜·斯皮勒林(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出身俄罗斯犹太家庭。

1904年被送到苏黎世去治疗歇斯底里症,成为了精神病医生荣格(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精神分析患者中的一员。

荣格发现她有受虐倾向,是一个性瘾患者,同时又有深深地自责心。

而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之间发生了秘密的、不论之爱。

但荣格重视自己的声誉,想要隐藏这段感情,声称萨宾娜是一名臆想狂。

而这种欺骗的行为也让荣格在理念上与恩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饰)分道扬镳。

 2 ) 【不是评论】很浅,但有用的背景知识

看第一遍的时候有的背景不了解,google了一下,找到一篇有用的文字,再看第二遍就好多了。

原作者叫韩雪涛,感谢原作者。

   这篇文字是2007年出现的,目测与这个电影的创作没有任何关联,所以可以相信这篇文字和电影都提到的诸多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插嘴一句,这篇文字没有出现女主角——这位女性是真实存在的,她在电影叙述的事情之后离开弗洛伊德和荣格继续从事精神分析方面的工作。

后来的故事很不幸,她的丈夫、她的兄弟在史达林恐怖运动中丧生,她自己和两个孩子则在1942年纳粹灭犹行径中遇难。

        ===========楼主说完自觉肘开的分割线============         《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       西方有人认为:“20世纪是精神分析的世纪。

”这种说法虽然不免过于夸大,但却从某种角度说明了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所产生的影响之大。

弗洛伊德作为这一理论的创建者,荣格作为这一理论的有力推动与发展者都成为现代心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家。

而发生在这两位巨擎间的由相识到决裂的恩恩怨怨也就成为精神分析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们本文中所要做的就是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去了解发生在两人间的一场恩怨沧桑。

   一、相识 我们先从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说起。

弗洛伊德,出生于1856年。

1873年进入世界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医科学校,师从当时很有影响的布吕克。

后与布罗伊尔合作,探讨用自由联想法治疗神经症状。

1895年,两人合作写成《癔病研究》一书。

后来由于弗洛伊德强调性混乱是癔病的根源,而布罗伊尔拒绝接受这种观点,两人的合作与友谊就此结束。

此后,弗洛伊德单枪匹马地进行拓荒工作。

1900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巨著《梦的解析》,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也揭开了一段恩怨沧桑的序幕。

   此时年仅25岁的荣格,刚从医科学校毕业,并在苏黎士一家精神病院任有名的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的助教。

当时的荣格正开始执着而坚定地在诸多令他困惑的有关精神病的问题中努力探索,想寻找出一条他可以在事业上勇往直前地走向成功的途径。

《梦的解析》刚刚出版,受到导师的推荐,荣格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

但对当时的荣格来说, 还缺乏欣赏此书的准备。

因为他还缺乏切身的体验,无法充分领悟到弗洛伊德所进行的这项开拓性的研究的重大意义。

于是,他把书放到了一边。

在随后的几年中, 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语词联想”测验。

这种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它们做出反应。

如果病人在做出反应时显得犹豫不决,或者在做出反应时流露出某种情绪,就表明该词很可能触及到了荣格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

荣格独立完成的这项伟大实验,一方面为他赢得了荣誉,另一方面为他接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3年, 荣格再次阅读并研究《梦的解析》。

突然,他发现他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为自己在语词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 压抑“机制”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和说明。

或者说,弗洛伊德的发现恰好符合他自己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他激动异常。

他开始真正欣赏了另一位天才的工作,他意识到,在千里之外的维也纳,另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正在对彼此关注的同一问题进行探索,而且得出了几乎是相同的结论。

可以说,第二次阅读此书的经历成了荣格一生事业转折的分界线。

   鉴于自己的实验,荣格相信弗洛伊德是对的。

然而这种对弗洛伊德的欣赏在当时却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

但坚持真理的荣格抛开世俗的偏见,决定公开站到弗洛伊德一边,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

   1906年3月或4月初,荣格向弗洛伊德伸出了橄榄枝。

他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同时寄去自己的论文《心理联想诊断研究》。

当时处于孤立无援中的弗洛伊德愉快地接受了荣格递给的橄榄枝,在4月11日的回信中他表示了自己诚挚的谢意与自己的理论被荣格经验所证实的欣喜之情。

在经过随后多次的书信往来后,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作客。

   3月3日,上午十点钟,一个寒气逼人的星期日。

两人在维也纳见面了。

在这次见面中,先是异常激动的荣格,兴致勃勃一连讲了整整三个小时。

最后耐心地沉浸在荣格的谈话中的弗洛伊德打断了荣格的话,建议他们应该更深入、更系统地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两人都为对方的非凡才智与热情所感染,陶醉于这种志同道合又棋逢对手的交流之中。

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是“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人物,就我当时的认识和理解而言,没有谁能与他相匹敌。

”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象荣格这样具有多方面广博知识而且对精神病的病因怀有如此强烈兴趣的人。

荣格奔放的想象力也使弗洛伊德着迷。

于是两 人间这场倾心而又生动有趣的马拉松式的长谈,一直持续了十三个小时!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因为双方都十分困倦,这场谈话或许会持续更久吧。

   初次见面给两人都留下深刻与美好的印象。

这次会晤后,弗洛伊德立即写信给荣格说,同你相见,“使我万分兴奋和欣慰,我得不厌其烦地用文字或言语使你明白,我信任你,我得特别强调的是,你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现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正像其它任何人一样,应该有人来取代我的位置,而在我看来你正是我所指望的最恰当的人。

……来继续并完成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    四天后,荣格的回信这样写道:“使我不安的是,你过高估计了我和我的能力。

在你的指引下,我才能深刻地理解许多事。

不过,我仍然远没有能清楚地把握住它们……”    共同的奋斗目标将两人紧密联结在一起了。

但我们可以注意到,从一开始两人间就存在着一些分歧。

两人虽都确信压抑之存在,但就压抑的内涵而言,两人看法却并不 相同。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内涵,是一种潜在的性动力或性经验。

正如荣格在后来回顾两人初次见面时说,每当谈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弗洛伊德的每句话都充溢着 一种特殊意味的冲动。

“显而易见”荣格写道“弗洛伊德对他的性理论已深信不疑,而且认为这种理论具有超越一切的重要意义。

一提到这个问题,他的声调变得急 促,几乎是迫不及待而且激动,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十分严肃、难以捉摸的、对一切事物持挑剔怀疑态度的气质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荣格却力图对性动力的范围加以限制和界说,对他而言“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

”    在初次会晤后继续下去的书信中,他们都坦诚自己的观点,并在不同的观点上激烈交锋。

然而由于这是在一种讨论式的学术气氛中进行的,两人间并没有因此产生任何 积怨。

事实上,他们正一道艰难而倔强地在精神这片前人所未走过的旷野上,披荆斩棘,开辟出条条道路,去发现,去探查精神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奥秘。

这种并肩战斗,一致对抗外界世俗的经历足以弥补掉任何存在于两人间的分歧了。

两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认识上的、理论上的分歧被沉浸在彼此欣赏,共创大业的激情所遮掩了。

   二、热烈的友谊 在经过初次见面与随后的几封信的交往后,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

两人间的通信一直继续着。

许多信还充满了难言的兴奋和激动。

在信中,两人交流对临床病例的观点,交换对同行的一些看法,同时也相互问候鼓励。

两人间的私人关系日益亲密。

   1907年7月1日,弗洛伊德写给荣格的信中写道:“精神学的新生命与我们同在,在苏黎士和维也纳,而不在别的什么地方。

因此,我们已经度过了第一个难关而安然无恙。

”    对于那些中伤他们的人,他们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一同与之作战。

对于那些无法理解他们的大众,他们相信只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偏见所致。

而他们相信有一天真理的曙光会通过他们传遍整个世界。

他们一起憧憬着他们共同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并被接受的那一天的到来。

   在这段甜蜜的日子里,两人频繁地交换着在精神分析这一领域内各自的观点,并互相就某种问题深入磋商。

在这种关系中,弗洛伊德理所当然处于父亲般的地位。

又加上弗洛伊德在年龄上长荣格19岁,荣格将弗洛伊德当成自己父亲的化身,而弗洛伊德将荣格当成自己的儿子成了双方共同接受的看法。

   这段时期的荣格力图获得弗洛伊德的注意。

在1907年的一封信中荣格写道:“说实在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不得不坦率向你承认……我对你的敬爱之情,具有宗教般的狂热和虔诚。

”1908年2月20日,荣格写信给弗洛伊德再次表示能获得弗洛伊德的信任与友谊,感到既有幸又惭愧。

这在他的一生中至关重要。

他希望发展这种友谊。

但这决不意味着同弗洛伊德处于同等地位,而只是一种“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对弗洛伊德来说,在他的所有追随者中,荣格亦是他最为厚爱并且器重的人。

   1908年4月26日, 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举行。

荣格为这次会议的组织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

会议由弗洛伊德主持。

会议期间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受到器重的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

会后,荣格写信给弗洛伊德说“总的说来,大会结果十分圆满,预示着我们的《年鉴》将大获成功。

”这次的会面给两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09年,两人同时应邀去美国讲学,在船上共同度过了为期七周的旅途生活。

在这次美国之行中,他们的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

他们在美国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弗洛伊德处于成功的顶峰,荣格也为此不胜欢喜。

初次美国之行的成功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赢得广泛的承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10年3月底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

荣格对大会的成功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由于弗洛伊德再三坚持,荣格当任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正是在这段甜蜜的日子里,弗洛伊德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亲切地称荣格为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并称荣格是他的“长子”。

   在彼此以坦率真诚相待的两人间,一切似乎都是明朗的和美好的。

   三、不和谐之音 在两人交往伊始,两人就存在着一些思想方面的分歧。

然而,这些分歧起初被掩盖了。

但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间即使在热烈的友谊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调。

   1909年3月25日, 荣格与他的妻子来到维也纳。

访问中,发生了一件令两人都印象深刻的事。

一天,在弗洛伊德的一个房间里,两人正热烈地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神秘玄妙现象的时候,突然间,从书架那儿发出一声巨响,两人都惊骇异常,几乎跳了起来。

等两人从惊惶中恢复平静之后,荣格对弗洛伊德说:“你瞧――这就叫做催化显示现象。

”弗洛伊德不以为然,“得啦,”他用嘲笑的口吻对荣格说:“无稽之谈。

”但不出荣格所料的是,从书架上又发出爆裂声。

恪守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原则的弗洛伊德发现,被他刚选中来继承他的事业的“皇储”荣格,竟然能用超灵的术语来解释这样的现象,这令他深感震惊。

这件事清楚地揭示了两人在精神分析学观点,以及两人气质间的根本差异或者说对立。

   4月20日, 在德国登上轮船启程去美国的前一天,闲谈中,荣格很有兴致地提到在德国北部某些地区的所谓泥炭沼尸体。

弗洛伊德对此深为反感,几次打断荣格的谈话。

最后, 弗洛伊德突然当场昏倒了。

这就是有名的弗洛伊德的第一次昏倒。

人们对此的解释是:由于弗洛伊德认为有关尸体的闲谈暗示了荣格希望自己死去。

这种无法摆脱、 压抑的奇想,使弗洛伊德神态恍惚而昏倒。

   第二天,已经恢复过来的弗洛伊德在船上与荣格互相对对方的梦进行分析。

但当荣格试图分析弗洛伊德的一个梦,并希望弗洛伊德进一步透露梦的细节时,弗洛伊德明 显地疑虑重重,过了一会,他说“我可不愿拿我的权威冒险。

”荣格后来写道“在我看来,就在他这样说话的同时,他的权威已全丢了。

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    初次美国之行的成功,一方面鼓舞了他们,但同时又意味着两人共同面对的外部敌人已经变得遥远了,于是两人之间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在两人 表面的和谐下,裂痕已经出现了。

当强敌在外时,两人由于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歧即便存在也可以忽略掉。

但当外敌的威胁日渐减小后, 两人不再需要为维护他们共同的理论而一起战斗了。

他们开始投入到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中去。

正是在如何发展这一理论中,两人间的分歧开始显得日益突出。

   从美国回来后,弗洛伊德一心致力于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然而此时的荣格却把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神话学的进一步钻研上。

两人的通信中,分歧逐渐扩大了。

   1910年初,荣格给弗洛伊德的回信中写道:“诸多误会已经出现,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对我产生了如此误解?

”1910年6月26日,荣格写给弗洛伊德的长信中,将自己对于神话学的阅读研究同弗洛伊德的性乱伦说进行了比较,从字里行间隐约预示出两人的分歧已不可避免。

1911年11月14日荣格在一封信中写道:“事情必定会如此……你发掘出宝石,而我所要做的是对宝石进一步加工修整。

” 从中我们不难窥到,两人的关系已进入越来越微妙的阶段。

荣格不再甘心笼罩在弗洛伊德的影子下了。

   四、决裂 在经过一段火热的阶段后,两人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随着荣格陷入到对象征、神话宗教文献以及玄学的狂热兴趣和研究中――也正是这一研究中,荣格开始发 展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荣格性格中独立的一面越来越浮现出来。

而弗洛伊德似乎要迫不及待地指望在荣格面前维护他已意识到的并不稳固的绝对权威。

于是,两人间的冲突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分歧了,还增添了两人性格上的冲突。

   1911年9月弗洛伊德与荣格妻子埃玛的谈话象征性地表现了这一点。

   弗洛伊德说,他的孩子已长大,他的婚姻生活已得到报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只有等待死亡。

埃玛回答,作为一个“伟大男人的子女而又能泰然处之”很不容易,特别是作为弗洛伊德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他所表现的作为父亲的那种威严特征相当突出。

埃玛向弗洛伊德建议,应该处理好孩子与他之间出现的麻烦。

后来埃玛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写道:“别怀着父亲那样的感情去看待卡尔•荣格……应该象普通人对待另一个人那样,他像你一样,得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了他想做的事。

”    这段时间的荣格,正在写作《变形的象征》这一重要著作。

写到书的最后一章《代价》时,他却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写作,当心绪紧张到无法抑制时,他甚至无法握住他 一直使用的那支略显笨拙的自来水笔。

因为他清楚意识到在此书中公开自己的观点,很可能意味着会失去弗洛伊德的友谊。

“是应该不把我自己的观点公开表露呢?

还是置对我来说是如此重要的工作而不顾呢?

”荣格陷入无法排遣的忧虑中。

如果说,不愿同弗洛伊德决裂的抗拒力对荣格来说是非常强烈的话,那么冲破他的无意义的束缚,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而相信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错误的那股力量慢慢地击退了一切犹豫。

他又提起笔继续写这至关重要的一章。

他越写越多,然而心情沉重――预感到弗洛伊德决不会接受他对于乱伦问题所作的解释。

   紧接着出现了另一件事。

弗洛伊德在克伦兹里根停留两天,希望与荣格见面。

但荣格却让弗洛伊德白白等了两天。

或许荣格已清楚地意识到他对弗洛伊德的背叛,因此担心不论他做出何种解释,同弗洛伊德的一场真正的决裂已无法避免,这种决裂是他所希望的,他日渐明白这就是自己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但又使他深感痛楚不安。

   对荣格来说,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时刻终于降临了。

他的著名论文分两部分发表了。

弗洛伊德从中嗅到了文中“离经叛道”的味道。

已经经历了一桩又一桩的背离行为的弗洛伊德又一次陷入苦恼之中。

1912年6月13日,弗洛伊德写信给荣格说,不必因为理论上的分歧而影响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封信暂时使两人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

   然而,荣格此时已经不能接受这种暂时的妥协了。

要求独立的他对弗洛伊德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1912年9月, 荣格再次到美国讲学,并赢得热烈的反响,这坚定了荣格加速同弗洛伊德理论对立的信心。

在演讲中,荣格虽然一方面仍然对弗洛伊德的勇气胆量以及执着、恒心,表示由衷的敬佩,但同时也进一步提出并阐述自己的理论。

他批评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是太狭隘了,他认为里比多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

另外,荣格猛烈抨击回返婴幼儿期的理论。

荣格认为导致病因学意义上的冲突主要发生在现在,而不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是在过去。

   1912年的这次美国之行,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分析运动在美国的影响。

然而荣格的努力却是建立在与公认的弗洛伊德理论相偏离的前提下的。

   1912年11月 在荣格提议下,两人见了一次面。

在经过较长时间的交谈后,弗洛伊德相信自己和荣格间的所有矛盾已经解决。

他认为自己选中的皇储已经放弃了任何想逊位的念头。

然而就在一次午餐快结束的时候,发生了弗洛伊德的第二次昏倒。

这次“癔症性晕厥”或许是由于弗洛伊德无法正视荣格背叛自己的可能性;或许是他看穿了荣格与他决裂的决心。

总之,事实证明了两人间的决裂已经事在难免。

   1912年底的通信引发了两人的最后决裂。

荣格在一封信中写道:    “恕我诚恳地对你直言,如果你并不反对的话。

我得承认,对于你,我的感情是矛盾的。

不过,我还是愿意坦率地,开诚布公地表明我对咱们间一些问题的看法。

如果对此有所怀疑,对你将是极大的不幸。

不管怎么样,我得说,你用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大错误。

这样一来,你所指望而且造就的不是奴性十足、盲从的儿子,就是轻率浅薄的小人。

我确实十分客观地看穿了你玩弄的这种小小伎俩。

你在你的周围到处施加个个影响,使每一个人在你面前都降低到儿女般的地位。

他们不得不痛心疾首承认自己的疏忽和过失以及生命的卑微。

而你却旁若无人稳坐在父亲的高座上。

出于绝对顺从献媚,没有谁敢于公然对告知,甚至哪怕是对你上一次向病人所说的话表示怀疑,他们没有勇气去对分析者进行分析,只是满足于被别人分析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有谁敢这样做,你肯定会这样问他――是谁得了神经症?

   你看,亲爱的教授,如果你以此来对待我,我对我的所作所为压根儿满不在乎,同我的弗洛伊德兄长的犀利而令人畏惧的目光相比,它们断然暗淡无光。

”    我们看到,此时的荣格早已不再是甘心情愿笼罩在弗洛伊德羽翼下的荣格了。

羽翼渐丰的荣格不愿意再受到弗洛伊德的荫护。

他需要走自己的路了。

这正如一个孩子长大了,要独立了,他不再依靠父亲。

相反地,他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他不得不做得绝情一些。

   弗洛伊德对于荣格用这样的口气深为不安,觉得蒙受了耻辱。

在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中他写道:“你断言,由于我滥用心理分析,使我的学生处于一种孩子般的依附地位。

对于他们的这种幼稚行为,我本人要负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推断,你得出了你自己的结论。

我不愿对此作出任何判断,因为涉及一个人的这种判断是很困难的事,而且,这种判断也不能使任何人信服……在维也纳,我早已习惯于来自反面的指责,这就是说,我对我的学生的分析和观点,并不那么感兴趣。

”    1913年3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只写了一封信。

3月27日弗洛伊德写给阿伯拉罕的信中说“我对他已经感到失望,也不再有任何友谊而言。

对于我来说,他的荒谬的理论并不能只归咎于他那难以令人相处的秉性。

”不过,一直到1913年晚些时候,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仍在努力不使个人间意见的分歧影响他们在共同事业上的联系,以免导致完全决裂。

弗洛伊德乐观地认为,尽管彼此间的不和现在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而且确已损害了他们个人的联系,但是恢复过去曾有过的合作也并非不可能。

1913年9月7日国际精神分析学代表大会在慕尼黑召开。

会前人们期望:“不要出现公开的分裂。

”但勃勃雄心的荣格已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也不再接受弗洛伊德的权威了。

在这次大会上,荣格及他的追随者以好战者的姿态进行活动。

相比而言,弗洛伊德显得无力捍卫自己。

结果荣格继续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会后,弗洛伊德开始做出反击。

他的追随者们对荣格的一本新著发动一系列的攻击。

弗洛伊德本人也写了驳斥荣格的论文。

6月25日,论文发表后,弗洛伊德写信给阿伯拉罕:“炸弹现在发射了……我认为,我们得让受害者有两周或三周的时间重整旗鼓来发动反击。

”    弗洛伊德的主动反击,迫使荣格从弗洛伊德学派中脱离出去。

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年鉴》编辑职务;1914年4月,荣格辞去学会主席职务。

弗洛伊德对此事所作的最后一次评论毫不留情:“我们终于同他们分道扬镳。

”在后来谈到这次决裂时弗洛伊德说,荣格“的精力只全部倾注于发展他自己的兴趣和维护自己的私利上。

”他不知道,他怎么会看中了荣格。

7月25日他给阿伯拉罕的信中这样写道:“卑劣的、虚伪的荣格以及他的信徒终于从我们中间滚蛋了。

”    由于这次最后决裂,双方在对方的蓄意中伤中都遭受了损失。

弗洛伊德追随者散布说“荣格可能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些谣传广为流传,因而直接使荣格的临床实践受 到影响,并使他失去了一些学生的信任。

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荣格“开始感到若有所失……这种感觉可以毫不夸大地被认为是……一种心境的茫然和困惑。

”他承认自己仿佛被悬挂在半空中一样,失去了立足点。

内心精神的冲突竟变得如此强烈,使荣格甚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条有理地讲一次课。

80岁时,荣格在回忆录中写道:“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

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

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

”在整整三年时间内,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

   五、决裂的原因 弗洛伊德与荣格,这两位精神分析巨擎决裂的原因何在?

这是一个引起很多研究者兴趣的话题。

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可看到两人在思想上的分歧。

这种分歧的焦点起先集中在对性的态度上:荣格对于性不像弗洛伊德那么强调。

但如果把观察的视角放宽一些的话,我们还可意识到,事实上在对一切文化和精神现象的理解上,荣格最终都表现出与弗洛伊德本质上的不同。

令荣格感到窒息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及其狭隘视野的束缚中”,不但是弗洛伊德对性的偏狭理解,还包括使荣格不能忍受的因果论方法。

“我更多想到的是他整个视野中那种还原论和因果论的倾向,以及他完全无视一切心理事件中 如此的目的性指向的做法”。

荣格感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种阐释方法。

荣格并不排斥因果观念,但他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科学方法,即目的论。

目的论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中意味着:人们当前的行为是由未来而不是过去所决定的。

为了正确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除了需要考虑过去的事件以外,也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目 标。

荣格许多涉及精神发展的思想,就它们作为精神发展的目标(个性化、整合、个性形成等)而言,都是目的论的。

一个发展着的人格正是趋向实现这些目标的。

荣格感到有必要在心理学中同时采用这两种研究态度――因果论的研究方法和目的论的研究方法。

荣格说:一方面,人的心灵为所有那些往事的残余和痕迹提供一幅 画面;另一方面,在这同一幅画面中,就人的精神创造自己的未来而言,它也表达了那些行将到来的事物的轮廓。

此外,荣格对因果论和化简论的不满,想必也包含着不满于弗洛伊德总是用因果简化的观点,把其一切不同意见通通看作是“对父亲的反抗”即一种隐藏着的“弑父动机”。

在谈到私人关系破裂的原因时,荣格指责 弗洛伊德从他做的每一件事上,看到的都是“对父亲的抵制和反抗”。

因而,如果不跳出弗洛伊德狭隘的思想框架而走向“精神活动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指向”这一认识,荣格的反叛将不可避免地永远被钉在“俄底浦斯情结”的耻辱柱上。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性格方面存在的差异。

   许多人指出,从童年时代开始,荣格就是,并且以后一直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

然而在与弗洛伊德交往的起初阶段,由于弗洛伊德作为自己崇仰钦慕的人,是如此真诚地与自己交往并信赖自己,所以荣格独立性的一面暂时被遮掩了。

他愿意尊弗洛伊德为权威、为自己的精神之父,而把自己看作是追随者。

为此,荣格过多地顺从了弗洛伊德的意愿。

然而,随着交往的增多,弗洛伊德在荣格心目中越来越丧失了权威的地位。

   荣格曾谈到,造成他与弗洛伊德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和姨妹之间的“三角关系”。

正是弗洛伊德私生活上的问题,很可能会动摇他在荣格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而这一完美的形象对于其权威地位的维护是重要的。

当弗洛伊德想对荣格隐瞒这一事实时,其形象在荣格心中又一次被降低了。

荣格无法接受弗洛伊德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比真实本身更重要的态度。

美国之行后,荣格投入到神话学的研究中去。

在这方面荣格比弗洛伊德相对肤浅的涉猎,明显地更深入、更广泛。

这无疑加强了荣格的自信心,并减弱了弗洛伊德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于是,一方面弗洛伊德的权威地位已不再;另一方面,荣格本人的自信心日渐增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深处不可能沾沾自喜于成为某人的门徒、长子或“王储” 的荣格要宣布独立了。

他要追循他自己的思想线索。

在《变形的象征》这本书中,他就是这样做的。

他相信这本书将会断送他与弗洛伊德的友谊,他为此而感到苦 恼,但最终仍然坚持写完并发表了这本会导致两人分裂的书。

荣格明白,虽然要付出牺牲两人友谊的惨重代价,但他仍坚信自己不可能再停留在弗洛伊德的小道上, 而必须在一个未知的王国里,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的道路。

正是荣格的独立性格与创造精神,使得他不得不走上一条与弗洛伊德可能决裂的道路。

   除了关注荣格的性格外,我们还极有必要关注一下弗洛伊德的性格。

另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者弗洛姆曾分析过弗洛伊德的心理。

他指出,在弗洛伊德内心深处存在一种 对其他人的依赖感。

对于朋友的批评他难以接受,因为在他而言,朋友的作用主要应该是支持、鼓励、赞扬他。

他需要得到爱和赞许。

这是弗洛伊德安全感必不可少的保证。

此外,与父亲不佳的关系,使弗洛伊德自己想成为象父亲一样的权威,成为一位伟大的英雄。

可以说,弗洛伊德是顽固的权威主义者,因此他无法接受任何重大建议以修改他的理论著作。

尤其是在性理论这一最令他敏感的焦点上。

当一涉及到对他这一部分理论的修正时,他的宽宏大量就不存在了。

对他来说,舍弃这一“不可动摇的堡垒”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诸多友谊都断送在这一争论的焦点上。

   一方面,弗洛伊德要成为一个强人,成为权威,另一方面他对他人又有着依赖感。

因而当他人崇拜他、与他意见始终一致时,他友善相待、宽洪大量。

但当他人怀疑他、批评他时,他却丝毫不容。

这导致他与一些至交的关系走着相同的道路:几年内亲密无间,而后完全破裂,而且常常达到仇视的程度。

这就是弗洛伊德与荣格, 也是与其他许多人间的友情所遭到的厄运。

   对此的解释是:他需要依赖别人无条件的支持和赞同,因此对顺从的儿子,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胆敢持不同意见的儿子,他是一位严厉的、独裁的父亲。

因而,弗洛伊德与荣格从相识到决裂的过程恰如一位有着依赖感的、独裁的父亲与一位从顺从到独立的儿子间的关系演变历史。

在这种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双方都认同对方的角色,于是一切都相安无事。

荣格尊弗洛伊德为权威,乐意顺从他,作他的追随者。

弗洛伊德为有如此才华出众的儿子而自豪。

然而,儿子会长大。

在尚未有自己独创性的思想与应有的自信时,荣格尚可甘心情愿地处于弗洛伊德的笼罩下。

但当羽翼日渐丰满后,具有独立性的荣格就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在别人羽翼下生活的日子了。

儿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父亲的权威地位动摇了。

一方要求独立,另一方却要求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

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双方决裂的结局。

最终,当独立性很强的荣格另辟新径,追循自己的某些想法时,双方的破裂势在难免了。

这是有着独立性的儿子与一位权威型的父亲间演出的必然戏剧。

   在这场决裂中,荣格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谋杀了父亲,出于赎罪的动机,他深感内疚,后来的荣格总是承认自己欠了弗洛伊德的情。

然而在后来的岁月里,荣格却从不曾为这分裂而感到后悔。

他把他们的友谊看作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得不经过,但它又是不会持久的。

从热烈的友谊到最终的决裂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虽说,这种不可避免的决裂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然而无论如何还是值得的。

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是前进道路上必要的牺牲。

只有如此,个体才能成为成熟的人,才能走上自己的道路。

决裂后的荣格经过几年的消沉,又昂首行进在自己开拓的宽广大道上,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3 ) 柯南伯格拍荣格传记,绝配

大卫柯南伯格对他所讲述的故事怀有一种可贵的热忱和坦率,这让他能够用平静克制的方式来表现那些有着显著非正常特质和复杂内心冲突的人物。

他对人类心理异常、精神疾病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苍蝇》、《蜘蛛》到最新的荣格传记片《危险方法》,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中包含了深沉的认同。

和龙纹身的女孩一样,这两个叫做大卫的导演在去年都收获了非常适合自己的剧本。

 4 ) 职业风险

前些天,老婆看了个病人爱上心理咨询师的电视剧,半开玩笑地跟我说,如果你以后做心理咨询师,能不能不接女病人啊。

我回复说,如果电视不这样拍,没有观众啊。

但其实我也清楚,不是电视要这样拍,而是的确有这样的真实案例。

精神分析第一案例安娜欧,还有荣格和萨宾娜的就是其中最有名的案例。

电影《危险方法》就是讲后者的故事。

大概的情节就是荣格在用谈话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的美女萨宾娜的过程中,两人渐生情愫,最后病人治好了,也成为精神分析领域的专家,他们出轨,分分合合,但荣格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庭,萨宾娜最后有了自己的家庭。

(另一条故事主线是荣格和佛洛依德从相知到决裂,萨宾娜在两边周旋,这里就不讨论了。

)所以男心理治疗师和女病人的可能的超越伦理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

根据电影的内容,我来做几个维度的分析。

第一,心理治疗工作的环境和方法。

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发生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私密空间里,这是跟其他工作相比很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种环境下,两个人如果比较投缘,的确容易发生感情。

在电影里,荣格在采用谈话疗法的时候,是坐在萨宾娜身后的一张椅子上,他看到萨宾娜的身后和侧影,萨宾娜看不到他。

我想其目的,一个是让萨宾娜没有压力地自由联想和说话,另一个目的是减少两个人的眼光互动,避免感情推进过分强烈。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病人对治疗师的信任和关系的基础上的,而移情的发生,就仿佛是免疫力被激发,是病人好转的重要标志,是治疗师努力方向和结果。

而如果病人缺失的刚好是爱和性,她的期望和需要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对治疗师来说就面临两难的选择。

接受和鼓励这种移情,可能会加速病人的好转,但却导致关系过界的危险;打击这种移情,可能加重病人的创伤。

在电影里,荣格采用了谈话疗法和词语联想(荣格发明的方法),对萨宾娜他也有自我暴露(跟老婆的一些不和谐)。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两个人对对方的了解是非常充分的,远远超过了朋友和闺蜜的相互了解。

这种充分了解,对双方的关系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

可能因太了解而疏远,也可能因了解而更紧密结合,取决于两个人在文化、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契合度。

从心理治疗的环境和方法来说,这个工作天然有一定的关系的风险。

佛洛依德 职业风险第二,女病人的因素。

在荣格的案例里,萨宾娜童年时期变态地激起的性欲被病态地压抑,导致了她的精神分裂。

萨宾娜来自富裕的家庭,容貌秀丽,对人有洞察力(对荣格老婆的词语联想的解读非常精准),这些都是对荣格有吸引力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她的受虐倾向满足了荣格对狂野的渴求(“把你撕成碎片”),那是他在温文尔雅的老婆身上得不到的东西。

我并不了解现实中会有多少有性吸引力的女来访者,我估计不多。

因为有性吸引力的女人的社会关系不会太差,社会关系不出问题,人的精神一般不出问题。

第三,社会因素。

如果不是离经叛道的Otto给荣格推了一把,荣格会出轨吗?

无法对历史做出假设,但社会和环境因素永远是存在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荣格本来就在凝视深渊,现在见到个从深渊里过来的人,他终于被深渊所吞噬。

医院收到不少匿名信投诉荣格医生的不轨行为,说明社会上对这种事情是有反感的。

但荣格丝毫没有受到职业上的影响,而且后来还有了另外一位情人,也许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吧(或至少是上流社会的社会风气)。

第四,治疗师的家庭因素。

回想电影开头时荣格老婆的这句话:“对不起,我答应圣诞节前给你生个男孩,结果都做不到。

晚了一天,而且是个女孩。

”这是个很好的铺垫,她老婆是个很弱势的女子(虽然家里有钱),她对荣格百依百顺而且离不开荣格,她觉得自己有必要让老公100%的开心满意。

也许,她只要稍微凶一点,荣格就没有那个贼胆了。

从词语联想的结果来说,荣格老婆也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备受性爱和怀孕的焦虑所折磨。

第五,男治疗师自身因素。

正如上面提到,萨宾娜的受虐倾向满足了荣格对狂野的渴求,那是他在温文尔雅的老婆身上得不到的东西。

同时,他自己也知道,他也是个病人,也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

他没有办法去宣泄力比多的压力,任由自己做错事,陷入两难之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好在我们也不需要经历每一条河才能学会游泳。

今天跟10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去排解力比多的压力,有更合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内心驱动力有更深的了解。

外科医生不需要自己摔断腿,心理咨询师不需要走进深渊。

我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那里学习,成为更健壮的人。

话说回来,哪个职业没有风险?

五十步一百步的差别而已。

Ken 2022/6/4 深圳

 5 ) 各种无限爱慕医生妻子 。。(扭捏中)

很快被凯拉开始的癫狂拉进状态。。

医生第一次与凯拉见面时凯拉的演绎让我产生的感情很怪,从最初的以为故作疯癫到慢慢觉得习以为常。。

医生的妻子实在是让我各种敬仰、第一次出现镜头我的目光就没离开过她,尽管我不是les。。

美丽的眼睛、美丽的一切,全身散发着贤妻良母、包容、安静的美好气质。。。。

是她启发我对这部电影最想与人倾诉的观点。。。

就是 男人或者应该说99%的人们都渴望有这样一位贤良的美娇妻、在财富上绝对支援、在需要谅解、包容时毋庸置疑、重要她似乎永远会在那里永不背弃。。。

但集如此优点的这样一个人。。。

我们还是有渴望。。

渴望有个人,在他那里寻求的绝对安全是。。。

是各种羞耻的组合可以互相展现。。。

神奇的是这两个必需品好像永远不会融为一体。。。

所以大家抉择要什么样的自己、抛却什么样的自己,,,,以及我们选择怎样的人而必须放弃怎样的人。。。。。

医生与凯拉的深爱我有点困惑、、似乎因为时间限制与剧情的繁多而没在观众情感上诠释到位的感觉。。

若说还有什么收获,,就是弱爆的我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弗洛伊德就是传说中的弗洛伊德、、感觉在这里离传说中人物距离近了些。。

再次印证各种伟人有着令人们各种可敬、可爱、可悲、可怜还有一个让人叹气惋惜的悲剧结局。。。

哎笑点在于在我们吃树皮的时候、、他们已在精神科有很多案例经验并人才辈出。。。。

说明我们仍须努力,在很多方面。

但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在历史、民族、文化的各种推动下我们或快或慢在前进中,,一直 。。。

因为也许我们本身并没有多大进步。。

但在诸多因素帮助下社会在前进。。

我们跟着无知的进步了。。

多么令人嗨皮的事情。。

咩哈哈哈哈哈必须说妻子大人最后与凯拉见面时那略显淡定的演技。。

我的敬仰再次升华。。

虽然这位大人并不是我的人妻目标意外的是男主人公这样纠结、自我要求矛盾的性格定位居然活的时间比妻子这样大气和类凯拉这样有气势的情人长。。

很想问问他老人家人到中年后是什么事件给了他启发什么的。。

我也是个自我要求高但不同点在于行动力上强烈矛盾的人。。

很想得知他人生后期得到了什么从中取经。。

总觉得他一定有不少改变。。。

也许和佛洛依德有关系。。

(思考状)最后发现豆瓣上这部影片评分不高。。。

不得不说。。

这句话,,就‘最后发现豆瓣上这部影片评分不高’这句。。

我写的时候没有任何感情。。

只是陈述。。

换言之就是废话。

that's all.

 6 ) spanking+性瘾症+羞愧

这个片子一方面介绍了部分史实,另一方面介绍了心理学方面一个经典的案例……Keira Knightley饰演的角色,是个受虐狂,沉迷于spanking(打屁股),同时又是一个性瘾患者,另一方面又有深深地自责心。

当然这部片子也对佛洛依德的学说进行了描述,可以从历史角度对佛洛依德的理论有一些了结。

弗洛伊德在片子中还有几个解梦的场景,对其学说是个阐述。

Keira Knight在片子中半裸演出,本来胸部不大的她,看上去更瘦了。

 7 ) 我认识自己吗?我该如何了解自己?

这部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荣格、萨宾娜、弗洛伊德之间的故事,三位都是心理学界的大师。

女主萨宾娜出身于富商家庭,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美丽的外表下,她却患有躁郁症,发起病来,她会觉得浑身瘙痒,暴躁不安。

因此,她被父亲强制送到了男主荣格所在的心理研究医院,成为了他的病人。

荣格,是个专攻心理分析学的医生,他痴迷于这份工作,总是将他的病人全面剖析,同时,荣格不满足于现状,他渴望研究更典型的病人。

这样的荣格遇到了萨宾娜,他迫不及待想要大展身手,可惜萨宾娜并不配合,她绝食、用手把食物捏的稀巴烂、趁人不注意跳进坭坑里弄得自己满身是泥,搞得医院也不得安宁。

对这位病人只好一改精神病院长期沿用的强迫性治疗方法,于是对萨宾娜采取了词语联想和谈话疗法,荣格避开萨宾娜,坐在她身后询问、记录,他在通过这种谈话方法发现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以此达到治愈目地。

荣格通过谈话治疗的方式逐渐发现萨宾娜的症结所在:原来萨宾娜有个极其变态的父亲,她小时候常常光着屁股被父亲惩罚,她会从羞辱中获得性快感,长大后这种快感被压抑了,但依旧干扰着她的感知和情绪,这份享受让逐渐懂事的她感到强烈的羞耻,所以之前萨宾娜的种种行为都是无法接受自己的一种对抗。

通过引导萨宾娜逐渐趋于正常,在谈话中逐渐学会正视自己的创伤,并用语言将被压抑说出,而不是用道德将它再次压抑。

但同时荣格满怀善良、耐心、关切,舒展了病人的戒备和防范,结果使萨宾娜敞开心怀奔向他,在诊疗过程中,萨宾娜因为荣格的温柔和体贴逐渐对他动了心。

特别是当她谈到理想,说自己不可能成为医生的时候。

荣格的一句,为什么不能,重新给了她希望,在相处中荣格也对萨宾娜刮目相看,并答应让她做自己的助手。

终日相伴的两人,谈人生,探讨心理分析的发展。

两人互生情欲,面对这份感情,萨宾娜无比主动,在一次外出中,勇敢的强吻了荣格。

但此时的荣格家庭美满生活富足,面对她时他是纠结的。

与果敢的萨宾娜不同,他的老婆是位温柔贤淑,优雅高贵的小姐,她不仅漂亮,家境也是相当的厚实,出手就是一艘豪华帆船,连生个女儿都会向荣格道歉。

荣格将他的苦恼告诉了奥托,在奥托的蛊惑下,他正视自己对萨宾娜的欲望,终究迈出了这步。

而自从两人在一起后,萨宾娜的狂躁症状,也随之减轻了,两人明目张胆的偷情,荣格的老婆想不知道都难,她不仅到处散播两人的关系,还直接和荣格摊牌一切都是萨宾娜做的,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

这期间还穿插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师生情、父子情、以及最后的决裂。

荣格爱上萨宾娜以后,才一点点了解了自己的阴暗面,认识了自己的全部。

荣格后来回忆自己几乎真的要疯了要分裂了。

但他最后找到了答案就是“自性”,那人性中最底层的原型。

如何最直接地解释“自性”与自己内心的阴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然和解、与宇宙和解……与生命和解,这就是荣格思想的核心。

————————————————————————卡尔·荣格——经典语录1. 对个体而言,为了获得自我,必须接纳我们天性当中的那些低劣乖谬,甚至混沌无序的东西。

我们需要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才对,而不是去压抑与否认。

2.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

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3.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

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4.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但他(荣格)也曾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6.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7.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8.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9.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10.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11. 决定着一切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12.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13. 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14. 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15. 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16. 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17. 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

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

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

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18. 信仰的最大罪过,在我看来,就在于排斥经验。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首创人。

曾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后去巴黎跟从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研究心理学。

回国后,先后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诊所医师和心理学讲师,苏黎世综合工科学校心理学教授和巴塞尔大学医疗心理学教授。

1907年第一次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会面。

1908年在弗洛伊德的支持下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并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召开第一次会议。

1914年创立“分析心理学”。

提出“情结“的概念。

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

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主要著作有:《红书》、《人及其象征》(1960)、《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形态》等。

荣格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妄想是建立在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共通的基本模式上的,因此提倡所谓原型的观点。

————————————————————————萨宾娜于1885年11月7日出生在俄罗斯顿河畔的罗斯托夫,是一个富裕犹太家庭中五个孩子里的长女。

她的父亲Naphtul Spielrein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Emilia (Eva)则是一位牙医。

Emilia曾与一位基督教徒订婚,却被自己的父亲安排下嫁给了萨宾娜的父亲,所以萨宾娜的父母之间似乎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于是造就了一个严厉而又充满暴力的家庭。

不过,虽然父亲是家里的暴君,母亲也会对孩子们施加辱骂,但是他们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萨宾娜,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还学会了德语、法语和英语。

从小体弱多病的萨宾娜,虽然柔弱而敏感,但学习成绩却十分优秀,除了校内的课程之外,她还学习了钢琴与拉丁文。

喜欢自然科学的她,决定未来要学习医学,而这刚好也是当时犹太人被允许从事的少数工作方向之一。

此外,在15岁时,6岁大的妹妹死于风寒,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她是一位活跃而出色的医生,也是最早的女性心理学先驱之一。

她最先提出了人类同时拥有生存和死亡这两种本能的概念,后来被弗洛伊德采用,称为生之驱力与死之驱力。

虽然她可以说是第一位出色的女性精神分析师,但她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却一度被忽视乃至遗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在日内瓦的一个地下室内,意外发现了她的日记与信件,才使得业内专家与八卦人士们将目光转向了她。

然而,大部分人更关注的仍然是她身为一个女人,与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三角关系,却并未真正看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心理学先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病学家私人开业。

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用精神分析法。

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大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下面有两个同胞弟弟和五个妹妹。

弗洛伊德自小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4)、《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等。

 8 ) 心理咨询师的危险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84032/)两个牛逼的男人和一个神秘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所能引发的好奇心当量不小。

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十分热衷这样的八卦故事。

两大精神分析巨擘之间的友谊和权力争夺、男性精神分析师和他们的女病人、男人和他们的性欲、女人和她们的性欲、男人女人和各自心中的异性原型、男人之间的联盟、犹太人之间的联盟、科学和神秘主义、一个道貌岸然的时代和它的潜意识……这样的故事太容易让观众在其中迷失他们自己。

也许因为处理的是历史上众多极有争议的细节,我在其中也不太感受得到创作者(原著作者、编剧或者导演)。

三个神经质的精神分析师,还有一个更加神秘而且加倍疯狂的医师Otto Gross,创作者们生生是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处理方式架住这四位奇葩,使得众多对话和细节都可以用心理学教科书里的东西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切都没有意外,像个中规中矩的教学片。

看得我脑子运转不停,荷尔蒙却在沉睡。

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喜欢上自己的来访者,如果不是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至少也是之一。

没有看到哪本书专门讲述怎样应对这个问题,那些在媒体上频频抛头、指点江山的大腕,没听说谁出来坦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就连荣格这样的大师,也宁愿他和萨宾娜的传言从历史中消失。

我们只是口口相传着行业内的“轶事”:谁被谁从催眠椅哄到了床上,谁和谁通过心理咨询成为了“夫妻”,谁对谁有了“移情”而谁对谁有了“反移情”,谁自称和谁是“双生火焰”……有时措辞引发的误解让事情的真相更加难得一窥。

有些文化善于确立规则,却又被这种规则所害,恰如片中的三位主人公。

这种“想要”和“不能”,正好构成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冲突。

然而抛开规则本身,亲密关系却总是人性最硬的试金石,至少是之一。

对咨询师如此,对来访者如此,对修行人尤其如此。

渴望和他者全然相融,又恐惧丧失自我;渴望内心的空虚被填满,又恐惧对方离去而终将独自面对这份空虚;听到内心深处完善自我的召唤,又害怕失去当下片刻的欢愉……面对这个功课,太多的人将“放弃”误认作“放下”,将“退缩”误认作“走出”,将“沉溺”误认作“执着”,将“需要”误认作“爱”……真正穿越这一切而又能回归日常生活和自然天性的人,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大智大勇。

对咨询师来说,真正危险的不是方法,而是关系;正如真正决定咨询成败的,也不是方法,而是关系。

这是荣格都盯不住的东西,我辈共勉吧。

 9 ) 心理学的一扇窗

《危险方法》——一部心理学传记电影,关于弗洛伊德和荣格对于精神分析的论争。

可以作为了解心理学的一扇窗户。

我很喜欢。

片主要讲了一名年轻貌美的女病人萨宾娜让两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大受启发,深刻地影响了二人,最终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理念上分道扬镳。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在于:弗洛伊德:压抑的内涵是潜在的性冲动或性经验。

对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则是一种顺从自然的态度:世界本是如此,理解并接受它是走向心理健康的方式,简单地替换别人的幻想又能有什么用呢?

荣格:对性冲动的范围加以严格界说,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

对于心理治疗,荣格则更强调医师的改造和重塑作用,他希望将病人变成他们自己内心想要成为的样子。

荣格批评力比多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性理论太过狭隘,弗的因果简化论——将一切不同意见看作是一种“弑父动机”亦是以偏概全,并猛烈抨击弗的返回婴幼儿时期的理论。

这是因为,导致冲突主要发生在现在,而不是弗洛伊德强调的发生在过往。

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的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性格及行为处事有莫大影响。

对于荣格和弗洛伊德对于心理治疗的这两种不同方式,个人认为,要看个人实际情况。

接受现实未必是消极,改造亦会遇到许多困难。

不改造不重塑,有时也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本源。

萨宾娜:性不仅涉及生的本能,而且涉及自我的毁灭和创造,也涉及死本能。

医师本人也是病人。

萨宾娜正是由于自己的病症才发展出自己一套理论,并完成了对自己的治愈。

从这一点说,弗洛伊德“每个人都有点神经症”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之成名的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性理论,饱受诟病的也是他的性理论。

他的学说属于二十世纪,现在看来早已过时,主观色彩过于浓厚。

他理论的开拓性意义远大于理论价值本身。

精神分析方面的东西,看看就好,有些不必当真。

 10 ) 爱,可以超越梦境,独立存在。

跟很多欧洲多国合拍片一样,影片平铺直叙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从相识到相助直至决裂的过程,以及荣格和萨宾娜之间的不伦之恋。

风格平实,谨遵史实。

作为心理学知识极度匮乏的人,这样的一部电影完全就是知识补习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概况速成片。

从影片讲述的情况看,两个人早期能够互为推助的基础是对精神领域心理学的共同探知,认为精神失常的人是基于一定科学因素导致的。

而后期两人理论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是依据性意识轨迹发展必然出现的,而这种性意识必然是由已经过往的生活,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性冲动形成的;荣格则认为人的精神状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性意识只是非常最要的组成部分,而诸多影响因素是由当下或未来的现实生活决定的,即:人的精神状态选择具有极强的目的性。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是荣格与自己的病人萨宾娜之间的爱情,荣格本是一夫一妻制的维护者,这段感情直到1974年芭芭拉.汉娜的传记体回忆录《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仍未被披露,最近的揭示这段感情的文艺作品是2002年英德等多国合拍的纪录电影《芳名萨宾娜》,距离荣格收容萨宾娜成为自己病人的1904年,已经过去98年了。

作为一个自幼即有受虐瘾症的狂躁症病人,萨宾娜在荣格谈话疗法中逐渐适应了正常生活,并展示出自己在精神分析方面的天赋,医生和自己的病人渐渐成了工作伙伴,一起验证学术理论,探索未知领域,这样的共同生活在知识分子之间是比较容易产生情愫的,世界就是这样,心理学学者也无法抑制本我的欲望,我只能说,基于共同生活产生的婚外恋情还是更能得到理解和认同。

实际上,萨宾娜对梦的解析理论与荣格也有显著不同,但两个人之间不同寻常的过往仍然支撑着他们的爱独立在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那个还用羽毛笔羊皮纸通信的优雅的年代。

整部影片并没有纠结于荣格教授的某几个生命点详加描述,很平均的将一位心理学大师在理论形成阶段的生平展示出来,很舒服,也不晦涩。

法斯宾德的表演没有跳出感,温闷得正好。

Sometimes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unforgivable just to be able to go on living 。

有时候 你必须要做一些无法被原谅的事,只是为了活下去。

《危险方法》短评

凯拉.奈特莉和《变3》的女主角截然相反,为我们奉献了3D的下巴和2D的胸。医人先医己,医病先医心。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Keira Knightley 真是平庸的演员,再怎么用力,也成不了Natalie Portman。电影本身也很平庸。

8分钟前
  • spaceman
  • 较差

凯拉·奈特利用力过猛表演痕迹掩盖一切的塑造让我觉得我全身扭曲下巴尤其痛。不是选角导演眼光有误就是柯南伯格真是高级黑。相比法鲨虽不像但表演是让人接受的。学术分歧隶属于思想暴力,该是柯南伯格的领域,但除了无聊与沉闷真没有其他了。情节松散,显摆的对白也很无力。

10分钟前
  • mOco
  • 较差

看荣格和弗洛伊德打打嘴仗还是蛮有趣的,至于凯拉下巴的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如此歇斯底里的状况,所以无权对其进行评价。

1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2012-59

19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还行

那個演技,那個下巴…

24分钟前
  • 宿命论
  • 较差

“sometimes 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unforgivable just to be able to go living。”

28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片子一开始还挺有意思,怎么到后面就那么乏味了,看KK那夸张造作的表演,还以为是驱魔片呢,对她一直没什么好感,不过法叔很吸引人,又萌又帅太可爱了,看来成为一线男角儿,指日可待了!

31分钟前
  • ★冰凌宫★
  • 较差

抽筋似的表演能说明什么演技?!

35分钟前
  • 人,从众
  • 推荐

苦逼的法鲨==女主让人不忍直视!!!相册里全是亮点啊有木有!!!!

38分钟前
  • ▚▛▙▜▞▟
  • 很差

其实如果编剧没有好作品的话,不妨就多弄点人物传记。与其虚构写作,还不如把这些精彩的人生呈现出来。

43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过于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波澜,太过偏执地纠缠于心理术语的应用和讨论,人物的心理却没有仔细雕琢

47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较差

好故事,可导演hold不住这场戏,knightley又明显用力过度···

50分钟前
  • 尔黑我!
  • 还行

dr. freud and dr jung

55分钟前
  • Emanuelle
  • 较差

痛苦源于人的本性和道德观念的斗争

58分钟前
  • tt
  • 推荐

我一直都相信,最好的心理医生,同时也一定是严重的精神病人。反之亦然。故事情节过于简单,主要价值集中在争论学术的对话上,感觉并不是很适合拍成电影。

60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这片就是拍来验证凯拉·奈特莉的演技有多烂的,太可怕了,无法直视啊【我之前并不讨厌这平胸妹子来着~~

1小时前
  • 芹泽虾饺菌
  • 较差

略感失望...

1小时前
  • roro520121
  • 还行

开始以为是美剧《性爱大师》的故事,查过,又不是同一个人。如果说“话剧是用斯坦尼的表演方法去实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那么,这部片的确更适合用舞台来呈现(奈特莉的表演也是)。男性心理医生的生理劣根性。“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1小时前
  • 桃子
  • 较差

凯拉太用力了,反而不好看了。。。

1小时前
  • 葡萄怪兽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