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婚礼,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什么?
我想,大家在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脑海里闪现出的几乎都是热闹甚至有些吵闹的影像:比如震耳欲聋的欢快音乐、新人在宾客堆里各种敬酒、小孩子们激动地跑来跑去、来宾们喝的酒酣耳热大喊大叫等等。
但你是否见过这样一场婚礼,明明所有人都是能够正常说话的人,却一点声音不敢发出来,甚至是婚礼的乐队都要虚空演奏?
《无声婚礼》就为我们上演了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无厘头的婚礼故事,而在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背后,却是无尽地沉默与悲伤。
01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座小村庄里,彼时的罗马尼亚已经是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罗马尼亚政府自然也承受着苏联老大哥无微不至地“爱护”。
不过,在这个遥远的如同世外桃源般地小村庄里,人们却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整个村庄的景象就如同赵本山《咱们屯里的人》唱的那样:“别看屯子不咋大,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
”生活在这座村庄里的都是一群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举止言谈粗鲁,但却也有着最质朴的情感。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掌权的政府是谁,对他们来说生活并没有多少影响,哦不,也有些影响,那就是大家的土地被以人民的名义征收走了不少,同时村里还多了几个扛着红色旗帜的小丑,不过也还好,不耽误过日子。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村里的一对年轻男女相爱了,他们在山野天地之间,用自己的身体尽情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最终,他们决定用婚姻来彻底锁定对彼此的承诺。
然而就在双方亲朋到齐,所有牲口宰杀完毕,婚礼即将举行的时候,却从城里来了一名苏军军官,他在宣布伟大领袖斯大林的死讯的同时也警告所有人,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的哀思,从现在开始七天之内不许有任何的活动,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
然而,婚礼的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尤其是那些被宰杀的牲畜,七天之后肯定早就腐烂了,而这些牲畜已经是一个农民家庭能够负担的极限了。
为了避免损失,大家机智地趁着夜幕的掩护举办了一场“无声婚礼”,大家沉默地吃饭、用口型无声地为新人献上贺词、乐队虚空演奏、人们沉默跳舞,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滑稽,让人忍俊不禁。
最终,女方父亲忍无可忍,一巴掌重重地拍在了桌子上,所有人都不再沉默,尽情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喜悦,而且一切的代价,就是引来了附近的苏军,村里的全部男性都被带走枪决,只剩下一个小男孩逃过一劫,从此,这个总是充满了男人粗野笑声的世外桃源,变成了死一般寂静的寡妇村。
02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充满了血泪,同时也充满了讽刺。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而仅仅5年之后,苏联的驻军就撤出了罗马尼亚,不过之后罗马尼亚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整个国家在齐奥塞斯库夫妇的统治之下一路下坡,最终被忍无可忍的人民给掀翻,罗马尼亚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一切对于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批压榨自己的人而已。
在影片中,那个唯一活下来的小男孩在多年之后成为了这个寡妇村的村长,面对来采访的记者,他仍然像他那些死去的父辈一样,用粗野的笑话调解着生活的荒诞,他说:“这里以前是个村庄,后来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庄推倒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庄,是度假村哈哈哈”虽然他笑得很开心,但谁都能感受到,这背后的荒诞与悲伤。
而这种荒诞与悲伤,在后面的采访中更是达到了极致,当记者对当年幸存下来的女主角说“我们想了解一些情况”的时候,老妇人一脸困惑地问道:“你们还想从这儿夺走什么?
”
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幕,镜头逐渐显示出这座村庄的大远景,曾经成片金黄的麦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已不见,留下的只有破败的教堂、灰色的工厂废墟,空旷荒凉的街道上,只有那个洁白少女的幽灵跑过。
这一幕像极了《利迪策大屠杀》的结尾,男主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场景。
对了,那部电影讲述的也是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让一个村庄遭殃的故事,1942年5月27日,纳粹党卫军核心人物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希特勒选择了一个名叫利迪策的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展开报复,整个村庄的所有男性和动物全部被屠杀,女人与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房屋全部被烧毁,最后连废墟也全部被拆毁运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抹平”一个村庄。
03“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我想大家已经都很熟悉了,而这部电影为我们展现出的,就是我们个人头顶上的这座“山”,是如何突然出现,又是如何瞬间压垮我们的一切生活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遥远国度一个大人物的死亡,却让他们这些没有任何思想的小老百姓遭殃,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虽然有抱怨,但却并不敌视,地被收走那就收走好了,只要还给我剩下点儿,我就能快乐地活下去。
但就是这么一群淳朴的农民,却最终成为了“叛国者”,那些向他们射出子弹的苏联军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的“坏分子”,却丝毫没人在意,这些人其实根本连伟大领袖长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他们只是不想浪费,不想让自己受损失,不想让这对儿相爱的男女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留下遗憾,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了呢?
为什么这个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人死掉了,却要让他们的一切生活也因此停止呢?
那既然如此,伟大领袖过生日的时候,怎么不给村里每个人都分上二斤猪肉一杯酒呢?
“他”死了,无数人都要诚心祭奠,天大的事儿都必须要放下;而“他们”死了,却根本没人在意,连个名字都不会留下。
我想,那些死去的村民大老粗们的灵魂如果能够回到村庄,恐怕还会举起酒杯,彼此笑嘻嘻地说:幸好,“他”和“他们”都只能死一次。
小镇人物刻画的好形象,野蛮又淳朴,音乐特别美。
前半段的自由和淳朴才有后半段有爱又抗争的无声婚礼的情节吧。
感觉隐喻很多啊不太明白:比如户外电影突然来了马戏团;森林里花环姑娘的死亡又复活;小矮人跟着马戏团的矮人姑娘做永远的孩子了。
无声婚礼餐桌的那一段太细腻了,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实在是美好又残酷,大雨到来后的欢愉以及军队突然而至的悲剧诞生,被摧毁后的粉色天空,飞在天上的天鹅,采访中的笑场,结尾的音乐太美了,伴着废墟的镜头带我们陷入沉思,值得深思的统治。
看完罗马尼亚电影《无声婚礼》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少人看过?
豆瓣上参与评分的人少的可怜,影评也都只言片语。
这种关注度与电影的精彩极不相称。
豆瓣上关于电影的一些评论也让人感到很失望,“原来罗马尼亚也是社会主义啊?
”、“电影比较夸张,看不出为什么恐惧”、“为了一顿婚宴而失去性命不值得”等等,还有一部分短评集中解释了电影风格与库斯图里卡相近,因为不是很了解两位导演,也不敢妄加评论。
罗马尼亚在社会主义时期,一直处于齐奥赛斯库的领导下,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统治最粗暴的可能真不是齐奥赛斯库,但是最露骨的肯定是他,四十多年的统治,政府和政党成了夫妻店、家族产业,这已经不是意识形态华丽外衣所能装饰的独裁统治了,简直是近乎一种裸奔着独裁统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小镇对政治嗤之以鼻,并且天天迷迷糊糊,酒气熏天。
戈尔巴乔夫说,苏联人睡醒喝酒、上班喝酒、下班喝酒、睡前喝酒,无时无刻不在饮酒(不是原话,大意),于是就出台了一个禁酒令,结果当年的伏特加产量急剧下降,由此使苏联经济更加凋敝。
真是一个荒唐的笑话。
愚蠢的镇长(党代表),几个闹哄哄的跟班,凶残的苏联人,几乎是当时很多东欧人对这些人的固有印象。
但是,他们毕竟处在这个天堂里,当苏联军人来通知他们斯大林去世,而不能主持婚礼时,女孩的父亲仍然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向苏联军人说明情况,希望能获准办了这场婚礼。
这就是极权统治的“魅力”,无声无息的穿透你的膝盖,你以为自己还能站起来,可是却使劲浑身力气跪了下去。
婚礼前半段虽然无声,但并非索然无味。
搞笑的桥段接连上演,后半段隐喻也耐人寻味。
当夫妻俩跳无伴奏舞蹈时,妻子看到了被用布条封住了嘴的几个孩子,顿时眼神就黯淡下来。
是谁封住了人们的嘴,限制了人们的声音?
我认为这是个很巧妙的隐喻。
妻子看到了这一幕后就失去了跳舞的兴趣,回到座位上沉默。
这时候一声惊雷,妻子的父亲狠拍桌子,音乐响起,人们载歌载舞,重新“发声”。
其实雷声也代表着唤起人们觉醒的一种力量,而不是像很多人说的因为雷雨声可以盖过音乐声,所以人们才敢发出声音。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
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
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
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近年来,写普通人生活的书和小人物的回忆录也多了起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
苏军破坏了一场无声的婚礼,一个阳光明媚的小村庄从此变得灰暗阴冷。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像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罗马尼亚最终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把罗马尼亚共产党赶下台,在枪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之后,随即宣布废除死刑。
历史已经迫不及待的把一些东西扫进垃圾堆。
但从历史中走过的人却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因为时代的更迭而变得失去了光彩,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如影片中记者那样放声大笑的理由。
如果我们这代人对几十年前的发生的事情都模模糊糊,甚至对过去的曲折理直气壮。
等我们经历的时代变成历史的一部分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后人,如何告诉他们今天的故事?
一部篇幅不长、成本不高、名气不大的罗马尼亚小众电影,足够吸引你一口气看完,却很难评价:黑色幽默的悲喜剧?
东欧版伤痕文学?
荒诞派?
后冷战时代新一代中东欧电影人镜头下唯美主义的先锋派艺术?
……好像都有那么一点,细品却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晃动的镜头下,现在和过去交错呈现,电影开场时身披白纱的新娘形同鬼魅,但她明明是无声婚礼后泣血的幸存者;被虐杀的女孩下葬当晚回到村民面前微笑徘徊;中枪逃走的民间科学家卑微地死在山岗下,但全村唯一幸存的男人——多年后接待摄制组的寡妇村长却明明看见他终于张开了那双可笑的翅膀在村子上空优雅地飞翔……二十几分钟的无声婚礼是全片的精华,考验的是导演的剪辑调度能力,更考验一众演员的无台词表演水平。
但是全片的台词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这里以前是村庄,共产主义者建厂时推倒了村子;如今资本主义正要毁了它,把它还原成村庄,度假山庄。
”“长大了就有伤心事了,还是永远做孩子好。
”“那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
”“他们傻啊。
”
在六千十年代,由于与苏联在敌对立场上的一致,罗马尼亚电影成为少数几个进入中国传播的社会主义电影之一。
从那时候罗马尼亚电影就有着其它同阵营国家不同的质性,“搂搂抱抱”的小资情调是罗马尼亚电影的特征之一。
到了新时期,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这种情致有增无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sex场面,这些性爱场面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许多电影里遮遮掩掩的猥琐。
在七十年代,罗马尼亚除了有《侦察英雄》、《爆炸》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电影在中国传播,同时还有《多瑙河之波》这样的以非党员为主角的电影,电影对于人性的肯定,在一个以集体为话语特征的非常时期,对个人命运的关照让这部电影极具魅力,影片的价值观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为过时。
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已经成为加入欧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有着古罗马血统的国家沿袭了古罗马人对人类欢愉的追求,显然这种追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
整体上社会主义执政党提倡的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观。
这种道德观看似神圣,但其对人性的压抑是导致扭曲暴力出现的直接原因。
电影中,那个衣冠楚楚的俄罗斯军官奸杀了那个戴着花环的纯洁少女,并在最后杀了新娘的父亲。
斯大林死了,但极权并未消失,婚礼也只能无声进行,但难盖罗马尼亚人民的生命精神,在一声惊雷中,人们不再畏惧,跳着笑着……
羅馬尼亞《無聲婚禮》,是一部從荒誔、默劇形式、舞台劇呈現風格,到最後急轉直下,成為以悲劇收場的悲喜劇電影在收尾前,我一直覺得可以把在史達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 拍的如此歡樂、又充滿色彩,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
尤其是最高潮,那場因為史達林過世,要求全羅馬尼亞不淮開心、不準任何聚會下,產生的「無聲婚禮」,更是用來作為舞台劇的最佳內容。
沒想到最後十分鐘的風雲變色,給出意外的衝擊。
全劇沒有控訴、也沒有過激的情緒,只有靜默的畫面,以及最後老婦人問:「你們還要奪走什麼?
」,強而有力地訴說那個無情又心痛的時代。
#中間一度看到多金兄弟姐妹的影子#看完後完全靜默#結局收的太令人心碎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这部电影讲述了小村庄里一对相爱男女兰库和玛拉准备举行婚礼,战争和时代带来的“规矩”使这场婚礼连连受挫,更被禁止。
为了不发出声音被发现,村庄里的人在一个夜晚偷偷举办了一场无声的婚礼来祝福以这对新人,最终无法忍受这滑稽的做法的大家放声庆祝,引起了强电者的注意与愤怒,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接踵而至。
电影整体呈黑白调,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破碎,在那个灰色年代的灰色婚礼是让人心碎的。
电影中很多给不同人物刻画的细节和剧情,都给人从一个幽默诙谐的形象中传递出莫大的悲哀。
从无声婚礼开始推向高潮,被纱布包裹的酒杯防止碰撞声音,被收掉的刀叉,众人静默传递着祝福,没有音乐的演奏,新人的共舞,被丝带封住的小孩的嘴,精细到连蚊子、小猫的的叫声都让大家胆战心惊。
金-叉◎大家看似合理的进行着这种行为,又为电影增添了点无稽和嘲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没有祝福的声音,欢声笑语的婚礼潜在是悲伤的,画面还特意给到被胶带封住口的小孩悲悯的眼神,给到的暗示太到位了 !
一场无市的婚礼,也象征性的代表着对于那个时代,无声的抗议与无力的斗争。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
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
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
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正视拥有的,寻真相,令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令自己的身体不被感染成行尸走肉,书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
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但从心底里愿意写这么一篇观后感,看到好看的影片,不愿无动于衷,更想推荐给路过的影友。
或许对于看片的人,仅以看一部娱乐片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悲喜剧比较好。
那样,就容易看到万花筒里的魑魅魍魉,那可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部分受控于罪恶的木偶,做成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标本。
在别人的家园,谁都不能像强盗一样飞扬跋扈,而守在自己的家园是否就是家园的主人了呢,影片的和平宣言与回望的自省意识在滑稽的故事里显露出山水。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
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
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之分。
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淘漉,显现战争、掠夺与不公,对我个人而言,从狭隘的个人情感靠近事实,往往能从中看到不干瘪无味的人生百态。
所以我对此片最直接的感受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怎一个“戏说”了得?
在那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罗马尼亚,在熟悉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待苏联红军如自家兄弟姊妹的革命岁月里,我们想象的“军民一家亲”确实是想象出来的。
在《无声婚礼》中,那是千呼万唤也不顶用的入党号召,军民相斥的关系达到白热化,那国那军绝对服从于苏联的指示,而国民却在承受无尽痛苦的无声中怒吼着。
这多少会冲击你的认知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片子要告诉你罗马尼亚被苏联“保护“”着,而它的人民并不领情。
要如何领情呢?
这真是个讽刺且残酷、愚蠢的索求!
没错!
老大哥在家说了算也就罢了,他还要做别人的家长。
我觉得必须走出这个沉重的话题框,自由抒发情感了,陷在上面的文字里实在不好受。
就从一个想要拍摄灵异电影的团队来到一处荒凉的“寡妇村”,由市长戈戈尼卡做向导,回忆寡妇村神秘过往为起点,开始倒带,回到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同志逝世后的第一天。
对于寡妇村的村民来说,幸福与不幸都发生在这一天。
要交代一下寡妇村唯一活下来的男人,在影片开头顶着市长头衔的向导,也就是抠着鼻孔,看兰库与玛拉在野草地里疯狂做爱的小男孩儿戈戈尼卡。
这孩子要没有成为苏联红军的“漏网之鱼”,这故事也就不好讲了。
先说一说可笑的。
如果翻译没有太多的失误,对白是本剧最亮眼的喜剧元素。
愤怒、低俗的话语不仅刻画出了特定的人物性格,彰显了贴近生活还原历史的内隐态度,而且还揭示出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满的社会情绪。
难道那真是文化传统的差异?
玛拉老爹扯着玛拉的裙子,一张嘴对付娘仨,连珠炮式的唇枪舌战,满口“为老不尊”的粗话,听着真让人费解。
叫老岳父赶紧下地狱去,那更让人咋舌。
想必是对爱管闲事的苏联有了特殊情结,农田里开着用来战斗的塔克,肝火不旺,心不怀恨都怪了。
但愿是我想多了,或许民风如此,小乡村能有什么大事?
至少老百姓们还坚持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大家谁对谁都不会隔着肚皮说话。
若怕隔墙有耳,极敏感的话,实在说不得,也能用张狂的傻笑,用狡黠的眼神传递彼此间的心领神会。
老乡们如此不惧无所谓的性格,对唯一一个类似“狗腿子”的男人,小戈戈尼卡的父亲老戈戈尼卡都不避讳。
曾经村子里的当红妓女也无可奈何于冷酷的身心摧残了,满嘴少儿不宜的糙话,不受控的怪异脾气,一枝花变成老豆腐渣,变得更加凄惨,或许“笑傲江湖”的勇气没有变。
没有彻底洗心革面没有彻底吐干净身体里残留的狼奶,然后进入被资本家操控的时代,老妓女央市长给她安排个教授宗教的教师职务,这要求聪明绝顶。
长得像希特勒的电影放映员指着老戈戈尼卡的鼻子说过特经典的话,意思就是不服从,俺就向上级打你的报告,阻碍人民的启蒙教育可不是儿戏。
啧啧啧,这套用揭发告状来苟活发达的做派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平庸的恶啊,殊不知最终的真相是,桎梏精神、封压民智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像他的摩托车,熄了火,就很难打着了。
真正可观看的闹剧出现在无声的婚礼上,因为一切可听见的声音都可能招致危险,所以要屏蔽掉。
刀叉要撤走,乐队要假弹奏,新娘新郎要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没音喽,连苍蝇都不能放过,这么艰难,但他们还是要忍受着痛苦,快乐地狂欢。
而这期间故事戏剧化的推进,就像蓄积了大块雾滴的天空,只等一声惊雷,痛痛快快地笑,自由自在地呼吸。
忘了说酒席间的一个“传话”环节,挺有意思的一段情节,我就是愿意把它说严重了,我看过后马上想起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死,或许说“离去”更为妥帖。
第一个离开的是那个白衣少女,能感知到黑暗天使撒旦降临的怪异女孩儿。
她唾弃兰库与玛拉自由恋爱的真挚情感,视肉体与自由精神上的愉悦为罪恶,像捍卫“禁欲”的卫道士,虔诚的神的女仆。
结果却落得无比讽刺、悲惨的下场。
在马戏团来到村子里的那天,被苏联大兵捆绑在树上,强奸后杀害。
而她在被埋葬后,流浪的孤魂回到家,撞到端着葡萄酒的母亲,又像犯过错的小孩仓皇而逃,那真是对宗教的嘲弄,如此清心寡欲一心向主的女孩,竟要为杀人犯的错,背负罪恶,进不了天堂,她的信仰也背弃了她。
扎着翅膀的知识分子虽然用他不喜欢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但在这些可怜的牺牲品当中,他虽无足轻重,满脑子的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武器毫无用武之地,但死的最拉风。
像鸟一样拥有了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另一世界,假若预见了他将拥有自由的灵魂,那看起来真帅。
玛拉的老爹死得很壮烈,似乎赋予了将军身份的味道,拍桌子时就领略了他的气魄,指肚大的子弹印被他擦拭得越来越大,殷红的血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雪白了。
他一定希望那不是血,那是不小心沾染在衣服上的葡萄酒渍。
然而,希望在无法补救的遗憾中成为了最残酷的无望。
而兰库的朋友小矮人,他的离开,是令人开心的好结果。
因为与死亡无关,只意味着觅到幸福的新生。
遇到马戏团里的另一矮小美眉,俩人一见钟情,从此天涯海角,比翼双飞。
这是自由与爱开出的幸福果实。
还有老戈戈尼卡,全心全意为苏联战友服务的罗马尼亚公民,没有悬念,一并处决。
这老哥哥的命运是最窝囊的,但也是最好的注脚,服侍者的身份注定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好能留下个儿子。
玛拉,最悲惨的活死人。
她代表着村子里无数失去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的妇女,也是全片中最敏感最诡异的角色。
这个女人多愁善感有主见,像她的父亲一样叛逆,总之她的脸,她的眼,就是电影故事的晴雨表,带有奇幻色彩。
我发现我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总会把话题拐进特沉重地方,其实电影中有关死的情节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无情。
本片导演懂得太多的电影技巧,他用动听的配乐,优美的镜头,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
只是在前后呼应的阴暗镜头中,你才能体会历史上留下的错误的冰冷。
最后看到老婆婆取下头巾,露出颈部的胎记,观众明白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闹鬼的寡妇村,就是由像玛拉一样的女人延续着它的传说。
在花田 在谷池 肆无忌惮地 是原始的生命力 是在极权的压抑中唯有肉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细节大于整体 局部用力过猛 但后20min的婚礼着实精彩:沉默的欢笑震耳欲聋 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 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 无声真正成了“无声”
好看
政治讽刺故事....我觉得有些一方面有些用力过度,另一方面讽刺得有点粗暴直接的感觉。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村庄。共产主义为了建工厂,把村子推了。如今,资本主义又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村子,做度假山庄。
罗国低配库斯图里卡,除了里面对早期默片和棍棒喜剧的戏仿段落比较有趣以外实在是没看出这部有什么好的……头尾的电视台采访段落意图明显但又完全脱离于主体故事外,对苏联人和翻译简单无层次的矮化和《举起手来》有什么本质区别么?
本该是容易出彩的题材,却毁在了类型定位不明确。既想用黑色幽默逗笑观众,又想借残酷的故事批判历史,加上节奏比较混乱,一路下来东拉西扯,甚至连超现实元素都出现了,导致观众还未找对情绪,电影就已经仓促结束。
不就反个共吗,至于吗?8.8分???
黑色政治幽默剧,虽然看不出幽默在哪…
嗨呀不就是反共吗…除此之外这电影还有哪里能夸的地方吗…洗眼睛去了…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挺好的话题,拍得不好,太嫩了。不喜欢过分的舞台腔调
太魔幻现实主义了。
简单的小故事。联想到最近看的《不要抬头》。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是谁,都不该禁止他人寻欢作乐
意识形态挂帅,无论极左还是极右,都像一个妈生的。
这片子还真是集搞笑、欢乐与讽刺于一身啊。
故事和人物都乏善可陈,偶然闪现一些怪诞的表现手法反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不在沉默中爆发……
有些画面真的很漂亮
真有点老库风格,所以也就看着一般了,某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平地一声雷,陡然大坦克啊。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充满讽刺的喜剧婚礼来说,更显示出现实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