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由名导高群书执导,于冬担任制片人,张译、黄志忠、郎月婷等一众实力派主演的谍战大片《刀尖》意外失利,不仅票房仅有5000万,口碑也是一塌糊涂。
在观众间对于该片比较集中的反馈是观感非常平淡,还夹杂着过家家式的拉低档次的剧情段落,可以说这部影片完全不像是出自高群书的手笔。
尤其是这部《刀尖》与当年年初上映的同题材影片《无名》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但电影人们对这类电影的热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仅仅间隔一年,导演徐展雄就为我们又带来了一部谍战大戏。
这部名为《孤星计划》的影片,导演徐展雄还身兼编剧,以主旋律著称的黄建新是制片人之一,演员方面则由新生代的王源扛大梁。
影片故事以1920年代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行动,肆意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王源出演的李一民本是一名汽修工,在加入孤星社之后,被革命人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折服,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后,为了革命事业他坚定了革命信心,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首先来说此类主旋律电影,对于其中展现的革命烈士们的不朽事迹,是我们所有人必须致敬的。
当然回到电影本身来说,该片最终呈现的效果与《刀尖》如出一辙,即便是片中制造了大量紧张悬疑氛围,但全片给人的观感也是极其平淡,整个剧本同样是欠缺打磨,致使缺乏了吸引力。
作为核心主演的王源,虽然看得出来他很努力,但无论是外型质感,还是演技水准,显然没有他曾经的好搭档易烊千玺那般出色,要知道易烊千玺在同月推出的影片《小小的我》票房高达7.65亿。
《孤星计划》上映后口碑传播质量一般,这也使得后劲不足,最终票房定格在勉强过亿。
据说该片成本过亿,想必场景恢复和演员片酬是主要支出点,如此来看该片扑的相当厉害!
【END】
选择王源来饰演李一民这个角色,真是最明智的选择。
王源演出了李一民的青春、懵懂、热血、坚持以及理想,更演出了这些特质在人物身上的变化历程。
现实中的王源,何尝不像片中的李一民一样,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默默坚守,灿灿发光呢?
李一民这个角色必将成为王源演绎生涯中的里程碑。
首映礼上王源畅谈对李一民角色的理解,王源不但补充了角色在电影中空白时期的内心物语,还分析了李一民在的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阶段。
理解角色,才能演好角色,最终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在《孤星计划》里王源真的做到了。
最好的王源遇见最好的李一民,你向我招手,我向你走来。
携手前进,大道同源。
徐展雄的导演手法愈加成熟,影片展现了白色恐怖时期的肃杀,谍战的紧张,情节的出乎意料,人物情感的细腻纠葛。
《孤星计划》讲的是小人物的绝境突围,但历史不都是以小见大吗?
在理想的道路上,不分大小。
只要朝着理想,勇敢无畏的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历史的进程正是被无数个像李一民这样的小人物,引导而来。
好演员,好导演,好故事,很久没在大荧幕上看过这么精彩的谍战电影了。
正如影片的名字《孤星计划》一样,孤星虽小,但无数个孤星联合起来,必将照亮整个天空。
一民生万物,大道皆同源。
何畏孤星夜,山河万里宽。
其实我本身对于谍战类的电影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之前也是无意间刷到的这部影片,真的感觉很精彩。
影片整体的质感超级好,剧情也毫不拖沓。
却能从中见微知著的看到那段历史的不易与苦难,以及先辈们的无私付出。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哭了,且不止一次。
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同时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细致精彩,很多的表情都不由的让我内心触动和震撼。
从开始的校园到后来共同实施计划,给了我很多精彩。
并且其实我刚开始无法相信一个谍战片怎么能和悬疑挂上钩的,我在想这个人是坏的吗?
下一秒哎呦原来是好的,他怎么做了这种事,他到底是好的坏的?
一直在牵动着我,直到影片的最后我才真正看出了其中的好人坏人。
的确是一部难得的好片,也希望大家都能进入影院看到这部片子,感受那段历史背后的厚重与先辈们的勇敢无畏。
我还会去二刷细细钻研一些细节的。
暗灰画面,雨夜开场。
激荡岁月中的热血青年,风起云涌里的喋血暗战。
《孤星计划》中谱写的,既是先辈们的壮阔诗篇,更是一代青年勇者无惧的慷慨壮歌。
有少年意气的浪漫,有地下谍战的诡谲,有层层反转的谋略,也有舍生忘死的献身。
为了共同的宏伟梦想,青年们通力配合,并肩奋战,最终诱敌深入,一举摧毁所有的阴谋诡计,带来了身心共情的爽感。
A. 精彩谍战层层反转《孤星计划》将叙事重点放在卧底谍战,敌我双方的卧底成为底牌,一开始便展示给观众。
但是这怎么可能就是最后的真相?
剧情不断推进,人物的底色也在不断变换,究竟是强装硬气的掩护,还是虚张声势的伪装?
片中,章贵生(印小天饰)和许天平(梁靖康饰)两位牵引着各自的“无间道”线索,交错前行,将故事推动至片尾的高潮。
印小天将章贵生诠释得生动外放,如同群像中的一张明牌,却在不知不觉间早成了笼中之鸟;令人惊艳的却是年轻的许天平,隐忍低郁,却在最后时刻精彩反转。
在此之上,更有余皑磊、林栋甫等老戏骨的强力支撑,特别是余皑磊饰演的许任潮,许天平的父亲,阴鸷、深沉,一切尽在把握,却又无法抑制对儿子的关爱和纵容。
余皑磊在表达中沉稳内敛,表情全是戏,让这个反派显得真实饱满。
B. 贴合史实细节饱满全片围绕着“五卅运动”展开,那是发生在上海白色恐怖时期的一段历史。
为了反抗侵略者,在上海、青岛等地的日本纱厂工人罢工,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以顾正红为代表的数十位工人遭到枪击并死伤。
两千余名上海学生涌上街头,表达强烈愤慨和爱国热情,却再次遭到英国巡捕的枪击,死伤无数,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
片中更有沈荩等真实人物的出现,让很多历史细节都有了延展和解读的可能,也有效增加了该片的深刻内涵和沉厚底蕴。
当然,更令人神往的,还是该片中丰沛热烈的青年群像。
C. 丰沛群像热血青春片中以李一民、丁梦华、罗世闻等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热潮为主线索。
王源、张雪迎、梁靖康等青年演员以生动面庞与质朴演技诠释了青年一代热血纯挚、英勇无畏的壮阔情怀。
从小工人到大学生,一同经历成长,一同学海翱翔,真正步入战场,才知道地下暗战的惨烈恐怖,没有请客吃饭,不是轻松游戏,而是真枪实弹的血腥,命悬一线的紧迫,还有环环相扣的谋略。
几位热血青年在挫败中成长,见识了同伴牺牲,感受到杀气腾腾,更明白了敌人的狡猾和强大。
却依然坚守理想,抱持决心,英勇却又睿智地完成了护送任务,最后的反转来临,感动落泪之际,又为青年们的睿智和团结深感钦佩。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正是这浩瀚夜空中的散落孤星,最终凝聚起爱国救国的熊熊烈火,击退帝国主义的侵略者,挫败反动派分裂祖国的阴谋,实现了国家独立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目标。
电影散场,记忆却不曾抹去,那些浪漫情怀、热血青春,那些舍生忘死、英勇无惧,如同历史画卷中的坐标和星辰,光亮璀璨,熠熠生辉。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孤星计划》这个片没报太大期望,甚至看前20分钟左右的时候我都觉得这片要烂。
因为影片前20分钟大篇幅都是在渲染男主和女主的甜蜜瞬间,跟言情偶像剧一样。
我心想:完了,这片要烂。
这就是典型的一边闹革命一边谈恋爱,这类型主旋律剧、谍战剧、抗日剧太多了,也被广泛批评过。
要是这么拍我肯定给差评,太儿戏,也太对不起先烈。
好在接下来影片画风突转,看到女主死的时候我一下子舒服了。
不是对女主演员或者这个角色有意见,是我实在烦一边闹革命一边谈恋爱这种主旋律套路。
真正的革命就是残酷的,就是有各种流血牺牲,敌人也不是傻子,不会让你一边谈着恋爱卿卿我我,一边就把任务完成了。
当然,女主死的那个镜头也有点模仿《无间道》的意思,所以这个片离经典肯定还是有一段距离。
从女主死后,影片的残酷性和谍战味儿一下就出来了。
反派几乎全员智商在线,不光国民党的特务,就连那几个租界洋人龙套警察都很谨慎,谍战的伏笔、细节、反转也极多。
可以说这个片是典型的低开高走,虽然和《风声》《色戒》这种顶级谍战片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远超市面上一大批谍战电影、电视剧了。
最后结局的时候,导演编剧也没让我失望,没有搞什么大团圆的结局,但凡剧本智商在线一点也不可能大团圆是吧?
目前这个结局就很悲壮、很严肃,而且没有过度说教,也没有过度煽情。
记得那个一只眼的正派角色牺牲,就一个镜头,一下就没了,没有拖着说半天遗言,也没有闪回之类的过度煽情。
主角王源牺牲的时候也没有这些,这就很好。
身为主角的王源演技其实并不突出,但他在本片里至少有一个好——懂得藏拙,没有大喜大悲的表情,没有太多的大哭大叫戏份。
作为谍战人员本身就该隐藏情感,作为新人演员也不适合演那种爆发性很强、对演技要求很高的戏份。
隔壁王俊凯在《749局》里面就犯了这种错误:大喜大悲、大哭大叫的戏份太多了,而演技又不扎实,所以演得很尬。
其实别说是青年演员了,就是中老戏骨,能把悲痛、喜悦、兴奋、愤怒这些表情演得入木三分、润物无声的,恐怕也不多。
你又不是为了拿奖冲影帝,所以还不如藏拙,少演这种戏。
这种流量出演的电影肯定会引起粉黑大战,我不是任何人的粉或黑,我也不觉得王源的演技就一定比王俊凯强多少,但是看到评论区好多饭圈养号的,给这个片打一星但给《749局》打五星,就挺搞笑的。
当然还有更多养号的直接隐藏个人主页,你都没法查成分,高明多了。
饭圈入侵豆瓣也不是啥新鲜事了,因为是对家粉丝就给这片打一星,和因为是王源粉丝就给这片打五星在我看来也没啥区别。
凭良心说,这片肯定既不值五星,也不至于差到一星。
评价一部电影也不是单看某个演员或导演,而是看整体的完成度。
就像我虽然给《749局》打一星,但王俊凯的《刺猬》我打了四星。
我肯定改变不了饭圈入侵豆瓣的大趋势,但还是希望路人擦亮眼,不要被饭圈的虚假数据误导。
本片的主要演员们都是一些二十多岁的年青演员,他们对于各自角色的演绎总体上都非常出色,演技都非常精湛。
他们真实地演出了在那个血雨腥风年代下,一群为了整个国家能有更加灿烂辉煌的前景而展现出个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热血青年们的意气奋发、斗志昂扬、不畏牺牲等等。
在大革命时期这群青年们就坚决反对列强和军阀。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这群爱国学生们有很多虽然逐渐退居二线,但他们那份敢于革命敢于同反动势力斗争的信念理想却丝毫没有动摇。
他们在组织需要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一齐为组织上安排的“孤星计划”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
但这次行动实在是危机四伏,影片当中详细刻画了好几处惊险的情节,尤其是身为谍中谍的章贵生,很难想象她的真实身份是那样的。
更没能想到的是孤星计划之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大计划,这同时还牵扯到许天平真正的身份。
影片采用大量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让整个事件更显神秘和悬疑,好几次反转让观众们倍感烧脑。
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曾经的爱国青年们的伟大,是他们的不畏牺牲和精密策划才让整个充满危险的行动得以成功完成,也造就了我们美好的今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畏有为的年轻人将黑色的天空撕开了一道口子,射进了光。
孤星终会迎来黎明,百年前青年学生的火种,也一定随着时代的洪流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新的力量!
是一部非常值得的谍战片,全程高能反转大家都很紧张,有泪点有燃点,最后的大结局超乎寻常。
王源的演技可圈可点,《孤星计划》值得更多人走进电影院观看,《孤星计划》爆爆爆!
简单看了一点宣传然后就坐到了电影院前面二十分钟,根本不知道要讲什么,拍的也很没有逻辑,很虚浮。
就是所有的人物设定以及后续发展我都能够猜到,包括伏笔 呼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就在我丧失观看欲望的时候,终于开始吸引我了。
没错剧情开始反转了,而且是巨大反转,这里拍得也超绝,从此故事开始了不一样的走向。
就像宣传说的一样“全员假面黑白难辨,究竟谁是内鬼?
”总之,比我想象中的精彩。
再说说演员,在我看来没有拉胯的角色,每个都演得不错,尤其夸夸印小天演的章贵生,演技是真的好,里面的女演员也都特别美。
看见了很多眼熟的演员,每个角色都让我想深究,因为每个人的线如果继续发展都会特别精彩。
电影名叫“孤星计划”,我感觉很点题很会取如果从丁梦华来说,是加入孤星社,到同学们失散,带五星的钢笔是我们的信物与信仰,散落的孤星因为信仰再次相逢,同学录与相机报纸是完成任务的最佳朋友,最后以星星之火为同伴解开迷惑。
从李一民来说,本来就是一颗孤星,后来遇到了家人,为了任务,一直尽自己所能去发光发热,最后完成了任务,成为了真正的孤星。
剧情是好的 但是导演不会拍啊叙事手法很有问题,而且孤星任务,就是胡先生的重要需要加强,再着能不能不要一天天回忆,还有就是一直出大字幕倒计时想营造紧张的氛围,可是让我紧张心一跳的,就只有倒计时出现的时候,这里没有拍出那种刻不容缓,危急关头的感觉。
整体来说,还挺值得一看的,看完和朋友也讨论了一路,到最后了就上升一下吧,渺小的我们,也能够做出不平凡的选择!
哪怕未来无法改变,也要依然选择勇敢✨
『孤星计划』设定很广,故事很乱,妆造很新,演技很糟,台词很尬……与其拍成这样一部全方位烂的伪“谍战片”,不如换个思路拍成一部侦探类综艺大电影,“流量”加持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吓。
王源和梁靖康的男一男二组合,仿佛让人梦回《维和防暴队》里的黄景瑜和王一博,纯卧龙凤雏的存在,面瘫式尬演配合糟糕的台词功底,简直太绝了。
【4分】
看过徐展雄的《革命者》之后,觉得这个导演支棱起来了。
毕竟之前的《荞麦疯长》被指责太文艺。
而《革命者》似乎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文艺主旋律电影,算是被他玩明白了!
《孤星计划》仍然延续了这个风情,抒情性很强,用“起兴”的手法来展现“革命者”英勇牺牲的壮烈画面,谁能不飙泪?
《孤星计划》同样如此,前20分钟我敢说都没叙事。
完全是前史的交代,三个主人公各有志向,在黄浦江边合影——一位要当记者。
一位要进汽修厂。
一位要进黄浦军校。
三个人的梦想远大又朴实,几年后,竟然都实现了。
影片的第一个小事件,就是党军冲开了上海大学的校门,打伤和抓捕了许多教师和爱国学生。
而这个事件也将三个好朋友彻底冲散了。
正片故事由此开始,总结下来就是,宏大场面很多,但槽点更多。
槽点一内地版《十月围城》影片刚开始只是个铺垫,大概就是三位主人公李一民(王源 饰)、丁梦华(张雪迎 饰)、许天平(梁靖康 饰)各归各位,分别做了汽修工、记者和黄浦军校的军官。
然后侯老师在一次行动中被枪杀,临死前将一只绿色钢笔交给了李一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整部电影的主线是什么。
直到丁梦华讲述了孤星计划,我才知道他们要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
胡先生就是周恩来,但是影片其实没有交代,导演默许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胡先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这个故事和“十月围城”很像,但是结构却比较松散,前60%的剧情都在铺垫,直到丁梦华死亡,高潮都没有来临。
不像《十月围城》里每个护送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物线。
如果故事的主线是“护送胡先生撤沪”,那么丁梦华的死亡不应该是影片的“中点”。
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章贵生是坏人,一直接近他们就是为了探听撤离计划。
所以故事的主线应该是李一民和章贵生的博弈,但是显然这样整个故事的规模就小了,也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主线不明确,是本片最大的槽点。
槽点二“孤星”成员很不专业“孤星”社的背景是上海大学的一群学生,由他们的老师侯少烈带领。
“孤星”恐怕是取自于毛主席的那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大学被冲散后,这些学生党员都散落在了上海的各个地方,直到孤星计划启动,所有人都成为了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的一员,所以整艘船上都是上海大学的人。
不过看得出来,这些学生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组织训练,很多细节做的都不到位。
比如丁梦华,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翻密码本。
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地下党?
还有当她看到“寻物启事”的时候,立刻就冲出去的动作也太激动了。
明明她的主编是一个胆小怕事,而且很明显向着国民党的人,她在这个人面前一点不避讳,怪不得她会第一个被章贵生暗杀。
更有趣的是,李一民和孤星社的成员很喜欢去一个地方接头——电影院。
李一民和许天平谈心也是在这个地方,许天平敞开心扉,称自己无法和父亲作对,但是自己的心还是向着孤星社、侯老师和共产党的。
如此容易“掉脑袋”的话题,选择在一个公共场所说是不是不合适?
可能有人会觉得,电影院里放着电影呢,在这里聊计划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电影的声音会盖过他们的声音。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院里有一个人说话你都能听见。
何况——他们放的是默片啊!
这里导演还是比较细节的,他们放的是1922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劳工之爱情》。
影片的背景是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播放《劳工之爱情》还是很合适的,何况主人公李一民本质上就是劳工。
但是——看过这部默片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和卓别林那种吵吵闹闹的默片完全不一样,这电影是真的一点声儿也没有啊!
鸦雀无声的电影院里,主人公还在聊帮助胡先生撤离的计划,真不怕被人听到吗?
又不是包场?
不过也难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的,那个时候他们确实只能看默片。
不过,不能换个地方聊吗?
槽点三“洗不白”的许天平我能感觉到,导演其实是把宝押在了许天平的身上。
虽然王源才是主角,但是真没有梁靖康出彩。
电影主角团中,唯一一个有人物弧线变化的就是许天平。
观众看到结尾才知道他大概是好是坏。
章贵生也有变化,但毕竟是反派,而且在丁梦华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被查杀”了。
但是许天平的“洗白”过程也是有很多雷点的。
在上海大学被冲击的时候,李一民控制住了外国军官,让许天平开枪。
此时许天平还是一个学生,枪法一直不准,结果果不其然,直接打到了李一民的身上。
这也是本片的第一个笑点。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毕竟从一开始就铺垫了许天平的枪法能完美避开所有目标。
而后来,许天平成功就读了黄浦军校,他的枪法也变准了,基本属于指哪儿打哪儿了。
所以在他和李一民等人狭路相逢的时候,他也可以精准打到李一民的胳膊逼他们逃走。
当许天平和李一民再度相逢的时候,许天平的第一个黑料是杀死了侯老师。
我们在闪回里可以看到,侯老师是背对着许天平的,他是被他对面的国民党打死的,而许天平开枪打的是打死侯老师的士兵。
这角度这么奇怪都可以被李一民误会吗?
而且明显侯老师中枪是在前胸,而不是后背啊!
所以总感觉这个设计是很强行的。
通过依稀的回忆,梗姐能记住的就是这三个槽点了。
如果你们在看完电影之后还有更多槽点想要补充。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哦~
这电影的节奏像大学生拍的作业,没有任何铺垫的情节转变,为了推动而推动,所有的点都能预知。就像女主一出场自带柔光莫名其妙的乐天派莫名其妙的加入一样。更搞的是为什么一个大陆人会有一个弯弯口音的儿子啊我请问?然后比王源演技还烂的人出现了,就是梁靖康。。。
比想象中好看
电影中的人物刻画深刻,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特别是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展现了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光辉历程,帅呆了
不能说难看,只能说还要打磨剧本
半星。黄建新能找到一群演技不如主角的年轻演员,也真的是种能力。
这是一部剧情跌宕起伏、悬念迭起的青春谍战电影,事件真相和人物所属阵营的不断反转非常精彩非常过瘾,既惊险刺激、又充满了青春的热血和澎湃的激情,很适合走进电影院观看~
【139】中规中矩,缺少一些深刻。身份上的反转比较好猜,重要信息的呈现依赖闪回。相对喜欢的一点是那支钢笔成为了终结叛徒的武器。表演上的亮点集中在了老演员身上,万没想到的是张雪迎中途下线,徒留俩木头在苦撑。★★★|孤星计划
有点神剧,有点儿童谍战,有点像学生作业……但是还是有结构的……
这个剧情是认真的吗
王源演得不错,超出预期。片子一般,前面铺垫的太少,后面只能一直在回放。但还是能看的。
2.5 能看,但也只能看一点点。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勇气。李一民和丁梦华为了理想无所畏惧,哪怕面对死亡威胁,他们的选择都充满了年轻的力量,完全让我激动不已。
刚看完还行吧,全员毙,最后一刻还是挺感动的,那时候的人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大家,
有些少年意气,但也有些少年稚气。全片围绕解救“胡先生”脱离险境为主线展开,同时又是请到黄建新来做监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十月围城》其实我倒是希望此片能化用十月围城的套路借鉴到它的精髓,但有些遗憾,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主角作为一个小人物如何被大时代卷入经历蜕变的一个心路过程而是用带有些国产青春片范式的镜头和时间字幕一笔带过摇身一变为坚定的革命特工,李晨的角色篇幅可以精简一下。而且还是用女性来实现对主角的救赎,用一个女性的死来过渡两位男主的转变,对于当下电影叙事是略显老套的,亮点是运用了一个蒙太奇式的诡计,但尾收的有些潦草。人物显得工具化,历史人物的穿插闪现符号化。王源需要多演,印小天开始我就不信他是正方,我宁肯相信余是卧底😂
作为一部“谍战搭台、青春唱戏”的片子,《孤星计划》这个“台”搭的并不牢靠,不仅有些“朽木”的味道,还有些匪夷所思的失误,票房走势不会好,是必然的。但青春内核这一块,还是有瑕不掩瑜的地方,特别是“丑了”一整场的王源,势必会因为最后一秒的高光,而成为今年大银幕青年演员的代表,这个高光也会随之成为一个符号。
很中规中矩的一部悬疑片 反派的演技比男主的演技好被压的死死的
毕竟演员和故事所属时代隔了好几辈,还都很年轻,有种说不出的松弛感,在无压力和平大社会里成长的人也许表现不出那种斗争的张力
怎么说呢,年轻演员还是撑不起来,就是只有剧情在给你说这很千钧一发,但是演员感觉就毫无波澜。就那车,都被发现那么多次了,还能开出去大摇大摆的,都被抓进去过的人,画像除了胡先生的,其他人的竟然没一张,就算为了不打草惊蛇满大街张贴,内部人也该记记脸吧,几个主角每次大街上都跟透明人一样。但是不管什么时候,看到那时候的青春同路,为祖国、为同袍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与不惧,也是让人动容的,所以+一星。
通篇气质意外的复古,几乎有点当年反特片那意思,没烧尽的笔记,密码本破译,用铅笔涂抹书写痕迹,写在餐巾纸上的线路图,新闻和钢笔专递的暗号,照片不断成为证据以及伪装工具,瞒天过海的障眼法,以及互相渗透卧底的阵营设计,无不是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手法,集中表现了没有数码设备的前信息时代,人类潜藏和伪装的古老博弈智慧。动作戏极多,却并非炫耀特技,是以大量的激战转移注意力,在热血拼杀的皮相下面暗暗藏起一个悬疑片的内核,最后收敛枪火,连环反转才是情绪高潮。一些人物命运的对照也有意思,自称不懂政治的人相助理想主义者劈出一条路,自以为精通诡计的栽进了野心挖出的陷阱,而黄雀在后的老狐狸坐看成败岿然不动,标志着战斗还将继续,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继续努力吧。
群像太热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