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寫長文了,但看到這部電影真的蠻多想法想要寫下來⋯⋯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覺是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呢,這完全是婚姻中女性的家庭恐怖故事,我看了真的特別崩潰。
婚姻中的女人總是為了家庭犧牲、為了家庭取消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計畫,男人在家庭外不停的成功、女人卻停滯不前,因為女人已經被習慣要委曲求全、以家庭為重、為家庭改變、要照顧所有人的情緒,女人就自然而然被視為關係中的弱者。
男人在爭吵中總是沈默或視而不見甚至搞消失,讓女人被迫要提高音量才能傳達訴求、表達憤怒,到頭來情緒激動的是女人、無理的潑婦也是女人。
而在關係中最先認輸、最先檢討自己的通常也是女人。
男人熱愛自由不能是不負責任的藉口,而愛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男人愛孩子愛的是他們的天真可愛,卻總是忽略了背後的麻煩,對待育兒責任卻置身事外,所以男人不懂問題在哪與實際需要,是能說漂亮話,所以往往是父親扮白臉、母親扮黑臉,男人可以輕鬆成為好爸爸,女人要承受所有的辛苦卻無法成為兒女喜愛的好媽媽,因為對兒女的在意經常演變成令人煩躁的說教與嘮叨、因為大家都只喜歡笑臉相迎的人卻討厭提出尖銳問題戳破表象的人。
男人在事業上遭遇不愉快可以回家傾訴,但女人在事業上與家庭裡的不愉快該找誰訴苦⋯⋯好像也只有同為女人的友人了。
男人一旦犧牲家庭空間便叫苦連天、開始斤斤計較,但女人卻同時犧牲了工作空間與家庭空間,被生活壓縮到一點「獨處」靜下來思考或冥想的空間都沒有。
我真的無法理解男主角怎麼可以用離開來作為結束一段親密關係的動詞,好像感情的維繫與他無關似的,明明是兩人的事,他卻是掌握主導權「選擇」離開那方,隨時可以拋棄一切責任,放棄一段破碎的感情,全身而退,而把殘局交由女性收拾。
女主角在回憶並且被諮詢師質問時我覺得好心疼她,情緒與疲倦是累積的,儘管工作是男人事先訂好的、夫妻雙方也共同協商好了,但憑什麼男人可以毫無顧忌的分享他的快樂、憑什麼他可以對家庭裡糟糕的一切不表示羞愧,為何女主角會有這樣的情緒,總歸到底是因為男人付出的成本太低了,而男人又太過自信了,憑什麼他可以心安理得只享受好的部分而總是忽視細節與其中的痛苦。
我也無力去檢討女主角性格上的缺失,因為我覺得她的憤怒、她的無力是有理由的,任何人在筋疲力盡到極致時都沒辦法理性思考的,男主角明明做了更過分的事,在女性本位的作品裡卻仍然被指責得不多。
我發現女人往往愛得比較深,是因為她們周遭的一切空間、一切機會都被被動的剝奪了,迫使她必須倚靠關係的另一方,從而獲得情緒價值,所以變得害怕對方離開,她反而忘記了自己美好的優點。
但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深刻意識到,我們女人處在親密關係時絕對不要有「被拋棄」的想法,我們努力變好是因為我們做得到,而不是不想被拋棄,不應該把男人放在主體,女人就應該是女人的主體,我們應該嘗試更自我中心一點,正視心裡的那些不愉快與不適。
不是女人堅強到不需要幫忙,只是太多太多時候遇到問題根本沒有人能幫忙,只能自己撐過來,說服自己一切都能變好,就算不情願也只能獨自承受所有的痛苦,被痛苦磨礪到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事務。
我其實蠻慶幸女主角是其他人眼中自我中心的人,起碼她能正視自己的不滿並表達,而不是一直被困在自我厭棄裡,當別人的壞人總比當自己的壞人好,儘管我認為她也確實需要體諒自己的母親也會有不那麼喜歡兒女的時候,我想同是母親的她也會明白。
最後的結局實在有些微妙,我並不太喜歡,我認為當出現「接受與否」的問題時,就已經產生了悖論,因為根本不應該有這樣的討論,至少我是不可能原諒的,再愛都無法消減那些自私的作為與帶來的傷害。
可以需要愛,但絕對不要在愛裡委屈了自己,要先愛自己,因為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竞争异常激烈。
有关注儿童少数群体的《纳维》,有女性互助主题的《好好的》,还有西北悬疑风《大风杀》等15部作品。
不过,最后还是由来自挪威的电影《爱的暂停键》成为最大赢家,同时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此前,该片还在2024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入围水晶地球仪奖,并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曾执导多部短片并入选多个国际影展,而该片是其首部剧情长片,触及挪威电影中少见的离婚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它不只是讲述男女婚姻中的那些事,还探讨了「亲密关系里的个体」——《爱的暂停键》Elskling
01七年之痒西格蒙德(奥德盖尔·图内 饰)是玛丽(赫尔加·古莲 饰)的第二任丈夫。
他们相识于一场派对上。
玛丽那时过得并不好,她正在经历离婚。
没有一个妈妈能平衡工作与带娃。
玛丽,亦是如此。
焦灼的离婚官司,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来照顾,繁忙的工作安排又不能说停止就停止。
(《爱的暂停键》截影)幸运的是,玛丽遇见了第二个“他”。
“很奇怪,我感觉我好像以前就认识他。
”她对西格蒙德一见钟情,并主动又强势地追求对方。
相爱,总是很容易。
他们迅速坠入爱河,西格蒙德开始参与玛丽的生活,还把她与前夫的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相识、相恋、相爱。
结婚七年,玛丽生下了和西格蒙德的另外两个孩子。
她变成了四个孩子的妈妈。
但七年前面对的问题,如今还要再来一次。
丈夫长期出差,为照顾四个年纪不同的孩子,玛丽早就没有了正式工作。
家庭琐事压得她透不过气。
大女儿青春期闹情绪,埋怨妈妈脾气不好,也不愿意和妈妈住一起。
小儿子们不懂事嚷嚷着要上厕所,乱成一团。
(《爱的暂停键》截影)最“要命”的是,玛丽一手牵着大儿子,一手抱着小儿子。
母子三人进入超市购物,结账时才发现她的信用卡竟无法使用。
场面十分尴尬不说,丈夫还不能及时接到她的“求助”电话。
缺席六周的丈夫终于到家,对方本想给玛丽一个拥抱,又被她推开了。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目光躲闪的模样,任谁都看得出她不开心。
丈夫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但他随手拿起抹布边擦炒菜用的锅,边分享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
就是这时,玛丽情绪彻底失控。
儿子惹祸,学校来电要求家长到场解决。
为等丈夫一起面对,她向学校推迟许多天,为什么丈夫把自己撇开,只给学校打电话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丈夫总是在远处,而她一直被困在家里?
(《爱的暂停键》截影)发生矛盾,夫妻吵架很正常。
可丈夫竟然要求玛丽离开这个家,并结束掉这段关系。
她的婚姻,走入了第二个“七年之痒”。
02结束看起来,玛丽是为这个“家”牺牲的人。
实际上,丈夫在玛丽抱怨后当晚,就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但玛丽还是不依不饶。
她不断挑毛病,诉说自己做了哪些牺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丈夫的一举一动。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试图用惩罚丈夫的方式,让他觉得内疚和不舒服。
其实,这源自于玛丽内心深处的恐惧。
拥有片刻的幸福,只会让她感到不安,她始终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是会被抛弃的那个。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也害怕拥有。
她甚至用推开爱的方式来期望爱。
她控诉丈夫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失,却发现是她自己先忽略了无法表达丈夫归家时的喜悦。
她不明白女儿为何总是对自己如此抗拒和躲避,却忘了是她从来都没有关心过女儿的作业和在校生活。
(《爱的暂停键》截影)她浑身是刺、情绪失控、不可理喻、脾气暴躁,甚至是压抑愤怒,像个“疯女人”一样让所有人讨厌。
直到与婚姻咨询师聊天,濒临崩溃的玛丽才得以喘息。
尤其对她来说,和他人聊天的时间,都成了奢侈。
(《爱的暂停键》截影)玛丽提出离开家,丈夫没有挽留,她“炸”了。
出门前,她抱住丈夫说“我爱你”,却没有得到丈夫同等的回应和拥抱,她又“炸”了,大骂丈夫是个混蛋。
离开家后,她又向丈夫疯狂发短信,她难以忍受丈夫的“冷暴力”,她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她害怕自己配不上丈夫,害怕丈夫再也不要她了。
她是矛盾的、拧巴的、偏执的、病态的。
渴望得到爱,又拒绝被爱。
思想上想留住丈夫,但行为上却是一次又一次推开丈夫。
她佯装坚强,反而适得其反。
(《爱的暂停键》截影)因为迷茫,所以玛丽在亲密关系中又不断挣扎。
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婚姻里,没有谁对谁错,更不要去求证是我付出多,还是你付出多。
03“你已经足够好了”与其说该片是在讲述婚姻危机,不如说是告诉被困在婚姻危机中的女性要先懂得自我的和解与关照,教会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
影片结尾,玛丽终于承认且勇敢地向丈夫说出,虽然自己很害怕失去他,但如果真的没有他,自己照样能够过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影片名《爱的暂停键》,即为如果你感到是不平等的爱,那么请按下暂停键,不必感到内疚或失落亦或者害怕失去。
当然,即便是暂停了,意味着也还能继续开始。
英文名《loveable》,即为爱的能力,是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归根到底还是说明——爱他人前,要先坚定的爱自己。
另一方面,该片也不是一味地让玛丽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通过自省,找到解决办法。
那天,她站在镜子前徘徊不定,双手抚摸自己的胸口,艰难地对镜子里的那个自己说出安慰、鼓励、肯定以及爱的话语。
她用母亲的视角告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同时,她也学会了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一切。
(《爱的暂停键》截影)不可否认,如此现实的剧情发展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一度感到窒息,争吵、拉扯、自我察觉,但婚姻的本质并非只有爱,还有各式各样的难题,更多的是需要学会如何经营。
爱的反面也不是恨,不要害怕和恐惧被抛弃。
总之,渴望被爱没有错,但爱不是纠缠对方,而是先肯定自己,学会正视自己,更没必要把所谓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
图源于网络腊月初八 / 作者
这部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佳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现代女性在婚姻与母职困境中的精神图景。
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性在经历婚姻破裂后,带着子女独自生活的故事。
当她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却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相似的命运轮回之中。
导演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性展现了当代母亲的生存困境:在育儿的琐碎中逐渐迷失自我,在配偶的缺席里耗尽热情,在社会的期待下支离破碎。
女主角的遭遇不是个案,而是千万母亲的集体写照——那些被尿布与作业淹没的日日夜夜,那些在厨房与学校间奔波的疲惫身影,那些渴望被看见却最终沉默的灵魂呐喊。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其心理描摹的深度。
当女主角陷入情绪深渊时,摄影机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她的内心世界:对爱的渴求与恐惧交织,控制欲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不配得感,这种心理机制让她不自觉地用愧疚感捆绑所爱之人。
这种情感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的呈现,展现了亲密关系中最隐秘的伤痛。
心理治疗场景堪称全片的转折点。
在专业引导下,女主角开始了一场穿越童年创伤的精神之旅。
那个永远得不到母亲认可的小女孩,那个在指责中长大的灵魂,终于被现在的自己温柔拥抱。
这一精神分析式的自我探索过程,被演员以惊人的表现力诠释得淋漓尽致。
浴室的独白戏是影片的诗眼。
当水流冲刷过疲惫的身躯,女主角完成了从"他者"到"主体"的转变。
这一刻,她不再是妻子、母亲或女儿,而是一个重新找回自我的独立个体。
导演用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生命蜕变的动人瞬间。
影片结尾处那个张开的手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隐喻:松开控制,才能真正拥有;放下执念,方能获得自由。
这种存在主义式的顿悟,让影片超越了家庭伦理剧的范畴,升华为关于人性与成长的深刻寓言。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展示了真实的生命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它告诉我们:救赎永远始于自我认知,成长必然伴随痛苦。
在这个强调"为母则刚"的社会里,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承认脆弱、接纳局限、并勇敢地重新开始。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现代人内心那个渴望被爱又害怕受伤的自我。
它提醒我们:唯有直面内心的阴影,才能活出生命的完整与自由。
——有感于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第一组镜头一出来,第一眼——女一号一出来,就知道这电影有料。
因为从她的脸型,表情,尤其是眼神儿,就知道是北欧电影——不是好莱坞,不是法国片,也不是小众的伊朗电影,而是北欧片片。
当两个人坐在车子里,女主以北欧女人那种“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男主,男主虽然有点忐忑,但是早就看出来——她爱他,她想要他,她在等着他,她期待他,男主的那种微笑——那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微笑,很北欧,也很真诚——北欧式的真诚。
貌似这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可是7年之后,他们像任何爱情一样,矛盾重重,一地鸡毛。
问题在这个女人身上。
正如她的女儿(跟前夫生的)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不要任何人,任何东西”的人,她需要的:所有的人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所有东西的存在,必须是为了她而存在的,否则她就受不了。
如此之人,只能给别人、给世界套麻烦,而且她还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她”,真事是神经病。
女主极端自私。
那怕是她的亲人,老公(男主),妈妈,女儿,如果他们好了,他们优秀了,她就不舒服,她就会从语言和行为上让他们难受,甚至她嫉妒自己女儿的优秀。
——其实,类似的人,充斥于我们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太忙了,或者太不注意了,往往忽略了这种人的存在,而我们的事情往往毁在这种人手上,我们的生活也会毁在这种人手上。
当然,她也毁掉她自己的人生。
结局很美好,当然也够老套。
不过是弗洛伊德那一套:一切问题源于女主童年时家庭给她造成的心理伤害,经过心理治疗,女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其实,这不过是作为艺术的电影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现实可没有这么美好。
在女权——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女的标榜的东亚“女权主义”,不过是“伪女权”而已。
在这种“伪女权”幌子下,盛行的却是戴着“无厘头”、“混不吝”,或者是“竭斯底里”——极端自私的类似电影中女主一样的方式,对他者的伤害而已。
我认为这是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最能在中国观众中间产生共鸣的电影,因为电影讲述了一个可能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婚姻无论男女都会遇到的普适性问题——个体在婚姻家庭中的爱与被爱,奉献与索取,付出与回报的命题。
由于女主为家庭进行了长期付出,却没有得到期盼得到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回报,反而收获了男主的冷漠敷衍,女儿的嫌弃和母亲的责难,长期压抑已久自然会最终迎来歇斯底里的争吵,喋喋不休的抱怨与互相疏远的分居。
这对家庭的问题明显交给了观看的观众去判断到底谁的锅更多一点,但影片可贵的是通过我们的主演赫尔加•古莲精湛细腻准确极具代入感的表演将解决问题的钥匙递给了我们,那就是与自我和解,与家人和解,对着镜子微笑着自我鼓励。
刚刚获得最佳女主角的赫尔加•古莲表演太惊人了,把一个陷入婚姻感情困境的女人的敏感脆弱彷徨无助释怀释放和解演的生动自然,尤其是最后对着镜子说话微笑的戏份无论是拍摄还是表演难度都非常高,为影史留下了又一幕经典。
但赫尔加•古莲在映后表示全靠自己对角色的揣摩和感受去自然表演,真可谓天生的演员了。
恭喜《爱的暂停键》在本届北影节大获全胜。
本片荣获本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该片讲述了女主在经历了一段破裂的婚姻后,带着一儿一女独自生活。
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坠入爱河,结婚又生了一儿一女。
甜蜜上头的蜜月期过后,女主再一次陷入照料孩子的鸡零狗碎中,而这一次女主成了没有工作的全职主妇。
长期独自在家承担繁重的育儿工作,零社交,缺乏社会认同,自我封闭,配偶缺位,女主再一次回到跟上一次婚姻相同的分岔路口。
长期压抑无处发泄,丈夫的缺席敷衍搪塞,女主再一次情绪爆发。
换来的不是男主的真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迅速抽离逃避。
同时因为长期情感疏离,和前夫养育的一对儿女也开始抵触跟女主沟通,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女主再一次陷入深渊。
女主所经历的这一切,是很多全职妈妈,甚至职场妈妈都会经历的熟悉的日常画面,瞬间能引起共鸣。
想做一点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吵闹,学校老师的任务,一件一件接踵而至的琐事压的人喘不过气,不知什么时候仿佛弄丢了自己,自己的时间空间连同个人价值被挤压揉碎。
再加一个刷手掌柜爸爸或是一位不给力的队友,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种崩溃的瞬间。
所以这道题到底怎么解?
电影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
女主在崩溃过后,她挣扎着采取各种方法展开自救。
首先,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尽管男主继续选择逃避,但她还是坚持咨询,并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发现过去的自己对所爱之人充满了控制,而这份控制,来自于自卑,和不配得感。
怕所爱之人离去,所以不停的用贬低和制造愧疚,让对方充满歉意地不停对她进行补偿,这样她就可以牢牢抓住这段关系,并且占据上位。
其实这就是pua的一种手段。
随后,她来到了母亲家,进一步发现了这份自卑的底层原因。
即使到了她这个年纪,母亲仍然没有停止对她的抱怨和指责,她在不安中努力寻求母亲的爱和包容,但她得不到无条件的爱的回应。
她同时找到了朋友,朋友想给她提供无条件的陪伴和关爱,她下意识地推开了对方。
当她彻底崩溃后,学会了接受朋友无条件的帮助和关心。
有这种不配得感的人,得到了别人恩赐的那种不安,被女主演绎的淋漓尽致。
包括咨询室想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女主心中也是充满了惶惶不安。
当她意识到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时,她发现,只有好好养自己一遍,才能让自己真的饱满起来,才能找回真正的幸福。
她在出租公寓沐浴那一刻,自己鼓励自己的那一刻,她找到了真正力量的来源,她自己。
就是在这里,女主破茧重生了。
她收拾行李,重新去面对女儿,面对丈夫,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接纳心态,同时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过往。
这种重生的力量感染到女儿和丈夫,新的生活已经触手可得。
最后一幕,女主向男主张开了手掌,她将握紧新的生活,不管这段新的生活里有没有男主。
整个电影男主全程典中典回避型人格,没有施与过多笔墨。
电影偏重描绘女主的个人成长。
婚姻中,生活中,总会被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卡住,让人无法透气,我们不妨按下暂停键,也重新审视一下过去,审视一下自己,好好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喘息一阵,思考一番。
也许我们会找到新的答案,元气满满地重新启程。
希望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大女主,重压之下,依然有勇气落泪,有力量擦干眼泪重新出发。
感觉这个电影全程都有很多可以暂停下来做笔记或者分析的地方。
出来之后听到旁边的女生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东亚,也许她想说东亚创伤或者沟通模式。
但我感觉这就是人。
大部分人的沟通模式。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非常糟糕的表达。
不表达在意,不表达创伤,不表达需求。
用攻击去表达需要,然后互相发脾气。
感觉这些人如果掌握沟通的方法,而世界上的电影会有一半以上的剧情冲突,消失不见。
到后面看到煤气灯效应。
把一个人逼到歇斯底里的发疯的状态,然后向这个人举证,你就是一个疯子。
看到女主角在男主长时间的出差之中压榨掉了自己的很多工作的时间,抚养4个孩子,生活一团糟非常大的压力,没有办法兼顾各种事情。
然后女主角非常的崩溃。
在男主角回来并且告诉他下一次依然要出差的时候,她就开始出现了情绪失控。
然后男生会告诉她说你应该去上情绪管理课,你应该去改一下你的暴脾气。
一开始女生的直觉告诉他,这不可能是对的,她的情绪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场景之下是被看待。
但是后面当他们开始提出要分开或者要离婚的时候,女生开始去网上搜索情绪管理课程。
然后希望问她的丈夫,如果她学会了这些东西,她是不是就不会离开。
但是不可能啊,你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之中,面临那么多的压力,你怎么可能情绪非常的稳定呢?
为什么不处理让你发疯的环境,而是要处理发疯的主体?
到后面的时候他们一起去看心理咨询。
男生一直在表达他希望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和工作的空间,而女生就会说我已经没有空间了,你是比我拥有更多空间的人,为什么还跟我要求更多的空间。
在后面场景带到了非常糟糕的母女关系,也就是女主和她的女儿,而后进入到了女主和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一直在给他灌输一种概念,我们家族的女性都是非常坚强的,非常独立的,可以熬过所有事情,不需要任何人。
在拜访母亲的剧情里面,有一个很明显的事情,就是无意识的对对方的贬低。
你给我带礼物了,真不错,但是我不喜欢。
你来看我了,但是,我要打击你。
于是可以看到女生在婚姻里面的情绪表达,其实和他的母亲对她的情绪表达是非常相似的。
「我想要让你感觉到很糟糕,让你感觉到你很糟糕。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匮乏和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被接住,没有被理解,没有被爱。
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直接说我需要什么。
没有办法直接暴露自己的脆弱,没有办法向对方提出自己想要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会用一种暗戳戳的方式把平衡找回来,也就是悄悄的扎对方出出气。
但是被贬低或者被扎的一方其实是会感觉到的,所以就形成了互相的隐性攻击。
在后面当女主的女儿回到家庭里面开始向女主表达贬低表达攻击,而女主没有任何的愤怒的反应。
她只是理解了她和接住了她。
于是女儿哭了。
女主对着镜子和自己说你很好,你值得被爱,你渴望被爱,这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爱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能力和命题。
而且你要相信自己能够被别人爱,相信别人能够接住你。
大部分故事的展开是因为匮乏,而这个匮乏的人在一个家庭关系之中有可能会向下传导给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向外传导给自己的家属。
于是就会看到像开头那样的非常破碎的沟通,非常带有攻击性的需求表达。
很多人生活的方式就好像自己不需要爱一样,但是他们竟然只是假装自己不需要爱。
最后夫妻俩坐在咖啡厅里面对谈。
女生说,我总是不敢接受你的爱,我不知道当我和你说我需要拥抱的时候,你会不会松开?
男生说,你真的这么想吗。
但他很快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从来没有真正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整部电影就是巨大的沟通问题。
虽然我觉得用沟通来概括这个电影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这里面还有非常重要的命题没有被讨论到。
我觉得男生确实有在逃避家庭里面的情感和照顾的义务,逃避劳动,他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可以躲出去。
但是女生没有。
这个命题在沟通之下被掩盖了。
但是表达爱 表达感受 表达需求 表达解决方案,相信自己能够被接住,总是要比用攻击用贬低 来索取在意好得多。
就像男主尝试去为家里的人分清楚衣服的时候,其实表达需求的更好。
的方法并不是不断的贬低,他说你连这个也分不清,连那个也做不到。
如果你希望他能够为家庭做得更多,就应该夸奖,应该夸赞。
为什么要在反方向上做努力。
——2025.6.16补充可能和剧情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觉得很适合补到这里。
为什么爱是常觉亏欠。
我之前并不知道这种表达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意识到:是觉得你这样子就很好 不需要变得更优秀 不需要变得更好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努力 给对方更好的生活 更多的帮助给对方更多对方需要的东西 给对方幸福因为对方的幸福而能体会到强烈的幸福在爱对方的时候从不一样的视角体验了自己在海德格尔那里,爱的本质不是占有,而是向对方的存在开放。
“你这样子就很好”、“我希望你幸福”是一种对对方存在的全然承认,这种承认不是基于对未来的计算,而是对此刻之人的全然接纳。
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中说,真正的他者是“不可被同化的”,他者的面孔向我发出一种“无可逃避的呼唤”(appel)。
被他者的存在唤起了责任感。
“责任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我对他者的回应,是无始的,是一种前伦理的伦理。
”“给对方更多幸福”的渴望,其实不是“你应该这么做”,而是“你已然处于一种爱的伦理中”,你已经“被选中”去回应他者的脆弱与存在。
“爱的悖论”:阿甘本与不完整的主体。
“爱不是让我们完整,而是揭示我们的不完整。
”“我应该变得更好”,因为爱激活了你内在的“生成性”(potentiality)。
爱使你看见了另一个你,一个尚未抵达、但已经向你敞开的“可能的我”。
这就是阿甘本所说的“潜能生命”(potential life),在爱中被照亮。
将对方看作“值得给予一切的对象”,在爱中实现自我超越。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亏欠是爱的生成力。
对他者存在的敬畏(海德格尔)——对责任的觉醒(列维纳斯)——对潜能生命的回应(阿甘本)请以一个更自由、更成熟、更勇敢的姿态,参与到爱的伦理与生成中去。
但我依然觉得之前的讨论是更符合影片的主题的,在爱之中有太多琐碎的东西了。
需要沟通,需要表达。
这不是爱情或者婚姻电影。
是少有的很细腻的第一性心理成长的电影。
女主坚强能干(不然也不敢生四个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敢于追求(第二任老公自己追来的)。
她想要的东西却未必是她需要的东西(她需要认可、存在感、情绪和需求被包容的空间,被看见。
说白了。
她在她妈妈爸爸那里没得到的东西,)她的做法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目标(老公 造娃 工作 项目)去满足内心的需求。
她抓住一些东西留在自己身边,然后自己真正需要填补的情绪需求全部外包给这些人(老公孩子朋友也包括妈妈和没出现的哥哥爸爸)。
但是大家不是她的情绪工具。
每次她用很bossy和道德绑架和诉苦(也是和她妈妈学的)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大家都苦不堪言。
最后在提离婚未果(拿极端分手方式留住老公继续为自己情绪供给)时候为了改造老公找的心理咨询师作为情绪容器,终于接住了看到了并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她要休息时候,咨询师说我哪也不去在这陪你。
这段我也是眼泪哗哗的掉从来没人和我说过这句话。
导致一把年纪仍然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敢和人提需求。
)女主被满足了内心空洞被补上了一部分。
在咨询师看到她的委屈时候她也看到了自己选择满足了自己。
情绪即需求,需求不满足的人一定向外索取或者直接封闭自己的(像我这样和女主差不多年纪仍然不婚不育没朋友没爱人也不和人过同居生活)。
同时情绪也是边界。
承受别人的情绪等于成为对方的情绪外包队员,你是不能有自己的,也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女主各种bossy的声音全部都是母亲声音的外化,何尝不是她想对母亲说的话呢,她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对身边人说。
身边人不欠她的(是感恩她付出但是不欠她)是她妈妈欠她的。
如果看不懂这点,她一辈子无论有几段婚姻生几个孩子,所有关系都是她和她妈的关系的模板。
她只有一段关系就是她和她妈的关系。
老公是她妈妈,孩子也是她妈妈。
她的空洞和慌张都是妈妈爸爸带来的,妈妈没满足过她。
她就永远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幸好人是可以成长的。
因为我们值得。
我们可以。
我们很好。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关系。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我值得被爱。
我值得被看见。
我值得好好对待自己。
我值得好好发现和认可自己的好。
我不需要别人哪怕妈妈爸爸朋友家庭的认可了,因为我现在能认可自己了。
被认可的感觉真好。
看见自己情绪满足自己需求的感觉真好。
能长大真好。
能暂停也是真好。
当女主去见妈妈的时候,应该是告诉了妈妈自己正在经历痛苦的离婚,妈妈对她的安慰方式看上去好正常,说 我们家的女人都超强的,什么都能熬过来,你也肯定能撑过来,实际上这种说法也透露着她妈妈对她的强烈的情感隔离,以及不去接纳她的感受。
同样的,她之前也一直这样对待她自己的女儿,例如面对她女儿的恨意她也是强行否认、不接纳、一厢情愿地靠近、夸赞她女儿很听话懂事在学校也是任劳任怨等等,却一直被她女儿怨恨而且她也从来没有理解过女儿。
关于她和母亲的那一段呈现很有意思。
她的母亲也是一直在忙里忙外,说自己被这事那事牵制连收拾屋子都没时间。
有趣的是她的母亲告诉她你就是坐在餐桌的那个位置被我伺候着,你就是喜欢像个公主一样被人伺候着,一切都是我做的。
女主那一刻才发觉,其实她的母亲一直也是无意识地把她投射成了一个坏的、让母亲不得已操劳照顾的对象,还说自己是为了她才在离婚以后一直没结婚,刚离婚的时候自己每天在厨房以泪洗面之类的话。
这一段很清晰地呈现出这对母女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母亲要做那个包揽一切辛苦的人,把孩子投射成被动接受被伺候不愿付出的人,所以女主当时问,你是觉得我要的太多了吗?
对啊,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了我要面对这么多艰辛,我还把一切都伺候得这么好,你作为小孩,你还想提你的需求吗?
你不会愧疚吗?
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的人吗?
长大以后,你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很好的关系吗?
这种无意识的怨恨就跟女主把丈夫投射成一个坏人是完全一样的模式,显然女主跟妈妈聊完天也发现了自己其实继承了母亲的那种模式,让自己成为家庭里最忙碌那一个,然后让身边的人都成为“不负责任的坏人”,像女主的解释一样,这样她丈夫就会觉得自己比她差,然后就不会离开她了。
很喜欢电影里细化的心理咨询的内容,当心理咨询师温柔又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接受我给你提供的休息空间,这是你需要的,也是我主动愿意的,一开始对她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而当咨询师让她逐渐相信,她可以直面自己的需求,不带任何恐惧地接受别人安全的爱意,而且她愿意坐在那里、关注她。
那一刻,女主越过自己潜意识的恐惧,打破旧有模式,能够直面自己想要被爱的需求,真正的疗愈也就开始了,从这时起真正的内在改变也得以发生。
回到家以后她面对镜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是全世界的女儿都希望听到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一段话吧,看到这里我已经泣不成声。
她说:你 完全没问题的,你是个好人,我之前没能告诉你,因为我感觉很痛苦。
我的女儿,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值得,你值得被爱。
你该拥有爱的。
你可太棒了。
你真棒。
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
你真棒。
我爱你。
我爱你。
这段话是女主对自己的女儿说的,也是女主代替自己的妈妈对自己说的。
再回看当时女主收到丈夫发的信息,说 你要为我离开你做好准备 她崩溃大哭的时候抱着枕头说的竟然是,妈妈,我受不了了。
其实,有多少女儿能发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讨厌自己的,然后自己长大以后又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很难承认自己其实也不爱自己的小孩吧,而一个小孩就更难承认自己的妈妈并不爱自己,这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恨意其实很难被挖掘,就像女主跟她妈妈对话那段,她妈妈一直说自己就是随口一说开个玩笑,还说她收到礼物很开心,其实她自己都意识不到她其实并不开心,还一直说自己喝不了红茶了。
对于孩子承认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就更难了,他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最忠诚的体现就是长大以后还在继续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她开始相信自己是好的,也开始能够接受女儿和丈夫与自己的分离,接纳他们可以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
而这个时候,反而关系变好了。
她的女儿不再跟她对抗,而是流露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她的丈夫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
最后,希望所有的女儿们可以学会像电影里那位咨询师一样对待自己,告诉自己,你可以渴望爱,你有需要被爱的感觉,这很正常。
你可以接受被爱,你也值得被爱。
恭喜影片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影片以女主Maria(海尔加·古伦饰)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婚姻从热恋到崩解的全过程。
Maria在聚会上邂逅心仪对象,迅速坠入爱河并重组家庭,育有四个孩子。
七年后,婚姻因为丈夫的离婚宣告陷入危机。
Maria与丈夫尝试通过婚姻咨询修复裂痕,却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丈夫,更在于她自身的情感障碍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Maria从一个充满激情的恋人,到一个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妻子,再到一个面对婚姻危机的独立个体,这段充满挣扎与挑战的成长经历不仅反映了现代婚姻中个体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更是对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角色的深刻探讨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作为导演和编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影片注入了强大的女性主义色彩。
她没有将两性关系简单对立,而是通过女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被生活琐事磨灭自我的女性如何重建自信,在亲密关系中自我救赎。
导演通过三种关系折射Maria的困境,“缺位”的丈夫西格蒙德是父权的共谋,他默认女主自愿承担母职重负,将共同育儿视为施舍,但他并非“渣男”,他的沉默源于对妻子过度付出的窒息感;母亲“忍耐即美德”的教诲和无意识的贬低是Maria自我压抑的根源,女主对母亲的指责与女儿的疏离形成镜像,揭露女性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焦虑。
母职被神圣化为枷锁,自我价值便永远依附于他者认可。
青春期女儿的叛逆,反映出Maria作为母亲的隐形付出是“不被看见的”,加深了她对自己不被需要的恐惧。
本片竟然是导演首作,太厉害了,赞美一切不包饺子敢于直面复杂人性的好电影。
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女主完成了从“归咎对方”到“自我审视”的转变,直面原生家庭的创伤、对母职的过度执念以及“完美妻子”的自我规训,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对丈夫的软性控制,这正是女性主义叙事中“主体性觉醒”的核心。
婚姻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对女性主体性的叩问,她曾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家庭角色上,像母亲一样在无限付出中向家庭和丈夫让渡权利,以此进行道德绑架和控制,却忘了自己也有情感需求,也是独立个体。
影片在视听和画面表现上极具艺术性。
导演巧妙地运用冷暖色调对比展现Maria情感的起伏变化。
回忆中的画面温暖明亮,而在情感危机时则变得冷冽克制。
此外,Maria的衣着变化也对应着她的心理状态,硬挺牛仔衬衫象征情感防御,丈夫的绿色运动衫暗示自我让渡,而结尾的白色针织衫则昭示柔软内核的重建。
配乐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情感氛围,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玛利亚的内心世界,全片最震撼的那段对镜独白,Maria对着镜中的自己,从羞愧到坚定,“你还不错,你很好,你值得被爱,我爱你”,是全片最震撼的女性自我赋权瞬间。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处在亲密关系里的人观看的电影,它真实呈现了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彼此,更要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
批着欧洲外衣的亚洲女性普遍性问题,但是在女主自我剖析过程中的几点原因过于烂俗且最后觉醒的格外突兀,实在难评······
3.5 固执尖锐表达的极端浓人(女主)与基本不会表达的极端淡人(男主),能在一起7年才爆发到这地步,还蛮不容易的。这个母亲也和女主一样,刚说三句好话后就开启“妙语连珠”模式。如果人人都能好好说话,就能把消耗的精力回收、损伤的关系修复,这世界也就大和谐了——然而人太难改变了,大多数不好好说话的人,是因为缺自我关爱、原生家庭问题,导致患得患失,能改的话早改了。(btw,生养4个孩子,任谁都会精神出现点问题....少生点吧,朋友们!
#SIFF#捡到宝了。通过贬低他人来掩盖糟糕的自己,女主看似有些双向燥郁,从管不住脾气到拒绝沟通到原生家庭的伤疤揭露,两性婚姻和两代母女关系,结局的自我苏醒和拯救,良好解决了问题,根源就是正视自己的弱点,拥抱爱意。身边偶尔会出现这样通过伤害别人保护自己的人,更多是不理解和逐渐孤立。女导演能够这么勇敢细致地真实剖析女性和人性,真的让人佩服。
没有别的办法了呗?有事儿没事儿,原生家庭。那么明媚,会主动撩汉的人,走进家庭就配得感缺失了,为啥呢?因为原生家庭。这合逻辑吗?如果原生家庭有问题,那一开始就应该配得感缺失,就不会主动撩汉,会主动撩汉,日子过着过着就配得感缺失了,那这个男的肯定得有什么大毛病,影响她了,诶,结果还没有,666
挺不错的家庭心理学电影,就像我们不能粗暴地对天性悲观的人说「你应该乐观一点」一样,由基因、原生家庭和各种因素决定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是非常难以改变的,如果真的穷尽一生都找不到改变它的方法,那索性就选择接受这样的自己——哪怕别人会因此离开你。诚然,女主有些较真、不够柔软随性的性格会让她活得很累,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本片描绘的家庭生活中,其他成员的「职责」缺位,按下暂停键之后,发现大家都有问题,只不过有人将其转变为自责,有人则轻巧地抽身、成为了指责的一方。赫尔加·古莲的表演真好,期待在今后更多的挪威电影中领略到她的风采。
诸多细微之处真实而令人窒息。前半段揭示了男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天真、短视和回避,其中固然有结构性问题,生活的重压总是先让女性崩溃;随后女性进入内省,意识到自己缺乏松弛、缺乏给予的智慧,容易陷入自我感动的茧房。中间那段声画对立的闪回拍得真好,像是绝望在顷刻间污染了过去的一切浪漫。激情褪去后,我们方能重新获得理性来辨别爱情中的是非,可是别离与惘然随之而至。
【8】他想跟你分享他工作的成就,生活的乐趣,夫妻间的幸福,以及你的快乐不快乐。你却责备他不关心家庭的琐碎,你无心关乎他工作与情绪,你只在乎自己的事业不顺,责怪他逃避责任。你依赖母亲万事包全,把她当成是你情绪崩溃的避风港,最后反过来质问她:“你不必为我委曲求全”。对婚姻剖析,已经双方层面的“不责备”了,而是以一种“我自以为是”的病态心理去展开本片的婚姻理论。我们真心,热烈地过拥有爱情,即使最后狼狈分开,我们也相爱过。本片对女性婚姻病态心理中的不满与矛盾纠结刻画十分深刻,以及当代中产婚姻的一种精准剖析,病态的,偏执的,不对等的爱,需要按下暂停键。女主角的表演,今年北影节主竞赛没有对手。
7/102025.5.30。因为要画这部片子的商插所以看了一下。中规中矩工工整整的一部小片,如今觉得像这样一百分钟时长的电影刚刚好,开头几场戏很快就建立了男女主的人物关系,后面虽然剖析的不算太深刻,但也有挺多可取之处,尤其是心理咨询后有几段视角调换的戏很是喜欢。摄影和美术有《酒精计划》的味道。
喜欢同一场景反复回忆的层层剖析,复调叙事玩得最舒服的一部,虽然听不懂挪威语只能盯字幕又因为台词过于高密度而看得有点累,但毫不影响感叹是部非常真实且细腻的好片,不理解15分钟弃的能是什么人,15分钟这片都还没进入正题呢最羡慕的还是北欧真的把人当人看,哪怕是这么接近东亚的题材也还是能看出里面每个人都在尽力善待他人确立自己,哭了
颇有价值的傻逼电影,观看过程是一种折磨,但看评论时觉得,emm,似乎平衡复杂的恰到好处。但我只想说,足够优秀的人才配这样搞这样疯,选角和开篇没能烘托出女主的价值(如果是寡姐或休叔另当别论),无论是事业上还是外貌上,那么,为什么要疗愈,如果神经病一无是处,让TA滚出生活才是最直接的选择。最后推到原生家庭实在是有些俗套了
自恋,我觉得我太明白她怎么想的,想表达什么了,但是就是挺自恋的然后…能力跟不上自己想表达的。有点小巧思但是远远不行,完成度差,塑造角色差,编排差,文戏也大有空间。6.5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经历过断崖式分手的人狠狠共情了。
大概快1小时了才开始好看,不只在婚姻,良好的自我心理建设对幸福很重要
#SIFF 三星半。没有用婚外情或别的因素来创造戏剧性,而是聚焦于婚姻内部亲密关系本身的问题。几场吵架戏略显重复(但女主的爆发力和表演颇为精彩),后半段心理咨询的部分更有意思,也更深入。脑中排演(重复过几次的丈夫回家场景)的半开放式结局巧妙。
再见爱人大电影
很准确地描述了一种爱人与被爱的模式,从女主的角度出发,展现了这种有毒的模式是如何从上一代传递给自己,然后又被自己的女儿继承的。如果你也渴望爱,又害怕爱,那这部非常适合你。
爱的暂停键=自我重启键。与很多着力刻画爱情婚姻狗血冲突的电影不同,暂停键摒弃了部分戏剧冲突,前抛出日常问题,后着力呈现女主角面对问题后,由心理分析师引导后的自省、治愈——心理学方向的因果分析。虽然这部片子的人物仍片面化,日常情节琐碎,但它是一把带着爱的温柔刀,刀刀见血。强烈推荐《爱的暂停键》后看《评估》,同样呈现了女性之困:病了疯了-挣扎/探寻-觉醒。暂停键是文艺写实理想范儿,评估则是抽象艺术哲学派,同时服用,功效更好。
拍的挺好女主演技也很好。只是我自己无法共情,本来以为是和我妈一样只会飙着怒高音说话应该很get,但是这完全和我家相反啊,谁说这东亚的,东亚妈妈嘴上肯定不会说带孩子带得影响我了,我也和这个女儿相反希望不要关注我了,女主和她妈说话那我都没听出来是她妈,而且我自己和她老公比较像最雷老生气的人。也没看懂最后咋就好了,对着镜子说话配乐高级点就不土了吗?这疗法有屁用。
我请问一个有四个小孩儿的女性,前夫不接小孩儿,现任不回家,银行卡刷不出来,一堆家务事缠身,还得在现任回家的时候提供大笑脸。这谁能做到啊我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