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到阜阳六百里

到阜阳六百里,Return Ticket

主演:秦海璐,唐群,李彬彬,沈羿铨,周益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11

《到阜阳六百里》剧照

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7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8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9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0

《到阜阳六百里》剧情介绍

到阜阳六百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心高气傲的年轻女子曹俐(秦海璐饰)本想一探外面的世界,一路从深圳打拼到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上海。背井离乡的曹俐,努力逃离她失败的婚姻和生意经营的失败。然而她却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与中年妇女谢琴(唐群饰)合租在两平米不到的简陋小房内,每日疲于奔命地打工挣钱。同乡狗哥骗来一辆旧巴士,邀曹俐入伙推销阜阳返乡车票,哄骗二十八个阿姨乘车返乡。虽然离上海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不敢踏上回家的路。 本部仅用18天就拍摄完成、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到阜阳六百里》,用一个冥冥中自有注定的安排,结合了一连串看似善意的骗局,讲述了一段欺骗中常存温暖的回家故事。本片不仅入围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荣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大奖,导演邓勇星更凭借此片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主演秦海璐荣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在湘西约会规则第二季二〇二五年的欧陆春&夏事件簿:春太与千夏的青春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马柔本宅秘事小妖的金色城堡疯狂特警队乃木坂春香的秘密无瑕的房间来自星星的少年救世第二季厨师杰克冒险记叛我更幸福灭绝民权巾帼截路拦杀第三个妈妈Endro~!四平青年之街溜子眉间雪灰影人深海蛇难六福喜事幕后之王囧探佳人迷毒之无足鸟温州青年之海阔天空第九区海底大冒险

《到阜阳六百里》长篇影评

 1 ) 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电影海报对这部电影的注解是:“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我倒是觉得英文说的更明确一些:“The moment of leaving wa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turning”,翻译成“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更是认同这么一点,有多少人远赴他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功利,更愿意为了那荣华富贵忍受思念的痛苦,去成就所谓的功名。

当然这些与此片无关,所以我倒是觉得影片海报的这个注解有些多余了,虽然说的是个事实。

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人,因与混混交往怀孕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后在深圳做生意失败的曹莉,嫁到浦东的以为能成为新上海人的谢琴,玩世不恭的狗儿,哑巴九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是在沪务工阜阳人。

九儿的弟弟考上大学,靠街上发传单生活的他自然无法负担,他寄希望于狗儿帮忙,只不过狗儿可不是活雷锋。

对于哑巴而言上帝关了一扇窗户给他,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的眼睛善于发现。

他们竟然把一辆废旧公交车从废旧车场弄了出来让人去维修。

这时候脑子活泛的狗儿自然有了想法,过年回家捎一车回阜阳的老乡那岂不是赚了。

于是找做过生意的曹莉帮忙做卖票工作,虽然没有票,虽然宣称是豪华大巴。

主题是过年回家,和《人在囧途》一样,只不过这个片子只是在出发前,而不在途中。

虽然说衣锦还乡很好,但更多的人只是外出谋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也是回家的起点,挣完钱总是要回家的。

有这么一辆回家的车,当然再好不过了,车票销售工作进展顺利。

狗儿希望曹莉过年也能回家,于是讲曹莉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守在村口,从早到晚,为的是怕女儿回来不认路。

那是曹莉的眼泪如线一般涌出,没有哭声。

谢琴本来也不会回家的,可是一方面过世丈夫一家为了分拆迁补偿款和她闹,情人竟然偷走了曹莉的手机和钱,女儿成为别人的情妇,三重打击之下,谢琴没有哭,拼命的蹬着自行车回家,呆呆的坐在床上,等曹莉回来告诉她让给她留一个座,她也要回家。

阿姨们大包小包的翘首企盼,虽然不是豪华大巴但也总算是一辆回家的车,慢慢悠悠的驶出上海。

曹莉目送那辆回家的车远去,回到租住的家,手里拿着买票得来的提成和一位老乡送给她的绳子,打开窗户,透透空气,影片戛然而止。

短短的九十分钟实在不过瘾。

这里面有曹莉对孩子的思念,对父亲的理解还有对家乡的怕;有狗儿的市侩,九儿的憨直;还有谢琴大姐的苦命,丈夫早逝,为了拉扯女儿成人做多份小时工,换来的并不是好结果,情人不道德,受到丈夫家人的欺负,以及自己孩子的堕落。

还有不太记得孩子长相的小保姆,也有捎骨灰回家的大嫂,家,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留有重要地位。

那个送给曹莉的绳子,看过某网友的评论之后想到,回家就解脱了,而没有回家的曹莉仍然有绳索的束缚。

片中小幽默不断,很自然的小市民的幽默,有点张大民的感觉。

就不剧透了,还是有机会看看吧。

不拔高这部电影,但确实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为《山楂树之恋》这种粗制滥造的片子走进影院看,那这部片子就更值得了且超值了,金马奖的最佳编剧这个奖项不是乱评的。

这是我去影院看电影以来第一次所有观众看完所有字幕才退场的,而且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都是群众演员的本色演出。

百老汇电影中心虽然交通有点不便利,但是室外室内环境俱佳,如果有机会,还会去看一些小众电影,如《碧罗雪山》,不过近期不会有这个计划了,一个人看电影总归有些不像样子,要等着带媳妇一起去看。

离开家是回家的起点,最近的一次回家和离家更能让我理解这句话。

我想家,想家里的一切!

 2 ) 张元,邓勇星,刘浩,章明,范立欣

独立电影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推崇,突破现有的模式化,不以票房为最终目的,表达个性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正是时下电影中最缺乏的元素。

说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背道而驰一点也不为过,恰恰是这种背道而驰让全世界的独立电影都面临生存的问题,就连欧美等电影工业强国也不例外。

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港台的独立电影环境比较好,而大陆的独立电影面临着很多阻碍,资金,创作以及宣发等等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独立人。

虽然有一些独立电影的公司在不断的挖掘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整个电影体系来看,独立电影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起中国独立电影很多人就喜欢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在最近几年的独立电影中,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延续。

可以说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而且这一风格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从第一代到现代的第六代,再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第五代导演奠定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基础,而第六代似乎一直在追求一种反璞归真的创作模式。

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等导演,在早期的作品凭借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直觉,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摒弃了市场的需求,以一种更加民间和真实的姿态进行创作。

然而,随着导演的成长,很多导演体验到了商业电影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独立电影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第六代导演抵挡不住商业诱惑的时候,有一部倔强而又自甘寂寞的电影人开始默默的灌溉自己的电影人生。

邓勇星的《到阜阳六百里》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必然是上乘之作,由于没有充满视觉张力的镜头以及精彩刺激的情节,这部电影在商业市场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但是,这部电影的出现,让很多影迷看见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张元:张元对于影迷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可以说是张元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先河,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弱智,单亲,同性恋等等,这些充满禁忌的人物以及和主流格格不入的设定注定了张元的寂寞和无望。

即便是他得到了影迷的认可,但是未必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邓勇星:邓勇星是台湾资深的广告导演,他的电影虽然不多,但是人情味十足,而且这和他的创作理念分不开。

邓勇星不管是拍摄广告还是拍摄电影总是把人情放在第一位。

可以说,邓勇星的电影是完完全全的人本主义电影。

在《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不同的人构成了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宿命感。

章明:章明同样属于第六代导演,但是他的知名度明显没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人高,在导演的十二部电影中,除了《巫山云雨》之外,其他的片子对观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

章明的电影关注的是城市的边缘化,而且电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刘浩:关于电影,刘浩有一句话我一直非常欣赏,“如果这是我的电影生涯经过的一个驿站,那么,我就在等待中捕捉风情。

”刘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的电影从未进入过电影院和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正是由于被市场和观众以往,才让刘浩具有了一种“流浪者”的气质。

范立欣:范立欣的电影很想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他关注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

他的电影大多数关于人物命运的记录,通过个人命运来反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范立欣的《归途列车》让他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褒奖,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范立欣是继李安之后第二位闯入美国导演工会奖评选的华人导演。

从《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说到这几位独立电影导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相似性以及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情绪。

他们的电影可以说很少能够在电影院中和观众进行亲切的会晤,但是自身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生命力。

不仅是独立电影,还有很多地下电影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而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中国才出现的状态,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的独立电影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这样的问题。

 3 ) 《到阜阳六百里》:回家的路有多远?

今年春运开始的时候,想起这部电影——《到阜阳六百里》。

诚如本片的英文名“ReturnTicket”,电影讲述了一群在上海务工的安徽人准备过年回家的故事。

一张“车票”,一个座位的背后,却埋藏着无数异乡人的苦楚和无奈。

有意思的是,片中讲的是在上海的安徽人、以及安徽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关系;片子本身又由彼时在上海的台湾人导演、台湾团队拍摄,体现了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友好合作。

或许是因为电影的监制是侯孝贤,这部电影运用了半纪实方式和大量非职业演员,将各种小人物描绘得如此真实,如同你我在异乡——平平无奇又“波澜壮阔”的生活。

在电影拍摄之前,导演邓勇星就先花了一年拍摄纪录片。

而导演聚焦“阜阳”的理由,恰恰就是因为工作室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来自阜阳。

当然,在上海的阜阳人以及安徽人本就不少。

而秦海璐与唐群,也以精彩的演技将女性在大城市浮沉的痛苦、算计、心酸展现得活灵活现。

值得一提的是,秦海璐的表演不仅令人梦回《榴莲飘飘》(就是一个厉害👍🏻),也是本片的“五大编剧”(杨南倩、秦海璐、邓勇星 、葛文喆、席然)之一,并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而唐群则获得最佳女配角。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11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

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对社会万象极有兴趣,但现在回想——彼时与影片产生的“共鸣”其实还不到位,更像是被片尾响起的《回家》催下的泪(台湾流行音乐,总是有此奇效🫡到了2024年——借由“亚新二十年”,这部曾在2011年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影片,再度返场。

这一回,已然做过多年“异乡人”又在诸多县城与乡镇游荡过的我,仿佛读懂了电影中的所有人,以及那种深不见底的无奈与绝望——“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当然,也会发现电影中更多好玩的细节,然后浮想联翩:谢琴的姘头竟是“康大海”?

黄龄演这个角色可不比《繁花》中的“金凤凰”合适多了?

七浦路、南京西路、古北新区,这十多年发生了多少变化?

最搞笑的是,电影里号称都是“阜阳人”,可说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话(最多的是“苏北话”的姐妹“巢湖话”???

),反正就是不说阜阳话😂就像“石家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其实源于阜阳太和,而“天津大麻花”大多来自阜阳临泉……阜阳及众多“小地方”的脸,在流行文化中仍是如此模糊而神秘。

即便如此,家就是家。

纵使相隔万里,有机会还是要常回家看看,团团圆圆!

 4 ) 多么真切的生活

1、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这几年秦海璐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再到《青春派》,首先剧本都很扎实,其次表演也很细腻到位。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有个青年写了个剧本希望秦海璐能出演,就爬到电线杆子上不下来,就我个人看,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肯定啊!!

(我不是黑谁,反正我觉得没有人会为杨幂范冰冰之类的演员做出这样的事情吧。

)一个演员,你到底用没用心去表演,其实观众心里跟明镜一样,兹要是你努力了,观众会看到也将会长时间的记住你。

总之一句话秦海璐真是一个聪明又可爱的女人,当代的其他女演员真应该好好学学。

2、再说电影,最真实的电影本来就不应该忽视小人物,《桃姐》为什么好,当然许鞍华的功力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关注了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寓于普通大众之生活,让人感到可信,继而产生共鸣。

不是有人说吗,世上最好的电影是纪录片,纪录片里的演员都是影帝和影后。

我不是说我看过多少电影境界有多高,只是我心里真的也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纪录片更让人感动。

3、希望秦海璐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和商业片保持一定距离!

(貌似14年拍的商业片子不少啊,唉。。

 5 ) 回家

很久以前知道这部电影就产生了好奇,很想一睹究竟。

澄澈的蓝色天空下,一辆破旧公车,几个歪歪扭扭稚拙的字体。

那时候兀自以为,是一部描写乡愁和归途的影片。

时隔两年,有了另外一种认识。

对于宏大的或者遥远的主题,也许我们往往更能用庞大的篇幅、极尽华丽的辞藻描摹自己的观后感。

比如关乎战争,和平时期的我们可以极力描绘战场的血腥残酷,人性的崇高光辉。

然而,当眼前的故事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包含种种为我们所不齿的辛酸和污秽,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表现是沉默,是不语。

《阜阳》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像贫穷的人总会遇上让他们更贫穷,更不幸的事情。

连饭都吃不起的家里,总有一个傻儿子或是残疾的孩子,又或者不知道哪天就突然被告知家里有人患了重病或者瘦了重伤;被感情欺骗玩弄的女人一定会生下个孤苦的孩子,好不容易想方设法终于谋一点生计,又一定会被欺诈等等。

不一而足。

说到底,这是一部描述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影片。

这里面有一些人熟悉的经历,有一些人不了解的故事。

其实故事里没有刻意放大任何一个人的苦难,每一个变故每一个冲突都是因果顺联自然发生的。

投机的小商贩。

外来的打工妹。

我们每天都会以各种形式接触这样一群人,并且大多数时候对于他们,我们并未给予尊重和理解。

我们忘记了他们的苦难。

好像在这个麻木而冷冰冰的时代,同情是一种可耻的情怀。

为了女儿做了一切能做的,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然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怒吼嚎哭,甚至没有一句话。

贫贱剥夺了说”不“的权利和勇气。

于我,那个场景是整部片子里悲哀的极致。

当曹俐走上逼仄的木楼梯,窝进狭窄阴暗的破旧阁楼,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破平房,想起租住过的有小强壁虎作伴的筒子楼。

但在故事的最后我明白,"家“这个满含温暖的名词,是区别我的安定和曹俐的漂泊的最终证明。

所以最终她在空落落的房间坐立难安,而我们可以依偎在亲人爱人身边甘之如饴。

”回家,算我一个。

“沧桑落尽,生无所盼,有个能回去的地方,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和最后的安慰。

 6 ) 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到阜阳六百里》,这个片子第一次听到是在前两年的金马奖上,得了金马的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编剧里面居然还有秦海璐,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阜阳”这个地名,因为曾经操作过一个地产项目广告就在阜阳,当时就记住了这个片名。

影片讲得是阜阳人秦海璐主演的女主角曹莉,在深圳做服装厂生意失败后,到上海投奔老乡狗哥做起了KTV的清洁女工,寄住在做保姆的同乡阿姨谢琴家。

春节前,狗哥弄到一辆破旧的汽车,想翻修后好载客回家,从中赚钱,曹莉负责找乘客,而潜在乘客就是身边一群做家政保姆的老乡阿姨。

影片故事很简单,但是每个人物和细节很饱满。

特别是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和与其同住的的阿姨。

阜阳,一个离上海只有六百里的地方。

但是对于曹莉来说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她因为年少未婚生子与家人闹翻,为了逃离家人与父亲的独断而离家千里,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曹莉一直没有回家。

她一人只身去了深圳,后面辗转到了上海,即使到了离家只有六百里的地方,一样也回不去,因为她的家人都已不在,父亲去世,儿子也看不到,也没有归属,家,在她转身那一刻已经回不去了。

秦海璐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演小人物已入化境,比如她在坐在烧烤摊上喝啤酒一饮而尽的豪爽;当听到父亲生前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了等她回家每年守在村口小路,从天亮等到天黑,听到这些话,她只是流泪而没有痛哭,因为多少辛酸和乡愁都是这么无声的咽进肚子里的。

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谢琴”,代表的是许多中国大妈和妈妈的形象,她们坚韧、市侩、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没有多少文化却是把生活过成道理的人。

她结过两次婚,为了抚养女儿,与一个上海男人结婚又离婚,远离家乡,住在阴暗的小房子里,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小区去做定时保洁家政;为了保住自己的拆迁房款与前夫亲属争得头破血流却不依不挠,为的是给女儿争得更多钱,却不愿给女儿诉苦,她说现在子女“你们是不懂老人的心”啊……对于她来说,女儿过的好就是她一生奋斗和生存的理由,但是在一个下午,当她敲开豪宅社区里的一户家门,要进去做保洁时,却发现开门的是穿着浴袍的女儿,整个人生的信念都崩塌,她再也没有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她选择了坐上回家的汽车,并且再也不回来。

唐群饰演的“谢琴”角色特别到位,你会觉得这就是你身边的保姆大妈或者清洁工阿姨,很难想象之前她都是演富太太富贵人物的,有一幕是她在知道女儿当了小三后伤心搭上回家汽车时,悲伤呆滞的咬着馒头,看着外面大城市的繁华渐行渐远时,空洞的眼神,已经说明了心理信念的崩塌,这个时候只有回家,也行才能装得下这么多年的心酸与飘零。

听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看到春运的图片后,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白描式的镜头,饱满的钢琴配乐,安静却不沉重,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讲了这么一个关乎回家却不止是回家的故事。

很难想象这部这么接地气的电影,是台湾人拍的,监制是侯孝贤,让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温暖清净的颜色。

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了家”,“回家”永远是牵绊着中国人的话题,前阵子特别火的豆瓣日记有一篇是说“背井离乡,离家千里是为了什么?

”,引起了许多人的感触。

年轻人是为了追逐更多的自由、梦想,而老人或者父母辈的人,可能是为了后代更好的生活;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即使去大城市,也是移而不入,因为家永远只在自己牵挂的地方。

而对许多国人来说,离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有兴趣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半间书房 微信号:banjianshuwu】

 7 ) 来吧!来做上海的新底层

关于《到阜阳六百里》短评说得很到位,有的电影真的不忍心说它的问题。

借由九子和狗组织了一趟回乡的黑车赚钱,展开了这群到上海打工的阜阳人的生活。

p1的这群人,以发传单的九子、在夜总会的狗子、中年妇女谢琴、小月,还有不想回家乡的曹俐为代表,都在上海艰难度日,成为了上海的新底层。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因为就有这么一群进城打工的人,想要赚钱,想要留下来。

而故乡和故乡的家人是他们拼命的支柱,也是他们的软肋,到春节的时候,他们想家了,他们感到委屈了,疲惫了,小月和谢琴都对这座看似充满金钱和机遇的大都市失望了,疲惫地回到了家乡,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和幻想。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上海不是充满了机遇的大都市吗?

怎么还是没有他们一处落脚?

怎么还是要生活的如此艰辛?

活不下去了,忍受不了了,没意思了。

他们曾经满怀希望,但最后却灰溜溜地离开。

电影最后的秦海璐一个人站在出租房里,她虽然赚了一千多块钱,可是好像却更灰心了。

缺点:最后的歌居然有字,还有最后的字幕,让本来的沉重瞬间变得幼稚,电影像拉低了一个档次。

此外,描写群像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怎样将“群像”融合起来,我觉得可能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有点碎了。

 8 ) 阜阳人说几句题外话

1.阜阳到上海是六百多公里,如果片名是按照距离的话应该少了一个“公”字。

2.看完全片最熟悉的是修车师傅的口音。

里面小月说的是合肥话。

3.我零几年过年坐长途汽车,车上绝对是严重超载。

春节时不论是回阜阳还是从阜阳走(因为有些在外务工的人回不去会让孩子去外地一起过年)。

现在回想那时真是混乱不堪。

有为避免检在从高速下去换乘小车,在下一个点再换回来的。

有到休息点必须全部下车吃饭的,东西巨贵,不忿打起来。

也有像电影中被人举报另外坐车离开的。

4.不知是否有人坐卧铺大巴的经验,那味叫一个正。

不过现在卧铺基本都淘汰了。

零几年坐大巴还会上摆渡船,后面就再也没有这种经历了。

5.阜阳人口过千万,是劳动资源大市。

每年有几百万劳动力在外务工。

所以每年阜阳的春运也是阜阳人不变的话题,同时春运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这部电影我看的挺有感觉的,特别是最后秦海璐在房间里呆坐很感伤。

最后,说一声谢谢。

一年多后,再来补充几条观感。

6.毕业了,在魔都实习、工作......7.三塔镇上原来的大巴车老板去年因为工作碰到了。

现在车卖了改行当建筑拆除工人。

他跑大巴车也十几年了,在上一辈里很有知名度。

过年饭桌上说起,全都不相信。

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跑大巴车的都卖车改行了。

8.阜阳高铁也在去年正式开通了,高铁站很气派、很规范。

现在回去都是首选高铁了,连火车站都不知道春运是什么情况了。

阜阳机场也改名西关机场了,要扩建了。

阜师范也终于摘帽叫阜大了。

城南在疯狂扩建,还听说在规划地铁。

家乡变化太大了。

有时也在很认真的考虑逃离上海回阜阳。

 9 ) 不能意淫 要干就真干

1.考上了大学,没钱上大学的问题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

助学贷款可以足够学费部分,而且怎么办理助学贷款录取通知书里都会有介绍,入校以后的助学金可以解决生活费部分,成绩好的话,奖学金还能让你生活的挺好!

恳请各位导演不要臆测人生的困境!

做一些最起码的生活调研。

2.安徽被淮河和长江分成了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口音差异很大,阜阳基本就是北方口音了,请不要找京片子甚至是港台腔来演角色身份非常明确的安徽人,实在不行,咱就配音吧!

3.中国的问题从来都是极端复杂的,春运也好,农民工也好,这些现实题材影片一定是有现实关照的,既然如此,就不要简单标签和脸谱化的解决问题,有钱就为富不仁,农民就满腹委屈,越卑贱就越善良,编剧可以没有想象力,但不能没有思考力,不能闭着眼创作,真实可触的,肉眼可看的现实没有这样二元对立!

4.北上广,镁光灯之外的中国,也是中国,才是中国。

有空多跑跑田野吧,你会有更多灵感!

 10 ) 《到阜阳六百里》

故事架构还不错,可长可短,选择了一个最适中的节奏和人物主次关系,其实要具体展开可能会更有厚度,但是也许会是另一个面目。

虽然是出自台湾导演,不过要是在内地待了一段时间,面对最广大民众的社会问题,并不会陌生;而对这样一部影片的可能受众,其实我们也和导演一样缺乏真正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冲突。

所以影片从一个广为接受的家国情结为基,台面上的当下故事并不深入,但已经比较受用。

《到阜阳六百里》短评

有什么话要带吗?

9分钟前
  • cheng
  • 较差

情节简单却朴实,表演平淡却真挚,虽然从摄影指导的排名让我不想多做评价,但作为一个独立电影,真心、关怀、认真,也就完全可以了

12分钟前
  • 语焉
  • 还行

文艺片看不懂~~

17分钟前
  • Riosleo
  • 较差

秦海璐在这里的演技还真不咋滴

21分钟前
  • Tony
  • 较差

淡淡忧愁、乡愁、不堪言说的失落爱情、无处寻找的未来、一样默默挣扎的朋友。。。所有看似不着痕迹的忧郁,必须按捺的压抑,都必须依靠扎实的本子,而不是小聪明和看表面或许有点噱头的情节。看表面,就是这个片子最大的伤。结尾竟然还加进去托人把骨灰罐带回家的情节,请问这是赶回去过春节的人愿意做

22分钟前
  • dodo
  • 较差

明天的作业……上课没怎么好好看,不过偏艺术类电影应该比较好写吧

23分钟前
  • 光年
  • 还行

光看监制就很屌了

25分钟前
  • ddr
  • 还行

回家的路有多长

26分钟前
  • 言午许
  • 推荐

烂的一逼。

31分钟前
  • 马陌上
  • 很差

1.最后的社会主义主旋律一点也不好。2.缺头少尾的一部苦情尿片。

32分钟前
  • 连山
  • 还行

这剧本没必要拍成电影,写散文就行

37分钟前
  • 癸道
  • 较差

还行。除了一场母女见面的戏比较狗血,结尾倒是出奇的克制。秦海璐挺厉害。

41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4分。看不懂...这个片子的剧情冲突在哪里...太文艺了吧

44分钟前
  • Mr.Wood
  • 较差

从《榴莲飘飘》到《桃姐》,从《 钢的琴》 到《阜阳六百里》,秦海璐绝对秒杀一众所谓“才女”演员和新锐导演~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good][good][good]

48分钟前
  • 咩咩
  • 推荐

女配演的确实很好。攒回家车的事只是个汤头,女配的情节才是主味。不过讲的也不知道哪里有点怪。三星半

49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还行

平淡,没有戏剧性。表演大部分都很自然

53分钟前
  • Yixin ZHANG
  • 还行

写实.

57分钟前
  • L.L
  • 还行

6。过煽。

59分钟前
  • 溪 上
  • 还行

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1小时前
  • aQuabLus
  • 推荐

节奏太慢,木有听到安徽话,只有南京方言和上海话,看不下去,放弃。

1小时前
  • A到Z小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