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
轻微剧透~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让我特别客观评价,异地恋故事非常戳我泪点。
这部电影整体的铺陈极度的克制和细腻,男女主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演技,尤其在大屏幕上看,格外动人。
(还隐约担心欧美观众山猪吃不了细糠,看到观影中周围人也有撒泪,我就放心了)急着赶回家视频通话的急迫,等待接通的期待,卡顿的网络,skype的铃音,织就了无比真实的情感。
从聊到天亮,到聊到睡着,到错过的电话,千言万语不过一句“如果我在在就好了”,无论是感性没有战胜理性的现实,还是爱的程度无法跨越地理的距离和时差,那都是正确的选择。
没有什么比我来看看你,并且体面的告别,更完美的结局。
感谢这部电影,没有狗血。
三个主角都那么好,就更让所谓的遗憾没有那么遗憾了。
他很好,对你也很好,所以我们的故事就放在past life或者是next life吧。
就像李仙姬的歌唱的“这一生没完成的爱,这一生没完成的姻缘”能把“姻缘”这个词给欧美观众讲明白,确实厉害,观影结束我们都在感叹,韩国人可真的是掌握了获奖密码啊!
🌟🌟🌟🌟🌟节奏,人物塑造,配乐,视听语言,都很完美!
夕阳里的风吹起车窗里女主的头发,拍得太美了!
酒吧的告白让我泪奔,告别时摇曳的裙摆,拥抱前的犹豫,放开时坚定且洒脱,泪奔again。
彻底跟Na yong告别之后,Nora有丈夫的拥抱,真好。
不继续胡言乱语了,强烈推荐!
年初在圣丹斯和柏林大爆后,我以为这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再迎来一波口碑发酵,但万万没有想到却呈现出了极度的两极分化,最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歌颂错过”,解释起来不外乎几个方向:向命运低头,把放弃和投降合理化,骨子里的自卑与保守,为爱不够勇敢…其严苛程度不亚于对“歌颂苦难”的批判。
当然还有一种是对所谓典型“东方式暧昧”的嗤之以鼻。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在歌颂错过,而是在赞美选择。
两位主人公绝对不是阴差阳错地遗憾擦肩,更不是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恰恰相反,他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每一次对自己的选择都相当坚定,幸运的是他们一直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且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更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第一次选择是女主一家人移民。
这次看起来是被动的选择,但很显然女主对于这次选择并不反感,甚至有相当大的期待,尽管当时她已经情窦初开,和男主之间也有了感情的萌芽,但对于两人的“未来”,她更期待自己接下来在国外的生活。
所以这里绝对不是什么青梅竹马被命运强行拆开的苦情戏码,而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未来的更多期许。
至于感情部分,原本在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没有占据到太重要的位置。
第二阶段,两人联系上了,开始了一段迟到的跨国异地恋。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同意两人只是“暧昧”的观点,从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两人分明已经在谈恋爱了,只不过电影中没有展现所谓“确定关系”的部分。
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非要明确有一句:“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这样的台词才能叫在一起吗?
因此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东方式暧昧,而是明确地走在了一起,并且聊过未来男方要去美国找女方。
这样的关系,准确来说是刚在一起的甜蜜持续一段时间后,第二次选择来了。
因为男主一直没能兑现来看女主的承诺,女主觉得再这样沉迷于看不到明天的爱里实在不行,她做出了重要决定:分手。
这里非常重要,这也是女主第一次完全主动对两人的未来作出的选择,没有任何外在压力逼着她这么做,如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完全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其它,她甚至可以主动飞回韩国,爱情爽剧不都这么演吗?
但她没有这么做,在她看来那一刻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所以她非常坚决地选择了继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根本不是错过,而是一个成年人非常成熟的思维和做法。
第三次选择是女主结婚之前,她回了一趟韩国,而且告诉了男主。
这里的用意很明显,第二次选择时放弃男主的障碍已经不存在,她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在做出最后决定前,想要再给男主和自己的感情一次机会,如果这次在韩国见到男主,而且男主非常坚定继续选择她的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但这次选择的主动权到了男主手里,无论是出于对上一次女主不辞而别的怨念也好,还是对于自己现阶段生活的满意也好,他选择了不见,也就是主动放弃了和女主再续前缘。
如果那一刻他真的还有非常强烈想要和女主在一起的意愿,以他的性格来看,绝对会奋不顾身挽回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他一开始锲而不舍寻找女主,还有后来去美国找女主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被动隐忍的人。
第四次选择也是最后一次,当然就是最后一幕,男主去美国找女主。
但我并不觉得他这一趟就是为了再次找回女主,至少不完全是,更多的恐怕只是为了弥补一个心愿,然后让自己真正的放下和释怀。
这个时候,如果两人都还有非常强烈地想要在一起的欲望,他们完全可以重新再在一起。
别告诉我女主结婚了,都什么年代了,这是问题吗?
所以这一次,两人同时做了选择,那就是让过去成为过去,past lives。
我们无法得知单独相处那段时间聊了什么,但最终的结果就是维持现状,互相释然。
女主完全可以跟男主走,但她没有这么做,相比于不确定,她还是选择了当下的生活,这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一个成年人正常的决定,那些批判女主为了现实放弃爱情的人,恐怕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现实。
四次选择,准确来说四次放弃,除了第一次之外,另外三次都是“主动”放弃,第二次是女主放弃,第三次是男主放弃,第四次是两人同时放弃,每一个阶段两人都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们始终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前进,所以应该为他们鼓掌而不是遗憾,不是吗?
他们比指手画脚的看客们更成熟,也更懂得并非所有的爱都必须走到一起,有些人只适合放在心底和回忆里,理智的选择比冲动的惩罚更加美丽。
这些感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曾经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也才更理解主角们的心路历程,很多时候放弃并非因为缺乏勇气,我们更无须过度美化“为爱勇敢一次”,也许勇敢过后会证明自己是个傻逼。
看惯了爱情爽片和甜片的人,认为爱情至上的人,对于片中男女主角的做法自然是难以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是一种冒犯,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人才明白,这才是生活,与痛苦和错过无关,当然也请收起泛滥的同情,因为我们早已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结尾Nora送Hae Sung这一段路,以及原路返回和丈夫上楼这一段,是全片的一个缩影和点题写作。
也是影片最好的设计和指代。
1
2
3
4
5
6Nora会盯着Hae Sung看然后微笑,Hae Sung则是快速看一眼马上把眼神收回,在阴影部分则是短暂的两人互看了一秒都不到的时间。
其实这里一路上都是彼此的回避。
Nora假装微笑,Hae Sung看手机看别处,都是转移自己的目光,避免接触。
刻意的避免总会被彼此之间的目光交汇所打断。
Nora送Hae Sung走到等候处,傻站着无语,硬挤出等车还有2分钟的对话,两人相继无语。
(7-10)
7
8
9
10然后我们在固定镜头中看到两人身体位置的变化。
从面对镜头等候,两人并排而立,到面对面,互相望着伫立。
从低头看地面到抬头对视着对方,从回避到正视。
是有一个渐变的效果,固定镜头少了剪辑的元素,变化的细节容易被忽略。
但在不变的场景中,情绪堆积,眼神光亮闪烁,全是涌动的情绪和不断渴望的心思。
Nora口头说着不会冲动不会跟Hae Sung走,在这一刻真的这么想吗?
她是不是在期待着Hae Sung会说出那句“跟我一起走吧”?
12年前离开他的决定,想要留在纽约,想要继续写作做一番成就的思想那么强烈的暗示自己的倔强和不认输的性格,或许在这一刻她在等待一个邀请,只要一句话她就跟他走。
她在等待Hae Sung的行动。
Hae Sung在酒吧说着前世的可能,满心的爱意,怎么会不想争取她,即便她的丈夫表现得这么宽容。
话就在嘴边,就差一口气说出来。
(11-15)
11
12
13
14
15Nora以为Hae Sung就要说出口了,但他招手,原来是车来了,镜头抓到了她一瞬间的失落。
然后互相看着,彼此抱抱,眼看他把东西提上车。
她在想着什么。
一切都只能这样了么?
(16-18)
16
17
18Hae Sung说Na Young(她的原始名字,她小时候的名字),画面切换到移民前小时候的两人站在岔路口,这是非常鲜明的双重暗示。
又一次两人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他说:如果这是前世,来世我们必然会是在一起的,那现在我们算是什么呢?
大家都回答不知道。
对,这个回答是无。
这是对当下两人关系的最好缩写。
他们的关系虽然跨越20多年,但自从Nora移民后,其间两人却从未在真实世界见过面。
这段情感的交往非常像远距离恋爱的具象化。
远距离带来的疲倦感应该是女生最无法接受和处理的状况,当时的她做了一个残酷的决定。
而多年后被问及这段感情,这算什么呢,我们却不从得知。
我们是真的不知道吗,还是面对这份可能被画上休止符画上句号时的尴尬修饰?
(19-22 HDR截图过曝)
19
20
21
22由镜头引导,Nora原路返回,这里最关键的是就是原路返回。
Nora带着离别的情绪,失落和不可能的未来的悲伤,原路返回。
快要走到楼下她发现丈夫已经出来坐在楼梯上等候她,她及时收敛情绪,观众们可以发现丈夫是先按灭了手中的烟然后起身下梯子来接Nora的。
可能Nora出门后,他就下楼等着了。
而在这短短2分钟的“候车时间”里,一根烟都没有吸完。
这份煎熬是他作为丈夫在承受的。
他也在担心Nora会跟着Hae Sung走啊。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啊。
他完全能感受到妻子的心动和她的回避。
而他爱Nora,他站在这里等她回来是最好最为温柔的的支持了。
而Nora在抱着丈夫后,再也坚持不住开始哭泣。
还有一个人在这里。
他陪着她回到了那个亮着灯的楼里,在这里,返回的路径完成了一个回路,有出去有回来。
这是当下的生活。
过往的人生已经过去。
结束。
或许能够在一起,但也只限于讨论我们前世是什么。
而对于当下,他们各自的考量,他们各自的开不了口,他们从未正在在一起过。
那些幼时美好的记忆和成年后短暂的期许都化作成人世界里的可能性,变成一种遗憾的美好。
前几日写短评给打了两星,不甚尽兴,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就长片而言,剧情太小儿科了,不过这不是硬伤(很多优秀的长片也是弱剧情),主要是本身就薄弱的剧情还充斥着矫情做作。
藕断丝连的两位是身为青梅竹马的女主和韩男,12岁时女主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远渡重洋就等于断联了,两人对此深感遗憾。
12年后,感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男主通过脸书找到了成年后的女主,两人依旧投缘,天天视频电话热络联系。
然而,一段时间热聊(网恋?
)后,女主觉得这样的关系没有结果,主动切断联系。
不久之后,女主在美国乡村作家工坊认识了纽约犹太男,部分出于身份考虑,很快就结婚了。
又过了12年,韩男休假期间来到纽约,两人时隔24年终于再次相见,后又就此别过。
这两人这么多年来的交集确实有些人淡如菊的小清新和小遗憾在里面,但深刻的羁绊是完全谈不上的。
两人势必是有些缘分在的,但既然不管处于被动还是处于主动都放弃过,再来思考人生的另一条走向,就有点缺乏意思了。
人生确实有很多如果(what if),这些如果容易在人脆弱时袭来:如果当时选择了那条路会怎样?
如果当时和某某人进一步发展关系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选择去别的地方会怎样?
我们只能亲身经历一个选择的结果,所以免不了(尤其是在对当下有些许不满或者感到些许遗憾时)想到当时没有走的那条路、没有选择的那个人、没有去的那个地方。
那自己想想就好了嘛,本来就没发生过的,本来就是被放弃的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拍成个电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也不是不行,但至少这种遗憾感需要更多的情绪感受支撑才能稍微站得住脚。
此处可以对比 Return to Seoul,虽然我觉得那片子也一般,但比起 Past Lives 还是丰富很多的,至少把女主对故乡的羁绊和复杂情绪拍仔细了。
不少人解读是韩男其实是故乡的象征,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怀念和感慨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
当初离开不是她选择的,是她父母的决定,在长大后,她对自己的出生地、自己成长到接近少年的地方,有时是怀念,有时是自主想象、附加美好。
但她又是个很好胜心强、很 self-driven 的人,从首尔到多伦多又到纽约,就她的价值观而言,明显是条向上爬的路。
那她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是怀念故乡、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又想走上人赢人生,那真挚的自我反思就很难存在了,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就模糊不清了,毕竟自己都没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认知上、情感上,都蛮自我矛盾的。
女主对白男丈夫说,她有韩裔美国人朋友,但她这个青梅竹马不一样,是韩裔韩国人。
不管他们一样不一样,他们确实不一样,其实韩裔美国人之间也不一样,韩裔韩国人之间也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对她来说如果是她不向往的(体现在做无聊的上班族、和父母住在一块等显得不独立自主的东方生态),那她寄予美好向往和期待的是什么?
是对方24年不见依旧对她念念不忘、24年未见依旧把她当做心中唯一的白月光?
是故乡始终不会抛弃她、不会拒绝她、因为她可是从首尔走到了宇宙中心呀?
我好像有点 being cynical 了,但片中隐含的矛盾情绪,确实是观影过程中不适感的主要来源。
补一小段,为什么这种创作会变成毒瘤?
因为A24这种标榜独立小清新的美国公司,容易被因缘这种亚洲本源的概念吸引,把创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再创作当做精髓,用他们的资本制造一批又一批看似新奇有实在内涵,实则连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文化根基本质究竟是什么的命题作文。
这种伪概念又能轻易在西方观众心中 ring a bell,他们本身也不熟悉、不懂这些概念,故事又是熟悉的西方叙事(这里主要讽刺美式小清新),身份政治加持,还有点(法式?
)忧伤调调,特符合21世纪有文化有世界格局新青年应有的品味取向。
骂完了。
准备被骂。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宿命论的人,所以很喜欢这种以「因缘」为主题的电影。
丈夫说他才是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如果当时来艺术家驻地的是另外一个人呢?
如果是另一个来自纽约的作家、同样读过你读过的书,看过你看过的电影,会是怎样呢?
我们只是在艺术家驻地的时候因为单身睡了一觉,偶然发现都是作家都在纽约,然后就在一起了。
而你在梦中说的韩语,是我永远无法抵达的一小片内心深处;男主说老公才是这一世和你拥有八千层姻缘的人,可是如果12年前我也去了纽约呢,如果你没有离开首尔呢,如果我们一起长大,我们会约会吗,分手吗,结婚吗,生子吗…..可是人生没有如果,人生就是由遗憾组成的。
即使没有实现12岁的梦想拿诺贝尔奖,即使没有拿到24岁想要的普利策奖,即使变成了一个为了绿卡提前结婚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但如果12年前的移民梦需要有个答案,那当下的一切就是答案 —— 住在纽约东部的小公寓,身边的人是你,我爱的人是你,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
而这部片子最好的不是女主的笃定自洽,而是深夜 uber 走后的踉跄凌乱,还有被丈夫稳稳接住后的放声大哭,这些都是远走他乡后的重生和阵痛。
那是对竹马的告别,对故乡的告别,对体内那个12岁小女孩的自我告别。
回到宿命论的设定,真的太喜欢了!
找了你12年,终于20年后又在一个城市相遇(换作任何一个白人电影大概都是先干一炮再说?
只有东亚人才会把拥抱和对视拍得如此内敛含蓄而长久)。
我喜欢你是因为你就是会离开的人,我来不是为了带走你,而是想和你好好告别。
大概只有这样,下一世我们才能在一起。
想起很多很多年前,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的地上贴着一句台词——「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着相似的命运,还是只是随风飘荡。
」(有一丢丢像 normal people 的主题,也是属于 coming of age 的爱情电影。
看完也会反思,觉得自己都一把年纪了都还天天在谈什么 puppy love….到底什么时候能成熟点吗,唉。
看到友邻短评说 「coming of age的母题就是关于告别,而coming of age的爱情可能就是不停让人回想是否一切只是因为wrong timing. 」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可是如果这个 wrong timing 是注定的呢?
if things are meant to be, they’re meant to be.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好好告别的话,我们还是在这一世好好告别吧。
太多没有弥合的伤害带到下一世只会继续互相伤害一人一杀,只有像电影里如此温柔地、好好地告别过了,下一世才能结婚啊!
另外有友邻说「电影并不宿命论,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因缘,但女主的每次决定,踏出的每一步都是自主决定的,而不是“destiny lead you here”。
」怎么说呢,我觉得宿命论的理解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干,坐在家里就有黄男帅哥和绿卡老公从天而降。
人一出生本身就有星盘的,星盘部分决定了性格,性格又决定了行动。
所以每一次命运的指引,一定都是你自己做出了某些行动,离开也好,留下也罢。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的,能量是在流动中产生的。
还是那句话,Il n'y a pas de hasard, que des rendez-vous.一切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
雄心勃勃的亚裔女仿佛都是清一色的小麦皮,把眼线画得够长,恨不得直插云鬓。
这样的她带着来自东方的因缘玄学出现在荧幕上,是一大部分美国观众喜欢的那道菜;然而又不能谈得太深了,太深了就会暴露出东亚的苦涩,反而破坏口感,最好浅尝辄止,不用研究,这样才是消费社会里包装得恰到好处的甜点。
就像女主角在片子里说的,一切只是为了勾引,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白男老公拿到绿卡。
我喜欢故事里的直白。
大洋彼岸的新生活是幸福平静的,从亚洲的白瘦幼小女孩到如今的健康自信作家,女主仿佛是升级过的崭新产品,但性张力一定是来自潮湿不洁的乡愁。
那个从事着普通工作拿着普通收入的亚洲男人,实在太亚洲了,刺激出女主角内心深处那块原始拼图,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随时间消逝它已经越来越淡。
毕竟女主是个写故事的人,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私奔也好出轨也好,现实中的见面反而是二手体验,即使她的感情允许她冲动,她的审美也不允许她狗血。
青梅竹马就停在青梅竹马,不能再多了。
因緣或是姻緣,都是我們假以神學縫製出的一條絲巾。
披在現在顯得過時,留給過去遺憾又嫌遺憾。
Naying 是 12 歲的 Nora。
她以為她離開韓國的時候就把 Naying 留在了韓國,留給了 Hae Sung。
但 Naying 已經 12 歲了,有了主體性,她要跟著 Nora 走,還要偷偷帶著已經萌發的姻緣和她一起走。
12 年後,姻緣萌發出因緣,因因緣長出了水土不服的姻緣,又因因緣而剪斷了姻緣。
12 年為一個週期的因緣,再度長出了姻緣。
她是他的因,他是她的緣,只是「姻」少了「女」,只有因,長不出緣。
這個故事的視角很特別。
移民身份議題進化到了 2.0 版,他們開始翻找、講述與故國的私人情感,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驗。
故國的舊我與此地的新我之間的決鬥和拉扯,親愛之間的遺憾和憂慮⋯⋯這是他們一生都需要去調和、解決的問題。
由衷感嘆,A24 真的太會選本了!
在七夕当天看完了这部之前看预告片很期待的电影,虽然没有多有启发性和震撼性,但是它很贴合我当下的心态和情感需求。
我们的人生中有着无数的告别和相遇,我们当然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分离与相遇,那些记忆早已被突如其来而又在预料之内的日常所冲淡。
我们能够记住的,只是少部分我们在意的告别,尤其是那些带有遗憾的,仍抱有期望和想象空间的(划重点)告别。
但由于实在界(现实生活)总是突然地闯入我们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办法按照期望去处理很多事情。
我们并没有办法给那些告别一个完整的“告别仪式”,我们也没有办法和那些人真正地说再见。
正如我们确立恋爱关系和庆祝周年纪念日一样,告别也需要这样的“仪式化”,否则我们很难往前看。
回到电影,从12岁到24岁,再到36岁,他们经历了三次告别,而在12岁和24岁的他们实在太年轻,并没有能力去处理这样的事情,都匆匆忙忙地结束了。
所以男主在12到24岁之间的生活里才一直不停地寻找女主,企图找回缺失的“那一块”。
而在24到36岁之间,男主停止了这种“寻找”,因为他找到了“替代”(替代是一种行为机制,比较常见的体现就是备胎,有机会我另外写日记,关注等?
)谈了女朋友。
而女主也遇见了自己的丈夫。
她在结婚前曾经回去过首尔,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访问故乡,只是为了见他一面,正如他在36岁访美当然而不是为了观光,只是为了见她。
他们心里都没有把这段情放下,所以才有了36岁的重聚。
如果你有留意,你会发现在三次告别中,两人都有一些明显的躯体化表现。
同样地,在两次重逢中两人的躯体表现也很明显。
第一次告别,12岁的男主在转角离别时,突然大声地叫了女主一声,然后再说再见。
这时的躯体化表现主要体现在男主身上。
第二次告别,24岁的女主在和男主刚接上视频,还没说出“分手”前就表现得十分异常,而在“分手”后有一个镜头特写了女主在面对这个还没准备好的告别的微微颤抖第三次告别,36岁的两人在告别前等待出租车的到达,还未等两人准备好,实在的侵入就以出租车的来临而体现。
而男主走后,女主的躯体化表现直接就是大哭了起来,而在出租车上的男主则是相对淡定地离开的。
如果你看过《断背山》或者《世纪末》,那么你应该会记得主角们离别后,其中一个难过到呕吐的场景。
这就是所谓的躯体化表现。
现在我们来讲讲两次重逢第一次重逢,是在24岁两人通过视频再见。
视角是以女主的视角切入的,她在欣喜地等待着男主的上线。
第二次重逢,36岁的两人约定在某个地点见面。
男主先抵达,看得出来他有精心打扮过但额前的头发还是乱了,他那么地焦急和不安地等待着她的到来。
从这个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男女的性别差异体现。
而两次重逢后,两人都有点一时半会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这种实在的真实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而在36岁的重逢和告别中,两人都紧紧地拥抱了。
回到主题,告别仪式其实在我们告别一段过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你心里还有某个放不下的人,某段忘不了回忆,尝试通过一些方式与他们“仪式化”地告别吧。
只有完成了告别,我们才能真正出发往新的旅程。
最后,我用林多多写给他曾经最想告别的人的歌词来结尾:请紧紧拥抱证明你贪心请轻轻一吻证明这个不是路人然后,再然后,请勿回望,请勿善忘
这个电影越往后看越期待两人最后背着女主丈夫去开间房,然后干柴烈火不管不顾地云雨一番才行;最不济也得在二人离别时,俩人抱一起猛亲一番才好(请原谅我就是一俗人)。
不过幸亏导演没有那么安排,不然她就俗了,她指的是电影。
电影一点也不俗,她通过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爱情故事:男女主相互暧昧了几十年,终于在同一个城市见面后,以为会发生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故事。
其实可能都不一定算爱情故事,毕竟就像男主说的,二人自始至终也没有确立过关系。
但是毕竟有过暧昧,姑且就算是爱情吧。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其实传达出多层意思,最直白的就是,很多时候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往往天不遂人意,事与愿违。
(以下涉及剧透)女主小时候成绩很好,很要强,回回考第一,偶尔一次考了第二,竟然就哭鼻子。
后来跟爸妈移民去美国,也不知道她是真想去,还是被动接受不得不去,可能后者居多。
因为前面有提到,她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喜欢的英文名字,觉得妹妹的好就想霸占为己用,后来还是父亲因为正在听leonard的一首hey, that's nowaytosay goodbye,就随口给女儿起了个leonare的名字,而且她就接受了。
这里大概传达出一层意思,女主其实内心并没有多想去美国,但是架不住父母的洗脑,多半是说美国多好,移民到美国就更能出人头地,就能得诺贝尔奖,这里导演带了一点点讽刺,
女主就这样被动接受了移民的事实,所以她到美国是并不快乐的,不融入的。
不得不说导演太会拍了,往往只需一个镜头就表达的很清楚,她到了美国学校,前景是外国小孩在嘻戏,她一个人在后景靠墙孤独且羡慕的站着。
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俩小孩在一起开心的玩耍时,中间却隔了一棵树,预示二人中间是有阻隔的。
还有俩小孩告别时,来到一个分叉路,男孩径直往前走,女孩则是一步一步往楼梯上走去,预示她即将走上更高的未来。
虽然会觉得这里表达的有些过于刻意,但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想法,我个人很喜欢这个镜头。
还有男女主后来终于在纽约见面乘坐地铁时,二人同时握着柱子,坚硬的柱子既是依靠,同时也是阻碍,看到这里时就猜到二人肯定不会在一起了。
要夸导演会拍索性就一次夸个够,最喜欢的一段情节是男女主12年后通过脸书联系上了,二人视频聊天,在对话的过程中,二人的衣服和场景都在不停地变化,让你明显感觉时光在流逝的同时,二人的感情也同时在不断升温,把异地恋时双方想见却见不了,见不了却又腻歪的感觉拍的太好了。
聊到后面因为时差的关系,二人经常一个在线另一个又不在线,等到这个在线时那个又离线了,这也预示二人会出问题。
女主其实是很缺爱的,她就想要一个能时时刻刻陪在身边的人,所以她一直追问男主什么时候能来纽约跟自己见面,男的却说要先去中国学中文,要等一年半甚至更久,她等不及了,她之所以移民是为了更好的人生,此刻抛下工作和学习跟一个旧人暧昧就算了,结果还是未知,她动摇了。
其实她在等男主的一句话,想让他主动一些,但是男主不但没有明确表白,连一句承诺都没有,所以她决定放弃了。
影片一直贯穿始终的一个概念是因缘,作为中国人当然很好理解这一点,其实仔细看,韩语的因缘几乎就是直译的汉语。
估计导演多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然片中也不会用到这么多中国元素:男主为了学好汉语还特意去了中国上海,女主不但彪过一句汉语,连住的地方都有汉字店铺。
扯远了,说回因缘,影片多次提到因缘,女主跟一个很普通的矮个子白人结婚是因缘;男主在上海跟一个女孩看对眼,也是因为因缘,女主旁白解释因缘的时候,特意用一个镜头交代这二人一前一后走进同一家面馆,后来又坐了邻桌这才看对眼。
很可能这个女孩就是男主那个已经谈婚论嫁却又不得不分手的前女友。
严重怀疑导演是拍了这两人戏的,后来出于某种原因给删掉了。
男主说,他和女主之所以没有在一起,是因为因缘还不够,可能这一世在积攒因缘,等到下一世就在一起了。
这句话很有意思,不禁让我想到,也许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品尝上一世因缘的果实,就是在种植下一世因缘的路上。
果实有苦有甜,就看你种植过程中是否用心,是否怀揣善念,否则终将自食恶果。
其实这部影片,我猜测导演可能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男女主小时候都是学霸,大概率长大后会有一翻大作为,可惜事与愿违。
女主小时候高呼要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也一改再改,最后甚至都没有了愿望,在男主的再三逼问下,才勉强说了一个,女主连婚姻都只是为了一张绿卡,跟矮个子犹太男人生活在拥挤的公寓里,这应该不是她最初移民时想要的结果。
男主也差不多,学了工程学,虽然还专门来中国深造,结果工作收入也都一般,一直弯腰低头显得很自卑,也不知道是觉得配不上女朋友,还是心里想着女主放不下,一直不敢跟女朋友提结婚,估计两者兼有,总的来说他也不是世人所标榜的成功人士。
但是有一点,男女主都已经欣然接受了现实,两人虽说内心可能都有对方,但直至最后一刻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们都是善良和有责任的人。
其实作更深的解读,女主可能象征着男主内心对成功、对名利的欲望,虽然心有不甘,但他并没有不择手段去强求,其实他跟女主在一起的时候稍微大胆一些完全是有机会把女主抢走的,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去做,代表他内心其实接受了自己的平庸。
反观女主,她当初移民其实是很仓促的,都没太来得及跟同学们,跟故乡告别。
后来她嫁给一个可能并不是自己多么深爱的人,做梦都只用韩语,男主吐槽他韩语差,她说平时只有跟母亲才说韩语。
所以男主其实象征着她对过去的自己,对故乡的愧疚所产生的执念。
男主的到来,让她直面自己的内心,她作为人妻,在最后一刻把持住了自己,没有做伤害丈夫的事情,代表她也就此放下了过去,放下了从前那个要强的自己。
她也坦然接受了这一切,所以最后男主离去之后,她痛哭了一路。
片中男女主当着女主丈夫的面敞开心扉谈了很多,男主假设了一系列如果,如果女主当年没有移民,或者如果他勇敢一点表白了,甚至如果去纽约找她了,二人是不是会恋爱会分手,会不会结婚生小孩?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会面临很多次选择,选择上哪个大学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工作,选择哪个恋爱对象,选择跟谁结婚,选择要不要生小孩,任何一个选择可能都导致非常不一样的人生,我猜测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现在很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现实。
愿所有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能做出当下最符合心意的抉择,那样最终才有可能收获最符合心意的结果。
女主不会陷入旧情的原因:她费了两次移民的工夫才来了纽约;她小时候想拿诺贝尔,青年时想拿普利策,中年想拿托尼奖,这些奖都得在美国才好拿;她可以为了绿卡而嫁人;所有这些沉没成本在那摆着,这就是她自我认知的根基,所以她根本不可能回到过去,代表故土的男主只是一种情愫,一个东亚人的形象。
如果女主是个大学毕业被家里人送去美国的留子,学的也不咋地也没有美国梦,也融不入当地,正琢磨回国开个民宿,那男主这旧船票绝对能上她的船。
女主在描述男主时说:“他是个很韩国的韩国人,挺有肌肉的(确实是个双开门)”,这明显是一种第三方观察的口气,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这份旧情有多冷漠,最后的一哭也只是觉得这情节很好哭而已。
而对男主来说,女主是个反复离去,反复抛弃自己的角色,他这辈子一定要来确认一次女主对他是有情的,不确认这事他就没法做到认知协调。
最后他得到答案了,女主挺给面的,还把他介绍给现任老公,给了他一个人生中的位置,这就够了。
当然最终解决问题的是“轮回理论”:我们这辈子不用纠结在不在一起,反正咱俩这段也只是8000轮回中的一回,还有来世呢,这一世就这样吧,不强求了。
挺好的,信佛挺好。
是没想到能流水账成这样,像小红薯上的拼贴手帐一样,将所有网红元素撕碎做旧再拼贴起来,最后发一段无病呻吟的诸如站在纽约门廊里面吐槽so korean和normal life的话,太典了太典了。内核如此空洞,所谓的镜头语言就是极力往插图构图去靠,就连调色都那么让人“惆怅”,最后酒吧里面三人坐在一起的调度是我今年看过最僵硬笨拙的场口。本片就属于那种没有才华和内容,但是会装X包装自己的典型。1.5.
SummerIFF2023.故事起伏不大,偏情绪流或氛围型的影片,从银幕里两人的记忆唤醒银幕外观众对某人的情绪,前世的感情是真的,现世的情爱也是真的,但人生没有如果,与其过度沉溺在这些前世的幻想里,不如走入现世的生活中,珍惜眼前人(或者这样理解,青梅竹马代表着不时呼唤移民游子的文化故土,而现任老公则是吾心安处是吾乡的移民生活)。
纽约东村亚洲餐馆饭后敲开一个fortune cookie,抽出纸条,上面写满了Yin Yuan. 2.5
两个人的再次相遇能够追赶过去一同落下的感情吗?片名的双关好像既是导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对移民生活的认识:过去已然变成前世。吧台的对话回到了因缘主题 被隔在左右的男主和丈夫之间的寡言除了语言隔阂更多是因缘呈现的两面:他们落在可能与实然的两端,两个在逻辑上不应遇见的实体,遭遇便是崩塌。被家中告别一场的门框与男主去往机场的士经过的桥所锁定的 是家门口送别男主与走回丈夫怀中的那个横版移动镜头空间,女主从uber上车点到家门口楼梯的这段踱步可能才是电影里最长最长的时间,在这里长镜头被情感与因缘的前世今生扯得好长好长,无数的感情的可能性在这里排队。在对话与沉默之间保持了不错的控制。配乐风格和无对话时的镜头运动都非常郭共达。在可能爱情与实然爱情之间 应该知道如何选择,薛定谔的爱情也经不住遭遇现实
实在太好睡了,我记忆中唯一一次一部也没多长的电影结结实实睡着两次的。概念也挺好表演也挺好(第一次视频时候男主那个表情太到位了)金句也不少,女主丈夫这个角色的立场设置尤为微妙。究其不好看原因,大概是男女主过往的铺垫实在是差点意思,也就让整部片子这种含蓄的遗憾感无从发挥难以信服。
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无聊的电影
故事一般,动人的是氛围,是下雨的纽约,是流动的河,是男主的怯感和局促,是女主的故作轻松,是犹太老公的沉默和隐忍,是一次次有意无意的对视,是看电影的人各自的遗憾和内心波澜
电影里的两种爱情,一种是因为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恰好满足了彼此的需要,一种是因为你是你,ta是ta,你们俩就是你们俩无论时间境遇无论是不是在一起。
三星半。一部很厉害的私电影,大到移民就是一场现代的文明战争,小到只是自私的人站在路口的心中所想。我很喜欢儿时的戏份,不仅关于青梅竹马,还有关于两人“自我”性格的建立,海盛问娜英为什么哭,娜英要抢走妹妹的英文名,两个人的人生首先是自己的,才是爱情的,这一笔没有暧昧。自信的人总有无可奈何,但又思及凡事有因果,一时之间,心在难过与不难过的临界点,微妙之极。我也很喜欢他俩异地联系的那段蒙太奇,就像一首节奏舒缓的散文诗,很特别,不过他们没有越过自然规律,看见对面的那个人,就感受到心中感情的流逝,承认爱情就是长长久久的遗憾,承认失去又无处寻找,人生就是承认规律的过程。格里塔李完美诠释的娜英,没有什么可以破灭,又什么都明白,她生活下去,成为了生活本身。
我以为他们要吻了,啊,没吻,可惜没吻,幸好没吻
喜欢的是,终于看到从头到尾不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韩国人了。不解的是,这种总要拉扯因缘前后时的感情从何而来。毕竟,我自己就是这样经常全球探访青梅竹马或者未尽缘分的,当然,可能因为蹭吃蹭住,就完全不会感伤哀悼一番。
仿佛在国产八点档,一切虚飘在空中的韩国场景都很浪费时间,可能还不如温州一家人和什么我在加拿大挺好的。Greta只有回到美国人身份才有点看头,对她的美剧律师印象太深,总感觉下一刻会对这两个庸碌的男主翻白眼,说这些废话对姐来说很烦,有意思吗你们?以及当你怀疑编剧不会描写男性角色时,我选择相信:是刘台午真的不会演戏。。。
拍得还好,但内核又刻意又肤浅,细节没有生活气息,世界只有‘我’且不会成长,家里人写没了朋友境遇百年不变,最后因缘不止姻缘!
3.5 我们因为梦的语言相聚在一起,却又因为梦的存在才相隔万里,城市国别的鸿沟造就了脆弱联系的坚实宏伟,也正是看到了彼此的相似性才决心远离彼此。命运交织的错位,身处异乡的成年,相望故乡的童年,无法摆脱和拥有的思念,如同文化与母语般与自己紧紧捆绑在一起,等离开之时才会去真正理解它。那些刻骨铭心的私密情感,并非代表了从前的我们,而是代表了最后的我们。所有情景中驻足停留的瞬间,专注此刻的情景都亮明了我们语气中的默契。席林宋与郭共达具有同样亚裔视角的东方魅力,他们都需要因缘抑或其它地域符号来表达心中的困顿与渴求,你不能否定情景上的魔力,因为它并未试图真正走入其中任何一方,对于所有无法停下脚步的亚裔来说,孤独永远无法被消解。在世界公民无法相融的当下,我们需要这样的虚空般的慰藉,尽管它从未归属于任何人。
1年制创意写作班速成作品,diaspora版婚姻生活,小红书镜头语言+公众号剧本,即便用了那么多长焦恋物特写,也不能复刻出aftersun提供的那种personal obscure sadness。三人坐在酒吧里聊天老公在旁边抠手机那段还不如ph上看一个ntr片来得带劲……即便想描绘回不去的故土情结,却因为根本缺乏现实主义空气而变得虚浮无根,只能让前男友抱怨加班太卷带过几句。所有以自己为投射的创作者能否稍微考虑一下,阐述你淡如菊的人生或许不需要浪费观众一个小半小时的时间呢……感觉拍这个电影就是想让本土初恋男亲口对她说出那句“你移民出来是正确的选择 韩国没有你发挥的空间”
其实不是爱,是对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向往。有点矫情。
3.5吧,可能对今年文艺片首爆款有点期望值过高了。之前预告片蛮喜欢的,风格和调性都挺明确,朋友传来的剧本读起来也很舒服。如果只是想看一部人淡如菊,韩系小清新,你能看到所有你想要的东西。前世今生,童年与中年,“因缘”二字一出,老美纷纷捂心倒地不起。以十二年为期,12岁,24岁,36岁三幕三个人生阶段,整个结构和衔接都没有什么特别亮眼之处,视听语言还很青涩和简单(的确就是MFA毕业后first feature的程度),尚谈不上什么导演手法。然而这种青涩跟剧情某种程度上也算刚好有所呼应。有几场戏写得很好。离开故土二十年的女孩,在梦中依然只说母语。最好的是演员,三个人都非常讨喜(也很会穿衣服!)。整个观影体验是很舒心的,甚至结尾还会有一些隽永。如果心里也有一个念念不忘的人,就更好了。
其实是很浪漫韩剧的配置,初恋以及丈夫都如此爱女主。出彩的是那些moment,女主和初恋相隔20多年重逢,只是看着对方笑。女主和丈夫挤在小公寓的床上谈心。三人在酒吧里坐在一起却都很怅然若失。是完美的结局。
一则精致细腻的小品。奇怪的是,最打动我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移民问题。女主在青梅竹马和丈夫的谈话中反复遇到这个问题:如今的生活是自己当初舍弃一切梦想追求的生活吗?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自己也不去追求那些伟大的目标了?在酒吧里,Hae Sung跟Nora说,你离开韩国是对的,韩国太小了,装不下你的梦想;那一瞬间我似乎想替Nora回答:美国太大了,我的梦想在这里好像什么也不算。
我承认每一次迁徙都伴随着一场身份割席。他们改变我的附近;架构我的语言;塑造我的亲密关系。可是曾经的我就像是梦里才会无意识的native language,Brooklyn Bridge下格格不入的旋转木马。停在过去的人仍然在怀念当时的crybaby,而那都已经是我的past lives。我们讨论了前世无数种相遇,最终戛然而止在纽约的一个晚上,没有whatifs的答案,只有数不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