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死于明日

Die Tomorrow,哪一天我们会死(港),明天,最后一天(台)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农,帕查·朋皮雷亚,茱蒂蒙·琼查容苏因,瓦尔蕾特·瓦帖儿,淳妮苷·内醉,札玲朋·尊克迪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英语年份:2017

《死于明日》剧照

死于明日 剧照 NO.1死于明日 剧照 NO.2死于明日 剧照 NO.3死于明日 剧照 NO.4死于明日 剧照 NO.5死于明日 剧照 NO.6死于明日 剧照 NO.13死于明日 剧照 NO.14死于明日 剧照 NO.15死于明日 剧照 NO.16死于明日 剧照 NO.17死于明日 剧照 NO.18死于明日 剧照 NO.19死于明日 剧照 NO.20

《死于明日》剧情介绍

死于明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部作品继承了纳瓦彭之前影片中的混杂实验元素,是一种包含虚构成分的散文电,有音频、图片、记录文件等媒介拓展达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麦斯卡:死灵法师超级整蛊霸王扑通!扑通!花少年奇异太郎少年的妖怪绘日记大男孩第二季盗贼驭影师钻石行动杨大郎智斗沙门寨黄大妮环环相扣归乡一代骄马王牌英雄想象之光生活的烦恼猫的报恩母亲的女友浪花男神西部慢调美人三嫁太行赤子和前任的第二次恋爱嗜人之夜守岛人异世界悠闲农家角落小伙伴:魔法绘本里的新朋友律师Sodom男子高中生的日常皎若云间月

《死于明日》长篇影评

 1 ) 《死于明日》:今天,你在干嘛?

Die Tomorrow,当死亡在“明日”发生,死亡是一种将来时,但是这是一种必然抵达的将来时,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将来时——死亡就在明天等着我们,仿佛空留着一个位置,每个人都要坐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来结束这一个不是仪式的仪式。

可是,不管死亡是突发事件还是自我选择,不管死亡之前是未知还是带来痛苦,当一个人死去,真正影响的是别人,是那些还活着的人。

电影海报上有九个人,一串数字写在上面,这是他们出生的时间,数字后面是一个连接号,连接号后面没有另一个数字,当死亡数字缺席,小小的连接号就是那个空留着的位置,它指向的是活着的现在,是生命还在的今天。

那个2006年出生的孩子面对“如果明天死了,你会难过吗?

”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会非常难过,因为活得正常,然后就死去了。

”因为正常活着,死亡却降临了,这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但是当这个听说“死亡”或者“自杀”会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孩子,说出“死亡会是非常难过”的时候,他其实是靠着一种想象来谈论死亡,2006年出生,2017年电影上映,他最多只有11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回答问题时脸上的表情也是放松的,在他那个连接号打开的生活里,应该没有遭遇走到过死亡边缘的事件,甚至没有经历过他人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会死吗?

”对于这个问题,对面的人回答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而当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小孩终于开始哭了。

不管是听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时的哭泣,还是说出“明天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时的笑容,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永远是未知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从网上获得死亡的知识,从别人的回答中体验死亡的感受,死亡在他那里都不具有直接性,或者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无法亲身经历,只有死亡这个词语,这个状态,这种经历,才成为死亡本身。

所以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隔开了死者和生者——就像那个连接号,一端指向出生,一端指向死亡,它永远无法在连接的状态中获得关于死亡的内在感受。

小孩之外,则是那个已经活了102岁、即将迎来103岁的老人,和小孩的懵懂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老人对于死亡,却有着一种快快降临的心态,当问他:“你害怕死亡吗?

”有些耳背的他摇了摇头,“我希望自己死得越快越好。

”曾经他以为100岁是生命的极致,但是他却轻易跨了过来,100岁之后是101岁,101岁之后是102岁,102岁之后是103岁,甚至,之后家人还为他举行了104岁的生日宴会,成为寿星的他,面对家人,却是一脸茫然,就像他回答问题时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得那么就?

”生命太长了,老人似乎渴望死去,在他看来,有一种东西控制着我们,它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而获得太久的他甚至将这种“超然”命名为“某种错误”,原本希望在人类生命极限的100岁时死去,他却依然活着,原本想要死得越快越好,生命却像开了玩笑一样,让他还一直活着。

为什么他要渴望死去?

在回答“死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老人这样回答:“重点不是死亡本身是好还是坏,而是在你走之前人生是好还是坏。

”这一句回答是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因为他曾经看见最爱的妻子死了,曾经看见儿子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爱着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他来说,活着不是一种生命的荣耀,反而是一种痛苦,“最糟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亲人死了,那种痛苦如影相随。

”所以活在痛失爱人的活着状态,他当然渴望死去,渴望死得越快越好。

但是无论是11岁的孩子,还是104岁的老人,未经历他人死亡的年幼者和经历了太多痛苦的年长者,面对死亡的时候,似乎都把生放在了对立面,似乎都在想象自我的死,似乎很遥远,似乎很漫长,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远处的存在?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死去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当字幕被打出来的时候,屏幕左上角呈现的是时间和“死亡人数”,它们都在不停的跳动,时间在累积,死亡也在累积,而当电影结束定格在70分钟21秒的时候,死亡人数是8442人——也就是当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8442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于明日”就是死于今天,死于现在,死于永不回来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即时的,死亡是永远的:2012年6月11日,一名商人在证券交易场所的睡梦中死去,五个小时候才被发现——他靠在椅子上,一种死亡的状态似乎没有痛苦,甚至旁边还坐着正在聊天的女人,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却无声无息;2016年11月30日,一名资深音乐家在家中宁静死去,一种死亡的状态一样是没有痛苦,在死之前女儿还在为他按摩,还在说没有电话和讯息的一天太无聊,而躺着的音乐家告诉她:“没有电话和讯息,这才是美好的一天。

”女儿走开,将枕头垫在他的头下,音乐家翻了个身,仰面朝上,而这一种姿势竟成为他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幕,镜头慢慢拉远,从房间大门,从门到过道,从过道到庭院,从近到远,仿佛生命从生到死的过渡,无声无息,却总是在变化。

商人在睡梦中死去,音乐家平静告别人世,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痛苦,而其实对每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也只是在死亡降临的刹那有过痛苦的感觉——世界上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用枪射中自己脑袋和使用氰化物排名前两位,而排名第一的爆头枪击死亡时间只有短短1.7秒。

1.7秒是留给自己的痛苦时间,1.7秒之后,死亡体验便结束了,而这种内在体验也无法传递给别人。

但是1.7秒之后留给他人的痛苦时间却更加漫长,所以让死亡降临,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是他人,他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只要活着,对于未知的死亡,总是会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悲伤。

妻子因为患了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病房里都是氧气瓶,对于心脏移植似乎也不抱以太大的希望,在走向死亡之路上,妻子感叹:“等待着,像是他们给我们时间准备。

”丈夫想着妻子可能不久将别于人世,却依然安慰她:“每天读有人死亡,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

”两个人坐着,鼻子上插着管子的妻子却给丈夫剪着指甲,发现丈夫的脚开裂了,说他又忘了涂化护脚霜,“你这么健忘,我真的放心不下。

”妻子有些不安地说,“给你剪了一辈子,以后没有我,你要照顾好自己。

”言语之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而男人也更换了位置,给妻子按摩,“我会想念你帮我按摩的感觉。

”妻子慢慢闭起了眼睛,泪水便留了下来。

那一种泪水是对于自己不久将会离世的悲戚,更多的是对于两个人阴阳两隔的忧伤,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每一步都在接近这个生命的终极时刻,当男人准备去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一个礼拜,她也像是永久的告别,嘱咐他不要忘记更换护照。

病房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叹息,那泪水,那感慨,都是死亡之前对于未知死亡的预设,可是,在这场生死离别发生之前,一条消息是:一架飞往美国的航班与空管失去了联系,它谜一般地消失了。

一架飞机失事,是一种死亡的降临,那个男人或许正坐在这架航班上——飞机失事在前,死亡的感受在后,这一种颠倒的影像时间似乎在背离现实,其实这反而折射出某种无常:男人正是搭上了这架航班,离开了病重的妻子,但是真正走向死亡的却是自己。

死亡被置换了,当最后妻子因为心脏移植而逐渐健康的时候,房间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书的她或许从那段谈话,从丈夫突然的死亡中悟处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死亡没有给你时间准备,死亡总是偏离预设,所以死亡永远发生在“他者”身上,它的意义却是活着的人从他者的内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飞机失事是意外,2013年8月6日,一个女摩托车骑士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中死亡,也是一场意外,那时,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电线杆便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而就在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还在为弟弟拍照,离开家乡八年突然回来,她的理由是“只是想回来”,站在房顶上为弟弟拍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看一看曾经有过记忆的小镇,或者去那家皮切餐厅吃一顿饭,“餐厅人太多了,后天去吧。

”正是这一个理由,女人便向弟弟借了摩托,而也正是骑上了摩托,在给小狗拍照时走向了死亡。

依然没有预设,依然没有准备,死亡就是一次纯粹的偶然。

但是当姐姐死去,弟弟一个人站在屋顶抽着烟,他内心的想法变成了一段录音:“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像是负气离开了地球,你的死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一直告诉身边的人,爱他们,拥抱他们……”姐姐的突然离世,让弟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在活着的人心里,他者的死亡会变成一种爱和拥抱。

但是,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死亡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人启迪,都会让人重新认识爱和拥抱。

一个泰国西班牙混血模特被一辆卡车撞到,在广告片拍摄现场,大家都在感慨命运的无常,甚至在想着给她鲜血,而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刚化了妆的女孩,她不停地吃着东西、喝着水,似乎不介入那个话题——关于车祸话题的议论,在镜头之外,而镜头里只有她吃东西的奇怪表情,眼泪似乎也流了出来,但是化妆师很快补好了妆,在长镜头之后,女孩站了起来,然后拨通了“亲爱的”的电话,在那一个老虎的道具后面她对着电话里的“亲爱的”说:“品牌大使的工作我拿到了,我很幸运,非常开心。

”因为一场车祸,她从替补变成了正式模特,所以另一个人的死亡对于她来说是幸运,另一个人的不幸对于她来说是幸运。

他人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有时是一种悲伤,有时是一种幸运,有时,却是毫无瓜葛。

女孩蕾没有接那个叫邓的男孩的电话,当邓敲响了蕾的门,她也没有开,“我只想听到你说‘我爱你’,我就马上离开。

”邓隔着那扇门说到,“抱歉,你走吧。

”蕾这样回答。

从邻居那里确信邓已经离开之后,她打开了门,说起了邓的纠缠,而邻居的直觉告诉她,邓可能会选择轻生,所以她对蕾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爱他——如果他轻生了,你是有罪的。

”但是蕾却说:“他跳楼也不是我的责任。

”于是抽着烟,于是商量着去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于是两个人离开时邓留在走廊上的那束玫瑰还是静静躺着。

死亡与爱情有关,但是不爱的人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

邓到底有没有选择跳楼不得而知,当那束玫瑰安静地躺着,即使邓从高楼上跳下,对于蕾来说,就像玫瑰一样,和自己毫无关系。

死亡在别处发生,死亡是他者的经历,当生命无常落入这样一种注解中,到底是不是宿命?

四个女孩聚在外面的酒店里,明天他们将要参加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上,她们看着杂志上关于星座运程的信息,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有人希望去美国纽约,有人则想要去乌克兰的基辅,有人准备开园艺店,有人则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有人则希望未来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似乎很遥远,但是都有着对于生活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面对那些星座运程,她们也乐于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她们把杂志上的信息拍下来,准备来年的时候对照看看准不准。

最后他们在喝啤酒时发现啤酒已经没了,于是四个女孩商量着谁去下面杂货店买啤酒,他们开始抓阄,“看看谁是幸运者。

”镜头前是一罐空空的啤酒,带着笑脸的她们,抓阄的她们,都在镜头之外——镜头之外,仿佛是对于生命不在场的一种注解,到底谁会去下面买啤酒,也成了一种未知,但是第二天的消息是:深夜2点15分,一个21岁的女孩在饭店楼下便利店,被一辆冲进来的货车撞到,据称她计划早上六点参加毕业典礼……参加毕业典礼永远不会发生了,幸运的女孩成了最大的不幸者,一辆卡车,一场车祸,制造了死亡,当死亡猝然而至的时候,所有关于命运,关于星座,关于未来,都变成了一种空无,而死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更突显了生命的无意义。

那个在证券交易所里死去的商人,那个在自己家里安静死去的音乐家,那个被摩托车砸死的女孩,那个坐上失事飞机的丈夫,以及这个买啤酒而死去的女孩,似乎都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中走向了死亡,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意外。

而那个渴望死亡的老人,那个拿着凳子从高楼中跳下来的男孩,却用痛苦来注解生者的意义,就像那首歌所唱:“我受够了没有终点的重复,我喜欢变成虚无。

”有时是无法决定的无奈,有时却是自我选择,也许,当死亡或者只是死亡本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给死亡真正的命名。

今天女孩们谈论着未来的理想,今天姐姐想要留下这个小镇的记忆,今天丈夫安慰着妻子,今天都是活生生的,但是,今天无法预知的明天,女孩被卡车撞死,姐姐被电线杆砸死,丈夫在飞机上失事,当一切都“死于明日”的时候,或许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蜉蝣是地球上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所谓朝生暮死,它们只有24小时的生命。

”浮生一日,蜉蝣一生,或许每一个死亡的人也像蜉蝣一样,过完今天这24小时,便是一生。

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偶然发生,死亡无法预知,当然,死亡也无法躲避,所以当明天的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今天,你在干嘛”或许是每一天活着的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爱,可以拥抱,而所有的一切死亡都在今天之外——当70分21秒的电影最后定格,在他人的“明天”到来时,已经有8422人走向了死亡。

 2 ) 林象文化观影记录2021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

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

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

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

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

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

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3 ) 死于明日

泪点极低如我,也没有半点触动。

对真实死亡事件中当事者死亡前一天的搬演,还有音频,照片,纪实采访等媒介元素。

六段事件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意外前夕当然都是风平浪静的,表现破碎前的平静是很能调动观众情感的策略,这些案例的选择挺讨巧的,相对应的意外死亡能带来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更单一,它很难和纪实部分干瘪的讨论死亡的文本内容做等量齐观。

同时在刻意挑选过的案例呈现中,又夹杂太多编导刻意的讨论,节奏的克制平静,日常化的表达也无法抹灭这种刻意,小画幅的聚焦又在提醒这种搬演性,有一种很微妙的搞不懂对方到底想不想让人共情的排异感。

其实选择死亡前一天,并非是对一个人的死亡有什么特殊性,而是这部片最大的戏剧性所在。

真实的死亡数据的跳动,和片中对死亡简略抽象的言谈,前者是给人以压迫感,后者是让人去看淡死亡,这还谈个啥啊。

我觉得这片要是讲死的虚无就太贪心了,死未必虚无,生才虚无,叫生于虚无倒是更扣题

 4 ) 你看完这部电影,就会有8442人死去

不久前,一条新闻刺痛了派爷的心。

广西柳州," 下车扶老人被撞 " 的女孩卢明华因抢救无效离世。

她的生命,定格在 23 岁。

人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死于明日》Die Tomorrow(2017)

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名字——《明天,最后一天》

看片名,你也知道,影片对准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死亡。

死亡有多可怕?

即使是未成年的小女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也会嚎啕大哭。

也许是前一秒还在和亲人说着话,念叨着自由生活的好处。

下一秒,就睡过去,永远醒不来了。

对高龄者而言,寿终正寝,也许是个必然的结果。

2012年6月11日,一名年富力强的商人,在证券行,也长眠不醒。

5小时后,他才被发现死亡。

中年人不辞辛劳的工作狂性格,让疾病提前带走了他们。

我们每天的新闻里,都会看到听到这些看似突然、但却当然的死亡。

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让他们离开了世界。

我们虽会叹息,但也觉得都合情合理。

那么,大家还记得海报中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吗?

数字,是他们的出生年份。

最大的,不过30出头。

印象中,你很难将他们与死亡立即画上等号。

青春年少,可能会有灿烂美好的人生。

死亡,并没有因为年轻放过你。

2017年5月24日,午夜。

即将毕业的四位好闺蜜在酒店中喝着啤酒,闲聊星座与各自未来的生活计划:

有人想要出国;

有人想做点小生意;

有人想要结婚生子,过小日子;

她们计划在早上6点离开,参加毕业典礼。

闲聊中,啤酒没有了,其中一位下楼买酒。

意外突然降临——

死亡,也没有因为善良,放过你。

2015年2月17日,泰国女明星法李达费南德兹,被一辆转弯急停的车辆撞倒。

当时她正下车帮忙因车祸受伤的路人。

作为法里达好朋友的梅还是没能抑制住内心的悲伤,眼泪流了下来。

死亡,更没有因为苦难,放过你。

故事里,有这样一对夫妇。

妻子重病在床,时日无多,丈夫常常陪在妻子床前,陪她聊天解闷。

妻子帮丈夫整理衣服,修剪指甲并开玩笑说,没有我,你要怎么活?

我死了,没有人会提醒你:驾照要记得去审核;衣服要勤换洗;饭要按时吃。

然而,丈夫在一次出差途中,飞机失事。

最后,病房里,只留下身患重病的妻子孤独一人。

发现没有?

死神,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有些你可以预知,可以面对。

还有一些,会让你措手不及。

有统计显示:全国每年死亡人口大约890万,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每年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每年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设计,时间线不停跳转,死亡人数随之增加。

在你看完这部电影70分钟20秒的时间里,有8442位人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它以一个恒定的速率收取着不幸者的生命。

而我们,对它束手无策。

死亡,无常。

导演,有着“泰国毕赣”之称的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谈及本片的创作初衷,如是说道。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不过,导演无意用一条条生命,让我们在死亡的概率下惶惶不可终日。

除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意外之外,更打动派爷的,是接下来的一些镜头处理。

中年人去世后,屏幕上依然快速跳动着股市的数字。

下楼买酒的年轻人过世后,是一条长镜头——第二天清晨,清洁工进来打扫房间。

好心救人的法里达走了,她的好友梅,接替她完成了未完成的工作。

梅元气满满地站到工作岗位上。

摄像机前的她,充满活力。

还有一位的弟弟,面对至亲姐姐的突然离去,悲痛欲绝。

他独自一人,在和缓的阳光下,浸泡在吹动床单的微风中。

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形形色色的人,又如何面对死亡?

不经事的小男孩,会觉得很难过。

导演宽慰道,你总是会死的。

可他依然无法绕过这个坎。

意气用事的年轻人,选择用自杀,来提前迎接死亡。

少年邓,因失恋而跳楼。

死亡前的那一刻,他发短信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对大家都很感恩,我很抱歉如此自私。

不想再打扰大家了,一切没了我会更好。

每个人都尽力了。

有些人在经历过失去后,会更懂得珍惜。

失去姐姐的弟弟,一直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甚至亲吻自己的父母也一点不害羞。

历经人间沧桑、与死亡多次打交道的老爷爷,也有不一样的答案。

他先失去了妻子,之后,又失去了他的儿子。

起初,他也觉得非常痛苦。

可在导演追问下,他说出了,死亡好的一面。

看完全片,你肯定会觉得无奈,因为你只能悟出这样两句话。

死亡不会告诉你何时回来,也不会告诉你如何面对。

诚然——死亡,在中国人眼中,一直是个忌讳的话题。

人人对其避之不及,谈之色变。

面对死亡,中国人也常以嚎啕大哭来收尾。

自己哭不出来的,甚至可能叫专业的哭丧者来代劳。

抑或是敲锣打鼓,试图让喜事,冲掉丧事带来的坏运气。

这一切,其实都在告诉每个人。

死亡,我讨厌你,你最好离我远一点!

可还有一个事实,却被多数人遗忘了——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我们常常被教导,应当珍惜生命。

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正视死亡。

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每个人都该接受的生命教育。

只有我们了解死亡,才能活得坦然。

当意外和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笑着大方说一句:我来过,我看过,我爱过。

最后,派爷想以这组新闻照片结束——

2011年11月25日,山西太原火车站候车室,一名老人在梦中去世。

正在等车的一名僧人,上前为老人超度。

死者往生是否极乐,派爷无从知晓。

不过僧人对逝者的敬畏和洒脱,却正应了那两句——死亡,是一个站点。

我们,都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5 ) 有些台词和旁白意味深长

很特别的描述死亡的电影,一切似乎都很平静。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男子:你会想知道明天会不会死吗?

小男孩:不会。

男子:为什么?

如果知道了,你能够好好做准备。

小男孩:不,如果我知道了,我会很难过。

男子:但是你总是会死。

小男孩:但是如果我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我会觉得不想要人生变成这样。

如果我不知道,我只有活的正常就好,然后死去。

飞机上,大人:你对“人类注定受苦且死亡”的概念想法如何?

小孩:就是个正常的人生真理。

大人:你从哪里学到这些的?

小孩:这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大人:你在学校学到的?

小孩:对,但是我跟老师争论了一番。

我老师说死亡是最糟糕的,但我认为痛才是最糟的,看情况。

大人:怎么说?

小孩:当我们死亡时,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事情。

但是当我们受苦,那种痛苦却是如影随形。

年轻人:你觉得死亡有好的一面吗?

老人:死亡是好还是坏?

我觉得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做事不该犹豫。

做好事,你会觉得骄傲的,然后你会觉得开心

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1.猎枪朝头开枪: 致死率99%,死亡时间1.7秒2.氰化物:致死率97%,死亡时间1.8秒3.朝头开枪:致死率97%,死亡时间2.5秒4.猎枪朝胸开枪: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4秒5.爆炸物: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6秒6.火车撞击:致死率96.2%,死亡时间17.92秒7.从高处坠落: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8.朝胸开枪: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9.上吊: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10.车祸:致死率78.5%,死亡时间20.5秒

 6 ) N*8442

每看一次就有8442人死去,可是,有多少个8442人在你活着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总是什么事情都留着明天才去做,可万一活不到明天,你在最后那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你会遗憾没有做到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死亡,虽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可她已经嚎啕大哭。

参加聚会的女学生被卡车撞死,可之前她还跟好朋友们畅谈着将来,还有一生一次的毕业典礼。

证券商人猝死,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许久未见的姐姐拍不到弟弟的笑脸,也吃不到那家小吃店的炸生蚝,弟弟也永远失去了姐姐。

永远消失的MH370航班,生重病的女友与永远失踪的男友,到底哪个会先死了?

一个死了老婆,儿子也死了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看破生命,他所能期待的,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吹熄第104根蜡烛,他会永远的活下去直到还剩下他一个么?

因为女明星重伤,补位的女模特替她伤心,且也为自己能拿到工作而开心,可她真的希望是这样拿到工作么?

因为得不到喜欢的女生,哪怕安慰的一句我爱你,而跳楼的男生,可他爱的人又有在乎过他么?

音乐家在家里躺着,安静的死去了。

有人意外死,有人猝死,有人病死,有人永远失踪,有人还永远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有人为爱选择自杀,有人安静的老死。

当你绿灯经过马路被车撞,当你走在大街被高空砸物,当你坐手扶梯电梯被关被夹,当你发现,不管怎么样,都有可能会被搞死。

也许,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个先来。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做好现在该做的,那样当走马灯来临的时候,你才会不枉此生,含笑而终。

 7 ) 淡化死亡话题沉重意味的六条广告片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用小清新口吻讨论死亡的时候,难免陷入了炮制心灵鸡汤的嫌疑。

这部有关死亡话题的作品更像六支商业广告片。

第一个女生聚会的故事像是高级酒店广告,绝症妻子与遇上空难丈夫的一段像人寿保险广告,男生遭受女生拒绝后跳楼的一段则像是防止自杀心理辅导宣传片。

这并非一部情节完整的虚构剧情片,而是由六个真实死亡案件改编而成的拼贴实验之作。

六个故事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全依赖对小孩与百岁老人的采访纪录片段穿插衔接。

导演的出发点与用意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拍摄人在意外死亡前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短暂故事,以及死亡给旁人带来的影响。

然而,受篇幅所限制,剧本无法以戏剧性转折为重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并不能迅速堆积起足以引起共鸣的渲染力,最多是抒发一下“世事无常用心过好每一天”这种浅显老套的价值观。

拍得最有电影感的只有从美国归来的姐姐探望弟弟,以及女模特在女星遭遇意外后取代其工作的两段。

前者的摄影用光很迷人,后者用长镜头显示女模特脸部表情的复杂变化,也是一绝。

这回导演依然在表现形式上施展创新:方形画幅、柔光滤镜、左上角时而出现的死亡人数标记。

不过这类小花招似乎除了淡化死亡话题的沉重意味之外,没能留下更多发人深省的时刻。

 8 ) 随便写

迟到了但仍然快速投入其中,甚至在结束之后才发现迟到了半小时…女演员的镜头尤其打动人…在映后现场联系导演时,导演解释说拍摄时,有人在旁边辅助念旁白,女演员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说为什么节奏和情绪都恰恰好~全片穿插的老人和小朋友的采访也很打动人,真诚直白,插入的方式也很好,非常喜欢啦

 9 ) 。

面对死亡,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这些镜头有一些冷酷。

人都死了,你为何还表现的一切如常?

死亡,让一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可生活,还是在继续。

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在传达着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语。

这几年有很多认识的人因不同原因离去,启发了我想透过电影去表达出一种死亡的日常感。

我想拍的日常一些,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死亡,无常,但也日常。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并没有什么定律,规定你必须活多少岁,什么时候死。

一个故事的死者是一个年轻人,也许是遇到很多坎坷吧,他决定自杀。

死前,他来到一个女孩的家门口,对她说:“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你能和我说一句‘我爱你’吗?

”女孩拒绝了,甚至不愿意打开门。

其实女孩多少察觉到了他言语中的怪异,但是女孩说,如果他为此自杀了,她也不会因此责怪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不能依赖别人。

“死亡”不会让当事人变得重要,而是你就这么消失了,而已。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即: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必然向着死亡走去。

 10 ) 与死亡并坐闲聊

我和男朋友经常在闲聊时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我会摊开左手掌心,跟他讲从小就有人说我的生命线很短。

跟他一比,果然短了一半还多。

所以,我大概只能活到你的一半年纪。

余生还有那么长,到时候年老色衰也不可能再找到什么合适的人,一个人过日子得无聊成什么样。

于是他也开始为我的长寿打算,让我按时睡觉,少喝酒少抽烟,换掉需要加班的工作,远离令我焦虑的老板。

他说:一生计划看两万部电影吧,如今你才看了三千多部,按一年350部计算,还得活48.57年,这样你大概活到80岁,我到90岁死,等你死了还能怀念你几年。

我说:如果哪天得了重病,千万别插我一身管子让我接受痛苦的治疗,一定要飞去北欧某个国家让我安乐死。

如果你真的比我先死,那我可能一刻也不想多活了。

还有,我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爸妈在场,最好我的死亡成为一条简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

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笃定我的爸妈一定会比我晚死,因为他们一辈子都顺遂快乐,尤其是我妈,年轻时候脾气太大,一点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骂我打我也是家常便饭,所有负面情绪都抒发出去了,怎么可能不长命百岁。

而我自小体弱,心思又多,还是讨好型人格,所有的不快乐都藏在心里,能多活一年就得多感恩上天一次。

我们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我有的朋友则不是,以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朋友居多,偶尔提到不吉利的话,他们会立即要求在场的人一起“呸呸呸”,赶走所谓不吉利的兆头。

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反而觉得越常提到死亡,死亡就越不容易靠近自己。

大概跟见到鬼跟他握握手是同样的道理。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得癌症去世了。

他走的时候挺平静,在病房里还会寻思着每天点些什么吃,他说某一天从床上起身的时候忽然头脑失去意识一口气提不上来以为就要过去了。

从那以后,他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了。

反正,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他也很少哭了。

除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哭过一场,再之后就是奶奶忽然打电话跟他说做了一场梦,梦到他身体不太好,问他是否一切还好。

那时候奶奶还不知道他得了重病,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缩在被子里哭了。

小S在《康熙来了》中曾因为吴克群翻唱已故好友杨明学作词的《我不难过》而失声痛哭,她说去KTV要常点这首歌,不要因为怕想起死去的人难过就避免提到他,否则他会以为活在世上的人都忘记了他而感到伤心。

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每天连如何活得更好都想不清楚,更别说去思考如何迎接死亡。

电影中倒是经常有人死去,动作片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犯罪片拍连环杀手冷血无情,爱情片拍生离死别天各一方,战争片拍炮火连天横尸遍野。

死亡在银幕中每天上演,不够惊艳的死法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无趣。

似乎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早已看惯了死亡。

所以,还能如何通过电影更好的描绘死亡呢?

关于《死于明日》,我想说的话都在短评中了,再复制粘贴一遍: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

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

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于观众而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着死亡。

倾听者、回忆者、对话者、探视者、偷窥者、讲述者、还有死者。

死亡在发生的那一瞬间即被定格,死者被遗忘在原地,而生者则如潮水一般继续向前滚去,与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对此,我无比赞同。

《死于明日》短评

六个小短片,皆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死亡事件,由此探讨死亡的不可预测及人如何面对死亡。今天一切皆正常,死亡却在明日突然降临。泰国也许是因为是个虔诚的佛教国家吧,他们很喜欢探讨死亡及生活的无常,而且能更为平静地看待死亡。其实影片毋须形式上的创新,老老实实讲述故事就行。

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把死亡拍得很诗意了

8分钟前
  • char
  • 力荐

SIFF21 前两天跟朋友在iapm见面,朋友说前些天有个男的从楼上跳下来,砸死了一个女孩子。这部片子讲的大概就是这么些事。能够把自己细碎的想法记录下来还蛮让人羡慕,就是表现方式多少有点自恋。

10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还行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毕业女孩那一段印象深 也喜欢女演员的长镜头(妆也挺喜欢)

16分钟前
  • raiNysoul
  • 还行

度过最难熬的74分钟,无故事性、无数静止镜头,高深莫测的对话和画面意识流太劝退了。拍出来根本上就不想让普通观众看,我也很配合的非常不喜欢。

18分钟前
  • シャツ
  • 很差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Mr.Charles(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3323418/很难去形容这部影片到底算是什么类别,又是一种什么形式。其中夹杂着短片,采访,纪录片,伪纪录片,真实的故事,或是真假难辨的场景重现。就像对于死亡,无论多少讨论似乎都不够。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对死亡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态度。这部片对于很多小成本之作,或是一些学生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导演能够真正发挥出他的思考,也在片中拓宽影片的主题。而本片的实验性,也没有让成品最终变得枯燥无趣。反倒是全片都保持着生活化的气息,即便是如此沉重严肃的话题,观影过程却不会太过压抑,反倒有些解脱和释怀。

22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清浅灵动又诗性的散文结构,实验色彩浓,也看出些许未来影像的潜力。导演对单一长镜头的设计调度挺有想法,在局促的场景和篇幅内赋予死亡以朦胧的在场感。时光倒带和滚动的时间码并置,交汇成情感洪流,将每个人裹挟其中。最喜欢头尾小孩和老人间奇妙的互文关系,何为死亡?大概是遁入虚无吧。今天就要去吃炸生蚝,毕竟明天可能就是告别的日子。

26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敬畏生命 可这样的记录形式是否不太必要?

29分钟前
  • 猪皮圈
  • 很差

片中小孩子和百岁老人看待死亡的视角都挺值得参考的。人各有命,就是很多的说不定和不确定。

30分钟前
  • เมย์
  • 推荐

每秒过世两人

35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几个故事片段的满和空都让人看得很投入 问答却蛇足

40分钟前
  • Настя
  • 还行

太个人的分享了吧,采访对象略无趣,选取来展开的段落有许多段也都略无聊…嗯,虽然说人生是这么无聊,但是死于明日之前也要珍惜呀?(看看隔壁法医探讨的死亡观 本片略落后)

44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较差

好爱剪指甲那一段。

4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看过

51分钟前
  • 🍏
  • 力荐

选题很好,讲述的方法也不错。生与死的话题往往容易煽情,这一部却选择了一个很平静的视角去看待死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领悟。但这个画幅选择不太接受,第二段姐弟对话的戏真的很想撕开屏幕了!

55分钟前
  • Alan
  • 推荐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

57分钟前
  • 子期已归西
  • 还行

人生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

58分钟前
  • 凌寒独自开
  • 还行

形式比较做作,还不如聚焦一段铺开了说

1小时前
  • 🫧
  • 较差

推荐来国内拍微博每年的“最美表演”

1小时前
  • mom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