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节奏,张力,对白都非常的到位。
当然只能算是一部伪纪录片。
不过它既含有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有事实的根据。
而最终,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却能给人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也许只能说国家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公平,公正,是永远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看人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终又想获得的是什么?
是权力,金钱,欲望。
还是那非常难得一刻的心灵平静。
也许懂的多,想的多,了解的多,并不是幸福。
因为有无数的矛盾,在心中纠结,撕扯。
所以,让无知的人们去幸福吧!
让清醒的人们,完成担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个人觉得刚好及格的分数而已,那些大喊影片多么好的无非还是骨子里对于美利坚自由美好的假追随者罢了。
影片和生活有时候就是截然相反。
有这样的影片为女性发声结果有改变吗?
没有,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其他都是短期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疫情期间非常明显揭示了这一点。
相比这类好的纪实片很多,这个权当饭后茶余消遣的一部普通影片罢了
本片以当年托马斯大法官被提名时爆出的性骚扰事件拍摄,托马斯被提名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时,曾经的下属希尔教授指控其曾经对她进行言语上的性骚扰,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对此进行了公开的听证会,最后参议院还是通过了托马斯大法官的提名。
从影片来说,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不太可能有戏剧性的变化,但很巧妙的把当年的新闻素材夹杂在影片中,使人感到影片十分真实。
这种手法也会使很多观众感到过于平铺直叙而令人乏味。
但是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给影片大大增色,特别是在听证会上的大段发言,情绪饱满,神态自如,很好的诠释了两人的心态和应对。
当年的这一事件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是罗生门,双方各执一词,也缺乏明确的证据,而且当事双方都还在世,托马斯大法官还是现任的大法官,所以影片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
然而,影片的视点是以希尔教授为主,表现的篇幅也远远多于托马斯大法官,隐含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其实托马斯大法官虽然通过了参议院的提名,但他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了严重的影响,说名誉扫地也不为过,也造成了托马斯大法官在就任后长期不在法院审判时发言,被自由派大力攻击不能胜任大法官的职务。
然而我们从托马斯大法官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和法律素养的美国法律人。
但是作为一名黑人,他却持有强烈的保守主义立场,这在美国黑人中是比较少见的。
他被提名时所经历的事情又更进一步影响了他的立场和心态,所以在最高法院中,他的影响力一直没有彰显,同时屡屡被外界质疑他的素养和学识。
所以说,托马斯大法官的被提名和进入最高法院,就其个人来说既是成功,也是一种悲哀。
下午专门空出时间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足以让人思考许久。
片头托马斯的前任大法官说道,“一条黑色的蛇和一条白色的蛇没有区别,它们都会咬人。
”点明这部片子不是在说种族歧视。
这是一部主题很明确的政治电影,讲的美国90年代老布什当政时期,提名一个黑人大法官,而这个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遭到黑人女性的性骚扰指控。
事件略显微妙的是,女主指控对方的性骚扰都是语言上的骚扰,因此没有物证,双方也就此展开了各执一词的辩论。
挖掘这个事件的是名参议员的女助理,(这里插句,女助理是梅姨的女儿饰演就叫小梅吧)小梅发现后交给了另一名对这类指控有问责权的拜登参议员的助理,不想管闲事的拜登迫于压力只好开听证会。
听证会是全片重头戏,法学教授的女主安妮塔面对这种场合逻辑清晰,话语理性,即使在拜登目的不轨地将家人请入庭内后仍能尽量保持克制的陈述那些污秽细节,高高在上的参议员们似乎无法击倒她,然而能言善辩的不止安妮塔。
被控的托马斯更善于对峙政客,一针见血,生生把性骚扰的问题转移到种族歧视,把施暴者转化成受害者,就连白宫里的那些老油条们都感到错愕,一下子坐立难安,所以这样的听证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安妮塔也看到这点,可以转变局面的另一位受害者不许上庭,能直接定罪的录像带记录不能合法作证,由半数支持托马斯的参议员们组成的委员会下,她能伸张什么正义呢?
参议员拿她当年的懦弱攻击她,要求重复叙述当时变态的情景羞辱她,她改变不了托马斯称为最高法院的结果,可她做到了说出实情,即使代价很重,可当回到大学,看到学生们敬意的微笑,办公室成箱的来信,她明白了自己这样做的意义,受伤是很痛苦,可她不是一个人。
看到安妮塔在听证会自述的时候,脑海里想到了《纸牌屋》里被性侵的女兵。
为什么一个性骚扰的控告竟然如此难下定论,因为这是政局,政客们不关心谁对谁错,什么正义良心,他们只关心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托马斯是部分参议员利益团体的一员,甚至是总统利益团体的一员,为了任命自己人总统甚至不惜搞出“被爱妄想症”诬陷安妮塔,即便是总统又如何,他也只是一个混迹政坛的政客,一个演技卓越的混蛋。
电影里很多细节使剧情更加丰富和多元,安妮塔第一次面对媒体发言时,白宫新闻办公室里一个白人男员工看着电视说,“这些女孩总以为向媒体求助,在摄影机前发言能够有所帮助,但每次她们都表现的很低贱。
”这时另一个黑人女助理白了他一眼,很快安妮塔冷静犀利的回答啪啪打了白人的脸,女助理反击道,“她看起来一点也不低贱。
”安妮塔在听证会做陈述时,刚开口说了句“主席先生,”就被拜登用毫无意义的“别让无关的人进来”的话打断,这种压制性的打断使得气氛一开始就带着歧视。
此后安妮塔说完,拜登又特意叫她的家人也进来,然后出人意料的让她再重复一遍托马斯是怎么骚扰她的,当着父母的面说出那些不堪的词语。
一是施加心理压力,二居然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托马斯赶到黄金时间做陈述。
听证会开始期间,办公室里的女秘书随着每个人的陈述结束修改起伏的选票。
小梅见安妮塔孤立无援,于是在同事提醒下去找自己的boss肯尼迪议员,说服他为安妮塔说话。
指控开始后,国会的女议员们成群结队找拜登讨说法要求他推迟对托马斯的任命投票,拜登以程序为由让她们自己去游说议员们,大妈们便强势的开启刷票模式。
托马斯的拥趸者挖掘安妮塔的黑点,发现有人说她把毛夹到试卷里,并打算用此来攻击她。
可这时连拜登都开始觉得无理取闹了。
准备去听证会前,托马斯忿忿的对妻子说了一段话,“那些肆意评判我的人,有一半都是自己生活在道德阴暗面的人,金钱交易,性骚扰,也没见有人指控他们,打乱他们的生活不是么?
是,他们屁事没有。
”可以看出这段已经证明了他确实骚扰了安妮塔,做过的人才会阴谋论别人也像他一样,他不觉得自己冤枉而是觉得自己倒霉被人告了。
看到安妮塔退出,托马斯任命成功时,真的感到很绝望,国家体制,政局浑浊,人性泯灭,然而这次听证会后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女性地位的崛起,大众思想的转变,民权法案的签署。
事情发生后,不必追溯当初为何妥协,而是在犯下错误后吸取教训,以此为戒。
就像片尾安妮塔说的,“我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所做的都是恰当并且正确的。
”
在两党博弈中,其中有人找到托马斯 租看色情录像带的记录证据 ,可是工作人员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上帝有和它相反的法律,我们不能被披露公民私人观片记录。
即便如此,也不能破坏公民隐私的权利。
这部片子,不仅仅折射出性骚扰的问题,女权发展的问题,还有种族歧视问题。
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 。
本片的结尾最为惊艳,与 《聚焦》 一样,没有盖棺定论式的说教;而是 展现了事件的历史性 , 注重这次事件对于美国女性发展的影响。
无数封给希尔的来信代表了全国各地女性的心声。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契机 。
这次事件后,美国女性维权事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性骚扰的意识也得到了普及和增强。
这让鱼叔想起了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宗新闻——南方报社的记者涉嫌诱奸女实习生 。
听起来貌似比本片中的性骚扰事件 还严重 。
这个新闻一度成为话题热点,各大网站上尽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人们也不断谈论,可是之后呢?就这么结束了?
七分。
虽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讲述角度还是有偏向性的,偏向弱者女性。
尽管心力交瘁后并没有改变结果,但对社会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很佩服勇敢站出来的女性。
后来看了《夜色天堂》后又有点质疑真相,法院的判决并不能呈现真相,有没有一名好律师才是最关键的,打官司,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了。
好的律师可以硬生生的把一桩性骚扰案改成种族歧视,通过别的方面打压来转移视线。
法庭判定的无辜者并非无辜,有罪者也并非有罪。
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这句话就出现在脑海里面。
Without water,where is the ocean?因为是在提名之前的性骚扰指控,所以整个事件显得极具戏剧性。
这样的关键节点对于托马斯来说太重要了。
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那几乎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
且抛开那些阴谋论,譬如女主是受指派的政治宿敌的枪手,所有故事都是骗局之类。
说到底,没有所谓的真相浮出水面。
到最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的真相对于一个吃瓜观众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
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就算女主真的是个政客操纵的棋子,用于恶意中伤托马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那又如何?
当然影片更加倾向于托马斯说谎的判断,而以女主为真正的受害者为角度。
其实,这件事在那样的节点出现就注定会成为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
谁在乎真相,谁关心事实,既然明确的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就得为自己和团体的利益而斗争,更何况这是一个没有中立位置的战场。
所以,政客们不过各自不择手段而已。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任何的改变都要有第一人,自此以后,性骚扰更加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和探讨。
制度进一步健全,女性也更加有深刻地自我认知和清明的法律意识。
这是一场关键的审判,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每一个关注的人都会重新思考性骚扰的问题。
《云图》中那些投身改变的人大多数也和女主一样,被旧的社会现实击垮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并不代表那些结果不会来,因为有他们,那些在他们余生或许都是梦想的事情,终将变为踏踏实实的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习惯了用结果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好好学学小孩子,从过程去明确意义。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无人认同。
2016年🇺🇸电影〈Confirmation〉《关键判决》:一部慢热的电影,真实的事件,没有结论的案件。
故事很简单,精彩程度全靠人物塑造决定,随着电影的深入,一个个角色都无比鲜活,演员的整体水平非常高,结局恰到好处的煽情也能感染人。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个真实案件悬而未决的结果,导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站在了女主的一边,假设将来最终结论是女主说谎,那这部电影便成了一个笑话。
Confirmation——改变历史的听证这是一个没结局的故事。
讲述了一场对美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听证会。
故事本身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非常写实的描述老布什时代因提名大法官引发的政治风波,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性骚扰受害者的控诉,法官的反击。
当然,从中也可小窥一下美国的政治司法制度。
作为中国人无法想像电视上播出这种听证场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光是场景描述就足够令人不安。
而抛开故事,生活中也常常见到针对女性的话题,各种潜台词,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一笑置之,谁也不会意识到这背后的不公。
中国女性的平等地位没有经过女权运动艰苦的争取过程,被动的获得了平等,就像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国人,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她们仍然是沉默的一群人。
受害人真的是“受害者”?
或者是政治斗争的棋子?
候选大法官清白吗?
真相如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而结果如何似乎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敏感的问题摆到台面,全社会参与进来,从而推进一种改革,从法律、社会、政治制度上真正严肃看待一个问题,真正严肃思考一个问题。
这场听证会的结果:妇女的权利受到更广泛的尊重。
通过电影了解到这个案件,是女权也好,是种族问题也好;是名誉的诋毁也好,是政治的暗箱操作也好……一个问题,一个事件,一旦暴露在大众的视线底下,基本都会变味。
多余的争辩、急于表明立场的站队都不是这些受害者所想要的。
互联网的到来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声权利,我们都以为一旦我们的人权遭到侵害的时候,通过社交媒体,通过轰轰烈烈的社会舆论,通过过万甚至过亿的转发量就能为我们讨伐这些恶人的罪恶。
这一切争论得出结论之后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曾有过陷入这样的泥泞之中的经历,所以也不会知道这些热门事件的真正受害者得到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在这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同样的罪恶真的就彻底地被消除了吗?
参与“辩论会”的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参与者,我以为我在为这些受害者发声,我以为我也在用我的“行动”来支持、来帮助他们,其实回头想想,我是在意这场“辩论会”的结论是否代表了我的声音呢,还是满足于这种所谓的“正义”的使命感?
如果我们不去改变,我们所面对的这些现实问题它永远会在那里。
最后说一句跟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女权主义不等于女尊,女性为何不能享有和男性一样的平等的权利?
和男性相等的机遇?
Emma Watson在联合国做女权主义演讲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话:If not me,who? If not now,when?
看过~
真实的政治“性”电影,我不太感冒。
冷静,睿智,勇敢,坚强…………我喜欢这样的女人。
1,从这部电影到今年美国总统选举,可以看到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犯的错,都要为此负责。可怕。2,我希望我们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有相同的价值观,有同样的道德标准,爱恨分明。所以说,美剧是意识形态的武器。
还是太过。
史料与演绎参杂的伪纪录片,形式上尽量还原历史(演员形象、服装、场景等),但主观上通过情绪和篇幅还是有较明显的偏向。虽然最后的主题往女性意识的觉醒靠,但前期铺垫不足而显得薄弱。从真相、聚焦到这部,居然也都是我有生之年发生的事情,离现实太近显得束手束脚,无法彻底挖掘。
这是第一部没看过却又评论的电影、我就是受不了那女主穿的衣服、好恶心啊!!就冲这点、我就送一星
历史又重演了,2018年的大法官提名也上演了几乎相同的一幕,当然结果也一样。不禁想起了丘吉尔的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过的制度更糟。”人类的能力毕竟有限,尤其是对于自身缺点的克制方面。
非常稳健有力的故事,各种精彩而又厉害的元素搭配由KerryWashington/Wendall Pierce领衔而振奋人心的全明星卡司...提名艾美绝对有戏。不过大量的纪录片/新闻片段在我看来并不是必需(甚至可以考虑重新拍摄)。Kerry演得真的很棒,和“招人厌”的Olivia完全是两回事,演出了Anita本人的力度和感觉。
难得的纪实干货
1991年美国大法官候选人被10年前女同事指控性骚扰。看点是听证会上的撕逼大战,以及政客们的丑恶嘴脸。在皇权社会这都不算事,节能高效金玉满堂。虽然结局并未能改变当事人仕途,但打扫房间总比藏污纳垢要好,更有推动社会体系进步意义。演员形似且表演很赞。
政治秀场上的每一个演员到头来都既是得益者又是受害者
噫,只能说以这种方式推进也是蛮厉害的
社会进步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
最后没赢,还一地鸡毛,但是一方为赢而不择手段,另一方有所为有所不为(录像店记录),这个结局沉重不轻浮。直面政治的不堪与肮脏。就像棉被里的棉花胎总是有潮有霉的,是翻出来晒晒,还是换一条更光鲜的缎子面被套罩着?
算半个律政片吧,本身质量中上。重点还是在性骚扰、女权、种族主义、政治精英主义等这些美帝社会现实题材上。
看的好压抑,诶
拍的太过平淡,正要进入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事件本身值得深思,但电影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尽管存在同样的丑恶嘴脸,但至少有人会问你有还是没有。
女性发声,柔韧又无奈。处于事件中,无力辩驳的感觉十分强烈。不以一事结局为完结,反为开端,造成全片亮点完全在最后。这样显得中段表达得漫长又无趣。另外,女性幻想位高的职场男性骚扰这种心理疾病,是真实还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