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经过烹煮,生命只有10分钟。
”“我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但任何事情都不如意。
”“科学家说宇宙的起源是来自一场大爆炸,它产生了时间与空间。
但在大爆炸之前,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我想人生也是一样,我们花很多时间找寻人生的答案,但说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人到中年,我们慢慢理解,原来我们其实是一只鸡。
”一个叫“蒋中文”的人做着台湾市长,一个叫“没一元”的人做着公司经理,一个叫“无明天”的人高喊着明天要更好,一个叫“闭结(必结巴)”人不再结巴,一个叫“罐头”的人幻想没有保质期的情感,一个叫“电风”的人想着靠认真努力去改变生活,一个叫“麦娜丝”的人果真做着最低贱的事。
黄导还是普拉斯的风格,精心构思的黑色幽默,平淡又戏谑的旁白,只是换了彩色的画面,不一样的画幅。
只是这次更偏讽刺喜剧,没有多深刻的思想内核,更像是一个中年男人半夜做梦梦到的往事,中年丧歌。
可又那么真实,心酸。
我很喜欢他请的配乐,总是应景,也很喜欢他的构图,还是应景,也很喜欢那根带点无厘头的神经,贯穿在剧本的始末。
我还是个青年,可我看完会想,他们四人总还有个伴,可以在午后老琼泡沫红茶专卖店,闲坐一下午,抛掉生活主旋律的忧愁和烦恼,而我没有。
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不幸,可又是幸运的,至少有个地方可以卸下重担,轻身前往。
继前作《大佛普拉斯》之后睽违三年,黄信尧导演的最新剧情长片《同学麦娜丝》终于顺利面世,虽然口碑褒贬不一,却也不乏一批拥趸。
本片曾在去年入围第57届金马九项大奖,包括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最终,纳豆还凭借本片拿到了金马最佳男配角。
时隔数月,《同学麦娜丝》正式登陆Netflix,得以与全球影迷观众见面。
不同于《大佛普拉斯》企图贴近难以见光的社会底层人物,这次啊尧导演将创作焦点转向四位生活在台湾中南部的中年男子,以及藏身镜头后方的自己。
同样由黑色幽默旁白贯串的电影叙事,浓缩了黄信尧导演对周遭同辈和社会脉动的实况观察,以及他对个人生命状态的关照与省视:这里有梦境、有地气,有荒谬、有现实,有笑闹、有情义,有愤怒、还有悲凉,个中奥秘其来有自,且听啊尧真情告白、白、白、白、白⋯⋯
专访《同学麦娜丝》导演黄信尧首发|台湾《放映周报》第680期本文已获授权转载问:能请啊尧导演跟我们聊聊,《同学麦娜丝》这部新片的创作缘起吗?
黄信尧:在拍了《大佛普拉斯》之后,得到了一些回响,甚至还得了金马奖,才有契机拍摄新的电影。
然后,就有一些老同学开始对我有一些好奇和想象,像会以为我认识很多出现在荧光幕上的演员明星,但其实我根本没有什么认识的人。
2017年,黄信尧《大佛普拉斯》荣获五项金马大奖这种转变我觉得很有趣,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命的转折。
如果我今天没有拍过《大佛普拉斯》会是什么样子?
我在三十岁前后会拍出《唬烂三小》,想想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原因,都是在省视自己。
因为一位朋友的过世,从而看到其他同学的处境,然后再去看到自己的处境。
现在,到了四十几岁,我就觉得这刚好又是一个重新省视自己的机会。
所以就花了满长的时间去尽力写好剧本,经过反覆的删减修改,最后才把它拍出来。
问:啊尧导演,您如何看待《唬烂三小》和《同学麦娜丝》这两部创作的关系?
黄信尧:要说连结的话,两部作品一样都在探讨人,男性也可以、人也可以。
《唬烂三小》是三十出头,《同学麦娜丝》是四十几,总之都是在谈论这个年纪的当下所遇到的困境。
完成《唬烂三小》的时候是2005年,已经是十五年前了。
这过程中遇到太多人,又发生那么多事情,还有当下的社会环境氛围等等。
写剧本之前,我也没有重看《唬烂三小》,因为已经记忆很深刻了。
2005《唬烂三小》对我来说,这次的剧情长片创作,我不是在把《唬烂三小》做延伸,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人物或情节而已。
我有从这部纪录片中抽取精华,就像是有一些生活日常里的闲聊,我听到你这句话很好,之后就写进剧本里面这样。
在做《同学麦娜丝》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去书写近年所观察到的台湾社会的人和现象。
问:和《大佛普拉斯》相比,第二部长片《同学麦娜丝》的创作模式有无不同?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在拍摄的时候,有不少是现场即兴或实时修改剧本试出来的,我自己旁白的部分,也蛮多都是拍完后才改出来的,比较像各种条件限制下幸运try出来的成果。
事实上,我们能运用的电影制作费就这么多,我们的拍摄期程就这么长,如果事前能在剧本写作期间就把它弄得更精准,拍摄工作出差错的地方也就会越少。
2017《大佛普拉斯》这次《同学麦娜丝》拍摄的影像内容,包括我自己旁白要讲什么等等,几乎百分之九十都在剧本阶段就确定了。
开拍前,剧本花了蛮多时间调整修改,让每个人物戏份都很平均,我觉得都没有什么赘词了才定案。
所以,我们这次也要求演员直接把台词全部对得很清楚。
问:想请啊尧导演为我们介绍下四位主要人物的取材设计?
特别是针对闭结(刘冠廷饰)和铭添(施名帅饰)这两位相对而言更虚构,属于在《唬烂三小》找不到原型的角色。
黄信尧:像罐头(纳豆饰)、电风(郑人硕饰),主要就是我把《唬烂三小》里面现身的同学以及其他同学的故事打散再融合,其他两个人物也是这样。
不过,每个人物的创作取材,都有再融入一些我自己后来的生活经验,以及那些印象深刻的新闻时事等等。
关于闭结,我最初想把他形塑成这样的人物:拥有某一种才华,可是一直被打压、被否定。
台湾不就是这样的社会吗?
例如说,如果你在一个升学取向的高中里面,拥有美术才华是没有用的,甚至会干扰你念书。
有段电影后来没拍出来的故事我大概是这样写的:高中老师要求同学回家作业以“我的家”为题自由创作,闭结就做了一个纸扎屋的房子。
后来,他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觉得触霉头就处罚他。
他便捧着那个纸扎屋,一个人站在走廊上⋯⋯
虽然后来这段没拍出来,但我们在电影里还是可以看到。
闭结他家是隔代教养,“闭结”这个绰号是从他的高中时期就留下来的,后来他的这一辈子,一直在帮人“做房子”维生,而他还有自己对于家的想象⋯⋯
至于添仔,我不晓得你有没有这种朋友?
例如说,我有个朋友,每次遇到他都做不一样的工作,他就常常一直换、一直换,我觉得他和吴铭添其实是类似的。
在台湾,有很多念电影的人,都很想拍电影;很多不是念电影的,也很想拍电影,有各种电影梦;或者说,有很多人就有很多种梦想,像有人说他要开炸鸡店、开烧烤店,研究酱汁。
我把这样的概念,用在吴铭添身上:同样都是梦,同样是每天都在想那些有的没有的,添仔这个人,始终如一,一直想要做导演,但却一直没有办法实践⋯⋯我只是把他虚构成一个“电影梦”,让大家觉得好像比较夸张一点,主要是想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着这样的人而已。
问:在创作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时候,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上映之后,有些观众反馈认为,这部电影对女性有一种物化。
我自己觉得,我也不是刻意去物化女性,我就只是原本地呈现这些人物。
像肚脐、菜脯他们想象的女性是什么样子,就是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想象拍出来。
我会好奇为什么大家没法接受,有些男性对女性就是这种想象。
2017《大佛普拉斯》我也认为,这些拥有话语权、诠释权的人,会用性别二分的角度去说男性压迫女性。
但像这样只用性别二分法看事情,反而常常把经济或社会脉络去掉了;肚脐、菜脯这样的人,他们完全不懂这些理论,甚至连什么叫社会公义都不懂,但他们天天都在面对自己眼前生活的关卡。
2017《大佛普拉斯》在我看来,四十几岁的男性其实普遍活得很苦闷,却大多被解读为“中年油腻男子”,带给人满负面的印象;我觉得,其实他们某部份也是被压迫的,而我想讲这些故事⋯⋯有群人总是在为生活奔波、有的时候也没办法考虑太多自己,《同学麦娜丝》大概就是这样子的故事。
问:根据观察,因为有涉及到“性”,就很容易会有“物化女性”的直觉反馈,啊尧导演您自身如何看待“性”呢?
黄信尧:对我来说,性是很生活化的,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只是大家觉得,它肮脏、或不能谈、是禁忌,有的时候是想太多⋯⋯很多宗教都一样,不是都在讲生死?
他们通常还有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要戒性。
所以性是不是很重要?
性是不是跟生死一样重要?
性就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
而我这次,是用贴近台湾中年男子生活的电影呈现它。
问:刚才聊到《同学麦娜丝》没拍出来的闭结高中回忆,这部作品还有其他遗珠之憾吗?
黄信尧:跟你们讲,我们其实有埋一个梗,我们有想另一个故事,叫“一部吴铭添的电影”,说不定下一部会拍。
我不晓得吴铭添后来有没有选上立委,还没开票我也不知道。
如果他没当选,有可能之后高委员就当他的监制,他去拍电影,就拍一部吴铭添的电影。
在《同学麦娜丝》里有一段拍了但没剪进去的画面,是添仔在跟我谈他的电影梦。
因为这整段话我们足足讲了五分钟,但实在太长了,最后决定割舍。
其实电影剪掉了非常多东西,剧本也删减了很多内容,都很可惜,但也不用觉得可惜。
打个比方,你原本在餐厅点了一份牛小排,不就煎一煎、洒点盐巴就好,只是看到桌上摆了很多调味酱料,又难免会觉得钱都付了不加有点可惜。
但如果真的加了很多酱料,吃到后来,你就根本不晓得到底是在吃牛肉、猪肉、还鸵鸟肉。
所以,你就把酱料拿掉,留下盐巴就好。
没有办法,电影就是没有办法。
什么叫好的画面、精彩的画面?
剪得进去才是精彩的画面。
问:最后想问的是,啊尧导演曾经以“南方的影像自耕农”自居,现在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电影创作者身份?
有想象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电影导演吗?
黄信尧: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我已经很久没有提到那个身份。
如果现在人家问我在干嘛,我都说我是在拍片的。
他如果问说你在拍片怎么没看过你,我就说我做幕后的。
拍了电影,就是导演,就这样,不会对当导演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希望明天还可以见到太阳就好。
这种东西就是,你把他当成梦的时候,有时候会变恶梦,不是吗?
你做那种梦只是让自己感到难过而已,不如就慢慢走、慢慢走,朝着那个方向,如果有一天走到了,那就OK了。
PS.本文原标题:原味“中年油腻男子”,真情加量不加酱——《同学麦娜丝》导演黄信尧专访作者| 林秉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原载于《放映周报》第680期,已获授权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佛普拉斯》的导演的新作,《大佛普拉斯》的声誉太高,大把大把的人都在拿它和前作方方面面比较,虽然两个电影都是在用敏感的镜头和故事来描写底层的生活,而且名字谐音一个是加(plus)一个是减(minus),但我浅薄的理解下总觉得这个电影跟《大佛普拉斯》没有比较的必要。
麦娜丝 荒诞感还是一如既往的让我上瘾:暗恋30年的女神却进了凤楼当妓女;做梦都在搞艺术的人却变成了在朋友婚礼和葬礼上拉选票的政客;钱包里塞满了符签却唯独没有钱;专业导演却被一个光膀子的群演教镜头;拍治阳痿广告却还要搞成日光夜景;屏幕里的加藤鹰看见屏幕外的罐头;片子外的导演跑进片子里打人;职业水平过于强硬的保险员却跳到湖里“不为什么”;天主教堂穹顶上画着最后的晚餐却是本土人像;一个人,是神父,同时也是死神,同时也是色情桑拿店的老板;一条情趣丁字裤,拿来用、放口袋里把玩、拿来闻、放盘子里当点心、却要被嫌“脏”......
穿过荒诞的、挑逗的、悲悯的故事外,我个人感觉这个电影不是在讲故事,当然本身散乱的故事线感觉导演压根儿就没打算像《大佛普拉斯》那样好好讲故事,电影名称里的麦娜丝这条故事也远不足以贯穿电影,想了好久我觉得他主要说的是“明天”。
主角之一的名字“吴铭添”的谐音意味“无明天”还有他为拉选票搞的那些口号,这些明示当然不足以证明,然而我觉得是否电风跳湖时的那段混沌、罐头这三十年后女神这个神话的消解、闭结在狂热欢呼之后的暴毙街头,都意味着一种“明天的消失”,不管是在意义上还是个体上,通过性、通过爱、通过艺术、通过信仰全都找不到出口,把神父、老李、桑拿老板三种身份于一个角色,都是要企图能引领这些底层的人能走下去,可最后却各有各的不幸。
罐头第一次到麦娜丝门口,墙上写着“避难方向”,是罐头人生的避难所,也应了后面的“开门见喜”
“开门”就可以“见喜”,也是有心了...
“天空挂着一轮红月亮”
床头还要配一个“爽”字,讲究。
留意一下配字和配图,前后左右,不同的意味,不同的出路 年轻人对“明天”的乐观程度反映在生育率上,数据没必要细说,我猜想“minus”是不是指的“减欲”,像日本的食草族一样,反复多人多次提及的活人一辈子买不起房,闭结给死人扎纸屋以获安宁,再加上片尾提到的那个浊水溪《卡通手枪》,明显才是这个电影的灵魂所在,我查了一下这个歌词,看了他们乐队现场的视频,真是足够的嬉皮、足够的叛逆、足够的敏感、百分百的被禁歌。
高委员在电风婚礼上的贺词 综上,这是一部反映年轻人对明天失去信心之后,以欲望减弱为方式的“无声的叛逆”。
我不太懂这是描述的80年代还是哪个时代,是另一种新的嬉皮时代的到来吗?
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四个主角在闭结给自己做的“避难所”中抽烟时,背景有不同版本在切换,左上角的假人时有时无、窗外的景色、墙纸的颜色、墙角被褥都一直在切换,我以为是有一些所指,一直想不明白,又看了好几遍结果是两边都有窗子,拍摄视角不同造成的错觉;瓦勒莉主动对吴铭添投怀送抱的原因之所以没有交代,其实是出于一种职场生存“常识”,并非一些人所说的故事线不完整。
她主动是为以后吴铭添当选后续任秘书长做自保,并且给吴铭添提供了一下筹码,是吴铭添在厕所跟高委员抗衡的幕后推手,所以高委员在无奈妥协之后狠狠甩了句“离瓦勒莉远点”。
(高委员在乎的当然不是吴铭添跟瓦勒莉XXOO那点不值一提的破事呢!
)
而且,一地鸡毛。
“这部电影,应该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导演跑进画面里打人的,有时候拍电影会拍到令人受不了,都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现实人生,你可能会说这部电影太荒谬了,但对很多人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派胡言。
”
麦娜丝是“减号”英文minus的谐音,与《大佛普拉斯》的“plus”相对应,形成一种特定的导演风格。
尽管电影中确实有人叫做麦娜丝,不过,我想电影名中的麦娜丝与电影中的人应该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导演想表明同学情谊的衰减,以及人生的退变。
而我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成年人的死亡。
正如另外一篇影评里说的一样,在麦娜丝的按摩床上,罐头死了,因为心中女神的形象崩塌,那个对女神无限崇拜充满美好幻想的罐头已然不在,那之后罐头对爱情的观念怎样导演没有说,不过那场哭泣一定代表着与过去的“断 舍 离”。
罐头的那场哭泣可以说是一种“成长”,而成长的代价就是杀死自己心中的神或者说当初的自己。
添仔的变化在片中最是明显,他从一个怀揣电影梦的“文艺青年”变成“政客”,代表着理想主义的幻灭。
片中的那条内裤真是神来之笔,添仔并不是真的喜欢瓦勒莉,而是喜欢这种权力给他带来的快感,就像猎人在贪婪的抚摸自己的战利品。
如果前两者代表的是内心中自我的死亡,那电风代表的就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他所经历的“死亡”是社死,尽管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是当他在经理办公室叫出“五毛”的时候,就代表他的社会性结束了。
他在湖边一跳,代表“跳湖自尽”,幸运的是他没有真的自尽,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之后的结局如何,但是活着还是比死了好,活着就依然有出路。
闭结的死最令人无奈和痛心,他在全片贡献了最多的笑点,正当他将要过上自己幸福生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他的死,颇有点佛家“无常”的味道。
不过相较而言,他是全片过的最开心的人,因为他的内心最纯粹,所求最少。
不过,虽然全片都是“死亡”,但电影却一点也不沉闷,反而很诙谐幽默,看完也是一身轻松,因为自己经历的“死亡”,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看别人的故事,其实,也就不过如此。
所以,把自己的经历也当故事看好了,其实,(除了如闭结一样的意外)真的不过如此。
今天去标放看了黄信尧的《同学麦娜丝》,麦娜丝=minus,其实这部电影前半段还好,尤其是电影中主角之一吴铭添,他是一个十八线导演,平时只能接接广告来赚生活费,老婆上班补贴家用,愿望是自己的老公赶紧写出好剧本,然后拍出来,成为大导演,导演暗中笑讽道,是很多台湾导演老婆的模样。
还有一句台词吐槽得也让全场喷笑:他忙着写剧本,没有时间上班的。
这的确是很多影视行业人的心声了吧,很多前辈要么在讲这个行业需要熬、要么在讲这个行业没有钱,赶紧转行吧。
但热爱电影的人依然在路上,这也是很多北电人的精神吧,我们都是为了电影而来,在这个学校的每一分钟,有过失望有过期待,但最重要的还是记忆与收获,还有永远不会熄灭的迷影精神,我自认为就是一般程度的电影爱好者,但却常常被电影剧本与导演访谈打动,这也是能量一向不足的我热爱的方式吧。
回到这个电影当中,前半段还好,但是到了后半段就觉得这个导演有点用力过头了,我甚至反感他表现底层人的方式,比如里面的闭结——说话结巴、死人生意、家里还有个病卧的祖母、年纪不小却还买不起房子、也娶不到老婆,现实生活中究竟有没有这样惨的人,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不少,但我没见过这样惨的人还能如此理想、美好、充满人性的光辉,也许真的有吧,可能我见得太少了。
但在电影中,将这样悲惨的现实处境与圣洁的人物灵魂放置在同一个角色身上,刚开始会觉得有些悲伤的诙谐,但久而久之,会觉得导演在刻意利用圣洁卖惨,让人不适。
这样是否也是变相地压制了真正底层人/苦难人的声音?
他是否为了批判社会而刻意渲染苦难?
我能接受他塑造吴铭添这样的形象,但无法认同他写闭结人格与命运的方式。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让人不适的点——男凝太严重,只顾着批判社会渲染百姓生存之苦,完全没有考虑市场女性观众的感受,对于一个导演而言,这是非常自私封建的行为。
里面有四个男主角,同样对应着四个女主角,但这四个女性角色除了充当情色/欲望符号,一无是处,平面刻板。
虽然男导演的片子里很少有出彩立体的女性角色,但这部电影里可以说女性觉得无一例外地都充当了男性导演/观众/父权社会视点中的刻板性别符号。
吴铭添老婆是忍辱负重的贤妻/正宫,心无旁骛地为老公付出、牺牲,老公在外面乱搞也会摆出正宫姿态去辱骂另一个女性(善后);闭结的相亲对象则是男人心目中又一个理想配偶,她是男人的知心伴侣/情人,既能读懂男人的内心,又能为男人操持家里家外、无所不能,最重要的是她还“纯真善良、忠贞不渝”——丈夫意外身亡后为了抚养女儿没有选择再谈恋爱,直到女儿成人才出来相亲;电风跟他的妻子是在漫画店认识的,两个人因孕结婚。
在女朋友意外怀孕之前,电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组建一个小家庭,他设想的未来是将自己母亲接到贷款买下的单间,就这样平淡渡过一生,没有想过自己还有再去负担起另一个家庭的责任,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怀都怀了,那就生下来呗”、“那就结婚呗”......很多盲目疲软的年轻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x就x了”,将就着把自己推进了传统家庭、婚姻的秩序当中。
电影中,镜头经常给到电风面部特写,总是一脸迷茫与悲观,但这样一个青中年男人就要当爸爸了,他还迷茫着自己怎么就突然结婚了。
而反观电风新婚妻子,对她的刻画很少,唯一一个描述是来自电风:“她是个好女孩,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我”,我os:呃,因为导演这么写的。
导演,你的男性凝视稍微收敛一下,太能意淫了。
还有胖子罐头,人近中年依旧肄业在家,衣食住行还得靠老母亲帮衬,工作也还需要靠朋友介绍才勉强找到一份查户口的公。
罐头不像闭结那样结巴,四肢也还健全,智商也是正常,至于为什么中年活成无业肥胖屌丝,导演没有交代。
影片只着重展现罐头查户口时查到了暗恋三十多年的校花女神麦娜丝家里,得知当年女神已经做了妓女,罐头依然深情不减,希望能用爱情让女神脱离风尘,但女神似乎并没有把罐头的真心当一回事,只把他看作是来往嫖客之一,最后胖屌丝罐头从女神家中离开了,那一刻的罐头觉得理想破灭了,女神应该在天上,不应该下凡。
而当导演用极富意境的画面、充斥哀伤的旁白渲染着幻灭的罐头,我也惊呆了,导演在想什么?
他现实生活中也是个屌丝吗?
怎么那么懂得一事无成的屌丝心理,我不明白塑造这样一事无成的“普通人”有何意义、以及这种对待女性又舔又踩的心态,究竟要统治银幕多久?
行,本来我给这个电影打了三星,写完这一通,我要改成2星。
本来想打一星,但想到被导演当成工具人的闭结,我既觉得别扭、又觉得不适地保留下一星。
故事改編自他自己過去的紀錄片作品《唬爛三小》,形式則沿用他上一部廣獲好評的電影長片《大佛普拉斯》,兩部前作都是好作品,結合起來正常來說不會太差,但我認為他最大的硬傷就是真的是沿用前面已有的東西,缺乏了新的方法,新的情感,在對導演有所期待之下,這樣的表現只能說不及格。
在大佛普拉斯裡最具特色的旁白,在這片裡變成了可有可無,甚至是刻意(其實上一部片已經有一點,但其幽默與感性,當然還有導演本身講台語有一種魅力,所以成了優點與亮點。
)黃信堯的旁白,我想除了上述的特質,最可貴的是他的真摯,但在同學一片中,卻因此透出了導演的不濟,像片頭一段為何拍此片的獨白,很真摯的說出不知道要拍啥,想到了同學的過往,所以就拿了唬爛三小當作靈感,去講中年男人的悲歌。
從這看出,他在重複自己,在開場他已表明是在重複自己,而重點是,既然重複自己,那到底這次重複能延伸出什麼?
我在看完後,只覺得除了因為劇情片更為主流而讓更多人看到這份情外,沒有任何一點比原紀錄片唬爛三小好,可能我太愛唬爛三小,所以認為這個翻拍很失敗。
翻拍成劇情片,我想意義在於要把紀錄片原有珍貴的情感與探討中年男人之苦的議題變成藝術性的呈現,但我自己覺得整體感覺看不出阿堯的技巧,反而很多鍾孟宏的痕跡,讓我忍不住去想,阿堯是無法在電影的基礎上下手,只好花心力去想出:旁白,偽紀錄片訪問手法,導演自己入鏡等等非劇情片式的手法去突顯自己?
不是說這些點不好,甚至說大部分好的亮點都在這些地方,我就很愛閉結跟另一個世界的連結,以及電風第一次看房子的段落,但這部既然是劇情片,這些亮點都是拉寬劇情片邊界與深度的東西,但,劇情片的基礎也同等重要!
以此談下去,就要講我覺得此片理應最大的賣點現在變成最大的敗筆就是演員,紀錄片裡最珍貴的人味,在此片都見不到,四個主演單獨看都算有特色,但合在一起,說實在我完全看不出火花,我感覺不到他們的情感,無法相信他們相識多年,看起來就是在裝熟,演員的戲,我想很大程度是導演的基礎,幾位主角也都算是一時之選吧,但在好幾個需要戲味的場合,都讓我覺得劇本、導演手法、演員都是分裂的(最明顯例如銘添與秘書在辦公室調情一段)。
看前有人跟我說,此片有現象是很異男,所以女性會不喜歡,但看完後我認為並非如此,中年異男的悲歌並沒有這麼難打進人心,界線也不厚,重點是這部片沒有把這些情感說好(儘管情感在但電影本就是設計的藝術,劇情片猶是)於是乎大部分非異男根本無法get到情感的核心,只留下異男自己被觸動,但如果是這樣,就讓我認為原本拍成劇情片要被更多人看到的意義沒有了。
而阿堯導演也憑此片暴露出自己在劇情片上的巨大缺陷,希望他會意識到這件事,未來可能不能在基礎上過份依賴鍾孟宏系統太多,要開始回推找出自己在劇情片基礎上要做的是什麼。
作者: 曾英俊 时隔三年,导演黄信尧把他的新片《同学麦娜丝》带到了观众面前。
前作《大佛普拉斯》的惊艳亮相让人记住了台式黑色幽默,第54届金马奖上10提5中的高光时刻仿佛才过去不久,这一次《同学麦娜丝》的故事不只辛辣也更加现实。
在第57届金马影展上,这部新片以9项提名领跑,最终拿下了最佳男配及最佳音效奖。
在上线Netflix之后,等待了许久的观众终于可以尝鲜。
丢掉那些由前作所带来的额外期待,你会发现这部关于台湾中青年寻找人生出路的故事片,在抽丝剥茧地展现镜头之外的真实感。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黄信尧2005年的纪录片《唬烂三小》,一则关于台客兄弟人生如何成长的故事。
搬到长片电影中,扩写成为了4个高中同学人生艰难的现实际遇。
从「普拉斯」到「麦娜丝」,不只是音译上「plus」与「minus」的区别,也是从黑白到彩色的温度,从加法到减法的叙事差异,从残酷底层物语过渡到残酷中年物语的阶级变化。
总之,除去黑色幽默还有更丰富的众生百态。
如若列举相同之处,那就是「导演旁白」依旧贯穿影片,从头至尾时不时跳出,甚至与剧中人物对话,开创了一种新式的表现方式。
另外是黄信尧始终关注的多重人物命运,在不起眼的社会小人物身上探究真相,关于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以及生活本质的真相。
尽管直到落幕都没有给出答案,但不同的回答早已显现在故事之中。
四位主角,四段不同的人生际遇,四个个体命运分隔而又交织,在影片中随着故事走向去摸清每个人物背后的唏嘘惆怅——中年男人是怎样囿于困境之中,又怎样四处寻找出路。
电影试图去解释那种挣扎感,又将这种感觉传递给了看故事的人。
户口普查员罐头在失败的人生中横行许久。
他试过不同的方法改变现实,甚至想要结束人生。
来到户政所工作后,罐头继续着无意义的过活。
转折点是他在户口普查中遇见了昔日同学麦娜丝。
这给他的生活点亮了一丝微光,因为麦娜丝曾是他一直暗恋的对象。
如今女神的职业不算光彩。
罐头在麦娜丝快要投入怀抱时选择了戛然而止,一如叩响现实的旁白所说:「失去了距离,便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
保险业务员电风活得最憋屈。
普通的工作给了他稍显安稳的生活,但他仍因负担不了房贷而居无定所。
办公室政治也让他无缘课长职务,无望的前路累积了太多幽怨在心头。
所以在总经理梅益源办公室里,他把积压已久的窝囊气一股脑倾倒。
这位所谓的经理同学在规则之内把电风压得死死的,在共体时艰的时候自己偷偷享乐,踢开别人就像踢皮球一般随意。
失败的个体始终是孤独无依。
经营着殡葬纸糊店的闭结是一个结巴。
他不仅要靠小本生意活着,还要照顾年迈体弱的奶奶。
躺在病榻上的奶奶需要一桩喜事来冲喜,于是闭结走上了相亲之路。
幸运之神眷顾了他,他遇到了王小姐。
懂自己的人,是不需要开口就可以明白你心思的另一半。
结巴的闭结每次只要说几个字王小姐就能立刻明白心意,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明天和意外哪个来得更快?
这是闭结无法预料的。
加油站的悲剧或许早就注定,原来小人物的寻常之路都可能只是奢望。
从不入流的导演到竞选立法委员,添仔看似抓到了机遇,但一样在被机遇玩弄。
虽然怀才不遇,但至少他心中有电影梦。
老婆一直相信他会成为下一个李安,可近在咫尺的参政机会他无法不抓紧。
虽是资本集团捧出来的参政工具,但添仔至少比以往更有话语权。
迷失自己是一条必经之路,政治诉求已经渐渐成为了添仔的人生追求。
吴铭添是添仔的本名,这个充满戏谑味道的名字反倒成了宣传标语——「明天会更好」。
这句话是否呼应了添仔的姓名早已不再重要,电影梦已成他的昨天,而明天是未知数,也是陌生一片。
四人的命运以相似的方式开场,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走向落幕。
落寞的仍然落寞不堪,风光的也就风光一时。
唏嘘人生早就被写在了剧本里,原本应该搭上台湾经济末班车的那些失意中年,就这样掉了队,再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了。
既然掉队了为何不加快跟上?
有时候尽管步伐匆忙,却也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去路。
工作毫无前途、感情虚无缥缈、住所居无定处、钱包空空如也,人生愈加凄惨。
黄信尧用四段不同的故事写出了台湾当下中青年群体的焦虑——除了抱团取暖,还能如何挣扎?
《同学麦娜丝》是形式上的减法,也是写意上的减法。
一场喜宴和一场丧礼把颓丧的现实氛围一点点表露,叙事上在穿插交织中排列规整。
四个角色之间的差异其实大体上具有统一性,都是某个群体的现实哀歌。
同样是喜剧的外壳,从黑色喜剧到现实喜剧,从拼命自嘲到戏谑自省,「落土八分命」是底层阶级注定了的悲剧,「人生好难呀」是中年群体的内心呼喊。
每个人都有需要面对的生活苦水,镜头对准的是已过四十岁年纪的中青年,而在镜头之外的,更是数不清的群体迷茫。
「明天会更好」不过是政客空泛的宣传口号,而有「更好」,就会有「更差」。
那些拥有同样年纪、同样一事无成、同样落寞人生的你我他,在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中,继续玩命生活,继续屈服现状。
与其说黄信尧是故事的创作者,不如说他是现实的说书人。
如同纪录片《唬烂三小》里的故事,跨越六七年的时间长度,记录了同学的庸庸碌碌与雄心壮志。
电影里的桥段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这不再是一出黑色幽默的戏码,而是藏在喜剧背后的悲情,那些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都是大部分人所经历的来时路。
《大佛普拉斯》结尾的意味深长,在《同学麦娜丝》里变得直白。
跳出摄影机的导演参与了剧中人的打斗,情绪拉扯之下,这看似荒诞的一幕一点儿也不突兀。
打破了第四面墙之后,设计的巧妙不再服务于合理的剧情。
镜头之内的导演代表着看故事的观众,当愤怒难以忍受,那就肆意发泄。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寻求答案:罐头在寻求到来的爱情,电风在寻求美好的未来,闭结在寻求安稳的生活,添仔在寻求变化的人生。
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人生的加法,到头来却发觉人生并没有答案,又或者说,答案本就混沌不清。
不要在《同学麦娜丝》中去寻找人生哲理,因为哲理不在电影中,而在你的生活里。
原来导演可以踹向角色《同学麦娜丝》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1 解答《大佛普拉斯》遗留谜题小时候学习并坚信的每一个道德教育,长大以后都会变成身上的每一座大山。
今天是2024年3月18日,北京的山桃花开了,我想记录的电影日记是《同学麦娜丝》。
为了让这个视频更加精简,后面内容交给我的数字人。
原本不打算观看《同学麦娜丝》,因为之前的《大佛普拉斯》在我看来似乎只有开头而缺乏明确的结尾,属于提问题,而不说观点建议的,情绪发泄型作品。
然而,看完《同学麦娜丝》后,我意识到这不过是导演的独特风格,而非问题。
导演在续作《同学麦娜丝》中延续了《大佛普拉斯》的缓慢节奏,推进故事的同时,放弃了过多的悬疑戏份,开始更注重用细节丰富的故事来叙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解决了我在前作中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出问题却不给答案。
看完《大佛普拉斯》总让人觉得有些烦躁,因为它反复描绘和强调既有的社会现象,却未能给出导演自己的观点。
但《同学麦娜丝》却不是。
《大佛普拉斯》曾试图探讨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难以轻易触及的话题。
而《同学麦娜丝》则选择分享一个关于成长与衰老的故事,其核心聚焦于每个人日常的生活与体验,这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容易得出深刻的结论。
终于放下了假大空,开始以小见大。
电影结尾处,导演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戏中戏,让角色们幻想自己拥有美好的生活,而拍摄一个广告片。
这一幕很多慢动作,虽然很阴间,甚至有些荒诞,但却成为影片的一个亮点。
它告诉我们,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回归生活的本源,简单而真实地生活。
所以《同学麦娜丝》解答了《大佛普拉斯》中留下的一些问题。
它揭示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往往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幻想和误解。
而《同学麦娜丝》中的朋友们则处于社会的中层,从中层的视角进入,则更加温和,他们的困境恰好反映了,不上不下,这种混沌与无奈。
2 年轻臆想爱情,巨婴活出真我在《同学麦娜丝》中,导演通过展现五个朋友之间的成长与衰老,交织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他们既在成长中体验着酸痛,又在衰老中感受着无奈。
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电影更加深入人心。
回想前几日观看的法国电影《好梦一日游》,它讲述了一对老夫妻试图找回逝去的年轻感觉的故事。
与之相似,《同学麦娜丝》中的朋友们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们在成长与衰老中不断探索,最终接受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电影更具震撼力。
在台湾的电影中,年轻人对异性的强烈臆想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影片中的故事线简单而深刻,它揭示了这种臆想如何最终毁掉一个人。
毕竟,现实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般浪漫,感情也并非单凭想象就能维系。
它更多地是由柴米油盐这些琐碎之事构成的,而过于理想化的臆想只会让人难以接受现实的落差。
我倾向于将这种臆想归因于年轻,它或许只是人生旅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我一直认为,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最接近动物本能的。
他们对玩具的占有欲,甚至将他人视为工具的行为,都反映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简单而直接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朋友和兄弟可能只是玩具和食物的来源。
他们运用有限的社交技巧来表演,以争取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然而,这种表演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我以前很讨厌那种像小孩一样的巨婴大人,但现在我却觉得他们其实挺好的。
这些人能在三四十年里,保持一种未被戳破的幻想,始终活在一个类似小孩子的环境里。
这说明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温和,让他们能够保持天真无邪的状态。
在《同学麦娜丝》这部电影中,那个矮个子角色就始终保持这种天真无邪的状态,我觉得这很难得,也非常接近小孩的真实状态,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另一个层面的同学,是那位从事房屋损失评估工作的角色。
他展现出一种相对中和的状态。
虽然他也利用社会上的客套方式来维持一些关系,但他并不会熟练运营这些关系来谋取更大的利益或财富。
他的爱好和特点从看漫画中可见一斑,漫画中的世界观正邪分明。
电影最后,他在喝完老板的咖啡后离职,要做一个很过分的事情,居然是平时下班需要绕路的一条河,他选择直接跳进水里游过去。
这些行为表明他内心仍然保持着孩童般的想象力。
尽管他在许多时候不得不采用温柔、文明的交流方式来处理事务,这为他带来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收入和看似美好的未来。
但最大的压力在于,这些努力并没有让他达到内心大家想象的舒适状态,反而让他陷入更为不宽容的境地。
可以想象,如果他即便在公司混高层一些,生活的压力可能会更大。
最终,他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瓶颈,并在合适的时机回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工作过度美化作为唯一目标,并意识到自己的平庸。
在这个故事的设定中,那个角色的妻子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人,虽然戏份不多,但从她与闺蜜的聊天中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个贪心的人,也不会给丈夫太多压力。
她可能是这个故事中最完美的设定,看漫画的时候会笑,遇到一个人就结婚,也可能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在电影中,这些四十岁左右的角色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再有所突破,于是选择回归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设定无疑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深沉而真实的色彩。
3 名利场中的迷失和独善其身竞选管理的这位角色,显然怀揣着一个导演梦。
对于导演这份工作,我个人的理解是,他既是一个技术专家,又是一个管理者。
他不像摄影师那样专注于画面的创作,也不像制片人那样纯粹地负责管理和执行项目,包括与各方人员、宣发团队的沟通和协调。
导演,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技术与创意,管理与实践。
这样的角色需要具备极高的调和能力。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竞选管理的这位导演显然渴望成为明星。
他的生活被各种欲望撕扯得最为严重。
电影安排其实很温情,并没有将他卷入复杂的斗争,但他在工作中遇到了更漂亮的女人,陷入了与家中贤妻和这位新女性之间的困境。
夸张的来说,他的问题并不复杂:逃离一夫一妻制的文明,寻找一个允许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社会。
但这个诉求,其实在当下的社会规条里,是非常大逆不道的。
当然,这种诉求,想要反映的是,他的贪婪和不满足,不仅追求名气,更想要更多的名气。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自身的化身,但这样的设定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第四个角色,那位哑巴,让人难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想法极多的人,还是一个毫无想法的人。
他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有些微妙,给人一种超脱现实的感觉,仿佛是从童话故事中走出来的人物。
他像一个智者,看穿世界,不抱怨,不张扬自己的想法,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手艺活,不图名利,也不追求婚姻。
他的结婚动机只是为了给病重的奶奶冲喜,这样的存在让人深感震撼。
前两天我观看了另一部电影《阳光普照》,其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角色,一个要考医科大学的大儿子。
他就像是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童话人物,但结局却与《同学麦娜丝》中的哑巴相似,因意外而迅速消失于周围环境之中。
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那些所谓的好人角色,在现实中往往命运多舛,因为他们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融入社会。
他们可能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可能生活中不以这些为目标。
就像哑巴的奶奶告诉他,出人头地不是生活的目标,将爷爷的扎纸人手艺传承下去,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人,必然命运坎坷。
4 导演旁白新玩法:踹向反派《同学麦娜丝》虽然整体基调较为黑色幽默,但最终却以哑巴同学的意外离世作为高潮。
这场意外突如其来,没有任何逻辑依据,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它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运气和偶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电影给了哑巴一个悲惨的结局,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结局或许并不是最理想的。
但对我来说,能够离开这个混沌的世界,或许就是最美好结局的向往。
最后,第五个同学,导演在《同学麦娜丝》中的旁白,这次其实比《大佛普拉斯》中的旁白更容易引入电影情节。
在《大佛普拉斯》中,导演的旁白似乎是为了解释剧情而添加的,而在《同学麦娜丝》中,旁白不仅成为了导演的特色,还具备了参与剧情的功能。
特别是做灾害评估的这个同学,他与导演之间的交流非常深入。
因为他的朋友,我们看到他家里老婆怀孕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需要有人来分担。
这时,导演的旁边画面,就充当了与这个孤独角色之间的沟通桥梁。
但是,关于五个同学中的第五个到底有什么功能,我目前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
有可能导演这个人物只是为了,接一些灾害评估同学的梗和串联剧情而设置的。
但无论如何,任何旁白更多地是在提醒观众,大多数时候,你也是一个无所作为旁观者。
但这部电影中的旁白视角,在结尾的时候,满足了观众最小的一个愿望。
这位导演在哑巴葬礼的时候,冲出旁白的位置,进入了画面,冲上去给竞选管理者的人踹了一脚,这也算是《同学麦娜丝》中的一个亮点。
因为,与第一部《大佛普拉斯》相比,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多悬疑重重的氛围,需要更多的黑色喜剧元素。
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同学麦娜丝》的一些观后感。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平凡才是最终的答案。
瓦乐莉:铭添,写得如何?
添仔:有一些新的想法,还在整理。
瓦乐莉:这是我早上煮的咖啡,一直忙到现在都忘了给你,不知道味道还行不行。
添仔:谢谢。
有人说过,“咖啡经过烹煮,生命就只有十分钟”,为什么过了一天,这味道还是这么的香?
瓦乐莉:这是加拉巴哥海龟豆,产量很少喔。
添仔:这味道非常醇厚,进到喉咙里特别甘醇,香气都冲到我脑门了。
瓦乐莉:我是用日本河野流的冲法,冲煮时间虽然久,可是可以萃取它最丰富的层次。
添仔:难怪那么好喝。
瓦乐莉:你喜欢的话,以后我天天煮给你喝。
添仔:这样好吗?
瓦乐莉:只要你喜欢就好。
铭添,你想上我吗?
添仔:我今天就想。
--闭结:我……我做……做这个……你们……阿月(阿乔妈妈):我们不怕你是做纸扎屋的,你做的是好事,有什么好怕的?
闭结:你……老公……他……阿月:我老公,在阿乔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他在工地工作,为了多赚点钱买房子,认真到过劳,有一天精神不好,不小心从上面跌下来,就这样走了。
阿乔:妈妈也是一直照顾我,才不敢交男朋友。
阿月: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孩,又没钱,谁会想要?
闭结:我……我做……纸扎屋也……交……阿月:闭结他做纸扎,觉得女生会怕,而且他也没钱,就一直没交女朋友。
(闭结点头)闭结:我们……我们人一……一辈子,买,买……买……阿月: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一间房子。
闭结:我做……纸扎屋给死……阿月:闭结他帮往生的人做纸扎屋,帮他们完成生前没办法完成的事,过世之后,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息,离开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遗憾。
阿乔:闭结,你喜欢我妈吗?
闭结:我……我……我认……会认真……阿乔:妈,他说什么?
阿月:我……我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阿乔:可是他说什么你都知道啊。
阿月:我……就……阿乔:怎么连你也结巴了?
阿月:他说,他说会认真……闭结:不要……阿月:他说会认真那个啦。
--我事后问电风:为什么要跳下去?
他只有懒羊羊地回答:“就想要跳。
”科学家说宇宙的起源是来自一场大爆炸,它产生了时间与空间,但大爆炸之前,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
我想人生也是一样,我们花很多时间,找寻人生的答案,但说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对大多数的男性来讲,年少时,心里都会有一位女神,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女神,渐渐会消失在心中,但有的人的思念并不会消失,最后,就是将她们请到神桌上面侍奉,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从脑海里拿出来膜拜。
对罐头来讲,校花早就和他家的祖先摆在一起,实在不应该将她从神桌上面请下来,毕竟,仙女下凡,一切都会打回原形。
失去了距离,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年轻时的我们,时常说到未来,以为总有一天,会衣锦还乡,开着名车,娶一个娇妻,住在豪宅里。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身上有一双翅膀,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展翅高飞,但过了40岁,慢慢可以理解,原来我们其实只是一只鸡。
1.黄的表现手法充满个性大量的旁白,把画面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道出来,遗憾的是并没有最为巧妙,甚至会显得多余和重复。
2.主题:人生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这是电影后半段,电风在公司与经理发泄完后,跳入湖里之后的旁白。
这句话结束之后,闭结开着卡车,远景中他透过车窗,随着背景音乐歌唱着,也许那一刻他以为他终于可以不结巴了,阳光挥舞着,就像梦境一样。
当然只有我们知道,这是他死前的“回光返照”…四个人,四段交错的人生。
有人怀揣着电影梦,却握着一张只差尾号数字“4”的彩票,以四号委员候选人的名分去拼了命地竞选,谁都不知道他每天对着画着马桶的墙壁,到底是不是在苦想剧本。
他的未来像名字一样,向着“明天”,殊不知他姓“吴”。
有人爱慕着学生时代的女神,阴差阳错与她在某时某刻相遇,用不一样的眼神望着。
却因为女神成了“女郎”而痛苦。
昏暗的红光下,他一瞬间消失在镜头中,殊不知他选择离开,花了多久…电影结尾,电影梦贯穿始终,女神也永远地成了幻想,结巴终究是好了,一直努力,把结婚这件事绝对是做的很完美了。
混沌之后,不就是宇宙的开始吗?
“我们花很多时间寻找人生的答案,但说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带着些许玩味的自嘲与冷冽的小幽默,叹世事无常命运浮沉,也叹人心不古幻梦易碎。人到中年浑噩度日,无可奈何万般事,无从宣泄却也无从挣脱。从plus到minus,人生就是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吴铭添→無明天。
➕:佛光普照,➖:着实给我“同学”的感觉——没必要。是不满足于只拍同学吗?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对大多数的男性来讲,年少时,心里都会有一位女神。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女神会渐渐消失在心中。但对有些人而言,思念并不会消失。最后,就是将她们请到神龛上面侍奉。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从脑海里拿出来膜拜。对罐头来讲,校花早就和他家的祖先摆在一起,实在不应该将她从神龛上面请下来。毕竟,仙女下凡,一切都会打回原形,失去了距离,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细想了下,《同学麦娜丝》这片子的基底其实非常俗套,依然是中年失败男子的矫情怅惘,对生活渐感无力乃至最终失控,再升华到宇宙混沌真相苍白的空洞人生哲学。再一次,再一次用女神沦落风尘来映衬理想的破灭,别的俗还好,这一点俗有点不能忍,非常东亚爹味儿。但是,导演的画外音太加分了,开口就有戏,好多处场景设计挺刻意的,真就硬来,成功地让“俗”变得风格化了,就像那场婚礼戏,俗得出彩,没想到土味儿拯救了一切。总体上还是喜欢。
文学最怕腻于个人的无病呻吟
导演2小时的无病呻吟
杂
非常松散,非常清凉,非常无厘头,同样语境,大概就是城乡结合部三无网吧的熬夜大神的爱情,城中村角落捡烟屁股抽的流浪汉的奇遇,被卷入灰色产业的傀儡的闹剧,连天网都拍不到的路人的独唱情歌。那些城市文明遗忘的角落,整个华语电影世界,只有台湾电影人认真而多情地记录着。
刘冠廷的演技真真不错 但整体真的跟大佛差蛮多
人生 本來就是一派胡言
闭结的纸扎屋就像肚财的太空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浪漫。
觉得比大佛普拉斯更好看。另,刘冠廷真是兼具颜值与演技,连着看了几部他演的戏,每个角色都完全不同,但都被演绎得很到位。
很有意思,放松了很多,并不比上一部差。曾经我们所珍爱的,如今都被弃若敝履。一代人的处境,一个地域的处境。
黑白的太空舱无法探索宇宙,纸糊的新房却能将富士山私有。黄信尧的黑色幽默与犀利温柔依旧。一派胡言的人生,轻于鸿毛的死亡,承认自己不过是只鸡,就是人到中年的最大成就。
市井里的悲喜人生。看这部电影,总让我想起陈升作品里的那些小人物。我尤其喜欢纳豆,他好适合饰演这类小人物,在钟孟宏的《一路顺风》里就给我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印象延续到这部电影里,可以视为一个人。他矮胖丑陋,丢在人堆里无人会看他一眼,但他最深情,女神沦落,他流的泪也最动人。另外我也喜欢王彩桦,她举手投足之间把人物都演活了。《康熙来了》里的一些搞笑艺人,认真演起戏来,都一个顶一个。
Like or not to like, this is the question. 明天會更好,再一次唬爛三小,劇情片的侷限,完全削弱紀錄片該有的意外震驚與突如其來。麥納絲之於高中女神,就像唬爛三小之於黃信堯。二十年過去了,心中感覺還是念念不忘,一股氣不發洩不服氣,但這口氣也可能放到臭酸。我不會說這部電影很異男。反而比較像中年男子的自我呢喃,有些有趣的地方,確實是一部無聊但也不怎麼好笑的電影。兩難。卡通手槍。濁水溪。
天啦拍自己就很流俗,校花做鸡瓦乐莉的“你要干我吗” 女性角色全是陪衬工具人 剧作上的每处细想都是屎坑 原来做导演到从政这条路子油腻人也设想过 刘冠廷演什么都很惊喜
中年危机片可太好拍了吧 总之就是全世界都错 顺便拍拍社会阴暗面 再来搞几个女性角色当工具人 意淫校花沦落风尘等着被救 意淫漂亮助理投怀送抱 妻子不离不弃 全球一半的人口就能顺利代入
中年男人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儿,和那些不痛不痒的隐喻嘲讽,松松垮垮无无聊聊。
导演你克制一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