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刚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满怀期待了,作为一个海洋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这部片子作为上平台前安全教育片一点也不为过。
推荐所有在这个领域工作或者学习的人都去看看。
电影里都表现的如此震撼,何况当时亲临现场幸存下来的人。
那些真正在平台上工作过的人,怕是要热泪盈眶了吧,虽然大众对三桶油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那些海洋石油工人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工作的。
影片效果就不多说了,跟两个同事一起去看的,回来的路上,旁边沉默了半天的同事来了一句:尼玛我现在还没缓过来。
我说怎么,想改行了?
后来知道某公司居然给每个员工发了两张电影票,难道打算让他们跟另一半一起去看?
不是真爱就别领着去了,还是跟好基友一起去吧。。。
影片中很多形容都非常真实,地狱油井,深海怪兽,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之力下,更显的十分渺小了。
根据后来的采访,小马哥的真实原型确实是从10层楼的高度跳下来的。
当在水中时,威廉姆斯述说他努力远离周围燃烧的石油。
“我感觉如此恐怖的大面积燃烧在我周围环绕,我在想‘我被烧着了吗’?你懂的,我真的不知道。
我能够告诉你的就是我当时就浮在油面上,所以我游啊游。
我努力蹬腿游泳前行,我竭尽全力蹬腿游泳前行,直到我感觉不到疼痛。
我什么也没听到。
我在想‘我肯定被烧残了’因为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我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我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我一定已经死了。
”和电影中描绘的一样,威廉姆斯在爆炸中严重受伤,最终被吊到一艘船上,这艘船同样吊走了吉娜·罗德里格斯。
逃离燃烧的钻井平台后,幸存者聚集在Bankston的甲板上念主祷文,但这发生在事故第二天的早上,而不是灾难发生当天的夜晚。
一位名为帕特里克·摩根助理钻员首先开口念到,“我们的父亲,”他起的头。
其他人都和他一起念起主祷文,怀着对逝者的无限尊重。
一点说明:每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从理工科或者职业角度,来看本片,的确是保真度较高的影像,像纪录片,却比纪录片更加刺激;像剧情片,却又多了很多过瘾的细节;但我想说的是,从本身这起灾难事件来说,美国人的视角仅仅停留在灾难的开端,无疑是离伟大还有十万八千里2010年4月20日,一个甲烷气泡从海底冒出,随后演变的蝴蝶效应,导致“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36小时之后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炽烈的火焰,沉没在墨西哥湾。
事后统计7人重伤、11人失踪。
电影《深海浩劫》在六年后以逼真的影像还原了这一事件的始末。
对数字敏感的人跳起来说,才死了11个人就能拍灾难片。
言下之意,每年我们的高速公路上和煤矿井下比之惨烈的不可胜数,都可以立刻封道改成片场,串起来拍成连续剧。
有这种世界观的人,他的数学老师功不可没。
韩国电影《隧道》,今年影响力仅次于《釜山行》,全片只死了两个人。
依照以上思路,按死亡人数来归类电影,大概这应该是部喜剧。
当然我们都知道不是。
灾难片中“灾难”二字虽须突出,但比惨这种事情,交给在华府门口卖身葬父的代号9527做就可以了。
生命被掩埋,却让平日里不显的人性于暗处发光,才是灾难片一贯为之的主流价值观。
《深海浩劫》很想做到这一点,可惜未能成功。
同样遗憾的是马克·沃尔伯格等人领衔主演的几个主人公,他们很想阻止这一切灾难的发生,虽然按照《星际穿越》中提到的“墨菲定律”来看,这一切都是迟早的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电影除了如烈焰地狱般的灾难现场外,剩下就是围绕这个该死的定律,讲了两拨人去做钻探石油这件事,然后其中一方的选择导致了这场人祸。
这一次,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将这盆脏水泼给了BP为首的英国人。
电影中,美方形象代表马克·沃克伯格,术业有专攻、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除了喜欢上班的时候蹭公家的网络和老婆激情视频聊天之外,简直可以称之为劳动模范。
而英国人的形象发言人——BP公司,则被描述成了既官僚又贪婪的灾祸之根。
电影中BP公司负责人的形象,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对于资本家的定义来量身定做的。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石油行业至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那不是电影和我们所关心的。
《深海浩劫》唯一想做的就是把屎盆子扣在英国人的头上,将其中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利益熏心的模样,而美国人自己则团结友爱地背靠着星条旗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勇敢地活下来。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场只造成11人殒命的事故,只是灾难的开始。
且不说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如何捱过伤痛,单论这场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原油泄漏,让整个墨西哥湾承受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用当时媒体的话说——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断章取义的粉饰,让《深海浩劫》的格调陡然间降至水平线之下。
更可怕的是,以马克·沃克伯格为首,几位主人公全程打酱油,颇为生硬的同事之情以及有惊无险的绝地逢生,切不要说和海洋灾难史诗《泰坦尼克号》相比,哪怕一部《完美风暴》,人和环境之间命运抗争下令观众飙出的泪,也要比《深海浩劫》多出十加仑。
更重要的是,对后续的环境毁灭置之不顾,单单选取灾难源头中的小人物来歌颂其英勇,这种不能说它错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的套路,真是让中国人民见识到了主旋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广泛性。
不同的是,美国人在灾难过后选择在好莱坞开机。
而我们比较省钱,我们一般会挑个良辰吉日开会……
灾难发生后,相关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救灾工作,并第一时间慰
2021-8-2 深海浩劫 小米盒子麦克在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工作技术总工程师这是一艘船可以漂浮在海面可以驾驶底下没有任何支撑 旁边有一艘船等待接收水泥麦克老婆弗里西亚早起要求90秒套餐麦克有个女儿很想得到海底化石弗里西亚喜欢喝青柠百威同事安德莉亚野马汽车坏了男友带她骑杜卡迪去上班直升机带众人来到深水地平线途中撞死一只鸟因为耽误了工期英国石油公司高层没有做水泥固井测试船长吉米与高层针锋相对言辞激烈高层找到麦克谈话麦克对高层不屑一顾 同事给了麦克打捞出来的恐龙牙化石压力测试显示不正常高层解释为膀胱效应高层支走吉米换了个位置做压力测试应该两个数据一致但是一个数据为零另一个数据不正常高层对一个工程师杰森说他是胆小鬼杰森无奈对吉米说一切正常首先需要抽取水泥水泥抽取过程中水泥喷发泥浆汹涌喷发所有设备遭到损坏可燃气警报高层禁止发求救信息燃气爆炸麦克与老婆视频吉米在洗澡被炸晕 麦克去救吉米 吉米被救继续主持工作延缓平台坍塌 指挥室爆炸 海岸警卫队收到信息 卫星显示平台着火 旁边船上派出救生艇 平台上救生艇放下 因为位置有限 救生艇开走 高层上了救生艇剩下众人放下救生舱 吉米获救 因为海中火势太大 麦克带安德莉亚爬到高处要跳过蔓延的火海 安德莉亚不敢跳让麦克先跳 麦克把她推了下去 二人获救 吉米在船上点名平台燃烧坍塌 麦克来到酒店 家属们质问麦克自己的孩子呢 麦克在酒店拥抱老婆和女儿 女儿拿到恐龙牙化石事故死亡11人 井喷持续了81天
这事要是发生在天朝:天朝石化在尼大野省尼玛市尼蝶海域的钻井平台发生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尼大野省领导穿着二十年前买的运动鞋跟十三年前买的外衣迅速赶往灾区,指导救援工作。
钻井平台的员工在事故发生后沉着冷静,积极团结,让领导先撤离了现场,现场一片和谐。
尼玛市市长百忙中顾不得即将要做痔疮手术的老父亲,和正在麻将桌上奋斗的小三儿,带领着一批先进积极的胆圆奋斗在救灾的第一线并且连夜安慰了事故受难者的已经表示情绪稳定家属。
经过一天充分严谨的调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临时工王小二没有严格遵循公司规则,在厕所粑粑时抽烟而引起氨气起火。
经过研究,决定如下:开除王小二,并且扣除王小二领导一个月奖金。
看到有人觉得导演让BP公司背锅有失偏颇,然而身为从业者,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导演的立意。
其实如今看完电影的各位和现实生活中的BP领导很像,现实中,雇佣钻井公司的甲方代表几乎都没有亲自参与过钻井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几乎都是纸上谈兵的外行,而这个行业安全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根本无法盈利,也绝对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完井。
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从基层操作者的身上找,然而幕后真正的起因永远不会浮出水面。
相比看过太多的事故纪录片将基层操作的很多失误大说特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将他背后这整个行业的矛盾和利益斗争展现在公众面前。
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但至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
电影原名直译过来是深海地平线,其实要比现在的译名直观许多,有关注国际重大事件的人应该能马上反应过来——这里要讲的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石油事故。
在这场持续87天的国际接力大抢救中,仍有多达2.1亿加仑,约合500万桶原油被泄漏到墨西哥湾,污染了幅员155万平方公里海面,不计其数的海洋生物死亡甚至灭绝,造成了危害难以估量的生态灾难。
本片抓取了事件发生前后不到24小时里钻探平台上发生的事情,焦点不是广为人知的漫长善后,而是平台爆燃成卫星照片里一个亮点时,最激烈的生死瞬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那些一直被我们忽略了的石油勘探者群像。
最近不经意地连续接触了几部相近的灾难纪实作品,西方导演们都能在繁杂的线索里抽丝剥茧地追溯到问题的根源——未能成功将地层隔离的水泥、套管上失灵的传感器、损坏的防喷器EDS;还有隔壁片场里,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控制棒尖端上的石墨、库尔斯克号训练鱼雷里泄漏的过氧化氢。
引发灾难事件的都是人类巨大工业成果里微不足道的小部件,却总能在一次又一次巧合里将原本可逆的情况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可怕的东西不是已知的显而易见的危险,而是那些被遮蔽在角落里,不为人知的威胁。
所以男主对BP甲方老爹用“飞机不能仅仅只携带刚好能着陆的汽油”来隐喻,除了想说明深海勘探不能仅依赖运气,更是想说我们为应对风险所做的防范措施其实还远远不够。
更何况是当我们已做的防范措施事实上已经大面积老化失效了的时候。
身处金融行业,能深深体会到效益与风控其实从来都是对立的两面,但趋利的动机往往驱使大部分人会偏向前者,包括其中本该中立制衡的专业技术人员、后台管理者们。
每当泡沫被刺破,我们就又集中反思忏悔一次,但也仅限于此,我们貌似永远无法学会,仍将一次次把希望寄托于运气,因为伤痛是会被遗忘的。
本片拍摄之专业,使其绝对能成为今后海油工业的教科书级影像资料。
虽然是全理工科的内容,主要知识点甚至比核工业还要冷僻,但电影却能通过对话与隐喻将核心理论讲明白,丝毫没让文科生感觉到枯燥。
中国人对生产事故最不陌生,矿难频频的国度就该好好研究怎么将这些教训搬上银幕,既是警醒,也是教育,要知道人家LionsGate可是投了整整一个亿拍成的这部电影。
精彩,推荐,不收藏。
为什么打五星?
因为我有切身的感受。
自我介绍下,我也是一名石油工人,来自海上。
影片开始介绍了几个主角的家庭,看似生硬,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就是普通人,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家长里短,再正常不过。
永远修不好的柜子,永远修不好的车子,这样的例子太多。
每次分离就是都充满了不舍,尤其是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对于外行来说,怎么形容自己的工作?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于地下,所以更别说介绍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太难。
主人公就很聪明,易拉罐,轻而易举,简单易行。
坐着飞机去上班,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和公交车没什么差别。
撞上鸟,或许是一个不详的开始,或者说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到了平台,和同事交接班,顺带拉拉家常,吹吹牛逼,讲讲在家里的趣事,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钻工说自己毕业于哪哪哪个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国内差不多都是这样,全是大学生。
事故原因,事故经过都讲的还算详细,画面处理的比较震撼,不做过多评价。
对我而言,这是个对外介绍的窗口,打分什么的肯定会多多少少有点片面。
最后有些人在质疑,只不过是死了几个人而已,算不上灾难片,真正重要的是后来的污染。
我感觉,说出这样话的应该都是坐在办公室的官老爷。
能侥幸逃出一命已经得感谢苍天了,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官老爷哪一天在遇到危险时能不能逃出生天。
这部电影是我拉着父母一起看的,我本来是想告诉他们我的工作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多么轻松,而老爸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只不过是一个安全事故罢了,哎,我很寒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带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用意。
发生这样的事故,美国尚且如此,我是不敢想我国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再也不会像渤2那样。
写的比较乱,想看就看吧,不看也无所谓。
本篇为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期就在讲述甲方乙方在安全和赶工期省钱之间扯皮,最终无奈向工期妥协最终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电影前期和最后男主都有家人陪伴,人却已经经历了九死一生。
最开始可能是我看电影最长的音画不同步(误),画面很晚才有,开庭声音很早就出现了。
个人感觉前期剧情过长节奏太慢,中期后期表现不错。
油井现场闹哄哄的男主夹在老板和甲方爸爸间很无奈。
影片重点当然是后半部分,从油井喷泥浆到爆炸上船逃生中无尿点。
爆炸中有人牺牲自己操纵吊塔,有人不顾别人操纵救生筏跑路,有人受重伤依然在前线指挥,有人胆小惊慌失措......半小时展现了危机面前的人类百态。
男主和大多数船员都活下来了,但有11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吊车上的戴尔小哥死的真惨,从上面掉落头直撞铁管。
一开始喷射泥浆的很多工作人员直接被喷到墙壁留下血迹的这几位估计也没了。。。
众人脱险点名时有人没有应答老板看向甲方的眼神充满了怨恨,这位负责人最终也被判刑了,可惜牺牲的船员永远回不来,只剩他们的家人声嘶力竭的哭喊。。。
这片还记住了不少名词,什么膀胱效应之类的233影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男主和另一女员工一起跳海,女员工惊慌失措,男主讲道理威逼利诱都不成,最后转移她注意力一脚把她踹下去了,真是负责(男主入水后还被碎片砸中血流不止,还好碎片遇到水的阻力也减速了伤口不深。
5星。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且拍的通俗易懂。
片头就用了很多家庭生活小游戏来为观众展现了油井原理。
为后面的观影做好了铺垫,如果一开始就认真看了的话,看到后面会觉得很精彩,灾难大片的场景,紧张氛围,都营造的很好。
缺点就是太过主旋律,大锅全部甩给英国石油公司了,美国人则爱岗敬业,演员演技在线,虽说主角也是打酱油吧,但推荐一看。
因为毕业论文的开篇案例就是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所以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给海洋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是人类远远不可估量的,逝去的不仅仅是数字中的十一名石油工人,更多的是87天无止境的石油排入浩瀚不可及的大海,损失的也不仅仅是1.27亿加仑石油,还有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海洋生态补偿所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自称海洋法律方向的学生感到无比惭愧,仿佛是在一切不可挽回的破坏背后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慰藉。
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渺小的不仅是人类个体,更多的是我们的视野。
从自然索取者继而演变成剥削者、掠夺者,事前没有足够的防御措施,事后才来救济,救济不完全,留下的痕迹遍布了数十万平方公里。
剧中那只挣扎的被石油污染成黑色的大鸟,将来会要变成成千上万只,被石油污染不得不面临死亡威胁的海洋生物,同时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类。
我们在挣扎,在负隅,在顽抗,自认为用尽了力气,最后得来的却是大自然的反噬,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慢慢吞噬着我们。
那些受害家属声嘶力竭的质问,绝望的哭泣和拥抱,盲目行走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是一场突发大灾难不断敲击脆弱心灵的结果。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灾难片,带给我的震撼远及我所爱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正的英雄是没有超能力的平凡者在突发事故面前奔跑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没有翅膀,却拼尽全力飞得更高,来保护其他人。
除了开篇有些冗长无趣,中期就开始精彩,后期迷失自我,仿佛一同感受,生死存一线的危机。
我觉得非常好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尽力避免污染的扩大,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安全的家。
甩的一手好锅!责任全在BP!Transocean英勇的美国员工一个个都是模范英雄!开场的家庭场景真是直男癌大发作,然后大规模的爆炸与CGI火焰果然还是得爆炸贝才能驾驭得住啊,再然后死了11个人跟随后的生态灾难尺度比算得上什么,这Lone Survivor的导演真会把real disaster塑造成主旋律的弘扬。。。
美式灾难片真是娴熟自然,毫不拖沓,不得不服。
近两年最好的好莱坞灾难片,从真实事件改编的切入点到对空间使用营造惊悚上都非常精准。可惜看得见的导演才华限制于平平剧本,前段冗长后段走套路,最终只能是一部参差不齐且没任何讨论欲望的作品。
我辞职的原因之一
电影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惊喜,没有意外。从一开始就知道要爆炸,一直等到最后。明明就是一部纪录片。
北美扑妈不认是必然的吧……这种电影99%的爆点都在最后原型人物的照片
一直把这片和【怒海救援】搞混……
配乐很克制,没有喧宾夺主。最打动我的是已经踏上救生艇却又返回操作起重机的逆行者。片头的黑暗仅有台词令人印象深刻。
安全生产,工程上的事
真的好烦灾难片!我只想世界太平。
前半刻画还是有点过于多了,尤其马尔科维奇。
1. 套路、套路、全市套路,但还是完成了叙事。2.这类根据真实事件的片子,还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提醒人们,我们是多么容易让自己陷入灾难。
电影最后,看着在这次灾难当中不幸去世的人的照片,觉得好残酷,那么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可以说是BP的侥幸心理害死了他们,灾难发生的时候彼此之间竟然都不能很好的互通信息,也影响了处理速度吧~
节奏很棒,一直很紧张!
作为灾难片而言,场面上已经做到了最好,但也仅仅只在视觉层面还原了真实事件,拍得太像“纪录片”也不是好事。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深海钻井平台的灾难电影
尼玛这才是真正的“冲天火”,井喷爆燃那段惊到了,其余部分中规中矩吧,很写实,细节也做得不错。7/10
海上炼狱
比较平。
这种巨型机械什么的最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