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法国有《蝴蝶》,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老人与男孩的故事总是让人投射到“爷孙情”上来。
《千里走单骑》也插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但也许是中国男人情感比较内敛,“奶奶与孙女/姥姥与外孙女”、“爷爷与孙女/姥爷与外孙女”的电影受众会更多,像《我们俩》、《我们天上见》,还有《海蒂与爷爷》。
我从来没见过我爷爷,他在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就因饥饿而离世了。
而我跟外公隔得远,不能经常见面。
所以对于“爷孙情”是不太能体会的。
这个剧情淡淡的,更像是一篇散文,带着编剧浓浓的童年回忆。
想起了童年时在乡下,村里有个识字的人,知道很多故事,如水浒三国,村里有几个孩子爱跟着他听他讲故事,而他最爱的是整个村子走着捡狗屎!
因为狗屎是很好的肥料。
所以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会跟着他捡狗屎。
我跟过那么一两次,主要是跟他不熟悉(我们不同的生产队),另外我那时候太小了。
罗京民老师挺适合农民的角色,演市民的话就不太像,像《全能囧爸》里演得就比较假,当然是故事本事比较难建立。
今晚打开电视,正好电影频道在放《那年八岁》,看到主角小男孩小小偷兔子被揍,然后就一直跟着个算命老头过活。
没看到电影开头,猜是约么男孩的爹不要他了,然后算命老头就领着养了。
男孩的亲娘应该是在意外中去世了,看男孩做梦回忆妈妈,然后房子塌了,妈妈没跑出来。
男孩妈妈教男孩读书上进学大道理,所以男孩一开始对算命老头的手艺嗤之以鼻,斥为骗子把戏。
哦对了,算命老头眼睛还看不见。
男孩不服老头,叫他“瞎子”,老头回他“小兔崽子”要叫“盲人”。
男孩领路带老头才牛屎,老头拿糖不给男孩吃,除非男孩叫他爷。
期间看着算命老头带着小孩说书、算命,男孩从最开始的不服到之后的信任、接起老头的衣钵。
结局大致也能猜到,约么是老头死去,男孩回忆终止。
大致是年纪大了,越发看不得这类朴实的电影,一点点细节都能触到泪点。
尤其是看到男孩夜半想妈妈、村里小孩欺负“瞎子”、嘲笑男孩“领瞎子”、连看到男孩懂事受欺负也闷不吭声,心头真的很难受。
想到自己八岁那年,家庭也算温暖、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和很多人比,真的很幸福了。
人真的要知足。
最后一直记得算命老头的一句话,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做到:“以后碰到盲人,不要叫瞎子,要叫盲人。
”END
这部影片是以夏娃八岁时候的回忆来拍的,像一本泛黄的日记,在冬日的暖阳中絮絮道来。
我最关注的就是夏女和贾舒的爱情。
眼看着这俩人情投意合,都是知识分子懂艺术,你吹笛子我跳舞,真是天生的一对。
我最担心的就是贾转转从中插一脚,好家伙他那身材,那气势,要是他来捣乱那还不得了。
后来觉得其实贾转转也挺好一人,对夏女也是真心实意那个痴心啊,可惜人家夏女不喜欢他,再说,夏女和贾舒结婚了。
小两口情意绵绵,过得和睦美满。
可是,才没过多久,贾舒就死了。
贾舒死了,我简直无法相信。
后来夏女和贾转转结了婚,生了个儿子叫贾舒夏。
一家三口幸福地在照片上微笑。
其实这还不能算悲剧吧,我看完这电影已经三点多,关了灯我躺在床上,回想起贾舒死的那一幕还是受不了。
如果能重来一次,或许贾舒便不会去江边,或许……只是一个故事。
只是一部电影。
我只是刚好邂逅了这个画面,邂逅了夏女和贾舒。
大多人都喜欢完美的结局是吧,本以为这两人会一直顺利地走下去,直到那个下午贾舒消失在江边。
苍凉的背景,时代背景是苍凉的,人物背景是苍凉的。
8岁的小小,被亲爸和后妈卖给会说书,会算命的吴先生。
吴先生,一个看似很神的算命瞎先生。
在村里很有声望,对他的尊重,丝毫不输当地的老师。
哪家有点事,都喜欢请他算一算。
一个一生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个本应该有着光明少年,因生活的无赖,走到一起。
从此,你是我的眼睛。
我是你的依靠。
曾经,我们无缘,今后,你我是亲情。
如果不是小小,吴先生会一直活在孤独与黑暗中。
如果没有吴先生,小小会一直生活在后妈与爸爸的冷落中。
他们都是彼此温暖了彼此。
首先表示对六公主的赞赏和喜爱,六公主yyds。
有点像红高粱的渲染风格,貌似是在陕西?
电影的背景是饥荒年代,每家每户日子都不好过,但是作为算命的吴先生却不愁吃穿,甚至可以花钱雇一个领路的,足以说明问题。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外国人经常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同时又会嘲笑中国还有一位专门管钱的神仙——财神爷,就像易中天先生说,中国人只祭拜对自己有用的神仙。
我们自己也会调侃道:左眼跳财,真是好兆头;右眼跳灾,去tm的封建迷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一个“迷信”的民族,你说这是个坏事吧,但是我们祭祖,我们尊重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切,我们传承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你说这是个好事吧,那过分迷信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所以我只能讲此归结为中性。
说回电影,开始我一直认为吴先生的眼瞎是装的,找来小孩领路是故意让其他人以为自己确实是瞎子,再加上一些小细节,但是他会踩到屎,会听声辩位,暂且不论。
小孩的亲生母亲去世,亲生父亲娶了后妈,把他卖给了吴先生,亲妹妹这么小的孩子洗衣服,另外两个哥哥却在屋里玩,不得不使每个单亲或重组家庭关心这个问题。
电影还有一个在中国(其实是全世界)都绕不开的问题:重男亲女。
小孩第一次跟着吴先生去给别人算命,刚出生的小女孩就抱着呢,结果问的确实家里的儿子。
男女终究无法做到绝对的平等,个人认为做好男女工作的分工是最好的出路。
还有婆媳问题,只是盲区,略过略过。
再说电影最重要的问题,算命。
剧情随着吴先生一家家的算命,我看到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真是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不过家家户户都将吴先生说的话奉为圣旨,奉为神谕。
生病的老妈子因为他的一句话痊愈,就像华大基因的尹烨说的那样,冥想能控制基因表达。
很多病,确实和长期的心里压抑有关。
这可能也是很多“神算”的本事所在。
但是,作为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的我们,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我们的父辈,爷爷辈指指点点,或许也有点可笑。
对于喜爱历史的我来说,遵循一个理念,看待每一件事,不能脱离他的历史背景。
在那个饥荒年代,迷信或许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可能因为一个算命先生的“鼓励”,就扛过了这个难关。
所以迷信,也许支撑了从古至今无数底层人民度过艰难时刻。
就像郭德纲说的:未经人苦,莫劝人善。
余华说,苦难不值得歌颂。
那我们能不能对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抱有一定的善意呢?
算命的吴先生前脚刚帮人家驱鬼,后脚就被鬼吓尿裤子。
小孩回来找他,这是吴先生真正将这个孩子看作自己孙子的开始,也是小孩真正将吴先生看作自己爷爷的开始。
我认为,是小孩一直以为他装瞎,后来才知道他是真瞎,想起他的种种的好,终于认可了这个老头子。
结局太好了,吴先生和小孩说掏心窝子话,“谁会算啊,老天爷会算”。
啧啧啧,好台词好电影。
电影最后,本事领路人的小孩,变成了吴先生领着小孩走,哈哈,这爷孙两。
本想给9分的,因为电影比较短,感觉可以在铺垫一下的,但是结尾太戳我了,10分。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没想到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小小家里穷,亲妈没了,爸爸又娶了个后妈,爸爸的钱都归后妈管,亲妈还留下一个妹妹。
妹妹长得比后妈的两个儿子看着还小,不大点儿就得帮着家里洗衣服。
小小要是再不顾着点妹妹,家里可能也没人惦记着她了。
小小想上学,学校里教不了啥,但他也想上学。
| 他那死了的妈说过,只有好好上学,才能有出息。
他那死了的妈以前是学校的代课老师,上井边打水,井沿子塌了,他妈也没了。
小小被爸爸卖给了吴先生,吴先生是个瞎子。
哦,不,是个盲人,吴先生说不能说瞎子是瞎子,得说他们是盲人。
吴先生还是个算命的。
走东家串西家,给别人算命,也给别人说书唱曲儿。
别人都说吴先生神,可小小就是不爱叫他。
谁叫他一见小小就说他妈是他方死的呢。
这一老一小,结着伴儿上路。
你藏我的导盲棍,我藏你的铅笔盒。
鸡蛋肉抢着挑着自己吃咯。
你不叫“爷”我可就把糖自己吃了。
路上没沟我也得叫你跳一跳。
路上没沟,还不兴有牛粪啊。
俩人的乐趣,像如歌的行板,叮叮咚咚。
这一老一小,也像散文,平淡无奇,但是感情一丝一缕的,无处不在。
后来你把鸡蛋和肉都挑给我。
后来你还说要传授我这谋生的技艺。
后来我怕你会怕。
后来你给我钱叫我去读书。
人呐,这么处着处着,就有了感情了。。。
文 / 哪吒男2012年他向岳父求救借债20万元,再加上一些奖金,拼拼凑凑用五六十万拍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讲述儿时的小伙伴,那个夏天他们是相依为命的小伙伴,整个世界最要好的人“好到要死”。
后来他甚至忘记了那个小伙伴的名字,也再没有相遇过,电影最后两个小伙伴在路口分别,他说真实就是这样,一次随意的分别,两人就再也没见过。
这部电影叫《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在豆瓣拥有7.7的高分。
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另一个儿童题材找到了他,知名编剧林和平写的自己童年的故事——失去母亲的小孩被送到一个算命忙老头手上当领路人,这个电影叫《那年八岁》。
这是导演杨瑾第四部执导的作品,由老演员罗京民(《孙子从美国来》饰演老杨头,《士兵突击》饰演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主演。
知名编剧林和平曾完成过《小姨多鹤》《风和日丽》等连续剧。
他父亲早逝,有一天母亲对他说“要是我死的早,你爸带你们,不知道会发什么。
”于是林和平写了这部《那年八岁》。
童年是很残酷的,就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分别一样,《那年八岁》的结尾小男孩刚刚在教室念完一首儿歌,冲出门,老爷爷的背影成为茫茫山坳里小小的一粒,从陌生和抗拒,像亲情又像友情的一老一少,迅速开始互无关系的新人生。
正在举行的第四节浙江青年电影节是《那年八岁》首次放映,放映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杨瑾“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主题,儿童片最忌讳就是有主题,啥是儿童片,就是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就行了。
”专访杨瑾导演特别有趣,他就像孩子一样回答每个问题。
我们还是从您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开始,我相信所有人都问过你为什么要取这么晦涩的片名。
这次是不是不想解释了,所以直接就叫《那年八岁》?
嗯,是的。
之前您的作品都是自己做编剧,这次您最初看到这个剧本的感觉是什么?
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个小孩儿特别可怜。
小时候我爸带着我去别人家买树苗,扛着这个树苗走回家,走了两三个小时,走了很远很远。
这个剧本一下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让我想到这个段落,一个小孩带着一个老头走过这个山走过这个水,走啊走,特可怜。
这个意向打动了我。
电影里小男孩除了对妈妈的去世很难过,好像被送给老人当领路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农村男孩都很皮实的,没有那么多小脆弱。
编剧林和平其实小时候跟过三个算命的老人当领路人。
我感觉您对电影里的矛盾冲突不太自信,没有台词的时候大段的煽情的音乐就铺进来了。
是,其实故事没什么矛盾,老爷爷挺喜欢这个小孩的。
编剧告诉我说书的这些瞎子嘴都特别狠,他经历过三个说书人,这三个人嘴都特坏,都是嘴上说话拿到剜你的感觉,“你妈是你方死的”“你死舅舅”,但他们心肠都特好。
《孙子从美国来》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罗京民在《那年八岁》里出演盲人吴先生。
《那年八岁》这个片名其实是一个回忆的口吻,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表现呢?
我们在电影里把这些都删掉了。
我觉得用回忆的旁白来串联所有的情节,是特别弱的手法,好像连不上了才需要这样,其实剧本里有这些回忆的部分,但是我们在开拍前都删了。
所以你其实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就足够感人了不需要增加其他对吧。
嗯,特多余。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讲的是您自己的故事,讲完之后为什么下一个电影还对少儿的世界这么感兴趣呢?
就因为遇见《那年八岁》这个剧本。
听说您特别喜欢是枝裕和,他也特别喜欢拍小孩,您有没有从他的电影里偷师一点什么呢?
没有。
人家拍的好。
是枝裕和作品《步履不停》这两年国内的独立电影拍了特别多小孩的故事,您有看吗?
那些好像都挺残酷的,比如《鸡蛋和石头》《笨鸟》。
您觉得为什么青年导演习惯把镜头对准儿童世界呢?
因为自己有感受呀,黄骥(《笨鸟》导演)她就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王一淳(《黑处有什么》导演)又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人最有感触的不就是自己的童年吗?
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少儿电影是好的?
讲一段故事一段记忆就是好的,别讲什么大无畏精神使劲拔高。
您之前给特别多电影做了摄影,这次《那年八岁》的摄影师是吕松野,听说你们俩这次合作特别愉快?
每天都特别愉快,没事就一起喝酒,他爱喝啤酒,我就陪他喝啤酒。
吵过那么一两次,他说“电影光是最重要的,”我说“扯淡!
故事是最重要的,人物是最重要的!
怎么光是最重要的,没光也行!
”
杨瑾曾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志同志》等电影担任摄影。
《那年八岁》的青年摄影师吕松野凭借《塔洛》《八月》两度提名金马奖最佳摄影,不同于《塔洛》《八月》的黑白色调,《那年八岁》里有着高饱和度明亮的画面。
杨瑾开玩笑说,拍完这部吕松野就“贵了”。
之前您的电影里超现实的地方特别多,《那年八岁》里也出现好几个梦境,是不是您自己性格里就有一点浮想联翩的东西?
我专门写过一本书就是关于做梦的。
因为我之前得了甲亢,每天特别兴奋也不会休息。
睡觉的时候很不安稳,一直做梦,后来我就训练自己做完梦之后醒来在心里把这些梦过三遍,然后写下来。
过了两年多这样的生活,身体越来越糟糕。
所以我又训练自己不要做梦,到现在我竟然一年也就只做三四个梦,而且还能做特别精彩的梦,顺着自己的心意做下去的那种。
那以后这会不会变成杨瑾的风格,写实的部分特别写实,但总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
我打算拍一个电影就是把几个梦放在一块儿,不是很伟大的那种,特逗特荒诞的那种。
不同于黑泽明老爷爷的《梦》,就是可怪了,很荒诞又很合理。
有小孩儿吗,里面?
我很少梦见小孩。
杨瑾(右)导演在现场在不散公众号文章留言,有机会获得正在举行的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的《那年八岁》电影票两张。
《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https://www.toutiao.com/i6490525661445227022/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返朴归真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少了些许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文/武侠小王子《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REAL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不如太过于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陌生人之间的互不相识,作为温情经历展现的前期铺垫。
在这部电影作品的故事中,主人公小小和吴先生本来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他们之间,原来是属于没有交集的陌生人。
从而,陌生的关系为我们展现温情经历提供了铺垫式的阶段。
正因为不相识,小小和吴先生存在了陌生人的感情关系。
也因为互不相识,小小与吴先生才有了产生温情经历的可能。
因为,他们之间的情感非亲情、手足情等。
相反,他们之间所可能存在的是相互间理解和相知的温情。
所以,素不相识为这样的感情的存在提供了铺垫。
环境艰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人很穷也很迷信,却很善良。电影没有高潮迭起,克制而不张扬,吴先生最后自己道出算命的本质,值得一看。
总是能不停的唤起小时候的记忆
吕松野知不知道自己现在业界多红
非常质朴的电影,但是也充满了感动。
很感动,想到了我小时候的点滴。
小孩拽拽的,很温情的电影。
慢慢的怨了、恨了、远了······也许是因为我们没给双方互相了解的机会,没给双方能够了解彼此的距离。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风光不错
算命算命,连手掌猜正反都只有50%的概率,何况命呢?多一星,俩人的真情,就是突然结束了。
瞎子和小小之间打打闹闹的戏很有趣,好电影规格。但其它部分就很尴尬,让我想起雾都夜话。大场景尤其有种捉襟见肘,经费不足的窘迫感。
最后真的蛮感动的
青涩的作品
朴实无华,穷山沟里相依为命的“爷孙”俩。恍惚中有点《菊次郎的夏天》的感觉。
镜头沉静有味道,画面优美。在一个简单故事里,一老一少尽现演技。
不是爷孙胜似爷孙
刚看完,自己也是阅片无数了,可是这么单纯的电影无法再院线上映,太可惜。
我不知道到底算好抑或不好
CCTV6. 好片。一老一少之间最真挚的感情。
可以看出,老吴和小小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的态度有所转变,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小小对逝去妈妈的爱一直没变。老吴的算命其实并不是真的算命,老爷子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算命,其实他本人也是怕鬼的。电影较好地展现了陕西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原了当时的时代,不过电影总体来说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
讲述了一个瞎子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