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嘉年华

嘉年华,Angels Wear White

主演:文淇,周美君,史可,耿乐,刘威葳,彭静,王栎鑫,李梦男,蒋欣悦,陈竹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嘉年华》剧照

嘉年华 剧照 NO.1嘉年华 剧照 NO.2嘉年华 剧照 NO.3嘉年华 剧照 NO.4嘉年华 剧照 NO.5嘉年华 剧照 NO.6嘉年华 剧照 NO.13嘉年华 剧照 NO.14嘉年华 剧照 NO.15嘉年华 剧照 NO.16嘉年华 剧照 NO.17嘉年华 剧照 NO.18嘉年华 剧照 NO.19嘉年华 剧照 NO.20

《嘉年华》剧情介绍

嘉年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米(文淇 饰)在位于风景区的一间酒店里打工。一天,正值小米当班,一个男人带着两个看上去还是小学生的女孩子来开房,虽然心中所有顾虑,但小米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替他们开了两间房。之后,在监控录像里,小米看到男人在半推半就之下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心中隐隐觉得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 两个女孩一个叫孟小文(周美君 饰),一个叫张新新(蒋欣悦 饰),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干爹”。东窗事发之后,小文的母亲报警并找到了律师郝洁(史可 饰),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证据的缺乏让嫌疑人迟迟不能定罪,而最最关键的证据,正掌握在小米的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冷恋时代寻则觅得外卖魔幻大森林狮子大开口断魂小丑豹棚兄弟90年代中期心灵猎人第二季看不见的背后渡清欢万岁我,我自己和虚空沙海番外之蚌人不凡之路始发站摩斯探长前传第二季万力老公们的私房钱丛林大反攻2假面学园圣纳西斯聊斋新编之画皮新娘狂暴巨蜥老船匠红日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上)白宫管家神探狄仁杰前传婚姻陷阱

《嘉年华》长篇影评

 1 ) 中国电影人终于这么拍出了这样的电影!

《嘉年华》绝对称得上2017年最好的华语电影,甚至不用加之一。

以前我们抱怨,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拍不出《熔炉》那样的电影。

现在,文晏导演终于拍了这么一部,从艺术水准上看,《嘉年华》绝对要优秀的多!

这部电影入围过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还提名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3个重量级奖项。

《嘉年华》从美学风格上看,跟国内的电影,特别是国内的独立电影,很不一样。

它用的也是手持摄影,光源尽可能的接近自然光,注重捕捉细节,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群像,风格上非常像达内兄弟。

从视听语言流派上讲,你的视听语言风格越像某位大师,或者说某个流派,你的电影就越有电影感,也容易看起来高级,特别是对于新人导演来说。

前段时间在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了看了几部国内新人的电影,印象比较深的赵婷的《骑士》,在流派上就属于圣丹斯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一眼就是泰伦斯·马利克;鹏飞的《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又是蔡明亮加北野武,特别是配乐的风格;文晏的《嘉年华》也是如此,就连摄影师都请的是达内兄弟的掌机。

这种拍摄风格看似可以低成本,不需要打光,扛起摄影机,随时随地就拍了,对比国内的很多试图走这种风格的独立电影,你就会发现问题。

当年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拍格斯·范·桑特导演的《米尔克》时,成片看上去非常漂亮,全程自然光一样真实,但摄影师说在现场并不是这样,所有的自然光在数值上都无法达到拍摄要求,所以只能想办法用人工光修补,难度非常大。

真正使用自然光拍摄,对于天气和一天内的某些时间段的要求也非常高,全是抢时间,等待了一天,能不能拍还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儿。

如果你真以为自然光、手持摄影和非职业演员这套拍法可以随时随地,那拍出来的素材多半都是垃圾,就像国内很多所谓作者电影风格的独立电影一样,简直就是抱着机器一通乱拍。

真有想法倒还好,怕就怕一无是处,还自我陶醉。

拍烂了,被吐槽了,没关系,反正可以用作者电影来挽尊,好像作者电影就该不被理解。

都说电影怎么拍都可以,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拍,就算电影可以随便拍,但电影还是有一个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就算艺术水准上没有个具体标准,但拍摄技术上绝对有。

一点专业技能都不懂,就瞎拍,反正在我看来,不行。

当年在胶片时代,电影学院学摄影科班出身的摄影师,他们在控制胶片曝光方面,理论上精准的不容许出一点差错。

一旦曝光错了,整个剧组一天的努力都会白费,就算如今用数字拍摄,真想挑战自然光,在技术上也应该达到这样的高要求。

《嘉年华》在这套写实风格的拍法上,就让人非常的舒心,技术上和美学上完全跟专业接轨,没有一丝的廉价感,视听语言风格非常的西方化,摄影精准的捕捉到各种细节,写实主义的风格容不得一点刻意的做戏。

对于演惯了电视剧的职业演员,表演要想经受住这样的拍摄风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职业演员在表演上必须像素人一样,人物的生命力要尽可能的靠本能,一旦运用表演技巧来做戏,从镜头里看,表演就会和影片整体的风格不搭。

对于导演执导演员演戏,让所有人统一表演风格,就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所以片中几位小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

文晏导演的眼界还不止于此,她讲故事的切入点也非常国际化,看似讲一件事,其实借这件事去讲更大的事。

《嘉年华》讲的未成年人性侵事件,虽然片子没有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事件还是会让人想到海南万宁校长性侵案。

导演没有像这类韩国电影那样,重口味加煽动性,用赤裸裸的方式呈现暴力,而是选择了第三视角,用一个旁观者的眼睛,讲案件中牵扯到的几位女性的群像,有酒店的值班服务员,沦为妓女的酒店前台,被性侵的小女孩,女孩们的妈妈们,还有人权女律师。

通过这些女性的生活,讲当下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女性现状,还有性别歧视。

片中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想拥有话语权非常的艰难,女性角色虽然大都是受害者的形象,但也有为了女性权益努力奔波的女性角色,包括最后女主角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出逃,给这个故事留下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导演在这个故事的呈现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作为片中性侵未成年少女的加害者刘会长,这个人物始终没有出现。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职位不起眼的会长,背后却有强大的关系和能力,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以致于最后都可以扭曲是非曲直。

随便一个小角色,都可以在这么呼风唤雨一手遮天,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可怕的地方。

《嘉年华》里还设置了很多隐喻符号,就像电影海报上那个巨大的梦露像,电影一开场,女主角文淇饰演的酒店服务员就站在梦露的裙摆下面,用拍摄偷偷的拍裙下的白色底裤。

梦露的形象几乎就是性感的代名词,在这里代表着女主角的性觉醒,也代表着女性的圣洁。

所以她会在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两个小女孩来开房的时候,带着警惕性和异样的眼光,去关注这个男人的举动。

电影后半段,圣洁的梦露像上被贴满了各种肮脏的小广告,最后市民以有伤风化的理由,把这座巨大的梦露像拆除。

电影的最后,女主角骑着电动车,追着被汽车拉走的梦露像,随着主题音乐突然的增强,瞬间在情感上让人震撼到沉默,这场戏堪称是神来之笔。

电影中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演员叫周美君,她饰演其中一个被性侵的小女生,她的表演还是本能的,并没有太多表演的成分,因为情感的真实,所以很有感染力。

没什么人能真正理解被性侵是什么样的体验,会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冲击和心理阴影,所以片中并没有《熔炉》或《素媛》里那样的暴力展现,也没有刻意的去拍被害者事后遭遇的来自外界的不断加害。

它选择了一个所有人都能明白的第三视角,就像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性侵丑闻,普通观众很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也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这样的故事情境里面。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导演非常的克制冷静,不煽情,避开暴力,处理故事的时候还带着一丝温柔、善意和光明,但正是这份纤弱的力量反而更加让人绝望。

不给希望倒还好,就怕给了你一线希望,让你有了期待,还告诉你现状是多么黑暗,未来有多难。

 2 ) 看完嘉年华甚至有些愤怒

写这篇影评,一定会被骂。

不过言论自由,我有写的权利,你也有骂的权利,没关系。

这部电影其实也算是个及格的作品,可以被打个三星,但是愤怒的心情让我只想给1星那么多。

之所以愤怒,因为在我看来,导演巧妙的利用大众创伤给自己赚了个好名声,左右逢源,即献媚了西方,又不得罪zf,实在可以说圆滑的令人厌恶。

很多人拿嘉年华和素媛做对比,其实没必要。

中韩文化差异,相比于韩国人的个性,中国人更含蓄,情感表达不同没太多可比性。

我倒很想拿这片子和盲山对比。

记得当年看完盲山,压迫感久久不能散去,那种巨大的绝望感让我甚至无法放声大哭。

五味杂陈的悲痛不知该从何发泄从哪平复。

其实那是一个离我的生活无比遥远的故事,我本不该感同身受。

我不是幼稚的闭塞地区女大学生,基本也不太会有人贩子打我的注意。

可是那个电影真的只是在说拐卖妇女的事件么,当然不仅于此,他讲述了民众的愚昧,当愚昧变成一种普遍的认同,甚至于公权力都无可奈何时,那是种让人无法反抗的绝望。

这种状态不是个人的错误,是社会的错,大山里那是被时代发展抛弃的地方,抛弃的一群人。

那是社会问题,是全社会,是zf需要为之负责的。

甚至于我们每个人都难说,自己不曾遭遇那种愚昧,不曾是愚昧的助力者,又或是根本就是愚昧的实施者。

然而反观嘉年华,谁该为孩子的遭遇负责,社会?

zf?

当然不,这里的责任只能归于家长的不负责和孩子的不学好。

我没法同情那两个孩子,毕竟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你出来混,就得担得起后果。

在我国儿童性侵这个问题根本不应该被聚焦在边缘群体身上。

她与成人性案件最大的不同是创伤。

在中国更多的社会责任,zf责任来自于法律的不健全,对儿童性问题的不重视,后续关爱跟不上这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是无法甩锅给个人的。

这也就是我说,导演的滑头之处,触到zf敏感神经的问题她一一避开了。

有人说这里罪犯来自zf是官员,首先商会是民间团体,不是zf。

其次这还是我说的把矛盾集中到个人身上,而不是一个社会层面上。

一个人犯了案件,无所谓他是什么身份,这是个个人行为,说白了你遇上这种人是个概率问题,没有一定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必然性。

况且,我们zf从来不避讳个人错误,我们不愿承认的一直都是zf管理下的社会问题。

而导演她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她知道西方或者台湾他们想要什么,西方总是乐于揭露中国得阴暗面,却不会在意他的前因后果,更不会考虑如何帮我们解决。

当然导演还有一点很聪明在于,她知道民众对于哪些字眼尤为敏感。

儿童性侵,援交,贿赂,黑j,高管。

于是她将这些词一股脑的堆砌在一起,然后民众高潮了,她名利双收了。

她无非是将民众的伤疤给自己卖了个好价钱。

这种狂欢毫无意义,作为一部电影你的故事不够出彩,作为一部故事片你的意义不够深刻,作为一部文艺片表演又没什么亮点。

实在不知道好在哪。

另外,我们国家真的从来不缺好题材的好电影,除了盲山 盲井 还有活着 蓝风筝 去年的暴雪将至等等。

都是很好的揭露社会问题的电影。

如果说边缘人群 春风沉醉的夜晚。

文艺片就更多了。

这都是很优秀的中国电影,所以别再拿题材和广电说事。

 3 ) 病态社会体系中的女性处境与权利

很久没在影院看过如此平实自然并贴合现实,几乎完全削弱男性角色一贯的既定主导优势侧重于女性角色的刻画、触及敏感还能安好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得出有妥协的成分,但没多大影响),非常难得。

近年来女性导演的活跃度相当高,才华尽显,佳作不断,展现出比起男性导演更为细腻沉稳的强劲实力,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但在国内几乎难得冒出来一个。

没抱多大期待看了《嘉年华》,超出预期的好,看到了一个仅透过女性视角用精准的镜头果敢的对准社会阴暗面并投入关切目光的女性导演,着实令人惊喜。

片中以配角出现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以负面的形象示人,窝囊的父亲,势利的老板,只认钱的小建,知法犯法的王队,滥用职权的无耻高官…,虽没多少戏份,但从典型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形态来看,男性依旧占据着更多(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无论是情感或生理(先天),抑或社会处境中的生存状况和附加定位(后天),女性都是容易受伤害的一方,但不少女性依然很传统或单纯的对男性抱有一定的幻想和依赖,这点从片中小文的母亲(把望夫不成龙的愤恨发泄给孩子)和莉莉的身上可以看到对男性期许的幻灭所受到的伤害,女性需要独立的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同时也能了解到家庭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导演文晏并未单一的围绕一个女性角色展开,而是通过一起极具社会性的性侵事件串联起几个不同年龄层和身处迥异生活环境中的女性角色,侧重的则是未成年人女性这一类,一旦没有了家庭的保护和安定,缺乏家人的关爱或是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恶劣家庭环境中,她们很可能会成为具有男性优势与不公待遇的社会体系中的受害者或牺牲品,片中未成年的小文和小米就是很鲜明的例子,父母分离,父亲无能,母亲无责,懵懂叛逆不懂事,身心接连受到伤害;小米离开老家到过15个地方,来到这里只因暖和,即便是乞丐在冬天留宿街头也不会被冻死,在旅店隐瞒年龄打工过活。

她们做出过选择和挣扎,但换来的却只是伤痛和泪水。

现实是电影的灵感来源,前者要来得更加的荒诞和悲凉,不少局外人觉得文晏拍摄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虚构故事,却有着一股真实和令人信服的力量。

但作为当局者来看,却相当的现实和普遍,只是鲜少会搬上台面来看,无论是小演员形象老道的演绎,还是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或是特写镜头,自然而写实,节奏行云流水,没有多余的情感表达和说教成分,甚至没有利用配乐来达到渲染氛围或带动情绪的作用,带有主观倾向的意识给人一种客观影像呈现的感觉,观众的注意力会莫名的受到角色的牵引(紧随),投入其中换位思考,文晏拍得并没有很张扬或露骨,却很尖锐、内敛且直接的触及到那块常被忽视和掩盖的敏感面。

《嘉年华》会引起观众对于未成年女性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他们有着一颗在对于成人世界还未有太多了解却承受了太多伤害的脆弱心灵,变得敏感而封闭,小小年纪便要直面现实阴暗且丑陋的一面,没有社会保障和教育的引导,难以讨回公道,如何维持生计,想尽办法艰难生存,拥有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和城府,笑容和单纯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犀利的目光、痛苦的隐忍和忌惮的冷漠。

而她们的经历和处境同时也涉及到严峻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另一名受害女孩的家人选择息事宁人(现实中太常见),自欺欺人地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美好未来设想,这样掩盖事实的举动只会让这类事件更加猖獗,而随着孩子慢慢的懂事,内心深处永远会有个隐隐作痛无法愈合的伤口。

畏权的下级不敢吭声和反抗,要不就跟着同流合污,私下解决,暴力对待,弄虚作假,睁眼说瞎话,看到了一种手握权力、腰缠万贯即可为非作歹或任意妄为的病态社会体系,片中的成年人里愿意伸出援手并有勇气和能力帮助并捍卫她们权力的只有史可扮演的女性律师角色,但也难以解决实际根本的问题(戏外,这类事件还在持续发酵)。

光看前面,小米和小文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痛,她们努力的想要从中摆脱出来,逃离只会打骂的母亲,耍小聪明走捷径只为生存,但回馈而来的依旧是充满荆棘的处境和自主权的缺失。

全片特别惹人注意的是有很多象征性的场景、道具和细节, 来作为一种隐喻式的客观表达(给观众解读的空间),联想到了《雾中风景》中从海水中被托起的半握拳的大手。

文晏拍了一场属于女性的“嘉年华”,没有欢声和笑语,在藏污纳垢中流淌着她们的血泪、无助、孤独和痛楚。

前后呼应的“梦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小米抚摸她涂了指甲油的脚、拍摄她的裙底、撕下腿上的招贴广告,小文的金色假发,首饰、衣服、化妆品、生理(性),每个女孩都会经历的成熟过程,只不过片中的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孩是充满污浊和伤痛的阅历推着她们从好奇、尝试到成为。

最后算是一个看似积极的开放式结局,小文跟着父亲一起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小米则做出了人生重要的选择,逃离后与被拆卸的“梦露”在公路上平行穿行的一刻,像是告别过去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勇敢前行和追寻的象征。

但放眼现实,悲剧却还在不断地上演。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4 ) 给一记虚拳《嘉年华》差评

拉着姨妈在身的闺蜜顶着冷风去看了《嘉年华》,看完以后所有人都坐着不动,大多是学生。

闺蜜问我是不是有彩蛋,我说这电影力道不够,大家没咂摸出预期的味道来。

上映前很多人借着性侵的话题推荐电影,我甚至有点儿怀疑《嘉年华》借“红黄蓝事件”掀起的性侵话题炒作,但是我没有跟闺蜜这么说。

像《二十二》一样,以不是为了票房为前提,支持扩大宣传,何况作为一个没有粉丝没有加V的我也借机推荐了。

看电影之前专门买了一包纸巾,以以往看电影的尿性,纸巾一定是必备品,但是现在那包纸巾原封不动的放在我包里。

电影像纪录片一样平和,平实地记录了两个小学在读的小姑娘被身为高级官员的干爹带到一个旅馆实施了性侵,而旅馆黑户打工女小米,真相的唯一知情者噤声,警官王队长、旅馆老板对监控视频做手脚,警官与被性侵女孩小新的父母合伙欺骗小文父亲,等等一系列事情让这个确定的事实因为缺乏证据而变得复杂。

最终小米的醒悟帮助律师拿到了证据,使得绝望的小文得到了公道。

电影里除了小文母亲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在孩子身上的片段和小文父亲与女儿独处的片段比较触动以外,其他的都让我觉得不痛不痒。

不要说过审难,所以隐晦,来掩盖影片平庸了。

电影本身含蓄到了极点,以致于不止一个观众有点看不懂,在每个应该爆发的点都虚晃一拳,没有击打到人心口上,现实的揭露不够赤裸,压抑着,隐而不发,秘而不宣。

在我看来那不是克制的冷静,只是剧情电影寡淡无味地在把一个题材当作饭后谈资,隐晦地讲完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大部分去看的观众是带着电影能够带来些直击心灵的思考的期待去的。

饰演小文父亲的耿乐说,文晏是一个温柔,说话声音也不大的人,样子也很平和,整个作派很安静、有胆识,她内外的反差很大。

她的电影就像太极一样,外面看都是很轻柔的动作,但是所有的能量隐藏在体内,武术里叫内家拳。

看过耿乐的评价似乎能够理解作为导演,文晏为什么把性侵题材的电影拍得娓娓道来。

作为普通观众,我不是一个因为题材和情怀就对电影宽容的人,也不是个跟风叫好或者叫骂的人,但是作为对电影有期待的观众,真的难以买账,如果说我的评价是因为不了解导演这个人,但是了解了导演我也依旧会给《嘉年华》差评。

这样题材的一个电影,无形中本身就被赋予了社会意义,就是为着敲击每个人的心灵,不否定《嘉年华》的社会意义,但是给我的感觉差点。

不拿《熔炉》的社会影响力要求,但是也别像盘差了火候的菜,整体太散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电影不是纪录片,更不是新闻,在大众已经重复听闻、频繁见到性侵事件的如今,追求现实,还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够恶劣的现实(与《熔炉》那样更恶劣的比较),而没有艺术上的渲染,观众很大程度上是会麻木的,很难引发更深的思考。

《嘉年华》的确称不上中国版的《熔炉》。

有人说,因为它没有《熔炉》煽情,而是用克制冷静的写实风格刻画了女童被性侵的事件及其所处的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既然,社会都麻木了,请问克制冷静除了不痛不痒外,还能带来什么?

 5 ) 我们有了熔炉一样的电影,现在需要的是韩国那样的观众

这两天祖国负能量满满,一件一件刷新着民众认知的底线。

愤怒接着愤怒,最后出离愤怒,唯有等着自己平静下来,能做的好像不多。

今天去看了电影《嘉年华》,看完之后心中抑郁不能平。

文晏导演这部《嘉年华》来的太是时候了,我要五星力荐一下。

预测今晚的金马奖必有斩获,要么最佳影片要么最佳导演。

这是一部十分克制地述说社会问题的力作,它很巧和“蹭”上了如今红黄蓝事件和“低端人口”社会问题的热点,只不过这种“巧合”确实有点悲哀。

往常我们总说国产电影不行,没有《熔炉》这样反应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好电影。

我们羡慕韩国电影,羡慕他们什么都敢拍什么都能拍。

而我更羡慕他们的观众,他们用脚投票,一票一票投出的票房记录,按照人次算,每个观众应该不止看了一遍。

正是全社会的关注才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才有了电影促进社会的“熔炉法”。

我们如今也拍出了《熔炉》一样的电影,甚至在我看来,这部《嘉年华》要比《熔炉》要好。

因为它更克制却处处见血的指出了社会问题,因为它讲的是中国的事儿。

电影中没有像熔炉里面那样让人有心里阴影的坏人,都是“衣冠楚楚”的身边人。

让人感觉真实,然后是愤怒和无力。

真心希望这样的好电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起码不能让这样的电影赔钱。

网上的糟心事儿让人义愤填膺,它们好像离我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不能让表达只停留在键盘上。

人们如此关心目前发生的事件,如果这个时间段这个电影首周票房都无法过亿,我觉得国家就真是没希望了。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人要做的事。

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社会就好一大半。

观众就用脚去投票,用口碑去投票,有了这些排片自然就来了。

也不用去担心过度关注会影响电影的命运,那个环节是肉食者的责任。

 6 ) 当这个世界的恶意碾过女孩们的身体

1性侵了两个女孩的男人并未在这个电影中正面出现。

他的社会身份在这个电影中是最高的,商会会长,甚至是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的领导。

他的变态而隐密的性癖好是这个电影中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开端——恋童癖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同样在任何时代,权力与金钱都能折算成性特权,或者为某个变态的癖好打开通道。

这个通道通向施害者的快感,同时通向受害者的伤痛。

而这个伤痛往往还被掩盖,被遮蔽,它们成为受害者的耻辱,成为不可言说的污点。

就像自然界中那些受伤的幼兽一样,她们面临着更艰难的成长。

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样的罪行与这样的阴影?

如果那些不幸的人缄口不言,如果那些幸运的人视而不见,人性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骤然形成巨大的塌陷,吞噬掉还未开放的花朵。

而乌云从未消散,幸运与不幸之间并无真正的距离,当不幸的消息暗暗扩散,那些黑色的雨落在某个女孩子的身上,落在所有人的心里。

所有的人都将陷于恐惧,都将蒙受羞辱。

因此,《嘉年华》首先是一种承担。

面对这个问题,说出这件事情。

同时它又以一种坚定的态度,避免了这个题材的奇观性与窥视性,导演不是用一个私写作的视角,而是用一个带着新闻性、公共性的观察视角来描述这个事件,客观、节制,但这个视角里有一个成年女性(不只年龄,更是心理)对孩子的体察与照拂,她不那么追求表面上的感情的力量,而显示出一种有力量的感情。

女孩们成为猎物,成为受害者,被讯问,被检查……然而有谁真正关心她们的身体与痛楚呢?

在“被性侵”这个巨大的黑色标签之外?

电影里,小文再次去体检时,在一个淡绿帘子的病房里,穿一件淡绿的体检病服,她干净得像春天里刚长出的一片叶子。

然后导演给出了两次脚的特写:检查时,她的两个脚趾别在一起;和检查后,她坐在小床边,双脚无力垂下,细瘦的看着就还在长身体的踝骨。

这无声的一幕让人心痛。

而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

父母之爱总是有的,真不爱孩子的父母不多,但真正的关切与照拂也并不多。

或者陷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自拔的,或者已被这世界的潜规则驯化得面目可憎的,他们并不比一个陌生人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少。

《嘉年华》 里注视着孩子们的目光,宁静与包容的注视, 是这个电影给这个世界——发生这样的事情的世界的,真正的回击。

并且用耿乐演的小文爸爸这个角色,给出了救赎的可能,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并不完全在于罪犯被惩罚,更在于父母与孩子真正的亲密关系,真正的一起成长。

2从女童性侵案切入的《嘉年华》,同时展开的是当代的社会生态。

一个不在旅游旺季的海边小城,浮华与萧条同在,欲望膨胀得太大,罪行并不只一桩——然后总有一重又一重的掩盖真相的力量,维持着歌舞升平的表相。

比两个女童大点儿的,是酒店里的小米与莉莉,一个十六岁,一个大概二十。

她们身处底层,就像人行道的泥缝里开出来的小草花。

沙滩上伫立着巨大的梦露的塑像,性的符号,巨大的能指,承载着所有男性的欲望,甜美,妖娆,欲拒还迎。

将这个符号放大到顶天立地的同时,是对真实的身体的暴力伤害,是轻视与践踏——在底层,男性的暴力来得更恣无忌惮,而女性更无还手之力,连报案都不存在。

有些女孩就这样被损毁,就像开始时对爱情还存着浪漫幻想的莉莉,也有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生命本能寻找不被损毁的可能——小米显然比莉莉来得更理念化些,这个来路不明的,没有身份证的女孩,她为自己买一个身份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随机与危险,在情节上有很大的推进难度,但是导演显然把自己的立场与愿望放在了她的身上。

在梦露的塑像倒下时,少女砸断锁链,骑着摩托车,梦露式的白裙下,身体已逃亡于符号,奔向不可知的自由。

导演也许是打定主意不悲观的,悲观没用,而承担,找到勇气与信心,更有用些。

但所有这些想法并不使这个直面当代的,尖锐地要表达性别与阶层问题的电影显得过于理念化,这个电影的质感依然很好。

电影的质感主要来自于人物。

这个电影非常女性主义,但有一种对生活与人性的洞察力,不是观念出发,而是从对人的理解出发,每个女性角色,都显得那么自然贴切,不管是女童,还是少女,还是歇斯底里的母亲,还是冷静坚韧的律师,都是生活中原有的样子,这种“原有”里,是对一种复杂混合状态的还原,其实还是真正有理解,理解每一类人每一个人的困难,因此并无居高临下的对个人的道德批判,而转化为对整个生态的观察,以及希望从这种观察中找到好一点的可能性的期待。

3写这篇文章的今天,红黄蓝幼儿园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心里其实是很绝望的,这个世界坏的那部分,坏到丧心病狂。

恶永远都存在,但不能让生态再恶化了。

 7 ) 我还没有看过,但是我想先来打个五星

很多年以后看到这篇长評的人,请一起记得今天发生的事。

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性侵事件发生,我不知道后续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今年发生的事情确实太多,我有一些丧。

电影排片很少,我不知道这边的电影院可不可以看到。

刚刚去看了一下,没有排片,我想我会等到可以线上看的时候来看。

不想被带节奏,但是真的希望事情能够得到解决,而不是不了了之,《熔炉》是好电影,揭露了社会现实并且得到了改变,我想这是它能够经典至今的原因。

今年发生了更多事情,真的很多很多,不想记录也不敢记录。

我希望,我可以等到所有事件都被圆满解决的那一天。

不能做什么只能默默丧着,真难受

 8 ) 谁说中国人拍不出《熔炉》和《素媛》?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第五天,我看了《嘉年华》。

看完之后我很激动,激动到有些说不出话。

那是被震撼到的感觉,仿佛有无形的力量击中了我,心里也涌起了热血。

今年,这是第一部给我如此观感的电影。

或者说,《嘉年华》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出色的华语电影。

更是今年最值得大家去关注的华语电影。

我希望在它公映的时候大家都能去看看。

所以在聊这部电影前,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

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

《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

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

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

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

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

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

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

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9 ) 事情到底有多坏 超越每个人的想象

从昨天中午开始关注,至今为止看到了几位家长的视频:一名男性和三名女性,还有一个宝宝的视频、TA在家长的引导下说出针扎和喂药的经过。

了解到的细节越来越多,越来越抑郁。

· 老师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看到你的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能知道。

——家长复述孩子的话· 叔叔光溜溜,童童也光溜溜——家长复述孩子的话· “叔叔医生”甚至还给孩子伪装量血压,为了就是让孩子认为这一切是身体检查流程。

· 一个妈妈问孩子是否有被针扎及喂药,一开始孩子一直说没有。

妈妈说,你悄悄地在妈妈耳边说。

孩子说,老师说了,多近TA都能听见。

直到妈妈把孩子一起蒙在被子里,妈妈说,现在老师听不见了。

这时候,孩子才哇的一声哭出来说妈妈,老师在学校给我扎针。

求求这件事不要沉。

求求不要弱化为”虐童”。

求求老天爷。

 10 ) 从嘉年华到红黄蓝,都只是冰山一角

11月初,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殴打幼儿,灌芥末,消毒水喷脸,腹泻多次不换尿布。

这个事件还未平息,几周后的今天,却被一个更刺激的新闻给抢了头条。

多处针眼,白色药片,光溜溜叔叔,”活塞“运动,肛裂等字眼,频繁刺痛我们的眼睛(事件仍在调差中...)。

而以上的事件,已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

大聪看到新闻的时候,又一次认为现实社会的故事,比电影剧本强太多了!

如果说《熔炉》的真实事件,发生在韩国某所不知名的聋哑学校,那么对比红黄蓝,一个遍布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知名品牌,公司在美国上市。

出事的国小二班,学费每月5000,所谓高大上的幼儿园,居然闹出了这样的虐童事件。

要大聪说,《熔炉》编剧脑洞开得再大,也编不出来这样恐怖的虐童手段。

魔鬼之手,又双叒叕一次伸向了一群无知无辜的幼儿。

如果这些虐童手段属实,叫中国版《熔炉》,都觉得分量还不够。

以为这是最恐怖的了?

并不是,往下看。

其实早在2015年12月,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被曝有近30名幼儿遭针扎。

案件最初一些父母发现孩子在睡觉中突然惊醒,而且身上有不明红点。

经过家长们互相之间的交流,发现不少小孩半夜都会惊醒,而且身上有意思扎针现象。

之后经过调查得知,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被老师用针扎过。

除了针,按照鉴定结论还有螺丝,钉扎,木夹子夹等伤口。

教师对幼儿实施犯罪行为达3个月,涉及受害幼儿有14人。

此后该园被铁西区教育局关停,5名涉事教师被警方刑拘。

2016年10月、12月,该案分两次宣判。

而就在今年4月,一段据称拍摄于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大红门分园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内容是幼儿园老师推搡、踢打孩子。

同月,北京红黄蓝发布声明称,该公司“已在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小组,跟踪事态发展,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彻查此事...

然后,貌似就没有然后了。

红黄蓝教育经过了这么多的负面影响,按理说,应该深刻检讨,严格整顿管理。

然而,在同年9月,红黄蓝教育居然在纽交所敲钟上市了...上市了...市了...了。

作为国内第一家独立上市的学前教育企业,一上市股指就暴涨。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些漂亮的业绩背后,有多少受伤害的小孩,还依然在恐惧中度日。

11月的这启红黄蓝虐童事件,再一次发生,是必然,不是偶然。

这一次引起的大地震,没有一个相关人员是无辜的,红黄蓝又第一时间发了声明,熟悉吗。

真相虽然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截止目前,嫌疑教师已被刑拘,该园长停职)。

大聪不是社会调查者,但大聪却是社会的一份子,即使发不出强有力的呐喊,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近上映的国产电影《嘉年华》,也大胆勇敢的填补了国产电影对儿童性侵案件的空白。

这部电影已经不在是单纯的电影技术语言的探讨,而是上升到了一个社会意义。

故事里,12岁的小文和同学遭受性侵。

犯罪过程虽然证据确凿,但却表现出了人生百态。

旅馆员工小米看到监控的不作为,老师的不闻不问,受害者孩子母亲的巴掌教育,罪犯躲在阴暗中冷笑的权势,警察办案的无用功,小女孩内心的转变。

这些都表明了性侵事件虽然可怕,但之后的无作为,无力感,冷漠,这种近乎常态现实问题,才是一拳一拳击中我们的良心。

在电影之外,《嘉年华》的排片和低票房,似乎也侧面映射了影片真正无力感的核心议题。

红黄蓝教育事件的曝光,让大聪想到的不止是《熔炉》《嘉年华》,而是在2016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

故事发生在波士顿,《波士顿环球报》记者成立了聚焦小组,专门调查和揭发天主教会性侵儿童丑闻。

故事根据真人实事改编,这部影片勇敢对抗一个在西方拥有几千年宗教传统的捆绑。

事件出现后,相关教会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在民间,还自发组织对抗教会丑闻的网站,至今这个网站,还在运转。

波士顿教会性丑闻事件之后,星星之火燎原到整个全美,再蔓延到全球性的宗教性丑闻。

《时代周刊》,也把上帝之门的教会,放在了质疑的位置。

通过联合国的数据报告,在美国,教会一年平均有8起儿童性侵指控,而全美一年一共发生了64572起儿童性侵犯事件。

让我们目光转移回国内,在中国,仅全国司法审核的儿童性侵案件,在过去四年就有10782起。

年龄最小的,不到2岁。

恐怖的是,这些只是网上公开能查到的。

而在这一万多起案件中,学校虐童性侵虐待等事件,只占了全部案件的20%左右。

说明什么问题?

换句话说,不管是美国的教会性侵儿童事件,还是国内红黄蓝虐童事件,都是冰山一角。

几乎每一天,都有超过7个孩子被伤害。

更多暗黑的地狱森林,还在我们身边野蛮生长着。

是不是很恐怖,还有更耸人听闻的。

超过7成的儿童性侵案件,来自熟人作案。

就举一个大家还历历在目的例子,今年8月12日在南京南站候车室,18岁的年轻小伙,当众把小女孩抱坐大腿上,扣摸胸部10岁女孩五分钟之久,其父母就在旁边不闻不问。

最后发现,年轻小伙是小女孩其兄长,小女孩系领养。

类似这样的新闻,还有太多太多。

在去年公开报道的433起性侵儿童案件中,有明确表述是熟人作案的有300起,占总案件的69.28%。

其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含辅导班等)27.33%、邻里24.33%、亲戚(含父母朋友)12%、家庭成员10%。

那些在孩子身边,悄悄伸出的爪牙,我们许多情况下无从可知。

性侵儿童案,不仅正成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高频词,更是让我们颠覆了对“熟人”的概念。

老师、亲戚、邻居、父母的朋友……大聪一向如此的消极,从天生到外因。

就像《聚焦》电影中的一段话: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黑暗中蹒跚,突然间一束光照进来,我们反倒开始抱怨了。

是的,当一件件事件刺痛我们的时候,我们或许追逐完热点新闻之后,继续把自己扎进黑暗中蹒跚。

但大聪依然想用微弱的声音呼吁,你觉得小孩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小孩太小。

魔鬼依然在人间,并正在想办法把人间变成自己的地狱。

关注《大聪看电影》,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嘉年华》短评

4.5 年度最佳华语片 克制冷静的叙事背后却是狠准稳 看得心寒(看似魔幻的故事却在这片土地上以更丑恶的嘴脸真实地上演着

7分钟前
  • 凹凸
  • 力荐

其实评论蛮高分的,但是我想坚持自己的本真,你很难从人性的刻画中找到,这个社会的至痛点,同样,前面铺垫在透彻,结尾的一带而过也显示出很多事不能说透,不敢多说,与其非要制造人性的思考,不如直接点,残暴点直述人性的恶更酣畅淋漓一些。可能水面平静太久,一点点波动也会让整个湖面震动不安

8分钟前
  • 一定是那个球球
  • 较差

应该是今年最佳华语电影没跑了。虽然同样都是讲儿童性侵事件,但是艺术成就比《熔炉》高了好几个级别。冷静克制,但依旧带有力量。以儿童性侵事件为引子,讲的其实所有年龄、阶级、层次女性的生活。最后的公路戏份,看得浑身发抖。。p.s.这片子的配乐也非常到位,不声不响,不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

11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片子的立意占了好感优势,有关梦露雕塑的运用是点睛之笔,但对于剧情推进的台词和角色诠释部分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虽然如此,作为类型片可以过审并全国公映并造成口碑攻势,对于国内电影领域已是一种进步,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推崇的。

12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还行

非常女性主义的电影,里面除了小文父亲,都表现出了对女性很强的伤害与侵略欲望。两位女主演技不错,特别是演小米的文淇演技爆表。电影受限于现实环境的超现实结局,无论是广播里的光明尾巴还是对废弃梦露像的追逐,都显示出了电影在内容的无奈之后,自有其结构性的讽刺力量。

14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受害者甚至不能得到父母的公正待遇,何况社会。本片有四个受害者,只有两个勉强有机会打官司。

17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来的电影,镜头之克制,不把苦难当噱头,不自怨自艾不柔软,冷静又愤怒的,带有批判性的。

18分钟前
  • 尔景遂
  • 力荐

道理我懂 但这什么话剧社排练雷雨的演技 cringe AF

19分钟前
  • Crepusule
  • 较差

好的电影和社会热点无关,和社会责任和道德无关,好的电影就是技术。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得足够好。在这个阶段,它被高估被重视了。

24分钟前
  • 达到厂
  • 还行

女性视角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弱化男性视角。

29分钟前
  • 寻真
  • 还行

完全不知剧情前提下,开头有被吓到,深感“审查”可能真的当太多背锅侠了…有感到自己经历的很多隐秘感受(关于作为女生长大,观看别的女生的经历,以及当别的女生的经历和我有联系)被表达了被戳穿了,感动来自于此。关于人物塑造,反正我我理解了里面的每一个女性。

31分钟前
  • 力荐

我宁愿相信导演是被迫在自然主义中挣扎 一切都浅尝辄止 浮于表面 且充斥了对底层的想象

34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当我们谈论梦露的底裤,谈论三色幼儿园性侵,是否先跟孩子公开谈一谈“性”?我们除了怒骂那些性侵孩子们的禽兽,只能尽可能早地让孩子们去了解性,了解女性,才能了解自己,保护自我。尽可能地去发声,而不是沉默。当我们都在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改变。

3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题材的意义是一回事,虽然无限支持,但电影烂是真烂。

40分钟前
  • Cy钰
  • 较差

一部典型的功能性電影,大多數演員戲劇式的演技什就不吐槽了。至於最後的新聞播報更是可笑,別說什麼為了過審沒有辦法,真為了過審還不如不提作假那茬呢,不要做了婊子又立牌坊。形式大於內容,環繞性侵這一議題,想說的太多,又沒有一個層面能說得精準,唯一的優點是對負能量的刻畫和夢露雕塑的處理。

42分钟前
  • 猴紙瓦力
  • 还行

冷漠麻木的国度

44分钟前
  • 屋大维SAMRUAI
  • 很差

题材很好,但拍得确实一般啊

45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还行

以儿童性侵为切入点,塑造了一组女性群像,涵盖当下绝大部分女性的困境,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由家庭、情感到职场,细微处能见大手笔,导演有野心也有能力。她说到“下辈子不做女人”时,男友用力地握住了我的手,我就知道,这部电影突破了性别的桎梏,将女性特有的切肤之痛传达给了它的观众。

50分钟前
  • 临素光
  • 力荐

“你们两个,一个比一个闷”,这句台词可以套用在影片里每个人物身上,跟拍式的摄影和跳跃破碎的剪辑,企图获得一种现实主义纪录片式的视角以及艺术片的逼格,然而只是一种刻意在技巧上的操练,一次隔着靴子搔不着的痒而已…恐怕好多人都误解了克制美学的用意,该克制的时候克制,不为取悦观众刻意制造冲突,渲染情绪,但是不该克制的时候,你却为了所谓的艺术性而强行克制,在我看来就是给自己和观众找别扭,一种知识分子的自欺欺人,故作清高…太多无意义的镜头放进凝练的两小时里实在是浪费…

51分钟前
  • 夫名
  • 较差

【B+】性侵只是一个点,由点撕开的,是整个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对女性尤其底层女性的欺压,每一帧都透露着导演对她们的同情。双线结构丰富了情节,也更全面体现了不同年龄身份的女人们同样悲惨的遭遇。梦露雕像又升华了电影的意。恰逢热点话题助长票房是天时地利人和,但它值得。

55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