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评敬请忽略)这份工作即将结束。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她们永远奉行这样的逻辑,总要用欺瞒和试探来解决问题,幻想这样自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最终,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砸了之后还总不长记性,呢?
挥手告别,让老板们继续为块儿八毛撕咬吧,我走了。
在一个合伙制的企业里,“合伙”成这个样子,还合他干嘛呀。
呵。
在一个地方工作过,那大堂、地板、电梯和装饰的一草一木,都在不知不觉间融进你的情感里了。
昨晚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影片中的银泰中心正是这些天我努力工作的地方。
在宽大的银幕上看平日的生活饶是有趣,会笑一群人正儿八经的走进写字楼,会笑电梯里不合逻辑的那个小标牌:“上轿箱”,会笑自己也是到公司偷偷换鞋子的。
但有趣的终是少数,更多是心酸,心酸于如此的一个土了吧唧傻纯真的傻丫头,在岁月间变身为高级白领,并日渐谙熟于职场争斗的过程。
应该说《杜拉拉升职记》这本小说写得就浅,在外企做过就知道,现实远比这复杂;而徐静蕾又把外企生活拍得“很电影”,70%以情感为主线,更是稀释了职场的龌龊——这是这部电影遭恶评的原因之一(之二是过多的植入性广告,这个就不多说了)。
但这部电影超越小说且值得赞扬的是,徐静蕾引申了思考:在70后office lady们得到我们最初想要的薪水想要的职位想要实现的“成就感”之后,茫然四顾,才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书中的杜拉拉是金牛座,而电影中的杜拉拉无疑是最傻的白羊了。
傻到工作和感情摆不清轻重,这样,观众们是不买账的。
笑自己就曾是这最傻的白羊,为工作和微不足道的成就感而拼命。
于是徐静蕾打动了我,于是众人眼中这么差劲的一部烂片子,竟让我哭了。
电影,终还要给你一个美好的结局,终还要让你走出电影院时对生活怀抱希望的。
纵使这希望只是梦。
而现实中的拉拉们还在冷漠的面孔间喘息着,为自己努力去争取工资单上的几个零。
这正是现实中我们的生活,为“零”而活着。
在听说我要去看《杜拉拉升职记》之后,所有同学都在质疑,我都以“我去看黄立行不行啊”回应,而此时贡献了票房的我却觉得看个他的MV足矣。
和铺天盖地的成功学、理财书籍在一起的畅销书榜单里,我一直觉得《杜拉拉升职记》是值得的,因为她用严肃的态度讲职场,比那些黑暗到底的官场小说清新,比那些几岁前该做的几件事言之有物,又比那些只会故作姿态的青春小说有智商。
于是哪怕是老徐同学要演杜拉拉,我还是对它有期待的。
可是,它硬是活生生的变成了一场滥俗的办公室恋情电影,而且那些桥段还可以老到徐导还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时代。
翻拍畅销书是很冒险的事情,不是大家都能成为《指环王》,于是我只记住了《达芬奇密码》里汤姆汉克斯的头发,以及《杜拉拉升职记》里做新人时没有稚气,做主管时没有霸气的所谓杜拉拉。
整个片子生硬的广告堆砌应该为片子增加了不少的预算,但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就拍出了个刚刚起步的私营小公司的气势,而本该风起云涌的公司年会也显得相当局促。
我们除了看出白领及其以上阶层都爱喝立顿红茶,吃益达的口香糖,秘书用12580订机票,金领热爱马自达以及兴业银行卡可以按揭支付外,真的不知道他们那些在职场里的时光是要告诉我什么。
而那些身在其中的白骨精们,居然出现高级秘书直接忘记工作任务,交出的报表在一审时就可以出现多次错误的事故,如果世界五百强是那样,它根本不可能成为很多精英的职业理想。
而那令人艳羡芭提雅带薪休假福利让我们知道了,只要跑,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碎别人的东西,然后离开。
世界五百强的白领们简直是在侮辱我等的中国智商,不要说动不动就政变的暹罗国,哪怕水清沙白的海南岛,随时有还价时候措辞不小心就被嚼着槟榔的当地人围住的危险,对于两位同学逃脱的路数,我只能说真的很老套,又不意外,更不好笑。
对于徐静蕾及黄立行的暧昧,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本来就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硬要被拉来演情侣。
相信一个有职业规划,有理想,有行动的五百强员工,不至于EQ低到讲着干涩的冷笑话却浑然不知吧,而我们还要无奈的忍受着型男黄同学对本身就是个笑话的桥段的点评。
而两人在喷泉中的打闹简直还不如任何一部煽情的琼瑶剧集来得痛快,看着两个没有任何气场的人在这些古老的桥段里纠结,我宁愿看到黄同学气沉丹田地对徐同学说:你听我说。
徐同学说:我不听。
如此反复,一个就是不说,一个就是不听。
那样琼瑶式的暧昧,应该还在我的忍受范围内。
而两人在海边看萤火虫以及最后在许愿树下相遇的桥段让我觉得,老徐还是回去做那个《梦想照进现实》里碎碎念的文艺女青年吧,她和商业片是有时差的。
有人说《杜拉拉升职记》是中国版的《穿prada的恶魔》,虽然后者从来不能被算作杰出的电影,但这样比较起来,后者之于前者,犹如《多拉A梦》之于《蓝猫三千问》,虽然它们讲的也许看起来都是一只蓝色的猫,但它们真的不在一个世界。
《穿prada的恶魔》里顶着乖张的烟熏妆一口英伦腔的Emily Blunt成为最抢眼的配角,而《杜拉拉升职记》里幸亏还有那些救命的花花草草。
莫文蔚的出现,在这个佯装精致的电影里,拯救了整部片子的时尚感,也许会有点刻薄,但我还是要说,徐同学版的杜拉拉让整部片子充斥着草根味和小家子气,虽然她一直在试图营造一个以为大家会向往的小世界。
而吴佩慈饰演的美丽的秘书甲,虽然私人邮件被群发的乌龙桥段也是老套到上个世纪,但看着这个美丽的秘书,你还是相信她就是那种安心的拿着还算好的福利没有职业理想的混日子的人。
而我甚至觉得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美丽的秘书甲与秘书乙撞衫的场景。
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职场,有些小较量,有些互相看不惯,虽然大多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那些小心思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职场中也丝毫不缺玫瑰那样有能力又漂亮的精英分子。
只是徐导给我们看的职场,简直太简单,太善良。
对我来说,这个片子最好看的是花絮,因为它够真,够有趣。
也许我是没有幽默感的人吧,但是对不起,我还是要说这部《杜拉拉升职记》真可谓:做作之极致,烂片之奇葩。
虽然没细数过杜拉拉是不是九十分钟换了五十套衣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九十分钟内每分钟都有广告。
看着老徐每次都把杯子上立顿的Logo对准镜头就觉得好笑,准确的说这部电影是和开映前面的广告是联播的,中间插播了几分钟激情戏和爱情肥皂剧。
恩,感谢Lenovo, 立顿,12580,马自达等等等给老徐和黄立行留出了一些秀感情的时间。
文艺女青年都有一颗“流氓”的心,从古到今皆如此。
唐代就有个以豪放著称的文艺女青年,她嘴上说着“诗文候教”,实则大张艳帜。
她一边娇滴滴念着“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一边将染指她入幕之宾的丫鬟埋尸后院。
宋朝也有个“人比黄花瘦”的文艺女青年,热烈地谈恋爱,结过两次婚,第二任老公对她家庭暴力,她一边“未语泪先流”,一边略施小计就送他去猫监,死在里面一辈子出不来。
当代还有一个不是很美的文艺女青年,老爸是外交官,出书,办杂志,拍电影,做什么火什么,就连答两性专栏都生理心理一应俱全。
她前夫是著名导演,曾经偷吃不擦嘴,近两年什么好片子都没出来不说,还得忍受这个犀利前妻兴起而至的冷嘲热讽。
以上三个文艺女青年分别叫做鱼玄机,李清照,洪晃。
后来都成为大家公认的才女。
我把她们摆在一起是因为她们身上有一种我极其喜爱的,豁得出去,敢爱敢恨敢翻脸的“流氓气”。
徐静蕾很可惜,虽然不够以上三个有才华,可是她的确原本有机会可以大张旗鼓地拥有这种流氓气。
我曾经喜欢她的那时候,不是因为那部迷惑了万千少男少女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也不是因为她后来轰动全民“老徐博客”。
而是有一次看见八卦杂志上偷拍她和黄觉约会的照片,模糊的画质依然能清晰的看见老徐烟雾缭绕地抽着香烟,满脸不耐烦地说着什么,那时候手臂还是挺纤细的,扬起来,特别挥斥方遒。
还有一次,在某个电影人的聚会上,她发言说:“在座的各位都说自己支持中国电影,可是有谁今年花钱进过电影院看任何一部电影。
我可以告诉大家,今年上映的每一部国产电影我都是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看过,这就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最大支持。
”下面那群大老爷们鸦雀无声,闷P都放不出一个来。
曾经给人感觉这么热血感性的一个姑娘,居然拍出了《杜拉拉》这么垃圾的电影。
再看她之前的那席话,我觉得特别假特别没劲:老徐你知不知道那么多观众也是真金白银地进了电影院,你一个被烂片打击过信任的人怎么还好意思自己拍这么一大烂片出来忽悠信任你的观众呢?
没什么其他话说,无论从时尚片,都市片,爱情片还是职场教育片的角度来说,这电影都极端失败。
李可的两本原著我花了三个下午时间看完,要真的拿来做办公室生存指南难免牵强,但是杜拉拉在鱼龙混杂的外企公司如何生存进步,斡旋过招这些情节无疑是这个故事能说的结构饱满的重要因素。
老徐是爽了,大开大阖地丢掉那么多主干故事,甚至连杜拉拉一些写实的心态和处事方式也完全改变了。
小说中杜拉拉的升迁是很多的客观因素加上她自己部分的性格动力而造成的,很多情况下杜拉拉完全是夹缝生存两头不讨好然后没办法只好一搏才度过的难关,那种面对的压力和不妥协的状态才是感染了很多读者的东西,而这种不到不是靠老徐精神抖擞地重复“我有我的职业理想”这些空洞的词句就能带来的。
本片既然以白领为主要票房群体之一,就应该拿出一些让白领阶层有共鸣的东西出来:怎么应对玫瑰这样难伺候的上级;怎么适时和老板要求升职加薪;在李斯特和何郝德这样风格迥异的上级之间应该怎样把握自己表现的机会;能干却危险的下属和做不了事尽找麻烦的下属之间应该怎么做取舍……真不明白这些那么充实的内容干嘛全部丢掉。
丢掉就丢掉,可也别当观众都是商业白痴啊,确认一下各部门经理的该发的奖金需要花掉一整天的时间吗?
还有不过是找一家便宜点的搬家公司,需要给他们做SWOT分析吗?
整部片子体现杜拉拉能力的招数无非就是让她瞪着眼睛一脸不爽地大喊大叫,要么就是找些更蠢的角色来突显徐的精明干练。
并且失败的是,一脸聪明相吴佩慈姐姐绝不是一个好的参照物。
办公室生存之道可以是现象也可以是文化,这事无论怎么探讨,都不是两个女秘书为了老板争风吃醋就能体现的了的。
有人说我这不是不拍职场片儿吗?
我们主打爱情。
我真是想说句:Come on.少跟我提这茬。
王伟在书里边正面描写所占的比例其实不算大,但是他和杜拉拉之间的爱情让我印象很深刻。
王伟能力强,有点大男人,但总体还是很正直宽容的一个男人,包括他后来很离谱地“出于风度”和前女友发生最后一次关系而导致了他和拉拉的分手,他也很坦然地正视了。
当两个人恋情曝光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优渥的工作保护杜拉拉。
而杜拉拉的表现也不像电影里这么小肚鸡肠,无理取闹。
她过不了自己的原则关,毅然和王伟分手,可是王伟朋友出事的时候,她也像自己的事一样出力帮忙。
这都是很现代也很健康的爱情态度。
争执,吸引,交流,试探,回避,面对。
这些现代男女常见的爱情环节书里也表现的非常自然。
电影则戏里戏外完全展露了一个女人面对一具好看的肉体如饥似渴的那点小心态。
你说黄立行拍这戏没被潜规则谁信啊。
他从“湿身”到“失身”,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对情节发展没什么推动作用,完全是为了满足老徐的个人享受,看不出什么非存在不可的必要。
网友给这出戏取名叫“杜拉拉生殖qi”,就连海峡对岸的康永哥也忍不住念错,一开始以为纯属乡民的恶搞,后来发现其实这个名字更切题,黄立行的作用到最后就是被物化成了一个工具而已。
调戏帅哥没有错,但边调戏边咧着嘴娇嗔着扮小女孩状就太不应该了。
文艺女青年的“流氓心”如果被剥了出来,就该和故作纯洁决裂了。
我们接受强迫性的推到,但不接受你麻醉了自己之后再试图麻醉我们。
又有人可以说,那我们这不商业片吗?
我们广告植入的又多又好,看见了吗?
那么多广告商支持我们。
我这里不想说别的,只想提醒提醒“立顿”。
你那个黄色的小LOGO已经被芒果台那部巨二的山寨剧宣传烂了,现在又出现在这么支离破碎的电影里。
按这种趋势植入下去,当有一天你们的产品成为这型影视作品里的标签符号时,估计也没什么人好意思喝了。
好吧!
豆瓣我给两颗星,一颗给性格又性感的黄立行,Stanley你的身材确实好,尤其是背部线条,老徐的手抓在上面的同时也抓在了所有女观众的心上。
我就看过你两部电影,每部床戏都这么劲爆,辛苦晒。
不过,下次出卖美色的同时记得把普通话好好练练,我知道你ABC,但你平翘舌音完全不分你知道吗?
另一颗给莫文蔚和吴佩慈,这两位没话说,潇洒的潇洒,妩媚的妩媚。
站在老徐身边就是不可逼视的两团艳光夹着一煤球啊!
而且我相信把大S都诟病成“黑肉底”的吴佩慈回到台湾应该会和姐妹们好好形容一下徐静蕾小姐非常值得讨论的身段和皮肤状况。
本来其实徐一个人就可以负两颗星的,但看见网上有些人拿章子怡的《非常完美》和这部戏比了比之后对章小姐的才华和能力忽然大加赞赏,让我觉得非常莫名。
是,老徐的才华的确有可能被高估,这片子也的确无可置疑的烂。
但最低限度,人家是循正常轨道买了版权,一切合法之后自己拍出来的,她的烂是有底线的。
但章小姐那部《非常完美》从头到尾把人家《为你疯狂》抄了个精光就算了,连海报都不带改一改的,还硬说使自己导演的原创。
这种没有底线的烂才是已臻化境,是负一百颗星都无法形容的不堪。
这片子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非常完美》,都是走时尚爱情仙女美男路线的,反正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主。
他混乱的剪辑,明显存在问题的摄影,烂俗的广告,可以说是没有节奏感的节奏。
真的让人觉得很抱歉。
老徐,您真是个才女1真为中国的年轻小白领感到可怜,还没争取到社会话语权呢,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妖魔化了。
你见谁月薪六千就可以每天一套新衣服的,哪里的小白领月薪刚过万就可以买敞篷车,穿大牌?
老徐小姐说了,我要把中国年轻人时尚的一面呈现在荧幕上,让你们小老百姓见识见识,CBD的月薪六千的小白领是多么的时尚。
2真为世界五百强感到伤心,哪个世界五百强给月薪三千的小秘吃那么高档的员工餐,连上厕所都要刷卡却只给自己的大中华区总裁百万年薪?
天哪,原来世界五百强的总裁也和我们小老百姓一样,凭正常收入买不起北京的房子。
3徐小姐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接受采访时用文雅的富有淑女气质的语调说,广告多一点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剧情就行。
’拜托,要到什么地步才叫做影响剧情呢?
那么多的连续几个的广告特写镜头,还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中可谓壮观。
这样的山寨式的时尚行为,让小老百姓震惊的同时也让人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我说徐小姐,您一上来就抢了f冯小刚的的风头,还让人冯导怎么活啊。
4去年《非常完美》的时候,我们说,看不惯章子怡那天真善良美丽百变的嘴脸,怎么每个镜头都有你丫啊。
现在来看,徐姐姐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又善良又聪明,还可爱,还敢跟老板顶嘴。
你看,人家吃巧克力,人家在泰国的海边散步的时候,多像仙女啊。
您看,中国女人多优秀啊,个个都是仙女。
5不是说有《欲望都市》、《女魔头》的造型师吗,怎么看上去还是那么山寨呢?
真不明白,你说纽约女人扭屁股为什么和北京小白领扭出来的效果差那么多。
是广告太少,衣服不够花哨的原因吗?
6现在的片子有噱头有爆点是没有错的,但是你的噱头爆点结果根本没有资格当噱头爆点的时候您还是别来挨骂了。
什么?
那就是所谓的激情床戏?
就您二老那身材,就您那点动作,就您那软绵绵有气无力像葬礼进行曲一样的配乐也想拿出来忽悠人吗?
拿出点诚意来好不好,在网上混久了,现在的小年轻有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7这片子是拍给外国人看的,让外国佬看了之后窃笑:哈哈,原来中国的才女就这水品。
让外国人骄傲,并且对减轻中国威胁论大有好处。
这片子也是拍给章子怡看的,子怡姐姐看了之后窃笑:哈哈,徐小姐也就这水品?
8现在的中国影人,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人人都想着发家致富,整个行业都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
令人担忧。
9现在的中国百姓,一个比一个更可怜,人人都想着股市大涨,整个社会都处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之中。
让人害怕。
10算了,别在这样可怜兮兮的甘愿被忽悠了。
还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吧。
毕竟我们不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主。
11别再批评谩骂了,让我们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像这片子一样,不切实际、随便忽悠人、装嫩、浮躁、没有条理和节奏、盲目而浅薄。
12贴心提示:对于这种毫无诚意的片子,实在不值得花几十块钱到影院去看。
如果你不是徐姐姐铁杆粉丝或者高干子弟,那一个月之后等下载就得了。
实在没必要浪费血汗钱。
凭什么要为广告买单?
下了班刚好经过杭州庆春广场附近银泰上面的卢米埃电影院,想看电影就进去了。
徐静蕾、莫文蔚的戏我还是很想看的。
这部戏里美女真是多,因为拉拉是行政人员的缘故,周围都是美女秘书行政。
男主角是一个我不知道是谁但是越看越舒服很会演的男人。
徐静蕾还真会找人。
杜拉拉升职记的名声实在是太响了,但是书我是没有看过的,是怕书太过于教导的感觉。
电影比较轻松,就算有教的意思,那也是寓教于乐,我还是比较能接受的。
美女多是本电影的特色,画面很有大都市的繁华也是特色,有很多植入广告也是的,还植入的比较明显的,怕人看不出来在放广告吧,不过植入的还是比较让人勉强接受的。
立顿,海马,还有些很明显但是我不熟悉的没记住的牌子。
你们太狠了。
杜拉拉是个要事业的女人,玫瑰(莫文蔚)是个感觉很重情意的女人。
伊娃很漂亮也不算坏女人的感觉,还有个啥啊啥名字忘了也很不错。
这个片子本来直接讲升职就好,怎么感觉最后主要是讲办公室恋情了呢。
怎么主要教导大家一个只有事业没有爱情的女人是不幸福的呢?!
这点我觉得很不满。
有关单位已经发过好几回报告了,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有两亿人,绝对数字是大,不过除以总人口,还不到15%,反映在电影里,自然是广大观众们对中产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反思或批判——所以,《杜拉拉升职记》在国内电影市场一定会大卖,而极端波西米亚主义的《在云端》和消解中产家庭价值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纵使被内地院线引进,多半也是个门可罗雀的结局。
很佩服徐静蕾姐姐的商业嗅觉,在经历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梦想照进现实》三部文艺片后,这位写博客、做杂志、出书的才女终于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商业电影的大潮,于是,我们在《杜拉拉升职记》里看到了无处不在的植入性广告——开车时要在前窗放个口香糖罐子;喝茶时要把茶杯上的logo特意转向摄影机;就连拍摄男女主角吵架分手时,镜头也要死乞白赖的拉开,好让电梯门一侧的楼宇广告完整入画。
当然,商业没有错,广告也没有错,问题是电影中的广告妙就妙在“植入”二字,做得如此刻意,难免让观众的观影过程不停的被打断。
应当说,《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想赔钱都难的作品,有庞大的读者群和话剧改编的基础,而且又填补了内地白领职场题材的空白,只要稍加整饬,肯定会是一部佳作。
不过通片看下来,《杜拉拉升职记》实在差强人意,缺少戏剧冲突,剧情转圜也莫名其妙。
看到一半,我以为是三角恋大搏斗,结果不是;看到三分之二,我以为要揭穿外企背后的职场潜规则,结果也没有;看到结尾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个熟女熟男版的纯爱戏,而且戏剧逻辑如此的牵强——黄立行的工作证照片遗像般的挂在泰国芭提雅一棵来历不明的所谓“爱情树”上,好嘛,纤绳荡悠悠,情侣再聚首。
那你让Karen进来干什么呢?
全公司就她一人有点海归知性女白领的气质,还承担着杜拉拉情敌的重任,不过Karen依然知心姐姐般陪着前男友远赴重洋面见重病的准婆婆,纵使撞破了前男友和杜拉拉的地下恋,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成人之美了。
杜拉拉进公司前总要换双高跟鞋,可这个细节纯粹是为了拍而拍,没有任何叙事功能,这样的赘笔不胜枚举。
杜拉拉的弟弟和弟媳在影片里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推新人也不是这个推法吧。
而杜拉拉的升职历程更是顺畅得可怕,连《丑女贝蒂》里的打拼都看不见,在中国当中产阶级,首先要学会中国社会的厚黑学,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上升通道。
而在影片里,杜拉拉跟上司的一夜情,那绝不是不道德的交易,而是干柴烈火、情之所至。
伟大的杜拉拉,在时下的中国,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进入外企后平步青云的黄梁美景,只可惜,看似独立的女强人还是逃不脱“二女争一男”的姨太太情结。
中国梦,对外是大国崛起,对内其实就是迈入中产的梦想,可惜海量的观众都不在有关单位的统计范畴里,于是,在电影里过过瘾,把照不进现实的梦想构筑在洋鬼子的企业里,然后看着徐姐姐常换常新的耳环,体味一下夹杂着英文单词的中文对白,再享受下若有似无的消费主义画饼,电影的功能达到矣。
当女演员,要靠罩杯说话;当女导演,要靠才华说话。
似乎徐姐姐这两点都不咋地。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10日)
本来打算今晚写一篇《岁月神偷》的影评,但是在今天下午观看完顶级烂片《杜拉拉升职记》后,我决定先写点什么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其实,为一部烂片写影评是一件很爽的事,因为若是为好片写影评,你自然会字斟句酌,生怕言语有什么疏漏让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降了档次;若是为烂片写影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你只需要一一列出影片的缺点就足以发泄内心的不快了。
所以好电影留在后面评,先说说《杜拉拉升职记》吧。
我对此电影本身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因为几天前我都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看《岁月神偷》的那个下午,我无意中瞅到了《杜拉拉升职记》的海报,于是——因为有莫文蔚的捧场——在几天后我买了张电影票还有一桶爆米花准备欣赏这部所谓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以及《时尚女魔头》。
事实证明,这种说法纯粹是宣传方自己单方面的YY,如果这部电影没有莫文蔚的救场,估计我看了半小时就会离席。
先从情节上来讲。
我没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情节上是否忠实于原著。
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绝不是升职记而是恋爱记。
不仅如此,影片中的杜拉拉升职得未免太轻松了,毫无说服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部电影只是有点理想主义,可以给广大白领女性一点动力和安慰。
但我认为,这种情节想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如果说一册拙劣的剪报打动了老总的心还有些许可能的话,因为主持一次装修就好运连连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
且不说这次装修能体现多少她的能力,就电影里的表现,她也实在是不太合格。
作为一名新职员,她似乎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那点不顾后果的“豪气”之外没有任何特点,在装修过程中被人呼来唤去,还在销售部乱发脾气,对着总监大吼,实在是有失风度。
更何况,若不是那个有点NC的王伟总监对她有些许好感并且下了命令,这场面她肯定是应付不来。
之后,她因为好友Helen表现不佳,顺利地当上了王伟的秘书。
没错,在Helen这种完全没大脑的花瓶的映衬之下,杜拉拉也算有点能力。
但是正如电影中所说的,王伟的秘书不好当,可他下达给杜拉拉的毫无挑战性的任务让杜拉拉忙活了一天,实在让人费解。
订机票+统筹销售额能让她忙到那个地步?!
这未免太小看白领的工作量了。
而且几年之内就节节攀升,工资暴涨,只能说她运气太好太好,这样的情节,也只能让现实生活中的白领当白日梦做做了。
如果说升职方面此电影表现不佳,那么在恋爱方面总该有点条理。
但是从头到尾,我都不明白王伟喜欢杜拉拉哪点。
抛开这个不谈(因为似乎有时爱是没有理由的),恋爱这条线也被这个电影演绎得非常扭曲。
因为在电梯里被抱了一次大腿而受到关注,又因为对着王伟喊了声毫无魄力的“站住”而让对方莫名其妙新生好感,紧接着是打水仗,海边萤火虫,上床一夜情,畸形三角恋,赌气购名车,开新车上班合好,赌气闹分手,几乎不可能的复合……这些单看俗套,合起来看不符合逻辑的情节,就是王伟和杜拉拉的感情经历。
而且,电影中充斥着各种不需要存在的情节和人物。
杜拉拉每天早上在公司外换鞋说明了什么?
她的弟弟以及他弟弟的女友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在厨房向她弟弟扔烂菜叶的部分也是可有可无。
这样的烂渣滓情节充斥全片,可以说,《杜拉拉升职记》,从开始到结束,每一分钟都是“尿点”。
再说演技。
我不明白徐静蕾在做什么。
她又是编剧又是导演又是女猪脚,因此毫无疑问是她搞砸了这部电影。
听说她之所以要主演是为了省钱,我从未听说过比这个更没说服力的理由。
在她的倾情演绎下,杜拉拉俨然就是一个不懂事,没礼貌,老气土气又傻气的疯婆子。
在楼梯间乱叫乱跳,把巧克力糊得满嘴都是,像个二B一样地讲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这就是可爱?
单纯?
相比之下,莫文蔚所扮演的Rose,从各个角度来讲,都优秀得多。
她成熟、干练、优雅有品、拿得起放得下,不像杜拉拉,像个孩子似的成天赌气。
另外,徐静蕾和黄立行扮演的情侣是史上最不来电情侣,他们在一起的那么长时间,还比不上莫文蔚和黄立行的一支舞有感觉。
此片如果没有强气场的莫文蔚,就是0分!
因此在徐静蕾闹分手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男士大声叫好,实在看得别扭,早分手早解脱啊。
总体来说,莫文蔚演技出众,吴佩慈和李艾作为花瓶尚可,黄立行那无神的绿豆眼让人感觉他不是什么销售总监而是普通业务员,徐静蕾徐娘半老还扮嫩(并且扮得非常不成功,除了翻白眼、噘嘴、傻笑和嗲声嗲气就没别的花样)实在令人无法忍受,她演成这样也确实没办法让我理解为什么黄立行会喜欢她不喜欢Rose。
然后就是服装。
我不想吹毛求疵,但是电影甚无聊只能让观众出戏到挑剔服装的地步本身就已经说明这部电影有多么失败。
据说徐静蕾请来了好莱坞的某重量级人物为她打点一身行头,我不想说但是我必须说,真丝穿在她身上看起来就跟廉价缎子一样。
没气场就是没气场,穿得再好再华丽也看起来土到吐血。
当然,没气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徐静蕾从外型、演技上来讲都完完全全不适合演这个角色,所以穿得再好看,也是白搭。
把此片和《欲望都市》以及《时尚女魔头》相提并论,无疑是对后面两部片子的顶级玷污。
更何况,在一般公司里,白领都会打扮得如此华丽甚至有时暴露地上班吗?
这又不是时尚杂志社,如此生拉硬拽的“时尚大片”还真是能折腾。
女猪脚既没演技又不养眼,让观众想不出戏都难阿。
另外,我去豆瓣上看了看,徐静蕾的托儿注册了N个马甲狂赞这部电影,真是恶心人。。。
这也是激发我写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的直接原因。
听说徐静蕾被喻为“才女”,虽然我对此人了解不多,但是作为演员或者作为导演,她的表现都是不大令人满意的。
而在博客上写下些没技术含量的三言两语,也不能被称为有才吧……或者这个社会,本来就降低了“才女”的标准?
我进了电影院,优点小提:1:背景音乐和镜头切换感觉还可以,能反映职业世界的节奏。
还有学那谁-盖·里奇的。
2:玫瑰演的很到位,初期的经理(女)人有不少这样的,超级亮点。
半夜四点还看邮件很有意思,这是许多外企老板的事实情况。
3:小吴误发[email protected],这情节设计有趣也很现实,许多白领都乱cc bcc email ,也搞不清其实有些人级别很高或者根本不应该看这封信。
缺点如下: 1:职场的内容还是表面化了,变成了影片的墙纸背景,没有深入到业务和操作内部,使得升职变得说服力不足(貌似总裁的一句话误打误撞),也没有达到类似《华尔街》那种职场和爱情穿插但没有影响职场的深度主题,而本片的确被拍成了肤浅的爱情片,这是杯具。
这不是情人节电影啊,怎么去跟《非常完美》凑热闹。
徐才女你失去了一个创造经典的机会。
2:时尚的过头了点,主要表现在女人们的穿着,上班不可能穿成这样肉感,裙子的高度是有规定的,聚会也不可能是晚礼服那种。
(Bidding的场面很熟悉,但是方案和报价展示不足。
到底是做什么产品?
产品部门呢?
销售工程师呢?
售后呢?
MD你家公司到底是卖啥的) 3:影片没有介绍清楚玫瑰的职位,似乎级别是B或者C-level,那为什么说话和办公室的情况貌似都E-Level了。
拉拉除了顶头上司,为什么还要报告给她?
按理说销售部的秘书属于销售部的,人力资源和拉拉没有关系。
报告关系没有介绍清楚。
全球CEO来的太随意了,场面不够大,应该安排去见副总理。
装修的风格太现代,感觉还不如东方广场的公司们。
餐厅过份了。
行政秘书起薪3000元太少,也没有什么试用期,一般都6000、上万了。
私下认为公司的原型不是GE就是过去的朗讯科技(500强里叫什么Technology的好像只有它,而且它也是先搞什么名字就是叫orientation的)。
请作者李可确认下。
4:女主角稍微国企了点,达不到外企职场的效果,时装不是穿上的,象是套上的,用力太重让人看得好累。
男主角有些太省钱了,长相很难让人信服,太随心所欲,看到让人有些郁闷,这长相真的不如现实中的外企员工啊。
总之,男主和女主演员都选择失败,结尾明显是东京爱情故事的山寨,但是两人的长相让人笑场(男主猥琐笑容令人作呕),浪漫效果大打折扣,可以想象换成gary grant 和赫本的效果。
金城武和章子怡也行啊。
(假设无泼墨门)5:没有任何一家外企是这样订酒店和机票的,都有协议酒店和旅行社的,这样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广告植入就很不好了,20来个广告植入有自然的,但是不少是不自然的,比如跑车、银行、移动、红茶等等。
支持广告植入,但是镜头要自然。
6:台词夹杂英文这是对的,符合外企情况,但是不是这样夹杂的,一般都是夹杂中文没有很好的对应单词或者本来外语单词更优势的词汇,或者专业相关的,没有把什么move夹杂的,包括许多玫瑰的整句夹杂情况。
这样就恶心了。
7:最主要的。
呵呵。
综合最近浙江的几起QJ案件的审判、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并参考文强案,只要是酒后,无论女方(女同事)是否主动,是否配合,是否自己开房,是否什么体位,王伟都犯了大错,牵涉刑事犯罪,最近在浙江发生的多起刑事案件都是判了10年以上。
这一点,我觉得制片方应该加行小字(请勿模仿,进入前需测试女方酒精浓度并录制叫床声和注意备份原始数据),以免误导观众,害了许多企业男青年。
(一般女方都咬死自己酒醉,类似杜拉拉这种“喝多了,全当没发生”,全是被男方摆弄什么都记不清了,所以只要对方喝酒了就要理智啊理智,万一万一对方变卦邪恶了呢。。。。
)片子还算流畅热闹好看吧,作为职场类型片的开拓者,本人表示支持,也预测影片会有好的票房。
有人倾羡北京,中国顶级城市里四通八达的地铁,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霓虹灯般的三里屯,传奇般的商业大亨、政客、文艺青年。
于是念大学,找工作,纷纷跻身于这里,却也纷纷撞得头破血流。
有人倾羡外企,世界五百强的光环耀眼,朝九晚五工作日,高得惊人的加班费,传说中比食堂好上百倍的工作餐。
于是姑娘们脚踏高跟鞋,黑丝袜,高盘发,男士们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说着半中半洋的外企话,最后忘记爬过的桑树,丢过的手帕,忘记捉秘藏时躲过的乱坟堆,忘记曾经熟练使用过的家乡话,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一颗螺丝钉就可以自以为伟大。
有人倾羡杜拉拉,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有自己闪光的事业与辉煌的爱情。
于是一本书苦读十几遍,处处笔记摘抄,一部电影看来看去骂声不绝要看的奋斗史怎么变成了外企办公室恋情外传,只恨自己不是徐静蕾不然演绎杜拉拉比老徐不知道会好多少倍。
生命原本应该是丰饶的沃土,事业应是人一生中开出的最好的一朵花。
杜拉拉原本应该是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好榜样,徐静蕾再怎么也强过有胸无脑可以算才女一枚。
可这个被物化的世界,在人与人,工作与工作的对比中,职场枯燥成每日的勾心斗角,业务提成,朝不保夕的惶惶恐恐。
演艺圈中永远有比你年轻的,比你美丽漂亮有身材的仙女们成群结队下凡来。
于是,这样一部广告云集的电影,灰姑娘变身白雪公主还顺利遇上了白马王子的剧情,谁信?
一部电影高票房高骂声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时代的浮躁浮华浮夸。
当杜拉拉这个名字像当年雷锋一样家喻户晓时,“向杜拉拉学习”已经成为职场的人尽皆知的口号。
电影开头,炒掉不正经老板鱿鱼失业了的杜拉拉要在这个看起来无比繁荣,对自己而言却是华美衣裳,镜中花水中月的大城市里重新奋斗,从五百强公司的小助理到秘书到HR,对于杜拉拉来说是水到渠成,付出就有收获,对于焦头烂额的小职员们,杜拉拉的轨迹是一种物理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得排除一切外力,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没有风吹,没有摩擦,没有空气,什么都没有。
这不是一部让小麻雀白领一夜变成金凤凰主管的职场电影。
它远不能告诉你你想知道的全部。
它没有义务和职责,在你二十几岁的时候重振你的人生。
它给你看一眼浮世绘,你自己的那张还要自己去描绘。
杜拉拉们的积极向上,永远斗志昂扬,永远在那里,职场人生的美好的生活,永远在那里。
没有211大学的名头,没有500强的管理培训生基础,没有明确的职场生涯规划,没有过人的履历,这一切都不可怕。
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只要你像杜拉拉一样聪明能干善于分析和学习,那么,像可以复制的SOP一样,杜拉拉的成功模式也一样可以复制,你也可以成为职场高手,外企丽人。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要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土地上过日子,需要不懈努力和很多很多的运气,有时甚至要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
原本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褴褛衣衫。
电影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本身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把焦点放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华美壮丽绚烂澎湃,杜拉拉身上不断变幻的世界名牌。
对于光线照不到的角落,即便里面有灰尘,甚至有死耗子,谁会注意呢?
老徐能对外展示的,别人看到的杜拉拉,还是繁华,而繁华下的沉重,感受不到,拍出来也没有意义。
不如去问问身边月薪三千的小白领,她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她可能住在650元一月没有窗户的隔断间,可能每天挤地铁公交上下班,可能每周要吃三天方便面才能在换季时买件不打折的品牌衣。
嫉妒电影里里穿比基尼的泰国旅游,嫉妒电影里的杜拉拉和王老五的恋情,嫉妒那些植入式广告商的巨额投资,而无数个自己却在漫长无聊苍白的职场中,不知不觉地就被剩女宅男。
所以现在纷纷躲在最好最坏时代社会压力的名称下,以这样的方式过完青春苟延残喘的尾巴。
如果运气陡然降临,想挡都挡不住的升职,最新款的香车,新来的美女同事,温泉五星级酒店,新马泰旅游……这些是什么?
就像影片中的德芙巧克力、立顿红茶、联想笔记本……它们都是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
我们在玻璃球和作业本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港台流行乐是扭开电台最爱听的歌曲,麦当劳和肯德基是最好的犒赏。
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是一种生活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一种时髦。
当上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小红花装点自己,还有大队长小队长中队长的共青团袖标。
父辈母辈的铁饭碗并没有让我们对于工作有明确的概念。
他们的工作一成不变,他们的工作已经僵化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来没有一块自己耕耘和浇灌的职场、事业。
我们和杜拉拉们所面临的世界与老一辈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必须权衡生活与工作,致力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找到一个自己的立锥之处,在职场的红茶与生活的清汤之间,在公司的律令与生活的爱情之间,杜拉拉是做得很好,徐静蕾也是。
在世界上,职场与生活,除了我们思维领域或科学技术达不到的我们解决不了,其他问题没什么不可商量的。
一定有一把钥匙,或是一个通道可以把两边的门打开。
只是,有时候双方都把钥匙当宝贝藏起来。
事实上,你藏自己的钥匙不让人进,你也出不去。
杜拉拉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站在局外,掂量一下两边的底限,找把钥匙,给两边建个通道,然后各取所需。
这是她成功的原因。
职场与生活的平衡。
在You Deserve it与whatever之间,你做出的选择至关重要。
片中随时可见的植入式广告商之一的联想公司有一个著名的slogan,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那么人类失去杜拉拉,职场将会怎样?
但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无需忧心的问题,杜拉拉们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得长出来。
比如我那刚高考完的小表妹,已经坐在床上捧着联想笔记本,边上放着立顿红茶,幻想她的外企生活了。
徐静蕾,丑,土,黑,挫,装,烦,贱,招人厌
这片儿虽然闹腾、庸俗、口水多过茶、赤裸的拜金、物质主义、到处都是广告等等,但它一定会卖的不错。现在的观众就喜欢这种干净明亮的白日梦。
相比较于其他国产片,算得上是四星了……若相比较于欧美片……我可耻的匿了……
老徐你歇菜吧 我其实最想对徐静蕾说的 她已经变得庸俗了再也看不到开往春天的地铁和梦想照进现实的老徐了,这部电影的引人手段居然是她和黄立行的床戏和沙滩裸戏,我知道现在观众喜欢看这些,暂时看起来很吸引人 但是这些东西就像快餐,吃多了身体不好,还是粗茶淡饭吧。 大片大片的广告植入 看着心烦
服装真的很难看。。。。黄立行真的很难看。。。。。徐静蕾真的老了。。。。。。但还算是一部时尚电影吧。。。。。。。
我是对办公室有抵触的
广告多。。。
故事有偏差 时尚很炫目
人生不该由一个个阶段组成,什么拼搏阶段,爱情阶段,扯淡,凡事要懂遇到就珍惜;不要把工作忙、烦当作敷衍感情、亲情的借口,虽然这很正当,两年前我也不明白这点;以上两点均由我喜爱的karen友情充当反面教材,加一颗星。
丝带尼真的好有型 老徐也就演最后一次大姑娘吧~我想黄立行要是结婚的话 我会哭的
没传说中那么烂。。。。但结尾实在是太恶心了 太假了。“可以白吃白住”点中我笑点了 笑死我了。。。。。。
我要做,会比杜拉拉做的更好
还不错哦
虽然改的面目全非,不过我还是挺喜欢的,黄立行太招人了~
其实算挺不错的电影,而华语片需要更多这样的都市商业爱情喜剧。我唯一觉得不是很喜欢的是黄立行和徐静蕾的爱情来得太突然了,有点不能让人信服。不过总体在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
徐静蕾一发嗲,我鸡皮掉一地
老徐,你太土了好吗?你太肥了好吗?你演的太over了好吗?你不要再让黄立行开马自达了好吗?你不要再穿bikini了好吗?你不要再揉黄立行了好吗?你不要再娇嗔了好吗?你不要再迷失自我了好吗?你不要再为了艺术找一堆时髦大姐来丑化自己了好吗?希望你能早点找回真我。爱你!
不够完美,但还是有些被打动了
这就是所谓的才女。。这TM还励志,励志个毛。励志原来就是Boss跟秘书XXOO啊? 好像全世界的老板都跟秘书有关系似的。 看到一篇影评中的一句话:现在社会对才女的要求越来越低。。不过,我仍旧承认徐静蕾是美女。 但是,美女也是分类型的啊。职场新人,这角色能由老徐来演吗?
植入广告太多,片子还行,徐静蕾身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