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便是老师让即将毕业的女学生在“上帝”和自我之间做选择,和所有的同学不同,艾米莉独自选择了自己,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她像一个与世俗抗争的斗士,锋芒毕露:“我根本就没有被唤醒,又怎么去忏悔呢?
”一出场就预示着她此生的叛逆与独立。
艾米莉的父亲是镇上最权威的律师,姑妈是一位诗人,但无论是在剧院听音乐会还是在家里谈论诗歌,艾米莉都没有附和长辈的观点。
她由衷地赞赏歌剧女演员的艺术天赋,与父亲和姑妈就女人在舞台上的表现激烈争论;与姑妈讨论诗歌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艺术主张;面对编辑的偏见“恐怕女人无法创造出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时,她还击“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弥尔顿”,显然是编辑被米尔顿建立了审美标准,缺乏自我鉴赏的能力;她拒绝编辑修改她的文稿,哪怕是标点符号。
艾米莉与家人一起到教堂祈福,家里所有的人都被牧师要求跪下祈祷,唯独她拒绝下跪,她顶着牧师的威严与父亲的谴责的目光维护着自己的自主性:“我的灵魂属于我自己”,她对牧师说,如果必须要下地狱她可以忍耐,既然有上帝,她宁愿坐着请求上帝原谅她的不虔诚。
父亲对她的失礼生气,她反抗道:“不会因为强迫而虔诚。
我知道你的精神支柱更加完全,我看起来有些顽强反抗,但是我的灵魂是属于我自己的。
”而父亲强调:“你的灵魂属于上帝,你这是在忽视危险。
”
艾米莉拒绝再次去教堂:“上帝知道我在想什么?
他不需要我坐在长椅上提醒他。
”父亲提醒她:“我希望你的言语听起来不要那么轻率,你的灵魂并不是轻率的。
”艾米莉明确地回答:“是的,爸爸,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小心地守护着自己的自主性。
”
艾米莉本来就桀骜不驯,在遇到了一个“不怕死亡但害怕天堂”的女孩魏若琳·布范后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主性。
容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布范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拒绝去教会,她说教会历史就像天堂一样无聊。
“她认为去教堂的人是“可怜的被拷问的灵魂”。
和艾米莉一样,布范认为所有的女人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艾米莉和布范都不能容忍男人的肤浅,更看不起男人在独立的女人面前为自己的愚蠢护短:“肤浅的东西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果这是故意的话就有一些虚伪了,我们可能有些肤浅但并不愚蠢。
”“男人无所畏惧,他们可以上战场,但却害怕女人受教育并不能习惯她的独立性。
”男人更愿意接受一个顺从的甚至无知的女人;而女人则很难接受男人的无知和肤浅,当布范发现她的舞伴没有听说过《呼啸山庄》时,她声讨一部他没有看过的作品,就像去罪恶之地和罪恶之都一样令人失望,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不是费城,他变得沉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亵渎”。
趋炎附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巨大的牵引力也是对生命巨大的破坏力,可悲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盲目的随波逐流浑然不觉。
就像电影一开始那些站在“需要救赎”一边的女孩那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一样,与其说是她们在做选择,还不如说她们在做服从。
一旦信仰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内心的自觉,人们就会为了利益或某种目的去祈祷。
布范说:“有人告诉我,我应该为自己的罪孽忏悔,不然我将被恶魔追赶。
”她当时反问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公交车站吗?
”她形容对方的反应“突然安静下来,就像在纪念杯前忍耐一样,震惊却装聋作哑。
”艾米莉认为能够拯救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上帝而是自己,是知识构建的独立思想,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是失落的灵魂:“对于那些失落的灵魂来说是没有明天的,对于失落的灵魂来说今天就已经足够了。
”
她曾经对沃兹沃思先生说:“当没有人想要你所付出的东西是你很容易就恬淡寡欲了,而且我想子孙后代都是这样的,但子孙后代就和上帝一样不自由。
这是一种苦难,除非,死后名声只对那些活着的时候不值得被铭记的人所用,而且一直被成功所折磨。
”但她自己希望是那个死后值得铭记的,因为她的灵魂没有失落。
战争爆发了,艾米莉的弟弟奥斯丁为上前线的事情与父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父亲不允许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上战场,而奥斯丁却不想逃避一个男人和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终奥斯丁还是屈从了父亲的权威。
那场战争死了10万多人,其中葛底斯堡伤亡人数51112,斯伯奇尔维尼亚31086,安蒂特姆河23134。
那是一个男人战死疆场才光荣的年代,但在艾米莉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如何受到外界的嘉奖,而是内在的良知,每个忠于自己生命自主性的个体的都是胜利者。
为了表面上的荣耀而战,不如内心搏斗的“骑兵”更加英勇,她赞美那些为内心的自由战斗的灵魂。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艾米莉孤独地守护着她的自主性,她同僚一个个离她而去。
她含着眼泪看见曾经拒绝世俗的好朋友布范在“适当的时候”因为“事实和经验”走进了婚姻。
布范为自己的妥协找到了理由:“过于严肃的生活就像通向毁灭的最短路程。
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我们自身最害怕的东西,那么我会排斥这个世界,不会履行那个诺言,那么你就是在犯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否认你精神上需求的东西。
”而且提醒艾米莉,如果不服从于事实和经验,应该对自身的美德更加小心谨慎。
她也看到了艾米莉的“缺点”,并提醒她不要抵制自己的缺点,而艾米莉认为所谓“美德”只是用来伪装自己的缺点。
艾米莉以为她终于遇见了懂她的人,因为听一次演讲她爱上了沃兹沃思,他理解她的诗,她也曾触及到他炙烈的目光,并且深信自己比他呆滞傲慢的太太更接近他的灵魂,但他欣赏她的诗却没有接受她的爱情。
因为,他表面的慷慨激扬的演讲并不能脱离真实的世界,他的心灵依然遵从于秩序,爱情也必然让位于伦理。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奥斯丁居然背叛贤惠的妻子与布范偷情,而且坦诚自己不能允许妻子出轨,认为这自己崇拜一个有思想的人和感情出轨是两回事,这让艾米莉非常失望,在她看来身边最近的人面对现实的种种妥协是对她或者说是灵魂自主性的背叛。
奥斯丁与艾米莉产生了对抗,他刺激她说:你看过斯普林菲尔德共和党这本书吗?
鲍尔斯先生写的,他出版过一些你的诗,我想就是你爱慕的人,而且他还结婚了。
他说鲍尔斯渴求读者们的同情心却没有展现出他本身的主题,应该是文学中的悲剧了,作者都是女人,也许是有天赋的女人吧,充满了想法、感情和幻想,但却贫乏孤独而且沮丧,这种苦难都不太健康,这也许到最后会成为珍贵的训导,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变得阴沉、枯萎和扭曲,通过模糊不清的眼泪来看清事物确实很难,这种梗概和诗歌……,“他甚至说她“你就像你的诗歌一样丑陋。
”
电影到最后,不仅是弟弟背叛了她,而且一向最呵护她、疼爱她的妹妹温妮也劝她不要太苛求,她跟艾米莉说布范出轨是因为先生得了性病,认为“你猛烈的抨击是对这件事的生气,这样生气我认识这是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防御。
”艾米莉说降低标准是对一切恶行的借口。
而温妮说:“保持一个高标准是你无法容忍时最后的避难所。
我们只是凡人,不要这样嘲笑我们。
”艾米莉终于承认她也变成了自己惧怕的东西,她对温妮说:“你没错,我希望我也有你这样温柔的心,谴责奥斯丁是因为我有同样失败的感觉,我们变成了我们惧怕的东西,而我也非常痛苦。
”而在在艾米莉骄傲的内心里,她无法忍受“为什么世界变得这样丑陋?
”
本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有的只是如细水长流般的宁静。
平静地叙述了诗人艾米丽的一生,从诞生后的牙牙学语,到晚年的沧桑迟暮,本片的基调就同她的人生一般宁静。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宁静地让人感觉无聊,艾米丽对自由的向往,对世俗的不屈,都是本片的看点,作为一个女性,她不甘于相夫教子的无为生活,而是选择做一个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诗来诠释生活。
艾米丽可谓是女性的代表,而本片更可谓是女性传记中的佳作。
这个电影很适合用来自我反思。
我想我对迪金森是“敬畏”的,敬的是她高尚的灵魂,畏的是她充满肃穆性的庄严而单调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才能写出那些触及灵魂的诗歌。
只是我想迪金森其人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应是她那孤傲的骨骼而不是带有体温的血肉,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读很多,也应该大多是透着凉气而使人自省的。
我敬畏她,且出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或许曾经还很向往成为她,但现在看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我觉得很可怖,圣人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散落在人间又怎会快乐,因此他们大多苛求而又刻薄。
或许就像电影里演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说起话来难免带几分刻薄,但这种“刻薄”是不是最好保持在与密友间絮叨悄悄话以内比较好,而不是用来在严肃的场合与别人进行直白了当的针锋相对呢?
很喜欢巴芬小姐说的那句“be outwardly docile, but in your heart, you can be as revolutionary as you like”,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后伊甸园”中的人,傲骨虽然不能丢,但也要有血肉、有温度。
本片是以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为蓝图拍摄的,纪录了从她一开始是个懵懂无知的年轻女人,影片一直延续到她晚年,她在晚年选择隐居,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本影片时间跨度非常大。
艾米莉·狄金森几乎每一天都会写上一首诗,但是在她的一生中,所发表的诗的数量却很少。
她是个非常害羞的人,但是她又活泼热情,且幽默感十足。
她的友谊在她的生活中就像一把火,烧的通红,灼热而又激烈。
但在她的家庭中,她又发觉原来这份友谊是她最大的幸福呀。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是平和的,像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似乎到处都可以充满着诗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恐怖和美丽都可以通过诗歌向别人传递,对别人表达。
本片是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传记电影,展现了传奇诗人的传奇一生。
她的才华、固执、虔诚、矛盾、热情尽在特伦斯戴维斯流畅的镜头和平缓的节奏下完美的诠释出来。
既安静又激情,尽管一天写一首诗,但却只输出一小部分发表她的一生。
从懵懂无知,到成为一位传奇诗人,她的一生平淡而又富有激情,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正是如此,成就了她的一生。
而这也是许多人的倒影,平淡而又伟大,辛西娅尼克松完美的演绎并诠释了这伟大的诗人!
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独立人格的魅力,情到深处,俱是孤独,片中所引诗句出来列表,讨人厌的字,诗人,照我算计!
非常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影片冗长无趣,一个终其一生尖酸刻薄的老女人孤独至死便是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全篇主旨。
若是五六年前未曾入世的我,估计也会这么觉得。
然而这部影片于如今的我,更多是渐入佳境的感慨。
如果起初只是于格格不入中来抗争,那后来更多是与所谓“俗世”争锋相对,不肯退让半步城池,直至斗争的对象变为形容枯槁一点也不美丽的自己。
对自己的严苛半是自命不凡,半是固步自封,最终也将自己变得浑身利刺,在他人眼中如同怪物。
幸好在这么大的房间中,还有一个人能将你的心看清——她带着最骄傲的面容,最接近未曾看向你的神明。
曾经艾米莉的《我为美而死》与瓦特兰德的《生与死》是我心中长久的慰藉,在这个社会禹禹独行之中,我也同样能体会到作为女性发声的困难——更可怕的是,那是从小就有而从未离开的。
若是我曾经偏激,那是我年纪尚轻,若是我终于选择性沉默,那便是我终于学会无声的抗争,卑微地屈服。
我做不到像艾米莉那样,学会在空白中造一艘船,在宁静中放弃自己的所有。
可我又记得她说三点过的夜里最为宁静,说出“宁静”的面容却如火炬般炽热癫狂。
这样的宁静,我巴不得它再长一些,再安静一些。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我并不是很了解这位美国的女性诗人,所以并没有将这部电影视为传记而是从故事的角度去观看的。
电影的镜头虽然没有过多技巧上的炫耀但无疑在美学上是极为出色的,油画一般的质感,与《燃烧女子肖像》在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多处空镜以及古典女声咏叹调配乐穿插在电影中,十九世纪美国上层阶级的生活画就此展开。
而这样的美学给我带来了一种静谧、缓和带着一丝神性的心理体验,但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却有一种祥和下的破碎、压抑之感,这些衣食无忧的“幸福”女人的眼睛像一汪色泽忧郁的镜湖,只要风一吹就能无声无息地打破其间的宁静,透出似有若无的哀伤的波澜。
《时时刻刻》想要表达却没有传达给我的那种压抑感,我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
电影中最光彩夺目的角色大抵不是主角艾米莉,而是她不时妙语连珠的挚友布范小姐。
她读勃朗特姐妹,能将男人问得哑口无言,无人不感知到她的机敏,她在不受世人想法的桎梏这一点上甚至远坚定于艾米莉。
与其他女性相比她是最与脆弱和哀怜沾不上边的。
她不带一点女性受环境压抑而被男人赋予的“神经质”,她与自己亲自挑选的数学教授结婚,去了一个她喜欢的有喜剧电影的城市。
这部电影的女人大抵都不会面临过于惨烈的命运,但她也能算得上其中最自在幸福的一个。
“将这份叛逆保密吧,让顺从覆盖于表面而保持一颗革命的心。
这也许是一种虚伪,但没有人会混淆外在与内在的虔诚。
”她向艾米莉说道,她比艾米莉坚韧亦或说老于世故,她为在这个与自己不羁灵魂格格不入的逼仄世界生存创设了一套天才般的行为系统,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法,我却可悲她像绝世美丽的中东女孩将面庞藏于黑纱之下。
狄金森夫人的戏份很少,起初最令我不耐,她与布范小姐是电影中的两极,她在镜头中总是沉默的、哀伤的,或怔怔地出神或卧床不起,带着比林黛玉更消沉的哀愁。
她在才思敏捷的狄金森家族中如此不起眼。
而镜头中那晚她坐于沙发上,依旧是那份怔愣、迟钝,如同被艾米莉狄金森不屑的同时代最佳女人,我甚至在镜头外拿起了手机想要消磨这段冗长的情节。
她闪着泪光喃喃自语:“我的人生像梦一样逝去了,我却好像没有参与过一样。
自温妮出生之后,一种忧郁缠绕上了我,而我却以为是满足。
”她在变成老妇人前,也曾经有过朝阳晨露一样的少女时代,曾经人生的画卷还待徐徐展开,她被时代所为女人设计的道路推着前行,她没被教导过或者被赋予过思考自我的能力无论是志趣还是抱负,她跟那个一起参加毕业舞会的男人结婚了,然后开始生儿育女,从此她成为了全美无数个一模一样的母亲之一,守着屋子自少到死,她甚至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在无言悲伤什么,坐落在如此美满幸福的屋宇家庭内,她到底从未得到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是少有的沉重。
艾米莉受困于那个时代,幸运地依靠家族避世拒绝同流合污以创造出不朽的诗篇,布范小姐带着准备好的虚伪入世,以求俗世与灵魂的勉强平衡。
而大多数女人垂着泪,疑惑哀伤甚至疯癫的走过这一生。
我为之焦虑,我所处的时代真的较于当年有更好吗?
我的灵魂该安放于何处?
我不愿做艾米莉,那我只能效法布范小姐的不真诚吗?
我会想清楚。
该如何过这一生吗?
停下笔,我带着芜杂的心绪静默不语。
《宁静的热情》(2016)一部关于美国传奇女诗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的传记电影。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想起之前看过的《掬水月在手》,只觉得脸一阵阵发烫。
为什么,《宁静的热情》拍得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美好充满艺术气息,而《掬水月在手》徒有其名,拍得狗屎一般(说是狗屎已然也是太客气了。
)虽然没吃过狗屎,但是踩上狗屎的感觉也是令人作呕。
如果不是足够安静的观赏《宁静的热情》,大概会觉得太过无聊,整部影片都在展示艾米莉的叛逆与愤怒,以及她的道德批判与精神洁癖。
影片从艾米莉对别人让她皈依上帝的叛逆中开始,用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拼凑出她或许快乐却不幸福的一生。
可怜的艾米莉啊,她叛逆不顺从,保持着灵魂的独立,可是又无法规避作为人的弱点,她终其一生也都在不屑中追求普世的认同与赞赏与爱!
只是她不知道,大部分世人本就无趣,那些恶意的揣测和冒犯的评价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妒忌。
写在最后:信仰这个东西,你自己信就行了,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信仰你的信仰。
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精病!
受过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任何人的想法和态度持包容与理解的姿态:我不认同你,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影片《宁静的热情》展现了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事关儿时文学偶像,不得不看,然而这部影片完成得并不好。
片中,狄金森小姐至洁、安详的文学生命,仿佛只是为了对抗那含糊不清的“父权”和“基督教文明”。
一、基于清教徒文化的艾米莉·狄金森的家族、生平和感情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出生在位于麻萨诸塞州西部的安默斯特的农庄中,一个声望很高但并不富裕的家庭。
两百年前,在清教徒大迁移中,狄金森家族就来到日后使他们兴旺发达的新大陆。
清教徒,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会内保有罗马公教会仪式的改革派新教徒。
1630年,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建立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波士顿成为他们的宗教中心。
狄金森的先祖,即是这群手握《圣经》和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来美的清教徒中的一员,可以说美国的昔日和今朝都与这群人和他们的信仰息息相关。
弄清楚狄金森所处的文化和信仰环境,对于理解其人其诗是特别重要的。
狄金森的童年和青少年接受了全备、良好的清教徒的教育。
这种教育以“强制阅读”为特色。
改革派新教徒打破了罗马公教会中读写被神职人员垄断的现象,而把阅读和释经权以家庭为单位交到每一个公民手上,由家庭妇女负责辅导儿童阅读。
1648年修订的马萨诸塞州法和1650年康涅狄格州法案都强调:“如果不给儿童进行启蒙阅读教育,长大后会变得野蛮”请注意“野蛮”这个词。
1630年,当约翰·温思罗普驾船前往北美新大陆时,他告诫同船乘客,北美应该是一个山巅之城,一个为世界其他地方树立榜样和示范的纯粹的基督徒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殖民地领袖会教育所有的清教徒。
这些自视为国际社会一部分的人们,或是来自牛津大学,或是来自剑桥大学,他们的学识普遍高于当时欧洲的整体水平。
仅六年后,殖民地的领导人就创办了哈佛大学。
《宁静的热情》对狄金森的感情生活和家庭关系着墨较多,但都是基于一种现代眼光的批判,而不是忠于时代的理解。
无论是狄金森对嫂子苏珊·亨廷顿·吉尔伯特的姊妹情谊,还是对塞缪尔·鲍尔斯克制的感情,还是对洛德法官的拒绝,都不是像影片所暗示的那样,是从所谓“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的。
1884年,艾米莉写过一首以新娘自居而语涉“拥有”和“被拥有”的不寻常的诗“Circumference thou Bride of Awe(《敬畏的新娘在你身边》)”,她以古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成为“你”的新娘,拥有“你”并且爱“你”的渴望,如果不熟悉基督教和《圣经》,这首诗就会被误读为写给某个具体人物的情诗。
但并非如此。
在新约圣经中,救赎主和信徒的关系常被比喻作新郎和新娘的关系,人对神产生的这种“宗教感情”,是敬畏的互相拥有,人拥有主的身体,主拥有人的信心。
狄金森与片中出现的几位人物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友谊。
清教徒的婚姻观不是去寻找一位你目前可以充满激情去爱的人,而是去寻找一位你可以稳定地去爱、当作一生最好的朋友的人,然后靠着上帝的帮助去这样行。
狄金森的隐居常为人所乐道,然而这种隐居的背后,是沙漠教父式的归隐和寻求。
与现今的文化观念不同,“老姑娘”在彼时清教徒社会并非是古怪、令人恶嫌、举止异常的代名词,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章26节说“据我看来,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没有出嫁的,是为主的事挂虑……这样看来,叫自己的女儿出嫁是好,不叫她出嫁更是好……若常守节更有福气。
”直接指出,不嫁和嫁在道德伦常上面毫无高下之分,甚至不嫁“更好”。
因此,我们便不能从现今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狄金森的隐居和独身。
二、福音诗歌与加尔文主义影片对于狄金森的创作有一定的表达,但主要还是基于她“格格不入的宗教观”和外界引起的矛盾和需要被压抑的热情。
事实上这与我自己阅读狄金森诗歌的感受都很不一样。
狄金森是俏皮的,质朴的,她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其中很多诗是关于全心领悟基督耶稣的教诲,实际上,很多是写给基督的。
她强调了福音书的当代内容并进行了重造,通常是用“风趣的语言和美国的口语”。
学者多罗西奥博发现“贯穿于基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对耶稣生活的敬仰,他还认为狄金森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她与霍普金斯、埃利奥特、奥登相提并论,排入“奉献于基督教的传统诗人”行列。
在一首讲述诞生的诗中,她结合了愉快和风趣,重现了一个古老的主题:“上帝定是/一位易被驯服的绅士/在这么冷的天气,走了这么久的路/仅为几个人/通向伯利恒的路上/我和他都只是孩子/得到了提升/崎岖的一亿里程。
”的确,根据她与朋友的通信资料,狄金森未参与建制派教会的信仰宣言,做礼拜也只持续了几年的时间,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信仰层面的特立独行,只是不同教派的理念差异。
她认为世界如此喧闹不安,她要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建筑的小天地里。
在她的父亲律师事务所任职的青年律师本明杰·牛顿对她的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经常指导她应该读些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启发她认识和谐和完整的自然界蕴含的美。
牛顿还经常为她宣讲加尔文派的宗教思想,使她接受了加尔文派的内视思想以及关于天性美和世界冷酷的观念。
这些思想成了她生活的信条并后来形象地反映在她的全部诗作里。
这就必须要谈到加尔文主义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作为加尔文主义者的狄金森的祖先曾经使用加尔文的主张在新大陆建国立业,仅仅二百年时间,作为后代的诗人艾米丽却不是从浓厚的家族传统、而是从好友那里得知加尔文派的思想?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谜。
无论是约翰·温思罗普的“山巅之城”说,还是《五月花号公约》“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来决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强权来决定管理。
”的政治自由理想,联系如今日渐平庸的美国执政党以及对“宗教宽容”欲盖弥彰的虚饰,我们看到基督教文明在这个大陆上由极盛转为极衰,与起初的建国理念不无关系。
迢迢远洋而来的国度热情,仿佛更多的是由于与旧教会分庭抗礼的激情,而非深思熟虑的韬光养晦。
激情是美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似乎起源于加尔文主义“行动的生活(active life)”说,但加尔文行动的生活,是在神主权之下积极地投入工作,并且勤勉善济,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此主题有精到阐述。
他认为加尔文推动了“自由劳动的理性”,即在圣灵指引下,人有劳动的责任和劳动的自由,并强调储蓄和簿账。
因而日内瓦拥有了世界银行。
然而出于分离派在教义冲突之下多多少少的情绪化和对“纯基督教国度”的炽烈向往,缔造了一种含有部分加尔文式“行动主义”和部分“激情主义”的美式政治理念,这在与狄金森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的惠特曼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与狄金森的隐居不同,惠特曼是入世的,而且极其“美国”,斗志昂扬,让人想起清晨的剃须泡沫。
由激情文化牵引着,美国向妄称的“上帝之国”不可一世地进发,以至于我们对美国的印象首先并不是狄金森的清教徒祖先,而是自由女神像。
在绝对的个人自由的文化中,激情只是积极的表象,宽容只是堕政的借口。
如今的美国,已经变成一个仅剩下“政治正确”的美国,所谓的基督教精神,徒剩维系国本与短暂历史的遮羞布。
在这样的景观下,是特别需要读狄金森的。
狄金森是静止的,如她擅长的园艺,然而静止并非是一种停滞;狄金森又是遁世的,她甚至没有固定委身的友伴,但她从不中断信件,在思想的层面,她的流动毫不亚于惠特曼式的汹涌的大洋。
美国的衰败显然不是始于21世纪,如果我们重新看待它的开始,就能发现相当多的蛛丝马迹,分离派挣脱了罗马公会的仪式,恐也将仪式背后所指的宗教含义一并忽视,这种忽视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无疑遭到痛击。
自治的自由,在人间的国度,永不可能实现。
三、默观生命的诗歌力量与“行动的生活(active life)”相对的,是“默观生命(contemplative life)”的属灵方式。
内视,是狄金森诗歌的精髓。
影片用一处阁楼的布景、狭窄透过的光线、以及禁欲色彩的衣着等等表现出狄金森的隐居和文艺态度。
但观者从中这些意象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压抑。
是的,狄金森的诗歌意象,比如“死亡”“永恒”“禁锢”,是压抑的,但我们仍然要从基督教的背景来看待。
狄金森在退隐的生活中,创造了一个国度。
国度是极其重要的,它代表一种政治,而非维系生存和精神欢愉的浅薄需要。
现代人的国度以“可御敌的国防”“可匡道德的法制”和“生产与再生产”为主要元素。
工业化国家是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框架中,公民的劳动与纳税、军队的调动和维持内部秩序成为可能。
这样的框架,绝大多数国家都做到了。
然而不管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国度所代表的含义,还是要超过这些。
首先,任何一个国度建立,都需要有首都,有祭坛,有凯旋门,有纪念塔。
这与生产劳动和秩序无关,它关涉的是人类需要在政治层面礼赞和崇敬最高权威的原始本能,因而就连无神论国家都必须有这些仿佛是毫无用处的“花瓶”的仪式,这是宗教性的;其次是集体使命。
在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宣称纯粹为生计的劳动为集体使命,不,能被官方称作使命的,永远都关涉精神和思想,譬如“伟大复兴”“光荣继承”“世纪接班人”……最后,还有经典。
而且经典必须是可阅读的,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成文的作品和理论专著,是史诗或者圣人言论合集。
国度的建立,让经典作品化为公民道德准则,在官方的语言、建筑的风格、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呈现。
我们常听到所谓“文艺不为政治服务”,是不可能的。
因为政治是国度内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现代国家却常常忘记这后面的含义。
在狄金森内视的诗歌国度中,花园成为这个国度的实体,她以书信体写成的诗歌中屡屡提及的“阁下”“先生”“君”,是精神敬拜的对象;对疾病、垂死等意象的思考是国度中需要面对的使命;而她创造的诗歌语言、风格则为国度实现经典的创立。
相比政治自由派梦想要建立的那种“基督教国度”相比,狄金森的国度却更贴近基督教的精髓。
因为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从起初要建立地上天国的政治理念就是偏颇的,眼睛可见的国防、法制和生产力,都只是国度强大的外在标志。
其内在源自于敬拜、秩序、使命和圣言的传统,才是国度永恒的意义。
在狄金森的一首小诗中,她写道:“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在风暴的间隙/注视我的眼睛——泪水已经流尽——/我的呼吸正渐渐变紧/等待最后的时刻——上帝在房间里/现身的时刻——降临/我已经分掉了——关于我的/所有可以分掉的/东西——然后我就看见了/一只苍蝇——/蓝色的——微妙起伏的嗡嗡声/在我——和光——之间/然后窗户关闭——然后/我眼前漆黑一片——”通过垂死者的眼睛,体会上帝如何在苍蝇嗡鸣的日常场景中平静而慈爱的临在,这种临在与死者所处的环境是否辉煌和特殊毫无关系。
狄金森邀请我们细听那恼人的声音和蓝色的细节,这是她内在国度的一个部分,在这种默观之中,我们得以进入她终极所求的永恒的国度体系,尽管她从未试图用任何实质的描述去呈现那是一种怎样的国度,她也只是虔诚、俏皮、实验性地好奇着。
狄金森终身热爱园艺。
影片对此鲜有表达。
将花朵凝固于纸张上的尝试,似是她退隐内视的生命风景。
长的丑还没有气质,只剩下不停对别人吼了
看了一半我选择关掉这部电影,再看下去我会睡着的,原谅我欣赏水平过低
近几个月看过的最无聊的片子。
导演穷尽电影手段就是touch不到对象,real尴尬
一个长相和为人同样刻薄的老女人的心灵史看得人好生烦闷,那些诗句在少女时代估计会让我感动哭,现在看来却只觉单薄苍白,她朋友傲慢自大自以为是的言谈做派更是十分讨厌!快进看到结尾的诗人之死时不觉长舒一口气,哦可算完了!如果一个人最终要靠死亡才能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这样的人生也真是可悲!
很宁静,很热情
在我看来,狄金森诗人的身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她不迷信宗教独立而不攀附的女性特质。但也多亏狄金森生活在这样安逸的环境里,鬼知道她倘若陷在现实的泥沼里还会不会写出那样动人的诗篇。像卡夫卡一样,她的大部分作品在死后才公之于众并为人所知,她的创作更像生命源泉的一种喷薄,突破的是时代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和对女性独立思维的钳制,性别歧视也是一种奴隶制度。她的生活是宁静的,可她的生命是热情的,这两点并不冲突。这是一部步调轻松的小品电影,金句频出的同时配上相吻合的服化道显得比较精致。把诗句融入具体的场景,起到类似旁白的作用,通过诗句隐隐的把剧情连结,因此整体比较通顺自然。只可惜片尾有些泄气,可以算戛然而止,却少了些回味的余地,比较可惜。
67/100 片中主人公对自尊(自我价值)的诉求,实际上可以解读为对自身的否定及人际关系的恐惧所造成的。片中有不少诙谐智慧的对手戏,但整体更像是导演的喃喃自语。
呃真的很沈悶 大量很舞台劇的台詞 情節也不連貫 有些牽強 不過事前不知道女主是慾望都市的miranda演的 小驚訝
惊讶Cynthia Nixon这个表演在颁奖季没被提及,狄金森比谁都虔诚,笃定对自己思想的信仰。她绝美的幻境是心之所向亦是最明白的求不得,于是享受这独居一隅的悠然,也作茧骄傲隔离世界。关于她的女性意识或诗歌追求,都在愤忿中自封独立,对精神角落神圣的执拗,直到生命尽头的不甘是影片最满的情绪
夸大的轻浮
poetic
女主50岁演30岁???b站翻译也不靠谱,只能是感受一下画风了
无穷无尽的对话,精致又压抑,无法消受。
影片更像是狄金森诗歌的注解~诗人的感官总是无与伦比的~
裹脚布
刚看完《萨米之血》再看这个,看了片头没几分钟,就受不了了。除了舞美,其余都做作有余。如果所有的诗人都如此矫情,相信世上就没有那么多伟大的文学了。幸好这只是本片导演的审美
看完不太舒服,很不喜欢喜欢狄金森,因为她能在四季中发现美,她能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她能在植物,阳光,鲜花,面包中感受到诗意。这个电影,一点都不宁静 也没有智慧,狄金森如果这么歇斯底里 这么缺爱,又怎么会写出那些格局宽广的诗篇呢。我喜欢那个居住在林登的狄金森
奇怪的文学女青年。她的朋友很有趣。看完忽然觉得她好可怜啊,活着的时候也没能出名
无聊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