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们俩

我们俩,Wo men lia,You and Me

主演:宫哲,金雅琴,张淑芳,孙捷,罗忠学,强爽,刘正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5

《我们俩》剧照

我们俩 剧照 NO.1我们俩 剧照 NO.2我们俩 剧照 NO.3我们俩 剧照 NO.4我们俩 剧照 NO.5我们俩 剧照 NO.6我们俩 剧照 NO.13我们俩 剧照 NO.14我们俩 剧照 NO.15我们俩 剧照 NO.16我们俩 剧照 NO.17我们俩 剧照 NO.18我们俩 剧照 NO.19我们俩 剧照 NO.20

《我们俩》剧情介绍

我们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冬天,在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来一个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女孩想租老太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要价太高,老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无论是安装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电冰箱,女孩都觉得老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看她,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过春天、夏天,老太眼见女孩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秋天来临,女孩找到更好的住处,要离开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好事行龙爱你汪汪悟空奇遇记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暮光之城偶然互换的一天做自己万岁媒运当头枕边陌生人神秘仙境网购美食宅幸福冲向天际苍天之拳REGENESIS第二季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盲少爷的小女仆赤裸港口致我的解离盲盒哥哥特警风暴心密码南京东193737号我家娘子惹不起JOJO的奇妙冒险不灭钻石骑士的荣誉冬日奇缘康尼岛之子欲望都市红颜往事猛鬼大学3

《我们俩》长篇影评

 1 ) 生命中不能承受什么

现在的一些国产电影也是很不错的,不说前面的《疯狂的石头》,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昨天看的是《我们俩》,一个耗时三年的小成本电影。

不过耗时三年啊,从经济学的念上来说,已经不叫“小成本”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在电影学院上学的外地女孩子到一个孤老太太独居的四合院租房子的故事。

故事经历了春夏秋冬,女孩子和老太太也就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四季。

根据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细节刻画的非常好。

比如说女孩子和老太太关于电话、电冰箱、电暖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矛盾,对白听上去如此的朴实,绝不是那种文学化的编剧式的。

小女孩提出电费应该如何分摊的建议,看到老太太一直沉默,小女孩转身就走,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可以。

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倔强的时候,心里也常常会冒出这样一句的;电话线被掐断后,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孩子般的语言: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

——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相信导演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微笑的。

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难以容忍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温馨可爱。

人的感情的渐进本来就是很细节的。

小女孩从一开始凡事要和老太太商量掰哧,到后来随意到老太太房间里睡午觉、帮老太太洗头、给老太太重新布置房间、给老太太拍电影,情感在慢慢成长——没有戏剧冲突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会觉得如此美好;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珍惜平静的日常生活——在这一点上,做一个艺术工作者是很幸福的,因为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有能力用某种形式把那段生活再现出来。

老太太从头到尾都是可爱的。

演员金雅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演员,因为这部影片获得国际大奖,正是因为她我才决定看这部影片的。

老人的历练就是不同。

老太太的倔强、心眼儿、孩子气、宽容到深藏的孤独与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她的主要方式就是眼神和语言:平日里,老太太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严厉背后带有年长的笑意,但小女孩离去之后,老太太的眼神就立刻只剩下一个老人的惶恐和涣散;和小女孩斗嘴的时候,大嗓门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甚至可以说得上动听,小女孩搬走后,老太太中风了,“她现在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但是心里都清楚着呢。

”电影中,导演给老太太的拐杖很多的戏份。

老太太叫小女孩的时候,有时候叫“小马”,有时候就用拐杖点地或者敲门敲窗子。

这是有区别的——老太太一直孤身一人,独居的生活让她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只有当她要和小女孩理论什么的时候,她才总是大叫小马,当她理直气壮地时候,她也会大叫小马,但当她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当中时,比如看到小马失恋,比如自己错怪了小马,她反而用拐杖来说话了。

真实的细节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但也是生活中最丰富的了。

很喜欢导演对这些细节举重若轻的描写。

不过,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审美挑战,还是其中戏剧化情节的处理,处理得好,就是点睛之笔,处理不好,就成了烂片一个。

影片中,老太太多次给小女孩介绍自己的孙子。

原以为只是一个老人常爱干的事情,一个小插曲而已,看的时候笑笑而已。

到了片尾才知道这个设置对于升华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太太孤老一生,扛过枪,抽过大烟,什么都干过,就是没有儿女,收养了一个女儿,也就有了所谓的孙子,孙子来看过老太几次,女儿只是在片尾才出现,来了也是买了两条鲤鱼,一直在打电话。

大概是这个院子留住了女儿和孙子的心。

老太太答应,孙儿结婚就把小院给孙儿了,自己就搬走。

老太太虽然孤独,但是对这个院子是有感情的。

她可能曾经以为撮合小女孩和自己的孙子,自己没准还能住在小院子里,因为她已经和小女孩建立起了感情,把这个院子交给她,自己也放心;不过,小女孩不懂得老太太的心,孙子也娶了一个从未谋面的贵州女孩,为那个女孩,孙子偷偷打了老太太300块钱的电话费。

老太太搬进了老人院,她只带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她的主心骨。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中,老太太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不能说话,只能抓住女孩的手,眼睛里有无数的话,依恋和期待……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尽管悲伤,但让你直面人性,而且通常不能言语。

其实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讲法,同样是讲一个老人的孤独,讲感情的可贵与真挚,讲生命的归宿,讲得更加激烈,但是,我以为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更好的版本了。

因为它更符合生活的规律,散乱的、偶然的、轻如鸿毛的,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能承受什么——不能承受的一定是永远不能再来的。

小女孩在天桥上深深的哭了,她无法承受的是自己对生命对情感了解的如此肤浅。

 2 ) 像她们一样相遇

假如记忆重新燃起,过去的细节也许会被更加巨大的还原,带着主体不能抑制的情感,加上时间冲刷后的过滤,成为一种关乎个人经验的修辞尝试。

时间总是不能抹杀,它带着罪证般的纪录,或多或少受到模糊损伤,于是过去某些相关联的碎片就渐渐凑了上来,蔓延到内心的情感依靠和寄托。

我们搜寻一些片断,却被一种强烈的情绪阻挠,于是出现反复的影像反复的重叠,模糊不定的清晰闪现。

年轻的宫哲代替导演回到她的学生时代,体验了一回曾经真情的记忆,她总是穿着厚重奔走匆忙,那辆自行车的哐当作响划破了雪地里沉沉的死寂,这是作为进入回忆之中的切要之声,然后突然的影像开启,那些时光的春夏秋冬冷暖常情就逐渐展现在眼前了。

凋零老旧的四合院,延伸着霉湿的孤独和死亡的气息,除了日常的为数不多的几句基本生活用语,这里废旧得连一只鸟也不愿意叫唤。

孤独的老太吃饭睡觉晒太阳,不悲不喜只是等待,等待沉入无限空旷的寂寥和苍白。

直到生涩的宫哲一身军大衣的出现,才横生生的要插进来改变这逐渐老去的破败,预示着沉闷的老房生机再现,《我们俩》由抗拒到依赖,院落里的四季填满更替的色彩。

金雅琴老得很快,满脸褶皱肌肤松垮,眼神涣散,当初在《我爱我家》里的那个街道居委会精明能干的退休干部,神采奕奕大刀阔斧,很有点男人风格。

第一次的荧幕演出便是这个老旧执拗的房东老太,如同她自己的洪声一样固执倔强,在生命最后阶段迎来了一个冲撞般的相遇。

而宫哲当初在学校食堂门口被偶然发现时,粉红脸颊下的青涩和直接,让导演马俪文看到一个熟悉的影子,她只要演出自己就好,这段经历就有被再次生动还原的可能,于是处在生命两端的两个人在一方四角的天空下留下一段难舍难忘。

一部简单的片子,简单的人物,简单的事件,本色的演出,不需要它按视觉习惯老老实实叙事,但也不要它过于荒诞夸张,在淡淡的从容里,看到摄像机缓缓的推进和展开,菲林青灰的色彩和颗粒,镜头切换的淡入浅出,一股相似的熟悉直达内心。

恰到好处的省略和跳过,是这个片子对观者智商的拥护,这样朴素本真地抽离出我们原本的情感弱点。

片子配乐由窦唯操刀,用古琴点化画面,简洁短促的琴弦拨弄,抚出光阴轮回的悸动,花开花谢,春去冬来,带出矛盾碰撞默契,不免心生会意一声叹息。

那年的大二暑期,我忽然想起来,我找了一份家教,并在学院后面的电厂职工楼找到一处二楼的出租房,我独自搬了行李上坡下坎,在烈日下挥汗气喘。

房子一应俱全的舒服,但是所有房东都具备那样的基本素质,精明计较,又似乎有些宽容的样子。

金雅琴让人深刻的是一双眼睛,浑浊而发红的眼睛,透着些讨厌的顽固和执意。

我的房东给我留下一口黄牙,是能肯定的黄但也算整齐的牙,带着午饭后菜渣的隐隐发酵,他口若悬河,我频频后退。

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有着他性格里该有的狡黠和吝啬,满脸笑容下有着让人近而远之的神情。

他确实帮过我一些忙,在毕业展前夕帮我找过一个给模特拍照用的灯,一只庞大而滚烫的灯,男模特需用纸折叠厚厚包住才能拿在手里的灯,那是一只烫手的浴霸灯。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很偶然,也许就是《我们俩》那样的争吵了,排斥了,然后又牵挂了,想念了,最后留下一丝伤痛和遗憾。

这样很好,以厌恶开始,却不以厌恶结束,不要人撕心裂肺,也不用泛滥抒情,只是展现一段过往,体察到相遇的微妙,一点点的情绪起伏,足够。

当然我的房东最后在我来不及收拾行当就匆匆飞走之后,他帮我妥善了房内的一切,可是却顺手了我的所有习作,一张不剩。

这样的相遇也好,以欢喜开始,并不以欢喜结束,没有大恨大悲,徒留下一点空洞的咬牙,时不时地,让我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一下他。

2006-3-30

 3 ) 时光总是太匆匆

人总是学不会珍惜,也许永远都学不会。

看上去,老太太刁钻,不讲道理,甚至还有点欺负人。

女孩儿不懂事,不尊敬老人,甚至有些任性。

时间飞逝,冬去春来。

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来关爱对方,也懂得了享受对方特殊的给与爱的方式。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当我们刚刚学会给与爱享受爱的时候,却要分离。

于是只能把这份痛彻心扉爱封存在内心深处。

电影很感人,看的时候总能让我联想起我生活中的那位老人。

也许是因为电影有所删节,也许是因为表现形式的原因。

总觉得这部影片拍得很赶,很多内在的东西没有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觉得有些遗憾。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值得观赏!

 4 ) 倘若《我们俩》是这个名字: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

题记:“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卡夫卡·陆(KavkaLu)冬天,很冷心冷吗?

你敢说冷吗?

一部注定被孤独的电影就像首善之区暮色下寂寥的胡同,没有人。

纸糊的红灯笼点缀惨白的城市,没有人关注心灵,只有时间的鞭子抽得我们生疼,活着,在哈哈活着要学会所有的感谢词。

我们这个年头要记住某些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咧开嘴高声宣称我们的幸福,可,《我们俩》过于冰冷。

一个借宿的女孩,一个高龄的老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处。

整部影片大多数场景陷于院落的孤独,窦唯的古琴让本已寒凉的世界无尽怅然,只有偶然路过的脚步让这个院子有着一些生命的回应。

虽然,你可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两代人和解的温情电影,然而,它揭示的却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诸多现实矛盾,老年人在孤独和失落里看日起日落,他们的存在被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意无意忽视。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和老人住过的才能体验到高龄老人的古怪,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些“作” 并希望引起世界的注意 ,片中房东老奶奶和房客小女孩的摩擦非常真实,人艺的金雅琴以84高龄出演的奶奶很生活化,那种半睡眠状态的老人模样确实是老人真实的写照,他们看似昏昏沉沉却一有风吹草动就睁眼盯着你。

他们和你较劲往往是为了让他们过于平淡的生活有着一些涟漪。

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孤单而用一些小计谋、小算计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真的让你哭笑不得。

平常的日子,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我们俩》能够打动我们的是因为所有不起眼的细节都来自于生活,特别是老奶奶“敲诈”小女孩买鲤鱼的段落的生活气息浓郁。

鱼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一种期待,是延续和希望,在除夕的晚上,老人和小马过了一个有着对应的年。

电影编剧的合理性是支撑整个故事的基础,我们注意到电影的矛盾点是电话,而2002年对于学生妹而言手机还是奢侈品,所以BB机和老太家的电话关联就有了增加戏剧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细微的冲突让两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新生代的孩子和暮暮垂年的一个孤独老人之间有着太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相互的接近正是反映了人基本的愿望“为了排遣寂寞相互依偎”。

在片中老太的情绪波动挺大,这一切和高龄有关,感人的一幕是女孩小马一年后的发现,当苍老的手和年轻的手相握,生命就有了时间的印证。

电话费的争执在现实里也是常见,两个陌生的人了解总是从相互观望开始的,人是情感的动物,房客住久了就是一家人。

中国人太苦,几乎没有机会为自己活着,少时被父母压迫为了生计学习,毕业了为了房子和女子奔波,刚一滋润,小崽子嘎本一出来后面就是循环,好不容易送神出门,却发现老伴已经死了,留下孤独,就像那个老奶奶等待着死亡的通知,这样活着有点残酷。

《我们俩》太诚实,这种诚实让她失去了中国而拥抱世界,在影评人群里我说,这个片子应该改名字叫《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观众进来看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叶飘零,秋天来了。

电影能够打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她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极》、《十面埋伏》被观众骂的原因不仅仅是编剧的糙,更重要的是它的心思不在电影本身,我甚至怀疑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洗黑钱的工具,打住!

200万的小投资打造了一部感人的电影,那些习惯于拿红包、吃白食的愚记是不会去推广的,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恒亡矣!

泱泱大国,良知,覆水难收。

老人的离家和病故背后是孙子成婚的话题,家有了新的主人,唯有老太的沙发破落了,新的开始里,香火延续。

影片自始至终被孤独的情绪包围,饱经沧桑的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明天,即便那好看的红灯笼也掩盖不住小院的寂寞,无数次老太太就这样孤独地望着小小院落,她对小马的肺腑之言可以让所有的晚辈思考,我们的孝心为什么往往和老人擦肩而过,这样的电影真的应该组织观看,它告诉了我们必有的未来和与世界相处的法子。

爱心,有时需要一双温暖的手。

【附录:影片资料】《我们俩(You And Me)》2005中国大陆 导演:马俪文主演:金雅琴 宫哲片长:84分钟奖项: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5)最佳女主角、第1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马俪文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8(一部有意义的中国电影)支持良知的中国独立电影,请伸出援手,购买正版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2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5 ) 淡淡的忧伤,淡淡的美

看了前面几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觉得写的都很棒,很惭愧自己没有这么好的文笔来描述这部让我深深感动的影片。

这是一部描写一老一少两个原本陌生人之间情感的影片,整部影片的风格淡雅,象是一张清新的山水画。

破落的小院在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中都有着它特别美。

少女的演出明显是本色表演,带着浓浓的学生气,而老人家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那混浊的眼睛中透露出的或精明或无奈或温情的眼神,让人越发感动。

片子讲述的故事很传统,但在个别镜头的运用上似乎也有一些后现代派的风格,从那个老保姆那件搞笑的黑T恤和紫裙子,到老人被送走时小巷中伫立的三个人,都给这部片子带来了很多新意。

尽管这是是个小成本影片,人物不多,场景不多,但整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美,结尾也是那样淡淡的忧伤。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用她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人生中的生离与死别,值得一看。

 6 ) 我们俩

看这部电影是在深夜的时候,很冷静很沉默的看完,觉得情节有些逻辑性太弱,只是这一幕幕让我想起高中时在外租房的经历,有苦有乐,而且人不可以孤单一辈子,能有人陪,才是幸福又温暖的事情...

 7 ) 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爱与现实。

看了两篇不乏指摘的影评,说拍得挺生硬:一开始小马对老太太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一定要老太太死一死小马哭一哭之类的。

我倒觉得它真实,甚至因为太接近真实,反而显得冷酷。

年轻的姑娘小马很倔强。

刚来的时候一件儿绿色军大衣裹着小玲玲的瑟瑟发抖的身体,脸被风刮得通红,声音清脆。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御姐,扛过枪骑过马抽过大烟,她比年轻姑娘还倔,但是她老了。

所以老是可怕的事实,在交往中,老人一旦对你动了真格儿,她就永远是弱势的被动的。

春节前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被欺负了”而进行种种维护底线的反抗;春节后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小马无理取闹——出发点是什么暂且不论,拍电影、掏鸟窝、布置房子……小马闹够了,比起先前的委屈,几倍的面子也挣回来了,我们就觉得老太太可怜起来。

是的,她非常可怜,因为她渐渐喜欢上小马了,在邻居帮她重新挂好的一院子彩色的灯笼里,在除夕夜漆黑的不安的风里,老太太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姑娘,就注定变得可怜。

对于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你喜爱的老人、你的父辈或祖辈最多只是你精神上的向导,而对于老人,这个年轻人便是他精神乃至物质一切的全部。

老太太坐着,用拐子戳戳地,大叫一声“小马!

”,小马就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

一个行将就木,一个生气蓬勃,这不妨碍感情羁绊的产生,但强弱的对比终究衍发了失衡——老太太从强硬变为妥协,又从妥协变得软弱,她的眼神越发悲凉起来。

导演用奔跑表现小马,作为一个上升者和一个发展者的年轻人。

因此小马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跑进四合院,又跑了出去。

所以当她找到了更新更好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搬走,即便那时候老太太已经离不开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在最后那个凄冷的冬天咧开嘴哭了起来,因为她握着的老太太的手像飘着的雪花儿一样冷。

小马哭得很凶,却发不出声。

我想起我的姥爷了。

因为离得远,我甚至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去世那几天,我每天都想打自己一顿。

最后我哭累了,跪在他的相前一遍一遍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小马或者说我又在为什么而奔跑呢。

泰戈尔说:“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年轻时人们总爱不断追寻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生活假想,溯游从之,溯回从之,但东西到手了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所求“不过如此”而又抛下她扑进下一个追求中。

我们在重复着,韶华白首,所谓追求却可能永远在水一方。

所以我总想,生命的意义大概都是被附加的。

我们因为追求这些附会物而不断忽视甚至放弃周遭真实的情感,但我们却别无选择,无法停止。

老太太已经过了奔跑的年龄。

她的生命安静、乏味到让她忘了什么是孤独的地步。

小马跑进了她的生命让她回想起来,又跑了出去,把她重新扔回孤独里。

于是老太太垮了。

小马终究没有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一样极力忍让老太太。

她不会哄老太太开心,不会留在破房子里陪老太太,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连句软话都没有,因为她年轻的灵魂还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对那些巨大的、沉重的、被附加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去。

但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哭也是很真切的,她一定觉得有很多很多遗憾——这是现实,也是我所谓的残酷,我们想爱老人,却不知如何去爱,甚至明明知道,却无法这样爱。

归根结底,情感这种东西缺乏逻辑。

介于在下已经挫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剩余部分我还是决定自己YY。

 8 ) 人老了,是件很伤神的事儿。

影片中老人的那份善念没有太过直白地表现出来,在细节处却做得很到位,反倒心留念想。

片段之间不时有古琴弹奏作为过渡,且高远且凄凉,原来,人生最耐不住得是时光的蹉跎和岁月的交替。

张牙舞爪的树枝错乱地铺满了整片天空。

在这个夜幕降临的过年时侯,我幻想,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挂满红灯笼的四合院散发出死一般安详的寂静,这种寂静孤独得让人害怕。

老无所依,大概就特别希望能看到熟悉的人影,能听到耳畔稀疏的窃语声。

人老了,会想方设法地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图一丝快活和热闹。

人老了,倒像是返老还童,可以肆意地任性,肆意地倔强,活像个老小孩,念叨鬼。

佝偻的背影,模糊的咬字,树皮般枯萎的老脸,肉体上地催残导致精神上无穷失落。

片尾老太太终于放下了刁蛮的架子,带着哭腔重复着那句你真搬走了,此时心里是酸楚是无奈。

以前老吵架老算计的情景在这一刻融化成了热辣的眼泪,掉进了心里。

生活中的琐碎把原本两个陌生不着边迹的人交织到了一起,因而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暖心暖肺的话语。

如果你碰到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她的一些唠叨碎语不巧伤到了你的心,请千万不要在意,她心里也住着一个调皮的孩子,多给她一些时间。

 9 ) 老少之间的情感

那天晚上刚回家不久,打开电视机刚好看到个片头,小马穿着军大衣,缩着手骑着自行车,穿过胡同。

《我们俩》就这样开始了。

我竟然站着没动看了前半集,进广告的时候才去洗漱,回来又接着看。

我对老年人题材的片子都很有兴趣,一是因为我和家里的长辈都感情深厚,二是我天生自来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

老人性子怪,东北话用“格眼”来形容,从发声上讲,实在是准确而滑稽。

不过,老人性格不好不是没原因的,年轻时性格张扬,老来自卑,孤独寂寞没意思,又提升了对外界的不信任,性格会显得更坏。

小马刚来老太太家找房子的时候,老太太就是这个样子,趴窗户上准备看戏。

又想把房子租出去,又想看小孩儿怎么出洋相,满眼一副“你们小年轻懂傻”的样子。

旁边的老印太太就慈祥许多,还很可爱,经常穿图案很炫的T恤衫。

后面讲小马拍《老太太》片子时采访老印太太,她说“这老太太不得了,年轻时打过仗、骑过马、抽过大烟”。

果然,传说中年轻时候越强悍的老人,老了以后越难对付。

小马的苦日子可真不断。

先是电话,接着是冰箱,后来又是让整条胡同断了电的电暖气和300块的长途费,老少之间的冲突逐渐积累并激化。

在残酷的冬天里,老少之间的严重不信任导致的敌对在升温,最终的崩溃其实对俩人都没好处。

老印太太说,“性格这么强,你就孤独吧”。

老太太终于心平气和了,亲自躬着老腰挂好了之前用拐棍打烂的灯笼。

大年夜,老少终于坐在一起吃那条大鲤鱼。

春天来了,小马开始活蹦乱跳。

老太太每天坐在门口看这孩子跑来跑去,挑毛病的语气已经充满了温情。

有人说小马在片尾去山村看已经搬走的老太太时,哭得做作,或说后半段对老少感情的铺垫不够,我以为不是。

从春天开始,老太太对小马表示不同意见时就完全用了温和的语气,要求把海报换回到老年画时更是近乎哀求。

小马的存在使老太太不仅没有了孤独的情绪,还能每天看着一个活力十足的孩子在眼前成长,她心里的喜悦恐怕不亚于回忆年轻的时候。

其实老年人就是需要一些很简单的东西。

小马拍老太太片子这段戏很有意思。

那个霸道不讲理的老太太哪里去了?!

老太太已经被小马“俘虏”了。

这个少女的快节奏和酷似尖锐的直率,老太太是喜欢的。

在快乐的日子里,老太太感觉到生活很有意义。

小马和男朋友生气,忽然回老家的时间里,老太太重新发现了孤独的恐惧感,她不安地到处寻找小马的下落,一日一日在院子里焦急地等待。

而小马回来时并没有感受到这一切。

这就是老少之间无法彼此展现的东西:老人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被看到的,孩子看不到老人的心思就会觉得老人并没有做什么。

好在这种永不能达到的理解并没有使老少之间感情淡漠,直到小马搬走,老太太才因为孤独重现而感到痛苦。

孤独的力量有多大?

它会吞噬孤独未到之前所有的幸福感。

老太太把房子给了孙子,小马回到老房子,看到窗上的喜字,一脸茫然之后是失望。

小马对老太太的依赖是深藏的,人们往往看不到,这才会觉得片子最后小马的眼泪很突兀。

其实,孩子对老人存在的感知,是潜得很深的,对这种被关怀的亲情的感触,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一直表现在外面,更不符合小马心直口快的性格,她是一个现代青年。

但是她重感情,收到老太太生病的消息就急急前往山村。

老太太的无力无言和小马不可抑制的泪水,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尾。

我相信更多的老少关系不会是这样的。

影片只是描述了一个极端情况,老太太的偏执和少女的急性子,到最后却是一个感人的场面。

这无疑告诉我们,平常人虽然不会拥有这样的记忆,却完全可能遇到同样的情况。

对老人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还需要主动地体会和学习。

 10 ) 我们长大了,有些人变老了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

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

奶奶指指电视,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

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

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

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

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

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我们俩》短评

在电影频道看的,印象挺深。

3分钟前
  • wing
  • 力荐

假门假事的伪抒情,伪写实。

7分钟前
  • 上帝在高处吸烟
  • 还行

远没想象的好

9分钟前
  • 乌鸫
  • 还行

可能非粤语区的人看《烈日当空》也是各种反感。

14分钟前
  • 遙遠
  • 较差

人老了就会像小孩

16分钟前
  • 左啾啾
  • 力荐

全是感动。

19分钟前
  • 戴泰德
  • 力荐

7分,老太太和女孩演的真好,拍的也好,恰到好处,没说明白,但都说清楚了。

22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感觉这妹子一直在跑上跑下一直在喘气…囧…喜欢这姑娘,老太太也倔得让人心疼……唉,主要是对温情片都没抗拒力…… 接地气

27分钟前
  • Moriarty
  • 力荐

还是老人与小孩或年轻的冲撞,但这是现实时特别突出的一个情况,孤单与陪伴的话题,我们总是能说,但不会做。

31分钟前
  • 炫3D
  • 推荐

周而复始,别人是过年,我是在过日子。玩寂寞呢。没有胡搞的煽情,音乐和音乐点还不错。代表四季的字幕多余而拙劣,剧终最后几个镜头打动了我。老印太太戏不错,人逗够淡定。

36分钟前
  • 升起风马
  • 还行

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共鸣啊

37分钟前
  • 钟笑乂
  • 还行

我妈告诉我这电影不错,可是她介绍太多遍剧透太多了……导致我看的时候不像她那么感动……

38分钟前
  • 七十三
  • 还行

农夫与蛇的故事,胡同和城市就是这么被毁的,丑化建国后住在了北京的人及后代还有学计算机的,谁让你们都不争气呢,就说话那你你的就早该给丫轰走了,讽刺的是这样的孤寡老人会更多的出现在年轻人背离家乡的二三线城市而不是北京,金雅琴高龄出演加一星,女导演私货太多一看就是中戏的。

41分钟前
  • seabisuit
  • 较差

以前把这种姑娘想的太好了,现在的经历,这种姑娘也一般。

42分钟前
  • 艾尔.雷
  • 还行

其实可以讲的更好

44分钟前
  • Vamei
  • 较差

拍得真神经,铺垫都没到,情绪根本起不来。

46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

执行得滥

48分钟前
  • 粉红豹
  • 较差

题材不错,故事有点不完整

49分钟前
  • Ryan
  • 还行

琐碎 单调 僵硬的演技和诡异的调色 不过一老一少总是错不了的搭配

52分钟前
  • 木妞子
  • 还行

学生租客欢乐多

55分钟前
  • Ja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