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婷
主演:艾琳·贝达,卡特·克利福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简介:华人导演赵婷(Chloé Zhao)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先后入围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和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影片描写美国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关注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详细 >
还没看。
找不到字幕,作为一个英语片,网上流传的英文字幕居然是根据法语字幕二次翻译过来的,将就着看了。作者的风格在处女作就已经大致成型了,真实感惊人,可惜结尾的独白鸡汤味太浓,有些掉价。
是不错的尝试,分三次看完....
这也太牛逼了 这合理吗
在此简述下赵婷的片子和我的观影体验 -- 短小,细(腻), 没有感觉。
从观感来说感觉比无依之地流畅自然许多。
补标
赵婷的处女作。明显是在美国电影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会拍的那种片子,选题、制作和审美都能体现。完成度还不错,只不过人物还是比较脸谱化、没有挖掘的很深。
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2015 94min)推荐星级:★★★小李评分:6.2小季评分:7.2# Chloé Zhao处女作,半虚构故事,捕捉美国印第安土著人在保留地的生活日常,年轻人失去亲人、寻找家园的个人挣扎,超越政治立场的经历更具人类普遍性。对准连美国人都十分陌生的、那些无法融入主流世界中的边缘群体,生动还原土地上的原住民社群的生存状态,刻画了情感充沛的兄妹情。大量当地的非职业演员,游荡在大自然和印第安仪式之间的诗意摄影由日复一日的生活打磨而成,印象主义式的家庭日记关于身份和家族史,真实又宽厚的存在着。 #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不太行。
Johnny 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片土地,不是因为留恋而是因为没有勇气。整部电影的摄影很美,音乐也不错,演员选得也不错,只是情节太散,贯穿全剧的忧郁情绪直到结束也没有明确的发泄,实在令人有点失望。
飘忽不定.....
好细致啊
《骑士》预演作品。个人风格强烈。(看来是越拍越好的,为导演高兴。)
alien's-eye view of "natives" 当原本的土著变成相对弱势的一方 外来的东方导演似乎更善于取得文明的共鸣;摄于南达科他州青松岭印第安人保护区
值得注意镜头对于人物的景别选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运镜和取景太马利克了,男主的爱情桥段的拍法和剪法几乎翻着《通往仙境》。要说故事整体写实,但矛盾点与节奏又散得显得整个故事有点软。本身是克制地反应原住民的生存状态,但马利克式的广角人物特写又显得注视着这一切的那双屏幕前的眼睛有些过度情绪化,使得整个形式感与故事内核是冲突的。作为长片处女座而已,完成度很高。
摄影很棒,男主小哥也有中独特的魅力
美国小镇青年的成长故事,第一部长片来说蛮不错的。里面的歌都很好听,怕是导演的私藏歌单,还有片名应该是哥哥们吧,真是个大家庭,哈哈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没看。
找不到字幕,作为一个英语片,网上流传的英文字幕居然是根据法语字幕二次翻译过来的,将就着看了。作者的风格在处女作就已经大致成型了,真实感惊人,可惜结尾的独白鸡汤味太浓,有些掉价。
是不错的尝试,分三次看完....
这也太牛逼了 这合理吗
在此简述下赵婷的片子和我的观影体验 -- 短小,细(腻), 没有感觉。
从观感来说感觉比无依之地流畅自然许多。
补标
赵婷的处女作。明显是在美国电影高校学习的中国学生会拍的那种片子,选题、制作和审美都能体现。完成度还不错,只不过人物还是比较脸谱化、没有挖掘的很深。
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2015 94min)推荐星级:★★★小李评分:6.2小季评分:7.2# Chloé Zhao处女作,半虚构故事,捕捉美国印第安土著人在保留地的生活日常,年轻人失去亲人、寻找家园的个人挣扎,超越政治立场的经历更具人类普遍性。对准连美国人都十分陌生的、那些无法融入主流世界中的边缘群体,生动还原土地上的原住民社群的生存状态,刻画了情感充沛的兄妹情。大量当地的非职业演员,游荡在大自然和印第安仪式之间的诗意摄影由日复一日的生活打磨而成,印象主义式的家庭日记关于身份和家族史,真实又宽厚的存在着。 #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不太行。
Johnny 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片土地,不是因为留恋而是因为没有勇气。整部电影的摄影很美,音乐也不错,演员选得也不错,只是情节太散,贯穿全剧的忧郁情绪直到结束也没有明确的发泄,实在令人有点失望。
飘忽不定.....
好细致啊
《骑士》预演作品。个人风格强烈。(看来是越拍越好的,为导演高兴。)
alien's-eye view of "natives" 当原本的土著变成相对弱势的一方 外来的东方导演似乎更善于取得文明的共鸣;摄于南达科他州青松岭印第安人保护区
值得注意镜头对于人物的景别选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运镜和取景太马利克了,男主的爱情桥段的拍法和剪法几乎翻着《通往仙境》。要说故事整体写实,但矛盾点与节奏又散得显得整个故事有点软。本身是克制地反应原住民的生存状态,但马利克式的广角人物特写又显得注视着这一切的那双屏幕前的眼睛有些过度情绪化,使得整个形式感与故事内核是冲突的。作为长片处女座而已,完成度很高。
摄影很棒,男主小哥也有中独特的魅力
美国小镇青年的成长故事,第一部长片来说蛮不错的。里面的歌都很好听,怕是导演的私藏歌单,还有片名应该是哥哥们吧,真是个大家庭,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