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终日呜咽的心房,终日被寒风吹拂。
宇航员降落房顶有些抽象了…竟然没把楼压垮?
小老太太好可爱,宇航员蠢蠢的也挺可爱,剧透谁受得了啊hhhh法国电影里的NASA像个草台班子谁懂。
宇航员画的星星变成眼睛那一刻有些惊艳。
老太太是否把宇航员当做了自己的儿子,即使隔着语言,却逐渐沟通顺畅,架构起情感交流,只是终会有离别。
母爱是香烟、咖啡、糖和蒸粗麦粉,母爱需要的回报很少,只是陪伴而已。
孤独的老人让我进一步畏惧老去,用谎言建立的虚假无法获得真实,从他偷偷半夜坐电梯我就担心他万一被困电梯里了咋办,没想到最后果然发生了…不过最后真厉害,爱情让人直立行走,最后的坦白,小老头终于走出来自己的内心。
她也看到了飞机驶过的蓝天。
护士姐姐最后的裙子真的好看。
朝九晚五是真实,环游世界是虚假,又何必去想那条从未见走过的道路一定鲜花盛放,你自有你的美丽。
电视里的天空再美,不如我们一起抬头看到的蓝天。
小男孩有点帅,但是他对电影的夸赞毫不走心hh“我想在你的床上睡一觉”,年轻人果然思想更开阔,他是在找母爱?
她是在找前路?
他帮她走出过去,走出过去的荣光的束缚,最后他也从镜头里,看到了他希望中他母亲对他说的话。
满天飞舞的碎纸屑中有我们要奔赴的明天。
每个人都有着他们的孤独,一望无涯的宇宙汪洋,重复的肥皂剧,跑步机上不停的双腿,医院冷空气里丢下的烟头,永远只有便条的家,以及忘记带钥匙就无法打开的房门。
他们也终将遇见路过他们孤独的客人。
直升机带走了寒冬,垃圾箱也终于被风关上,呜咽终停。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个人非常中意《心房客》这样的影片。
它极度安静,格局狭小却情感充沛,像极了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短片故事,在揭示人物孤单命运的同时,又涂抹了一层温柔的底色,同时也在青灰的现实主义土壤中,借边缘化的人物,折射出了一道动人的超现实主义光芒。
影片改编自塞缪尔·本谢区特的半自传系列小说,大陆中文译名为《心房客》,而“Asphalte”则直译为“沥青”,另一个名字“Macadam Stories”译为“碎石的故事”。
个人认为后两个名字似乎都要比不过脑的“心房客”更为契合。
碎石作为片中人物的喻体再为恰当不过。
城市中的孤单原子,借由情感而抱慰彼此,就如同“碎石”借由“沥青”而粘合彼此,正是凭借这黏糊糊的沥青才有了共同抵御压迫外力的能力。
碎石与沥青,这些不为注视,不为停留的粗粝事物,由此也传达了某种温暖的诗意。
影片很有几分吉姆·贾木许和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味道。
其中疏离而又清冽的氛围、笨拙木讷的人物、无聊却闪现着荒诞幽默的日常、特别是人与人情感拉扯的微妙距离都令我十分着迷。
它再一次让我看到“伸出手去”的美妙。
笔者在观看影片时也不止一次的想起瑞典电影大师--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
那些封闭空间内的人物如同置身滑稽的舞台剧中,所迸发出的情感联系有着极强象征意味。
在宣告生活本质的同时,这些故事就如同挂在寒冷的枝头,飘飘荡荡,从远处遥望,就像初春时节冒出的,零星的花骨朵。
《心房客》在影片分类中被划分为喜剧,然而它却不属于通常意义上,博君一笑的喜剧行列。
那些被生活和霉头搞得捉襟见肘的可怜虫,激起的其实是我们的苦笑。
我们也在每个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
每个人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心里却都抱着某种执念而不放,为他人不屑一顾。
对每个人来讲,这就像一场极简主义的悲伤战斗,如同堂吉诃德疯狂地大战风车。
那为什么是喜剧呢,我想当是剧中人在自嘲与执着过后,放下了自负与自悲的枷锁,找到了迷失的自我,觅得了情感的收获,生活出现了新的可能。
一幢破旧公寓内外的六个陌生人,一台待修的电梯,三段生活的奇遇构成了《心房客》的美妙故事。
影片始于一场是否更换公寓电梯的投票。
只有住在二层的斯特考维兹投了反对票,看到跑步机心动的他,不久后却因为跑步机成了瘫痪。
离不开轮椅的他,只得在夜深人静时偷偷乘坐电梯找食物,困窘至极的他在某个夜晚邂逅了夜班护士,开始笨拙地享片刻私语;单亲少年保罗因为好奇而开始关注对面的女邻居,因一次电梯的事故而与之相识,意外地发现女邻居曾是红极一时的女星,如今早已过气,二人却在相互了解中给予彼此鼓励与支持;儿子正在服刑的阿拉伯母亲哈密达,惊讶地在家中迎来盲打误撞的NASA宇航员,语言一点儿不通的他们试图接受对方,慢慢地开始了沟通,在短暂又美好的相处之后,却不得不面临分开的时刻。
就是这样的孤独六种,交汇出三个故事。
这些故事也像是取自日常生活的三个切片,隐喻着人类的基本情感。
谎称是摄影师的斯特考维兹在与护士的交谈中,渐渐地产生了某种默契,爱情似乎正在萌芽。
护士每天只能在夜里吸烟小憩,而心里的愿望却在斯特考维兹谎称的足迹中得到了延伸。
年轻的保罗踽踽独行,而珍妮梅尔却始终活在过去,保罗在过珍妮梅尔的身上找到陪伴,而珍妮梅尔却在保罗的镜头前开始找回自信,忘年的友情令两个人都开敞开心灵,拥抱彼此。
而意外降临的宇航员和哈密达则像一对临时组成的母子,来自广阔天际的宇航员填补了囚于监狱的儿子的空白。
正是这样一对一对互补的设定,令每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中都找到了延伸,而心灵与心灵则缓缓地彼此抱慰。
影片始于一个笨拙而浪漫的开始,途径现实的河床,结束于一个光怪的奇幻故事。
而最后的这个故事,将影片所指代的情感,从爱情,忘年的友情,母子之间失位的亲情一下子荡漾开去,提升到了陌生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可能性,提升到了博爱的可能性。
影片有太多动人的细节,它或者浪漫地描绘了情愫的美好,或者精准地刻画了无助的形象:象征着护士满心期待的蓝碎花裙子、瘫痪的斯特考维兹为了约定一步步的挪至天明竭尽了全力、在没有胶卷的相机前二人急促的呼吸、珍妮梅尔在镜头前忘情地独白、宇航员比比划划为哈密达讲述太空的样子、哈密达耐心烹制地古斯古斯、从头到尾也没有修好的水管、还有那摒弃了一切了喧嚣的湛蓝宇宙.......一些美好的情愫正在开始,一些温暖正要停止。
影片的最后,接起宇航员的直升机将六个人的目光汇集到一处,珍妮梅尔打开了窗户,螺旋桨的气流将纸屑吹满了她的房间,而珍妮梅尔却迎着大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保罗停下单车抬头看着渐渐升起的直升机。
而斯特考维兹和护士则依偎在屋檐下抬头等待着直升机的出现。
这正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每当飞机当头飞过,我们都会因此而稍加驻足,这短短的几秒钟,包含着我们欲望的投射,对远方和奇遇的翘首以盼,然而在几秒过后,我们会低下头,或继续行走,或转身离开,或许这就是生活。
我们终于找到了奇怪声响的来源,护士说它是孩子的哭声,保罗说是马戏团走失的老虎,没有人确切知道它是什么,它成了一种有趣的猜想,赋予了人们庸常生活一抹神秘的色彩。
而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它不过是风中开合的垃圾箱的铁门,轻轻咬合发出地声响。
这是个绝妙的黑色幽默,面对生活中的未知,我们能够把握什么呢,我们又能够笃定什么呢,所以尽情地拥抱吧,如果这是个玩笑,我们也就莞尔一笑吧。
其实看《心房客》这部电影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的缘故——突然发觉很久没有看法国电影,在影库里翻找时,被一张封面吸引。
封面上一位中东妇人与宇航员相对而坐,很有点传奇和荒诞色彩。
影片的构图很有意思,我不知道专业术语应当怎样说,长宽比在差不多4:3的样子,让我想到水彩的小画,用纸胶带裱纸时留下宽宽的白边,画面突然就精致起来。
影片本身也很安静,最好是在深夜独自看。
涉及的人物不多,独居在二楼的中年男子与值夜班的女护士,红衣少年——虽然并不是一直穿着红衣,但不知为何就只记下了他穿红色连帽衫的样子——与新搬来隔壁的过气女演员,阿拉伯妇人与从天而降的美国宇航员。
我最喜欢妇人与宇航员的故事。
经常思索自己的属性为何,是更向往宇宙深处还是千寻海底,犹豫多时,难以决断,或许也并不需要什么决断。
我不在意宇宙与深海在物理学与地理学上的意义,我更迷恋与它们相关的神话与传说。
阿拉伯妇人,也许出于刻板印象,总觉得带着一点宗教气息;宇航员,漫游于宇宙深处,探索过星辰的奥秘。
宇航员因为轨道计算错误,降落到法国小镇一座老旧公寓的楼顶,被阿拉伯妇人收留。
妇人的儿子曾经喜爱天文学,在床顶的天花板上画有宇宙行星,但当下却在坐牢。
妇人给宇航员穿儿子的T恤,让他住儿子的房间,还为他做儿子最喜欢吃的“库兹库兹”。
我始终觉得,宇航员的到来像一个美好的迷幻梦境。
这段故事里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NASA的接头暗号是“土星环是太空的婚戒”;宇航员无论如何都修不好的漏水水管;妇人看电视剧时,宇航员十分“残忍”地剧透了一切结局;妇人去探望儿子时,儿子抱怨母亲把自己喜爱的球队的队服给宇航员穿……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宇航员说的故事——太空,就像海洋,一望无际,环绕着你……希腊人以为星星是天空的窟窿,上帝从这里俯视人间……藏在黑暗之后的,是万丈光芒。
宇航员的画我不太相信电影的译名,所以去查影片的法文名字“asphalte”,是沥青的意思。
仿佛回到了做阅读理解的中学时代,分析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黑色的沥青长久埋藏于地下,其貌不扬,却能成为胶泥,将一粒粒碎石紧密黏合,铺成宽广的路面四通八达。
我想,影片固然在谈孤独,却不止有孤独。
每一个孤单的生命总能等到一个契机,等到属于自己的那粒小石子,等到沥青将彼此紧密联结。
说不定,明天就会遇见一个从天而降的宇航员呢?
因为十分喜欢这部电影而做的观影手帐——
(文/杨时旸)真正的孤独,有时并非是孤身一人,而是我们与人群为伍,但却永远无法沟通。
每天,很多人彼此擦肩而过,寒暄微笑,但就是无法走进内心,我们漂浮在彼此的周围,像原子、如孤岛,像两块磁石,彼此都是同类,却始终无法相吸,但作为人类,却又永远无法适应彻底的孤绝,那种对于沟通和交流的欲望,在困窘的现实面前,显得更加令人心碎。
这部《心房客》在风格归类中被划分为喜剧,这种归类本身总流露出一丝残忍的味道,很多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都因为其中那些幽默的细节,被归类为喜剧,比如那部《完美陌生人》,但它们真的算喜剧吗?
那些令人发笑的桥段和细节,总能让人们在嘴角上翘之后,心里顿时涌满悲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房客》只不过忠实地倒模了生活本身。
这部电影有时会让人想起那部《处子之山》,一样的孤寂,一样的清冷,只不过相较于那种“个体的孤独”,《心房客》展示了一种群体中的孤独。
一桩老公寓中的六个人,三段偶遇,陌生的人们萍水相逢,但又戛然而止。
这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有着令人窒息的留白,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翻腾,但表面上都装作波澜不惊。
那些情感和情绪中隐藏的不知所措,在各种琐碎的细节中昭然若揭。
双腿瘫痪的男人偶遇了在门口抽烟的夜班护士;孤独落寞的少年结识了新搬来的过气影星邻居;儿子在服刑,孤独的母亲迎来了从天而降的美国宇航员。
这故事中,有写实,有魔幻,那从天而降的宇航员成为了这现实主义编排中的一抹神来之笔,一次调皮的恶趣味,一桩令人感伤的象征主义的强行植入。
从表层去看,这故事就是任何一座都市中随意截取的生活片段,人们游荡、发呆、寒暄,不知所终,但那三次相逢却有着明显又微妙的隐喻,在孤独少年的镜头前,前影星开始试着找回自信,纾解心结;而那位老妪和美国宇航员,犹如临时扮演的母子;残疾男人和孤独的女护士,显然萌发着某种近乎爱情的情愫。
男孩儿象征着鲜活的当下,而女演员却沉浸于自己黑白电影中的过往;老人的儿子被囚禁于监狱,而宇航员来自于象征着最广袤又自由的太空,这设定互相对照又彼此反讽,最终形成了一种代偿机制。
瘫痪的男人谎称自己是摄影师,足迹遍布世界,而与他相对的护士,每日出没最远的距离不过就是在医院后院的空地,她只能抽着烟遥望星空。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互相成为了彼此的延伸,达成了对方心理欲望的慰藉。
当老人和宇航员比比划划地问着太空是什么样子,让他穿上儿子的衣服休息,给他做着家乡的饭菜,那种孤独又有谁能体会?
那个困于轮椅的男人,为了维系那段微妙的情感,端着老旧的相机,对着电视中的草原拼命按下快门,在窗口对着天空拍照,谁又能说这不是为了爱情拼尽全力?
六个人,都是彼此的闯入者,他们带着戒备、窥探和好奇,像小心翼翼的蜗牛,伸出触角,慢吞吞地试探碰触,努力掩盖欲望。
这故事中最令人心酸的是,没有人曾说过哪怕一句孤独,没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他们看起来安之若素,但或许其实早已心如死灰。
在他们心中,生活似乎就应该如此,无人诉说,无人倾听,也无需改变。
在电影的开头,有一场小小的投票,这栋楼里的住户在一起商讨要不要修电梯,只有那个住在二楼的男人没有同意,大家一致决定,他以后就不能使用电梯了,但一天之后,他就因病瘫痪,不得不乘坐轮椅,偷偷使用那架狭窄的电梯,但楼里也无人知晓此事。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助呢?
这几个人一直在聊一件事,这栋楼周围有一阵奇怪的声音,不定时地飘过,像有人哭泣,像某种神秘的空谷回响,但没人知道那是什么,那成为了一种幻想,一种漂浮在无聊现实生活之上的某种寄托,是这逼仄生活中唯一有趣的东西。
但最终,发现是那个肮脏的垃圾箱的一扇门在风中忽闪,吱哑做响。
它如同那栋住宅楼的隐喻,又像个说破谜底,人们顿觉失望的拙劣笑话,它拆穿了人们最后一点点念想。
这生活就像宇航员永远也修不好的那个厨房水管,就像那个发出怪声的垃圾箱,人们对一些事充满把握,把一些事当做寄托,但最终发现总是进退失措。
结尾才知,原来像恶魔低语、猛虎嘶吼、婴儿啼哭的诡异声音,竟来源于废旧铁箱的锈门。
微风徐来,锈门开合,怪声骤起;斯人已去,心门定止,寂静如初。
你从我的世界路过,孤独的彼此,仅留下照片、徽章和录像作伴,这是经过时留下的痕迹。
尔后,一切又恢复如初,只身一人走完剩下的路。
影片主要叙述了三个独立的故事:为躲避邻居,深夜摇轮椅外出觅食的“冒牌摄影师”,偶遇了整晚加班,向往未知远方的守夜护士。
新搬进大楼,从未拆开过行李的过气女演员,打开了房门,邀无人照顾的邻居男孩走入她的世界。
漫游太空的宇航员,降落在语言不通的独居太太家,让儿子在服刑的太太重新体验到了充满亲情的生活。
三段独立故事平行进行,穿插讲述了六种不一样的孤独,每一颗心都在这栋楼房里逐渐靠近,心墙最终融化在温情之中:老人蹬掉轮椅,踉跄疾行去赴约,镜头下身着碎花裙的护士,将微笑永远留在了未装胶片的古董相机中。
宇航员穿上太太儿子的马赛球衣,认真修理水管,太太做了拿手的库斯库斯,尽管语言不通,仍津津有味地听着太空故事。
缺失关爱的少年,却懂得照顾他人,与邻居暗生情愫,女演员在少年帮助下重拾信心,将新角色成功演绎。
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两颗陌生的心缓缓靠近,那堵不愿对彼此敞开的心墙渐渐瓦解,为寂寞的生活注入了温情。
影片塑造的温情是短暂的,留下各自的痕迹,最终会分离,归于原样。
然而正是这短暂的停留,支撑着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因此,结尾长镜头给到了那扇开合时发出怪声的锈门,直至一片黑暗。
每个人心底,似乎都有那隐隐作痛的触点。
几乎没有人敢去认真注视她,因为一旦触发这个点,自己建构的世界真实将分崩离析。
又或者,你会有意的降低自己的智商,规训于各种屈服和妥协,将自我漂白,成为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心房客》。
运镜缓慢,画面冷静,细节简单,情节直白。
观看这部片子,就像默默在注视一个被隐匿的真实存在,你可以看到孤独、寂寞、冷漠、枯乏,还有饥渴。
认真注视下来,她会触发了心底里的那个痛点,让你生出各种类型的痛楚。
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真实、多荒凉?
或许,偏僻角落垃圾桶铁门发出的吱呀声,如同现实荒漠的回响,给出了无法用语言文字解释的答案。
《心房客》用平行叙事的当时,讲述了六个人的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栋楼宇,都是一对陌生人之间短暂离奇接触,并由对方的遭际与状态产生共鸣,让人黯然间心碎,以及莫名间的温情。
生活的这个年代,似乎整个世界都呈现在了眼前,科技发达、物质过剩。
如此,却迎来了精神世界的大匮乏。
人们不再富有激情的谈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贪婪饥渴的吹嘘着索取和占有。
信仰、美好、爱,这些成了失败者的提升自我存在感的借口,也伪装成了成功者虚情假意的羊皮。
如此的年代,历史积累了浩渺的文字,文明、智慧不断的更新总结。
但是,兽性却掩盖不住暴力。
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充斥着愚昧、暴力、贪婪。
谎言之下,枯萎了一个又一个灵魂。
二十世纪的各种匮乏与动乱近在眼前,眼前的生活如此丰富,但眼前的世界确已经如此荒芜。
存在感的危机,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尸走肉。
现实到底有多真实?
现实到底有多荒凉?
如同《心房客》一样,这篇文章只是呈现,却也给不出解答……
一直mark但是一直没有动力看的电影*2他们说,好的电影就像是有人用手轻轻抚摸你的伤口,有人在抚慰你的心灵,疗伤我不知道,但这部电影绝对是有触及到我内心的一些角落的了。
整体的感受是,这是一部讲述人的孤独状态,人如何面对孤独以及total stranger是如何互相化解孤独的电影,我最喜欢的还是年轻男孩和邻居女演员的故事,不仅仅是因为于佩尔阿姨的绝美姿态,还因为这里面夹杂了西方人的洒脱和东方人的暧昧,包含了很多种情感,但并不一一点破,只是在小小的房间里,固定机位,就把两个人的背景和心境呈现的淋漓尽致,却又充分留白。
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可能就是,生活本身是非常荒谬而孤独的,但是只要能够真诚的打开心扉,即使昼夜不同,年龄不同,语言不同,也能透过人和人的隔阂,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即使只是物理上暂时的相遇,但也能够在彼此的心里住上很久。
妹妹推荐这部剧的时候说,文艺片,特别合适一边小酌一边慢慢观看。
很喜欢这种孤独的表现方式,但孤独貌似又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非常积极和热情的在孤独的正常里发出响动。
看完《数字关系》,最后的结论也是引向孤独的人生,但孤独又如何,每一个当下都值得我们用最大的热情。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宇宙的真空也许听不见彼此的声音,但心跳是实在的。
心是实在的。
就算是孤岛,也总能有坚实的土地相连。
自从二月份的时候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家,陌生的城市。
外国的天空很蓝,蓝的让人有一点发慌。
整个实验室,只有两个中国人,除了我,还有一个很早就出来的留学生,在这边生活了很多年。
住宿的寝室只有一个同龄的中国人,其他的中国人都离的比较远。
每天固定的工作,上课,学习,做饭,跑步。
习惯性见到了导师聊上几句。
有时候辛辛苦苦做了几个菜,一个人看到这些菜,做完了就没有什么胃口。
早上起来,总是碰到阴雨的时候,比国内要冷。
强迫自己出去走走跑跑,看看外面的天空。
住的地方是市郊,周末的时候只是能够看到几个简单的运动的人,到了晚上八九点,几乎看不到人影了。
周围看不到什么居民区,主要是酒店等地方。
看不到人影,看不到人影。
到了下午九点多了,天空还亮着,太阳依然洒着光芒。
一个人出来走着,看到对面一个小家子,说笑的从身边走过。。。。。。。
一栋荒凉破败的旧公寓楼,住在里面的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
笼罩着公寓楼的是一种毫无生气的冷寂疏离气氛,如流水般幽静。
在这种气氛的弥漫下,三段故事悄然展开。
片名《心房客》已经直指电影主题,三段故事里的人物都寓居在狭小逼仄如方盒般的公寓里,而他们的内心远比他们的身体更需要自由与空气。
电影以公寓楼为点,铺开三个面,展示了三段故事。
一个显得畏缩阴沉的古怪中年男子每天提心吊胆的在深夜使用电梯,假装自己是一个游历丰富的摄影师,与一个单身护士做片刻私语。
一个少年发现对面来的新房客原来是一个没落的女演员,并帮助她重新树立演绎职业的信心。
一个儿子处于监禁之中的独居阿拉伯老妇人有一天遇到从天而降的宇航员。
这些故事外表荒诞,但我们能够分明的看到里面有一个孤独悲伤的内核。
静水流深,在冷寂气氛的强烈映衬下,具有无比巨大的深入骨髓的力量。
荒诞手法的运用,与电影整体冷寂的气氛形成巨大的反差。
同时把人物的孤独性格推向极致。
最为荒诞可笑的一个情节莫过于那个中年男人,因为自己住在二楼从不用电梯,因而拒绝分摊新电梯的费用,并与众人达成协议,从今往后再也不使用电梯。
可是就在达成这个协议之时,他看到了一台自行车运动机。
突发奇想立即买来一台,无休无止的骑了一整夜,第二天就因为运动过度而被送入医院,坐上轮椅,不得不偷偷使用电梯。
当我看到这个有点肥胖的中年男人累趴在自行车运动机上,黑暗已经灌满房间,可是双腿仍然毫不停歇。
我想到的是电影《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直子清晨散步的场景,两个人步履匆忙,虽然累的已经喘不过气,但依然安静无声的不停地走着,走着,走着。
漫无目的,不知疲倦。
对于他们来讲,这种超强度的体力消耗如同酒精一样,能够短暂的麻痹他们失落的灵魂。
当一种负面的黑色情绪长久的占据人的身心,人的个性会因为难以承受这种情绪的重压而变得古怪荒诞,显著的表现就是整日心不在焉,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在意,偏执,超越常人的思维。
所以在我们看来电影中一些荒诞的行为其实于他们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只不过电影放大了这种荒诞而已。
比如美国宇航员错误的降落在法国这栋破败的大楼楼顶,并住在阿拉伯老妇人的家里。
这原本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大白天看到一个全身包裹着白色衣服,自称自己来自太空的人站在自己面前,难免不会吓个半死或者是认为是恶作剧。
但是这个老人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相信了,而且无比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因此而感到自豪。
电影的三个故事分别是三对孤独灵魂的相遇。
因为掺杂的成分不同,孤独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轮椅男人执着于给一个女性拍照。
女护士夜晚独自抽烟。
阿拉伯老妇人接纳不可思议的天外来客。
宇航员偏执的在意着水管漏出的水。
落寞的女演员搬进一所新公寓,迎接对面的男孩,给她看自己以前的电影。
男孩从门洞里观察着新房客,走入她的故事里。
在电影三个故事里,都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声音。
三个故事里的人物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个说是婴儿的哭声,一个说是魔鬼,一个说是老虎。
而电影最后给我们揭示了答案,只不过是铁皮的摩擦摇晃。
在我看来,三个人物对声音的三种解释都只是他们敏感内心世界的不同展现。
正如《百年孤独》里上校在给奥蕾莉亚诺汇报时最后发的那句话:马孔多在下雨。
可是,马孔多在下雨谁会关心呢。
孤独的人总是对外界事物有着格外奇异细腻的感受。
让蜡烛代替所有灯,让音乐代替话语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那空洞的仿若源自心底两万里的幽鸣声,是透过天上小洞进行人类观察的神明借助风晃动垃圾箱铁门发出的用以联结这灰暗(阴天)残破(破败的大楼和坏掉的电梯)世间孤独患者的宇宙波段。从孤独太空到孤独地球,每颗孤星都在发射和搜索那不知有无的、隔着种族语言年龄鸿沟也能交流的同一个频率。它应该是存在的吧?只要不放弃就能找到吗?此生能否像于佩尔在凌乱房间中那样微笑呢。它促成了三段美好的故事,解救了六个孤独患者,但依然清醒于其中艰难,而非贩卖廉价希望,所以悲观无望如我得以从中获取安慰。
寓意都是解读出来的,不喜勿进
任何主体的存在都是与其他主体的共在,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模糊界限成为了温情施展的空间,他人之所以成为共在,自始至终是源于个体本质上的怯弱与孤独。搭载太空人的直升机吹起白色的碎屑,碰巧落入的是陌生的「她」企图振作后的心房。鸡汤喝的很畅快,乱糟糟的法式单元楼比任何努力的说教都要令人舒适,感谢家庭电视的片源免费区域。
愿世间每个孤独的灵魂都能被温柔以待
5.0 「冷漠之下的餘溫」,而這種餘溫足以治癒人心。(除了一事無成還住在母親寓所的中年獨居者,老太太和少年都屬於弱勢群體)每一段的人物關係組合都很有意思,若要相互打亂或許就都不成立了。很喜歡每一段不同程度的感情比重,冷靜克制,沒有濫情。
贼文艺,结尾的钢琴曲好听不腻。
只喜欢太空人的故事…
像老虎像哭声 最后只不过是关不上门的垃圾箱 孤独使然 敏感又浪漫的天马行空
好希望宇航员留下来好希望胖叔叔和护士谈恋爱好希望少年和女演员上床好希望那个蓝色大铁门里面,出来一只小猫但是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只是那样而已了虽然气场相投但不过是陌生人
上当了,法国人根本不懂孤独,拍点音乐电视质感的东西骗我浪费时间
孤独的人互相取暖。一群孤独的人为一扇没关好的门吱吱呀呀的响声脑补了千奇百怪的故事。
一栋大楼三户人的交往故事,有点寂寞又有点温暖,钢琴配乐大加分。和于佩尔有感情线的少年真不得了!现在的小孩怎么可以这么苏,怪阿姨们节操可好...
2/10 超级超级无聊。。。
3个平凡的故事,6个孤独的灵魂,一段温暖的相遇。灰色的天空阴霾笼罩,独居孤僻中年大叔和深夜值班护士大姐,十八线女演员和少年艺术家,迷路宇航员和独居大婶,大家萍水相逢却又相互温暖,然后默默告别继续各自的生活,像深夜梦醒后坐在床头点了一支烟,抽完接着睡觉,只留下一股淡淡的忧伤。孤独是永恒的话题,甚至可以延伸出很多哲学思考,但可能我比较缺少这种孤独的忧郁感,所以很难深刻共情。只是希望这些孤独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三条线,同一时间同一公寓,类似于爱情亲情友情,偶然邂逅,你的心里来了一位客人,你也不知道他会住多久、他会不会走、能不能留下构图偏摄像找角度的风格,前半部分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冷淡、活在地球却仿佛置身于外太空的超脱令我想起了《大象》白色主色调,单人镜头多,强调空旷、独立。感官上坚强地令人心疼设置了一位nasa的线,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球,在外太空也好,看再多电影也好,都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最重要的还是身边人、能牵挂的人朱尔本谢特里有无性别的美
适合一个人静静看的文艺片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孤独太可怕了~
也许俺没有真正寂寞过,所以毫无感触
真是一部奇奇怪怪、可可爱爱、孤独治愈、破碎温柔的电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