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擦除

主演:杰弗里·怀特,翠西·艾利斯·罗斯,约翰·奥提兹,伊萨·雷,斯特林·K·布朗,埃里卡·亚历山大,莱斯利·格塞斯,亚当·布罗迪,凯斯·大卫,迈拉·卢克利希亚·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美国小说》剧照

美国小说 剧照 NO.1美国小说 剧照 NO.2美国小说 剧照 NO.3美国小说 剧照 NO.4美国小说 剧照 NO.5美国小说 剧照 NO.6美国小说 剧照 NO.13美国小说 剧照 NO.14美国小说 剧照 NO.15美国小说 剧照 NO.16美国小说 剧照 NO.17美国小说 剧照 NO.18美国小说 剧照 NO.19美国小说 剧照 NO.20

《美国小说》剧情介绍

《美国小说》长篇影评

 1 ) 文学洁癖还是对内歧视

#VUE 之前看预告就能想到我会喜欢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果真没有失望,整体叙事结构以多重嵌套打底,直白的讽刺带着笑料,尤其是笑后沉下心来思考也能发现那些讽刺背后的沉重,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作品,而作品又在服务谁?

到底是他在逃避现实还是小说中的他在逃避现实,亦或者二者都有。

男主这个角色似乎处于一个风暴的中心,种族,文学,家庭,商业等几个很大的议题包裹着他,而电影中的白人很少,但每个都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那个评委中的红脖子白男和白左女性都太直白了。

其实把这些人事物放到一起似乎就塑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美国社会环境。

影片以男主的视角讲述他的生活和事业,生活中面对妹妹的死亡,母亲的疾病和弟弟的童年不幸。

而事业上则是带有着两面性的内容呈现。

一方面现实中作为中产的他的愤怒,本身的身份与他的肤色并不“搭调”造成了他事业上无法前进,不够黑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突然想起《巴比伦》中有这个情节),而拒绝这种“卖惨”写作到底是文学上的洁癖还是对内的歧视呢?

另一方面则是嵌套结构下的虚拟人物的男主,以刻板印象塑造出市场需要的作品中的角色来展现歧视就如同《逃出绝命镇》中的内核一样了。

它带来金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同时又如同吃人血馒头般赤裸和刺痛。

而总结看,他是否真的可以“替”底层黑人发声,非真实的经历是否可以让他有资格去评论亦或者代表整个族群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影片还设计了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同样用了迎合观众的做法,作品大受好评,政治过度正确,媒体刻板化的定义和对伤痛文学的吹捧,以她做对照来看,尤其是那几段对话也是讽刺满满。

口音的切换的顺滑让人感到一阵心寒。

结尾处当跟导演一起收尾戏中戏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现实的选择,而结尾处似乎又卖了个关子(拿着奖杯被警察开枪射杀的结尾被采纳则是另一部《Fuck》)。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有一段对这一幅画发呆,那幅画是1940年的一个重要的实验《玩偶实验》,以对种族隔离的孩子挑选不同肤色的娃娃所代表的积极程度做对比,证明了种族隔离期间的孩子对自己族群的歧视和自我厌恶,如同本片所带来的思考一样。

视听上,中规中矩的正反打,没有特别出彩的部分,有几处特写镜头挺不搭调的。

配乐则是比较喜欢的,爵士乐跟本片契合度很高。

影片提名了奥斯卡,我就非常像看到这样的片子会获得什么样的成果。

 2 ) 如何创作一部美国(黑人)小说

谈起美国文艺界近几年的大奖流向,少数群体(Minority)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单以最负盛名的奥斯卡这一学院奖来说,2023年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是华人移民的故事,2022年《健听女孩》(CODA)关注听障家庭,2021年《无依之地》(Nomadland)讲述以房车过着“游牧”生活的老年女性,2019年《绿皮书》、2017年《月光男孩》聚焦黑人生活,2018年《水形物语》中的两栖人更隐喻着“少数”的他者。

在白人异性恋男性仍高踞食物链顶端的今天,这些努力固然增加了少数群体的可见性(visibility),但也一定程度上被非移民国家的观众们质疑“身份政治(/政治正确)指挥文艺发展”。

但是美国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些为少数群体发声的作品呢?

尤其是,作为少数者的一员,主人公、黑人作家Monk是怎么看待和创作“美国小说”的——这正是片中两条主线之一。

一条线是作为一名作家,Monk一向曲高和寡、销量不佳,一怒之下他以笔名Stagg R. Leigh戏仿了通俗的匪帮文学,却在销量和评奖上都大获成功;另一条线则是Monk在黑人社群中的生活,与家人、女友相处遇到的困境和出路。

这是关于一名黑人作家的讽刺喜剧。

不同肤色,不同身份阶层实际上,Monk对于“黑人作家”这个身份角色,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一方面认为自己身为黑人,写出的自然是“黑人文学”,而对符合大众成见的凶杀、匪帮、大金链子说唱的黑人文学嗤之以鼻,认为这些纯是虚构的小说不配归入非裔美国人研究的阵营;另一方面,在文学奖官方邀请他当评委,刻意强调他的黑人作家身份,并表现出差别对待时,他又觉得被种族歧视。

Monk不愿强调自己身上的“种族”属性,在他讲美国文学的课上,他引用的阅读书目名字中含有N-word(“黑鬼”),而被白人女学生认为有冒犯性,Monk却说“我都不觉得冒犯,你为什么要觉得冒犯”,最终女生哭着离开教室。

电影则“打脸”了他,在他说出“不觉得种族是个问题”的下一刻,一辆看见他招手的出租车从他面前直直开过,载上了另一名白人乘客。

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家人又非常看重家庭、社群的“纯正性”:母亲在他带女友回家时,第一句话是“我很高兴你不是个白人”,女友回答“我也是”;他的父亲出轨了白人女性,他在得知时,第一反应是“有多白?

”。

——是的,白人可能没有“白”的程度之分,但在黑人社群内部却切实存在,甚至某种意义上是一条“鄙视链”,这一点在《绿皮书》中也有所提及:黑人音乐家在更南方的地区不得不搽上黑粉。

有色人种名流,尤其是女性如金卡戴珊,往往是明亮的浅棕色;而更黑的肤色则被称为“煤矿黑”/“午夜黑”,也有意无意地被认为是更低阶层的体现。

Monk女友Coraline的前任男友肤色较深,让Monk十分尴尬——这仿佛已经是两种审美和择偶的取向。

而就在家庭内部,Monk的兄弟Cliff,比起Monk和姐姐Lisa,就肤色更加黝黑,似乎也暗示着他在这个家里是更叛逆、非主流的一个。

实际上,Cliff确实和其他人们不在同一种生活和社会阶层。

Monk是作家和讲师,Lisa和Coraline则分别是医生和律师——两大被公认高薪体面的职业;而Cliff则嗑药、有多个伴侣,妻离子散,经济堪忧。

某种意义上,Monk等正是想努力打破对黑人的偏见,他虽然接纳黑人身份却不想利用这个标签,他总是西装革履,他的谈吐书卷气,他认为写那些足够“黑”的小说是在迎合和强化刻板印象——但是,在他努力摘除这些标签的时候,他是不是在抹消、否认所谓的“黑人社群性”呢?

群体认同的困境《黑皮肤,白面具》是哲学家法农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后殖民主义著作,描述了殖民历史如何塑造了黑人群体的“自卑感”——“黑人是野蛮粗鄙的,白人是文明雅致的。

”甚至以与白人结婚为荣。

如今我们已然明白,肤色无疑不能定义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而白人并不比黑人更高贵、更聪明、更包容,电影将白人出版业者和影视从业者的愚蠢肤浅展露得淋漓尽致——他们吹捧所谓更“粗糙”(raw)的黑人文学,大力赞美Monk出于反讽而刻意充满犯罪、粗口、错字的戏仿匪帮之作,甚至欣然接受了Monk为了阻止出版取的书名《F**k》,将其也作为这本书的景观之一。

好莱坞导演在与Monk见面时, Monk不得不装作粗鲁、凶狠。

导演误会Monk在听到警车声时拔腿就跑的行为,认为他是真正的逃犯,慷慨地提供了资金。

在改编拍摄时,也选择了最有戏剧冲突、黑人作家死于FBI之手的烂俗结尾。

他们将底层黑人犯罪经历的作品当成奇观,以“写作真实”、“关怀弱势”的旗号来包装自己的猎奇,而进一步强化对黑人群体的妖魔化,在电视节目中赤裸裸地给这位不存在的黑人作家打上“逃犯兼作家”的标签。

而这使得以Monk为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黑人们感到痛苦。

一方面,他们努力走出后殖民主义的阴霾,强调对自身社群的自豪感,推崇群体内的婚姻;另一方面,他们却不愿看到大众媒体在提及黑人时仍怀有偏见,即使这是所谓带有关怀和关注的“善意偏见”,因而不由得否定一部分符合“药贩”、“匪帮”偏见的黑人。

这也加剧了Monk和Cliff之间的冲突。

他们的生命经历是黑人的,但又不是那么“黑人“的。

在认识到对黑人的系统性偏见后,这些知识分子黑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

Monk希望对黑人不再特殊化描绘,更强调共性而非差异,但他却忽视了所谓“人”的叙事标准模板仍然是基于白人,某种意义上他否定了黑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生活体验。

这种割席何尝不是同类互害。

而Sintara Golden,另一名黑人女作家,她写作的正是Monk心目中的垃圾、迎合白人想象的刻奇劣作。

她虽然一毕业就能进入出版业工作,在写作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甚至能看出Monk化名写作的F**k只是戏仿的劣作,却坚持创造所谓粗糙、底层的黑人文学。

她的作品在Monk眼里就是对黑人刻板形象的利用,而Sintara则指出Monk的戏仿既不真实也不真诚。

两名黑人知识分子彼此敌视,也反映出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困境。

Monk能算是摘下了白面具吗?

还是他又戴上另一层不同的束缚?

Sintara是不是在戴上一副黑面具?

她的小说对黑人群体的发展究竟利与弊孰高?

真实的群体与黑人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本篇仍然是文学理论家斯皮瓦克的《底层人民能说话吗?

》("Can the Subaltern Speak?")的延续。

真正的匪帮黑人如Cliff无法自述,而是被Monk、Sintara之流在美国小说中挪用他的形象。

逃犯作家Stagg永远无法走上领奖台,而文学奖评委Monk却可以上台并使用他的名字。

Stagg的生活是虚构的,但电影中对Monk生活的叙述却真实细腻——姐姐去世,只留下一纸书信,在将她骨灰洒入大海时还被路过的白人指责;母亲老年痴呆,浴缸漏下的水敲打钢琴,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出走寻找女儿,因为入住养老院而不满;家里的黑人老保姆和之前的恋人重逢,两人在老年走入婚姻殿堂;邻居是Monk的读者,两人志趣相投一见钟情……是伤感的,但也是触动人性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仿佛家人的苍老保姆重燃爱火,被Monk看在眼里,也许这才是他真正想创作的题材?

——严肃的,复杂的,是的,我们的体验、我们这个群体的体验是复杂的。

在Monk和母亲回到老家只为了庆祝保姆的婚礼时,却撞见弟弟Cliff和白人半裸男子在家中嗑药——Cliff是一名同志,在他的多名伴侣中也有白人。

在Monk愤怒之时,保姆说:“欢迎。

我们都是家人。

”在洋溢着幸福的婚礼之后,所有人在海边起舞——甚至老年痴呆的母亲也和白人同志小伙一起舞动。

Cliff向Monk坦白说,自己来不及在父亲在世时出柜。

他也会感到、会害怕不被家人们理解和接纳。

Monk望着他的脸庞,仿佛第一次真正看见这个不成器的弟弟。

我们至少是家人,我们仍能试图爱、理解和包容,我们是一个群体。

这是电影想传达的,真正的黑人的声音。

它不是对匪帮粗鲁话语的复写,也不是刻意拉开距离的文质彬彬谈吐。

它饱含痛苦,但也充满希望。

而另一边,在文学奖评选过程中,《F**k》,在三位白人投赞成票、两位黑人(Monk和Sintara)反对的情况下,以3vs2、少数服从多数成为年度最佳。

而白人评委激情澎湃地指出:“是时候让大家听到黑人的声音了!

”只留下两名反对无效的黑人作家面面相觑。

我认为这部电影仍然是浅的,它就是所谓比大众认识多踏了半只脚的作品——满电影院的白人观众发出应景的笑声。

是的,我们都知道偏见不对,我们也都知道现在解决偏见的方法也没多对,可是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做更好。

《美国小说》告诉我们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偏见了吗?

没有。

它只是让我们面对偏见,然后,笑一笑吧。

 3 ) 美国伤痛文学

就题材而言有些像去年的《不要抬头》,讽刺了美国当前的文学社会现象,当下美国社会的文学艺术市场充斥着过多的种族伤痛文学。

严肃文学在消费者的眼里越来越不重要,人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话题性,而不是他的内涵,而这一切可能在非裔当事者看来更像是一种刻板映像,任何一种群体都应该是多面的具备复杂性的,而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角色。

电影通过一本戏剧性的小说的评审引发了两种观点的讨论,就是当今社会文学迎合市场还是该追求艺术性?

这个话题放在电影界也是一样,电影是应该服从其艺术性还是应该服从其市场规律?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可能这个事情也不会简简单单的就有答案。

而电影最后结尾再次一翻转,将一切都变成了剧本中的一幕,把电影中同性恋等一系列政治正确的设定合理化,再一次讽刺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也同样被模板化,讽刺了一把好莱坞,同样刻板脸谱化。

 4 ) 有趣的灵魂那么多,有几个懂得欣赏

看了这么多电影,总算看到一部还不错的了。

当然,也有可能我就是那种喜欢喜剧电影的人,对其他类型的电影欣赏无能。

老规矩,先故事梗概,再说别的。

主要是怕自己没多久忘记了,当新片二刷了,然后开始骂娘。

故事的主角是小说家兼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

这名字好长,我是看完后从豆瓣上拷贝的。

蒙克是个黑人。

他爸、他妈、他姐、他弟都是黑人。

他爸已经逝了,他姐离婚了,他弟是个gay, 他妈老年痴呆原来越严重了。

虽然一家子不是医生就是作家,但是显然大家都没什么多余的钱安置他妈。

蒙克在课堂上说尼哥这个单词被举报了。

蒙克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的回到了老家。

新书签名会上没什么人,一看,原来人都跑到一个新晋黑人女作家那去了。

蒙克回家后一气之下,按照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也写了本书。

在和姐姐的谈话中得知死老爸生前居然还出过程轨。

觉得这一家子真是让人无语。

没想到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姐姐一下子就逝了,起因是两人聊天,说了个笑话,一口气没接上,送医院就没了。

与此同时,蒙克的黑人之刻板印象的书卖出去了,且销量比蒙克以往的书要好很多,完全可以支付蒙克妈妈高档养老院的费用。

蒙克原本不想出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什么破玩意,觉得这本书出了有辱斯文。

经纪人非常会说服人,将Johnnie Walker 黑、红、蓝三瓶酒一字排开。

告诉蒙克他的书就像蓝色Johnnie Walker,好,但是贵,买的人少,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像红色的Johnnie Walker,廉价,但是买的人多。

并且蒙克可以不用真名。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大卖,并且被卖断改编电影。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的书名后面干脆改为FUCK.瞅瞅,就这书名都能戳中白人的G点。

电影里用了超多篇幅描写FUCK是怎么被出版方、制片人等看好。

非常符合白人之刻板印象。

差点没把我给笑死。

评委有5位,3个白人都投票给FUCK这本书。

两个黑人,包括蒙克自己和当初启发蒙克写这本书的黑人女作家都觉得这书垃圾。

总之,FUCK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

有一个细节,蒙克和制片人见面的时候,因为担心老年痴呆的母亲,没说几句话就走了。

制片人以为蒙克是听见警车的声音逃走的。

在见到蒙克的时候就猜测蒙克因为杀人坐牢,并且拿自己做过一个月的牢的经历和蒙克套近乎。

最后电影以作家在领奖时被警察击毙结尾,大获制片人欢心。

蒙克觉得不可思议,自己认认真真写的书无人问津。

随便瞎写的垃圾东西居然火上天。

更让人恼火的是蒙克清楚这书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符合了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作为教授的蒙克觉得黑人和其他人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灵魂,蒙克为之努力了那么久,写了那么多书,在课堂上掏心掏肺的和人沟通,结果真诚的沟通换来投诉,乱写的垃圾却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然而那根本不是我!

蒙克在心里大喊。

知道了,你是天才,而天才是孤独的。

知子莫如母。

再一想自己不是也一直在用审视的目光丈量弟弟的私生活吗,其实大家都这么做。

因为这样比较省力没有人愿意费心去了解别人。

有趣的灵魂那么多,没几个懂得欣赏

 5 ) 你想写出怎样的人生

聊奥斯卡提名影片的这期播客里再次推荐「美国小说」: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5e20fb24525864db9dda527——————正经影评的分割线——————“你想写出怎样的人生?

”大学教授、边缘作家Thelonious “Monk” Ellison不知道答案,也不在乎。

他写作着无人问津的小说,费劲向学生说明讲课为什么可以用N word,跟书店店员较劲,自己的书跟African American Studies没有半毛钱关系。

同为非裔,“通缉犯”Stagg R. Leigh横空出世,洋洋洒洒几百页,单亲、贫穷、暴力、犯罪……黑人苦孩子的故事要素一个不落,赚人热泪,卖出高价,赢得奖项,俨然又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殊不知Leigh只是Monk的分身,一半瞎胡闹、一半想挣钱的情形之下制造的“典型”黑人人格,Monk亲自写出了自己所鄙夷的那种、会被书评人评价为“‘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ut not ‘well-written’”的小说。

“重要”、“必要”,大概是因为在评论家们看来,这些作品似乎代表了非裔群体真实的生存现状,出版商的青睐似乎为黑人心声的传达打开了一扇大门,阅读了这些作品的读者,吞下书中描述的种种痛苦,似乎就能完全理解这个群体了。

“平等万岁!

”而Monk写作的“‘well-written’, but ‘not important’ and ‘unneccessary’”的书,几乎不会被看见,出版人们只在意,Monk以The Persians为灵感的创作,跟他身为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言下之意是,你为什么不写“黑人”小说。

导演兼编剧Cord Jefferson在现实中遇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询问,当他还是编剧,写一个剧本时,制作方曾经问,你能把某个角色写得“Blacker”吗?

“什么算Blacker呢?

”Jefferson反问,自然是不会有人回答的,不然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了。

很讽刺对不对。

电影人物可不用顾忌这么多,于是我们看到了黑人刻板印象大全——pathology不对,要写成pafology,男的父不详,女的早怀孕,通缉犯接电话不讲“This is he”,也不会喝白诗南,领奖现场被击毙,总之人生注定不幸,迟早死于非命。

导演用魔法打败魔法,谁都看得出来,制造足够“黑”的内容去迎合并减轻“白”的罪恶,是多么的愚蠢和傲慢。

这些内容不仅无益于人们了解这个群体,因为加深了刻板印象,反而成为消除歧视最大的敌人。

非裔群体没有其他面貌值得书写吗?

没有其他故事值得讲述吗?

当然不是,人们最熟知的“印象”,不过是所有面貌中的一部分而已。

正如导演在一些采访中说起经典非裔题材影片时问道:Why is it only these? Why is it always these? Why is it these to the omission of every other story that we could be telling you about Black people and Black lives?这一连串的问题指向了另一些问题:非裔作家为谁而写作,什么是这个群体心声的最大公约数,如何表达才最有益于改善他们的地位,而这是不是作家的责任?

通过文学奖评奖现场,同为非裔评委代表的Monk和另一位作家Sintara Golden的一场对话,导演给出了开放式的回答。

从底层民众的真实经历中获取灵感的通俗化写作,与正统教育浸润之下坚持文学价值出发的写作,恰好处于问题答案的两端,出于经历、认知和价值观的考量,都是个人选择。

同样的,导演在警惕经典非裔影片的同时,也无意让自己这部电影成为某种“正确”。

影片在讲述Monk的创作生涯之外,也展现了他的家庭生活,生而为人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妹妹意外死亡,弟弟扶不上墙,母亲生病需要照料。

对家庭状况的描摹恰好说明,中年危机、家庭关系的混乱是不分种族、不分阶层存在的,人与人共享着难题,也联通了共同的情感。

观看Monk的家庭故事,还回答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所处的种族毫不在意。

中产阶级出身、接受了精英教育、备受家人喜爱、有那么一点 (好吧,应该是很多) 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拥有的privilege,也就忽视了周围的世界还有那么多苦难。

无论是为人还是创作,他都站在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另一种傲慢。

“政治正确”被讨论很久了,这个词本身也在被误解、被滥用。

我想导演最终也许想表达的是,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有个人化的原因,也受社会认知的影响。

看不到群体差异、或者只在乎群体差异都很危险,贴标签、分猪肉、无视自己所拥有的previlige、自以为是的尊重对改善现状毫无帮助。

去了解真实的人、建立实在的连接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6 ) 对于“刻板印象”的刻板印象

好作品都是层次丰富,单纯就刻板印象这一个侧面,就已经可以解读出很多层次,酸甜苦辣。

男主一直高举反刻板印象的大旗,反对媚俗、贩卖悲惨,觉得媒体眼中的非裔美国人既不真实也不全面。

比如他们一家子都是医生,上层人士诶。

然而生活不惯毛病,从头到尾各种大比兜扇得男主开始怀疑人生。

实际上,他对于刻板印象的反对,已经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刻板印象,让他开始脱离现实了。

他不了解自己的弟弟妹妹,不了解新女友、女作家,也不了解父母,不了解几十年的老仆人。

难得的返乡之旅,几乎像兔子洞一样提供了各种新奇发现。

他人到中年了,居然第一次发现,父亲外遇而且母亲知道;原来老仆人也有自己的感情追求;原来文艺青年女友也有追低俗娱乐的时候;原来身边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很快达成一致,反而“格格不入”的是自己————他疯狂的对抗刻板印象,恰恰暗示他在努力的扮演“white negro”(翻译成大家容易理解的:三好学生、模范族裔)。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恐同即深柜啊,他自己也是活在刻板印象里面————清高文人就是他的刻板形象。

非常有趣的一个场景,他看不起女作家故意讨好市场写媚俗的作品,结果到头来发现她反而是文学上唯一一个和自己立场类似的作家,人家一点不糊涂只不过比他早醒悟而已。

他多年来的孤芳自赏,看来倒像行为艺术了。

俩人无力对抗白人评委的刻板印象,互相吵架他也占不到便宜,生活让男主几乎在每一回合都只能落荒而逃————这种可怕的中年危机,几乎要把男主的三观都打碎了。

看起来是闲笔的家庭琐事,反而是故事的灵魂。

作家自暴自弃搞出来的俗套作品,提供了矛盾冲突。

然而反而是家庭之旅,最后补完了他的思想,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最后和生活和解了。

男主认为自己是优等生,遗世而独立,最后发现自己想多了——他的同胞们,确实不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悲惨,但也绝不是他所幻想的那样清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要别人“正视”全部的你(无论爱恨),都属于奢望。

用刻板印象乃至于隐藏的歧视去看人,固然有白人的傲慢存在,但人怎么可能完全彻底回避掉所有的刻板印象呢。

女友追他固然有文艺口味影响,也难说没有男主更白的因素(肤色)。

家里俩男娃结果都靠不住养老扔给妹妹了(性别)。

弟弟抱怨失去了向老爸出柜的机会,却忽视了其实他的癖好大家早有觉察,比如几十年的老仆人老妈子一直并不在意(社会阶层)。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来接纳自己,是一种很高的奢望。

相比男主的别扭,身边俗人们其实更加实际:刻板印象确实存在而且你一时间很难扭转,这并不等于你就不过日子了。

书要写课要上(尊贵的蓝酒先生),约会impart也不能停。

每个人都在泥坑里,但是有人要仰望星空————醒醒,总不能因为要仰望星空,就假装自己不在泥坑里面了?!

是啊,白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公平,只想要宽恕。

但是男主啊,你也并不是真的已经脱离black people的泥潭而升华了,只不过终于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与众不同”而已啊。

该死的媚俗,不低头也不行,最终只能和其他芸芸众生一样————苦中作乐、泥潭里打滚。

 7 ) 不是周杰伦写不出土耳其冰淇淋,而是告白气球更有性价比

带着抨击种族歧视的皮肤,更像是一部算法写出来的剧本和拍出来的电影,毕竟珠玉在前,震撼深刻难如《撞车》,流畅丝滑不及《绿皮书》。

倒是把讽刺媒体(不限于新闻、图书、电视、电影、游戏、音乐、自媒体等)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或低级趣味或资方爸爸而“跪着赚钱”这块,拍出共鸣。

正如那句台词"The dumber I behave, the richer I get.",我表现得越蠢就越有钱。

想起了昨天刚看的纪录片《小岛秀夫:连接世界》:-保有原创性很困难,所以多数人依赖算法,那是创意的敌人。

-你不能一味满足观众的需求,你还要让他们了解,有时候他们想要的连自己都不知道。

-我喜欢复杂的作品大受欢迎,因为这让我觉得,主流观众对奇特的实验艺术抱持开放的态度,那总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了信心。

-这就是艺术的意义所在,不见得是要取悦你,而是要启发你,刺激你,娱乐你。

10'15''妹妹说的那个笑话,"Why is this a legal issue? It's a matter of row versus wade."Roe v. Wade,罗诉韦德案,是一起被推翻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案例。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孕妇选择堕胎的自由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

In America, it's now easier to get guns, it's harder to get abortions.Row和Roe发音一样都是/roʊ/,row作动词有划船的意思,wade作动词有趟水涉水的意思。

所以这个笑话还挺印象深刻,当然字幕组大神翻译的“鸡不可湿或机不可失”,灵光乍现,此处应该有掌声。

16'47''The blackest thing about this one is the ink.

47'23''But they're not popular because most people want something easy.

48'58''-Mr. Leigh?-Uh, yeah, this is he.-Oh, really?-Yeah, goddamn it.-Right, right, ok. Yeah, I was a little confused at first, but...

1h15'30''sad funny, like somebody dying on a toilet.泰温·兰尼斯特说,你礼貌吗?

 8 ) 他本想拒绝的,但是对方给的太多了! 于是老黑哥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老黑哥在西部世界里认清了自己是什么之后,厌倦了打打杀杀,开了个副本做大学老师及兼职作家。

本来他想,他在西部世界里征战这么多年,这些故事够他吹几年牛逼的吧?

但是现实世界有一个叫白左的DLC,老黑哥明显在西部世界没有刷过。

他先是上课的时候说,作为一个黑鬼,我给大家讲一个鬼故事!

本来以为这个谐音梗他脱口秀生涯的起点。

没想到立刻就被一个白胖女学生说:你给我放尊重点!

黑鬼这词太侮辱人!

老黑哥觉得我一个挨骂的都没逼逼什么你逼逼个啥!

白胖女摔门而去!

然后老黑哥被停职了!

老黑哥虽然皮肤是黑的,但是作为牛逼的AI他不屑于占这便宜!

所以他的文风一直是学院派的文章,满篇不是爸爸爬下站台买了6个橘子,就是趁着荷塘月色,弄个小橘灯。

每本小说等他死后几百年,都会成为传世佳作!。

所以说,文章好是好,就是一个问题,他还没死!

所以书卖不出去!

于是,老黑哥去找了他姐姐。

姐姐卒!

老黑哥:我去,这电影是权力的游戏创作团队吗?

我TMD还是小心点吧。

导演:别紧张,我就是借鉴一下!

然后,老黑哥发现,畅销书都是他眼中的垃圾简单说,类似乔布斯那句话,多数消费者是愚蠢的, 根本分不清好坏,他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

这话其实不是乔布斯说的, 是我为了烘托气氛说是乔布斯说的!

类似的,大家觉得黑人小说家写的必须是打打杀杀,未婚先孕。

你个黑人小说家写出荷塘月色,你对得起你自己的肤色吗!

老黑哥一怒之下,就模仿大家的需求,写了本很黄暴的黑人小说。

没想到火了!

老黑哥本来想抖个机灵,把小说撤回然后调侃对方一番。

但是没想到,对方给的太多了!

每当他越想毁了谈判,胡说八道的时候,对方竟然还加钱!

老黑哥本来想讽刺一下白左的,没想到,重赏之下,他成了白左风格的马前卒。

还是那句话,他本想拒绝的,但是对方给的太多了!

最后,;老黑哥活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一瞬间,老黑哥突然明白了白左这个DLC的含义。

黑人如果想加入精英白左,也要认同,黑人是个黄暴团体这个概念,只有背叛了你的种群,你才有机会加入精英团体。

这时候,老黑哥突然有点怀念西部世界了,哪里只有简简单单的打打杀杀,哪有这么多弯弯绕,这么多逼良为娼?

大不了和你拼了,一睁眼又是一条好汉!

最后,老黑哥死守这自己的底裤,写了一个开放结局!

小白哥哥:这TMD的太不刺激了!

哥你去过西部世界吗?

我喜欢哪里的故事线!

老黑哥…你TMD早说啊,我脱了底裤,裤裆里都是那玩意!

 9 ) 反击政治正确的讽刺小说

本片男主是位美国大学的黑人文学教授,他出身中产,受过良好教育,兄弟姐妹不是律师就是医生。

他自己有体面的工作,同时还是位作家,他写的书都非常高雅、充满哲思,但始终反响平平,无人问津。

出版商给他指点迷津:读者阅读黑人作家的小说是希望看到足够“黑人”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表现黑人曾经的苦难、黑人如何遭遇不公、黑人被警察区别对待、黑人贫民窟里帮派横行等等。

男主作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纯粹是社会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

不过没多久男主家庭变故,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急需用钱。

生活的不如意加上事业受挫,男主对写作有些心灰意冷,情急之下自暴自弃,用一个虚构的黑人通缉犯作笔名写了一部迎合市场口味的“黑人”小说,书名也选了最恶搞的《F**k》。

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出生单亲家庭的黑人的故事,他贩毒、唱rap、混黑帮、杀死抛弃自己的父亲,最终被警察杀死。

可以说buff叠满,油门踩死。

本来这部小说语言粗俗、情节垃圾,纯粹是为了讽刺市面上的同类文学横行的现象,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大受欢迎,不但新书大卖赚了大钱,还被好莱坞导演看上邀请拍电影,最后甚至还拿了文学大奖。

是一部“我原本只想做个好人但无人问津,某天我决定去tm的直接躺平摆烂,反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喜剧套路。

电影反映出近年来美国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风潮,从以前的“逢黑必反”到了现在“逢黑必捧”的极端。

尤其是白人群体,无脑的给黑人优待,给黑人唱赞歌。

最典型、最讽刺的一个场面。

5位评委在评审当年的文学奖,其中三位白人力推男主的恶搞作品《F**k》拿大奖,认为这是对黑人发声的力挺;而两位黑人评审(男主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小说用的是虚构笔名,外人不知道)却认为这书纯粹是垃圾,极力反对。

最终结果是三个白人战胜两个黑人,还是拿了大奖,而获奖原因正是“聆听黑人的心声很重要”。

 10 ) 几个比较讽刺的场面

-“The dumber I behave, the richer I get.”-“Now you know why my parents moved here from Puerto Rico.”-“I think it seems written to satisfy the tastes of guilt-ridden white people.”-“Yeah, the kind of book critics call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ut not well-written.”-“You know, it’s not just that it’s so affecting, I think it is essential to listen to black voices right now.”对比表示无奈的黑人二人组

《美国小说》短评

流水账叙事,画面无趣到我没有抬头看银幕的欲望,横躺在座位上也能跟上所有剧情。黑色幽默的讽刺片段都很有笑点,但从头到尾反复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其他的故事线都太俗套了,什么阿尔兹海默和出柜弟弟,用生活压力补足人物动机,用套路温情灌点鸡汤,对角色和行动没有一点影响。

7分钟前
  • 麒麟
  • 较差

今年颁奖季的提名作品 去迎合刻板印象来讽刺政治正确 比较平铺直叙 作为讽刺喜剧 出发点还挺有意思的 整体下来只有剧本稍微精彩一点 其他部分中规中矩

9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3.5/TIFF23@TIFFLightbox

11分钟前
  • 西南北
  • 还行

7/10。喜剧效果不错,但总体其实很保守,最后强行反转出一个元叙事反而让前面看起来不伦不类的;舞台剧感太强,视听没啥亮点

12分钟前
  • N1ck在线
  • 还行

低于预期

15分钟前
  • 卡洛特
  • 较差

差点劲,这个要是拉里查尔斯大师拍就能配得上片里的书名了。

20分钟前
  • 魏晓波
  • 还行

对政治正确和刻板印象的巧妙反讽。男主角与白人中产阶级无异的生活,与小说中黑人的刻板印象(gansters)形成强烈反差。结局难以处理,加了个元电影的框,回到生活本身,也算是巧妙。

23分钟前
  • 推荐

处理得肯定比《二手杰作》那种全片充斥着过时要好,都在讲销售艺术,这个故事的搭建和运用的方式,更为当下。全片的精彩点在于讽刺,这通常是令大部分观众的一个high点,也就是说,影片内外都呈现了关于“迎合”的艺术,这很微妙,选择适当的主角,在不耸人听闻或者高姿态的情况下讽刺世界对刻板印象的看法。不过我不喜欢这部电影,通常我们说食物链的最下游国产烂剧烂片经常出现痴呆的母亲,它也有,功能没有变化,同性恋的兄弟也是大多数影片很喜欢作为影片丰富元素的配菜,之所以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是因为在动笔之前的设置都很鲜明,抑郁症、性取向这些通通都剥夺了讽刺元素,而成为我所讨厌的设置意象,美国似乎每一年都有一部这样(精彩)的家庭电影,成员只要够怪,再联接起来,越做越不用心,宛如模版。作家走向群众是为了讽刺,但电影本身可能不是

2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无聊不痛不痒的小品片 净是陈词滥调 嘲讽一下无知可怜的普罗大众

29分钟前
  • 湖泽平睇真D
  • 较差

本来要恶心你们才写的这本小说,你们却拿来恶心我?太讽刺了!

31分钟前
  • 分派电影
  • 还行

解决别人生活中的问题总是更容易些……有意思。辛辣程度好像赶不上Spike Lee那一挂,非常温和,但我这么说似乎也落入了片中讽刺的对象。

36分钟前
  • 羽流焰
  • 还行

对现今establishment profiting from "Black" entertainment竭尽讽刺,就是结尾反而有些泄气,只能搞了个戏中戏出来。

41分钟前
  • 阿基米德追上龟
  • 推荐

像是一个加长版的情景喜剧

44分钟前
  • 五乔
  • 较差

短短几天看了三部烂片……电影无趣的嘲讽和奚落并不能吸引我这样被文化隔阂拉开的Chinese,在一个既定的框架里用着重复的手法重组并不新鲜的观点,那一点点由“重新思考”、“辛辣讽刺”、“身份置换”产生的力量感也湮灭在电影模式化套路中另外,为什么总要让主角的爸or妈患上阿兹海默症?☞4.9分☜

47分钟前
  • 电影私人号
  • 较差

有笑几次!没有做好预期管理,贵坞搞讽刺就是这种程度了吗。。

52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还行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54分钟前
  • 推荐

“一种悲伤的喜剧,像三条腿的狗,像人死在了马桶上。”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你有多厌烦刻板印象这一套,就会有多喜欢这部电影。

60分钟前
  • jellyfish
  • 推荐

隔靴搔痒

1小时前
  • Hugogo
  • 还行

还是蛮有趣的,我更想称之为今年的《塔尔》,好莱坞对于已经变了味儿的过度政治正确多少开始有了反思,每个人都生动、刻板得活灵活现,男主多像过年不想回家的我!

1小时前
  • 盲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