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一直以来是美国众多电视节目中长盛不衰的节目类型之一。
真人秀节目以其绝对的真实感征服了广大的观众。
《真人游戏》正是借用了“真人秀”节目的模式,为观众们带了90分钟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体验。
《真人游戏》是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继《怒火攻心》、《怒火攻心2:高压电》之后,合作编导的第三部电影。
马克二人执导的影片总是带着他们鲜明的个性烙印:快节奏,性格突出的角色,异常火爆而血腥的动作场面。
而在这部新作中,导演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二人在华丽的爆破场面与枪林弹雨的枪战戏背后,为影片赋予了超越一般枪战片的深刻思想性,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暗讽。
电脑天才肯•卡斯特设计了一款名为《杀戮者》的游戏。
《杀戮者》不同于以往在虚拟中进行的网络游戏。
它是让游戏玩家通过神经控制的方式,操纵真人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游戏。
基于这种游戏模式之上,肯•卡斯特衍生出了一种极为刺激的游戏方式。
那便是让游戏玩家付费,用死刑犯的身体,去进行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
同时,自愿参与游戏的死刑犯只要能连胜30战,便可以重获自由之身。
这种极具真实感,可以体验以生命为代价,又不用付出生命的枪战游戏,自然得到了玩家的热烈追捧。
大批的死刑犯为了出狱,也积极地参与到了《杀戮者》的游戏中。
而卡斯特将《杀戮者》的战争场面进行全球转播,又再次大赚了一笔。
在《真人游戏》中,导演极尽所能地为观众展现出了《杀戮者》这款真人游戏的血腥与暴力。
爆炸不断,子弹横飞,火花四溅。
每一个死囚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断地开枪射击。
对于喜爱枪战场面的观众来说,真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
可是在这些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对于生命的冷漠。
在《杀戮者》的转播中,观众们热情高涨地呼喊,渴望看到更多的流血和死亡。
却没有人在意,那战场上一个接一个倒下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类。
那些死刑犯们之所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被富人当做玩偶,去玩一场死亡游戏,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于生命,自由以及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可是这些美好的希冀,被卡斯特所利用,成为了他赚钱的工具。
《杀戮者》中的失败者,有着中枪而死,有的被炸得四分五裂。
这些死者们残肢断臂,最后都会被冰冷的铲土机,聚拢在一起销毁掉。
仿佛那些只是坏掉的玩具,并非真实的人类。
这些与别人一样有着梦想,有着家人的死刑犯们,就这样被无声地埋葬。
他们的死亡,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为他们流泪。
反过来看,像卡贝尔一样的胜利者,即使他是一个死刑犯,也会被疯狂的人们盲目地视为超级英雄,将他的照片喷绘满街道楼宇。
“死刑犯”与“英雄”,两个天然之别的概念,在这群狂热的人们眼中,判断的标准竟然只是他杀掉多少无辜的人,能够踩着多杀人的尸体活下去。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
也许导演正是想通过这部影片让我们思考,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群体性的狂热的背后,是一种对于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疯狂的人性冷漠。
《真人游戏》是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合作编导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为《怒火攻心》、《怒火攻心2:高压电》。
这哥俩算是好莱坞比较特别的一对,作品不多,但是一概以游戏,暴力和快节奏为其鲜明的风格,虽然没离开cult片这个大范围,但是每部电影都能留下他们俩特殊的印记。。。
《怒火攻心》系列根据游戏《GTA》而来,而这一部《真人游戏》瞄准的则是FPS类游戏,也就是指射击类游戏,这一次改编还算成功,影片依旧保持着快节奏,角色特别,动作场景火爆,尤其喜欢最后迈克尔·C·豪尔饰演的亿万富翁肯·卡索那段舞蹈,虽然看似和情节关系不大,但这一段插在那里感觉就是够cult片的。。。
杰拉德·巴特勒果然是留了胡子显得更威武一些,在本片中,他没有什么演技上的发挥,只有施展身手的机会,当然,这也正是他所长。
罗根·勒曼饰演的富二代游戏高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台词,动作上,他都挺符合这一次饰演的角色形象,终于也不用再只是出演某位明星的儿子了,《爱国者》里,他在里面饰演梅尔·吉布森的小儿子,《灵数23》和《决斗犹马镇》中又分别出演了金·凯瑞和克里斯汀·贝尔的儿子,这些形象各异的角色为他今天的演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翻译还是不够完美,基本能看明白,但是细节部分有些翻译并不到位,以至于看的时候还是要一边猜一边看,有点累。。。
已经看了三起了!
还没看完,昨晚又看了一小段,好莱坞的经典元素沉浸其中!
暴力,性,特效,权利......好电影让观影者不能搁置,必须一气呵成!
那么孬电影是不是就像日久生情的同学之恋,分不清是熟悉的安全还是倾心的喜爱!
无论电影还是爱情,或许只在最初的一秒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价值!
——是拿来消磨时间还是刻骨铭心!
剧情多线发展,但都断断续续的,单单理解剧中游戏如何运作已经花了我大量的脑细胞,场面蛮宏大的,画面感延续了《300》的风格。
感觉导演有很多东西要讲,剧情也编制的足够丰满,但最终的结局太狗血了:首先,大boss不是号称有最高控制权吗,可怎么还是被自己控制的男主角干掉了呢,一种解释是:终极玩家Simon和男主角Kable的双重控制使他们的控制等级升高了,这点其实在理论上不太说得通;另一种解释就是:大boss自我意识被Kable引诱闪过了自己被干掉的情景,这是我很久以前就想过的意识控制的最大缺陷,因为意识是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但大boss不至于这么傻啊,这点他事先没做防备吗其次:大boss一死他的属下立刻关闭了游戏,也太听话了吧,这么庞大的帝国他们舍得丢弃吗草草收场很糟糕还有就是“人类”组织的人都死了吗?
明明那俩女的还活着啊,导演出来给我俺解释一下ps:终极玩家Simon是个亮点,小伙子演得很好哦
说真的,我不习惯写影评,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不良习惯吧,看了这部极限游戏,当看完的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电影怎么这么不合逻辑,反面人物的boss是个疯子,不但亲身范险,还直播出来,简直脑残,反角的手下也是,看到老板被人家啥也不上去帮一下,结局也不清不楚,枪战也不算太激烈,唯一出彩的是在社会中对人性的诠释,控制他人身体的人,在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为所欲为,五光十色将社会最黑暗的一面,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赤裸裸的展现了出来,还有就是频繁的切镜头和信号不好时的扭曲,我没看明白为什么,总的评价来说,平平无奇吧。
现在越来越搞不懂中国引进电影的策略了,3月的电影市场好比上世纪90年代的录像厅,世界各地,五味俱全,荤素搭配什么类型的都有,鱼龙混杂。
并不是说《天地逃生》不好,而是这样血肉横飞、粗口露点比比皆是的电影是否对谢绝分级的中国电影市场口味过重?
严肃的来说,《天地逃生》这样的买断电影,尤其是在3月五花八门电影扎堆的档期来说,是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的,更何况电影在一个新颖立意的基础上最终没能逃脱好莱坞流水线产品的命运。
首先电影的角度很棒,未来网络游戏真人化的观点颇为新颖。
故事讲述了在了不太遥远的未来,被囚禁在死囚区的关押犯Kabel,无意中成为了那个时代里流行文化的英雄人物。
因为每周,全数世界数以万计双眼睛正通过网上的一款名为《凶手》(Slayers)的极端暴力的多人在线游戏,收看他同其他数百名罪犯的生死拼杀,这款游戏是由科技天才 Ken Castle发明的。
在这位能操控游戏人物一举一动的年轻富有的玩家眼里,Kable只是一个虚拟角色。
而对这款带有高科技奴役色彩游戏持反对态度的人们来说,Kable成为了在战斗中崩解发明者Castle的关键因素。
乍一看这个剧情是不是相当眼熟,不错,如果你看过州长的《过关斩将》、斯坦森的《死亡赛车》、甚至是去年的《杀人锦标赛》和吴宇森旧作《终极标靶》,你都可以从本片中找到其他前辈们的影子。
而《天地逃生》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框架套上了一个新鲜的马甲,就好比一个造型别致的房子颇为引人瞩目,但开门一看家里面还是旧家具。
电影中新点子就是将网络游戏真人化,一个个玩偶一样的血肉之躯充当游戏中的人物接受玩家操控。
片中出现了两种风格的游戏,喜欢玩游戏的玩家对此应该毫不陌生,一种是主角参与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另一种是模拟类游戏(SLG)。
二者看似关系不大,但是其中都包含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信息,那就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游戏中接受他人的操控,人性的自由与意志被强制的抹去,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而隐藏在现实中的则是操纵者狰狞的面貌和被操纵者哭泣的灵魂。
这也许是对现实网络世界的一种讽刺,此举无疑在电影中和乃至游戏世界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要比片中血腥的战斗场面和鲜亮的裸体MM更加引人瞩目。
但是《天地逃生》并没有在讨论人性方面大做文章,反而一味的进入到了狗血的剧情和视觉上的狂轰乱炸。
电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一句话:剧本太差。
要说本片前半部分确实犹如游戏一般,不光是动作部分,连剧情也一样。
本片把一个《肖申克救赎》般的故事照搬过来,大刀一挥,砍掉了其中的精华,把只剩下一个只有电子游戏程度的故事包入其中,为了给大量的动作戏让路。
情节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主别说人物塑造和台词演绎,连最基本的剧情都缺乏创意灵感和精心布局。
一切都是平铺直叙,没看开头也知道结尾,一个小学生能编出这样的剧本也不难。
再说动作部分,华丽的特效和火爆的枪战比较精彩,毕竟在平时在游戏中出现的东西在电影里由真人演绎的场面并不多见。
摇滚乐和连场的激烈枪战在电影里融合的不错,显得动感十足。
血腥场面也比比皆是,本片的导演似乎对血浆和肢体有着强烈的厚爱,夸张的血腥镜头让人感受到除了视觉震撼,还有真人游戏的残酷。
可惜电影后半段明显动作戏份降价,只是一些简单的阴谋揭穿和逃生部分,几乎与前半部分形同两部电影,结尾也十分无力,一个千古不变的正邪大战的结局竟然如此简单的结束,不免有些偷工减料之嫌。
本片的导演不得不提,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个人风格很重,cult电影《怒火攻心》系列就出自其手。
所以在片中看到华丽的场景变换和镜头的快速切换并不感到意外,电影风格很像MV,除了金属风格极为浓重的战斗场面,就是在模拟游戏中色彩斑斓鲜亮的画面了。
可惜电影不像《怒火攻心》那样cult味道浓重,所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此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
杰拉德·巴特勒还是一如既往的硬汉形象,而女主角也像其扮演的角色一般,就是一个游戏花瓶。
虽说《天地逃生》有着很新颖的点子,但是本片并没有像《黑客帝国》那般深邃和具有时代意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虎头蛇尾的情节设置,这一切都淹没在夸张的视觉风格中,使得电影最终没有成为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而最终沦为商业流水线的过眼云烟。
某个周末下午在家实在无聊,电脑被“霸占”了,不想动脑也不想睡觉,于是IPTV里看了这片,知道是个很残的片子,无所谓了。
Gerard Bulter是我喜欢的类型,肌肉很健硕有没有,面容很硬朗有没有,相比Jason Statham,我觉得他好多了。
超级适合演硬汉形象啊,有木有。
影片的情节可以用脑残来形容,除了说“未来人可以控制死囚来玩真人CS”这一点还挺有意思的,其他就忽略吧……连基本的逻辑性都没有。
风靡世界的电子游戏《反恐精英》以真实的第一视角枪战,令玩家领略逼真的战斗场面而广受电子游戏爱好者的好评。
本片的灵感我感觉就是来源于这个游戏,杰拉德·巴特勒依靠着《斯巴达300勇士》一举成名的他,凭借着一张极具男性粗狂魅力的面庞和强壮的躯体,扮演了不少硬汉类型的角色,这次也不例外他成为了别人游戏娱乐的一颗棋子,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枪战,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加上乱七八糟的浓艳色调是本片的主要元素,真的是不知道导演是想整出个什么东西来,反正我看的是觉得很乏味,除了很少的一点战斗画面时有那么一点点勉强能算是精彩之外,几乎毫无亮点,又是一部垃圾作品。
经典台词:曼森的歌词经典场景:呕吐物做燃料开车、最后的DANCE FIGHT。
《Gamer》很有些当年李国豪版《乌鸦》的调调:黑暗、另类的基调,相对俗套的故事情节和凌厉的画面感和、谐地并存到了一部片子里。
如果要从近期的类型片里找个相似案例的话,硬汉欧文出演的《赶尽杀绝》(Shoot'em up)应该是最为接近质感的例子。
也是动作硬汉出演,也是有着令人惊喜的几处亮点,但却也有着为了形式而形式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样,作为一部CULT的类型片,从男性视觉来看,这部片子看起来真的很过瘾,当然前提是你得先把脑袋的电源关掉,有负责肾上腺素分泌的器官在,看这部片就足够了。
女孩子会不会看得不舒服,我不太清楚,但我想“传统”的女孩子不管看狮门公司的哪部片子,可能都不会太舒服。
(狮门出过的片子:《电锯惊魂》、《千尸屋》、《隔山有眼》……)整部片子的故事其实就一句话:角斗士般的硬汉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体魄,在其他有正义感的伙伴帮助下,打败了企图用游戏控制人们思想的疯狂企业家(听起来好热血的故事啊…)整部片子的精神内涵其实在开篇时曼森版的“Sweet Dreams”歌里就全部被唱出来了。
我虽然也不太受得了曼森那种鬼一般的风格做派,但不能否认,“Sweet Dreams”的歌词用来形容这个日益疯狂的社会是再恰当不过了。
现附原版歌词,感受一下吧。
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Who am I to disagree?Travel the world and the seven seasEverybody's looking for somethingSome of them want to use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get used by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abuse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be abused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Who am I to disagree?Travel the world and the seven seasEverybody's looking for somethingSome of them want to use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get used by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abuse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be abused!I wanna use you and abuse youI wanna know what's inside youMovin' onHold your head upMovin' onKeep your head upMovin' on!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Who am I to disagree?Travel the world and the seven seasEverybody's looking for somethingSome of them want to use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get used by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abuse youSome of them want to be abusedI'm gonna use you and abuse youI'm gonna know what's insideGonna use you and abuse youI'm gonna know what's inside you 《真人游戏》既然用这样的歌曲开篇,就已经摆明了自己的末世黑暗定位。
片中那些已经升级到真人版的堕落电玩,绝对也算是“电子海洛因”。
问题是如果现实世界比那游戏世界还要堕落、丑恶,而且毫无希望,那么你能说那些选择逃避到电子世界的人们有错吗?
算了,还是别在讨论这部CULT片时讨论这种沉重的话题了,既然导演都不打算讨论,那说明也很少有人关心。
非常喜欢片里的两个桥段,一是主角Kabel喝下一瓶烈酒,再找辆没油的破车全部吐进油箱,浇上一泡尿,就发动车子开始逃亡,这种酷毙了的逃亡方式大概只会在狮门公司的片子里才会有。
另外是在反角卡索家中,卡索带着雇佣兵壮汉们一边跳舞,一边和Kabel互殴的场景,另类到了迷人的程度。
我想主创一定是看过星爷的《功夫》,才能有这种邪恶得奇妙的创意。
又或者,主创编剧在写剧本时刚好MJ的“那先这么着吧”正在热映?
主角越狱那一刻我只有一个问题,这货真的不是血腥版的<逃出克隆岛>么?这片放在十年前也许暴力和基因硬科幻卖点也许还能吸引我,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人的欲望需求难道还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性和暴力满足终极社会形态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以后的新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中叶就很具体了,导演大人你不能还把观众禁锢在厚重的血型外壳下卖电影吧.最后影片结尾开车入山洞...我勒个去,<西北偏北>看多了吧你.
作为简单动作片,枪战效果还是相当不错滴
居然见到Michael C. Hall和Kyra Sedgwick,他们一起真人秀真是很诡异,杀手与侦探 。真人竞技类游戏设定电影。也许你会对晃镜头稍感不适。演员(几乎全美剧班底)剪辑格调都很让人喜欢,剧情编排的明朗一点可能会招更多人喜欢。导演编剧班底来自Crank系列的二人组。
我还记得我们笑着闹着说着 但我知道 我有一天会忘记 即使不忘记 这段记忆也会随着我的死亡化成灰尘 最终的最终 世界上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 我曾经爱过你 我们曾相爱过。
杰拉德·巴特勒选片的眼光确实值得拯救了。
让人很纳闷的片子 要好好想想
好一部烂片子。完全语无伦次,逻辑混乱,就连枪战画面也是一团糟,画面的剪切也是有够差。唯一的卖点只是那由死刑犯去玩枪战游戏的点子好而已。但是这个点子早已在别的影视作品里出现过了。
本来可以更好的。
太夸张了点,别人都是SB.
十年前的科幻,现在看竟然毫无违和感,看来科技的进步比想象的来的慢啊。思路特别新颖,题材非常好,但是被美国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烂了尾,落于俗套的科幻片了。就这思路我国最好用,就把这帮人都放在中国足球队,每场换人淘汰,体不好拉出去毙了,绝逼每次世界冠军,真是给中国主教练带来新思路,呼吁体育总局看下。
这片儿的两个导演年满十四周岁了么,好幼稚啊
本来题材是很好的,怎么就拍成这种样子啦
创意不错,但拍成血浆米花片了HERO的PETER客串个龙套。。。
电玩世代的一场噩梦,违规操作才有出路。想法是好的,却糟蹋得一塌糊涂,个别场景很喷血,比如虚拟夜总会
Dexter,peter
那么多血浆跟爆头场面,我都以为自己是在看昆汀的电影。
尽管不喜欢众多血腥场面摇晃镜头和所有科幻片都有的逻辑问题,还是给新颖题材和配乐大拇指~~
最后打斗场面竟然有落水狗的影子
虚拟世界把人性的丑陋淋漓尽致彰显出来了。也许,创造虚拟世界正是为了宣泄丑陋阴暗。 编导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很强。 butler很man,hall很阴毒,不错的演员。
没办法,不知道GB为什么要参演这部片,剧情空洞老套,节奏慌乱不紧凑,一味的血腥暴力,感觉就像专为非主流的叛逆少年所准备的。给两星因为起码还是有点到未来科技垄断/迷惑/独裁/专政!
过关斩将WEB2.0版~~B级导演组合 Mark Neveldine / Brian Taylor 还是该组合 B级天王 Jason Statham 才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