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犯罪心理》来说,这个电视剧的情节更慢一些,一个案件用了三集,但是,情节并不拖沓,相反,我认为,《布莱切利四人组》让人更加有欲望看下去。
《犯罪心理》一集一个故事,就像一部部压缩版的电影,当案件到了他们手里,他们到犯罪现场转一圈,然后把关键点反馈给万能的电脑黑客,马上就能得到嫌疑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看完一集以后就可以关机睡觉。
国产剧《他来了请闭眼》更扯,薄教授足不出户只靠推论就把那个杀害青少年的凶手找了出来。
布莱切利四人组不同,她们的遇到的嫌疑人是个高智商的心理变态,她们一点一点分析案情,通过了解细节不断纠正、推翻她们的推论,无论嫌疑人怎么掩盖罪行,总有蛛丝马迹,套用柯南的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到最终锁定嫌疑人,中间情节让人纠心、紧张、不安。
而这些,正是吸引人看下去的因素。
作为女人看剧,自然少不了关注她们的发型衣服包包,发型跟现在我们拍的民国时期的差不多,精致难以模仿。
她们的包包不是现在的淘宝暴款么,还有她的服装,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优雅。
布莱切利四人组之旧金山倒着看的,先看完了第三季,然后意犹未尽的找来了第二季,第一季,还好有破烂熊字幕组的翻译,三季加起来才十五集,真的是看一集少一集,舍不得看完。
尽管每季的主角都不大一样,但是每看一集却都有意外收获,Jean看起来眼熟,应该是英剧里的老角色了,气质沉稳大度。
Lucy是杰克绅士里的小黄鸭,演戏的时候才二十出头,嫩的都可以掐出水,是个记忆超群但有点含蓄的小姑娘。
Millie居然是南茜的情史里的Nancy,真的是太惊喜了,剧里对她的描写是高挑又自信,衣着永远是那么精致得体,复古英伦,简直是那个时代的化身,气质是又御又攻,无拘无束,喜欢到处旅游,精通俄语德语,但是每季都因为案子失业,甚至还被绑架,未免有点惨。
暗戳戳的站一下M&L,当然M&J也是可的。
剧里她善于交际,搜集情报,交给Susanna这个超级大脑汇总线索然后分析算出犯罪的模式。
Lucy的过目不忘会提供足够的数据来支撑确认她们的假设和结论,最后由Jean指挥部署开始行动,环环相扣,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
每看她们破一件案子,简直是一种享受,就像看着一台精密的密码器解密一样,有条不紊,剥丝抽茧,一条条线索,逐渐串联起来,最惊险的不是结网的那一刻,而是预料不到的线断网破,但往往四人却能绝地反击,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将网收住,惊险刺激。
每次看到她们四个聚到一起时,就觉得再难再大的案子都难不倒她们。
但是剧里并没有神化她们,她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要做繁琐无聊的家务,破案前甚至要给丈夫准备好饭菜才能出去,在外面为破案引诱变态杀人狂被绑架,在家却因为内衣的撕坏被丈夫家暴,为救朋友而上了黑名单屡屡失业,却毫不后悔。
第一季和第二季Susanna的演技让我折服,虽然颜值不高,但是处处流露出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却让人一点点沦陷,心思缜密,逻辑思维强悍,她就像整个案件里的顶针一样,一条条穿起来,由点成线,线线织面,丝丝入扣,密不透风。
虽然才15集,却短小精悍,整个画面和镜头给人的感觉就像在看电影,精致,让人仿佛就置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伦敦街头,阴沉的雨天,有着明媚阳光的中心花园,狭隘窄小的楼梯转角。
有时像一张复古沉凝的油画,定格了那个时代的风华。
有时又是一帧帧跳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的变幻流逝。
情节方面,感觉有时候智商不够,跟不上女主们的推理,解密数学什么的,看完之后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对解密跃跃欲试,想着自己也能解开,结果一开始光数独都没心思解,还好这个剧还有个纪录片,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关于布莱切利的历史。
(全文有非关键剧情剧透)
“如果给一个电视剧剧组四个女主角让拍一部女主戏,你要拍什么?
”就当前的认知,我想象了一下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国剧导演:“啊四个女主?
后妃嫔姬齐活儿了,来,我们来拍宫斗。
”美剧导演:“啊?
有四个女主?
是闺蜜、邻居还是同学?
给我几个男主呢?
哦,这也没太大关系,可以给我一打男演员客串么?
来,我们来拍八季撕×联手再撕×外加男友轮流换的情感大戏……”英剧导演:“哦,有四个女主……你们应该是四个高智商的女主吧,来,我们还是拍推理剧。
”脑洞完毕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一部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真·英式推理剧集。
英国影视工作者真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捍卫了他们作为人类文学史上本格推理先驱者的尊严。
第一季,三集,集均45分钟,一个案件。
剧中人物技能分工各异,角色非脸谱化,全程推理部分量大料足,剧情发展除结尾部分,主角不开挂。
噢,发现这部剧的契机是《无人生还》(2015 BBC版),本片的第一女主(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Anna Maxwell Martin饰)正是我之前说的那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女仆。
没错,正是这同一张脸,演出的却是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她不是外形上的大美人,却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等你看完这两部戏,也会回来跟我说同样的话的。
恰到好处的复古氛围剧集定位在二战后的英国。
酒红色的女式风衣、黑色小圆礼帽、昏暗的室内光线、滴答作响的打字机……还有那怀旧气息浓重的煤油灯,尤为令笔者印象深刻。
犹记得当年在学习我国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每每提及“煤油灯”这一意向,老师总要科普一下其曾名“洋油灯”的历史以阐明产自国外的历史渊源。
不知还有多少观众有跟我一样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拜讨论区和图片评论里的豆友们之赐第一次听说的“尖头内衣”。
据说“20世纪尖头文胸风靡好莱坞,并在服装发展史上曾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当红女明星纷纷穿上革命性的新内衣设计,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个性。
”足见该剧主创在服装道具方面的考究和用心。
恰到好处的推理情节在如今这个各种打着“推理”之名拍出各种神奇大胆题材作品的当下(咳咳,具体就不点名吐槽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笔者的最新日记探讨。
)能看到一部推理部分量足且不浮夸的剧实在太太太难得了!
“本格推理”这本格二字为日本原创,意指传统的古典推理。
当然,本剧的女主们非本格侦探小说里的职业侦探,她们破案的手法带有浓重的自身职业技术色彩。
首先:女主发现警方在案情方面有所遗漏就是基于罪犯的行为应该遵从某种固定模式的推论。
这一点本身就是密码破译技术往刑侦方向的移植。
然后她们各尽其用地发挥了自身的特长。
这一点上我得说,也许因为不是大热影视作品吧,豆瓣的简介里所谓“四个拥有特殊技能的女人”太过敷(keng)衍(die)了,本剧绝对是很正经的推理作品好么;绝不是美剧中常有的那种特异功能拯救世界好么,所谓“特殊技能”当指各自擅长的职业技巧更为妥当。
例如原先位值上司的年长女士在相关部门拥有的各种给力人脉;而记忆力超群的美妞则能担当超强记事本的角色;精于填字任务和发掘深层次pattern的女主擅长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实为团队的核心大脑;而大胆果敢的刚健美人正是团队勇于突破的强心针。
另外,本剧的女主们也绝对没有各种逆天开外挂,大家又是分析路线图排列组合找交叉点又是真值表、排除法的……理工科基础技能玩儿的炉火纯青,面对强大的对手也是一路从坎坷和失败中“打怪升级”。
剧中也提到,这几位智商卓然的女士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基于警方已公开的部分真相之上的,所以当中有个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实问题。
因此那种Get到一个点就全局了然的情况在这里不存在,剧中提到的每一条推理论据和结论都很值得推理爱好者认真思考。
(实际上在看剧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完全跟上女主们的推理进度。
)另,真凶很变态。
本剧的拍摄过程中还是尽量避免了太过血腥和残忍的写实拍摄,在贴合主题背景:二战参与者 的前提下,体现了人文关怀。
恰到好处的女权主义
就这一点可以说该剧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四人组中最年轻的那个屡次被丈夫家暴的美丽小妞在亲身钓歹徒又被丈夫毒打之后,姐妹们一边破案一边陪伴她度过卧床休养的艰难时光,之后更是亲自为她安排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彻底摆脱了家暴残害女性的婚姻生活(结合第二季开头判断)。
没有高亢激昂地喊口号情节,没有与男权激烈地抗争,姐妹们就这样理智坚强地做出了最明智的安排。
还有女主Susan不被丈夫理解的四处奔波、四人组各种争取却不为身为权威的警方男性们重视等遭遇。
曾几何时,她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为二战的提前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而战后,却由于自身性别的限制和要保守战时秘密的承诺,只能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闲度余生”。
我从来不认为某个行业的的繁荣是集聚全部从业人员的力量所达成的。
相反,能真正打破时局限制取得行业突破性进展的一定是处在业内top的那极小部分人。
一如苏格兰场的警方,他们想的不是抽丝剥茧地侦破案情精进行业技术而是快速找到个凶手了结此案。
这样的见识和技术限制自然是无法与高精尖战斗性人员抗衡的。
犯人属于后者,布莱切利的妹子们也属于后者,这只关乎智商情商,与性别无关。
我们为女主们喝彩不是因为同为女性,而是出于对高端人才的珍视和理性推崇。
而就我个人而言,很反感并反对咋咋唬唬地“争权”式斗争,如果呼吁重视女权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令男性难堪和被欺压的条件下,那么与男权主义下女性受压制的境况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平常女孩”注定不该沦为平庸不是出于无端空谈,而是基于她们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而发声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基于理性思考提出的合理优化社会结构调整之构想。
最后还是得感慨一句,屡次被各种“神片”折磨摧残之后还是英剧合我心意啊。
遇到这样一个不狗血不神话、分寸拿捏得当的真推理剧集,你就看了吧。
其实这剧在我这是给四星的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同类题材还能拍的出色的很少 同样女性为主破案的 《无意冒犯》 也很出色 但毕竟角色身份不是平民 所以就给五星吧本剧剧集短小精悍 很像初高中时期女生爱看的月刊杂志里的悬疑故事不那么严谨但是剧情却很热血在平凡生活中沉寂太久 内心总有一种干大事的冲动吧 可能正是这种情节的带入让这剧的好评很多这么看来探案过程倒没那么重要了 重拾自我 友谊长存 才是本剧的主题说本剧不好的方面 那就是探案部分了主角一开始就给案子定性是有模式 后面的案件巧合也非常多 主要我想 是因为 这几个人的特长是破译密码 破译密码必须找到固定模式 也就是说如果案子不是有模式的 或者说不是有那么多巧合 他们是无能为力的我觉得这就是这个系列案件推理部分较弱的主要原因不过看看姐妹情还带点探险情节 也值得一看啦
布莱切利四人组,可以说是英国的二战密室成员,在战后十年以后,破案的故事,运用她们曾经的专业技能,把警察局无能为力的谋杀案,漂亮的破解了。
女主苏珊,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已经熟练的运用大数据在寻找深藏着的凶手,简直牛掰得不得了,这个看似内向甚至有点木讷,其貌不扬的外形,在美女成堆的女演员中,反而给你记忆度极高,当然,演技的精湛,让她撑得起高智商密码能人,也演的好一个有故事的女仆,英剧中这样功底深厚的演员比比皆是,高超的编剧配上内敛的演员,是英剧制作班底的标配,也是长盛不衰,越看越爱的缘由,毕竟看剧是为了看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贴切的表现出来,服化道和美貌终究不会长久。
就像一件品质上乘百分之百的羊绒衫,可以陪伴你很多年,而流行的衣裙只能穿一季就会丢弃一样。
说回英国密室四姝,战后的落寞,与社会阶层的降格,让她们深厚的理工科大脑闲置多年,难怪战后女权运动兴盛,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呀,如果给女性机会,图灵的密码机可以提早若干年转换成电脑,在当今习惯互联网的时代的我们,觉得莫名无辜,长头发的脑袋一样是聪明绝伦的,而颜值这种附加品,在最强大脑面前,可有可无。
推理剧本身就是理工科大脑的用武之地,犹如钟表或机械般严丝密缝的逻辑,本身就是魅力无限,而战后创伤导致的犯罪心理,无疑给本剧增加了历史厚度。
相比于我们的风声风语,更像用谍战来包装的职场争斗史,然后还往往加一点政治因素,两党相争的大背景,背离了逻辑推理本身的独特魅力,跑偏了。
这也是英剧始终吸引人的原因,任时代变迁,本真犹在。
电视剧《布莱切利四人组》观后感,剧透严重。
第一集很好看,但是后面有点开挂了。
原来8.0,现在涨到了8.5,这两年欧美+女性主义题材都容易虚高。
我觉得最多7.5。
亮点:1.女主一开始认为罪犯是按照一个模式的,错误建模,导致笑话,后来发现受害者的行动也是有模式的。
于是发现受害者都坐了火车。
2.发现罪犯手法很熟练,认为不是初次作案,原来相似案件是错审。
3.立意好,四人组为二战立下大功,战后因为性别却回归平庸。
Lucy大胆做诱饵却因为回去太迟回被丈夫痛打,哪怕是Jean,丈夫尊重她,也劝她不要管闲事,多玩玩填字游戏。
还有一位为了查案请假,拒绝老板性骚扰直接被开除了。
4.主角不是万能,也会犯错,一开始也误入了圈套,害了无辜的人。
缺点:从发现伪造配给券开始就很无聊了套路了。
找到了个老官员,一问就问出了凶手。
为什么一下子就推翻了原来的假设,认为不是被乘务员骗下车的,是为了小玩意被骗下车的?为什么四人组会让Jean一个人去做晚上探访医院这么危险的事情?
总共十二个点,那个海螺形的图形怎么画出来的?
最让人难受的是过时的女权。
五十年代这群女性为心中正义做到如此地步不能算女权吗,当然算。
可是当你面对四位主角极其琐碎的家庭生活甚至是家庭暴力仍然要回归家庭时,你很难说服自己这是宣扬女性主义的剧集。
不是因为她们选择回归家庭,是好像有了家庭她们才拥有了到社会上活动的身份,她们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要接受家庭暴力和性别分工歧视,只是不假思索地承受男性和父权社会带来的痛苦,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女主最后温和地走进家庭生活,似乎是有了这个归宿她才有动力去追求公平正义,然而我们知道她的动力绝不来自于家庭,四位女性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想过反抗,编剧这里反女权的处理让人窒息。
再说到人设,诚然每个人拥有过人的才能,然而放到整个破案过程中这些人设就显得太幼稚了。
看完整季没有感受到任何女性角色的魅力,年轻时在特殊组织发光发热,结婚后要么沉默接受家暴,要么丈夫稍显理解就感恩戴德,女性的身份由个体直接剥离成附属物,然后你告诉我这就是女性主义,让个人的闪光点完全寄居在男性和父权社会上,我不能苟同,这也让本来可以出彩的人物变得普通。
最后回观整部剧的逻辑与推理,如同儿戏。
女主强调模式,却只是靠着这个词的专业性吸引观众,实际上没有任何能力与之挂钩,是真正的纸上谈兵全靠猜了。
凶手很好猜,女主更是无数次犯常人不会犯的错误,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编剧想要增加剧情的矛盾和可看程度,让本来以精巧剧情为看点的英剧显得十分无聊。
四位女性的能力确实不适合用在破案里,记忆力超群的设定让人觉得过于做作,并且剧情没有给到她合适的用武之地,相比《神探夏洛克》能力和剧情的契合度差了不少。
而社交超群仅仅体现在到处问话,将极其机密的事简单地询问出来让人哭笑不得。
结局更是笑话,虎头蛇尾几分钟将三集故事结束,结局还在意料之中,这种愚弄观众的剧情实在是无法给予高分评价。
服化道非常一般没有记忆点,果然失掉英式幽默的英剧很难出彩。
我觉得要吓死了,每看一会儿就把音量调成0,实在太可怕了,然后看着看着弹出一个弹幕说她先看了结尾发现大家都平安无事再倒回去,我也赶紧去看了下结尾安安心,本来是想去听英英来着,结果剧情很紧凑都奔字幕去了这部剧还是很好看的,衣服特别特别好看。
喜欢Lucy还有女主的丈夫。
我还打开第二季看了一点,然后想到第一季看得如此害怕还是放弃了,难怪第二季弹幕那么少呢
我没有那样的能力运气和勇气,但我同样向往那样的生活,可以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情,从内心深处拥有成就感,每个爱上骄傲的女孩子的愿望吧。
我们曾经是幕后女孩,我们没有选择的机会,是否让我们身入险境去拯救别人,即使你并不擅长此事,即使你很害怕,因为你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做才对,IT`S THE ONLY THING TO DO。
故事从1943年的英国布莱切利开始,(故事背景)
Susan/Mrs Grey聪明而胆小,
九年后,Susan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天过着规律而乏味的持家生活,照顾家人的起居饮食,与孩子玩乐。
Susan织毛衣时空洞的眼神
每天10点需要出门买食材
但是Susan的聪明终归让她不能安分生活。
从广播中听到伦敦市发生的离奇命案,Susan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及模式演算,把房间里的梳妆镜翻过来后,是密密麻麻的图纸便签。
她从未放弃自己的天赋甘于平凡。
梳妆镜后面贴满便条纸和英国地图当时英国女人的地位很奇妙Susan与丈夫的谈话
侦探剧真的看多了,但以女性为主的还真是头一次见,很精彩,虽然只有三集,一个故事,女主是《南与北》里的穷家女,8年后已是孩子的妈妈,而英剧里也总是大无畏的选择实力派女性当家而不看重女演员外在的皮囊
英国的小短剧都很棒~不过就只破了一个案子,也太短了。。推理太快,思路有点跟不上。。。
恰如其分的女性主义。人物身份和环境的冲突太给力了,远胜过程。一句话描述:绝望主妇和马普尔小姐的双重升级逆袭。@蒋峰之梦
3.5,設定特別有趣。二戰時在布萊切利解碼的四個女性組成的破案小組。可惜嚴重虎頭蛇尾,最後結尾能再敷衍一點嗎.....
看得好难受。第一次遇到侦探故事绝大多数篇幅是用于跟非恶势力斗争的。相比于侦探主题,它更多的价值在于讨论性别议题。四个人作为女性的四种典型代表,遇到相同或不同的阻力——不论你追求自由还是选择家庭,你要面对的都是不理解、不支持。跟其他等女性侦探相比——刘玉玲演的华生除了有点恋爱迹象外,没有讨论任何性别带来的不同。马普尔小姐经受了大家的质疑,一介女流为什么要掺和这么多。但她本人对侦探权力没有更大的渴望,小说中提到的阻力也不及《四人组》——她更直白更具体更详尽。也因为直白,未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一股脑的抱怨可能会不太容易被接受。与之相比,推理故事逊色些。整个故事的反转是精彩的。但毕竟留下的篇幅没有多少,女性角色的设定限制她们能进行的推理活动很少,对于推理过程的描述平淡,节奏缓慢。
设定很好,女性能顶半边天也确实,但是这个故事略有些野,虽然靠着推理找到了真凶,但说实在的毫无证据以及毫无战斗力的情况下去近身抓真凶实在是有些太莽撞,虽然初衷是很好的。而且我比较喜欢millie那种果敢自信的性格,女主一般
真拖沓
回归家庭的女性,落寞啊
Susan 智商捉急 加上這大媽臉 😑 3星, 還是看出了以前婦女不平等悲哀
有一点虎头蛇尾的感觉,第一集给人迫切向往下追的感觉,第三集却给我看困了。更多的展现了女性的真实力量与生活现实的不匹配,悬疑感稍弱。
喜欢的题材和节奏 无法理解的人设
案件简单无新意,破案手法和剧情都很单一,总体评分偏高。
英剧质量平均水平吧,从某种程度上无法感受到本片的精妙之处,倒是觉得结尾太仓促,以及看本片这篇幅这任性的播出时间,以为神探夏洛克是例外的看了此剧才知道英国人一向这么任性。
http://www.bilibili.tv/video/av612073/ 论侦探没有家庭的必要性
人生找到新寄托了!一点不比那个被吹成神的搞基探案剧差!
男强仟犯、男暴力犯、男杀人犯。还以为在看男导男编拍的男社新闻。在看到热评“恰当的女性主义”时,娥就该避雷。
其实这剧可以秒神夏一条街。一个逻辑达人,一个社交专家,一个开挂少女,一个人脉女皇,还有什么比四个机智沉稳富有人情味儿的女人破案更好看的呢。连刷两季根本停不下来。
boring
太蠢了简直
设定很出彩,也很能派出东西,但是剧情的参与感太弱了,很多时候就听见四个女超人在那里叮叮咚咚一番然后就找到线索……结局非常之快!看着进度条都在想只有4分钟了该怎么翻盘……拍的有点散,不够紧凑,四个人的关系笔墨还可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