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甫像个毫无克制能力的孩子,因为头回面对一麻袋的乐高积木导致兴奋过度,他把所有喜欢的积木都给拧巴到了一起,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陀怪里怪气的东西。
新接手商业大制作的电影人,经过日积月累,多半已经在脑子里聚集了一堆自己很想拍的小段子,比如一场温馨感人的父女对话,一陀穿黑衣的帮派人物在鼓点的烘托下用慢镜走过屏幕,几十辆黑跑车互相撞来撞去决生死,一个好人被一陀坏人用砍刀凄凉地捅死……电影新人黄精甫也一样,他也有一堆想拍的段子,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把上面这些段子攒到了一起,而根本不管电影还能不能看,故事还能不能成为故事。
但是段子之所以成为段子,要前后烘托,要事先造气氛,不是直矗在地上就能煽出观众眼泪的。
几大影帝到他手里浪费了,大陆新锐酷男到他手里浪费了,什么资源到他手里都浪费了。
问题是,拍《江湖》的时候黄精甫已经这么干过一次了,他怎么还能再这样干一次?
曾志伟怎么还能纵容他花大钱再干一次?
要不?
因为黄精甫是曾志伟的私生子?
真的很多疑问.自身想问问导演‘黃精甫’,很多为什么。
整部片中音乐也几乎同时在80分钟内,而且音乐是很欢快,很轻松的音乐,几乎到了一些动作镜头,都会插入些轻松音乐,不过整部片强调的应该是“快乐”两字。
但是却用黑帮题材来去体现“快乐”。
反正整部片本人看的不是很明白,也蛮有点疑问。
第一,开头的小红帽,这究竟是谁,为什么片后要突出他.?第二,洛华的心理,反正就是为什么。
第三,百德对洛华是什么?
第四,洛华对百德又是什么?
第五,那个寺院高僧又是什么?
第六,本片名称是指?
最大的疑问是第一和第二,本来就看不是很懂这片,然而搞出了第一和第二这两个严重的疑问。
除了疑问,其实本片还蛮符合‘黃精甫’导演的风格。
本片是“快乐”,就阿花死了拍个垃圾桶都拍的这么快乐。
黑帮题材的快乐,而《江湖》就是黑帮题材的浪漫。
这导演就是喜欢从另外一些角度出发拍出其他味道的电影。
这部黑帮片带给我们的不是黑帮本身,是人性的魅力,这是本片的精华,是与其他香港黑帮片不同的地方。
为了它的新意,我给出三颗星的评价。
这是青年导演黄精甫《江湖》之后第二部作品,有着与《江湖》一样对于帮派分子背后底层人性的判断和讨论。
通过这两部电影,黄精甫似乎认为黑帮中的利益争夺并不是表面的枪战或者人为战术所发动或者解决得了的。
因此,关注他们背后独特的人性的扭曲或许是他的着眼点。
在这个意义上,《阿嫂》的用意比《江湖》更加明显。
我很喜欢电影的色彩上的语言。
比如阿嫂的一成不变的红色的衣服,还有她永远清纯的表情,无论在父亲面前还是仇家面前。
这其实是最后改变帮派中所有权谋利益的钥匙。
影片中最多的场景出现在寺院,而且总以巨大的金佛像为背景。
我们由此可以想到,阿嫂其实就是佛的化身。
她的红色的衣服就是佛光。
她总是在追逐幸福和快乐,以至于除了对于失去父亲(或者说是丈夫?
)的痛苦,根本不知道身处何种出境。
在这种对比下,帮派间的陷阱、仇杀与她显得毫不相干,直至她不知不觉地用生命换来理解和尊重。
在这独特的、反衬的、平行的双线结构中,电影的内容得到发展,主题也得到了发挥。
阿嫂死了,却感化了他人,正如片尾出现的字幕:她改变不了命运,但她却以最大的可能改变了别人。
这便是佛的精神。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话是说爱与恨的发生都需要一个引子,点着了才能迸出火花。
《阿嫂》中人物纠缠时而缺乏逻辑上的合理性,或许人本来便是如此阴晴不定的动物,要不然我只能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询问“为什么”。
影片开头制造了一个童话般父爱氤氲的氛围,红衣少女与小红帽浪漫邂逅的童话。
百德的女儿要参加大提琴比赛,家长们都为此奔波,几人的性格在此得到初步的刻画:阿花的喜感、大风的暴烈、阿辰的权谋和百德的威势。
小妹的胜利到从礼物到庆功宴都是预算好的,当中掺杂了太多恐吓、威胁,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
一家人在观众席上坐定,小妹在后台弄坏了小孩子的琴,她惊惶失措地弄巧成拙,诚恳地犯错。
她是一只小白兔,无意落入一群狼中;而他们却是爱护白兔的一群狼。
两相映衬下将童话的表层撕裂,缝隙里透出黑色。
百德的脑中浮现出女儿在台上的情景,脸上饱含着一个父亲的喜悦。
不管背后藏有多少肮脏的伎俩,父爱是无法否认的,这也是片中最容易理解的感情。
然而小妹走上台尚未进入状态,杀手的阴影便悄然袭来,全家人迅速带走小妹,她完全不能理解突发事件,群狼中的白兔显得迷惘。
岔路口,阿辰代表着天意的四枚钱币说了算。
尽管只是橡胶子弹,百德的心上却再一次浮上沉积了十八年的阴影。
白兔的生存环境彻底变黑。
元华扮演的从江湖金盆洗手的大佬和尚,是片中第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
且不说将佛门清净之地演变为黑帮群龙聚首的是非之地,光是他口中吐出的句句高深之语,便使人难以理解。
你很难分清楚这个人到底是真悟出了佛家真谛,还是凡心未净仅将佛门当作一个简单的从台前到幕后的场所。
他又在避些什么?
影片并没有说明。
十八年前他已入佛门,亲眼见证了托孤的整个过程,也见证了洛华从一个崩溃的女人到呼风唤雨的阿嫂的发迹史。
林嘉欣成功地诠释了影片中第一个动人瞬间,她的表演是成功的,完全表现出一个女人在丈夫被杀报仇未遂的无力感、屈辱感与疼痛感。
那种切齿的恨意驱使她蜷曲着爬向那把被打掉的枪,如此清晰。
她的感情脉络大致如此,小妹的亲生父亲杀了她男人,于是她将其灭门,她恨漏网的小妹,她恨因歉意不断暗中提携她的百德。
所以和尚只是将洛华的动机与嫌疑从百德的心中提取出来。
十八年前他为救小妹许下娶她的诺言,十八年后他并未遵守,洛华的杀意蠢蠢欲动。
百德被阴影压得坐不住了,与其说是为自身安全考虑,不如说为了小妹。
他早已萌生退意,与女儿在美国定居,“去了之后再不回来”,甚至违背几个兄弟的意愿,也不见小白兔纯洁的力量。
他只想平稳地实现这个过渡,不能在这期间出事,所以那些觊觎已久的人都得来,话得说明白。
洛华见到十八年后天真浪漫一身红衣的小妹,她的眼中迸出的胸中的火。
林嘉欣仍然很到位地诠释了这种恨:你爸爸杀了我老公,我好不容易混到今天的位置,你却如此纯真无暇地享福,凭什么?
开会出来后,百德死了。
洛华身上的嫌疑在先前的充分铺垫下放大到了极点,各路人马都开始出动,小妹被阿辰推到“坐馆”的位置。
对此,各方人物反应不同,不服、不解、不屑,只有洛华分明从她身上看到自己当年无奈之极的出道,从阿辰口中得知洛华和一个男人生了个儿子,究竟怎样并没有明确的交待,但影射出洛华上位必然交付出某些她曾经珍视的东西,她对儿子的复杂态度便也不难理解。
也是在小妹仓皇的一瞬间,洛华对她的感情发生了质变,但她并不自知,所以后来才会一面用球棒将其击打,一面又对其授予“真理”。
这是继父女情之后的第二条明晰的感情线索。
此时,影片明确了小妹主角的地位,父亲、仇人、叔叔们,不过是为了建立起狼群中小白兔的环境,环境突变后小白兔的反应,这才是故事的主线。
刘心悠作为一个新人,应该说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其本色的演出很好地表现了小妹的纯真与失措,剩下的是剧本的问题。
导演似乎借鉴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经验,让小妹一袭红衣出现在一片阴暗之色中,但他忽视的是,斯皮尔伯格的红衣小女孩仅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出现,而小妹是一个完整的角色,却最终被设置得单纯到单薄的地步,善良成了无知,这最终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对她产生出一丝厌烦。
第三条感情线索是小妹的爱情。
“小红帽”代表光明的一面,代表小妹心中的向往,代表片中处处宣扬的善的思想。
阿东则是站在对立面上,象征爱之无奈,爱之牺牲。
阿东的鱼是片中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很好的表现了人物阴沉表面下细腻的感情。
但接下来,阿东在车中对小妹作出的自我内心剖析,却极不符合先前的人物设置。
刘烨的演出也有些过火,像在阿东的躯体上附入了另一个灵魂。
阿东的悲剧是一开始久背负着的,只是表现手法太老套煽情而且像近年的很多片子,又给手机打广告。
这时,影片的逻辑开始瓦解。
阿花怎么发现是大风杀死百德的?
没有理由,仅仅因为二者的密切关系并不能给足解释。
大风杀死阿花的喃喃自语让人对这个角色性感分裂感到可疑,缺乏可信的过渡情节,并不是几句简单的话就能说明前后的不一致。
相对来说,阿辰的角色设置比较成功,这个人物城府之深到后半部分才显山露水,原来他一直实施的占卜,百德临终对他的嘱托,都不过是他争夺权利的手段。
幕后的一切托上台面,女人之间的对抗,实际上是阿辰与大风两人为权利而生的对抗。
电影的本质仍是男人之间的故事。
结尾的车战是片中少有的动作场面,血肉模糊中一切怎样收场?
大风和阿辰将此作为自己的救赎,而小妹要终结叔叔间的争斗,但她没有足够的外力,只能将自己作为祭品。
从一圈黑色包围那件红衫的场景开始,影片无可挽回地走向恶俗的套路。
无论是小妹说的“先救叔叔”,还是小红帽的最后回忆,都脱不了煽情的外套。
最后的画外音,更是让影片蒙上一层说教的味道。
总之整个片子看下来,无法不让人给它扣上开头尚可,结尾糟糕的帽子。
看得出黄精甫想要拿出一部不一样的黑帮电影的诚意,他想表达女性作为特殊群体在变迁中的境况与男性在争斗中的如鱼得水,只是在两者之间,他自己却迷失了。
很想用两个刻薄的字形容这电影——垃圾可无论如何,总还是有些于心不忍最起码,cast还不赖黄秋生,任达华,方中信,这3个越来越有男人味的老酷哥一出场就让人有还想看下去的念想更何况还有黑帮老大专业户曾志伟,以及内地影帝刘烨不过刘烨在这片子里算是废了……想在香港发展也不用这样毁自个儿看得出,剪接和过场做的很用心玩了很多花样,放了很多心思只是,越是这样,越是让片子有一种太浮的感觉完全没有了黑帮片应有的凝重真对不住导演一番苦心的用大气恢弘的音乐来营造气氛特别是其中的两段动画,本身美的很单纯但放在电影里……失败此外,编剧让人有拖沓之感用林嘉欣来出演大姐头的角色,是比较有票房吸引力的想法无奈,林嘉欣实在是拿不下这种类型的角色即使摄影哥们用的角度都那样了,还是毫无霸气她现在的深浅,只演出大姐年轻的部分就该over了不难想象,如果这个角色换吴君如来演,效果会是如何不同林MM另一个很失败的片断是她打儿子的那场戏情绪明显太不到位,毕竟还稚嫩,阅历问题而且,抽儿子嘴巴前后两个镜头之间,明显情绪衔接不到位以至于导演后来不得不只用她的声音来唬弄过这场也不难想象,而如果这场戏让潘红来演,她会表现出怎样内敛的神情片子里让人找不到北的地方还很多海边救人的桥段真是白痴到极至而后和白痴快递造型的小红帽再相遇,更是可笑的让人抓狂还有那富丽堂皇的佛殿,简直就是巴洛克式的教堂主持带发修行,竟然还有一辫子这还不算,后来还穿着雪白的袈裟,很帅的用武士刀砍人切菜玩有意思的是,寺内除了主持,似乎没有其他和尚了奇怪,是谁来点这上千只蜡烛的呢?
是谁把佛殿擦的更法国餐厅般亮堂的呢?
哦,不,哥们记错了,最后出现过两个武生,跑的衣袂飘飘,花拳秀腿了两下结尾,大型碰碰车派对型车祸后竟然出现偌大一个黑帮团体对一个小mm上下集体紧张,人人神情焦虑的场面算是明白了,原来根本就一大型偶像club,顶着帮会的头衔,追星而已最终关于开心的台词,关于生日的设定,还有结尾歌曲的风格让整个电影风格忽然为之一转,成了一青春励志的偶像剧,导演不可谓用心不良苦全剧唯一一个让哥们不骂娘不嘲笑的场景是在该剧中超低水平演出的刘烨叔叔,死的时候,拿出手机来电显示上显示对方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她’ok,总之,演员都不错,演的都很烂,导演一定是很努力但,努力不是制造垃圾的借口,尤其还浪费了那么多好演员
原来黑帮电影也可以这么拍,五年前的这部电影令我很惊讶。
不过,细想想,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呢,只是你看电影的态度罢了。
对于众口一词的烂片,我不能苟同,导演有很多想说的话,我能感觉到。
虽然我也说不清楚。
一个黑帮老大的死,本来就是注定的事情,正如元华所说,你这辈子呢,做了两件好事.一,盖了一所庙宇.二,救了个小妹.那又怎样?.你不也有报应! 黑社会本来就是一条绝路,不是横死街头,就是被兄弟出卖。
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杜琪峰在《以和为贵》已经说过,入了帮,不做也要做,你没得选择。
我感觉这部电影大概想说的是,虽然开头无法选择,但是结束我们可以选择,为了家人,我们可以拿起刀,也可以放下刀。
只不过,我觉得导演没有阐述清楚这个问题。
而或是,这样选择了也是一样的结果。
其实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恨也可以变成爱,兄弟也可以成为敌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世界,元华有句话我很喜欢,慈悲用错地方,最后只会伤害自己。
你面对狼,讲一堆狼不吃肉的故事,只能是一个笑话,佛尚降龙伏虎,对待恶人,只能以暴制暴。
用亲情和爱去拯救世界,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让一个涉世未深的羊去统领一群狼,只能有两种结果,羊变成狼,亦或是狼吃掉羊,纯洁和简单在某种环境下就变成了笨蛋的同义词。
,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高一,那时还没有很透彻和深刻的明白这部电影.刚刚在电视上重温了一次<阿嫂>.真的真的很垃圾,完全没有黑帮仇杀的感觉.像是小孩子游戏一样的打斗,而且格外的不真实.最后撞车大战之后,他们那些黑衣西装人竟然一同出来推车,装完人又推车,难道在玩碰碰车吗?最唐突的一幕是最后林嘉欣的一句对白 "因为她可以改变世界"彻底晕倒.感觉一部黑帮片变成了文艺风格,而且文艺得不深入,黑帮就更不想提了全靠一众明星撑场,如果他们开拍<黑社会3>就好了.呵呵.导演应该去拍青春文艺片吧,港产文艺需要你
看了《阿嫂传奇》,原因是自己对于众多影帝主演的黑帮题材的港片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光是曾志伟,任达华,黄秋生这几个名字便足以吸引我的眼球,加之刘烨在里面亦有角色,无比欢喜。
然而最终还是失望结束。
下载电影前,大略的看了下影片介绍:香港最大家族社团领头人百德(曾志伟饰),把被仇家(林嘉欣饰)追杀全家的朋友的三岁女儿菲比(刘心悠饰),从枪口下救出,收为养女。
百德准备解散家族社团引退江湖,带着养女菲比移民海外,却突遭暗杀身亡。
菲比此时已成长为亭亭玉立的清纯少女,迫以“阿嫂”的身份,应对家族社团内部纷争,逃避追杀,参与仇家的谈判……最终,一个柔弱少女将如何平息这场剑张弩拔的社团纷争?
看后面的几句介绍,感觉似乎很有故事,影帝聚合在一起飚戏,黑社会题材,养女成为“阿嫂”,这多么让人期待。
再看导演:黄精甫,好感来自于他的《江湖》,记得他凭着这部片获得去年还是前年的香港电影金项奖的最佳导演新人。
当时就觉得,作为一个新导演,能拍出〈江湖〉来,的确不错了的。
于是想当然的认为,《阿嫂》应该不差。
开始上半集的前部分,感觉还是不错。
尤其开头吊足胃口,几个影帝各自出招为后来所谓“阿嫂”准备礼物,来头不小。
出来个新人,众影帝甘愿绿叶,这时候的我猜想着下面这个“阿嫂”在应对家族社团纷争中一定如何如何。
但接下来只能慢慢失望,慢慢没了兴趣。
感觉剧本头重脚轻,完全没了说服力。
什么阿嫂平息社团纷争,感觉狗屁,啥都没有做,就在结尾感化了所有黑帮成员,使他们弃恶从善。
简直乱弹。
导演和编剧也太天真了,比童话还童话。
我完全无法接受。
其实本来好好的题材是可以拍出点东西拍出点内容来的,可以好好将这个阿嫂应对黑帮,改变黑帮拍出故事来的,可却是如此手法,无语……加之无法接受的什么“小红帽”,乱七八糟。
感情模糊,和她逃避追杀的那场戏也是无头无尾,看得不知所以。
还有另一个阿嫂,林嘉欣的戏分少的可怜,也没演出两代阿嫂的冲突。
和前面交代的仇家追杀,十五年后怎么样都没个交代,连接不上,实在太虎头蛇尾了。
还有结尾,大型碰碰车派对,实在可笑.感觉这样似乎是在用滑稽的手法加大电影的制作成本,以增加宣传的噱头.除此之外毫无意义.想想刘烨,也觉得不值。
感觉在里面又被浪费糟蹋了。
其他影帝亦是如此,完全浪费,更谈不上什么飚戏。
每个角色都笼统而过,根本不能表达出来他们在里面的效果。
简直就是看秀。
失望!
失望呀!
尽管实在失望,但是中途的的一些镜头和剪接还是很赞的,给了些些惊喜。
象开始没多久,曾志伟从音乐比赛场出来后,各位影帝坐在车内,然后曾老大抛出几个硬币,这个慢镜头还是很喜欢的。
虽然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拍摄或剪接手法。
还有后面刘烨和刘心悠在车内对话,没用传统的拍摄手法,也没有路灯之类的光线照明,只让镜头转换,黑色的光调在两人间来回移动,这样的效果表达用在这感觉很新颖,比较少见。
还有一段是用漫画手法插入刘心悠幻想和小红帽一起奔跑的场景,以及失去爸爸曾志伟的哭泣,也是都用了简笔画的形式,这样在以往电影中也很少。
所以很喜欢。
恩总之还是觉得片子是失败的,烂遗憾
黄精甫是不是拍MTV出身哟,半小时内我真睡着了两次,我是冲着演员阵容买的碟,真可惜了一大帮实力演员哟!
可惜我的15大洋哟,有想要的没,全新,白送!
一直想看这部片,吸引我的是这部片的阵容还有这种极具创意的海报,最后的晚餐之香港黑道版。
但是周末看完以后,发现自己期待过高了,这部片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期望中,我以为这部片可以达到无间道的高度呢,结果,这部片让我失望。
情节过于简单并且不够真实,后面的结局也过于人道主义的不知所然,一部我不推荐的电影,但我推荐这张海报。
曾志伟、黄秋生、任达华、方中信、元华、廖智超、林嘉欣、谢君豪、刘烨……再加上没什么名气的女主角刘心悠,阿嫂更像是一场大牌们的聚会,其情节设计却是蹩脚得可以,于是谓其堆砌。并不觉得这部影片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只为大家看明星养养眼,再捧捧刘心悠罢了。
为什么要请一群大咖影帝来把一部黑道题材的电影拍成文艺片,令人费解。剧情印象不深,但脑海里一直记得小时候香港媒体报道的一群影帝齐齐为刘心悠搭桥铺路,当年真的觉得她好惊艳,笑起来有酒窝好看极了。然而结果有点“差”,主要还是剧情的锅,看影名以为是“阿嫂”历尽千帆,登顶大杀四方,事实居然是她狗带了,满脸问号??
那个时候觉得这样是电影讲的黑社会太那啥了,现在看来,浮云啊。
我不觉得关阿嫂什么事~
港片难以重现无间道的传奇
觉得林嘉欣演得大姐太好了。。。曾志伟很囧。。。。刘烨略囧
撒烂片子,哈搞不理起额
都什么跟什么啊~ 算了 这2星全给心悠的~
我很真心的喜欢这部电影……它的色调,它的节奏……
大家不要加入黑社会了 支持慈善事业吧
模糊记得以前看过,但没什么印象,今天从电视上看到一点,重新翻出来看,挺好的,方中信,我喜欢的。
演员都很出色,尤其喜欢林嘉欣的演技,只是所有人凑到一起却没能讲出一个很好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
看了《阿嫂传奇》,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部黑社会争斗为背景的港片。不禁跟杜琪锋的《枪火》联系在一起了,里面同样也有黄秋生、任达华,几个熟悉的身影。可风格却迥然,这部片子更多的走深沉的西方的风格多了一些,没有太多争斗的场面,多了几许对话和表情来讲述电影的内容,还有就是通过服装来表现,记得特别是最后撞车后洛华(林嘉欣饰)和任达华抱着菲比出来的那一个场景,洛华是白色的,任达华是白灰的,其他人是黑的,而菲比却是红的,似乎传达给人的一种视觉信息。尽管她这样的举动似乎为了戏情节的安排,而做的效果
11年前的电影了好吧 赚了我的眼泪 刘心悠早期作品呢,演的很好~~好喜欢刘烨当她保镖的感觉 刘烨给她挑鱼骨头 真逗,第一次卡着她了。第二次也没有吃。。。。
2007年
“这种感官的重新配置,除了彰显自由外,有否同时制造多元,让我们看到一个新世界的可能?黄精甫的作品,似乎就是缺乏了这方面由美学转换为政治的有意识空间,令电影的层次无法提升。它们拒绝被阅读,也实在没有什么可阅读。”(彭丽君《香港黑帮的边缘》)
林嘉欣第一次让我失望鸟
一星都嫌多。
清秀的心悠美女出道作品
喜欢刘心悠,喜欢她死的时候属于江湖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