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乐队

乐队,Follow Follow

主演:赵怡文,江雨晨,中野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乐队》剧照

乐队 剧照 NO.1乐队 剧照 NO.2乐队 剧照 NO.3乐队 剧照 NO.4乐队 剧照 NO.5乐队 剧照 NO.6乐队 剧照 NO.13乐队 剧照 NO.14乐队 剧照 NO.15乐队 剧照 NO.16乐队 剧照 NO.17乐队 剧照 NO.18乐队 剧照 NO.19乐队 剧照 NO.20

《乐队》剧情介绍

《乐队》长篇影评

 1 ) 歧视女性 太糟糕了

听朋友推荐看的。

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心的电影。

所有正常的女孩都应该有这感觉。

小一号粉色的电吉他,上吉他课瞌睡,给科本上香,是所有男人的附属、崇拜者、缪斯,就是不是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人。

自己想组乐队没组上又回去新裤子干嘛呢?

还以为要讲讲挂盒怎么成立的,结果又是网传梦姐因男人入队的事件。

凭什么女人就不看书 ,不懂音乐,就是脑残粉啊?

里面傻缺的事都让女生干了,全是傻白甜。

你喜欢科本,写自个儿梦见科本抱他就行了,换个女人抱干什么?

 2 ) “我觉得周围人都是傻缺”

真香警告。

彭磊导演参加了2019乐队的夏天,被关在一个屋子里,还喜欢上了其他的乐队,甚至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感情,甚甚至亲口承认了这是一种练习生的魅力😂。

说实话,新裤子又引领了一波潮流,大众开始欣赏真的的摇滚了,我就是其中一名。

回到电影,电影很静,拍得像纪录片,所以故事情节也很淡。

让我最深刻的是几个长镜头,第一个是女主放学回家,会碰到猫猫狗狗;第二个是她背着吉他跨过书丛,这段足足有3分钟;第三个是和男友走在什刹海的冰上,镜头里他们没有挽手,甚至有点距离,没看到他们张口,但能听到他们的对话。

这四段的背景音乐是最喜欢的,平静中带着迷茫、期待、希望、撼动。

音乐引人入胜,我像是女主,一直在走,并且像平时一样发起了呆,但是觉得这也挺有趣了。

总共看了两遍。

第一遍看了很喜欢,一方面喜欢文艺片,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摇滚对彭磊的莫名其妙的敬佩和向往(居然拿了奖)。

就觉得他们没钱还敢那么酷,不怕人嘲笑,这很符合教科书上传授的关于“高尚”的定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物质所困。

还有一点是我和女主有着相同的经历,有些共鸣。

虽然心中有了关于未来的大概方向,但还很弱小,也没人愿意引入摇滚圈,练乐器也练不会,还没有发达的互联网!

谈了一场啥也不是的恋爱,男朋友只会说“我不属于这里,我也不会属于你”这种非主流语录。

烦躁!

看第二遍的时候,不喜欢了,有点难过。

跟彭磊不喜欢《背着吉他的少年》一个道理。

这其实是很难捱的一个过程,我想彭磊也不想回到这个过去。

电影到了最后甚至还是迷茫,难受死了。

不过有场烟花保命,没有难过到谷底。

女主成长史也是中国摇滚乐的成长史。

刚开始懵懵懂懂,崇洋媚外,到最后我不想模仿你不想跟随你不想变成你。

其实我觉得中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2020年,从一个小学生变成现在的大一学生,从模仿到独立,这都是个过程。

中国摇滚乐会越来越好的,虽然我不懂音乐,但就是喜欢新裤子这种简单又深刻的旋律和歌词。

还有,偶尔别臭屁了,周围人不都是傻缺。

 3 ) 我少说两句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4 ) 不会画画的摇滚乐手不是好导演

看过彭磊的书《生命因你而火热》,电影《乐队》里很多部分都像彭磊的自传(跟半夜坐飞碟来的已故音乐偶像在一起睡觉和失落时获得的陪伴,很魔幻,也很真实,每一个拥有哪项热爱的人,一定都有这样无数个黑夜中给予自己指引的前辈)。

许多细节一本正经的外表下,都带着内心对现实的种种嘲讽(这很彭磊),包括创作与市场需求的冲突。

女主赵怡文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宠辱不惊得仿佛性冷淡,但就像歌里唱的“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感觉桂纶镁、周冬雨貌似也经常出演这类型审美的角色,不过很喜欢本片女主清新脱俗又内心笃定的气质。

)一个早熟懵懂青涩聪慧(外表也许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孤僻但实际上有自己的小宇宙,视身边人为傻逼,音乐是无聊生活里唯一救赎)的摇滚少女,在乌七八糟的摇滚人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是至纯至真的那个。

挺享受这部片的节奏,慢慢地,却让人没有不耐烦(这一点和彭磊也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是每一个镜头都看得很舒服(当然跟女主颜值也有很多关系),像一首歌的主歌(叙事部分)和副歌(间断出现的唱的部分)交替荡漾开去。

当迷上一个人的时候,果然研究他的一切都堪比看侦探小说,在电影《乐队》里再一次认识了彭磊,和他走过的路。

 5 ) 《乐队》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7月北京加映2场

7月放映分别是7月14日周六下午4点,7月25日周三晚7点30分(主创到场!

)相关讯息请看百老汇电影中心网页http://www.douban.com/event/16797768/

 6 )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导演彭磊及主创将出席上海的活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啦!

 7 ) 我不想模仿你,那么我的出路在哪里?

今天二刷了彭磊导演的电影乐队(follow),感觉比第一遍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还是想随手记下点什么,因为过不了多久就要开始遗忘。

用记录的方式更能够留下一些东西来,我是这么认为的。

二刷相较于一刷的好处在于,不那么会被影片的外表所带着走,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其表达的内容上。

影片的中文名字叫做乐队,英文名字为follow,翻译过来就是模仿。

彭磊将其影片的主旨放在了英文名里。

讲述了一群心怀被欧美摇滚所吸引,怀一腔摇滚梦想却因自身功底不扎实、国内没有良好的土壤而感到前途迷茫的中国地下摇滚青年。

他们看上去有些狼狈不堪、装逼过头。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单纯而真诚的。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当时中国地下摇滚圈的现状。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Even这个女孩儿了,虽然我不可能成为她,但她更像我内心的一部分缩影。

她听nirvana,爱柯本到癫狂。

她是披着皮搂儿穿着花裤子背着不会弹的电吉他在街头和livehouse晃悠的北京女孩儿,她想玩摇滚,却什么也不会。

她想站上舞台,想玩男的,却没有人等待她。

彭磊让女孩来做乐队电影的主人公可真是太高明了,她就像带着一道光一般,承载了太多男孩无法承载的东西。

当然还有中野阳、小P、小武几个熟悉面孔。

可能由于本来就是圈内人,气质什么的不用演就对味儿。

我还挺爱这片儿的一股拙劲儿,不管是人物表现还是拍摄。

就像是彭磊本人的呓语,不加修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小P介绍自己收藏的吉他,到中野阳大谈日本文学。

女主和朋友在野地里采草叶子,再用剪刀剪出大麻的形状。

说好听点叫拙意,说难听点可真是透着一股二逼的气息。

但二刷的我竟渐渐觉得这种处理还挺绝的。

当然还有彭磊一贯的蔫儿坏劲儿,例如每片必有的搞gay情节,客串自嘲等等就不多提了。

再回到标题本身。

影片20分钟的名场面,中文瞎逼翻译版smells like teen spirit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

玩乐队的音乐没学会多少,装逼睡果吸大麻倒是学得一套一套的。

唱片公司不支持、市场没前景。

那么中国到底有摇滚乐吗?

柯特的鬼魂离开之前对女主说的话,似乎表明了彭磊本人的态度:“中国有很多人一直在呼唤我,所以我就来到了这里。

但我不属于这里,我不属于中国。

”虽说悲观了些,但事实如此。

如若音乐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表达,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没有真正的情怀、血性与魄力,中国就永远不会有摇滚乐。

但在我看来,这样一批音乐人其实已经有了,只不过他们的数量还太少太少,市场给他们的回馈也太少太少。

其实无论摇滚还是流行,多一些自我,少一些跟随,那就是成功的,无可否认的。

毕竟音乐无高低,表达无贵贱。

 8 ) 我就随便写 你们随便看

早就听闻新裤子的彭磊是名新锐导演 今天得以有幸一观其究竟不得不说彭导演还是动用了不少圈子关系 蜜三刀 重塑 Joyside...题材其实很好 但是就如同电影所表现得那样 中国摇滚的处境基本属于尴尬又游离于主流之外 就和片中小P说的一样:“哪怕崔健走了摇滚也在中国火不起来” 多少有志于摇滚的青年又都被生活所逼迫但的确又存在像中野阳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朝三暮四又不思进取的颓废人物 而女主角空有一颗摇滚心又不练琴又只死磕Grunge视科本为精神偶像 你说这样能好的了吗 个人以为就是Sid 科本这样的人带坏了一群懵懂的小少年细节挺有意思的 什么张炬和麦卡特尼的贝斯啊 在琴上画Dick啊 跑到荒郊野外找weed啊...感觉 我不想失去你 的这个不插电版还是挺好听的 貌似是旅行团唱的 照例贴个地址吧http://www.xiami.com/song/1769244650?spm=a1z1s.6632057.350708705.1.EeAM6E总之感觉这部片子看下来对中国未来的摇滚发展更迷茫了 不是没拍好 是没Get到点

 9 ) 飞蛾扑火的跟随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

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

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

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

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

“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

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

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

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

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

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

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

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

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

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

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10 ) 因为知道<乐队>是彭磊导演的,所以我去看了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乐队》短评

去掉所有ost我可能不会喜欢它。后半段每个ost一出来就一直掉眼泪,我看懂了,导演意识流文艺片我看懂了。孤独、困惑、梦想、自卑、摇滚乐、青春、渴望...那个女孩就是我自己。彭磊比我看得还清。

7分钟前
  • Gummo
  • 还行

彭磊你真有病

10分钟前
  • 冷场
  • 较差

彭磊装疯卖傻的拍了部当下中国"摇滚"青年的电影,效果竟然比有些苦大仇深的纪录片还好,笑点太多了,还有从头到尾故作正经的神经气质。就是无对白处镜头和配乐都过于单一,花伦的歌好听但用的太过就带不进情绪,有几段剪的点也好奇怪。哦,旅行团那版[我不想失去你]放后海漫步那段还不错。

1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两女主演也演的太差了吧,各种生硬不自然,演员还是要花点钱找个好的吧

15分钟前
  • 带刀侍卫呀
  • 很差

别总是抿嘴,自信一点,抬起头来,别让头发遮住了眼睛

17分钟前
  • 正义的伙伴🌟
  • 力荐

外行人真心拍的作品,说实话从剧本到摄影到音效都什么也不是,看得出成本不足可能就按照故事版拍的。但片子的视角和几个小构思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努力。片子很搞笑,但仅仅对于有情感共鸣的人而言,我想,制片方哪怕多投入一些,效果就会翻翻。可怜的独立电影呀

19分钟前
  • 语焉
  • 还行

SIFF 虽然不迷恋某个乐队但也有看懂一些微妙的讽刺,男导演超会拍男性哈哈哈哈

23分钟前
  • 木春
  • 还行

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摄影都是帮着拍的朋友吧,加进去的感觉也够“彭裤子”固装文艺了。特喜欢看他安排几个完全说不上话的人物对话,尬到无法直视屏幕。

26分钟前
  • 骨亠
  • 推荐

挺感人的,虽然俺一个摇滚白痴对其中一些段子不懂。。一星给中间出现的“推荐到广播”,哈哈哈哈

31分钟前
  • 豪子
  • 推荐

想起去北京找你玩时,你跟我说的和某个乐队的故事。我们心里都有一个乐队梦,放肆 张扬 艺术 无所畏惧的。但其实当你慢慢走进他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梦平凡无比甚至比想象的更简陋不堪。谁真的能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呢。大概很多事物都不过如此罢。

36分钟前
  • 苏禾
  • 还行

我承认,是荒诞,是有趣,是个性。但是,本身我就挺烦音乐节这些的,算我俗也好,算我土也好,算我没品位也好,看了一点《乐队的夏天》我真的欣赏不来,看了这个电影我更坚信我和摇滚是两个世界。

41分钟前
  • 六条叔叔🌈
  • 还行

看了下公映版,才发现在里面有个镜头拍了我。

43分钟前
  • 牛 牛 嘎
  • 推荐

怎么说呢,闲得蛋疼,三星鼓励,撞见华东。

44分钟前
  • An米
  • 还行

对青春骚动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主打一个心痒痒,哈哈。配乐有点泛滥,就说是搞音乐的吧但是也要收着点哈。与《北京杂种》的气质完全不同。两个新人女孩儿是全片的灵魂,于这么“重口”的题材中加入了清新质朴的亮色。

47分钟前
  • 影左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哈,不是因为彭磊滤镜真的不会看,太好笑了其实彭磊也算是聪明了,他选用了新人做演员,所以基本上对话都是很简单的,用大段的空白和长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于晦涩和不成体系,导致整部片子,如果没有彭磊的光环加持实在是太难看了。

51分钟前
  • 光与影
  • 还行

幸亏生病没看首映 即使那么喜欢彭磊 但看到舞台边缘的囧境 那时候那么无聊的快乐 挺不好意思

56分钟前
  • 不加标点KilLk
  • 较差

科特大亮!

60分钟前
  • Nicotineblue
  • 较差

结尾的感觉真是太对了

1小时前
  • zkback
  • 推荐

甜萌笨。音乐太满

1小时前
  • 红鱼
  • 还行

还有imdb编号捏

1小时前
  • kulili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