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美丽》,威尔史密斯继《七磅》后的暖心之作。
天然丧又温暖的气质。
精致的剧情安排。
故事性和诗性都充斥着。
广告商霍华德丧女后一蹶不振。
公司濒危三个合作伙伴止损,录下演员扮演霍华德三个幻象“爱情”“死亡”“时间”对话情景,而三个伙伴现实遭遇刚好与三个观想主题呼应,双扣的结构,与埋伏好妻子温情守候最终开解的线交结。
有故事有感情好演员,说起来可能是我的缘故,原先最爱的这种救赎故事类型没法打动我了。
情节铺陈得可能刚刚到那个点了,笔锋一转去了别家。
百来分钟要讲好总分总三个主题四个故事确实有难度,而费这样笔力试图证明自己并不冷漠也是悖论而无力的。
或者这是故事本身的意图,点到为止,透纸的墨留给余韵。
不至于用力过猛,当我们谈及人生的时候稍稍勘破肤浅就容易把握不住火候,而当我们再度费力去试图把握火候时,丢失了生活本身。
有些人要真实有些人要快乐,更多人浑浑噩噩不知道要些什么,或借别人的或袭别人的,也慢慢假装自己要点什么,并以为自己真的要这个。
绕开绕去,装逼装得烟雾缭绕的。
这不是文字本身的意图。
它在这里,它不为你写作、呈现、交互。
如《第六感》里情节安排的,人人如鬼,都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
这不是坏事。
《附属美丽》的败笔可能也在它试图去升华点什么——通过模糊现实和故事之间的界限。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文字和思考。
不止一个人觉得想反驳和吐槽,真实的人不是这样子的,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不一定要上纲上线上价值。
不一定要刻奇。
不一定要用花里胡哨的写法好为人师的说教。
不一定有那么多人愿意听。
——让我们回到这段主题句。
电影里穿插着略显浮夸的咏叹,关于死亡关于爱卿关于时间。
不够诚恳地话,容易跳戏。
是的,因为我们现实生活里不这样。
——而我们在面对一个严肃而永恒的话题时,带一点古典的处理与诗性的礼敬是恰当的。
无意自我辩解,而文字本身自我表达自我接洽。
通通到这里会师。
有意思的是我不觉得电影触动了我点什么。
但它激发了我想动一动的念想。
就想主角签字回归理性那段般突兀。
我们认为悟道是渐进积累一朝顿悟的,它应当有个仪式才符合逻辑。
但这是生活如同你所强调的,变化不是你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变化是今天早点睡明天晚点起。
是减少不开心时的转移性摄入。
是开窗透风。
是按时吃饭。
有时没头脑,有时不高兴。
月亮忘记了。
看到很多对这部电影的差评,嘲讽。
不可否认,本片包含了几乎全部老掉牙的好莱坞圣诞暖心元素:大牌,圣诞街景,圆满收场,看似出人意料但完全在观众预见之内的片尾转折。
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使是这样一部看似陈词滥调的鸡汤片,在不同的人看来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大家没有必要使劲抹黑。
电影的初衷只是想说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时间,爱和死亡,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而当你经历了不可承受之痛以后,反而更能察觉生命中的哪怕是最微弱的美丽,至少这是我的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剧情如何的俗套,如何商业其实都在其次,只要能触动我们心里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希望,珍视,那这部电影就不该承受差评。
刚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一个疗愈塔罗公众号一篇推送中,我那时 也是接触神秘学有一段时间,看到里面所说的刚接触这些从自我掌控到想知道命运从而变得痛苦,觉得感同身受。
虽然此片在豆瓣评分并不高且被大批“影评人”称为鸡汤,但这些看看就好了,还是要保留自己内心一片净土和专注感受自己当时的感受。
由男主写给死亡、时间与爱情的三封信开始的故事,其中让我突然有一种“你是无限的”感觉的就是剧中关于时间的语言。
时间不是从早到晚,也不是从一月到十二月,这只是人类强行定下的规则,而时间本就是虚幻,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不过也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感受。
有了这样的认识,许多对于时间的焦虑,自己完全可以使其不复存在。
你是万物,是无限,你自行创造你周身的一切,只需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
还有,当你越在意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好时,反而会失去过程中的美丽。
而电影让我更加恍然的是,结果是无法预测的,你每一天每一时刻所做的事会自然导向某个结果,若过程中一直感受到快乐和美丽,结局那个节点可能会被无限延伸成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戛然而止在一个不太理想的位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你所感受到更多的是美好,因此,不要为了执着于结果而失衡于过程。
也相信自己,力量源自我们的内心。
同时,“爱是不连续的,是发生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在亲密关系中,也不必过问:“你会永远爱我吗?
”本身即是悖论,我们只有不求回报无私的爱,与那一个个共鸣的瞬间迸发出的,源自内心的,自己能清晰体察到的“爱意”。
愿你时刻将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当作重点。
老实说,刚开始看到这个片名时,我是拒绝的,即使有威尔史密斯,爱德华诺顿,凯特温丝莱特这样的大腕,这也是属于劝退系列的片名,初始我一度以为是翻译的问题,后来看了英文片名 affiliate beauty,没毛病。
看完下来,其实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很温馨,煽情但不过火,剪辑很棒,大部分演员表现出色,影片完成度很高,即使故事情节有些扯,但也还在正常范围内。
之所以票房口碑不太好,个人之见,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这个片名实在莫名其妙,附属美丽是个什么东西,没人能说没明白,尽管影片已经尽力在铺垫了,例如,一开始,威尔史密斯在说 why 时就强调connect,后面引出love,time,death。
附属美丽也是一种链接,但是这个概念不讨巧,完全多余,相比威尔上一部同类型的文艺温情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就通俗直白多了,可以说,硬塞进这样一个概念,不仅破坏了整个故事结构,还让观影的观众一头雾水,更是挡住了那些还没进影院的观众。
二、演员方面,这个片子硬说威尔是主角实在有些勉强,他在整个影片里,没有诺顿、凯特 、海伦戏份多就算了,甚至娜奥米和奈特莉都比他抢戏了(这二位倒是给了小惊喜,看来年纪见长后,凯拉也终于慢慢摆脱花瓶的定位了,还记得她在里lvoe actually 出场惊艳的样子),而且全程一张郁郁寡欢的长脸,完全看不出演技,虽然威尔也不是以演技出名的,但实在说不过去。
三、影片虽然明星很多,但都没有能抗票房的,威尔原来可以,现在也走下坡路了,何况这不是他擅长的类型电影,在电影里也没有体现主角的地位。
总之,不纠结附属美丽的话,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讲述了一个失去年幼女人的父亲如何在三个朋友的帮助下走出痛苦和阴暗,帮助的过程很特别,他们找来了三个演员分别扮演,死亡,时间,爱情,与男主角面对面对峙,同时男主角的妻子以陌生人的身份也出现在男主角的生活中,整片没有高潮,最大的高潮或许是他第二次面对死亡,时间和爱情的撕吼,其实我没感受到哪个时间点是他转变的点,也或许转变是一个内化的慢慢的过程,我们不能轻易感觉到。
最后男主角在妻子的引导下,说出了自己女儿的名字,说出了女儿生病去世的事实。
这个说出来意义好大,对他而言意味着面对。
他们重归于好,重新手牵手面对生活。
最近经历太多身边人因为癌症离开的。
同事的父亲因肺癌过世,奔丧完回来她整个人都瘦了好多,魂不舍舍,时不时后悔没能够多陪父亲一点,没能在可能的时候带他去更多的地方去走走,我们都是远嫁的女儿,在异乡他地少有机会能与父母相处。
晚上和她聊天,说起父亲临终前对生活的不舍,对儿女的不舍,平时硬朗固执的大东北爷们哭的像个孩子。
她对父亲充满愧意,我们总会遗憾自己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我们总以为还有好多好多时间和机会。
而生命有时候又那么脆弱和无法控制,那就把握能在的每一天吧。
博客名:蓓蓓的电影世界现在坐长途飞机成为了我最佳观影时间,这一次我从成都飞布拉格的来回飞机上,又看了三部电影,很巧,都与“爱,死亡和时间”相关。
《附属美丽》其实这三个词都出自这部电影,毕竟里面出现了直接以这三个词语作为身份的人物定位。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让三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把所谓的虚拟事物:“爱”“时间”“死亡”以人的身份亮相。
本片主要是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广告人因为女儿的死亡而一蹶不振。
广告公司合伙人一方面为了利益一方面为了情感,雇了三个人扮演“爱”“时间”和“死亡”,试图与威尔史密斯交谈,从而引发的一系列身边所有人对“爱”“时间”和“死亡”的反省并且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所以,本片是一大碗心灵鸡汤。
我一直都觉得美国人拍这样心灵鸡汤的影片不够聪明,这不是他们擅长的,毕竟美国大多数人的神经比较大条,无法像日本此类型的电影那样心思细腻,能完美的拍出没有太多诟病的心灵鸡汤的美国电影比较罕见。
所以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把过多的“道理”以说出来的方式在呈现。
其实所谓的“道理”和“心灵鸡汤”其实真的不是靠说的,是靠一些生活方式的演绎而让观众体味出来的。
这才是最聪明也能最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做法。
显然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过于厚重和巨大,导演并没有如李安,诺兰等导演那样的深厚功底能把这种细腻的人类复杂情感完美表达出来。
但是我依然还是感动cry了。
我一直抱有的座右铭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所以本片真的就是大事,我也许无法理解丧孩之痛,但是我也体会过至亲去世给我带来的巨大冲击。
哪怕岁月流逝,那种突然想到最爱的人已经不在的事实也是能够一下子击中内心最痛苦的部分,在深夜的晚上不自觉突然泪泉涌下。
“爱”“时间”和“死亡”是人类三大永恒主题,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彻底搞清楚这仨大主题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其实人这一一辈子就是在试图真正了解它们三个的意义过程中走到终点的。
有人爱,有事做,有饭吃,是我们给“爱”“时间”和“死亡”最好的交代。
《明日的我与昨日的你约会》很巧,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时间”“爱”和“死亡”的。
你相信平行世界吗?
本片就是讲的两个注定要有一场恋爱的人在5岁到35岁之间,你的昨天是我的明天,我的明天是你的昨天,时光是完全背道而驰,所以,他们的恋爱注定短暂而又刻骨铭心。
这是一个巧妙的安排,日本纯爱电影也挺爱在时间上做文章,比如《你的名字》也是如此。
但是抛开不现实的部分,我其实从这部电影里感受到的是,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人注定是过客,不是吗?
只是这部电影给到的结束这场恋爱的客观因素是时间。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从相识到相恋,再到分开,也是一段恋爱的结束。
我们往往感动于电影里那些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分开的爱情,为他们心痛,为他们落泪,为他们遗憾。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惋惜过那个曾经陪你走过一段路的人?
哪一场恋爱的分开不带一点遗憾和难过?
只是,时间给了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我们常常说,失恋之痛交给时间。
有些人会很快,有些人会很慢。
但是总会好的。
时间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带来很多东西也能释怀很多情感。
用斯嘉丽在《乱世佳人》里说的一句话来表达失恋之痛:我从来没有耐心把破碎的东西补好,我宁愿记得它好的时候而不是看着那伤疤过一辈子。
”《因为爱》对,在飞机上把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影片轮流看了一遍。
最后看的是韩国电影《因为爱》。
这部片子又是如何体现“时间”“爱”和“死亡”呢?
因为男主角一出场就出车祸出于死亡边缘,然后灵魂出窍附体在不同人物身上,像丘比特一样把附身之角色快要濒临死亡的爱死灰复燃,再讲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发酵,自己从死神手上神奇脱身并找到了一生所爱。
我最佩服韩国人的一点就是能把老生常谈,老套俗气的故事拍出小清新,拍出爱来。
无疑,虽然我明知道老套,但是我还是感动了。
本片是为了纪念韩国著名音乐人柳,而柳在夏曾凭借《因为爱》一首歌成名于韩国乐坛,却因为车祸英年早逝。
爱有悲有甜,甜应大于悲才叫爱。
影片结局的甜蜜,足以把我生活中想要缅怀的忧伤淹没,因为爱。
因为看《因为爱》,所以听《因为爱》。
吐槽下片名中文翻译烂到连主题中心都没法表达出来,看了半天都不懂哪里是附属美丽。
然后看了别人的解释:附属美丽,指的是不要只盯着你focus的事,多notice一下它周围的事情,它附带的东西也很美。
她对haword说,you lost child ,it'll never be fixed.所以,那个选择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成为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心结。
午夜梦回的时候我也会留下眼泪,每年固定时间会去山上替她点上一盏长明灯,无论什么原因我不要她了,都是我的错,连一个名字都没来得及给她,唯有不灭的灯延续我对她的思念。
不知道别人看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自己最明白内心深处不愿意被揭开的伤口,我愿意伤口腐烂,我只focus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已经看不到周围那些附带的美丽了。
面对痛苦的时候,却连痛感都失去了,唯有每年失去她的日子独自待在房间重复想着医生说的那句,都有心跳了呢。
就像电影中,平安夜,haword敲开前妻家的门,前妻无数次的问他,haword,告诉我你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那个逝去的生命就如同梦魇困住了不想要前进的人,haword给了前妻一张卡片,上面写着,if only we could be strangers again.如果可以,那就不要相遇,如果可以,那就回到原处。
是一直出现的love,time和death让他终是选择进入徘徊过的那个窗口,选择扮演着不认识的陌生人,重新和她相遇,重新开始。
我没办写悼文给她,我不敢在有人场合提起她,甚至都不会有人知道她曾经存在过。
也许借着电影能把我内心真实的感受传递给她,无惧死亡,消磨时间,无法感受爱意,这就是我不要她给自己留下的惩罚吧。
顺便说下,死亡出现穿的蓝色衣服真的不是隐喻吗?
我觉得片子给差评的人很幸福,证明那些人无需面对这种痛苦,无需体会这种被悲伤困住的无力感,这是好事。
也觉得那些同有感触的人不一定会得到治愈,但伤口的脓暂时被清除干净了,尽管之后还会任其发展,不想伤口愈合,自我惩罚如是。
从头哭到尾长大的过程,逐渐离开爱;长大的时候,一定会问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训练自己去达成设定的每一个小目标,考学,工作,创业,探险.... 这个过程有说有笑,有苦有甜,也有收获——用尽量客观的方式去摸索规律,理性的训练自己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获得每一份小成功。
同时,心和感情,慢慢的,也开始有公式,每一份爱都有原因,都能解释,成人世界,没有无缘由的对你好,或对你坏。
爱,心离得越远,伤害越小,越能出入自由敢爱,敢把心交出来,全身心投入的爱,就无法自我保护了;可以控制对身边事物的情感投入,无所谓便是无敌;但控制不了对孩子的情感,那样透彻的连接,能浸入到自我生命价值;这样的爱,是命啊,敢给予多少次?
生而为人,避无可避的几件事是什么?
编剧艾伦·里布在新片《最美丽的安排》中,提炼出「死亡」、「时间」、「爱」三要素,并把它们「拟人化」,分别让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心思细腻的美丽女生「扮演」这三样本该看不见的存在,来「安慰」丧女后一蹶不振的广告公司总监。
听起来是不是很奇妙?
除了故事脑洞清奇,片中演员更是星光熠熠:饰演总监Howard的是《当幸福来敲门》的 Will Smith、「死亡」、「时间」和「爱」分别是老戏骨Helen Mirren、歌手Jacob Latimore和似乎无处不在的Keira Knightley,而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好(损)友三人组」更是云集Edward Norton、Kate Winslet与Michael Peña这三张演技了得的「熟脸」。
Howard几年前丧女后便一蹶不振,每日只知堆砌多米诺骨牌,很少进食、夜不能寐,活成了行尸走肉,公司业务一落千丈。
「好(损)友三人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透过特殊手段得知,Howard分别给他曾经在开会时反复强调的「死亡」、「时间」、「爱」投递了信件,灵机一动,决定找人来扮演这三个对象,希望既能以此推进商业交易、又能或多或少令Howard感到安慰。
三人分别负责与扮演「死亡」、「时间」、「爱」的演员沟通,而巧合的是,他们自己也分别有与「死亡」、「时间」和「爱」相关的困扰。
片中这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失去至亲的痛苦,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
」越是刻意回避、把生活过得一团糟、试图遗忘,结果可能愈发适得其反。
「死亡」无可避免、「时间」带来好与不好的境遇,给人以治愈的能量,「爱」则是一切的缘由,藏在各种情绪当中,无论是开心满足还是愤怒忧伤。
影片试图呈现一个人遭受创伤后的自愈过程,除了沉重的对白外,也穿插进不少缓解气氛的笑料。
经过漫长的过程,Howard终于接受了事实,三位好友和三位演员亦分别得到了自我实现和救赎,片尾的画面温馨美好。
虽然Howard是「被设计」的那个,那又何尝不是「最美丽的安排」呢——片名仿佛一语双关。
如果你想在年末欣赏一部催泪的暖心小品,这部片应该非常适合。
然而,瑜不掩瑕,在颇具巧思的设置背后,有很多生硬的起承转合,当中人物亦显扁平。
Edward Norton对三位演员的发掘太过随机与巧合,Jacob Latimore与「时间」的关联性几乎无迹可寻,代表「爱」的Keira Knightley行为变化令人捉摸不透,而三位好友各自的困境,与「死亡」、「时间」、「爱」的联系简单粗暴,篇幅所限,人物像被迫注入命运,却很难令人感同身受。
「死亡」、「时间」、「爱」与Howard的对话中,则充斥着浓浓的「妙语大全」和「心灵鸡汤」感,编剧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把道理灌输给观众,对于人物的感受和变化却着力不足,说教感强烈。
至于主角,一个连自己公司被卖掉、朋友送餐上门都不管不顾的人,居然在最后突然「顿悟」关心起三位好友,并(在应该对外界无知无觉的时间内)对他们的事了如指掌,性情突变令人咋舌。
在去年的《永远的爱丽丝》中,Julianne Moore饰演的爱丽丝患上了哈兹海默病,她本是事业心很强的教授,患病后记忆逐渐退化、甚至丧失自理能力,这样的变化和「失去」,一点一滴随着情节推进,「润物细无声」,令人心有戚戚焉。
同样是讲「爱」,但片中,没有人向她抛出警世良言,而即使在她几乎什么都记不起时,依然能感受到「爱」的温度,传达「爱」的力量。
依然爱丽丝 (2014)8.02014 / 美国 法国 / 剧情 / 理查德·格雷泽 沃什·韦斯特摩兰 / 朱丽安·摩尔 凯特·波茨沃斯在《最美丽的安排》(港译)中,有一段对话是刻意点题,与之相连的是结尾的反转,内容配合出现得恰到好处的原声音乐,非常有催泪功效。
然而,从情节设置到具体落实的每一方面,都渗出强烈的「匠气」,即使努力靠各色人物插科打诨仍难以被掩盖,令人无法专心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编剧的巧思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但如何抹掉巧思中的「匠气」,让故事以更平和、自然、更令人信服、更前后一致的方式呈现,更真实、更长久地打动人心,或许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Happy Ending皆大欢喜,而故事中的主人公Howard,究竟有没有相信过「死亡」、「时间」、「爱」的「人形存在」,被这「美丽的安排」打动?
相信观众看过后自会有答案。
(合作文,八股感强烈,仅存稿在此。
原文: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12/21/010047413.shtml)
就像经典的“辛巴达”测试,鸡汤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电影传递出的关于爱、时间、死亡的意义,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和领悟。
就像有很多人给出鸡汤过剩的差评,但都无法改变它给我的触动和启迪,威尔斯密斯、诺顿、凯特、凯拉……每个角色都很精彩,他们的演技令人信服,这是一部在你生命中任何时候都能给你力量的电影
其实只想给两星的,挺好的一个故事毁在编剧手里了,多给的一颗星是给威尔·史密斯的!
无法再强大的演员阵容,剧情难免让人失望,威尔·史密斯近几年的作品都有点不温不火。
佛教提到菩萨可能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幻化万象。而如果演技用在创造幸福和生命上,那表演者何尝不像是在人间行善的菩萨。但是最后两分钟点破了反而就没意思了。装不认识这段简直了,完美致敬《日出之前》和《午夜之前》
有史密斯,一切皆可
可真是找了好一堆大牌来扔鸡汤啊…不过剧情还行,过得去。7分。不过看的是央六译制版,译制腔总会给我一种和电影隔了层纱的感觉
群星电影,但剧情稍微无聊了,最后男主怎样看化的都不清楚。。。
全明星无感系列…
如何走出丧失?本来很难说清的主题,就像电影一样,把死亡、时间与爱具象化,这样我们是否就知道怎么做了?死亡是最后的那一撇,爱是那抹相视,时间,是此刻的我们。
Retreat 20201106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就是治愈的故事,讲得很一般,剧本也平庸,大牌们演技都在线,可惜整体感觉不对味。
主题很好,卡司强大,原本可以很不错的。但是为了戏剧性而写了太多生硬的情节,虽然我有被故事感动到。而且剧本内容太满了,导致虎头蛇尾,节奏较差。
姿色平平,但是我对群星牌就是没有抵抗力呀呀呀
以death time love 三个视角来审视一个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完全正确的。三个人的人设也很巧,台词也很棒。并没有觉得鸡汤太浓。
很感人。影片设置了很微妙的对称式人物:一个失去女儿的人和另一个失去女儿的人;一个将死之人和死亡本人;一个不擅长表达爱的人和爱本人;一个错失了时间的人和时间本人;男人和女人。这种对称让我感到一种稳固、广泛到几乎遍及普世的人与人的联系,而在这样的联系之上,关于爱、时间、死亡,给我上了回味深长的一课。
寫劇本還是適合做舞台劇啊
美丽不需刻意
一大碗鸡汤都要喝吐了但我喝不完了
阵容燃爆,片子烂透,好像摆渡人。
创意真的很好诶……最后10min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作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拯救者别人的时候大家也都在拯救着自己。另外必须要提的是,这个卡司也是跪断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