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病情使她变成了一个孩子。
夜里跑出家门迷路在荒野,整日哭闹着要找阿爸阿妈,穿上漂亮衣服就不肯脱下,拿着随身听即刻随性起舞,然后就舞至了水泽的边缘。
总之一句话,她必须活动在儿子目之所及的地方,所以儿子便用一条麻绳栓住了彼此。
于是,在辽阔豁达的大草原上,儿子带着母亲踏上了溯回之路。
白天,他们遇见了迷路的小羊;夜晚,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原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竟也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以至于当死亡临近之时,如一只鸟展翅飞向天空。
在旅途行至最后的夜晚,母亲从容微笑着说:“谢谢你,我感觉很幸福”。
儿子流着热泪,解开了那根如脐带的绳子。
这一刻,生和死紧密相依、互为归途,仿佛是一颗半枯半荣的古树。
生命这场旅途,我们经历、遗失、寻找、归零,依稀望见尽头时,却总在追忆过去。
所以,无论正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请用心去珍惜这趟旅程,用心感受每一次日出日落,珍视每一个与你同行的人,勇敢积极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这就是人生,一段无法预知的奇妙旅程 。
脐带 (2022)7.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乔思雪 / 巴德玛 伊德尔
生命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保护,是尊重其选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物形象/弟弟阿鲁斯:从自以为保护母亲到认识母亲最后成全母亲。
母亲娜仁佐格:在墙上画着蒙古草原(向往着自由不想被束缚);面对儿子们争斗“你们哪有儿子样,哪有兄弟样”好似站在客观的视点对兄弟二人评价,又好像回光返照一般清醒;阿鲁斯在树林里找到的那只牛就好像他的母亲一般茫然无助;看到车就上,在她的潜意识里,车就是通往家的工具,只要上车就能回家。
哥哥:顽固的守护着母亲。
女人:阿鲁斯母亲一般的存在,帮助他鼓励他仰慕他爱恋他。
不同于女性,男性对待家庭的意识更像是一种保护和情感上的占有。
从大男子主义出发,以保护为由,让失去行动能力的亲属听从自己的所谓的最好的安排。
但是却不考虑亲属的感受,只做着自己最以为正确的的决定。
影片最后,具有宗教仪式一般的母亲的父母以及他们带来的随行队伍叫魂一般喊走了娜仁佐格,儿子不同于以往的保护主义而是采取了自由主义,割断了那如脐带一般链接自己和母亲的绳子。
在蒙古人眼中,死亡和新生一样重要,母亲割断脐带,儿子诞生,儿子割断如脐带一般的绳子,母亲离去,两者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宗教意义。
现代事物的侵入:传统马头琴和现代电子琴、交通工具马和汽车、马靴和运动鞋、无人机劝退。
影片在表现母与子之间的关系之时,也用了一些笔墨描写这些现代事物对于他们本来生活的冲击,致使其茫然的一种社会困境。
对于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儿子,母亲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儿子也在与母亲的相处中一步一步重新接洽传统事物,放弃传统观念,尊重母亲的人格,让其自己选择生命的路。
脐带:母亲和弟弟之间的那条绳子蜿蜒的河和湖(脐带和胎盘);路;在草原上的房子(如同胎盘孕育新生儿一般保护着他们,直到被撞坏,意味着闯入者的侵入)和塑料布(胎膜一般)。
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影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起到链接作用的事物,他们都是脐带,链接着母亲和儿子、链接着现代和传统、链接着当下和未来。
这部电影节奏控制非常好。
开篇10分钟,就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白。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都是朴素的生活片段。
每个生活片段时间都不长,通过有关联的音乐连结,看似朴实,却能牵着观众心情走。
期待故事后续的发展。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河流镜头。
蒙古人非常重视水源。
水源里不能洗东西,不能倒垃圾。
水能喂牲畜,能让牧民得以生存。
所以水代表了生命。
而且非常神圣。
污染了水,会带来厄运。
蒙古人的居所也是邻水。
看水的流动,这个故事发生在初春的草原。
很有幸,先是参加了乔思雪导演的分享会,在映后是导演见面会,听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乔导也分享了影片中及影片外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脐带》本身的片名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意象和喻体,那条绳子,就是孩子与妈妈的脐带,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小时候是我们因为太小了对妈妈依恋离不开妈妈,当妈妈老了不记得时,也是孩子离不开外去寻家的母亲,其实也是母亲离不开孩子。
当妈妈记忆力不好而变成小孩那样时,真的很顽皮很可爱,演得太好!
几乎没咋看过少数民族的电影,这次还是纯蒙语的,全新体验。
影片剧情并不复杂,本来以为是那种很感动的电影,但影片非常克制,同时还有好一些桥段都是一些小细节喜剧,令人想笑但不违和,是影片的加分项。
本以为是文艺片会沉闷难懂,比我预想好很多,有一些外部原因吧,一是听了乔导的分享,更多地了解了影片;二是电影院的魅力;三是今天来了200个人将影院坐满了,基本都是爱电影的人,氛围很好。
整体上是将本片的观看体验拉满了。
乔导的处女座,小成本电影,摄影和剪辑我都还蛮喜欢的,看好中国青年电影人!
你看,母亲最后走了,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母亲临死前回到了家,看到她的“父母”,安详地去了。
哥哥一家也能团聚。
弟弟也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如果母亲还活着,被照顾得很好,活得更长久,那兄弟两还能维护好自己的家还能追逐梦想吗?
恐怕活着都很难。
所以为什么说长寿不是好事,活得体面越来越难,我也希望能体面地走,小病就医大病就死。
电影始终是电影,太过美化了,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好人。
送衣服的大姐,电工美女,撞墙的大哥淳朴地留下羊。
有幸担任了路演的主持,获得与导演对话的机会,有一个我在观看前做功课就预设了的问题,导演的回答给了我很深的触动,特此记录一下。
我的问题是:电影史上绝对不乏父子关系的探讨,日渐崛起的女性导演则愿意选择母女题材,那么作为一个90后女导演,为什么会设置儿子(而且是相对年轻的)与母亲这样一组人物?
又是怎样把握这一男性角色?
导演说:她父亲这一辈总共有五个男孩,奶奶就是由五兄弟轮流照顾,非常妥帖;恰恰是站在女性视角,她发现男性其实可以温柔细致地关爱自己的妈妈,但是男性导演却总是不愿意表达与母亲的亲密,特别是男性在进行照护活动时流露出的柔软气质。
这让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意料之外,细想下来,也许是点破我潜意识中已有察觉又没有抓住的“情理之中”。
因为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想到了我的父亲。
他从来不是我崇拜的英雄、想要成为的人,也不是理想伴侣的模版;他总是像一个大小孩,虽然没有原则性错误,也是外人眼中的爱家好男人,但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对于家庭的责任是相当缺失的。
转变始于退休的前几年,父亲开始拒绝应酬而爱待在家里做家务;更大的转折则是我的奶奶脑溢血,逐渐失能失智之后,他承担起照顾奶奶的绝大部分工作,虽然也有姑姑和保姆,但他几乎每天都在自己和爷爷奶奶家两边奔波。
直到去年奶奶去世,差不多六七年的时间里,父亲的照料工作无可挑剔,令我肃然起敬,自忖将来自己也未必能做到如此程度。
又想到前几日北大三女生那场炒作,她们本应讨论和推销的那本《始于极限》就深刻地辨析了“结构VS个人”的问题。
性别理论向我们指出刻板印象源自结构的塑造,但某种程度上也把我们嵌死在这一结构中。
如果说女性还被鼓励去“解放”和“颠覆”些什么,男性则更多是持续被批评指控、被要求反省——当然他们反不反省、能反省到什么程度是另一些问题,可是反省然后呢?
你期待他们做什么呢?
反省和行动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必须有充分的“知”才能有正确的“行”吗)?
就像我明明看到父亲每日的付出,却想不起来再多问一层:一个男人会如何照顾他的母亲呢?
他如何理解母亲,又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
依然父权制的世界里当然充斥着对于女性的种种压迫,但是当男性愿意与女性建立亲密的连接,并一定程度上敞开自己、让自己“像对方/像女性”时,它又会开启何种可能?
没看到这一点,也是我的盲视吧。
感谢电影、感谢导演呈现了这种可能,或者说不是尚未浮现的可能,就是生活中时常发生但未被充分表述的那些经验,将它们再现和问题化。
在这部电影里,“脐带”是母亲和孩子的连接,在这部电影之外,“脐带”也是这样一种提醒:性别问题的探讨除了主流的“压迫/反抗”模式,还应当容纳对于两性连接关系的思考——不是那种既定的连接(比如婚姻关系已然被当作压迫制度),而是在真正的敞开与接纳、在情感流动中重塑彼此的认知和行动。
就像我不能说阿鲁斯是女权主义者,他也未必百分之百地理解和共情母亲,但恰是在与这位女性的连接中,阿鲁斯呈现出不一样的男性气质,在走向对方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
我总觉得,某种流派的女权主义尽可以主张对抗和分离,但广义的性别问题必然包括两性在世的真实相处,甚至说得hard模式和乌托邦一点——女权主义的任务包括改变男性?
当儿子照料母亲,这种连接难道不能被看作至少是改变的开始吗?
PS:女性的问题则更加复杂一言难尽,比如人们常说“人老了会变回小孩”——加上一点性别化的表述就变成了“女人要卸掉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做回女儿or做回她自己”——然而这个所谓本然的自己是什么样?
难道就是父母庇护下的小孩,一个单纯而空洞的“自己”?
为什么作为母亲妻子的一生被看作“不是自己”、而是一副终将抛弃的枷锁?
又为什么女性不能将妻子母亲以及职业身份、将工作家庭及一切生命经验都看作是构成她自己的实在?
如果女性能够真正强大,我希望不要有那么多追求轻盈的抛弃与逃离,相反我们能够将悲欣交集的人生都看作自己的行李,在终点迎接一个充盈的、沉甸甸的自己。
小的时候没有电话,出去之前爸妈总会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答案就一个,玩一会就回了,但是每次都玩的很久。
长大了,总是以工作忙,有点累,想睡觉为借口不去看他俩。
但是心里不慌不忙,因为我知道,家就在那里,无论玩的多久,无论多久没去蹭饭,他们一定在家里呢。
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阿妈想要回家,抛下所有,变回最初的样子,去找她的家人,她的阿爸阿妈了。
很感人,景色很美,看的让人流眼泪。
这几天得去看看我家的老两口了,想他们了。
電影院「包場」觀影系列——《臍帶》導演:喬思雪01. 觀影後感🎬在電影院裡看的。
排片非常少而有排片的影院也都坐落於偏遠的郊區,再加上是工作日,所以我看的這場全程只有我一個人。
畫面與音樂都非常震撼。
電影選用了很多大遠景、拉鏡頭,擴大了草原在銀幕上的空間感。
而電影裡以女性為主、敬畏自然的鄂溫克民族、壯麗遼闊的草原和(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的蒙語,都成功地把我代入進了那種粗獷純真的原始自然裡。
(P.S. 導演本人便是出生成長在草原的鄂溫克族人)02. 以下是「涉及劇情透露」的影評📽Spoiler alert 🚨 弟弟「阿魯斯」因為不滿哥哥對老年痴呆母親的照顧,因而把母親帶回了以前他們在草原居住的地方。
又因為母親生病經常到處亂跑,所以選擇用繩子把母親捆住,以防她受傷走丟。
這是片名的來源,繩子象徵著「臍帶」,連接著母親與孩子,同時也是“孩子”和“母親”之間糾葛關係的外化。
繩子的一頭栓著一個女性的母親身份,另一頭拴著男主身為孩子的安全感。
當我們的社會不斷地在強化女性作為「母親」的身份角色時,好像一個女性一旦成為了母親,她便從那刻開始,一輩子都得是一個「母親」了。
所以阿魯斯一開始無法理解已患老年痴呆的母親想要回家的行為。
他無法想像這個他視作「母親」的女人要離開他,要回她「自己的家」。
孩子遺忘了「母親」在成為自己的母親之前,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有獨屬於自己的童年與青春記憶。
而電影裡那棵半生半死樹,似乎也象徵著母親的狀態變化。
枯死的部分象徵著「母親」的身份,照應著現實里媽媽的逐漸老去;茂盛的部分象徵著「女兒」的身份。
母親作為「女兒」的記憶逐漸鮮活,而在現實里,母親的行為因為生病變得像小孩子一樣,某種程度上的「返老還童」。
(其實仔細看電影裡還有很多象徵著電影標題「臍帶」的景觀,例如河流、大路…)而當阿魯斯帶著母親不按照「路」開車時,我想他便已經逐漸坦然地接受母親的離去了。
從一開始只要母親安全不受傷,到最後放開母親讓她去尋找她自己的家,“孩子”也獨自完成了剪斷「臍帶」(與母親的連結)的過程。
(&. 個人最喜歡的鏡頭是母親的幻覺部分和最後母親的離去。
兩處鏡頭移動非常驚艷。
從開始的方塊窗戶到最後的藍色塑料洞,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透過藍色的塑料窗,母親看到了一個跳舞的女人和爸爸媽媽(跳舞的女人應該是薩滿)。
母親的爸爸媽媽站在那裡,好像一直在等待「母親」回家。
)
这两年开始面对父母的断崖式衰老。
不是那种白发、皱纹的老,是要每天盯着他们吃药,经常去医院、偶尔做手术、住院、陪床,和不遵医嘱的他们斗智斗勇,以及陪伴他们度过漫长治疗的老。
很奇怪,在这之前,他们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三四岁的模样,整天忙忙碌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偶尔吵架,就会拿出长辈身份讲些颐指气使的话,我自然不听,只想着怎么快点长大,能真正独立到逃离他们。
也许正因为真正逃离过吧,40岁以后的父母在我记忆里几乎是空白的,直到这些年再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发现他们居然已经老成了这个样子。
昨天送倔老头儿去医院做常规治疗,他非让我先走,说陪在那儿一下午没意义,他不想麻烦任何人包括我。
我拗不过,只好把带的水塞到他手里说:医生说多喝水,你要听话啊,别一下午都渴着。
看他拿着小水瓶过马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很像是送他去上幼儿园的妈妈。
电影里第一次让我没忍住哭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段。
阿尔兹海默的妈妈发现自己尿床了,害怕被看到就想要用被子盖住,儿子赶快跑过来抱住她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尿床,太阳一晒就什么都没有了,没事啊。
”妈妈听完愣了一下,紧接着把头靠在他怀里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说:“爸,你终于回来了”是的,曾经妈妈也是女儿,是她父母的宝贝。
后来她长大了,成了妻子,成了母亲,用自己的一部分换取了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成长。
多年后她老了,这时身份对换,某种程度上妈妈变成孩子,孩子变成家长,他们又回归到需要手牵手才能走下去的关系,一直这样到路的尽头,那时连在他们身上的脐带由孩子亲手剪断。
他放她回到她的父母身边,从此再没人把他跟死亡隔开,他的人生来处已逝,只剩归途。
电影跟《我的阿勒泰》一样好看,拍得像诗歌,像散文,像民谣,也像一个传说。
音乐、摄影、巴德玛的演技都在不停的疯狂输出,想着不哭不哭干啥啊只是看个电影啊…最后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哭惹R]一下就懂郭采洁为什么要跟伊德尔结婚了,管他呢,就是这一秒,爱了再说吧~(全平台同名:杨素瑶。
原创不易转载小窗~感谢关注)
三刷,意犹未尽很喜欢这部电影。
本来有大师课曹郁的解读,但是那天有事没去。
之后自己看了,但感觉自己看的不够通透,就连刷了几遍。
想网上找找解读,没看到合适的,自己查查资料,做以下记录。
1 音乐这部电影最先感染我的就是音乐。
全片一共十几首音乐或歌曲。
不仅包含蒙古族,也包括内蒙古其它民族的音乐。
每一段音乐都对应着电影中的相关情节或是后续情节。
和内容贴合的非常好。
关键是非常非常好听。
平和悠扬。
有摇篮曲,有爱情的歌。
据说,这部电影要出原声带。
2 节奏这部电影节奏控制非常好。
开篇10分钟,就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白。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都是朴素的生活片段。
每个生活片段时间都不长,通过有关联的音乐连结,看似朴实,却能牵着观众心情走。
期待故事后续的发展。
3 背景和人物故事发生在初春的呼伦贝尔的城市和草原。
我是查片中车牌知道的。
建设中的草原城市,城市外一望无际的草原。
主角弟弟阿鲁斯04年中学,马头琴比赛中拿到奖,故事中应该30多岁,单身,北漂。
哥哥有妻子,应该40多。
属于被城市淘汰的一代人。
片中好像除了父亲的蒙古袍,没有父亲的痕迹。
而蒙古族传统中,对父母长辈是必须尊敬且照顾周到,在长辈死后家族才会得到长辈灵魂的保佑。
母亲之前一直生活在草原的砖房里。
和城市中的长子在一起刚生活了5年。
蒙古族的砖房居住习惯也是受汉人习俗影响才有的。
但在母亲心里那只是她结婚后的家,也不是她想回到的家。
母亲想回到的是和父母一起合影的那棵生死树的家。
4 习俗我是查了一些网上的资料。
因为对蒙古族不了解。
不知道对不对,请指正。
蒙古族子女结婚之后,会从家长分得一部分财产出去自立门户。
这是解放前习俗。
现在不知道如何。
所以,母亲一直和哥哥在城里住五年,哥嫂就希望弟弟回来一起住,分担照顾母亲的责任。
而如果弟弟回来,则草原的老屋就是弟弟的财产。
哥嫂的做法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是不是有点儿那个。
后来看了几次,就知道哥嫂都是有担当的。
弟弟把母亲第一次接走,嫂子还嘱咐过两天就回来。
只是嫂子希望弟弟能回来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
这时候母亲神志还是有时候在当下的。
哥哥在车里和母亲拥抱告别时,母亲对哥哥的耳语,知道他很累了。
家中最小的儿子会继承父亲的职业。
所以片子中主角的父亲是不是拉马头琴的?
可能是。
不知道。
所以母亲才会培养小儿子拉琴吧。
哥哥家吃饭,母亲吸骨髓,是蒙古族非常爱惜粮食,因为游牧生活不易,所以对任何食物都不浪费,吃骨头的过程就是老辈草原蒙古人留下的传统。
蒙古人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老实实干。
所以,当弟弟说母亲想去哪就带她去,哥哥才会说,说都是容易的。
哥哥经济窘迫,应付母亲已经焦头烂额。
在城市的情节中,没有任何音乐。
只有喧闹的背景音。
当小儿子带母亲出城市到草原后,欢快的音乐响起。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河流镜头。
蒙古人非常重视水源。
水源里不能洗东西,不能倒垃圾。
水能喂牲畜,能让牧民得以生存。
所以水代表了生命。
而且非常神圣。
污染了水,会带来厄运。
蒙古人的居所也是邻水。
看水的流动,这个故事发生在初春的草原。
5 根男主作为弟弟,有着音乐梦想,作为马头琴和电子音乐艺人,在北京夜店里演出生活。
北漂之后,他的心中没有根。
哥嫂的家肯定不是他的家。
他的家在草原的砖房里。
有着儿时很多荣誉奖杯的家。
他觉得他的家就是母亲的家。
所以他带母亲回家,也是回自己的家。
但在患病的母亲心中,那不是自己的家,照片中生死树那里才是自己的家。
所以,哥嫂母亲房间的铁门,那是哥嫂要留住母亲把它当做家的象征。
母亲在墙上画的树和蒙古包以及牲畜,才是母亲儿时的家。
后来,草原上的砖房,是哥哥和弟弟儿时的家。
弟弟给母亲系上的绳子,是弟弟对母亲的关心,但它对母亲来说,也是一个铁门。
母亲宁愿睡在搭不起屋顶的蒙古包里,也不愿意呆在砖房里。
母亲在河边跳舞也是心性逐渐回归儿时记忆的象征。
6 火焰片中有两次火焰的特写。
一次是阿鲁斯和塔娜在火边饮酒,火焰象征爱情。
一次是最后的相聚,火焰代表了灵魂的上升。
火在蒙古族传统中也是一个崇拜对象。
比如男主把鞋子放在炉子上烤,最后鞋子给烤坏了。
这个行为才传统习俗里是不允许的。
火炉之上不能放鞋子,也不能跨过。
其实阿鲁斯是个远离家乡远离传统的人,这部故事本身就是阿鲁斯逐渐回归的过程。
从他鞋子被火烤坏,换回靴子,一直到后面他穿着传统服饰,到最后他为母亲弹起马头琴。
片子没有拒绝当代科技。
比如草原上的风车,摩托皮卡,以及无人机,还有阿鲁斯的电子乐。
这些东西影响了塔娜,也影响了母亲。
同时,传统习俗和人情,比如卖袍的大姐赠送袍子给母亲,比如对长生天的膜拜,比如塔娜说的话,也影响了阿鲁斯。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
时间是向前走的。
草原的大地与河流和天空,容得下先进的科技。
7 时间片中表达时间的地方很多。
比如停摆的钟表。
塔娜要看表,阿鲁斯说那表停住了。
钟表象征着这砖房仍然停留在儿时的年代。
塔娜也在时间仿佛静止的草原里。
也说明当时阿鲁斯还想回城市里。
另一个时间的象征就是月亮。
阿鲁斯带母亲住在砖屋的第一晚是月圆之夜。
影片过半,吉普车撞墙的夜晚是新月。
说明已经过了半个月。
之后他们开始了寻找生死树的旅途。
影片后半段,阿鲁斯和塔娜定情,是半月。
湖面上有一对野鸭。
就是旅途开始的一周后。
最后母亲的离开是满月。
蒙古族习俗有祭月的传统。
满月之时载歌载舞。
这也是母亲离开的时候。
距离母亲眼中先人灵魂的召唤正好过了一个月。
8 卡车的洞我认为,砖房代表了子宫。
母亲一直想从里面出去,但是阿鲁斯一直用绳索牵着母亲。
比如阿鲁斯用儿歌音乐引母亲回屋,比如塔娜看到母亲被绳子牵在床脚,比如大哥看望母亲后离开母亲在屋外阿鲁斯在屋里。
卡车撞的洞,我认为代表了生产即将开始。
脐带的寿命进入了倒计时。
母亲这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先人的灵魂,在屋外召唤她。
在没有搭好的蒙古包中,母亲捡起迷途羊羔,又一次拉着绳子出了蒙古包。
最后母亲病情加重,更像一个小孩子之后,把阿鲁斯和塔娜认成了父母。
他们睡在搭好顶子的蒙古包里。
母亲还是舍不得离开。
而塔娜之前为母亲擦身,阿鲁斯最后为母亲穿上蓝袍子白头巾。
蓝色和白色是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蓝天白云。
火焰的特写,代表母亲的离去。
之后阿鲁斯和母亲的舞蹈及对话,真是想象中的灵魂的对话。
最后阿鲁斯亲手割断绳子,放母亲回家,母亲的背影随着火焰,变成了空中的一颗星。
阿鲁斯给母亲系上绳子,建立脐带,表面是为了母亲的安全,其实,是他心里割舍不掉对母亲的情,他给了母亲安全,给了母亲家,其实是他自己需要一个根,一个家。
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
这是阿鲁斯想要的。
阿鲁斯割断绳子,就是放了母亲回她的家,回她爸爸妈妈身边。
他对母亲的不舍,来自于他心中的家消失了。
直到影片最后,他坐在了生死树之下,才重新找到了根,阳光之下,绿叶发芽,阿鲁斯感受到了来自先祖温暖。
预想,他最终也会回到这里。
9 镜头片中有两处俯拍。
一处是阿鲁斯和母亲进入私人草场,被主人用无人机驱离。
阿鲁斯提到长生天说这里不能走。
我想,这是先祖的视角,告诉他们还不到时候,不能走近道。
什么时候才到时候,阿鲁斯要和塔娜定情以后,要组成家以后,母亲才是离开的时候。
这是我的想法。
二是母亲走后,阿鲁斯独自前往目的地,一路上都是长生天的俯视,或者是母亲在天之灵的俯视。
阿鲁斯此后的人生路,都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最后一个镜头,阿鲁斯望着蓝天,最后是一个蓝天的特写。
蓝白就是母亲走时候的衣服头巾颜色。
和母亲的对视。
整部电影的色调,北京部分是黑夜,呼伦贝尔城市部分是暗色调阳光也是冷色,草原砖房色调变暖一些,寻找生死树的旅途开始之后色调越来越暖,最后生死树色调变得最明亮。
春暖花开,也预示着阿鲁斯内心的颜色变化。
我能想到的就这些,有补充的请留言。
演员真好
东亚人伦关系实录。脐带的具象化初始确实让人感觉有些稚嫩,但最后剪掉的那一刻却极具冲击力。爱是对孤独的恐惧的抚慰,爱又是对自由的渴望的成全。相互依偎着的两个人是出于爱,送彼此离开的两个人同样也是出于爱。电影的音乐和摄影都好美,想去内蒙古自驾,在流淌着的马头琴声中追逐落日。
很美的蒙语片。忧伤的音乐响起,如莫兰迪般的油画色彩在眼前缓缓晕开。本片把女主角这位老年女性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又可爱,一些片段幽默又充满话剧感。她想回去的家,不是丈夫和儿子的家,而是那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或妈妈,那个她拥有自己的名字“娜仁左格”的家。谢谢你,我感到很幸福。结尾真的很震撼,第一次在国产影片中看到如此对待死亡的故事,死亡和新生隔着长长的脐带,形成互文。看完呆在当场,哭得停不下来,谢谢虹桥天山电影院,放完片尾才开灯,让我不至于太尴尬。
这不是电影。这是风光宣传片。没有一个合格的故事,剧本不及格。从导演到编剧到选角到表演层面统统零星。想给两星鼓励一下,最终还是觉得两星给高了。一星吧。一星打给美丽的风景。不推荐任何人观看。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影像风格融合了《妖猫传》和《八佰》
非常喜欢窗外幻觉那一幕:篝火明亮,红裙飞扬,有人在呼唤你少女时期的名字,草原无比广袤,而故乡渺远,河流、土路都是脐带,两端系着归人与游子。
母亲真有意思 附近十个人有八个在哭 吸鼻子声此起彼伏 拍的真好 伊德尔真帅啊
看到了篝火纷飞、明月点亮湖面、众人起舞的场景,那一刻我倍受震撼,眼泪似乎是为了想要记下此刻的文化图景,感受到导演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切断绳子的意象,总觉得不只是切断脐带这么简单,或许也在表达切断血缘、切断自私的眷恋。“生命的轮回”通过每一个细节传递得非常准确,创作者回答了自己关于生命的追问。最惊喜的是细节处理的都不土,洋气,很多极其容易变矫情的情感戏都用幽默/高级的方式处理了,母子戏的处理值得学习。音乐也可爱。儿子:“她会永远爱我,只是她不记得了。”母亲:“没事,时间会一直向前,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常青。” 什么神仙回答,极其具有牧人的特色,不含任何“牺牲、pua意味”的爱,对母亲最好的放手也许就是放她回到她的来处,这是草原的答案。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23部。绳子比喻脐带的意象连接母子、神树隐喻生死,这些点都不错。不过还是缺乏新意,母亲想要回去的情绪也没强烈感受到。
用“脐带”喻指连接母子的感情羁绊,温情脉脉的讲述故事,使人完全放松的状态沉浸其中。喜欢片中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和草原万物的自然流淌。摄影美轮美奂,画面色调宛若风景名画般透着静谧纯净之美。篝火上飘动的烟火在宛转悠扬的马提琴声里将黑夜点亮,做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告别”。我愿提名此部作品为「2023年华语最佳摄影」。
寓意是好的,但是整体还是很生疏。剪辑也好,剧情有点慢讲紧接,一波接一波,但是都还没有刻画到骨子里,略显皮毛了。有些画面拍的是真美,但是这是一部讲故事的片子,很多细节细腻的东西没表现出来也就升华不上去了。原本像这样的片子,看到最后会让人落泪的,但是完全没有共鸣的点。音乐是特别好听的
母大不中留
摄影真好看,配乐挺喜欢,视听有愉悦到,结尾很美。
《献给妈妈的音乐专辑》
“她很爱我,只是她想不起来了。”TAT
脐带原本寓意着母子关系中的生与养,影片里逆转表现为子母之间的养与死。一个人在理性清醒的时候活在一个又一个的身份之间,只有在疯癫的状态下才能找回自己。追寻记忆的过程,是重新理解生命意义的过程,人存于世,就在生死之间。像故乡的树一样,枯荣之间,放下枷锁,寻得真自由与大自在。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从“女儿”到“母亲”,从孕育新生命开始的“脐带”到生命消逝时终于解绑的“绳子”。女性的一生,一直在追寻和斗争,真心企盼我们不再被母职绑架。整体很真挚,虽然也有刻意想要“说教”的意味,但胜在感情动人~
中途一度很迷茫,以为想讲个人梦想和家庭的取舍,家乡和城市的选择,但都没提到。还以为会往公路片的方向走,结果也没到目的地。到了篝火旁,才发觉影片也没有想去哪里,角色也没有纠结什么,只是想陪陪妈妈了。“时间是不断向前的,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长青。”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不过好看的只有电影的质感以及画面,剧情方面依旧是大陆文艺片的通病——空洞、杂乱而宏大。感觉有点舍本逐末,过于注重场景,电影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当壁纸的程度,而剧情却没有太大的亮点,想讲的东西太多,全部杂糅在一起,反而没抓好重点。脐带,一个富含女性特质的事物,在我的脑海里,至少是以女性为主的故事。女性创作者笔下的属于女性特质的故事,却依旧是以男性为主,让人不得不感慨,女性主义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