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底特律

Detroit,底特律暴乱

主演:约翰·博耶加,威尔·保尔特,阿尔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尔,杰森·米切尔,汉娜·穆雷,杰克·莱诺,凯特琳·德弗,本·奥图尔,约翰·卡拉辛斯基,安东尼·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底特律》剧照

底特律 剧照 NO.1底特律 剧照 NO.2底特律 剧照 NO.3底特律 剧照 NO.4底特律 剧照 NO.5底特律 剧照 NO.6底特律 剧照 NO.13底特律 剧照 NO.14底特律 剧照 NO.15底特律 剧照 NO.16底特律 剧照 NO.17底特律 剧照 NO.18底特律 剧照 NO.19底特律 剧照 NO.20

《底特律》剧情介绍

底特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霍莉惊魂杀科我家买了动物园怖偶神秘博士第八季防己虎胆救援纹身前途海量财神到天下一碗执笔我公然梦想成为灰姑娘失忆投捕爱情洄游荞麦疯长江湖医生女巡特警之蜂鸟突击队徘徊鬼娃的诅咒造物主希望的另一面冼星海看不见的城市第二季野孩子恶魔律师·御子柴礼司钻石岛别有动机南方大作战快进者

《底特律》长篇影评

 1 ) 从一个安全的角度讲述的一部平庸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骚乱中一起警察暴力事件的电影。

整部电影从一个相对安全的角度讲述了这个事件,充分渲染了警察暴力以及人性之恶。

然而或许是出于避免争议的原因,电影对于骚乱的起因,骚乱中的暴力,警察系统的纵容并没有深究。

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花时间介绍骚乱的原因。

观众直接被扔到一场巨大的骚乱中间。

对于对这件事情不了解的人来说,骚乱,愤怒和以及种族之间的对峙显得毫无缘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影片为了给后面警察以及国民护卫队对狙击手的剧烈反应做铺垫,在影片前期加入了一个小女孩偷看坦克而被射击的片段。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警察对狙击手是很敏感的。

但是军队为什么对狙击手如此敏感,是因为有狙击手造成的巨大伤亡?

是因为有大量狙击手的存在?

影片没有讲。

一场巨大的骚乱必然是有两面的:一面是来自于民众的暴力,一面是权威的镇压。

导演对于两方的暴力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民众暴力的观察很明显是抽离并且冷静的,而对警察的暴力则是感性的,细致的。

而当骚乱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观众又突然被扔到一场欢乐,与世隔绝的派对中间。

这些宾馆里的人似乎对骚乱一无所知。

接下来有人玩笑般地向警察开了玩具枪,警察以为有狙击手在偷袭他们,突袭了整个宾馆,并且对所有人进行刑讯逼供,最终总共杀死了三个在场的人。

作为一部讲述底特律骚乱的电影,导演的切入口选在了这场发生在宾馆里的悲剧上。

由于对骚乱起因的一带而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对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

这导致了后面一个多小时的残酷暴力在震慑观众的同时,缺乏道德上的支撑感。

同样的,电影对于白人警察和黑人旅馆客人的背景,也几乎没有做交代。

这导致整个旅馆到最后更像是恐怖片场景,而不是讲述种族对立和警察暴力的场景。

三个白人警察变成了纯粹邪恶的象征,而被虐待的黑人则像一群羔羊。

看完电影,你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暴力,你不知道恨来自于哪里,你只知道有一群坏人虐待了一群无辜的人。

和导演之前的作品拆弹专家,猎杀本拉登不同,这部电影并不强调角色内心的冲突,不描写角色随着情景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而只纯粹的展现了恶。

电影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在旅馆的走廊中间,极其有耐心,甚至重复地展现了来自警官的暴力。

重复的暴力场景,没有间隙的手持镜头,以及警察毫无变化的恶,使得这个可怕的场景渐渐变得让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看一部关于“底特律”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求更多。

我们想知道在底特律发生了什么,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想知道一些那个年代存在过的活生生的人。

而导演只给了我们一部道德分明,简单的恶的电影。

也许导演这么做是为了避开一些敏感的种族话题,也许导演作为一个白人女性不愿意过多触碰黑人群体的东西。

但是在一部讲述种族冲突的电影中避开这些话题,使得整部电影的分量变轻了。

所有的受害者中,最有反抗精神,最出彩的,竟然不是越战老兵,而是两个年纪轻轻的白人小姑娘。

 2 ) 北方

1861年,北方工业变革路线和南方种植园经济路线的争执不下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分裂战争,林肯审时度势,大臂一挥将主题变成了解放黑奴,最终以北方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唯一被马克思给予正面肯定的美国内斗,终结了从欧洲进口过来的奴隶贸易,但如何安置被解放的黑奴却成了160年都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1950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不约而同的将自身的生产线自动化,曾经汽车经济高光时期的底特律并没有拿这笔钱给人民提升当下,而是转投给未来并以养老金许诺,可转身就开启自动化生产,使得大批处于底层的工人(以黑人为主)直接失业。

彼时想和黑人分隔的不只是白人,黑人党派领袖自身也主张和白人分隔,而对于生计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也很直接,不然你们想办法改变(汽车城),不然我们就将它烧毁。

1967年,他们说到做到了。

重要台词1你确定不想拿刀捅我么?

2我刚从战场下来3我们从未展现真正的暴力4这根本没有正义

 3 ) 我希望!

I can't breath! George floyd1967年7月23日,2020年5月25日,晚上8点。

五十多年之后,种族歧视与某些警察的暴力执法仍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如果说武器是赋予警察捍卫正义的工具,而一昧的暴力执法确是将警察转变为罪犯的扳机。

种族歧视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历史早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底特侓》我并没有刻意的挑选此部电影,但当我逐渐深入,绝望与窒息的氛围使我真正理解了种族歧视与暴力执法的恐怖。

影片与现实的隔膜逐渐被打破,伴随着美国的此次反种族歧视浪潮,在50年前或许那些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我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发生在今天。

我希望所有人都明白种族歧视百害而无一利,不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我们都是人类都有基本人权,自由,民主和公平 这些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一直追求的具有普世性的权力。

而这个问题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我们全人类的问题。

我知道如果不行动改变永远不会到来,但是这个改变不应是用暴力回击暴力。

这个世界或许就是如此真实又绝望,但是我希望可以引用 马丁路德金先生的话: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4 ) “真实故事”四个字 才最戳心

说起詹姆斯·卡梅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阿凡达》的横空出世,超越曾经的全球票房首位的《泰坦尼克号》,成功登顶。

可你知道,那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不是《阿凡达》吗?

没错,《拆弹部队》,巧合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正是卡梅隆的前妻——凯瑟琳·毕格罗。

今天,我们安利一部她的最新电影,也许是明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

最扎心的六个字“真实故事改编”——《底特律》Detroit(2017)

豆瓣7.9,好于71%的历史片。

烂番茄新鲜度83%,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

起因,是一个私人的小酒馆,开了一个派对为两个越战归来的老兵接风洗尘。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黑人。

为什么不去白人酒吧?

因为当时白人和黑人隔离居住,并且白人酒吧一般不会让黑人进入。

因为没有卖酒许可证,招致警察。

警察执法粗暴,将一间小酒馆的黑人全部逮捕,甚至还有些在逮捕黑人女性时,动手动脚。

此举引发黑人不满。

闻讯赶来的黑人向警察扔砖石抵抗执法,却被赶来支援的警察强行驱散。

接着骚乱发酵,变成了大规模的打砸抢烧事件。

被砸的商店到处都是,黑人们到处放火,抢劫甚至故意伤害他人。

虽然用的是伪纪录片的手法,但也有主角,两个怀有音乐梦想的黑人青年,“戏剧合唱团”的歌手弗雷德和拉里。

因为暴动,他们获得的千载难逢的福克斯剧院表演机会,就这样泡汤了。

为躲避骚乱他们进到一个旅馆,之后他们结识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朋友。

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卡尔的胖小伙子,胆儿肥。

他拿出一把发令枪(无法发射子弹和伤害他人),对着街上的警察和国民警卫队开了几枪,佯装狙击手。

就在他还在旅馆得意之际,玩笑事件变成了流血事件。

警察头子菲利普看见逃窜的卡尔,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一枪击毙,然后在卡尔身旁放下一把刀。

是的,这把刀是手无寸铁的卡尔攻击警察的证据。

菲利普让旅馆所有房客站成一排,肆意侮辱和殴打他们,尤其关照黑人。

他一脸冠冕堂皇,称自己只想查出是谁开枪袭警。

他嘴上说得好听手上却没闲着,一直在无下限折磨黑人,不时嘴里还咒骂两句。

他看见那两个白人女孩貌似和黑人发生了肉体关系。

他怒道,你们怎么如此作践自己,竟和黑人有联系。

白人女孩嘲讽道,你这是几十年前的过时观念了。

菲利普将这些黑人挨个拖进房间,使出惯用的审讯手法——如果他们盘问无果,就会对着空处开枪,让被审讯者装死不出声,从而让其他人误以为他们杀了不招供的人。

这样的威逼是有效的,所有人都将头伏在墙上瑟瑟发抖,丝毫没有抵抗或者争辩的念头。

在审讯过程中,菲利普甚至教唆同伴也参与这样的事情。

可这个愣头青警察是个菜鸟,说进去枪毙,就真把人给毙了。

事情闹大,菲利普准备放人,但在放人之前,他一个接一个叮嘱:今天的事儿没有发生过。

乐队小哥弗雷德是个愤青,拒不撒谎,结果被当场射杀。

当暴乱结束,一切归于平静,这三具黑人青年的尸体,却无法解释。

三名警察,同时也是凶手,被上司指控谋杀,却被判无罪。

几年后,其中一名警察被要求赔偿5000美元,仅此作罢。

事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得结束了。

作为一部剧情历史电影,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所用的方式比较特别。

她特意用自己惯常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结合最经典的三幕剧情片表现形式,同时插入大量的手持呼吸运镜,甚至许多大特写的镜头,意欲何为?

其实很简单,纵观全片,很少有主观的思考或理性的思辨,更没有用旁白的方式去解读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她想要做的,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底特律暴乱第三天晚上在阿尔及尔旅馆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这是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是她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

一切的事情呈现在观众眼前,似乎所有人重返那一夜,重建惨案现场,重新感受残酷的民族歧视和血腥的流血事件。

虽然影片看起来毫无章法,也似乎无主演可寻。

实际上,逻辑清晰,顺序合理,人物铿锵有力。

时光就带着大家,用顺着三幕剧的形式,用三个主要人物,仔细看看这部电影。

第一幕:开篇开篇,导演用伪纪录片最不常用的手法作为影片开头——手绘分镜。

一幕幕手绘画作,色彩艳丽,冲击力超强。

分镜手法的运用,又让时代背景和主线人物的出场显得自然而贴切。

几句话,将白人,黑人以及各自的生活状态交待清楚,场面激烈而逼真。

同时,导演似乎以自己正视历史的姿态,巧妙地用手绘旁白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历史观点——被许诺的人人平等只不过是幻象罢了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切只不过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第二幕:阿尔及尔旅店枪击事件黑人小哥卡尔用发令枪射击后发生的事,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二幕的主要内容。

旅馆枪击事件,纪实性十足。

大量中远景及晃动的镜头,在平衡真实感和戏剧化上,做到最近几年同类电影的极致。

此段持续一个多小时,不无道理。

影片最核心的历史观点和视角,正是围绕这座小旅店展开。

三个核心人物——反抗者:乐队小哥弗雷德和拉里顺从者:退役军官和黑人保安施暴者:警察菲利普(威尔·保尔特 饰)整个事件中,弗雷德和拉里性情和遭遇,应该代表了事件中最少数的,同时也是最正确,最极端的状态。

他们原本是乐队歌手,试图用自己的歌声,换来唱片公司的签约,然后过上好的生活,买一辆凯迪拉克。

可是,黑人同胞的暴乱让他们的春秋大梦瞬间成为泡影。

面对冲进来的警察,一开始他们都是瑟瑟发抖。

可看着同胞流血过多而死,心中的民族主义精神和人权的奋斗意识开始苏醒。

施暴完毕,原本弗雷德可以走掉,面对菲利普的掩盖罪行的言辞,他拒绝接受。

当菲利普给了他另一次机会,示意他改变说法就能够安全离开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己见——可那里就有个死人躺着啊

毋宁死,也不蒙蔽双眼,这恐怕是整部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同时也是最黑暗的一幕。

但黑色皮肤下,弗雷德骨子里的那种反抗精神和正义感,却让我们得以借助这部电影,感同身受。

跟弗雷德不同,拉里则采用了沉默的对抗。

他拒绝了乐队的演出邀请,理由是他不愿意自己的歌声被白人听到,甚至用来跳舞。

与采取中立姿势,妄图置身事外的同伴相比,经过整个事件的拉里,最清楚他们现在的状态——在白人眼里,没有平等,没有人权,没人尊重。

他选择去一个黑人教堂,在那里唱诗,并再也没有出去唱过歌。

这,或许是一个底层黑人对历史的认知,也或许,是他为自己当时懦弱的救赎和为逝去兄弟的祈祷。

相比而言,顺从者中的越战退役军官,就显得没骨气得多。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影片刚开始,在被查抄的酒吧里有一句宣言——越南人从未叫我“黑鬼”

可见,即便是对国家做过贡献的军官,也对国内的种族歧视深恶痛绝。

而整部电影中,几乎没有出现过“black man”这样普通的称呼,全部都是nigger(黑鬼,对黑人的贬称)。

作为军人,这位军官在整个施暴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一丝反抗。

当警察破门而入之时,他告诉身边的两位白人姑娘:手抱头,这样你就没事了。

而最后面对警察的威胁,他甚至没有展现出丝毫要反抗的骨气,还不如普通的愤青小哥。

而另一位,黑人保安小哥,为了自保,已经和白人警察打成一片。

也许,正因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存在,美国的黑人人权运动才举步维艰。

施暴者,是全片的亮点,不得不说,威尔·保尔特把一个心存恶念的警员演得栩栩如生。

这个白人警察,并不是不经意见的失手杀人,而是主观恶意。

种族歧视已经深深埋入他的骨髓,任谁都改变不了。

影片开始,菲利普就因为从背后射杀白人而受到谋杀指控,但他的反应却只有一句简单的对不起。

在之后的事件中,菲利普变得轻车熟路,在射杀对自己没有威胁的黑人后,掏出一把小刀放在他身边。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他心中,杀掉黑人并不犯罪,说简单点——这种谋杀是理所应当。

身边的警员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习惯于虐待黑人。

这种极致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白人人性中恶的迸发,而对这中毫无目的毫无感情的纯粹的恶意,导演用唱诗者拉里给出了解决之途——恐怕只有上帝,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幕:结束事件的审判。

当年那场暴动持续了近5天,有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000人被捕入狱,有多少是被故意杀害的,真相早已无从而知。

显然阿尔及尔旅馆的审判,是美利坚当局对这次暴动态度的微观缩影。

法庭上,三名凶手(同时是三位警察)的辩护律师,忽略警察犯下的罪行,反而质问黑人证人曾经是否犯下过错,是否入过狱坐过牢。

黑人证人,也正是当时阿尔及尔被虐待的黑人青年之一不甘受辱愤而离去,他明白法庭已经没有公正可言。

最后的结果:三个凶手被无罪释放。

影片最后,有白人老太太站出来说公道话——

也让我想起了第二幕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国民警卫队军人。

但作为观众,我们都知道,立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权和平等。

底特律暴乱1967年发生,1968年马丁路德金就被暗杀。

在对待种族问题上,美利坚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且公正的态度。

白人们高高在上的种族优越感,肆意践踏着所谓的民主,践踏着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权利。

但,历史最终会保留真相。

美国几百年都未解决的问题,时光在这里也不便过多置喙。

一些事,如果法律给不了公平的话,历史就会留下伤痕。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不论城市如何重建,不论世界如何改变,只要有黑色的皮肤存在,那些暴行带来的阴影和报应,总会如影随形。

 5 ) 底特律

真人真事改编。

今年是“底特律骚乱”五十周年,一场美国历史上最多人死亡的种族暴动之一。

当中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逾7200被捕,是仅次于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

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原本被美誉为“汽车之都”的底特律城商业停摆,学校停课,银行关门,城市陷入一片死寂。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白人因此逃离底特律,城市居民结构由此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如今八成以上都是黑人,严重的种族对垒和结构不平衡,让底特律从此一蹶不振。

管理城市的政客们同样大多来自黑人,底特律已经连续多年在全美治安最恶劣城市中榜上有名,它最终于2013年宣告破产,成为美国史上首座申请破产的最大城市。

电影的格局不大,选择了暴乱里的一起旅店里警察枪杀平民事件着手。

戒严期间,大军临下草木皆兵,黑人青年为了泄恨,竟然向驻军部队开玩具发令枪,这种刻意挑衅行为惹来了杀身之祸。

事出有因,黑白种族积怨已久,一方作大作死,一方趁势凌辱,最终失控酿成悲剧。

从军警冲入旅店搜查狙击枪手开始,随后近一小时里对众人的逼供审讯,让人憋屈至极又毛骨悚然,是最大的看点。

尤其是饰演白人警察的威尔·保尔特(Will Poulter),他盛气凌人百般羞辱的模样真是恨得让人咬牙切齿,演技大赞。

白人军人警察将一群黑人视为玩偶般肆意玩弄欺诈,假公济私,将个人情感凌驾于法律之上,淫威尽显。

威逼恐吓不果,恼羞成怒的警察还枪杀了一名不愿意说谎的黑人青年。

由于陪审团全是白人,律师的巧舌如簧,两具尸体的惨案并没有让白人警察受到应有法律的制裁,举众哗然。

社会舆论迅速发酵,而黑白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开始由盛转衰。

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节奏流畅,各种铺垫前后对应一气呵成,看起来并不觉得漫长。

如今黑人问题已是政治正确的主旋律,反而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

这种题材容易拍成一味的讨伐白人,难得的是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一面倒的倾向黑人无辜。

罗曼罗兰说过,“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善恶之花都存在于每个角色的心里,有因必有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之病。

 6 ) 本片应取名为Algiers Motel

影片开头,由Jacob Lawrence的蛋彩作品构成的动画交代了向北部移民时期,美国黑人面临的社会不公:居住隔离,就业以及司法系统歧视。

导火索:1967年7月23号凌晨,警察搜查了一家在黑人区非法经营的酒吧。

当晚酒吧在为两个越战老兵举行派对。

警察决定带走所有在场的82人。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加入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完全真实的片段:一名黑人警察带着一名顾客进入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关上了门。

警察用椅子摔打墙壁,同时顾客默契的假装被打发出惨叫,外面的顾客听到之后显然受到了惊吓。

这个片段,也就是所谓的“game”,为之后影片叙述的核心事件作出了铺垫。

就在这82人依次上警车的时候,街上出现了很多围观的人,他们叫喊着抗议不公。

一个人向警方扔了玻璃瓶,骚乱拉开序幕,以12街为初始地点的打砸抢烧开始了。

随后故事以三个看似无关的视角分别进行:警察:随后我们转换到了一个白人警察 Krauss(威尔·保尔特饰)的视角。

街上一片狼藉,Krauss从背后射杀了一个疑似趁乱在商店抢劫偷窃的黑人。

因次被警方约谈。

这时候,本片第一“反派”为他的罪行狡辩道:只是偷窃不会逃跑,不开枪他们(黑人。

“他们,我们”是本片多次出现的对黑人,白人的代称)不会害怕。。。

警探听完这一堆种族歧视发言,只给了一个关爱智障的眼神:少来这套。

本片第一个较大的意外点出现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甚至现在,警方对于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都是偏袒包庇的态度。

然而本片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这种极端的角度。

歌手:本片最主要的视角,larry 和 fred。

两人因为骚乱而无法登台演出也无法回家,来到了Algiers Motel。

黑人住客们在这里喝酒作乐,放佛外面什么也没发生。

两名主角和两个来自ohio的白人女孩,在她们的朋友房间里调情。

其中一人用玩具枪假装射杀另一人取乐。

此时观众也不知道是玩具枪,感受到了悬念的刺激,也是为之后类似的悬念预热。

也是这把玩具枪,给一屋子的人带来了之后的噩梦。

保安:在超市看店,从警察手里搭救了一个黑人小伙,但是被对方称做“uncle tom” -黑人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类符号人群:被其他黑人看作是讨好白人,想要和白人合作的黑人。

通常是有侮辱性的戏称。

冷静,和警方/军方合作就是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给national guards倒咖啡以防被枪击。

一个恶作剧,玩具枪朝警方的方向响起,三组人的独立叙事汇合到了一起。

影片的核心以及高潮即是反复的,无休无止的恐吓,暴力,虐待镜头。

马拉松式的虐待对观众的精神也是一种考验。

然而我的一个很大的疑问是,没有人想到警察听到的是玩具枪吗?

为什么没有人解释玩具枪的事情?

虽然这种解释或许于事无补,毕竟最开始的冲突就是玩具枪主人的死亡,随后的虐待主要是以找到一把枪来为第一起枪杀脱罪而产生的。

但是在影片紧张的节奏里,以及历史片确定结局的前提下,我依然心存侥幸。

途中有路过的state police,national guards。

有人对这种暴力感到不满,却没有出手阻止。

也有人放走了larry,送他去医院。

电影对Krauss暴行的解释似乎缺少制度,历史的原因,毕竟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军,警系统中的好人。

Krauss这个角色似乎本来就有暴力,极端的种族歧视倾向,很多表演甚至让人觉得在看一个变态冷血杀人犯的惊悚片。

(连威尔·保尔特抢戏的眉毛都透露着变态气息。。。

)甚至他的同事,一开始拒绝了枪击“game”,在真的杀了人后,松了一口气说,it feels okay。

在没有前史的前提下,邪恶的反派显然是观众无法理解的。

之后的庭审阶段一笔带过,导演也承认并不想拍司法题材。

但是我心里本片的演技时刻正是在这个章节:警探审讯保安,质问是否是他犯下了Algiers Motel的枪杀。

那一刻,保安甚至没有愤怒的反驳,而是双手颤抖,眼神失焦,留下冷汗。

这里的表演甚为精彩,在那一刻,我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一个一直维护理性,种族交流的黑人,如果在努力安抚警察,试图拯救同胞之后,还要被当作枪杀同胞的替罪羊,或许他真的绝望到无法发出一丝反抗的声音。

然而,最后他依旧坐在了被告席上。

诚然,本片对于大的历史背景的刻画停留在开篇精短的小动画里。

甚至片名detroit就是一种误导,Algiers Motel显然更合适。

关于这次骚乱的很多知识,譬如经济背景,之后的黑人运动等都只能在其他资料而不是电影里了解到。

和 拆弹部队 猎杀本拉登一样,本片依旧是集中发挥了导演对于暴力冲突,动作,紧张心理的刻画能力。

《底特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历史教育,而是带观众在两个小时里,尽量真实投入的感受那一晚Algiers Motel受害者们走过的地狱,或许为一种跨越时间,种族,地域的共情增加了一点可能性。

 7 ) 可怕的种族歧视

看完电影之后,一时感触颇多!

1、60年代美国的黑人,活得有多艰难,种族歧视有多么可怕!

可怕到你看见他的肤色,你就认为他是罪犯;你看见他的肤色,你就认为白人女子和他们交往,是一种耻辱;你看见他的肤色,你就认为对他们施以暴力,是一种政治正确!

2、旅馆警察审问那段,实在让人看得揪心!

警察可以对他们的尊严、人权、生命置与不顾,不过他们一直没有解释发令枪的事实,也的确成为本片打负分的重要原因!

3、几个警察杀人后却没有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发生在现在,再经媒体发酵,必将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志暴乱,就像92年的洛杉矶暴动。

4、有人为黑人小哥放弃歌唱团体而可惜,但遇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谁都可以走的出来!

 8 ) 黑暗料理吗

威尔.保尔特我太特么讨厌他了,我确定不是因为他角色进入的好我才讨厌他,是看脸就TM讨厌那种看完之后压抑的不想说话,整部影片过于黑暗现实,不知道一个没有正义的审判的结局的凭什么要改编成电影,电影明显有明确的种族立场,那么正义在哪里?

不想再看这种题材,反而拍成纪录片更好一些想不到出演的演员什么感受,演完这部时候可以走的出来,观众看后我想应该会加速种族对抗情绪吧

 9 ) 美国种族歧视到底有多严重,我们或许可在这部电影中窥见一二

1967年7月23日,警察突袭了底特律一家无牌酒吧,并逮捕酒吧里的82名黑人。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们认为警察是故意针对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压迫。

很快,黑人们组织起来抗议警察。

就如今年发生在美国的抗议浪潮一样,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许多商店被抢劫,抗议者到处点火……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出动了民警卫队镇压。

最后据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逮捕,2000多座建筑物被不同程度损毁。

—这是引自网易1976年美国底特律暴乱的一篇报道,这是这个故事让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有了灵感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勾画出底特律这个影片。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起因,在黑人聚居地底特律的一个晚上,一群警察将聚在酒店的一群黑人无故拘禁,被周围的黑人群众发现,起了冲突,进而爆发了近七天的黑人暴乱。

在暴乱开始的第一晚上,在剧场里的一支黑人乐队被迫终止了现场表演,并被勒令快速离开由于警方为了控制暴乱规定了九点宵禁。

乐队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也就此卷入了误杀警方的案件之中。

影片中白人警察有种族歧视的事件比比皆是,影片刚开始奉命支援平息暴乱的两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误杀了抱头鼠窜的抢劫犯黑人,随后长官并未立即停止他们的职务而是通知他们,会向法院投诉他们谋杀。

还有他们调查汽车旅馆开枪案的嫌疑犯时,不断的言语辱骂,殴打,迫使现场的嫌疑人供认凶手,但这一系列殴打恐吓,还有言语中的轻蔑,无疑是加重的黑白人之间的间隙,还有在最后法院中12个白人评审团成员,可以窥见白人在美国身居高位,黑人往往诉之无门,在与白人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是误解的土壤,试想一下,你和你的上级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么,有也是很少很少,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决定了你们之前的疏远,再加上政府的无效沟通,暴力执法猖獗作为诱导种族歧视的养料,广沃的土壤加上源源不断的养料,又岂能不长出恶之花呢。

 10 ) 它有《小丑回魂》的恐惧,更有《光荣之路》的深刻

今天看了《底特律》,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爽,它更是带给我对社会的很多思考。

(注:本文仅对电影剧情进行讨论,不对真实事件进行讨论)我知道又有人要说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获奖也是因为“政治正确”。

我想说“政治正确”本就不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他是每个社会必有的,实质上是掌控社会资源的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掌控,中国也有,你们懂的。

再者如果你真正看了《底特律》,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因为“政治正确”而成功的电影了。

一开始看还在理性思考为什么黑人明明做了错事还要暴动,就这么不明事理吗。

你或许会觉得黑人都生活在底层,他们易怒,动不动就暴力;他们在脏乱差的保障房里听着充斥着性和毒品的嘻哈吞云吐雾;他们自己不努力造成的社会地位卑微却责怪社会的种族天花板。

可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相信有一个人还能理性分析这件事。

美国的种族问题并不是向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那么简单,由于历史上白人对黑人的剥削造成的黑人普遍的阶级地位低以及现在美国经济不明朗的前景再加上阶层固化,社会里的那些似乎不存在的种族主义者对少数族群小到一两句关于种族的谩骂,大到针对某种族的暴力事件就将种族间存在已久的火星点燃,而这场大火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扑灭了。

当众怒被掀起,一切都无法挽回。

《底特律》很棒的代入式剧情,让你身临其境当黑人被掌握权力的白人剥削的恐惧和不知所措。

从警察进入旅馆开始,就开始了一场长达40分钟的高潮。

通过演员强烈的表演、剧烈晃动的镜头、血腥暴力的场面和警察“我有权力我说什么你们就是什么”的霸道让你感到一种扼人的恐惧。

那种动物面对天敌似的恐惧、和身为动物原始的愤怒卡在你的心口。

单看旅馆杀人这件事其实就是警察拿着权力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说的好听点是在“负责任”,再加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而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够为所欲为。

更可怕的是在这场闹剧中那些明明心中看不下去,明明有道德的人却也以为怕麻烦而避而远之。

当看到其中一个警察把自己杀人的行为交代后突然对人性还是有一点点希望,却没想到这个希望最后竟被“司法”这个代表正义代表公正的制度打破。

最后警察的无罪释放令人毛骨悚然。

当没钱没权的黑人请不起好律师,无法为自己做辩护,并没有所谓的“正义”站出来为其撑腰。

Larry从一个充满了激情和梦想的青年最后也一蹶不振,旅馆里的恐惧就停在了他的心里,对世界的失望让他再也不能向前,只有向明知不存在的上帝寻求一丝的慰藉。

最后政府没有赔偿、没有道歉,那三个警察发现自己可以被无罪释放时都笑的如此得意。

三条生命就这样无理由的死去。

没有“迟到的正义”,也不会有“无痛的天堂”,现在坐在屏幕之外的扮演上帝的我们也无法帮他们。

他们生时都想不通“为什么”,死后也没有“为什么”了。

那些并未反抗的人,或许他们并不是懦弱,他们是理性。

可电影里那个卑微的像狗的黑人,他为了养家日夜努力工作,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在夹缝中苟且的活着。

他很理性,但他最后的下场依旧是当替罪羔羊。

他被逮捕没有律师为他辩护(那个警察却有工会律师,而且看起来还很厉害的样子),他只能让眼泪留上脸颊,我无法体会到处于这样境地的人究竟是什么感受,我感到的只有绝望。

更绝望的是将近五十年过去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当杀死江歌的凶手陈世峰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当我们都把罪人的矛头指向刘鑫。

当某国新总统上台后白人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们振振有词的走上街头大斥“政治正确”;当带着梦想去好莱坞演员被那些手握大权之人侵犯后忍气吞声之时。

世界一天存在,人性就一天不会改变。

当社会精英们斥责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时,却无法改变它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这件事本身又一次为“社会达尔文主义”验证,语言多无力,权利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弱不禁风。

看完《底特律》你还能对“政治正确”嗤之以鼻吗,你还会高高在上用鸡汤嘲讽别人的无能吗,至少我不能。

《底特律》短评

三幕式结构,场面调度教科书(混乱且有序),拍得相当工整,剑指奥斯卡。毕格罗通过特写镜头以及手持摄影炮制出纪录片气质,大量的近中景镜头更是将戏剧冲突压缩到极致,但稍显用力过猛(或者说视觉张力十足)。在这场种族斗争中,我们无法重现历史,但肤色的标签一天不被揭下,它的存在就是有必要的。

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世界就是如此,傻逼犯浑,恶人搅屎,最后好人无奈吃屎,能做的就是变成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好人。威尔保尔特朝着包揽“最招人恨角色数量最全奖”又近了一步,凯瑟琳·毕格罗稳如狗,从这部看来,她近几年最光明(?)的片子竟然是《猎杀本拉登》?

8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可惜生不逢时。到底主角是谁呢?中间的拷问时间有点久了。一个大概不会去的城市吧。

13分钟前
  • LoVe
  • 推荐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16分钟前
  • 司令
  • 推荐

毕格罗是导演界的真女汉子,对时事题材的偏好,对临场感的营造,气场上丝毫不输老爷们儿

20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

25分钟前
  • 抠脚诗人
  • 推荐

几度在毫无哭点的地方抑制不住落泪

28分钟前
  • SssDong_
  • 推荐

拍摄理智黑人的场景过多,应该多拍一些闹事黑人群众的片段,不然怎么连部队都开过来,大部分白人警察在影片里很克制了,黑人真的太不守规矩了,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就知道瞎闹瞎抢。白人坏警察演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愿世界和平,黑人都回到非洲,机器化大生产。

30分钟前
  • 我是大猪:)
  • 推荐

除去太强烈和简单粗暴的政治指向性,缺乏更深入的探讨这一点外,电影语言的其他部分都近乎完美。如果说拆弹部队时还是很考虑普通观众接受度的话,毕格罗近两部已经彻底放弃对观众的讨好。后半个小时完全不多余,看似从残酷激烈的氛围中暂时挣脱,实则从感官震撼上升到心灵煎熬。最后一幕处理完美。

3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33分钟前
  • clover
  • 力荐

这样的美国真是太迷人了,迷人又危险,危险但充满希望。毕姐教你们拍电影,你们都看好了。

34分钟前
  • Bejdlxl
  • 推荐

Algiers Motel incident

36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毕格罗太厉害,看完真是绝望啊。知乎上那些自作聪明嘲笑“black lives matter"的人真是太可笑了。

37分钟前
  • Joanna
  • 力荐

拍的很真实,代入感挺强的。

39分钟前
  • 仰望星空不好吃
  • 推荐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41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1,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阿尔及尔旅馆,白人警察射杀三名无辜黑人,最后法庭宣判无罪,2,浓浓的仇恨。白人对黑人的,黑人对白人的,化不开的仇恨。3,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可以摧毁所有,如果这个城市的市民心里充满了恨的话。

44分钟前
  • 大心
  • 推荐

为什么到现在黑人依旧仇视和不信任美国警察,这部片里讲的清晰且不过火煽情。在拍摄手法上这比我不是你的黑鬼等记录片更有纪实感,从开头依靠夸大背景混乱在把观众快速拉进了67年的底特律暴乱,再用演绎和当时的新闻物料交替模糊了真实与戏剧,观感不要太棒。可以说是今年第一部强有力的奥斯卡竞争作

47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That's institutional racism, folks, instl racism that feeds into racial tension that feeds back into instl racism.

5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把一个不知道真相的历史迷案,改编拍摄成似乎可以回到的历史现场。照纪录片或新闻标准,这是危险和别有用心的行为,但事实上哪有任何危险结果?因此,在后真相时代,艺术的煽动力始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当然,虚构的电影非常好看,让人无比痛恨那个娃娃脸警察

5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感觉剧本问题比较大,叫底特律也有点误导人的嫌疑。导演功力挽救了影片不少,三星半

54分钟前
  • YOUSAWNOTH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