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要20秒的勇气”这是电影中的台词,它虽然短,含义很深,它往往给人一个暗示:是时候了,你还需要等待什么?在剧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家子,从开始经历了失去了亲人的悲伤.特别是,男主人公本杰明,作为一个父亲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孩子需要快乐.然而,他并不知道去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而其中一个孩子迪伦,由于长时间的压抑,心里已经扭曲,永远画着那“地下的世界”的风格.其实,这一点直到作为父亲的本杰明意识到,买下这个新家,这个动物园,并没有让迪伦开心.如果,剧中我们看到父子吵闹了起来.最终,打破薄冰,重归于好.有些时候,大声喊出来,也许一时会尴尬,却会换来意外惊喜,在于你是否真诚的对待过?忘记过去,有些时候,需要你真正的放下.剧中,我们看到本杰明在删除于已逝妻子的图片,这个镜头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当他想放下过去的一切时,心里的痛苦,往往只有主人公自己才能体会到.不过,如果我们如果真的决定,和不爽快的放下呢.忘记,并不意味着,我们逃避了,而是更好的了解和珍惜,活着的亲人对你的爱.如果,你选择忘记,你就会收获另一份,心底的期待.
看这个电影原来当然是冲着卡司去的,虽然我本来也非常喜欢这类温馨励志又合家欢的电影。
看完以后很高兴这不是一部空用大牌堆砌的片子。
首先,看到昔年身手矫健的史上最著名的特工之一的Jason Bourne变成了带着两个孩子又刚死了爱妻的单身老爸颇为唏嘘,看见Matt Damon略显发福的身材更是唏嘘不已,果然不再是心灵捕手,天才雷普利,怒犯天条甚至是造雨人里的青春年少,但是时光流过,Matt的演技如甘醇的酒,超越了角色和剧情,没有人记得那个眼神凌厉冰冷的失忆特工,他就是那个苦逼又不愿放弃希望的老爹,面对早熟可爱的女儿和叛逆有才的儿子,束手无策。
度娘说这个角色本来考虑斯蒂勒大叔,我看到这个角色的第一反应也是他,这种苦兮兮不讨好的倒霉鬼非他莫属,而如今,感谢导演选择了Matt,才成就了2个小时的感动。
故事有点俗套,一般单身奶爸总是有个咸鱼翻身的过程,顺便还能收获爱情我女神这么个裹法都好性感!!!
但是就是这么俗套才好戳泪点!
Matt和儿子矛盾爆发的那场戏很有张力,小娃娃也完全没有被老爹盖掉。
我说怎么儿子这么眼熟,这不是SPN里小Sammy吗?
跟着温家兄弟混久了好练演技!
父亲觉得负担太重,希望儿子分担,但是儿子却认为父亲不需要他也根本不关心他,这种片子固有的桥段就是父子矛盾啦吵一架之后就如胶似漆堪比亲兄弟啊什么的是一定要的。
还有就是小女儿实在是萌爆了,又乖得不行,老爹是多好命!
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美,尤其是日出啊几个场景,那种气质和光感恍若是非洲广袤的草原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让人更加坚信这个动物管理门外汉的未来其实非常美好。
我怀疑摄影是从国家地理退休来的……更恰到好处的是影片的配乐,特别是Matt抱着电脑坐在厨房地板上回忆已故爱妻的点点滴滴,感人至深。
尤其是这样的场景由传统硬汉来演绎特别动人,Matt眼眶里转来转去的泪水搞得我也要抽抽了。
随便扯一句我一直以为Matt是绿眼睛,他居然是这么纯净的蓝眼睛。
跟我女神对望的时候画面好有美感!!!
20秒的勇气我倒是不见得多同意,但是影片结尾那句why not让我发现希望和勇气永远是我们面对惨淡人生的武器。
其实本来是很期待Elle Fanning的,但是略有点失望,一方面Colin Ford的表演非常成熟,小loli卖卖萌就够了,相比之下Elle就显得太薄弱了。
果然她拍硬照神马的确实是很美,但是演技上要被姐姐Dakota甩几座山了。
但这么有明星相的姑娘有的是磨练演技的机会。
BTW,我还是只爱我们罗南妹纸!
五星的演员,四星的故事,还是五星的片子。
萌点满满的片子,Benjamin问女儿Rosie,Am I doing any thing right?小姑娘一本正经的回答You are handsomer than others. 邻居的party把Rosie吵醒时,她无奈的说Their happy is too loud.同时这片子还能治疗拖延症,you only have to be courageous for 20 seconds.忍住了20秒的尴尬,一旦开始,就已经完成了最困难的部分。
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多原因,就只是简单的why not。
这居然还是改编自真实的事件,真想去这个位于英格兰西南端Plymouth的Dartmoor Zoo。
看看真实中的老爸和他的两个孩子。
每年的圣诞档期,北美必有几部大明星撑场的合家欢电影博票房, 而由实力派马特•达蒙和斯嘉丽•约翰森主演的这部拯救动物园的电影如期带给了我们温馨和感动。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强悍的马特•达蒙第一次当一位单亲爸爸, 一边要照顾两个不大的孩子,还要遭受挚爱妻子早逝的悲痛。
有着动物园情节的导演卡梅伦•克罗在改写剧本时遇到了当时正在拍摄《大地惊雷》的达蒙,两人随即商谈剧情、细节,并最终达蒙加入克罗剧组,正是因为导演看见了达蒙的顾家气质,才造就了本片的小小成功。
影片一开始似乎给了观众们一种家和万事兴的温馨, 然而本杰明的儿子迪伦每天总是不停重复这个20世纪最懒的词”whatever”, 本杰明担心的只是迪伦考试会不会及格, 甚至会不会在被学校处罚几次后开除,根本不关心迪伦唯一钟爱的画画, 这在影片最后本杰明以儿子的粉丝身份把迪伦的画当做动物园的Logo形成鲜明的对比, 迪伦没有变,本杰明没有变,变的是相互理解的含义。
因为儿子被学校开除, 女儿晚上被邻居吵的无法入睡, 本杰明不得不去四处寻找新家,最后找到一座他和女儿梦想中的家, 却得知这家在动物园里, 虽然本杰明和其他买家一样心底打了退堂鼓, 但在看到女儿是如此的开心和孔雀相处后,本杰明瞬时下定了决心,只要孩子开心真的什么都对他不重要,再一次让我们感到爸爸的责任。
在动物园遭遇到经济危机时, 拯救他的竟是已过世的妻子,妻子的全权考虑给本杰明留了一笔不小的财产, 也许这阐释了一个家庭的责任,无论是生或是死, 都始终关心家人的举动, 让本杰明欣慰,让我们感动。
在哥哥的劝说下,本杰明却还是选择用这笔钱继续冒险,他赌了他的家人,赌了太多不能失败的东西,但他不想让他的员工失望,不想让自己的思想受束缚,这再次体现了本杰明大无畏的精神和他那20秒的勇气。
本杰明在和儿子迪伦大吵之后, 解决了父子之间所有的矛盾, 他们或许都误解了对方,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缺少沟通, 便让已经悲痛的生活更加受伤。
本杰明和儿子最终送走了痛苦的”斯帕” , 通过简单的交心, 本杰明教授儿子如何去和他喜欢的女孩表白, 便是那充满勇气的20秒钟, 女孩依然爱着男孩,只是迪伦的爱藏在心中,如同给他父亲的那般, 他爱着父亲和女孩,但他没有勇气说出来, 女孩便不敢再靠近迪伦。
在迪伦看见女孩的标语” if you love me let me know”后, 迪伦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并最终成眷属。
“ Why would an amazing woman like you ,even talk to someone like me” ,这是本杰明对他妻子的勇敢表白, 一句简简单单的 “why not ? ” , 便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的阐释, 当我们面对美好的事物, 或者有挫折横亘在我们面前时,为何不当做是给自己的一次冒险,试着去经历它?
关于告别与启程。
最近正是迷恋这种正能量/治愈系的片子。
漂亮的镜头。
亲切的音乐。
阳光。
雨水。
动物。
孩子。
告别本就是人生中最永恒的主题之一。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便不停地与之告别。
告别母亲的子宫,告别婴儿的襁褓,告别学童的教室,告别我们的爱人,告别我们的亲人,告别我们的工作,直至跟我们自己告别,跟我们的生命告别。
但结束就是新的开始。
死掉的过去才能换来新生,这是不可逆转的最永恒的轮回。
新事物永远会代替旧东西。
告别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它也需要你鼓起“20秒令人尴尬的勇气”这部片子和2012年我最喜欢的一部"Silver Linigs Playbook"有些相似。
主人公都遭受着生活中的悲剧或磨难。
但好在他们始终对生活抱着积极的信念,在经历了生活给出的考验和自我救赎后,最终发现了生活阴霾背后的那一缕阳光。
电影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东西。
也许有些东西看起来如此的戏剧如此的飘渺,但我们最终还是会相信那些乐观与美好,心底最纯粹的情感总是会被唤起。
因为是真实事件而为这个电影加分不少。
去http://www.dartmoorzoo.org/ 浏览了一下,票价是10.95每个成年人。
真实的动物园主长得也不错,还在电影中出境了。
以下是感悟不能称为评论有人说生活没有那么“好”,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恐怕也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我想到了10年1月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见到的公园工作人员,带我们找动物的考察员,她对我们说,她觉得她的工作简直就是最棒的事情,而公园竟然让她做这件事还给她钱我不记得她讲的很多细节,但她将给我们的时候那种热情和快乐和对自然的热爱,我始终记得。
不止是开动物园、做国家公园的考察员这样的工作让人觉得棒极了。
我还记得在优胜美地的餐厅吃饭,老得有65岁的老侍者端上甜品,问我觉得三种之中哪个最好,推荐红酒给我,以及告诉我他的女儿下个月就要结婚了。
他说他在这个餐厅工作了很多年(我忘了具体的年份),希望我十年后能再回去玩儿。
我记得老爷爷绅士的笑容,以及从容。。。。。。。。。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很想离开我的国家我的故乡的原因。
我希望能有更多正能量在生活中和工作中。
也希望被更多的正能量包围,并且有用一部分时间选择随性生活的自由。
那么已经鼓起勇气选择开始了,眼前的就是。。。
去坚持,work hard
在这样一个温情励志的大片里,干巴巴地讨论爱情的确是显得有点庸俗。
只是,对于一切美式浪漫主义照单全收心驰神往的我而言,讶异于这个故事的完整性,不单单是家庭温情,也不单单是励志传奇,而是那样一种深沉又细腻且浪漫的爱情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故事之下显得和谐又夺目。
美国英雄主义片的编剧从来不吝于把主角的境地描绘得凄惨无比,当然也不忘把结局写得多传奇璀璨。
但是这个不会穿越的本杰明,在我心中却是个切切实实的男人,伟岸过一切XX侠(侠粉皮特粉请轻拍)。
英雄最难战胜的是自我,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可怕的莫过于失去和回忆。
对于“曾经拥有”的剥夺,和对漫漫前路的踌躇,却能慢性折磨着一个普通人,抽走勇气,磨灭意志,最后叫你永远都迈不出前进的那一步。
浪漫主义真是个好东西,快准狠地把你丢到一个未知里,叫你暂时忘却失去的过往,叫你沉溺于一个赌博一样的未来里,然后调动你对于生活和未来的多巴胺。
只是逃避永远都是一时的止痛药。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美艳的斯嘉丽遇到的是药效期内的本杰明,还好,故事并未那样庸俗而仓促的开始。
虽然不能老把责任推到现代社会身上,只是当代人太容易用爱情来逃避了。
换一个伴侣,换一种相处模式,用明确的试错的办法,来打地鼠一般地规避一些责任和惩罚。
这样的爱情太过于廉价。
无论成熟还是稚嫩,爱情永远都有让人目眩神迷不着四六的魔力,美若女神磕碜若凤姐都会有机会体验。
但是时间究竟给人生能带来什么,这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命题。
这个电影告诉了我答案,时间给了爱情尊严。
正是因为珍视,而害怕失去和怠慢,所以不再急于接近和亲密。
正是因为了解人生的坎坷和不易,而理解路途上的颠簸曲折,所以要酝酿出一个好的开端。
不慌不忙的爱,是为了给爱留出尊严。
想起《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情节,男女主再次相遇之前,还是经历了各自奋斗的分离。
而时间就是那个神奇的东西,让你对失去和分离不怨怼不颓丧,而是继续坚定自己的方向向前走。
不草率的开始,为的是积蓄我们的力量,来一场势均力敌的持久的爱。
而时间,正是那个神奇的东西,教你能沉静、忍耐且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配得起那有尊严的爱。
马特·戴蒙、斯嘉丽·约翰逊、艾丽·范宁…… 如此强大的阵容,《我家买了动物园》却只是一部从头大俗到尾的美国家庭片。
好莱坞流水线的制作水准到底是精良,但真的是否能打动人,编导的才华和是否用心就表现出来了。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家里买了个动物园,好歹也是个奇葩故事了,但电影中的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欠缺真实感,只叹艾丽·范宁都长这么大了。
表现稍微真实的也只有那些动物了,不过亮点也不多。
结尾的“20秒勇气”理论稍微提振一下气氛,但是杯水车薪。
影片整个包装也是非常说教式的美式家庭价值观,好莱坞的土壤到底还是缺乏如《六楼的女人》中法国人的生活情趣和西班牙人的异域风情,浸淫在铜臭中的好莱坞电影如果不是只想表现视觉奇观,那一定要在非生活化的剧情和风格创新中狠下功夫。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温情,励志,呆萌,马特戴蒙,斯嘉丽,这些都成为这部片子可看的点。
但是真正让我感兴趣回味的,却是真实故事中,主人公的事业/工作,这真的是一个转角找到一生的事业的故事吗?
因为这部片子是真人故事改编。
所以探讨这点,不会太无迹可寻。
先来复述下这个故事的真实版本:以下内容节选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tmoor_Zoological_Park#Future_plansDartmoor Wildlife Park 这个动物园1968年由Ellis Daw 建立在自家18英亩(72843平方米)的土地上。
2001年,因为不符合监管,被要求停业整顿(那个监管部门就是电影里出现2次的那位官老爷)。
Ellis不服,结果2006年4月23日,动物园执照被撤销。
同年8月,Benjamin Mee及其老婆(sorry to those love fan,她老婆在买下动物园之后4个月才因为脑瘤死了),2个娃买下并搬入这个动物园。
2007年7月7日,在重新装修后,动物园改名为Dartmoor Zoological Park 重新开业。
重点来了,Benjamin曾经是园丁杂志的专栏作家。
在接管动物园后,他把自己亲自动手维修动物园的栅栏之类的设施,以及在动物园中的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就是这部电影的蓝本。
这本书在2008年出版。
2006年,BBC拍了4集纪录片Ben's Zoo,讲述这位ben和他的动物园员工的故事。
2006年11月和12月,这部纪录片子BBC 2台播出。
本片上映时间是2011年12月23日,圣诞档:)2013年,这家动物园未来5年将持续收到一笔总额600万英镑的慈善基金,多家大学在此开展动物科研。
各种扩建计划中。
电影里过分夸张了ben的改变,把他买下动物园描写成了冒险,circus play,没头脑的跨境大冒险,通过温情真诚坚韧亡妻灵魂的庇佑获得了员工的肯定,度过了难关。
是不是觉得很玄,像骰子停在哪一面就是哪儿了。
其实仔细看看这个原版故事,会发现,ben在整个事情中,都是用自己的专业当然必然还有人生态度,影响着事情的发展。
作为媒体人的自我宣传,作为园丁国度的英国(本片改成了美国),他找到了动物园和自己擅长点的契合之处,用 园艺农活 作为支点,撬动了大众的关注。
在动物园开园之前,就广告免费做遍了全英国。
这都是因为他自己本身的专业,园艺。
进一步,笔耕不辍的记录,把这些进一步集结成书,扩大受众。
剧本改编,直到这个万里之外的我,都好奇的上wiki去查找关心这个动物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个时候,靠的是好莱坞的温情励志包装,但是核心和临门一脚,还是ben自己的那本原作里的故事核心,还是他原初打动编剧的记录。
对比之下,我们看看这个动物园的前主人Ellis Daw,简直就是ben的反面。
这个人在电影里也有,拆成了2部分,一个是那个没有出现的却制定了奇怪的买房附加条件的房主,外加那个老喝酒嚷嚷着要杀掉动物园巡视员的那个大胡子动物园园丁。
在真实故事里的Ellis Daw比那个叫喳喳的员工,牛哄哄上一百倍。
在动物园的一角,至今还伫立的一块牌子,可以一窥他的牛气:这里纪念1968年Ellis Daw创立的动物园,给那些爱我及不鸟我就下地狱的人。
这个动物园,首创的动物笼子环境模式,被之后大部分动物园模仿。
在2001年收到处罚时,Ellis他拒绝服从整改意见,他辩解到过去30年,这些设备从来没发生过安全事故,但是被曝光的棕熊生存环境,很让舆论诟病。
最后被撤销执照。
不得不出售珍爱的动物园。
在2012年,这部电影出版后,他写了本自传,从绵羊到狮子。
呵呵。
挑战媒体,抵制制度,作为一个经营者,他太不合格。
他擅长好好照顾动物园,所以改编后,让他这一部分变成一个员工,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你的确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奇遇,但是,你会用你自己擅长的方式好好去度过它。
你是那只掷骰子的手,事业只不过是骰子的一面。
生生不息是真正的善果,happy ending。
作家本杰明•密生性喜爱冒险,对于家庭的责任他投入并不多,然而突然的丧妻之痛令他很久无法释怀,与此同时,儿子迪伦和小女儿洛希同样不能适应失去母亲的生活,一个家庭系统由于最重要的人物——妈妈的离去,瞬间瘫痪了。
本杰明无法听从哥哥邓肯的建议,拒绝从新的爱情中获取乐观心态,也放弃了专栏写作,彻底陷入丧失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13岁的儿子迪伦开始迷上阴暗的美术创作,画面里只有黑白和血腥,最终又因偷窃被学校开除。
小女儿洛希此时却显示出超出她7岁年龄女孩的成熟,表现得特别的成熟,开始照顾自己的生活、开始照顾父亲的心情,连买下新家的决定也是她最后拍的板,似乎成为家庭系统里一个新的中心。
就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出人意料的决定——买下一个快荒废解散的动物园,作为他们新的家,开始全新的环境继续生活,迎来了这个家庭重建系统的新的机遇。
当人遇上创伤,比如某些丧失的冲击,亲人死亡、爱人分手、事业崩溃,我们常常会陷入沉没般的打击,告别哀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很可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期间心理承爱的痛苦可能并非那么轻松。
心理学上将这个过程称为“哀伤反应五阶段”。
伊丽莎白•库伯乐•罗斯博士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On Death and Dying》里面所描述了人在经历重要他人离去的表现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妥协、忧郁和接受。
在失去家庭中挚爱的人面前,父亲充满了悲痛,一路否认,不愿意开始新的恋爱,同时深陷忧郁和压抑伤感的纠结中。
儿子充满了愤怒无法化解,又正处青春期,在与父亲的沟通中得不到很好的交流,于是将愤怒发泄到偏离常态的行为中。
女儿直接妥协于现实的安排,并充当起大人的角色,但却偷偷地将父亲要丢掉的、母亲常穿的一件衣服藏了起来,并天天压在身下才能睡觉。
一家人,在丧失的痛苦中,深受折磨,却没法公开地谈论,也无法化解。
好在本杰明一家决定接收这座有众多动物的野生动物园,这个有些怪异的行为带给他们一个新的“生机”,和动物的友好接触,跟新朋友的亲密接触,与动物园管理人凯莉率领的留守团队重新修葺动物园,在奋斗中迎来动物园的再度营业和自己家庭的新生。
影片的结尾是最让人心生感触的一幕。
本杰明带着自己的儿女,来到他与爱妻第一次相遇的咖啡馆,面对着妻子曾经坐过的那张椅子,深情地复述自己被妻子吸引的第一幕每个细节,当迪伦含着眼泪、洛希带着微笑说出那句“Hi Mummy”,你知道,他们终于完成了这次艰难的爱的告别,从此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这一幕,学过心理咨询的人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常用的一种技术——空椅子技术吧。
从心理学角度看,抑郁在代谢上是高代价的,但其实是有其社会价值的:抑郁告诉自己和他人,有些事情已经不可救药地糟糕着了;抑郁使人能够对自己或他人做出忠实的评估;严重的抑郁也可以迫使一个人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并做出最终促使他们继续存活以及成功繁殖的艰难决定。
生活带着许多无常,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的丧失。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可能像本杰明一样有机会去选择一个特别的动物园作为转机,我们也没有办法从家长、朋友的“不要为失去而纠结了”、“生活充满转机”这些苍白的安慰中得到缓解,我们依然痛苦着。
请先接受这份痛苦吧,因为面对丧失产生的痛苦是正常的,请允许自己伤痛,因为经历哀伤有时有很多的过程和很多的阶段。
如果当我们经历了很久的痛苦,仍然无法化解和缓解,或许可以想一想是否能寻找一些专业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
能够在痛苦中寻找外力的协助也是一种智慧。
Wh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