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揭开一句简单的“我很好”,背后是一大家子人各自生活的一地鸡毛。
年迈的弗兰克曾经是一位给电线裹保护层的工人。
妻子在八个月前去世后,他就一直独居。
一天,弗兰克正兴冲冲地为周末的家庭聚会做准备,但儿女们纷纷电话留言说自己有事情不能回家了。
巨大的失落使他更加深了对儿女们的想念。
弗兰克觉得,妻子在世时和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孩子们什么话都会告诉她,现在情况却很不一样。
于是,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带着药踏上了看望儿女的旅程。
一路上,他骄傲地向遇到的每一个人介绍自己的四个孩子以及自己的工作,一个包电线工人教育出的儿女们这么优秀可爱。
弗兰克的第一站:纽约,大儿子大卫的家。
他在楼门口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按门铃、打电话却始终都没有人接。
离开时,忽然在街道一家艺术画廊看到了大卫的画。
他想起了小时候和大卫的对话:“我想成为一名油漆匠,做我喜欢的画。
”“不是油漆匠,油漆匠在墙上作画,狗在那墙上撒尿。
你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你会让我为你感到骄傲吗,儿子?
”“我会努力的,爸爸。
”直到隔天早上,大卫还是不见踪影。
父亲从门缝里塞了一封信,告诉儿子他本来想制造个惊喜,但家里却没有人,稍后再电话联系。
于是弗兰克动身前往第二站,住在芝加哥的大女儿艾米一家。
与此同时,弗兰克并不知道,大儿子大卫在墨西哥出事被捕了,而儿女们打算先隐瞒弗兰克。
晚餐时,艾米的儿子与她的丈夫互动充满了敌意,夫妻二人也很尴尬。
弗兰克提出想在女儿家住一两天,但是被婉拒了,艾米说公司有大项目要忙,丈夫、孩子也都不在家,实在没有时间照顾父亲。
弗兰克只能无奈地答应了,并告诉大女儿自己接下来会去找二儿子罗伯特,特地嘱咐她不要通知他。
第三站,弗兰克来到了在丹佛工作的二儿子罗伯特的乐团。
但原以为是指挥家的儿子,却仅仅是个无足轻重的鼓手。
他觉得儿子一直很有天赋,打鼓有点可惜了。
儿子坦白道,自己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压力小,能旅行,从中赚钱,没有负担,偶尔也可以练习指挥……当父亲提出想和儿子住两三天时,儿子却告诉他乐团当晚就要飞欧洲,下午就要收拾行李。
因为时差,手表没有及时调整时间,弗兰克错过了一小时前就已经开走的火车,只能到附近的旅馆留宿一晚。
经过地铁过道时,看到一个和儿子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躺在地上瑟瑟发抖,他给了他钱去买食物。
年轻人不仅不感谢他,还想要抢走他的钱包。
两人推搡的过程中,弗兰克的药瓶掉在了地上。
被激怒的年轻人为了报复,无视弗兰克苦苦的请求,直接一脚踩到药瓶上,使劲碾碎每一片药,转身就跑。
没有任何备用药的弗兰克只好把地上的粉末都收拾在衣兜里。
晚上,他从药渣里仔细挑出衣服纤维再喝掉,连手心的粉末都舔得干干净净。
第四站,弗兰克来到了生活在拉斯维加斯的小女儿家。
小女儿似乎是最期待父亲出现的人。
她早早得知了父亲要来的消息,租了炫酷的加长跑车载他,还给他准备了大大的卧室。
当他们正要去八十层的旋转餐厅吃晚餐时,女邻居有事情要外出,拜托他们帮忙照顾孩子。
原本说好傍晚前接走孩子,结果因为事情耽搁,孩子不得不留下来过夜。
萝西在照看孩子的时候,弗兰克无意中听到了书房里答录机的留言,他发现女儿的大房子是为了迎接父亲,专门管朋友借来的。
弗兰克似乎意识到,他为女儿添了不少麻烦。
当晚,他们在家一起做了晚餐。
萝西坦诚但婉转地对父亲解释了为什么一直以来儿女们不怎么联系他:弗兰克望子成龙,总向孩子们夸夸其谈自己的付出和期望。
而他们去世的妈妈却善于倾听和理解。
饭桌上,弗兰克说自己已经出来太长时间,药也不够了,所以明天就回去。
然而搭乘的飞机意外遇到雷暴天气,没有吃足量的药加上颠簸不已的飞行,导致弗兰克心脏病发作。
在昏迷时,弗兰克做了一个梦。
他梦到孩子们都是小时候的模样,坐在一起,告诉父亲自己过的很好。
其实弗兰克在一路旅途中,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儿女们口中的“我很好”是谎言,他只是看破不说破而已。
大女儿艾米的婚姻根本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幸福。
弗兰克注意到艾米丈夫早晨上班穿着和昨天一样的衣服,他早已经不住在女儿的房子里,当天只是被叫回来演场戏给弗兰克看。
而在火车站碰见的女儿的男同事,才是她现在的伴侣。
女儿怕他身体不好,所以故意设置“偶遇”,让他们见一面。
丹佛市里面贴满了乐团的演出海报,演出地点分明都是当地,根本没有儿子口中所谓的欧洲巡演。
关系最好的小女儿萝西也有所隐瞒,“帮忙照看”的婴儿根本就是她自己的,而女邻居其实是她的爱人。
弗兰克想不通的是,明明孩子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情况和麻烦,为什么却都不告诉他呢?
在医院醒来后,他发现孩子们全都围在病床边,却还是没有儿子大卫的身影。
现在,他只想知道大卫发生了什么,不要再欺骗他。
孩子们告诉他,大卫在墨西哥因为吸食毒品过量已经去世了。
他不愿意相信。
孩子们告诉他,一直以来,他都太过严格,他们害怕父亲失望,什么都不敢讲。
尤其是儿子大卫,父亲对他的期待最高,他承担的压力最大。
晚上,病床上的弗兰克终于在梦里见到了还是小男孩的大卫。
在梦里的这一刻,他告诉大卫,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为你感到骄傲。
出院后,弗兰克正视自己和孩子们的沟通问题,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时太过自我,终于与孩子们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来年的圣诞节,弗兰克又早早来到超市采购,而这一次,谁都没有爽约,一家人真正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过得不错。
弗兰克到了最后终于发现,孩子们不应该是为了满足自己期望而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
不想当艺术家去当个油漆匠也不错,婚姻也不一定非要那么美满,在乐队里当一个小鼓手也很好,喜欢同性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弗兰克终于意识到了:“只要孩子们过得真正开心就好。
”我们因为独立生活,而不可避免的和父母产生了疏离。
可能因为我们的爱之真切,却有着无可避免的代沟;也可能因为我们独自奋斗的压力下,逐渐对家人这类本应最坚挺的支持系统,关上了心门。
原来,和家人一起,共同面对困难或不太理想的处境,不必把“我一切都很好!
”挂在嘴上。
也就前些天吧,好像是天涯上的贴子,也好像是北大还是哪个高等学府的一个硕士吐槽他的家人。
他是农村考出来的,家里的,甚至是家乡的人,都把他的成就当作状元及第。
可是在那么多年学习工作之后,老家人来城里看望,却发现他根本没有过上状元的日子。
也是,现在硕士算个毛啊,就算博士,一套房子就能把所有人都累死。
城市的生活,如同乡村一样,都是讲面子的,至少一家要配辆车,孩子上学,不能落人后,进个好点的学校。
这都是钱啊。。。
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大多数儿女也想让父母骄傲。
然而大多数人的生活不是那么容易。
不是所有人父母都如电影中的父亲,晚年的时候才明白过来,只要儿女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事业成不成,婚姻成不成都是虚妄。
特别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的人。
很多人乃至一生,都不明白家庭组合的意义。
有一部分人甚至只把它当作证明自己的工具。
在我看来,家庭就是一个相扶相携的团体。
血浓于水的亲情,被自幼的扶养和关怀所奠基。
他将是余生最有力的依靠。
他不是你用来显摆的物件,你的房子有多大,你的子女上了哪所大学,你挣了多少钱。
这些对幸福有作用,但不代表幸福。
家庭,不是你用来展示的花瓶,他就是一个外形很丑陋,但是在你需要时非常有用而且可以拄倚的拐杖。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这艰难的人生。
能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真好。
真是千不该万不该我在大过年的时候选择一个人窝在租的房间看这部电影。
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给家里电话的时候,听到年迈爷爷声音我就莫名其妙的说不出话来,然后跑到洗手间里用冷水洗了个脸,对着镜子说你是个男人,以事业为重。
片中弗兰克对自己的孩子苛刻,希望他们将来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然后make him proud。
对于80后的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就教育要好好读书,要不然一辈子就会想他们一样永远都没有出息,于是我们努力读书,奋勇挤过高考的独木桥,来到让每个农村都心动的大学校园,然而毕业之后我成了什么?
蚁族和恐归族。
我并不想让他们失望,我还记得当他们收到录取通知书转身留下的眼泪,以及他们面对街坊邻居时自豪而且骄傲的笑容。
我不知道豆瓣上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窝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思索着将来我要干什么,我要给家里什么样的回报,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公司回来,看着窗外的一盏盏的灯火,人来人往的街道,没有一盏是为你而点,没有一个人会来给你一个简单的问候。
而且我们还要告诉家人我们过得很好,生活很幸福,以对得起父母每天天不亮就给我们做饭,辛辛苦苦省下前来让我们读书。
弗兰克去见他的每一个孩子都要问“Are you happy?”。
我想弗兰克自己心里也已经知晓,就算他的孩子过得再怎么不好,他们都会回答“I am happy." 仅仅只因为孩子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而回答的一个善意谎言,事实上弗兰克也不想拆穿这个谎言。
突然间我想起了玛丽与马克思中一段台词: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however,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孩子一样,父母也是一样。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
弗兰克最终明白过来不论孩子有没有做到像他预期的那样,是否是一个画家,是否是一个指挥家等等。
他们永远都是他的孩子。
当然孩子们也明白”Mom was easier to talk to and you always worried so much if everything wasn't perfect.” 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告诉自己的家人,纵然们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或者期望的那样,我永远都是他们的儿子,就像弗兰克的那个“指挥家”儿子一样,只是弗兰克单方面的认为他又这个才能而已。
我只想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在他们问我是否幸福的时候,我可以由衷的真心的告诉他们我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同时也希望父母可以理解他的儿子是在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们所给予或者希望的那种生活方式。
片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很心疼,第一个就是弗兰克在女儿给他安排的房间里吃那些被踩碎的药。
心疼的一个原因是我想起了母亲给我说的一句话,在我高考失败的那年,“你爸爸那天晚上比平时多抽了很多的烟"。
现在想想,父亲不愿意在自己的子女面前显示出太多的痛楚,只是会比平时多抽几支烟而已。
弗兰克不愿意在女儿面前显示他经历了多大的痛苦,忍受职业病来看望她,于是便选择独自承受。
第二个场景就是弗兰克收到他给David的信,我一直想知道信里都是些什么东西,然而就在他打开信封,拿到那照片和纸条的时候,我的眼泪就这么流出来了。
那封信包含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对子女们团圆的亲切期待。
第一次过年没有回家,理由很简单,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怕现在所拥有并不是家人所期待的。
弗兰克的那个“指挥家”儿子也是这么说:我明明有两天假,但我却不想和父亲在一起,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现在想想,真是很幼稚也很错误。
其实父母全部都知道,只是不愿意说破而已。
才明白:合家团圆,永远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说一切都好。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说I'll be good,just for you。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隐藏真实的自己,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你因为我们善意的谎言而难过,你认为诚实才是爱人的方式。
所以,你选择在你最虚弱的时候,让我们用诚实的方式,告诉你一个最残酷的事实。
我认为你没有理想,但却对我们要求严苛。
也许你希望我们成长,也许你希望我们作为你的生命的延续,取得伟大的成就。
所以,我会努力,只为你。
但是,我也会力不从心,因为我们还是独立的个体。
旁人体会不到高高低低的电话线的美感,你却坚持它有其韵律。
你微笑着,骄傲着。
它的美,我也懂。
只是,同样是电话线,让我们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
我想知道你在给我们的每封信里写了什么。
还是继续说教吗?
还是惊喜?
你不是伟大的父亲,也不是万能的父亲,但你是个宽容的父亲。
这趟旅途上,我们一切都好。
原以为是家庭喜剧,进入主线后发现是寻亲公路片,看的时候想起杰克尼克尔森的《关于施密特》,也想起以前看过的篇《美国人羡慕中国人什么》提到的观点:“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失去联系,感到孤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片中罗伯特德尼罗与子女的疏离也并非事出无因,他是典型的自我意识人设。
主观地定位另子女在压力下造成双方交流裂缝,最后演化为断层。
有几组场景比较在印象中,虽都是细微事件,但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反映老头子性格处事上的自我意识:1.老头在列车上让对座女性猜测自己的职业。
在妇女无法做出正解从茫然到显出回避性表情的过程中,老头子始终处在闲情逸乐之中。
他的反复提示没有产生交流中的愉悦,带来的却是对方尴尬中的无趣。
2.画家与粉刷工。
不只一次出现的对白,老头子并不以儿子的兴趣为前提定位他们。
虽然那段对话出现在孩子年幼无知时,但老头子对儿女形成的压力即使在儿女成人后也显而易见的呈现在荧幕中。
3.对流浪少年的施舍。
本是善意的行为,但老头子一句话说教却使欲要离去的少年暴走。
“你应该说声谢谢”,可惜他单方面没挑准时宜和对象,要知道叛逆年龄中无家可归的少年无论说不说谢谢都属于正常现象,若他即不敏感叛逆也勤于说谢谢也不至于夜不归宿中接受别人施舍。
对子女生活工作近况皆不了解、子女常年中亦无法对父亲坦诚,老头子的各种自我意识暴露或隐藏片子大基调中,虽然家庭关系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但老头子却是片中整个家庭事件发生的根源。
因此对片子只提到感动的部分是不够的,影片作为对现代美国家庭关系的励志,但另外的目的也希望观影者能从中得到自我反思。
爸爸是用PVC做电话缆线的,他有四个儿女,他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成功。
大儿子David小时候说自己想成为油漆匠,爸爸说,不行,你要成为画家,油漆匠只画在狗狗撒尿的地方。
最终,David达成父亲的心愿,成为了一名画家,可是他并不快乐,最终吸毒过量致死。
他的三位兄弟姐妹生活也一团乱麻:成功广告人的女儿家庭破裂,以为是著名指挥家的儿子其实在乐团里是大鼓手,而小女儿,性向不明且未婚有个女儿。
深夜爸爸的病房中,儿时的David出现了,他对爸爸说对不起,爸爸说是我对不起你,我不应该逼迫你们做你们不喜欢的事情的。
David说没关系,你只是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最后,爸爸去画廊买David的画。
店主找出了David以前画的一幅,很简单的像孩子涂鸦的电线杆,还有卷曲的电话缆线。
只有爸爸知道那是什么,那是爸爸一直引以为傲的职业,就是用PVC做电话缆线。
——————父亲对儿女的期许,也许是必然的吧。
如果放到中国,放到我们这一代人,这就更是普遍。
作为儿女的自己,真的能承载得起这样的期许吗?
有朝一日,当你面临生活崩坏的一刻,你是否又能发现这当中的种种因缘:你得到的一切,其实并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你所做的,只是在满足父母的期许,只是在替父母过活?
有趣的是,在电影中父亲的眼里,孩子们永远是十来岁的少年。
如果这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孩子的形象,那么在我们心中,父母是不是也有一个固定的年龄、固定的态度、固定的话语?
这些固定的年龄、态度、话语,是不是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的自己?
我们今天对身边人的苛责和抱怨,是在重复我们当年父母对我们的期许和要求吗?
问题真多。
或许真如龙应台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呀,只能一个人走。
只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要重复我们的老路了。
但是,这还是要一个人去悟,去走。
过年在家,一个人看了这部片子。
被感动到不行。
从影片第12分钟老父亲在火车上讲述聚氯乙烯保护膜的话题开始,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是的,不是你看到的房子,车子,车窗玻璃或是电线,而是包裹着电线的聚氯乙烯保护膜,“一周做100英里长,就是这样不间断的包,不间断的包,包了一百万英尺的电线,才培养出了今天的他们。
”罗伯特德尼罗不紧不慢地说出这些话,似是闲聊,听起来却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四个子女,无一例外,都说自己临时有事无法回家度周末。
于是,老父亲不顾医生的忠告,决定踏上旅程,一一造访。
结果,他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对他撒了谎,Amy其实离婚了,Robert其实不是乐队指挥,Rosie其实已经有孩子了。
而David,过得并不好。
老父亲很生气,他在梦境中严厉的责问。
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深爱着这位父亲的,只是和世上许多为人子女的人一样,他们是报喜不报忧而已。
我相信,当孩子们回答父亲说自己幸福的时候,都是真的。
Amy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并且事业有成,Robert找到了自己最擅长和适合的位置,那便是鼓手,还有Rosie,她过着她最想要的生活。
而David,就像店员说的,“David常说,如果不是因为爸爸,他也不会成为画家的,他可能会成为油漆匠,狗会在墙上撒尿。。。
”当看到David最后的那幅电线画时,我的眼眶顿时又湿了。。。
直至最后站在妻子的坟前,罗伯特德尼罗说出“Everybody is fine”。
我知道,那是因为他明白了,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对他报喜不报忧。
这部片子还有太多的细节让我感触,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也是绝对的精湛。
特别喜欢他在影片里几处举起相机拍照的片断,真真切切地表现了父母在看到子女的生活过得好,工作有所成就时由衷的喜悦。
即使旁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老人也豪不介意,拍得乐和。
不得不说,导演的这处描写实在是太细腻精彩了!
说到底,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亲情片,没有任何错与对之分,没人能说父亲对孩子的严厉是对还是错,也没有人能说孩子对父亲的隐瞒是对还是错。
一切都是出于爱。
而对于家庭而言,有了爱和理解,那便足够了吧!
看着那副印象画风的大卫遗作,电线杆之间有序交错的电线,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爸爸明显情绪震撼,内心翻江倒海,外表却是强自镇定;我却二度飙泪,伤心不能自持。
每一个这样皱纹爬满额头,身形臃肿行动开始不便,言语开始啰嗦,利落终为婆妈取代的爸爸啊,你让像我这般碌碌无为,只能无奈地呈蝗虫姿势与生活战斗的儿女们情何以堪?
你用最好的岁月换取的必定不是我们的平凡甚至平庸啊,让我们这些交不出好答卷的孩子们拿什么来安抚你浓墨般扩散的沧桑?
从身形瘦削、英俊温和的出租车司机到这样一个温和多话的糟老头,岁月并不曾特别宽待这位金牌影帝,看他脸上时刻挂着的老人特有的慈祥,真是让我特有“英雄迟暮”的感伤,然而比起那些执著于扮嫩明明廉颇老矣却还以为自己青春永驻的猥琐大叔们,我更喜欢这样的自然而然。
岁月无情,年华的老去并不曾损伤德尼罗的美好,他饰演这位操心的老爸实在合适不过。
剧情很简单,一个老年丧妻的鳏夫,期待分散全国各地的子女们回家,却收获了无限失望,老爸爸按捺不住,拖着病体上路,终于发现了孩子们一直汇报着的幸福以及成功只是假象,经历一系列挫败与痛失爱子的钻心之恸,一家人释尽前嫌,终于拥有一个宁和的圣诞聚会。
老美们拍这样温情脉脉的家庭天伦片,可谓经验老道,煽情而不滥情,温暖而不说教,有感伤也点到为止,平静中依然蕴藏催泪弹的力量。
我就很喜欢,对于此类片子,从来没有抵抗力,跟随剧中人的喜怒哀乐,哭得好丑也心甘情愿。
剧中老爸对儿子大卫的感情更是让我难过。
身为电线工的他对孩子们寄予厚望,大卫的画画天分更是让他坚信这个他最爱的小儿子一定很有出息。
painter和artist的区别,也就只有用他才能懂。
子女们纷纷长大,事业有成的女儿婚姻并不幸福,舞蹈演员的女儿居然是个同性恋,一直以为是乐队指挥的儿子居然只是鼓手而已,而他的画家小儿子居然因为吸毒过量,早早撒手人寰。
如果不是一个足够坚强,又足够有爱的老爸,实在不足以抵抗子女们的并不如想象中美满的生活带给他的重重打击,小儿子的死更是如世界末日般,是浓得化不开的绝望。
还好,电线工老爸足够豁达,更检讨自己对子女们的厚望是不是也是变相苛求,他愿意反思,更加愿意接受子女们的种种好与不好,而全新的生活就此拉开篇章,即使小儿子的过早离去,已经是一个再也无法填补的空白。
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么残忍吧?
我有一个特别可爱的表弟,表姑夫妇们极为钟爱,在他十多岁时突然发病,再也无法抢救过来。
我一度担心表姑会崩溃。
几年过后,街上偶遇抱着很小的孩子的表姑,心中释然。
逝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只好选择坚强。
德尼罗老爸就和千千万万个受伤而又坚强的老爸一样,即使内心带着永远豁口的伤,也能带伤前行。
我一再想到我老爸,他和德尼罗老爸一样,为了我们几个孩子,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问过他,对自己的一生会不会有什么遗憾?
会不会觉得不满足?
答案和德尼罗老爸如出一辙。
在孩子们像小鸡蛋一样先继滚到世上后,抚养孩子长大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孩子们有出息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至于自身,爸爸的荣光湮没在电线工的辛苦与单调之下,并没关系。
爸爸的慈爱被妈妈的溺爱挤到门外,也没关系。
这就是我们的爸爸。
活着的意义这般简单又执着,而幸福更仰赖于他所在意的人现在是否幸福。
阵阵难过。
身为一枚常年被庸碌工作追赶,无所建树更看不到明朗未来的大龄女青年,我逐渐老去,总有一天会佝偻啰嗦的老爸,我拿什么来安抚你一辈子的沧桑?
该片一开始有些无聊。
无非就是一个丧妻的老头在家寂寞难耐,于是决定毫无预兆的去找儿女们玩,给他们一个惊喜的事儿,便有了这趟发现之旅。
他发现,画家大儿子不在家,也无法联系上。
他发现,事业成功的大女儿,在家庭中并不如和他所说的那般幸福美满,他的孙子也并非名列前茅。
他发现,“指挥家”小儿子,根本就是个打鼓的。
他发现,跳舞的小女儿,所说的家根本就不是属于她的,而是一个男人的。
他的小女儿甚至还有了BABY,却从来没有告诉过他。
他发现,孩子们都不对他说真话。
其实,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看。
这也无可厚非,谁也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
特别是在不确定父母是否能接受现实的时候,他们选择说谎。
为的只是让父母心安。
如果说前一阵看的《母亲》耗尽了我这一年的负能量的份额,那这部《天伦之旅》就看尽了我这一年的孤独。
空巢老人的题材,看了简介就能知道整部电影的语调了,也大概会遇见到结局。
影片的剧作很好的将这个框架用饱满的情绪填充,同时也做了许多突破。
一个老去的爸爸,在得知四个子女都不能回家聚会之后,独自拉着破旧的轮子都吱吱呀呀的手提箱,踏上了火车,准备去见每个子女,给他们一个“惊喜”。
这是一个不难写好的故事。
多多少少,像我们老去的父母一样,Frank已经与这个世界上新鲜活力的事物隔绝开来。
他打偏了外孙的所有高尔夫球,不会使用筷子吃中餐,拿着一个相机而不是iPhone与所到之处合影,甚至没乘过一次飞机。
“生病”,这一在老人题材中常出现的元素,在片头就被交代了。
我一直在想这个元素编剧要怎么用,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他们会让老人“发病”,来触动观众的泪点。
其实我一直希望编剧不要让老人发病,那样太俗套了。
在片中,Frank被自己刚刚帮助过的小混混踩碎了药瓶,“被动”而非“主动”地导致了他身体的不适,也连贯起了许多后续情节。
这一点用的很高明,老人捏着捡起来的药粉吃药的情景,绝对是使人泪目的画面。
向编剧敬个礼吧,you got me!
Frank找到了四个孩子的住处,David不在家,而Amy和Robert表现出了对于他留下的“不欢迎”。
在经历了三次的失望之后,终于小女儿Rosie希望他多呆一阵,但Frank却主动要求明早就离开--他没有用来维生的药了。
残忍也唏嘘,命运要将这来之不易的一点点希望与温暖也从Frank身上夺走。
我们也会对父母撒一些善意的谎言吧,告诉他们我们一切都好。
Frank看破了每个孩子的谎言,但他都没有当面戳穿,只是暗自心痛。
我们的父母是否也是这样呢?
他们是世界上最了解我们的人,我们永远是它们最关心的孩子啊。
影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莫过于“时空再现”的画面了。
每个长大的孩子在Frank眼中,又变成了小时候那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
这个手法的运用直接推进了影片的高潮部分--Frank在饭桌上与退形回小孩子的孩子们吃饭,他试着去了解,为什么孩子们不愿意跟他说真话。
将“成人”的思想与灵魂重新装回他们小时候的身体里,让曾经的小孩子来代替现在的大人说出他们的话。
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里用过这个手法,来展示“他的同学们现在都混的怎样了”,那些孩子说,有的做了总裁,有的成了普通售货员,有的沦为了瘾君子。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这是喜剧效果。
而在本片中,是伤感与无奈。
父亲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和他成年的孩子们交流。
“父权”使父亲们都渐渐成为了家中那个被隔离的角色。
就像Frank对孩子们说的,他们什么事都告诉妈妈,却不告诉他,像家里打电话,就算是他接了,孩子们也会问“Hi, dad, mom there?”妻子的去世使Frank由“父亲”的角色渐渐转向“母亲”的角色。
他要自己做饭生活,去试着和孩子们谈心,在回忆中逐渐以一个客观即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就像Rosie跟他说有时她仍然想拿起电话打给母亲,然后意识到妈妈已经去世了。
Frank回答道:“Keep calling next time, the number's still the same and I'll still on the other end.”(继续打电话吧,号码还是一样的,我会在那边接)最终的团圆结局,显然是观众所期待的。
家庭的隔阂与伤痛在这次的“天伦之旅”后被缝合,everybody is fine。
看完这部电影,往家里打个电话吧,爸爸妈妈会在那边接起来的。
其实不用看完就知道结尾,也已经知道想表达什么,其实很普通
伟大的父亲……
有些感动,你永远回避不了!
几十万米长的电线造就了他们的今天~亲爱的,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对你撒谎是因为我爱你~宝贝,我能理解,我之所以没有揭穿你的谎言那也是因为我爱你~
俗套,电话线作为deniro工作、交流的符号、儿子的画不断出现好烦……这评分是怎么回事……
这种小意思德尼罗还不是信手拈来……
和1990年的意大利原版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做了太多简化,虽然显得温柔得多,但这也意味着平庸和缺少特色。
非常美。生活就是如此。
这能8.6分??????看不出像一家人。懂了 豆瓣对这样无聊 巨沉闷 看着困 看不下去 文邹邹 蒙太奇煽情的电影分容易高。有点启迪性而已。子女开心就好?!而高成本有场面有视觉冲击的大片或者养眼的搞笑的反而低。装文艺追求剧情 其实你看过好美剧老友记 大爆炸 小谢尔顿 权力的游戏就发现电影剧情就那样。就这电影你真看的不困不沉闷吗??????
精湛的演技+陈词滥调的温情 好在David和我想的一样死了 否则最后的大团圆就太贺岁了……
平淡,一般
维稳神剧
?
很平 没那么好
不好看啊
our texi driver's getting old...time goes by...he goes too...
想看看原版
been too long, but nowhere home
真正关心你的人不会问还在上学吗?大几啊?考研吗?有对象吗?单位怎么样?一个月挣多少钱?而是会问:你快乐吗?幸福吗?
像没有上集的半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