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部电影长期在百度知道,贴吧,各种求好看电影的提问中被作为黑色喜剧的代表出现,黑色的成分算点到为止,喜剧的元素有些喧闹,不过作为华语电影界少数具有强烈创意精神和实验精神的导演,彭浩翔的代表作仍然值得一看,谷德昭参与的编剧也是金字招牌(也许正是因为有他才有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
2,如果只是想看一部不错的黑色喜剧的话,以下部分可以不用阅读了。
3,看到片头的嘉禾两个字,会不会有种莫名的感伤。
回到2001年的香港,那时候《无间道》尚未诞生,该去荷里活的都去了荷里活,内地的合作还不像今日一般泛滥,还是青葱叛逆偶像的谢霆锋和新一代玉女掌门张柏芝刚刚拍了一部不叫好也不叫座的《老夫子2001》,陈老师那时候接了好友谢霆锋的班出演《特警新人类2》,香港影业却还是一片萧条。
4,当然不止是电影,九七的风波尚未过去,负资产这个词又悄然扼住了香港经济乃至香港人的咽喉,房产贬值可能是一代青年人的精神创伤。
电影伊始便吐糟了这一点,杀手Bart完成任务领酬金时,雇主说买房子太多都贬值了没钱付,索性要Bart再杀了他好让妻儿领保险金。
经济不景气,买凶杀人的人也少,Bart四处打电话求生意,有人说,杀了董,建,华做不做啊。
5,接下来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绝对是对现代社会解构的巅峰作品,对于一部小成本的喜剧来说。
富婆想看自己恨的人是如何死的,于是让Bart要拍下杀人的全过程,Bart就找到了郁郁不得志的副导演阿全,从此杀人拍戏两不误。
6,黄子华曾经在自己的栋笃笑里讲,“现在的人,在乎的不是做不做,而是拍不拍,你说你把到一个靓妹,还做了,你有没拍呢?
没拍下来大家看不到就是没做了”。
仿佛是人类在文明之社会中,日益遗忘对真相和真理的追寻,反而过分迷恋起表面的证据。
只要是证据,便可以作假,只要是人生,便可以演戏。
7,梦想做阿兰狄龙的Bart和梦想做马丁 斯科塞斯的阿全,也只是光有梦想而没有资本,阿全很希望为自己喜欢的女演员美智子拍一部戏,却迫于生计只能沦为为富豪制造玩物的工具,虽然他说,“自己的才华被欣赏感觉好高兴”,也莫不是一种贱卖梦想的苦笑。
电影里相当地篇幅是这样痛苦地戏谑,可能亦是彭浩翔自己的内心独白。
8,阿全从头至尾极其认真地对待工作,即便只是这样简单的杀人,以至于最后黑帮火拼之时,也不忘要为美智子写一场戏。
飞流的时光里,你真的会为这个男人焦急又心酸。
9,去杀黑帮大佬前,墙上的阿兰狄龙对bart说“明天要努力,你已经不需要我了”,这里突兀出现的精分场景,莫不是导演对所有怀抱梦想的人们的一种勉励。
10,结局时,Bart告诉观众阿全终于做了独立导演,拿了金像奖,也让美智子做了女主角,Bart自己也当了演员,演阿兰狄龙一样的杀手。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阿全拍过杀人,美智子在AV片场当过勃起引导员,Bart是真的杀了很多人的杀手。
只是Bart最后说“我真的好希望有人告诉我,阿兰狄龙在做演员之前,也是一个杀手”。
喜剧落幕,Bart想说,阿全想说,美智子想说,更是彭浩翔想说,每一段有梦想的青春都是一部血泪史。
[img]http://bbs6.netease.com/ent_upimage/200508/1124725676.jpg[/img]先生曾经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几十年的血雨腥风过后夹紧尾巴的华语影坛终于有了自嘲的智慧,在这上西方文明熏陶过的港人更在行一些。
《买凶拍人》不仅在剧情上有不错的构思,同评论音轨连看,你也看到演员的即兴表演能力,特别是葛民辉和张达明的喜剧天赋。
而有着良知导演就不会抨击时弊的机会,老戏骨因为楼市崩盘跳楼自杀和葛民辉打电话的即兴戏里有着强烈的政治指涉,这样的电影被忽视就是必然的结果。
现实让人走上不归,而杀手的戏剧化也犹如这个年头政治的戏剧化。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但是其后面的社会话题令人心寒。
导演自己说这是向一些电影致敬,确实在他的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于电影的热爱,甚至也喜欢在片中露一小脸,这个他喜欢的的马丁也是这个德行。
有人说我和华语电影有仇,基本上都是抨击的。
然诸位硬要把烂片碰上天吗,这种糗事俺做不来。
我们看到,我们真真切切看到这些年来华语电影中的香港电影可悲的自我阉割,那扬起的白鸽早被剪断了翅膀,许多导演为了通过审查而胡乱投靠。
而彭浩翔《买凶拍人》这部低成本影片和此后的系列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电影是平民的艺术,不要总是抱怨体制,再严厉的制度也无法禁止民众微笑,特别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其实,读解导演的画面确实可以发现他的内心是否热爱电影,就像大陆长期被忽视的张建亚、张军钊,他们或许不是讲故事的高手但是从他们对于画面以及电影语言的探索而言他们的热心有目共睹。
《买凶拍人》最有趣的一幕是杀手阿Bart和阿全给雇主看杀人实录录像带的场景。
这也是后来标哥事件的起因。
从电影叙事而言,整部电影的节奏因为导演个人的偏好而并不是掌控得太好,然而,有些段落可见导演对于影像的追求,比如阿全回去找女友的那场戏十足的文艺片拍法。
我奉劝王尔冈这类的影评人有些职业操守,连电影都没有搞明白,不要为了稿费而瞎说一气,这是为文者应有的底线。
香港我觉得有一点特别好,就像这部电影里竟然可以找出那么多导演和电影人来当甘草演员,一方面说明义气,同时也证明了导演的人缘。
而七十年代的艳星邵音音已经全然找不出往昔的神采,岁月就是这样的无情。
在DV普及的年代,电影必须在影像上让观众留下印象,高反差和色调对于环境和戏剧性造成很大影响,这部电影的趣事妙闻在两条评论音轨里披露很多,喜欢电影的要看三次才能了解尽然比较有趣。
我个人不太喜欢双枪雄的角色过于夸张,而那些老演员的加盟只是保持本色,亮点不多却看得流畅,而主演的即兴发挥和片厂的趣事在葛民辉的张达明评论里热闹非凡,这是一部必须自己看的影片,也是近年来香港优秀的类型片。
千万不要错过两人的评论音规,甚至比电影更搞笑!
【附录:影片资料】《卖凶拍人》香港2001导演:彭浩翔演员:葛民辉、张达明、王合喜片长:95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6.5,欣赏性7.5(优秀的商业电影,特别是葛民辉、张达明的评论音轨)2005年8月22日 星期一 23时47分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此文首发于网易 【原创作者版权保护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原创作者kavkalu(卡夫卡·陆)所有,除本人署名发布的坛子外,不允许其它相关论坛用于商业目的转载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究竟萨拉热窝的华人青少年是如何用钵仔糕来医阳痿的呢?
看完此剧最感兴趣的就是这句话了,詹瑞文的这句话纯属恶搞当年亚视纪录片《寻找他乡的故事》,《寻》为99年上映,专讲海外普通华人,其中1到5集是讲萨拉热窝的华人,为考证詹旁白为钟景辉所配。
我找到了前五集看过,发现最为接近的为“究竟。。。
萨拉热窝的。。。
华人。
青少年。。
是如何证明自己。。。
出人头地。。。
的呢”,至于钵仔糕,完全没理出头绪,但也发现现实中确实有人这么治阳痿。
这个就更搞了。
2.邵音音艳星出身,遭封杀后转入小荧幕,专扮坏女人,难怪看着很眼熟。
戏中岳母演的很帅,wiki上讲,此女当年同马英九乘一艘船到都台湾。
不知二人在船上见过面否,也不知当时他们能料到对方的未来。
3.媚姨喜剧之王中出现的是霞姨,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媚姨,当然本片与喜剧之王联系甚多。
4.樋口明日嘉美智子甚是漂亮,76年出生,上世纪末来香港发展,努力工作,进过很多知名电影,但都属于不温不火的情况。
能百度到的最近新闻是07年。
买凶上映时25岁,如今已32。
5.李栋全戏中的阿全真有其人,为彭浩翔御用剪辑师,剪片不少,参演也多。
6.詹瑞文詹瑞文的影响更多在于香港舞台剧,如同罗家英之于粤剧。
如同戏中阿全坚持要阿Bart补拍最后镜头一样,如果缺少詹瑞文,“可能就要修改剧本”-彭浩翔
看了买凶拍人,只有这样的感受:真实的生活远远比电影更加荒诞。
小时候念过的那个颠真不破的大真理:小说总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现实却是,生活越来越荒诞无稽,小说如果能还原生活的几分之几,已经非常的惊心动魄,可看性超高,如何能高于生活呢?
比如这部电影,杀手也面临着一个普通白领男人面临的烦恼,岳母刁难,妻子狂爱打扮兼撒娇,职业瓶颈如客户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多,房贷压力甚大,而房子却不曾升值,等等。
当原本不普通多少带点神秘的职业却也和任何其他职业的男人一般时,生活的荒谬就无所遁形了。
那个娇纵的钱多得不得了的马太太,出于报仇心理,要求bart杀人时把杀人过程全程拍下,她可以欣赏到被杀的那个人临死前的种种表情,以此满足她的心愿。
Bart为了生活,只能答应。
第一次拍摄,却因分身无术,排出的影像惨不忍睹,因无法看到死者的诸多表现乃至表情,马太太分外不满。
Bart于是决定找个搭档。
于是可爱的宋世杰,不,张达明先生粉墨登场,哈哈,彭导演太会选角了,明明有几分獐头鼠目却不至于让人觉得猥琐的长相,夹着一点点憨厚的聪明,演一个郁郁不得志但又痴迷导演事业对电影如痴如醉又贪生怕死的全,简直活灵活现到了极点。
第一次的合作堪称天衣无缝,而阿全甚至真的以为只是拍戏而已。
于是他要求诸多,比如哪里光线好,bart应该在哪里杀人,他甚至还希望那个被杀的人做出怎样的表情,当bart三下两下结果那个人时,他还觉得意犹未尽,待到反应过来,真的是行凶杀人时,他魂飞魄散,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
他对这段杀人录象进行了惊心的后期制作,甚至还copy上了warning那样的根本不必要的花哨,以及颇有创意的片头。
之后就是赏心悦目的杀人片段,他的剪辑,让bart的动作更加行云流水,直把那几个阔太太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哪里是杀人呢?
这简直就是艺术。
自此两个人的买凶拍人可谓顺风顺水,生意不断,而阿全的拍摄手法也是蒸蒸日上,越发像一名真正的导演。
最讽刺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吧?
这枚常常为了一点可怜的尾期而低三下四的副导演,却在拍摄bart杀人的过程中得以施展自己的导演梦想,他有了绝对的自主权,能控制拍摄的进度,和真正导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必准备剧本也无法选角,盖因男主角只有一个,而配角却不由他们的选择。
直到黑社会力量的出现,他们的生活出现了转变。
大哥阿标要求他们杀了叛徒雄时,bart得说出那句证明是标哥命令他杀人的话,于是两个人必须在热闹的生日宴席上出手。
原本一切都照着剧情的发展而发展,却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插曲,另一位莫名出现的杀手杀死了雄,bart杀了那个杀手,但是他们无法对标哥交差。
最荒谬的一幕出现了,全建议可以补拍。
于是天工美智子饰演雄的女友,而全找来了神似雄的替身,他为不谙中文的美智子尽心准备了日语剧本,哈哈,爱意浓浓,尽在潦草的字里行间。
不知为何,突然觉得这部电影的男一号俨然是他,而不是神勇无比的阿bart。
因为是真正的拍戏,所以大家都颇失心疯地追求镜头的完美,一cut再cut,直到标哥带领一大般兄弟出现。
为了在那些让他不得不站到悬崖边上的人之前有个交代,标哥同意拍戏,甚至提出许多荒唐建议。
而那位可怜的监制,更是为虎作伥,让这么简单的镜头拍得一波三折。
哈哈,江湖的人心险恶,斗争凶猛,分秒皆人命关天等通通不及对镜头的孜孜以求,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吧?
监制建议标哥亲自上阵,为此剧情直转急下。
Bart对于自己不能再饰演男主角,全对于自己不能拍摄男主角,美智子因为bart和全的不满而不满,纷纷要罢拍。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笑,这些人分明就把杀人这件事当成真正的儿戏,还有比这更残忍的艺术追求吗?
矫情的白鸽飞起时,阿sir们也到了,标哥依旧彪悍地演了一把男主角,殊不知他用的是真枪实弹,可怜那枚志向远大的替身,就这样不明不白死了。
而标哥百口莫辩,加上之前的几句尸体,等着他的是无尽的刑期。
幸运的bart和全却真正走上了演艺之路。
全成为知名导演,以拍摄杀人现场闻名。
Bart成为杀手专业户,哈,只在萤幕上杀人,据说他越来越酷。
这么荒谬的转变,看在我眼里,都是活生生的生活残忍。
我突然觉得有点难过,为了这个荒谬的世界。
呵呵,世界原本就是这般荒谬,我何必想太多呢?
1.神秘模糊2.动画、游戏3.幻想4.冷幽默5.快速剪辑6.纽约电影学院导演7.两个不靠谱的人8.荒诞的故事9.面目开头与电视机相同的符号10.你是我的男主角11.灵异的世界观12.这也有淡季?
13.产业化14.最温馨不过此处。
美智子15.超现实主义画面,独行杀手16.吉人自有天象17.讽刺
当年这部电影在香港票房平平,可是录像带和影碟却卖得非常好。
2001年这部电影在内地是一碟难求,我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看完后便向每一个朋友推荐,当时心里就在期待着这部影片DVD的推出。
结果DVD直到今年才出来---D9,收录了被剪辑掉的部分以及导演和演员自己的评述---,毫不犹豫买了几张,除了自己收藏,其余的送人。
豆瓣太逊,居然不能贴剧照重申下,我的影评离了剧照就没法看了继续重申,豆瓣上大多都是读后感,几乎没有影评,而我的是……是什么呢?
由读者来判断吧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208759-1-1.html
这电影真是可以用好看来形容,被誉为香港的《低俗小说》也不为过,同时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影评人总会来看彭浩翔的电影,原来早期作品一出手就是王炸。
没有活干的杀手与落寞失意的副导演碰到一块会怎么样?这部电影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靠着杀人的技术以及摄影师的配合,让这过程充满了电影质感,同时也可以让富家太太这些观众大饱口福,尤其是录像的开头,竟然用了嘉禾电影的开场BGM,可以说很大胆了。
戏谑的同时影片也在多处致敬香港电影,面对香港电影的落寞,借助这部电影来表达港人对此的无奈,同时众多电影人转行也在当时成为了一种趋势,这部电影也是在告诉香港,甚至告诉全世界,香港电影没有死,还有一批愿意为着香港电影奋斗的电影人! 不过电影中篇导演与自己喜欢的日本女演员同居一室的情节有些突兀,删去会比较好一些。
最后黑老大和监制不断打扰二位的拍摄工作,到最后还辞掉了他们二位,当然结局看过的人也都知道了,赶走了两位幸运星,等来的就便是警察的问候看着他们之前啰里啰嗦的行为,到最后被警察抓走竟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说是21世纪以来最新奇的香港电影一点都不为过。
《独行杀手》里阿兰德龙的装扮是这样:长风衣,帽子,沉默,枪。
这一套行头将观众挡在屏幕外,给杀手的世界蒙上一层雾,套上一枚似乎模糊的酷感的标签,这有点像观众对于电影人的观感:一种与现实柴米油盐撇开距离的,光影之间的艺术世界,前卫时尚又有品位有艺术。
但是彭氏偏偏要恶搞你的小资想象,他把华丽的外衣脱掉,给你看一具贫瘠柴瘦的被阉割的躯体。
他告诉你杀手的落寞或者也可以说创作者共鸣感的失落。
彭氏的《买凶拍人》里,杀手和导演都不可避免地掉入到市场的尴尬中。
经济不景气,杀手只能给富婆当杀人工具满足她们的一时兴起。
甚至全家总动员,老婆要他多杀点人好赚钱,岳母要他杀麻将搭子,岳父要他杀了岳母好让二奶的事情不暴光。
葛民辉演多了小人物,特有一种奇特的喜剧天赋,只一个神色便把喜剧效果发挥地极致,也把杀手的酷抛在市场经济的氛围里消解掉。
而又一个可以演活小人物的张达民挑起了另一个以Martin Scorsese为偶像的青年导演的角色,这跟彭氏想表达的东西距离可能更近了:新电影人的困境,面对不景气的市场,面对观众的肤浅满足感应该寻求一条怎样的出路。
当黄金甲和无极享受着票房大卖和观众谩骂的时候,它同时也得到了经济收益和关注高峰,而另一些小成本的制作仍旧挣扎在社会视点的边缘处,虽然有诚恳,有努力,有梦想,但是他们的创作很寂寞。
彭氏借张达民对电影的一跟筋态度想表达的是梦想没有捷径,最重要是执着。
想成为Martin Scorsese,想成为饭岛爱,或者如周星星一般想把“我是一个演员”变的掷地有声,或者如《性工作者十日谈》里的happy一样,从一出道,就想做一个健康快乐的happy鸡。
彭氏把中产阶级认可的高尚做派一脚踹下,直捣严肃之老巢,他用嘻嘻哈哈的恶搞作风消解一本正经的说辞,仿佛孙悟空在至高无上的天庭中到处乱撒尿。
《买凶拍人》简直太有意思了好吗?
理论上来讲,上面那句话算得上一句影评,但是我还要说说为什么觉得《买凶拍人》特别有意思。
我知道彭浩翔这个导演是看《志明与春娇》,可能大多数非粉丝观众认识他也是通过《志明与春娇》和《春娇与志明》这两部影片,前一部港味特浓,后一部有了一些内地的元素,不过看了《买凶拍人》,总觉得《志明与春娇》还算不上港味最浓的,因为还没看过彭导的其他作品,我个人暂且认为这部片子的港味更地道。
其实谈论一部影片的这“味”那“味”浓不浓没啥意思,但是这却是本片的一个中心:一个电影人该怎么做电影?
当你为彭导天马行空的荒谬笑出眼泪来,却发现,彭导调侃的背后,是真实心酸的泪水。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志明与春娇》北上变成了《春娇与志明粤语》的原因。
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电影人这样做电影的,在《买凶拍人》中,将自己调侃了遍。
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无聊、没有情节的故事,那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彭导以及当时香港电影市场面对的困境。
香港电影90年代达到繁荣昌盛,一度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它有过长达三十多年的辉煌时代。
在亚洲市场,足以和好莱坞电影平分秋色,然而到《买凶拍人》出品的时间2001年,香港电影已经走向没落。
曾经有个传闻,当年香港电影界的一名大鳄做生日,宴会达到高潮,突然几名弟子跪在他脚下痛哭流涕说“对不起师傅,因为要转行了。
”。
见此情景,师傅不禁也老泪纵横。
场景像极了《百鸟朝凤》最后甩手离去的焦三爷,爱唢呐,但是也要让弟子们吃饭啊。
弟子们宁愿去做小工也不能再做唢呐匠了,这是走向没落时代的香港电影人面临的现实情况。
说起来,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做电影的不都是很有钱的吗?
那片酬是我等普通民众们无法想象的,其实,哪一个牛X的导演没有过一把辛酸的泪水啊,只不过你我不知而已。
《买凶拍人》就是在用一种黑色隐喻来调侃自己做“天明”的痛苦。
毫无疑问,彭导爱电影,如果不爱电影,大不了此路不通,换条路再走就是了,上面说到的那些迫于生计改行的电影人,他们也毫无疑问的是爱电影,但是要理想也要面包,北上拍片就成了他们与现实妥协坚持梦想的一个途径。
《买凶拍人》中的阿全就是这些电影人的一个缩影,有梦想有能力肯吃苦,但是,没钱交租金,却收到了一包大麻。
“只是想做电影而已”,却因为要活口沦为了毒贩。
好不容易可以拍电影了,却做的是勉为其难的偏门——帮杀手拍摄杀人过程。
好不容易在杀手拍摄电影界打出了名堂,开始大展拳脚——做剧务、物色演员、写剧本、做补拍、后期制作,突然间,监制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已经不是导演了,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
没错,这就是电影拍摄的活生生的现实版。
你辛辛苦苦、挨骂挨穷,好不容易可以拿着喇叭当当家人了,有监制管你,监制有权利喊停,监制上面还有投资人,投资人想要换上衣服变成主角,你也得忍气吞声,人上有人啊。
你懂艺术,可是你没钱啊,所以张达明不停地说:香港电影就是因为这样才不行的啊……电影人有心振兴,但是无奈有太多不可抗的因素,他们只能像Bart一样,从头到尾都无奈干笑:杀了人收不到尾期干笑,老婆大人铺张浪费苦笑,自己上门推销苦笑,一遍遍的cut重来干笑。
里面有一段Bart和自己偶像神交的戏,Bart说,好想像你那么酷啊,你怎么那么酷啊?
偶像回答他,你见过我吃饭吗?
不吃饭当然可以保持酷啦。
哈哈哈哈,懂得的人笑中带泪,不懂的人无笑无泪。
其实就是那么回事。
反正特有意思,不会让你笑过就忘,反而会让你笑过之后陷入沉思。
这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喜剧,怎么说来着,黑色幽默。
有人说演员演得烂,个人认为正好,比一线大牌来演更贴切。
现在还记得张达明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好像是《九品芝麻官》吧,也获了一次最佳什么奖,再看这个,不禁又笑了。
彭导是怎么把这个天马行空,人们侃大山的素材变成一部有血有肉有情节有情怀的电影的,其实我也很好奇。
众人围攻彭浩翔的时候翻出其成名作来看,觉得很赞~这算不算逆潮流而行
也就还好啊 哪有多了不起~还不就是爆米花一粒
废话多成毛线了啊有木有
彭浩翔《买凶拍人》,5/10。葛民辉太不讨喜了!!
评分好高啊。。至少我没看出来。。。
拍摄手法算HK电影中蛮前卫的不过接受不了如此描写杀人……不觉得好笑,可能刚被bigbangtheory轰炸了一轮的缘故……
电影从洪兴标哥开始出现滑铁卢,前半段节奏明快剪辑凌厉笑点密集彭浩翔的小聪明也耍得淋漓尽致,后半段却似慢慢陷入泥淖让人感觉憋得慌,尤其是结局,感觉彭浩翔像是在撑戏一样,观影过程无奈而煎熬,屌丝与女神的段落也每每让人出席。彭导的成名作,现在看来,惊喜全无。
彭胖子的黑色幽默,虽然很讨喜,但是确实喜欢不起来..............
因为讨厌粤语呱呱呱的恬噪,所以一直讨厌看香港的电影特别是香港的喜剧片,之前对他们的感觉都是肉麻当幽默的。这个片子真是个意外啊。结局真他妈励志。就算是AV女优也有对成为饭岛爱的向往~刚八代~\(^o^)/~
各种解构各种牛,各种各样无厘头。彭浩翔真乃港片头号鬼导。
经典啊。发现香港电影里面有一类专门是在探讨电影拍摄和制作的真谛,从而,套用网上流传的话,‘表达电影人对自己投身的这份事业的不朽热爱’。。。这种片子基本都依托在荒诞不经的喜剧故事上,真是百看不厌。但影片最后补白表现各人未来发展部分稍显多余。
杀手是个职业,完全融入到香港资本主义的生态中,在资本主义商业环境之中,在香港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杀手亟需开拓新业务,谋求职业上的新发展。
you see一朝入夢終身不醒常事來的,搞電影的人始終都對拍電影的事耿耿於懷
只能说吹捧这电影的脑残真的分不清黑色幽默和低级趣味的区别
又名: You Shoot I Shoot / 买凶杀人导演: 彭浩翔 (Ho Cheung Ping)主演: 葛民輝 / 張達明 / 詹瑞文 / 劉以達 / 樋口明日嘉 / 林雪上映年度: 2001语言: 粵語 / 日語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imdb链接: tt0312932
肥彭,你还是好好地做你专栏作家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完全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果然是鬼才导演彭浩翔的神作,有盖里奇或昆汀的影子,剧本很好,剪辑和音乐很好,主演们表现也很出色,中国自己的黑色幽默片。另外,这个英文名 You Shoot, I Shoot 起得实在是太有才了。
原来最开始是打算找黄子华同吴镇宇拍的,那又该是怎样一种风味啊,望穿秋水……。最开始拍的那条片跟CS一个样,笑死了,01年嘛,正风行……
看出导演想表达什么了,肤浅,流于表面,恶俗